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硬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科创板汇聚创新动能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证券日报· 2025-09-28 16:08
本报记者 毛艺融 近日,上交所组织召开2025年股权投资机构交流会,聚焦落实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增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 性,与38家股权投资机构和12家保荐机构面对面深入交流。 股权投资机构是科创板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超九成在上市前获得股权投资机构的支持。业内 人士认为,科技创新从不是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协同的"交响乐",各创新要素 同频共振,方能奏响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完整乐章。 今年6月份,科创板推出设置科创成长层等"1+6"改革举措,目前已有3家未盈利科创企业在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后完成 注册。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剔除终止状态的企业,还有42家企业排队IPO。 近期,科创板IPO项目的推进效率引人注目。9月26日,上交所官网披露信息显示,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 司IPO申请通过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会议审议。公司从受理到过会,仅用时88天。在市场人士看来,这是当前政策面大力提升 对硬科技企业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有益范例。 9月22日,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网站披露招股意向书、发行安排及初 ...
帮主郑重:周末政策密集发力,“中国版英伟达”过会,中长线该盯啥?
搜狐财经· 2025-09-28 15:35
先看最重磅的央行例会,这可是定调子的事。三季度例会明确说了要"保持流动性充裕""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还特别提了要用好股票回购增持再贷 款,探索常态化安排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跟二季度比,这次删了"加力实施增量政策",反而强调"落实存量政策""释放政策效应"。说白了,就是政策不会 急转弯,而是稳稳托着市场,给咱们这些中长线投资者吃了颗定心丸——不用怕突然的政策波动,重点看长期的稳预期。 最后说下接下来要盯的事儿,9月30号的PMI特别关键,8月是49.4,要是能回到扩张区间,那经济回暖的信号就更明确了。外围还得看美国,政府会不会关 门、非农数据怎么样,这些会影响全球资金流向,但咱中长线不用天天盯着,知道有这么个事就行。至于本周400多亿的限售股解禁,也别一看到解禁就 慌,像宁波港这种大盘股,解禁对整体走势影响有限,重点看个股的估值和基本面。 紧接着8月的工业企业利润数据也来了,单月增长20.4%,累计利润也由负转正了。可能有人觉得这数太亮眼,是不是有水分?咱客观说,确实有去年低基 数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结构在变好。装备制造业还是"压舱石",原材料行业利润涨得快,连消费品制造业都由降转增了,而且大中小企业利 ...
摩尔线程上市加速是资本点赞硬科技
北京商报· 2025-09-28 15:23
摩尔线程IPO过会的日子,正好是科创板深化改革"1+6"系列政策落地100天,深刻诠释了资本市场政策 改革对科技创新的精准适配,同时也是制度创新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资本市场的加速通道从来不是"快车道",而是"优才道"。 不仅仅是摩尔线程,只要是"含科量"高的优秀企业,都有机会驶入"优才道",在上市过程中有望开启加 速度。 政策红利不断,为"摩尔线程们"铺就了加速跑道。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资本市场融资端改革在持 续深化。"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科创板"1+6"政策等举措,在发行上市、并购重 组等方面持续优化完善。 随之而变的,还有审核的理念以及市场的认知。摩尔线程尚未盈利,但却在冲击科创板的道路上走出了 加速度,归根到底是企业的硬科技"含金量"够足,未来的发展潜力够大。 "唯利润论"的单一评价标准已成为过去式。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同样可能成为未来的资本之星。聚焦 硬科技,而非单纯看盈利,A股估值逻辑正从"短期盈利导向"转向"长期价值导向"。 寒武纪就是最好的例子。上市之初虽尚未盈利,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养精蓄锐",经过数年的蛰伏, 业绩终于在今年一鸣惊人,坚守的投资者们收获了超额 ...
【西街观察】摩尔线程上市加速是资本点赞硬科技
北京商报· 2025-09-28 14:25
资本市场的加速通道从来不是"快车道",而是"优才道"。 从受理到过会仅用时88天,过会当晚提交注册,摩尔线程IPO进程加速度,"国产GPU第一股"距迈入资 本市场仅差临门一脚。 毋庸置疑,摩尔线程是硬科技企业的典型代表,它的上市路径是制度创新提升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适配 性的具体体现。 摩尔线程IPO过会的日子,正好是科创板深化改革"1+6"系列政策落地100天,深刻诠释了资本市场政策 改革对科技创新的精准适配,同时也是制度创新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然而,资本市场的"优才道"不是普惠通道,唯有优中择优。"技术+市场"的双重底气,正是政策倾斜与 资本青睐的基础所在。 以摩尔线程为例,"含科量"高自然是标准之一,同时攻坚GPU核心技术壁垒,构建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 体系以及潜力巨大的未来市场空间,都是额外的加分项。 首发融资资源很宝贵,摩尔线程首发拟募资80亿元不是小数,但其高"含科量"以及呈现上升趋势的业绩 和快速增加的营业收入,在资本市场上有着足够的说服力。 当然,相比普通的上市公司,市场对"摩尔线程们"的期待值更高,在各个细分行业冲击成为具备国际竞 争力的领军企业,是对它们的期许。 "摩尔线程们"的加速上市窗 ...
银行理财子权益投资加码,年内调研“硬科技”超2000次
第一财经· 2025-09-28 13:01
权益类产品发行显著升温。 2025年开年至今,理财子公司在权益市场的动作越发频繁。一方面,调研上市公司次数激增,年内已累计超过2000次,重点聚焦于创业板与科创板等"新质 生产力"板块;另一方面,权益类及混合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大幅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调研与发行的双重升温,反映出银行理财在主动管理与权益投资方向上的战略性调整,也与宏观环境、政策导向以及客户需求变化密切相 关。未来,随着权益市场回暖和资金环境改善,理财公司在权益投资的角色将更加活跃,权益类理财产品也将成为银行理财转型的重要抓手。 "硬科技"成调研重点 2025年1月至今,理财公司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关注度持续升温。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底,理财公司年内对A股上市公司开展的现场与电话会议调研 次数已超2100次。这一规模相比往年显著增长。 从板块分布看,创业板与科创板是调研重点,合计占比接近一半。其中,创业板调研422次,科创板调研452次;上证主板与深证主板合计827次(其中上证 主板341次、深证主板486次),北交所相对有限,仅40次。 | 序号 | | | | | | 调研个股数 | | | | | | 关注度最高的前三个个股 | | ...
黄奇帆: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科技,不从生产性服务业切入基本上是南辕北辙
和讯· 2025-09-28 08:31
9月26日,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2025·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就创投风投机构要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投 早投小投长期发表主题演讲。 黄奇帆认为,投早、投小、投长,其中最重要的投资方向是投硬科技,而真正能够孵育高新企业的温 床和土壤是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联的企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其他产业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行业,它们本身不直接生产最终消费品,而是通 过支持和促进制造业、农业等生产活动来间接推动经济增长。这类服务业主要服务于企业,而非最终 消费者,其作用在于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物流与仓储、信息通信技术(ICT)服务、金融与保险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人力资源与管理咨询 服务、法律与会计服务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 在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当中,生产性服务业包括10个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共216个大 中小类型。 "生产性服务业在我们的经济体系中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制造业提高利润、效益的动力,也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抬高创新能力的生态土壤,是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黄奇帆表示,我们还要看到,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为制造业服务,不仅是 ...
国联民生承销保荐:深挖企业长期发展潜力,筛选优质科创标的
经济观察网· 2025-09-28 08:24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积极响应科创板八条及并购六条政策导向 紧抓IPO与并购重组发展机遇 [1] - 深化投行行业分组 在国家战略支持的重点行业布局拓展 提升细分行业服务竞争力 [1] - 设立专职并购部门并搭建全公司级商机整合平台 系统汇总梳理并购资源与业务机会 [1] 业务创新举措 - 构建全新价值评估体系 降低盈利指标权重 转向硬科技属性与长期发展潜力评估 [1] - 深入拆解企业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路径 用详实数据论证成长逻辑 [1] - 反复验证明确风险性 避免伪科技企业进入市场 [1]
刘晓春谈科技与金融:科技要对接真需求,谨防被“割韭菜”
南方都市报· 2025-09-28 06:17
9月26日,一场围绕科技赋能、开放共融主题的2025·青岛创投风投大会拉开帷幕。在这场金融大会中, 科技成为了热词之一。嘉宾发言离不开科技二字,"AI技术变革下的金融与科技"和"资本招商与科创企 业路演"两场分论坛现场观众席满座,甚至还有人站立旁听。 事实上,科技投资正在成为一种趋势。由大会组委会发布的《2025创投风投行业年度白皮书》显示, 2025年中期,全球创业投资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资本集中趋势,人工智能领域吸引了绝大部分投资资金, 其他行业则相对冷清。进入2024年,中国创投行业转而进入一个由国家战略引导、以硬科技创新为核 心、强调"耐心资本"的新范式。 科创投资浪潮奔涌下,风险亦不能忽视。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在大会期间接受南都N视频记 者专访时表示,科技要有真的用处,对接真需求,并要防范一些风险。 2025·青岛创投风投大会圆桌对话现场。 稳定币一些宣传是有些人炒作过头了,谨防被"割韭菜" 刘晓春以稳定币为例谈到了科技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科普道:"稳定币好比此前的 饭菜票或者当今的购物卡,背后也是1∶1的真实货币,稳定币只是钱的代表。只是利用新的技术在某些 场景中实现货币的部分 ...
高铁电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厂育:“硬科技”要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标签
中国基金报· 2025-09-28 04:47
公司定位与发展战略 - 公司为科创板上市的首家中国中铁旗下企业 定位"硬科技"核心 以技术创新为根本驱动力 成长为国内轨道交通供电设备领域龙头企业 [2] - 通过"研发投入筑基 核心技术突破 成果转化落地"闭环模式强化硬科技属性 探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新路径 [2] - 未来将依托科创板平台优势 加大研发投入攻坚前沿技术 使硬科技属性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标签 [2] 研发投入与人才建设 - 将研发投入视为硬科技属性"生命线" 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5.17%同比提升0.21个百分点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比3.95%重点投向高铁牵引供电与智能运维领域 [3] - 构建"高层次人才+核心技术团队+青年研发梯队"人才体系 拥有电气化领域专家5名 拔尖人才13名 组建专项技术攻关小组 [3] - 截至2025年6月累计拥有有效知识产权355件 其中发明专利79件(含PCT3件) 软件著作权8件 [3] 技术突破与创新成果 - 自主研发时速200公里级刚性接触网技术 突破弓网动态仿真优化与轻量模块化结构设计两大核心方向 同步研发高速刚性悬臂支撑装置与轻质高速膨胀接头等核心部件 [4] - 基于产品数据库与人工智能算法研发高精度高可靠性接触网设备试验监测系统 实现运行状态实时感知与智能分析 [5] - 技术突破助力实现"全制式 更高速 智能化 上下游协同"技术引领 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 [5] 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 - 坚持"研发—转化—迭代"产业化逻辑 联合中铁二院 西南交通大学等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动技术成果向产品转化 [8] - 新一代高铁接触网 跨座式单轨等产品出口至印尼雅万高铁 墨西哥蒙特雷4号线和6号线 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等项目 [8] - 完成科技产业园建设 建成简统化接触网产品 复合轨产品 高强度防松紧固件 铝合金低压铸造等柔性智能化生产线 [8] 财务表现与产能提升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33亿元同比增长24% 归母净利润281.39万元同比增长34% [8] - 通过产能提升与制造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化落地 [8] 绿色生产与产业链协同 - 将绿色理念贯穿生产制造全链条 推行"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 采用锌—铝—复合稀土合金技术与无铬钝化工艺杜绝重金属污染 [9] - 立足轨道交通电气产业链核心枢纽地位 联动上下游企业 建设单位及高校科研力量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生态 [9] 未来发展规划 - "十五五"期间以"资产+资本+科技"三轮驱动高质量发展 以自主创新和资本运作为双引擎打造产业新格局 [11] - 四项规划包括:保持轨道交通供电装备领先优势 新兴业务提质升级 搭建智能化产业化平台 开拓绿色低碳装备新产业 [12] - 最终实现"一业为主 相关多元"产业发展格局 打造世界一流牵引供电装备制造商和系统方案服务商 [12]
高铁电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厂育:“硬科技”要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标签
中国基金报· 2025-09-28 04:43
公司定位与发展战略 - 公司锚定科创板"硬科技"核心定位 以技术创新为根本驱动力 [3] - 公司是中国中铁旗下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国内轨道交通供电设备领域龙头企业 [3] - 公司通过"研发投入筑基 核心技术突破 成果转化落地"闭环模式强化硬科技属性 [3] - 未来将继续依托科创板平台优势 加大研发投入攻坚前沿技术 [3] - "十五五"期间将以"资产+资本+科技"三轮驱动高质量发展 [15] 研发投入与人才建设 - 研发投入被视为硬科技属性"生命线" 持续加大资源倾斜力度 [6] - 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5.17% 同比提升0.21个百分点 [6]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比达3.95% 重点投向高铁牵引供电和智能运维领域 [6] - 构建"高层次人才+核心技术团队+青年研发梯队"人才体系 [6] - 拥有电气化领域专家5名 拔尖人才13名 组建专项技术攻关小组 [6] 技术突破与知识产权 - 累计拥有有效知识产权355件 其中发明专利79件(含PCT3件) 软件著作权8件 [7] - 自主研发时速200公里级刚性接触网技术 突破弓网动态仿真优化等核心方向 [7] - 研发出高速刚性悬臂支撑装置 轻质高速膨胀接头等核心部件 [7] - 基于产品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算法研发接触网设备试验监测系统 [8] - 实现运行状态实时感知与智能分析 提升维护及时性 [8] 成果转化与产业布局 - 坚持"研发—转化—迭代"产业化逻辑 推动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12] - 联合中铁二院 西南交通大学等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12] - 新一代高铁接触网等产品出口至印尼雅万高铁 墨西哥蒙特雷线 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 [12] - 完成科技产业园建设 建成简统化接触网产品等柔性智能化生产线 [12] - 开展轨交智能监测运维 电气设备消防灭火等新兴产业布局 [9] 财务表现与绿色转型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33亿元 同比增长24% [13]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81.39万元 同比增长34% [13] - 推行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 选用可回收环保原材料 [13] - 采用锌-铝-复合稀土合金技术搭配无铬钝化工艺 杜绝重金属污染 [13] - 推动产业向低能耗 低排放 高效率转型 [13] 未来发展规划 - 打造以轨道交通供电装备为主导 发展工艺相近非传统产品的产业格局 [15] - 通过科研成果产业化或资本运作实现全制式更高速智能化技术引领 [15] - 从轨内走向轨外 开拓高附加值轨外新市场 [15] - 抓住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窗口期 加速智能建造和智能施工运维装备产业落地 [15] - 开拓绿色低碳装备新产业 实现"一业为主 相关多元"产业发展格局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