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君正(300223)
icon
搜索文档
为好记星做芯片起家 33亿身家创始人携北京君正冲刺H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3:18
公司战略与资本运作 - 北京君正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启动"A+H"双资本平台冲刺 拟通过港股上市筹集资金用于业务增长与扩张 拓宽融资渠道并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 [1] - 公司成立于2005年 采用Fabless集成电路设计模式 为汽车电子、工业医疗、AIoT及智能安防等市场提供计算芯片、存储芯片和模拟芯片 [1] - 截至9月22日收盘 A股总市值达394.2亿元 已在A股上市13年 [1]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刘强持股8.39% 身家达33亿元 现任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 是中国嵌入式处理器的开拓者之一 [2] - 公司早期凭借自主研发32位嵌入式处理器芯片成功切入教育电子领域 为好记星、步步高、诺亚舟等品牌提供芯片 [2] - 2007年推出国内首款支持RMVB视频格式解码芯片 获得爱国者、昂达等数码厂商采用 奠定PMP领域核心供应商地位 [3] - 2019年通过收购北京矽成(控股美国ISSI存储)获得存储芯片、模拟芯片产品线 切入汽车、工业等市场 [3] 业务结构与市场地位 - 业务囊括"计算+存储+模拟"三大芯片方向 存储芯片是主要营收来源 2025年上半年收入比重超过60% 2022年曾达74.9% [3] - 按2024年收入计 在电池类IP-CamSoC及车规级SRAM领域排名全球第一 在SRAM领域排名第二 [4] - 芯片产品累计出货量达27亿颗 其中汽车电子芯片累计出货量10亿颗 [4] - 产品销往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海外市场收入占比均超过八成 [5] 财务表现与行业周期 - 2022-2024年总收入从54.12亿元下滑至42.13亿元 净利润从7.79亿元腰斩至3.64亿元 [7] - 2025年上半年收入22.49亿元 同比小幅回升 [7] - 毛利率表现稳定 2022-2024年分别为33.4%、35.5%、35.0% 2025年上半年为34.2% 主要得益于高毛利的汽车和工业业务占比提升 [8] - 存储芯片业务2022-2024年收入大幅下滑36% 平均售价从7.1元跌至5.4元 [8] - 计算芯片业务同期收入增幅达41.6% 销量翻一番 主要受AIoT和智能安防等新兴市场需求支撑 [8] 研发投入与技术布局 - 研发投入维持高位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6.42亿元、7.08亿元、6.81亿元 占收入比11.9%、15.6%、16.2% [9]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3.48亿元 占比15.5% [9] 股东结构与战略合作 - 股东及高管自2022年起多次减持股份 套现金额达数亿元 [10] - 2025年7-9月大股东北京屹唐盛芯减持482.54万股 减持比例近1% 套现近4亿元 [10] - 2022年5月韦尔股份拟以不超过40亿元增持北京君正股票 累计持股不超过10.38% 旨在加强业务战略合作 [11][12] - 韦尔股份最终未按原计划完成增持 其关联方豪威集团创始人虞仁荣现任北京君正非执行董事 [12]
60后北京老板卖芯片,身价33亿元,冲刺港股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14:36
公司概况与资本运作 - 北京君正成立于2005年 总部位于北京 采用Fabless模式 为汽车电子、工业医疗、AIoT及智能安防市场提供计算芯片、存储芯片和模拟芯片[1] - 公司已在A股上市13年 截至9月22日收盘A股总市值达394.2亿元 现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启动"A+H"双资本平台冲刺 拟通过港股上市筹集资金用于业务增长与扩张、拓宽融资渠道并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1] - 创始人刘强持股8.39% 身价达33亿元 是中国嵌入式处理器开拓者之一 曾带领团队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32位嵌入式处理器核XBurst[5] 业务发展历程与技术积累 - 早期凭借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处理器芯片占领教育电子市场 为好记星、步步高、诺亚舟等五大品牌提供芯片[5] - 2007年底推出国内首款支持RMVB视频格式解码芯片 被爱国者、昂达等数码厂商采用 奠定PMP领域核心芯片供应商地位[6][7] - 2019年通过收购北京矽成(控股美国ISSI存储)获得存储芯片、模拟芯片产品线 切入汽车、工业市场 形成"计算+存储+模拟"三大芯片方向[7] - 芯片产品累计出货量达27亿颗 其中汽车电子芯片累计出货量10亿颗[7] 市场地位与全球布局 - 按2024年收入计 在电池类IP-CamSoC及车规级SRAM领域排名全球第一 在SRAM领域排名全球第二[7] - 产品销往亚洲、美洲及欧洲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海外市场收入占比均超过八成[8] - 存储芯片是主要营收来源 2025年上半年收入比重超过60% 2022年比重曾达74.9%[7]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2022-2024年总收入从54.12亿元下滑至42.13亿元 净利润从7.79亿元腰斩至3.64亿元[12][13] - 2025年上半年收入22.49亿元同比小幅回升 毛利率在周期变化中保持稳定 2022-2024年分别为33.4%、35.5%、35.0% 2025年上半年为34.2%[13] - 存储芯片业务2022至2024年收入大幅下滑36% 平均售价从7.1元跌至5.4元 但计算芯片业务同期收入增幅达41.6% 销量翻一番[13] 研发投入与行业特性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6.42亿元、7.08亿元、6.81亿元 占收入比11.9%、15.6%、16.2% 2025年上半年为3.48亿元占比15.5%[14] - 半导体行业具有明显周期性 2022年进入低迷期持续至2024年第一季度 2024年第二季度起市场复苏呈现渐进式且不均衡[12] 股东结构与战略合作 - 股东及高管自2022年起多次减持股份 2025年7-9月大股东北京屹唐盛芯减持482.54万股套现近4亿元[16] - 2022年5月韦尔股份拟以不超过40亿元增持北京君正股票 累计持股不超过10.38% 旨在加强业务战略合作[16] - 豪威集团创始人虞仁荣现任北京君正非执行董事 产品线互补性明显 车载领域合作前景广阔[17]
60后北京老板卖芯片,身价33亿元,冲刺港股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14:28
公司概况与上市计划 - 北京君正成立于2005年 总部位于北京 采用Fabless模式 为汽车电子、工业医疗、AIoT及智能安防市场提供计算芯片、存储芯片和模拟芯片[1] - 公司已在A股上市13年 截至9月22日A股总市值达394.2亿元 目前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启动"A+H"双资本平台冲刺 拟通过港股上市筹集资金用于业务增长与扩张、拓宽融资渠道并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1]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刘强生于1969年 现任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 IPO前持股8.39% 身价达33亿元 拥有清华大学焊接工艺与设备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系统与架构博士学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是中国嵌入式处理器的开拓者之一[3][4] - 公司早期凭借自主研发32位嵌入式处理器芯片成功为好记星、步步高、诺亚舟等教育电子品牌提供芯片 后在PMP领域推出国内首款支持RMVB视频格式解码芯片 获得爱国者、昂达等数码厂商采用 曾是国内教育电子、电子书领域市场份额最大的处理器芯片供应商[5] - 2019年通过收购北京矽成(控股美国ISSI存储)获得存储芯片、模拟芯片产品线 切入汽车、工业等市场 目前业务囊括"计算+存储+模拟"三大方向[6] 业务结构与市场地位 - 存储芯片是公司主要营收来源 2025年上半年收入比重超过60% 2022年比重曾达74.9%[6]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电池类IP-CamSoC及车规级SRAM领域排名全球第一 在SRAM领域排名全球第二 自成立以来芯片产品累计出货量达27亿颗 其中汽车电子芯片累计出货量10亿颗[6] - 产品销往亚洲、美洲及欧洲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海外市场收入占比均超过八成[6] 财务表现与行业周期性 - 2022年至2024年总收入从54.1亿元下滑至42.1亿元 净利润从7.79亿元腰斩至3.64亿元 2025年上半年收入22.49亿元 同比小幅回升[11] - 毛利率在行业周期中保持稳定 2022-2024年分别为33.4%、35.5%、35.0% 2025年上半年为34.2% 主要得益于高毛利的汽车和工业业务占比提升[12] - 存储芯片业务在2022至2024年下行周期中收入大幅下滑36% 平均售价从7.1元跌至5.4元 但计算芯片业务同期收入增幅达41.6% 销量翻了一番[12][13] 研发投入与股东动态 - 研发投入维持高位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6.42亿元、7.08亿元、6.81亿元 占收入比11.9%、15.6%、16.2% 2025年上半年为3.48亿元 占比15.5%[13] - 股东及高管自2022年起多次减持股份 套现金额达数亿元 包括2025年7-9月大股东北京屹唐盛芯半导体产业投资中心减持482.54万股 减持比例近1% 套现近4亿元人民币[15] - 2022年5月韦尔股份拟以不超过40亿元增持北京君正股票 累计持股不超过10.38% 但未能按原计划完成增持 目前豪威集团创始人虞仁荣担任公司非执行董事[16]
为好记星做芯片起家 33亿身价创始人携北京君正冲刺H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12:06
公司战略与资本运作 - 北京君正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启动"A+H"双资本平台冲刺 旨在筹集资金用于业务增长与扩张 拓宽融资渠道并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1] - 公司已在A股上市13年 截至9月22日收盘 A股总市值达394.2亿元[1] - 股东及高管自2022年起多次减持股份 套现金额达数亿元 包括大股东北京屹唐盛芯半导体产业投资中心减持482.54万股(减持比例近1%)套现近4亿元人民币[11][12] 业务结构与市场地位 - 业务涵盖计算芯片、存储芯片和模拟芯片三大方向 其中存储芯片是主要营收来源 2025年上半年收入比重超过60%(2022年曾达74.9%)[5] - 在电池类IP-CamSoC及车规级SRAM领域全球排名第一 SRAM领域排名第二 芯片产品累计出货量达27亿颗(含汽车电子芯片10亿颗)[5] - 产品销往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海外市场收入占比均超过八成[5] - 计算芯片业务逆势增长 2022至2024年收入增幅达41.6% 销量翻倍 主要受AIoT和智能安防需求驱动[9] 财务表现与周期波动 - 收入从2022年54.12亿元下滑至2024年42.13亿元 净利润从7.79亿元腰斩至3.64亿元[8][9] - 2025年上半年收入22.49亿元同比小幅回升 毛利率保持稳定(2022-2024年维持在33.4%-35.5%区间 2025年上半年为34.2%)[9] - 存储芯片业务收入在2022-2024年下滑36% 平均售价从7.1元跌至5.4元[9] 技术研发与历史沿革 - 研发投入持续高位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6.42亿元(占比11.9%)、7.08亿元(15.6%)、6.81亿元(16.2%) 2025年上半年为3.48亿元(占比15.5%)[10] - 公司成立于2005年 创始人刘强(持股8.39% 身价33亿元)是中国嵌入式处理器开拓者之一 曾主导开发自主知识产权32位嵌入式处理器核XBurst[3][4] - 早期依托教育电子(好记星、步步高等品牌)和PMP领域(爱国者、昂达等数码厂商)崛起 2019年通过收购北京矽成切入汽车及工业存储芯片市场[4] 行业环境与竞争态势 - 半导体行业自2022年进入低迷期并持续至2024年第一季度 2024年第二季度起呈现渐进式复苏但竞争激烈价格战普遍[8] - 存储芯片行业具有周期性特点:标准化程度高、可替代性强、资金投入随工艺升级陡增 导致行业门槛高、集中度高且周期性强[8] - 韦尔股份曾计划以不超过40亿元增持北京君正股份(不超过总股本10.38%)以加强战略合作 但未按原计划完成增持[12][14]
存储涨价情绪持续升温,持续看好国产存储产业链
东方证券· 2025-09-22 11:13
行业投资评级 - 电子行业评级为看好(维持)[4] 核心观点 - 存储涨价情绪持续升温 国产存储产业链发展前景乐观[1] - NAND存储涨价情绪升温 Flash wafer价格上周上涨1.82%-6.25% SSD 256GB(行业市场)价格周涨幅达8.62% 预计Q4企业级存储价格继续上涨[7] - DRAM市场或全面涨价 美光可能对渠道存储产品调涨20%-30% DDR4和LPDDR4X价格自二季度起开启涨价潮并有望延续至明年上半年 DDR5和LPDDR5X供应趋于紧张[7] - AI带动需求持续性支撑DRAM涨价行情 供应端原厂产能切换不可逆 涨价行情具有较强持续性[7] - 三星12层堆叠HBM3E通过英伟达认证 已研发出数据传输速率达11Gbps的HBM4产品 原厂竞争或加剧[7] - 国内利基DRAM Tier2供应商有望因原厂减少产能而获得更大市场空间[7] 投资建议与标的 - 存储产业链相关标的包括兆易创新(买入) 普冉股份(未评级) 德明利(未评级) 佰维存储(未评级) 北京君正(买入) 朗科科技(未评级) 东芯股份(未评级) 江波龙(未评级) 恒烁股份(未评级) 万润科技(未评级) 深科技(未评级) 同有科技(未评级) 聚辰股份(未评级) 联芸科技(未评级)[2] - 投资逻辑基于存储行情景气度持续 国内先进存储产能扩充 AI服务器和AI终端带动存储需求增长 以及国产替代机遇[2]
一周港股IPO:北京君正、中润光能等11家递表;西普尼、轩竹生物通过聆讯
财经网· 2025-09-22 10:36
港交所上市活动概览 - 上周(9月15日至9月21日)共有11家公司递表,2家公司通过聆讯,4家公司招股,3只新股上市 [1] 递表公司业务与业绩 - 美联股份为预制钢结构建筑分包服务提供商,2024年收入15.23亿元人民币,市场份额3.5%,行业排名第三 [2] - 新元素药业专注代谢、炎症和心血管疾病领域,核心产品ABP-671处于2b/3期临床试验,2024年亏损4.34亿元人民币 [2][3] - 中润光能为全球光伏电池片制造商,2024年出货量市场份额14.6%,2024年亏损13.63亿元人民币 [4] - 北京君正为计算+存储+模拟芯片提供商,2024年收入42.13亿元人民币,利润3.64亿元人民币 [5][6] - 爱科百发专注呼吸系统和儿科疾病药物开发,2024年亏损1.97亿元人民币 [7] - 暖哇科技为保险行业AI科技公司,2024年收入9.44亿元人民币,净亏损1.55亿元人民币 [8] - 华勤技术为智能产品ODM平台,2024年收入1098.78亿元人民币,利润29.16亿元人民币 [9] - 赛美特为智能工业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2024年收入4.997亿元人民币,利润7383.2万元人民币 [10] - 若羽臣为电商代运营公司,2024年收入17.66亿元人民币,利润1.06亿元人民币 [11][12] - 量化派控股为消费电商平台运营商,2024年收入9.93亿元人民币,利润1.47亿元人民币 [12] - 先为达生物科技专注体重管理领域,2025年上半年收入9107万元人民币,亏损1.08亿元人民币 [13] 通过聆讯公司业务与业绩 - 西普尼为黄金表壳手表设计制造商,2024年收入4.57亿元人民币,利润4934.8万元人民币 [14] - 轩竹生物为创新生物制药公司,2024年收入3009.4万元人民币,净亏损5.56亿元人民币 [15][16] 招股公司详情 - 劲方医药全球发售8924万股,发售价20.39港元,净筹资16.7亿港元,基石投资者认购1亿美元 [17] - 不同集团全球发售1098.09万股,发售价62.01-71.20港元,基石投资者认购1500万美元 [17] - 奇瑞汽车全球发售2.97亿股,发售价27.75-30.75港元,基石投资者认购5.87亿美元 [18] - 紫金黄金国际全球发售3.49亿股,发售价71.59港元,基石投资者认购16亿美元 [19] 新股上市表现 - 禾赛-W上市首日收盘价234.0港元,涨幅9.96% [20] - 健康160上市首日收盘价28.22港元,涨幅137.34% [21] - 劲方医药-B上市首日收盘价42.10港元,涨幅106.47% [22]
北京君正港股IPO:业绩连续两年下滑,公司股东、高管陆续减持
搜狐财经· 2025-09-22 06:51
公司近期动态 - 公司于2025年9月15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1] - 2025年以来公司股价涨幅超20% 市值约400亿元 [2] - 2025年7月18日至9月12日股东屹唐盛芯减持482.54万股 持股比例降至8%以下 [2] - 2025年9月17日董事李杰减持15万股 成交均价83.01元 套现1245万元 [2] 业务结构 - 公司为嵌入式CPU芯片设计企业 2020年通过收购北京矽成切入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 [3] - 主营业务涵盖计算芯片、存储芯片、模拟与互联芯片三大核心板块 [3] - 计算芯片包括智能视觉SoC、嵌入式MPU及AI-MCU 应用于安防摄像头、智能门铃等消费电子领域 [5] - 存储芯片包括DRAM、SRAM、NOR Flash及NAND Flash 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及工业医疗 [6] - 模拟芯片包括LED驱动芯片及Combo芯片 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及智能家电 [6] - 2025年上半年存储芯片收入占比超六成 计算芯片贡献近25%营收 模拟芯片贡献约一成收入 [6]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连续下滑:54.12亿元、45.31亿元、42.13亿元 [6] - 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持续下降:7.79亿元、5.16亿元、3.64亿元 [6]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5亿元 同比增长6.7% [8]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2.0亿元 同比增长2.0% [8] - 2024年下半年起半导体产业周期复苏 2025年上半年业绩回暖 [7] 研发投入 - 截至2025年6月末研发团队共有760名工程师 [9]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6.4亿元、7.1亿元、6.8亿元 研发费用率11.9%、15.6%、16.2% [9]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3.5亿元 研发费用率15.5% [9] - 研发投入占比低于竞争对手瑞芯微(常年维持20%以上) [9] 细分业务表现 - 计算芯片收入2022-2024年分别为7.7亿、11.1亿、10.9亿元 2025年上半年6.0亿元(同比增长15.6%) [11] - 计算芯片毛利率2022-2024年分别为20.2%、27.0%、32.8% 2025年上半年32.4%(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11] - 存储芯片收入2022-2024年分别为40.5亿、29.1亿、25.9亿元 两年下滑36.0% [12] - 2025年上半年存储芯片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5.2%) [12] - 存储芯片毛利率保持在30%以上 模拟芯片毛利率约50% [11] 行业环境 - 全球半导体行业2022年下半年进入下行周期 主因2021年"缺芯潮"后产业链过度囤货及终端需求疲软 [10] - 2022年至2024年一季度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显著萎缩 竞争激烈 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 [10] - 2024年二季度起消费电子行业出现复苏 [10] - 存储芯片为半导体行业中周期性最强品类之一 受宏观经济及供需关系多重因素影响 [12] - AI等技术领域需要持续高强度投入以跟上行业发展步伐 [12]
拓宽产品线 从研发看A股7家存储芯片厂商新进展!
巨潮资讯· 2025-09-21 12:21
全球NOR Flash市场概况 - 2025年全球NOR Flash市场整体营收预计超过26亿美金 分为电脑PC类(占比13%)、车载类(占比21%)、工业类(占比27%)和消费类(占比超30%)四大应用领域 [2] - 新兴消费类(包括AI耳机、AI眼镜、AI玩具)需求环比涨幅较大 为最景气领域 AI服务器出货量环比上升明显且价格有较强支撑 AI PC及汽车电子与工业(非AI服务器)需求环比上升可观 [2] - 大陆厂商在AI服务器NOR Flash领域替代台湾厂商趋势明显 预计今年替换份额达20%左右 [2] 存储芯片厂商研发投入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 兆易创新(56768.04万元)、复旦微电(50861.05万元)、北京君正(34827.68万元)、普冉股份(14772.33万元)、东芯股份(10543.71万元)、聚辰股份(10267.08万元)、恒烁股份(4283.05万元) [5] - 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 东芯股份(30.74%)、复旦微电(27.66%)、恒烁股份(24.58%)、聚辰股份(17.86%)、普冉股份(16.29%)、北京君正(15.48%)、兆易创新(13.68%) [7] - 研发人员数量: 兆易创新(1481人)、复旦微电(1113人)、北京君正(760人)、普冉股份(284人)、东芯股份(206人)、聚辰股份(194人)、恒烁股份(119人) [8] 主要厂商产品进展 - 兆易创新: 形成NOR Flash、SLC NAND Flash和利基型DRAM三条产品线矩阵 推出双电压供电SPI NOR Flash产品与高速QSPI NAND Flash产品 8Gb DDR4产品市场推广顺利 LPDDR4开始贡献营收 [9][10] - 北京君正: 存储芯片分为SRAM、DRAM和Flash三大类别 车规DRAM与SRAM全球排名前列 基于20nm/18nm/16nm工艺的DDR3/DDR4/LPDDR4多款产品送样 1Gb SPI NOR Flash新产品开始送样 [10][11] - 复旦微电: 新研SONOS平台EEPROM产品进入量产阶段 覆盖2Kbit~2Mbit全系及DDR5模组接口套片 多款EEPROM通过AEC-Q100认证并导入Tier1供应链 2Xnm SLC NAND平台系列产品进入量产阶段 [11][12] - 聚辰股份: 拥有全系列EEPROM(1Kb-2Mb)与NOR Flash(512Kb-64Mb)产品组合 EEPROM产品性能达行业最高水平 NOR Flash产品实现向AMOLED屏幕、指纹识别等市场大规模供货 [12][13] - 普冉股份: 实现SONOS和ETOX双工艺平台全容量系列覆盖 SPD产品线量产出货 产品推广受益于DDR5内存模组渗透率提升 [13][14] - 恒烁股份: NOR Flash产品采用SPI接口技术 DDR4产品在2025年上半年量产(速率达3200Mbps) 新增singledie SPI NAND及32Gb SD NAND产品预计三季度量产 [14][15] - 东芯股份: "1xnm闪存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实现量产 2xnm制程SLC NAND Flash可靠性提升并扩充料号 在DDR3/LPDDR1/LPDDR2/LPDDR4x/PSRAM基础上持续研发DRAM新产品 [15][16]
三大优势“助攻”,年入40-50亿元的北京君正书写“A+H”故事有戏?
智通财经· 2025-09-21 03:16
公司上市动态 - 北京君正于9月15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独家保荐人为国泰君安国际 [1] - 公司2011年已在创业板上市,成为"嵌入式CPU第一股",截至9月19日A股总市值为394.24亿元人民币 [1] 业务定位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计算+存储+模拟"芯片提供商,产品覆盖汽车电子、工业医疗、AIoT及智能安防市场 [1] - 以2024年收入计:利基型DRAM全球排名第六、中国大陆第一,车规级利基型DRAM全球第四;SRAM全球第二、中国大陆第一,车规级SRAM全球第一;NOR Flash全球第七、中国大陆第三;IP-Cam SoC全球第三,电池类IP-Cam SoC全球第一 [1] - 采用无晶圆厂模式,聚焦芯片研发设计,提供芯片+硬件+软件+工具链+算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2] 产品结构与收入构成 - 产品线包括计算芯片(高性能低功耗,用于AIoT及智能安防)、存储芯片(DRAM/SRAM/NOR Flash/NAND Flash,用于汽车电子及工业医疗)、模拟芯片(LED驱动芯片及Combo芯片,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智能家电) [2]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存储芯片收入占比61.6%(主要收入来源),计算芯片占比26.9%,模拟芯片占比10.8% [2] 财务表现 - 营收逐年下滑:2022年54.12亿元、2023年45.31亿元、2024年42.13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22.49亿元(同比减少6.7%) [3] - 净利润逐年下滑:2022年7.79亿元、2023年5.16亿元、2024年3.64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2.02亿元(2024年同期为1.97亿元) [3] - 毛利率保持较高水平:2022年33.42%、2023年35.49%、2024年34.97%、2025年上半年34.22% [3] - 净利率:2022年14.39%、2023年11.38%、2024年8.65%、2025年上半年8.97% [3] 行业周期与复苏趋势 - 半导体行业2022年进入低迷期,持续至2024年第一季度,特征为存货积压、定价压力、消费者信心减弱,导致芯片平均售价大幅下降 [3] - 自2024年第二季度起,客户恢复存货补充且终端市场需求复苏(尤其消费电子领域),行业呈现明显复苏迹象 [4] 行业前景与增长动力 - 全球芯片市场规模从2020年3562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515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9.7%),预计2029年达9003亿美元(2025-2029年复合增长率11.0%) [6] - 增长动力来自人工智能、汽车电子、工业电子等领域发展,逻辑芯片(占比39.0%)和存储芯片(占比32.0%)共同推动产业前行 [7] 公司核心竞争优势 - "处理器+存储芯片"双轮驱动:处理器芯片基于自主MIPS架构嵌入式CPU,技术国内领先;存储芯片通过收购美国ISSI成为全球领先汽车存储芯片供应商 [7][8] - 深度布局汽车电子:受益于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产品覆盖智能座舱/ADAS/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已打入全球主流汽车供应链 [8] - 自主创新技术壁垒:长期自主研发CPU内核和AI引擎(NPU),拥有全自主指令集架构,AIoT产品在视频编解码/功耗控制方面具独特优势 [8]
新股前瞻|三大优势“助攻”,年入40-50亿元的北京君正书写“A+H”故事有戏?
智通财经· 2025-09-21 03:06
公司上市计划 - 北京君正于9月15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上市 独家保荐人为国泰君安国际 [1] - 公司2011年于创业板上市 成为嵌入式CPU第一股 截至9月19日A股总市值达394.24亿元人民币 [1] 业务概况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计算+存储+模拟芯片提供商 产品覆盖汽车电子/工业医疗/AIoT/智能安防等领域 [1] - 采用无晶圆厂模式 专注芯片研发设计 与晶圆代工厂及封测公司合作提供一体化全系统解决方案 [1] - 产品线包括计算芯片(26.9%)/存储芯片(61.6%)/模拟芯片(10.8%) 2025年上半年存储芯片为主要收入来源 [2] 市场地位 - 利基型DRAM全球第六/中国大陆第一 车规级利基型DRAM全球第四 [1] - SRAM全球第二/中国大陆第一 车规级SRAM全球第一 [1] - NOR Flash全球第七/中国大陆第三 IP-Cam SoC全球第三 电池类IP-Cam SoC全球第一 [1]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2年54.12亿元降至2024年42.13亿元 2025年上半年22.49亿元同比减少6.7% [2] - 净利润从2022年7.79亿元降至2024年3.64亿元 2025年上半年2.02亿元较2024年同期1.97亿元有所增长 [3] - 毛利率保持较高水平:2022年33.42%/2023年35.49%/2024年34.97%/2025年上半年34.22% [3] - 净利率呈现波动:2022年14.39%/2023年11.38%/2024年8.65%/2025年上半年8.97% [3] 行业周期影响 - 半导体行业2022年进入低迷期持续至2024年第一季度 特征为存货积压/定价压力/消费者信心减弱 [3] - 2024年第二季度起行业开始复苏 客户恢复存货补充且终端市场需求复苏 特别是消费电子领域 [3] 行业前景 - 全球芯片市场规模从2020年3562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5153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9.7% [5] - 预计2029年达9003亿美元 2025-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11.0% [5] - 逻辑芯片占全球市场规模39.0% 存储芯片占32.0% 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6] 竞争优势 - 处理器+存储芯片双轮驱动业务格局 起家于自主创新MIPS架构嵌入式CPU 技术国内领先 [6] - 通过收购美国ISSI成为全球领先汽车存储芯片供应商 获得SRAM/DRAM/Nor Flash车规级核心技术 [7] - 深度布局汽车电子领域 受益于汽车新四化趋势 已打入全球主流汽车供应链 [7] - 拥有自主CPU内核和AI引擎(NPU)技术 全自主指令集架构 符合国家自主可控战略方向 [7] 增长驱动因素 - 人工智能技术渗透推动云端算力建设和终端智能设备升级 [5] - 汽车电子扩张带来存储芯片需求爆发式增长 智能座舱/ADAS/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需求强劲 [7] - AIoT/智能安防等新兴领域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与现有领域形成互补效应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