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H双资本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为好记星做芯片起家 33亿身家创始人携北京君正冲刺H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3:18
公司战略与资本运作 - 北京君正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启动"A+H"双资本平台冲刺 拟通过港股上市筹集资金用于业务增长与扩张 拓宽融资渠道并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 [1] - 公司成立于2005年 采用Fabless集成电路设计模式 为汽车电子、工业医疗、AIoT及智能安防等市场提供计算芯片、存储芯片和模拟芯片 [1] - 截至9月22日收盘 A股总市值达394.2亿元 已在A股上市13年 [1]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刘强持股8.39% 身家达33亿元 现任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 是中国嵌入式处理器的开拓者之一 [2] - 公司早期凭借自主研发32位嵌入式处理器芯片成功切入教育电子领域 为好记星、步步高、诺亚舟等品牌提供芯片 [2] - 2007年推出国内首款支持RMVB视频格式解码芯片 获得爱国者、昂达等数码厂商采用 奠定PMP领域核心供应商地位 [3] - 2019年通过收购北京矽成(控股美国ISSI存储)获得存储芯片、模拟芯片产品线 切入汽车、工业等市场 [3] 业务结构与市场地位 - 业务囊括"计算+存储+模拟"三大芯片方向 存储芯片是主要营收来源 2025年上半年收入比重超过60% 2022年曾达74.9% [3] - 按2024年收入计 在电池类IP-CamSoC及车规级SRAM领域排名全球第一 在SRAM领域排名第二 [4] - 芯片产品累计出货量达27亿颗 其中汽车电子芯片累计出货量10亿颗 [4] - 产品销往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海外市场收入占比均超过八成 [5] 财务表现与行业周期 - 2022-2024年总收入从54.12亿元下滑至42.13亿元 净利润从7.79亿元腰斩至3.64亿元 [7] - 2025年上半年收入22.49亿元 同比小幅回升 [7] - 毛利率表现稳定 2022-2024年分别为33.4%、35.5%、35.0% 2025年上半年为34.2% 主要得益于高毛利的汽车和工业业务占比提升 [8] - 存储芯片业务2022-2024年收入大幅下滑36% 平均售价从7.1元跌至5.4元 [8] - 计算芯片业务同期收入增幅达41.6% 销量翻一番 主要受AIoT和智能安防等新兴市场需求支撑 [8] 研发投入与技术布局 - 研发投入维持高位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6.42亿元、7.08亿元、6.81亿元 占收入比11.9%、15.6%、16.2% [9]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3.48亿元 占比15.5% [9] 股东结构与战略合作 - 股东及高管自2022年起多次减持股份 套现金额达数亿元 [10] - 2025年7-9月大股东北京屹唐盛芯减持482.54万股 减持比例近1% 套现近4亿元 [10] - 2022年5月韦尔股份拟以不超过40亿元增持北京君正股票 累计持股不超过10.38% 旨在加强业务战略合作 [11][12] - 韦尔股份最终未按原计划完成增持 其关联方豪威集团创始人虞仁荣现任北京君正非执行董事 [12]
蓉企赴港上市潮,开启“双向奔赴”加速跑
搜狐财经· 2025-09-16 09:40
成都企业赴港上市趋势 - 多家成都企业包括国星宇航、极米科技、天味食品等筹划或推进发行H股赴港上市 实现"A+H"双资本平台布局 [1][3] - 企业赴港上市动机包括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 支持全球化战略 优化资本结构 拓展国际市场 [1][6] - 成都已有近30家企业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涵盖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 [8] 香港资本市场优势 - 香港资本市场具有国际化程度高、投资者结构多元、再融资流程高效等显著优势 [5] - 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募资总额达1071亿港元 领先全球IPO市场 其中A+H架构企业贡献72%募资比例 [6] - 港交所针对特专科技企业设立上市新规 为高科技、创新药企业提供更便捷融资通道 [6] 企业案例与产业影响 - 国星宇航聚焦商业卫星星座系统建设 若成功上市有望带动成都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 [3] - 康诺亚从500平方米实验室起步 仅用五年实现港交所上市 募集资金用于产品研发和临床开发 [8] - 企业通过香港资本市场获得国际资本助力 显著加快研发创新和市场拓展步伐 [8] 蓉港合作与协同发展 - 成都与香港通过资本、产业、创新等多维纽带实现深层级"双向奔赴" [10] - 香港金融发展成熟、贸易网络丰富 与成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形成互补性合作 [7] - 成都市投资促进局与香港贸易发展局达成常态化合作共识 推动产业协同和科技创新 [10]
木匠父亲与海归女儿!掌舵500亿帝国赴港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9-03 16:19
股价表现与市值 - 9月3日盘中股价最高涨9.18%至37.6元/股 创历史新高 [1] - 公司市值突破575亿元 A股股价年内实现翻倍增长 [3] 公司历史与治理结构 - 1984年成立于浙江绍兴上虞县 从电机厂起步 1985年生产首款JW系列电机 次年销售额超100万元 利润超20万元 [3] - 2002年在上交所上市完成首次资本跨越 [5] - 控股股东为陈建成与陈嫣妮父女 合计持股约38.84% 现任董事长庞欣元为陈嫣妮丈夫 形成稳定管理团队 [7] 业务发展与战略转型 - 通过10余起跨国收购构建全球产业版图 包括奥地利ATB集团、意大利SIR机器人公司、美国GE小型工业电机等 在全球拥有超40家工厂 [7] - 2024年初以7.2亿元转让龙能电力、卧龙储能等四家新能源子公司股权 剥离累计亏损超千万的新能源业务 [8] - 传统三大基础业务(防爆、工业、暖通电驱)贡献近九成营收 但2023-2024年增速显著放缓:防爆业务收入增速从13.15%骤降至0.19% 工业业务增速从11.78%滑落至0.07% [8] 财务表现 - 2002-2024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达21.9% [8]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0.31亿元 同比增长0.66% 归母净利润5.37亿元 同比增长36.76% 利润增幅显著高于收入增幅 [8] - 截至2025年6月资产负债率达56.4% 短期借款23.16亿元 长期借款(含一年内到期)37.8亿元 [10] - 2024年三季度商誉账面价值14.68亿元 存货规模36.17亿元(占总营收22.26%) 存货周转天数维持在103天以上 [8] - 剥离新能源业务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激增100.57%至7.1亿元 [8] 新兴业务布局 - 机器人领域:2025年3月战略投资智元机器人获0.7394%股权 双方共建杭州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 供应高爆发关节模组等核心零部件 [9] - 机器人业务2022-2025年上半年收入占比仅2.5%-2.8% 毛利率从28.7%下滑至22.1% 2025年上半年营收2.18亿元(同比增长11.2%) [9] - 电动航空领域:与沃飞长空成立合资公司"浙江龙飞电驱" 专注于750公斤至5700公斤航空器电推进系统 已形成三大功率等级系列产品及民航适航标准 [9] 资本运作与全球化战略 - 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拟通过"A+H"双平台深化全球化战略 [3] - IPO募资将用于扩大产能、提升研发实力、加强新兴领域投资及补充营运资金 [10]
净利预增20倍!极米科技拟赴港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8-08 13:55
赴港上市计划 - 公司筹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旨在满足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需求,提升国际品牌知名度[1] - 目前正与中介机构商讨发行细节,尚未确定具体方案[2] - 若成功上市将形成"A+H"双资本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并借助港股国际化优势支撑全球化业务[2][8]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计营收16.26亿元(同比+1.63%),归母净利润8866.22万元(同比+2062.33%)[2] - 2024年海外收入达12.05亿元,占总营收超35%,海外业务展现强劲韧性[4] - 研发投入占比11%(2024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5] 市场地位与全球化布局 - 2018-2024年连续七年中国投影设备市场出货量第一,2020-2024年实现出货量与销售额"双冠"五连霸[4] - 全球化路径:2016年通过众筹试水,2021年加速布局跨境电商及线下零售,目前覆盖45个国家、4500+线下网点[4][5][8] - 海外渠道策略:线上DTC模式(亚马逊、乐天等)+线下连锁卖场(BestBuy、Darty等)[5] 产品与技术差异化 - 针对区域市场定制产品:日本吸顶款、欧美高端机型(预装Netflix)、东南亚简化遥控器等[5] - 本地化系统适配:通过Google认证,搭载AndroidTV/GoogleTV[5] - 拓展新应用场景:智能座舱(赛力斯、江淮等车型搭载)、智能大灯,2025年车载投影进入量产交付阶段[7] 行业趋势与品牌升级 - 港股IPO市场回暖,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潮涌动[2] - 海外中产家庭选购智能设备时考虑中国品牌的比例同比提升17%(2024年),品牌高端化趋势显著[8]
石头科技拟赴港上市,创始人昌敬身家较高点缩水75.3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7-30 14:47
公司港股上市计划 - 石头科技正式向港股发起冲击 开启"A+H"双资本平台新征程 [2][3] - 港股募集资金计划用于拓展国际业务 提高品牌知名度 增强研发能力 扩大产品组合 增加海外生产能力 [3] 创始人持股与减持情况 - 创始人昌敬承诺未来12个月内不减持公司股份 [4] - 昌敬曾通过询价转让减持131.58万股(占总股本1%)套现4.96亿元 [4] - 2023年解除限售期内累计减持套现近3.92亿元 合计套现近9亿元 [4] - 昌敬控股比例从2019年4月30日的30.99%降至去年第三季度末的21.03% [5] 股价与市值表现 - 截至7月30日收盘股价报176.8元/股 较历史高点376.16元/股(前复权)下跌53% [5] - 最新市值为458.06亿元 较历史高点大幅缩水 [5] 创始人财富变动 - 昌敬2021年登榜《新财富杂志500创富榜》时财富为160.5亿元 2025年降至85.2亿元 缩水75.3亿元 [2][8][9] - 2021年至2025年连续五年上榜 排名从289位降至403位 [8][9]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119.45亿元 同比增长38.03% 但归母净利润降至19.77亿元 同比下滑3.64% [10] - 毛利率从2023年的54.1%降至2024年的50.4% [11]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34.28亿元 同比增长86.22% 但归母净利润2.67亿元 同比下滑32.92% [11]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石头科技智能扫地机器人GMV和销量市场份额分别为23.4%和16.7% 全球排名第一 [8] - 前五大品牌(石头科技 iRobot 科沃斯 小米 追觅)按GMV及销量计合计市场份额分别为73.1%和61.5% [12] - 科沃斯双品牌在618大促期间全渠道成交额排名第一 [11] 业务发展历程 - 公司从依附小米生态链起步 逐步成长为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行业领军者 [2][7] - 初期为小米代工生产扫地机器人 后期推出自有品牌并逐步摆脱对小米的依赖 [7][8] - 曾获得小米 GIC 高榕 启明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投资 [7] 海外拓展与挑战 - 在韩国 德国等国家成为销量第一的智能扫地机器人品牌 [12] - 面临海外销售关税及运费上升导致的利润下降问题 [11] - 需要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13] 消费者投诉情况 - 黑猫投诉平台上与石头科技相关的投诉超过1600条 近30天内新增52条 [13] - 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等方面 [13]
侃股: 如何看待安井食品H股破发背后的争议
北京商报· 2025-07-06 11:04
上市表现与投资者分歧 - 安井食品成为速冻食品行业首个A+H双资本平台企业,但上市首日破发[1] - 六成中小股东反对赴港上市,主要担忧港股价格表现不及预期会限制A股涨幅及隐性除权效应[1] - 大型机构投资者更看重赴港上市后的发展预期,支持公司港股IPO成功[2] 财务状况与融资争议 - 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约21亿元,期末货币资金约27.8亿元[1] - 自2017年A股上市以来,公司通过定增、可转债等累计融资金额远超分红金额,控股股东及高管减持套现引发"圈钱"质疑[1] - 港股发行价60港元较A股折价超20%,机构测算若A股跟随调整,中小股东持股价值可能缩水8%-12%[1] 战略布局与增长潜力 - 公司计划将35%港股募集资金用于东南亚市场开拓,包括越南、马来西亚生产基地建设[2] - 东南亚火锅餐饮市场年增速达14.4%,当地速冻食品渗透率不足5%,海外收入占比目标从1%提升至5%[2] - 港股上市倒逼ESG披露和治理结构优化,长期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2] 投资者操作建议 - 中小投资者可通过卖出A股同时买入港股降低持股成本,避免隐性除权影响[3] - 等资金量买入港股可获得更大持股比例[3]
安井食品港股上市 A+H双擎驱动开启全球化新篇章
搜狐财经· 2025-07-04 06:58
港股上市与资本布局 - 安井食品于2025年7月4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A+H"双资本平台布局的消费巨头 [1] - 全球发行3999.47万股H股,香港公开发售占比30%,国际发售占比70%,发售价每股60港元,募集资金净额23.02亿港元 [1] - 香港公开发售超额认购44.2倍,国际发售超额认购5.85倍,显示资本市场对公司的认可 [1] 行业地位与市场份额 - 安井食品是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领军企业,2024年以6.6%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首位 [3] - 细分领域市场份额:速冻调制食品13.8%(约为第二名的5倍),速冻菜肴制品5.0%(超过第二至第四名总和) [3] - 公司在全国设立12大生产基地,覆盖60个营销机构,合作一级经销商超2000家 [3] 渠道与客户网络 - 渠道覆盖大润发、永辉、沃尔玛等主流商超,并与张亮麻辣烫、半天妖烤鱼、呷哺呷哺、海底捞等餐饮连锁品牌长期合作 [3] - 与湖北旭乐、浙江瑞松等休闲食品供应链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3] 行业增长潜力 - 2023年中国速冻食品行业CR5集中度仅为15%,远低于美国(40%)、英国(43%)、日本(70%) [4] - 中国人均速冻食品消费量10.0千克,显著低于美国(62.2千克)、英国(45.9千克)、日本(25.3千克) [4] - 预计2024-2029年中国速冻食品行业复合增长率达9.4%,头部企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5] 财务表现与分红 - 2024年公司营收151.27亿元,同比增长7.70%,其中速冻调制食品与速冻菜肴制品分别增长11.41%和10.76% [5] - 2024年每股派发现金红利1.015元,共计派发2.97亿元,自2016年上市以来每年分红 [6] - 2024年累计分红金额10.40亿元,股息率4.36%,在A股食品饮料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4,预测2025年股息率将提升至4.73 [6] 全球化战略与未来规划 - 港股上市标志着公司从"全国龙头"向"全球玩家"战略跃迁,计划加强东南亚、澳洲、北美及欧洲市场布局 [8] - 计划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或收购标的公司,提升全球供应链能力 [8] - 加强产品创新与研发,投资智能生产设备及数字化工具,升级产品配方 [9] 核心竞争力与长期展望 - 公司凭借敏锐市场洞察力和强大执行力,连续十年实现净利润与营收双增长 [5] - 依托"A+H"双资本平台,有望通过产能全球化、品牌国际化、产品高端化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9]
【动态】吉宏股份在港交所成功上市:跨境社交电商+包装龙头
搜狐财经· 2025-05-28 00:12
上市概况 - 吉宏股份于5月27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厦门市首家"A+H"上市企业,股票代码2603 HK [1] - 开盘价11港元/股,较发行价7 68港元/股上涨43 23%,截至发稿涨幅达52 34%至11 70港元/股 [1] - 本次港股IPO募资规模约5 1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4 78亿元),基础发行6791万股(香港公开发售679 1万股,国际发售6111 9万股)[4] 业务模式与市场地位 - 公司形成"包装+电商"双主业模式,跨境电商业务2022-2024年营收占比57 8%-63 6%,纸质包装业务占比31 3%-38% [10] - 在中国B2C出口电商公司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1 3%),纸制快消品包装领域排名第一(市场份额1 2%)[10] - 通过AI算法分析海外市场,在Meta、TikTok等平台精准推送独立站广告,过去3年服务1700万消费者,签收超4100万订单(签收率84 9%-88 4%)[7][8] 财务表现与募资用途 - 2024年一季度营收14 77亿元(同比+11 55%),归母净利润0 59亿元(同比+38 21%)[10] - 募资将用于海外市场拓展(含印尼、越南及欧洲)、技术开发、品牌组合扩充等 [4][11] - 2022-2024年总营收分别为53 76亿元、66 95亿元、55 29亿元,跨境电商业务贡献超60%营收 [10] 战略规划 - 计划拓展亚洲(印尼、越南)、欧洲及拉丁美洲等高潜力市场 [11] - 依托"A+H"双资本平台加速全球化布局,目标成为厦门企业海外拓展标杆 [10] - 已建立10个大型包装生产基地,与伊利、瑞幸咖啡等头部客户合作 [5] 上市进程 - 2024年2月6日递交港股上市申请 [11] - 2025年1月24日获中国证监会备案 [12] - 2025年4月30日通过港交所聆讯,5月8日披露PHIP版招股书 [13][14]
现场直击 | 创始人敲锣,27岁董事致辞,厦门“A+H”第一股 吉宏股份港股上市首日股价大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7 11:20
港股上市表现 - 派格生物医药-B(HK02565)上市首日收盘跌近26% [2] - 吉宏股份(HK02603)上市首日盘中涨幅超50%,收盘涨39% [3] - 吉宏股份成为厦门首家"A+H"上市企业,今年第五家在港上市的A股公司 [3] 公司背景与股权结构 - 吉宏股份成立于2003年,最初主营快消品纸制包装业务,2017年拓展跨境社交电商业务 [4] - 执行董事陆它山(1998年生)与创始人庄浩等高管为一致行动人,构成单一最大股东团体,陆它山持股0.2% [4][4] - 公司2016年登陆A股,2025年实现港股上市,形成"A+H"双资本平台 [4] 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3.76亿元、66.95亿元、55.29亿元,年内溢利分别为1.72亿元、3.32亿元、1.84亿元 [6] - 2025年Q1收入14.77亿元(同比+11.55%),归母净利润5915.99万元(同比+38.21%) [6] - 跨境电商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57.8%提升至2024年60.9%,纸质包装业务占比从36.9%降至38% [7] 行业地位与战略 - 按2024年亚洲社交媒体电商收入计,公司在中国B2C出口电商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1.3% [7] - 纸质包装业务在中国内地市场份额1.2%,排名第一 [7] - 募资用途:40%拓展海外市场(亚洲、欧洲、拉丁美洲),35%投入研发与吉喵云技术开发,15%发展自主品牌 [8] 技术布局 - 计划购置40-60台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和GPU加速卡,强化AI模型训练能力 [8] - 通过AI算法分析海外市场用户画像,在Meta、TikTok等平台精准推送独立站广告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