硬科技

搜索文档
全球SiC龙头呼之欲出,天岳先进(688234.SH)以“硬科技”领跑关键半导体材料
智通财经网· 2025-08-10 01:23
公司上市进展 - 天岳先进港股上市正稳步推进,近期进行IPO路演,已于7月30日通过香港联交所上市聆讯 [1] - 公司于2024年2月24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2] - 公司此前已于2022年1月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是国内第一家专注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上市公司 [2] 行业地位与市场份额 - 天岳先进是全球碳化硅衬底市占率排名前列的行业龙头,2024年市占率达22.8%,仅次于Wolfspeed [2] - 2024年公司碳化硅衬底收入达192.2百万美元,同比增长35%,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3] - 预计2025年公司市占率将接近26%,2023-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96.75% [3] - 公司2022-2024年收入从4.17亿元增至17.68亿元 [3] 技术优势与专利 - 公司拥有198项发明专利在内的503项专利,碳化硅衬底相关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球前5 [4] - 首创使用液相法制备出无宏观缺陷的8英寸碳化硅衬底,突破高质量生长界面控制和缺陷控制难题 [8] - 2024年11月率先推出业内首款12英寸碳化硅衬底 [8] - 荣获日本《电子器件产业新闻》颁发的"半导体电子材料"类金奖,是该奖项31年来首次授予中国企业 [4] 产能与生产基地 - 2024年公司累计产能超过40万片,累计交付量远超100万片 [8] - 已构建山东济南、上海临港两大主要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 [8] - 计划将港股募资的70%用于扩张8英寸及更大尺寸的碳化硅衬底产能 [12] 客户与市场拓展 - 全球前十大功率器件厂商中已有一半以上为公司客户,包括英飞凌、博世、爱森美等 [9] - 2024年境外收入8.40亿元,同比增长104.43%,占总营收47.53% [9] - 已开始向日本市场批量供应碳化硅衬底材料,并有海外建厂规划 [9] 应用领域与市场前景 - 碳化硅器件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AI眼镜、AI智算中心等新兴科技产业中快速应用 [1] - 2024年新能源汽车领域SiC功率器件市场规模23.1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146.9亿美元,CAGR 36.1% [10] - 光伏储能、电力电网、轨道交通领域CAGR预计分别为27.2%、24.5%、25.3% [10] - AI眼镜市场一季度全球出货量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预计2025年达1451.8万台 [12] 股东结构 - 实控人宗艳民持股30.09%,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67.14% [15] - 股东包括哈勃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6.34%)、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2.71%)等 [15]
最高出70%、子基金管理费2%,安徽再出大招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8-08 16:05
安徽省天使母基金群高质量运营指引核心创新点 - 对单个子基金出资比例最高达70%,返投金额仅1倍,创行业单一出资比例天花板[2] - 子基金管理费按实缴规模2%收取,退出期减半至1%,符合市场惯例[3][4] - 运营绩效优秀母基金存续期可延长至20年,体现"耐心资本"理念[5][6] - 优化投资协议条款,减少对赌/兜底/无限连带责任等要求[6] - 考核机制不以单一子基金或项目损失为依据,审计与国资考核结果互认[6][7] 安徽省母基金政策体系与实施成效 - 2023年设立2000亿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包含16只母基金[9][10] - 天使/风投子基金损失容忍度分别达80%和40%,存续期放宽至15年[9] - 截至2025年2月累计投资专精特新企业297家、独角兽企业16家[10] - 返投比例普遍为1-1.5倍,主题母基金重视GP产业招引能力[11] - 2025年计划设立200亿新质生产力投资平台及并购重组子基金[11] 合肥市基金运作模式升级 - "合肥模式"通过国资平台撬动社会资本,形成2600亿认缴规模[12][14] - "创投城市计划"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12][13] - 2024年设立中部首只国资S基金,规模28亿元[13] - 市属平台累计投资超1800个项目,87家企业上市[14] - 市政府引导母基金目标5年形成5000亿股权投资体系[14] 行业示范效应与发展趋势 - 政策创新在国资基金监管协作机制上形成突破[7][8] - 专业化基金矩阵推动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15] - 2023年政策考察活动促成超12亿元募资合作[10] - 投资方向从产投向创投转变,聚焦产业链前沿领域[12]
广州推动产融深度融合,为再造新广州注入金融硬核力量
中国发展网· 2025-08-08 12:33
广州金融发展报告核心观点 - 金融资本是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硬科技"投资时代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城市发展战略[1] - 广州2024年积极推进金融强市建设,引导金融资源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精准赋能"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1] - 未来广州将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国际竞争力"硬科技"企业为目标,通过系统性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1] 报告结构分析 总报告 - 回顾2024年广州国有资本赋能"硬科技"的主要成效,分析2025年发展机遇与趋势[2] - 提出推动国有资本赋能"硬科技"、助力金融强市建设的对策建议[2] 金融改革篇 - 探讨政府引导基金尽职免责机制建设最新进展[2] - 分析金融支持低空经济、供应链金融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热点问题[2] 金融开放篇 - 研究广州建设风投创投集聚区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核心引擎的路径[2] - 提出南沙金融开放平台建设对策建议[2] 数字金融篇 - 聚焦广州建设数字金融标杆城市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发展[3] - 探讨大语言模型金融应用场景及国有创投资本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经验[3] 可持续金融篇 - 研究广州转型金融发展、金融支持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实践[3] - 提出提升绿色金融枢纽能级及促进蓝绿金融融合发展的建议[3] 金融环境篇 - 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金融监管的影响及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3] - 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测度[3]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单IPO过会
金融时报· 2025-08-08 08:00
公司上市进展 - 禾元生物科创板首发申请成功通过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会议审议[1] - 公司成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首家成功过会的IPO企业[1] - IPO申请于2022年12月29日获得受理 2023年1月19日收到首轮问询函 2023年7月至2024年12月进行两轮审核问询回复[3] 公司业务与财务 - 公司是一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 拥有全球领先的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平台[2] - 核心产品HY1001(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已完成国内Ⅲ期临床研究并达到主要和次要临床研究终点[2]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1.1亿元 1.59亿元 1.17亿元[2]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1339.97万元 2426.4万元 2521.6万元[2] - 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4亿元 -1.87亿元 -1.51亿元[2] - 拟募资24亿元 其中16.58亿元用于重组人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2]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 - 第五套标准聚焦"市值+研发" 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4] - 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4] - 主要针对生物医药 半导体等领域未盈利但具备高成长性的科技创新企业[4] - 科创板开板以来已有20家企业按照第五套标准实现上市 均为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5] - 2024年20家企业合计营业收入超过140亿元 较2023年增长超40%[5] - 2024年20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5亿元 高于A股3.64亿元的平均水平[5] - 截至2025年6月 19家已实现核心产品上市 1家已递交上市申请[5] 政策环境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是增强对优质科技型企业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典型案例[4] - 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宣布将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1][6] - 新政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并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7] - 政策调整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进入精细化分层阶段[7]
在科创的“雨林”中奋力向上生长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5
浦发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战略 - 提出"科创热带雨林"生态服务构想 聚合资源打造科技企业成长环境 实现科技金融有效供给 [2] - 服务模式经历三阶段演进 从专业化产品到综合化金融服务 再到全生命周期生态服务 [2] - 坚持"商行+投行+生态"一体化服务 深化"股债贷保租孵撮联"业务打法 提供长周期立体化多元服务 [2] -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 服务科技型企业6万户 贷款余额超5300亿元 股份制银行中位居前列 [2] 科技金融产品创新 - 推出"浦投贷"投贷联动产品 采用"贷款+外部直投"模式 为早期硬科技企业配套信贷支持 [5] - 创新科技企业"打分卡模式" 关注研发创新能力 贷款比例达投资金额30% 最高额度1000万元 [6] - 产品体系包含"5+7+X"结构 五大拳头产品覆盖全生命周期 实现标准化向定制化转型 [6] - 提供无还本续贷机制 还款来源可为新一轮融资 推动贷款向早期硬科技领域拓展 [6] 硬科技企业典型案例 - 瓴钛科技研发国产首颗高性能4D成像MMIC芯片 2024年上市填补国内空白 性能达国际尖端水平 [4] - 获浦发银行500万元"浦投贷"授信 缓解产业导入阶段资金压力 产品迭代速度显著加快 [4][5][6] - 九益气浮导轨研发气浮陶瓷导轨 实现进口替代 成本比国外产品降40% 交付效率大幅提升 [7] - 获浦发银行500万元前期授信及200万元"浦投贷" 支持生产线建设与设备租赁 [8] 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 西安设立"硬科技"支行 95%客户集中硬科技领域 实施差异化制度机制保障 [8] - 提供"专业经营 专项考核 专门审批 专属资源"特色服务体系 赋能科技企业发展 [9] - 深入产业链研究 挖掘"水下企业"助科技成果转化 对接风投机构资源 [8][9] - 西科控股获浦发银行信贷支持 投资孵化近500家企业 累计投资规模超百亿元 [12] 创新孵化生态构建 - 2024年5月设立张江创孵基地 集成创业孵化与金融服务 构建综合性创新生态系统 [11] - 入孵企业需符合"3+6"产业体系 收入5000万元以内 经团队技术路线等多维度筛选 [12] - 目前已入驻35家企业 提供贷中贷后全流程管理 配套认股选择权等创新服务 [12][8] - 与西科控股投贷联动覆盖率近60% 融资资金全部流向硬科技企业 信贷资金前移 [13] 科技企业评价能力提升 - 借助大数据与专业机构筛选 创新科技企业评价模型 结合一线员工专业经验 [14] - 突破传统评级限制 以发展眼光陪伴企业成长 投资未来思路贯穿服务全环节 [14]
科技浪潮汹涌 全市场首批科创增强ETF发行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7:17
产品发行 - 永赢基金于6月11日发行全市场首批科创增强ETF(交易代码:588520;认购代码:588523)[1] - 该产品为科创综指增强策略ETF,延续公司量化投资优势,定位中国硬科技核心资产布局工具[1] - 公司2024年率先布局科创100和中证A50指增产品,其中科创100指增成立以来收益率达24.09%[1] - 2025年继发行中证A500指增后,此次推出科创增强ETF是宽基增强系列的重要突破[1] 指数表现 - 科创综指今年以来涨幅达7.8%,近一年涨幅达34.4%[2] - 自基日以来相对全A的Beta达1.18,累计涨幅为17.2%[2] - 2020年—2021年科技上升行情中涨幅达67.8%,领跑宽基指数[2] - 成分股数量及市值覆盖度均超97%,远高于其他科创板指数[3] - 实现战略新兴产业全覆盖,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占比较高[3]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从2020年6月的5.3%升至4年后的11.9%[3] 产品策略 - 采用核心策略加卫星策略双引擎架构,风险可控前提下获取超额收益[4] - 投资运作依托特色量化投研体系,结合基本面逻辑和AI技术双重驱动[6] - 构建可回溯、可验证、可迭代的多策略体系,根据基准指数特征针对性优化[6] 公司优势 - 投研平台科技属性鲜明,打造五大领先投研系统[7] - 牵星固收投研系统和明镜风险管理系统荣获央行金融科技发展奖[7] - AI算力投入和DeepSeek等大模型加持量化指增业务[7] - 基金经理及核心投研人员从业年限基本超十年,团队投研一体、成果共享[7] - 旗下智选系列精准布局机器人、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光刻机等硬核科技板块[7] - 曾推出全市场首只通用航空ETF和卫星ETF,展现战略前瞻性[7]
单日31只新基金启动认购 权益类产品成主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8-08 07:15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胡尧 记者 赵明超)随着市场行情回暖,基金公司积极布局下半年发行市 场。据数据统计,7月以来全市场新成立基金数量已突破50只。7月7日当天有31只基金同步启动认购。 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发行市场"暖风频吹",既折射出机构对后市信心的修复,也透露出资金配置方向的 结构性变化。 (责任编辑:康博) 以7月7日的发行数据来看,权益类产品成主力,新发的17只权益类基金占比超50%。ETF领域"硬 科技"元素密集,当日发行的11只ETF及联接基金中,成长风格产品占比超过五成,包括汇添富中证机 器人发起式联接、华夏创业板软件ETF、华安国证航天航空行业ETF、鹏华上证科创板芯片ETF、兴业 上证科创板综合价格ETF以及工银上证科创板200ETF等6只产品,涵盖机器人、软件、航空航天、芯片 等前沿赛道。业内人士认为,产业景气度与政策红利形成共振,有望吸引资金提前布局。此外,当日债 券基金市场同样迎来创新品种,由富国、易方达、博时等头部公募发行的10只科创债ETF集体亮相,预 计将带来约300亿元的新增规模。 ...
源杰科技程硕:光通信产业链各环节,中国公司占比已超“半壁江山”
中国经营报· 2025-08-08 04:41
公司发展历程 - 源杰科技成立于2013年,初期面临资本对光芯片领域冷淡和客户信任建立的挑战[2] - 公司采用IDM模式,涉及上百道工艺积累,需长期坚守[2] - 近年来通过技术积淀和行业机遇,发展为国内领先的光芯片供应商,并实现科创板上市[2] - 产品覆盖2.5G至100G光芯片及CW光源、车载激光雷达光源等,在电信市场和AI数据中心实现突破[2] 市场与行业机遇 - 中国光芯片企业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体市场优势,电信市场国内公司已占据主要份额[4] - 数据中心市场需求扩容,增量和增速连创双高,国内优秀公司逐步崛起[4] - 光通信产业链中,中国公司在设备端和模块端占比超半壁江山[4] - 全球光芯片市场供需结构性分化,海外供应商资本开支谨慎,为国内厂商提供全球化机会[5] 技术与研发策略 - 公司专注研发高速率光芯片、大功率光芯片及相关技术,扩大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7] - 持续投入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制造系统,优化工艺参数以提高良率和降低成本[7] - 强化供应链管理,加强与上游供应商合作,完善全球产能布局[7] 全球化战略 - 公司通过海外布局与顶级客户合作,精准对接技术动态和客户需求[9] - 全球化战略包括客户全球化(国内及北美客户)和产能全球化[9] - 融入全球化是摆脱"卡脖子"问题的核心,需获得全球客户信任并融入大客户体系[8] 行业周期与竞争 - 光芯片应用市场具有周期性,电信市场每7-8年一轮技术周期,数通市场迭代更快[6] - 技术迭代带来竞争加剧,但也为有准备的企业提供占领市场的机会[6] - 公司强调把握时间窗口,在关键时期推出产品以顺利"入局"[6] 政策与市场环境 - 国家政策对光电子领域的支持起到市场牵引作用,但需避免"内卷式"竞争[5] - 光芯片领域制造端已无实质性障碍,国内设备和技术逐步逼近全球顶尖水平[8]
基金早班车丨九成主动权益基金年内收益为正,逾千只净值刷新高
搜狐财经· 2025-08-08 00:49
A股市场表现 - 沪指涨0.16%报3639.67点创年内新高,深成指跌0.18%,创业板指跌0.68%,科创50指数跌0.15% [1] - 沪深两市成交额达18254.9亿元,超3000只个股下跌 [1]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 - 九成以上产品年内净值上涨,1126只基金创成立来新高 [1] - 部分基金规模年内增幅超百亿,形成"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正循环 [1] -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首尾相差近150个百分点,领跑者收益接近130%,垫底者回撤超18% [2] 基金发行与分红 - 8月7日新发基金10只,主要为债券型和股票型,中信保诚稳和利率债债券A募集目标60亿元 [2] - 当日基金分红15只,国泰君安济南能源供热REIT每10份派发红利3.8419元 [2] - 年内私募证券产品累计备案6759只,同比大涨61.39%,7月备案1298只环比增18% [2] 行业投资热点 - 创新药、硬科技、新消费成为绩优基金制胜赛道 [2] - 指数增强策略备案量同比增52%,成为资金抢跑反弹首选工具 [2] 单日绩优基金 - 前海开源沪港深核心资源混合C日增长率5.2471%领跑混合型基金 [4] - 华宝中证稀有金属指数增强发起A日增2.3076%居股票型榜首 [5] - 工银平衡回报6个月持有期债券A日增1.2185%为债券型最佳 [5] - 嘉实中证稀土产业ETF日增3.2044%表现最优 [5]
帮主郑重:龙虎榜惊现机构“假摔”大戏!三路主力暗度陈仓
搜狐财经· 2025-08-08 00:45
市场表现 - 沪指上涨0.16%创新高,但超3000只个股下跌,呈现指数与个股分化态势 [1] - 半导体军工板块获机构资金青睐,创新药光伏板块遭抛售 [1] 机构动向 - 洪田股份获3家机构净买入3.3亿,涉及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绑定中芯国际7nm蚀刻机订单 [3] - 东方精工获游资陈小群3日加仓1.4亿,机构同步进场,目标为人形机器人减速器,产能排至2026年 [4] - 北方长龙遭机构抛售2.2亿,但游资逆势接盘1.27亿,涉及军品无人机订单及歼-35供应链独家衬底 [5] - 机构借创新药(千红制药净卖1511万)和光伏(德业股份被章盟主割肉)制造恐慌,实则调仓硬科技 [6] 游资动向 - 稀土永磁板块获章盟主2300万强封宁波韵升,精矿涨价12% [6] - 半导体板块获作手新一3500万主封富满微,涉及5G射频芯片量产突破,绑定比亚迪80%订单 [7] - 利德曼获佛山系游资1亿抢筹,但机构净卖1.5亿 [8] 主力与散户认知差 - 洪田股份缩量涨停(换手率12.22%)且机构锁仓,为真龙头;宁波韵升尾盘封单不足50万手,为假冲锋 [9] - 富满微产能排至2026年(毛利率45%),云南锗业军品合同负债增270%,为硬核标的;千红制药净利暴跌60%却拉涨停,纯炒作 [10] - 北向资金抛售医药5.8亿,加仓半导体3.2亿,游资与机构合力方向为主线 [11] 投资策略 - 科技板块关注洪田股份(半导体蚀刻机国产替代)、富满微(车规芯片绑定比亚迪) [11] - 军工板块关注北方长龙(无人机+歼35供应链),28元为关键支撑位 [11] - 政策板块关注海南机场(免税牌照扩容至74%税目) [11] - 需规避无订单稀土(金力永磁)、伪创新药(千红制药)及跟风医疗(利德曼) [12] 数据锚点 - 半导体主力净流入44.67亿,占全市场20% [12] - 游资章盟主3日加仓人形机器人1.4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