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瑞(835185)

搜索文档
广东新能源产业产值规模已达1.1万亿元
南方农村报· 2025-07-30 09:31
广东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现状 - 新能源产业产值规模达1.1万亿元(2024年)[1][14] - 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超1200万千瓦(全国首位)[13] - 在运核电装机容量全国第一[13] - 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约4000亿元(2024年)[21] - 新型储能电站装机规模达350万千瓦(同比增长114%)[22] - 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超1.28万亿元(2024年)[16][17] 产业体系与企业培育 - 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00家[9] - 培育新能源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及省级近30家[15] - 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10[23] - 新增节能环保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及省级490家[24] - 培育80家国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企业[25] 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 - 绿色建筑总面积超10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例超95%)[11] - 建成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10] - 完成千万吨级海上CCUS集群规划及投产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恩平15-1油田)[27][28] - 形成海上风电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营维护全产业链条[12] 重点企业布局 - 新能源汽车领域涵盖比亚迪、广汽集团、小鹏汽车等整车企业[17][18] - 动力电池及材料企业包括亿纬锂能、欣旺达、贝特瑞、天赐材料[18] - 电驱动系统企业含弗迪动力、汇川技术、英搏尔[19] - 智能化企业涉及华为、大疆卓驭、小马智行、文远知行[19] 未来发展规划 - 培育若干千亿级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33][34] - 创建绿色低碳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及技术交易中心[36][37] - 建设零碳园区并开展"绿电直供""以绿制绿"试点[42][43][44] - 推动建立粤港澳绿色金融共同市场及国家级绿色期货交易所[50][56] - 完善碳市场、碳普惠和绿电绿证协同交易机制[59] - 加快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碳足迹认证试点建设[66][67]
52只北交所股票获融资净买入超百万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7-29 01:38
北交所融资融券余额概况 - 截至7月28日,北交所融资融券余额合计62.88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8086.44万元,其中融资余额62.87亿元(增加8075.22万元),融券余额42.28万元(增加11.22万元)[1] 融资余额居前个股及占比 - 融资余额居前个股:锦波生物(3.66亿元)、艾融软件(1.69亿元)、贝特瑞(1.67亿元)[1] - 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算术平均值为1.16%,居前个股:胜业电气(4.78%)、利通科技(3.44%)、万源通(3.38%)[1] 融资净买入与卖出情况 - 152只个股获融资净买入,净买入金额超百万元的共52只[1] - 融资净买入额居前:利通科技(1563.05万元)、明阳科技(757.08万元)、民士达(656.56万元)、贝特瑞(651.10万元)[1][2] - 融资净卖出额居前:青矩技术(1397.61万元)、铁拓机械(401.17万元)、一致魔芋(346.50万元)[1] 行业分布与市场表现 - 融资净买入超百万元个股集中行业:计算机(10只)、电子(9只)、机械设备(8只)[2] - 该类个股7月28日平均下跌0.82%,涨幅居前:明阳科技(+12.00%)、纳科诺尔(+6.96%)、骑士乳业(+5.12%)[2] - 加权平均换手率4.63%(高于北交所日均换手率4.27%),换手率居前:天润科技(34.38%)、万源通(24.24%)、明阳科技(18.45%)[2] 融资余额增加居前个股详情 - 利通科技(基础化工):融资余额5848.28万元(增加1563.05万元),占流通市值3.44%,当日跌2.33%[2] - 明阳科技(汽车):融资余额3246.71万元(增加757.08万元),占流通市值2.11%,当日涨12.00%[2] - 贝特瑞(电力设备):融资余额1.67亿元(增加651.10万元),占流通市值0.65%,当日涨0.13%[2] - 纳科诺尔(电力设备):融资余额1.27亿元(增加499.99万元),占流通市值1.61%,当日涨6.96%[2] - 胜业电气(电子):融资余额3812.13万元(增加109.68万元),占流通市值4.78%,当日涨0.47%[4]
北交所定期报告20250727:科创板大涨,北证指数随科技小盘迎来反弹
东吴证券· 2025-07-27 09:23
行业新闻 - 2025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市6周年,改革新规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预先审阅、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突破[3] -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总投资约1.2万亿元,采取截弯取直、隧洞引水开发方式建设5座梯级电站[6][12] - 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表示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将实施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6][13] - 7月22日特朗普宣布美日达成贸易协议,美方对日本进口商品关税由25%降至15%,日本将对美投资5500亿美元[6][14] 市场表现 - 截至7月25日,北证50指数报1458.98点,较上周涨2.85%,沪深300、创业板、科创50指数分别上涨1.69%、2.76%、4.63%[6][14] - 截至7月25日,北证A股成分股268个,平均市值31.84亿元,本周日均成交额310.82亿元,较上周涨41.81%,区间日均换手率7.04%,环比+1.83pct[6][14][16] - 2024年4月至2025年7月新三板挂牌公司平均业绩水平持续提升,助力北交所高质量扩容[16] 投资建议与风险 - 本周北证反弹,建议关注中报预期优秀、题材关注度高的细分板块[7] - 存在政策、流动性、企业盈利不达预期风险[7][26]
惠企政策一窗汇聚、一网通办,深圳上线专项资金统一管理平台
搜狐财经· 2025-07-23 13:10
深圳专项资金统一管理平台上线 - 深圳专项资金统一管理平台("深圳财企通")在市区两级全面上线,覆盖121家主管部门,实现政策事项"一窗汇聚"和资金申报、审核、拨付"一网通办" [1] - 截至7月20日,平台累计发布政策事项977条,访问量达121.8万次 [1] - 平台于2024年底推广至14个市级部门,2024年6月实现市区两级全面上线,覆盖全市域和全行业 [2] 平台功能与便利性 - 企业可通过"深i企""i深圳"等综合服务平台或各区门户网站进入统一平台,无需第三方中介 [2] - 平台遵循"应纳入尽纳入"原则,打造高标准"政策库",链接多个门户网站实现"一站式"查找 [2] - 企业免注册登录,一个账号可申遍全市扶持政策,30项信息无需重复填写 [3] - 平台接入电子证照等信息,自动带出企业基础数据,显著降低填报难度 [3] - 审核数据可实时推送至预算执行系统,加快资金拨付速度 [3] 企业使用情况与反馈 - 已有2.2万用户在平台申报18万余次,累计支付资金216.7亿元 [4] - 最热门政策"2024年深圳标准领域专项资金资助奖励"浏览量达6.05万次 [4] - 中兴通讯表示平台简化流程,账号管理简单,减少多系统切换麻烦 [4] - 科陆电子认为平台在操作流程上做"减法",在信息服务上做"加法" [4] -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表示"申报指南发布计划"功能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和准备质量 [7] 平台管理体系 - 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管理体系,提升专项资金规范度和效益性 [5] - 事前通过IP数据识别疑似中介和不合格主体,支持自定义拦截规则 [6] - 事中接入信用深圳等外部数据,触发预警近千次,避免违规发放 [6] - 事后支持监管部门查阅历史数据,开展数据治理 [6] 增值服务功能 - 年初公布全年政策申报指南发布计划,企业可提前准备 [7] - 根据企业画像智能推送匹配政策,提供"电商式"咨询和"导购式"申报指引 [7] - 打造"工作台"功能,企业可维护自身信息并掌握全时段申报情况 [7] 平台成效 - 从根本上改变专项资金管理分散局面,实现集中统一管理 [8] - 显著减少企业信息搜寻成本,加快政策兑现速度 [8]
北交所25年公募二季报重仓股点评:公募配置系数创新高,增量资金入市可期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7-23 06:43
报告核心观点 - 2025年公募二季报显示,北交所公募配置系数创新高,主被动资金关注度提升,增量资金入市可期,主动权益公募持股特征、个股增减持和行业配置出现变化 [2] 北交所公募基金整体情况 - 截至2025Q2,公募重仓北交所市值达98.92亿元,环比增长56.0%;占全A比重达0.38%,环比+0.14pct [2] - 2025Q2主动权益公募对北交所配置系数创新高达0.66、环比+0.23,除主题产品有77只主动权益公募重仓北交所、环比Q1+39只;多样化指数产品重仓北交所,25Q2有3只中小盘指数增强产品和1只红利指数产品重仓 [2] 聚焦北证公募产品 - 北证50指数基金净申购,截至25Q2规模达111.62亿元、环比+19.05亿元,源于净申购、净值增长和3只新产品成立;后续有2只北证50指数产品待成立,北证专精特新指数产品预计8月申报、首批成立8 - 10只、贡献约50亿元增量资金 [2] - 北交所主题产品超额收益增厚,2025Q2至今平均净值增长率20.0%,高于北证50涨幅14.3%;“泰康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打开申赎后份额增长+155%至7164万份,2021年11月23日首批成立的8只主题产品将于2025年11月23日二次打开申赎 [2] 聚焦主动权益公募持股特征 - 配置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截至25Q2,公募重仓市值CR5个股占比高达60.8%、环比+10.3pct,锦波生物占比35.1%、环比+6.6%,同力股份等配置比例环比提升 [2] - 重仓股估值中枢环比提升,但幅度不及北交所整体,截至25Q2,配置比例CR10个股PEttm中枢33X、环比Q1+23%,北证整体估值中枢达54X、环比Q1+35% [2] - 主动权益公募持股占流通股比例CR10个股新增同力股份、海能技术和万通液压,康农种业等维持前十大 [2] 个股增减持层面 - 25Q2主动公募增持逻辑以景气投资为主,增持锦波生物、康农种业等个股 [2] - 减持路斯股份、五新隧装等个股,减持逻辑包括境外业务风险等 [2] 行业配置层面 - 主动权益公募重仓股增配美容护理、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等,汽车、电子等重仓比例下降 [2] - 增配逻辑是顶层政策加码下,中游制造等资本开支收缩方向盈利弹性有望显现;AI和人形机器人相关投资方向关注度下降 [2]
【行业深度】一文洞察2025年中国人造石墨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7-22 02:17
行业概述 - 人造石墨广义上指通过有机碳化再经石墨化高温处理得到的石墨材料,狭义上指以杂质含量较低的炭质原料为骨料、煤沥青为粘结剂制成的块状固体材料 [3] - 与天然石墨相比,人造石墨在循环性能(>1500次)、高温性能、电解液匹配性等方面优势显著,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中高端消费锂电等领域 [3][5] - 天然石墨理论容量为340-370 mAh/g,人造石墨为310-360 mAh/g,但后者倍率性能更优,适用于锂离子快速扩散场景 [5] 市场规模与驱动因素 - 2024年中国人造石墨市场规模达438亿元,同比增长6.83%,锂电池负极材料需求(占比87%)是主要增长动力 [2] - 2024年中国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208万吨,其中人造石墨占比达87%,高端制造业(如航空航天、半导体)需求推动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转型 [2] 技术特性对比 - 人造石墨原料来源广泛(石油焦、针状焦等),成本较高但循环性能(>1500次)显著优于天然石墨(>1000次) [5] - 高温性能方面,人造石墨与电解液兼容性好,而天然石墨兼容性差且不可逆容量高 [5] - 应用领域分化明显:天然石墨主要用于一般消费电池,人造石墨集中于动力电池及中高端锂电 [5] 发展历程 -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为起步阶段,中国引进技术主要用于冶金和电解铝工业 [6] - 20世纪70年代产业化阶段,高功率石墨电极技术突破推动导电性提升,但产能集中在中低端产品 [6] - 2002-2010年快速发展期,贝特瑞打破日本垄断实现天然石墨国产化,杉杉股份成为人造石墨龙头 [7] - 2010-2020年结构调整期,政策推动产业整合(如《石墨行业准入条件》),技术向核石墨等高纯领域拓展 [7] - 2020年后爆发增长期,新能源汽车需求驱动连续石墨化技术突破,解决百年高温生产难题 [7] 产业链结构 - 上游涵盖针状焦、石油焦等原材料及破碎机、艾奇逊炉等设备 [9] - 中游为生产制造环节,下游应用包括动力电池(占比87%)、储能、钢铁、半导体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2][9] 主要企业 - 上市企业包括贝特瑞(835185)、方大炭素(600516)、紫宸科技(603659)、杉杉股份(600884) [2] - 产业链相关企业涉及宝泰隆、中石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覆盖原材料供应至终端应用全环节 [2]
贝特瑞亮相链博会:展示新能源电池解决方案
中国证券报· 2025-07-20 20:20
技术创新与产品突破 - 公司发布全球首创BTR S+i石墨长续航负极材料解决方案,为电动汽车续航能力提升开辟新路径 [1] - 该方案通过石墨端创新实现与硅基负极的协同效应,解决锂串扰效应、材料分散不均和热稳定性三大行业痛点 [1] - 方案可使电池使用寿命提升20%,休眠状态下容量保持率维持较高水平,存储性能提升超25% [1] - 公司布局研磨硅碳、硅氧和新型气相硅三条技术路线,新一代硅基负极产品已导入国际头部客户 [2] - 公司牵头制定《锂离子电池用纳米硅负极材料空白详细规范》国际标准,填补硅基负极领域国际标准空白 [2] 产业链协同与国际化布局 - 链博会搭建全球供应链上下游衔接平台,推动公司从传统材料供应商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者" [3] - 公司印尼基地一期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项目已投产并向全球客户供货 [3] - 启动摩洛哥年产6万吨负极材料及5万吨正极材料项目,构建本地化供应链体系 [3] - 公司展示固态电池材料解决方案,瞄准飞行汽车、无人机等新兴应用场景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 [2] 可持续发展与ESG实践 - 公司绿色制备工艺和低碳材料解决方案与全球客户ESG需求高度契合 [3] - 发布"全链新生"正负极材料闭环方案,涵盖电池材料全生命周期,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减少环境影响 [3]
中国锂电年度十大领袖(2025)|巨制
24潮· 2025-07-20 18:38
行业概述 - 中国锂电产业从20年前被日韩垄断发展到如今在全球核心供应链占据优势地位,锂电池出货量占全球73.7%,储能电池占87%,正负极材料占90%,电解液占85%,隔膜占80% [2] - 锂电产业经历了野蛮生长和残酷洗牌,上市公司总市值曾达5.8万亿元,千亿市值企业达12家 [2] - 2024年行业面临严峻挑战,108家锂电公司整体营收下降11.87%,净利润下降67.27%,连续两年大幅下滑 [3][4] - 行业从简单粗暴扩张进入比拼硬科技和产业链话语权的深层竞争阶段,未来具备技术突破、全球化布局等核心能力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 [4][5] 宁德时代 - 从100万元注册资本发展为全球锂电霸主,2024年营收超3600亿元,总资产7800亿元,连续8年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第一 [8] - 过去11年研发投入766.3亿元,占营收5.2%,拥有研发人员20346人,专利43354项 [9][10] - 2024年动力电池毛利率23.94%,同比增长1.67个百分点,资金净值2752亿元,是第2-20名总和的3.48倍 [13][14] - 海外收入从0到100亿元用10年,100亿到1000亿仅用2年,2024年境外在建工程预算617亿元 [11] 中伟股份 - 三元前驱体市占率20.3%连续5年全球第一,钴系材料市占率28% [17] - 2017-2024年营收增长20.6倍,连续16个季度正增长,海外收入增长87.53倍至178.84亿元 [16][19] - 2021年以来投资超750亿元布局全球,镍自供比例近50% [18][20] - 2024年资产负债率59.62%,资金净值11.67亿元,计划发行H股增强资本实力 [22] 亿纬锂能 - 2006-2024年营收增长346倍,盈利增长270倍,仅2024年出现0.35%下滑 [25] - 海外收入增长156倍,连续三年超100亿元,在马来西亚、匈牙利建设生产基地 [26][27] - 19年研发投入124亿元占营收6.43%,计划2026年推出高功率全固态电池 [28][29] - 形成全形态锂电池谱系,坚持"三足鼎立"业务结构应对市场波动 [29][30] 欣旺达 - 2024年营收560亿元创历史新高,海外收入占比连续7年超40% [32][33] - 2022-2024年投资313亿元,发布6C闪充电池和625Ah储能电芯 [33][34] - 资金净值71亿元,研发固态电池和航空动力电池等前沿技术 [34][35] 格林美 - 三元前驱体出货量全球第二占15%,四氧化三钴全球第二占20% [38] - 2020年以来投资近700亿元,印尼镍产能15万吨/年全球前三 [38][42] - 2010-2024年海外收入466亿元占25%,布局韩国、印尼等市场 [43][44] 华友钴业 - 2009-2024年营收增长40倍,盈利增长42倍 [49] - 海外收入增长21倍,印尼镍项目12万吨投产,匈牙利正极材料项目推进 [50][51] - 2008年以来投资近千亿元,6个在建项目预算252亿元 [52] 科达利 - 锂电池结构件业务14年增长48倍至114亿元,2024年净利润增长22.55% [56][57] - 国内13个基地达产后产值189亿元,海外匈牙利、瑞典基地已盈利 [57] - 近5年收入复合增长39%,净利润复合增长71% [57] 国轩高科 - 2015-2024年营收增长11.89倍,海外收入增长72倍至110亿元 [62][63] - 欧洲哥廷根工厂投产,美国投资43亿美元建厂,计划2025年全球产能300GWh [63][66] - 拥有7000项专利,布局阿根廷锂矿和印尼镍资源 [68] 盐湖股份 - 拥有亚洲第一大盐湖,碳酸锂产能4万吨/年,成本低于3.4万元/吨 [70][71] - 2024年锂产品毛利率超50%,2025年一季度营收增长14.5% [71][72] 贝特瑞 - 负极材料全球第一市占率21%,连续15年盈利 [74] - 2020年以来投资超400亿元,负极产能从10万吨增至57.5万吨 [75][76] - 布局印尼、摩洛哥项目,12年研发投入48.6亿元占营收4.83% [77][78]
“链博首发站”为首秀搭台
经济日报· 2025-07-18 21:58
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突破 -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发布行业首创BTR S+i石墨长续航负极材料,针对硅基负极材料协同问题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1] - 该技术使电池使用寿命提升20%,休眠容量保持率显著提高,存储性能提升超25%[1] - 硅基负极被视为突破锂电池能量密度瓶颈的关键技术方向[1] 生命科学领域创新 - 华大集团发布"免疫星图"检测服务(仅需5毫升外周血)和275克掌上超声诊断仪"EF6"[2] - 公司首次展示从基因解码到智能诊断的全产品矩阵,推动生命科技产业"中国方案"[2] - 通过链博会平台深化产业链协作,加速基因科技普惠化进程[2] 化妆品行业数字化升级 - 欧莱雅与中国条码协会合作推进化妆品二维码团体标准全球推广[3] - 重点构建"一码溯源"信任体系,完善全产业链数字化系统[3] - 目标提升供应链运行效率及产业可视化程度,增强国际竞争力[3] 餐饮供应链数字化转型 - 麦当劳"一箱一码"技术已接入100多家上下游节点,盘点效率提升30%[4] - 2.0版本将扩展至可口可乐中国供应链,实现库存全链可视与精细化管理[4] - 通过数字身份证技术保障食品新鲜度,构建智慧供应链生态圈[4] 产业链协同发展趋势 - 链博会平台推动跨行业首发技术展示(覆盖新能源、医疗、消费品等领域)[1][2][3][4] - 链主企业主导产供链协同创新,加速国际标准共建与生态融合[2][4] - 参展企业普遍聚焦数字化解决方案与全链条效率提升[3][4]
贝特瑞(835185) - 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关于《关于对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年报问询函》的回复
2025-07-18 14:32
业绩数据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42.37亿元,同比减少43.32%;归母净利润9.30亿元,同比减少43.76%[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33.92亿元,同比减少3.88%;归母净利润1.76亿元,同比减少19.20%[2] - 2024年正极材料营业收入30.79亿元,同比减少74.99%;负极材料营业收入106.92亿元,同比减少13.04%[2] - 2024年负极材料销量突破43万吨,正极材料销量下滑至约2万吨[4] - 2024年公司净利润9.46亿元,同比下降48.55%;扣非净利润9.13亿元,同比下降42.20%[4] 市场数据 - 2024年全球锂电池产量1525GWh,同比增长26%,动力电池产量1075GWh,同比增长24%,储能电池产量320GWh,同比增长45%[5] - 2024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216.73万吨,同比增长23%,中国负极材料占比提升至98.5%[8] - 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总出货量达329.2万吨,同比增长32.9%[10] 毛利率情况 - 2024年公司正极材料毛利率7.88%,较2023年减少2.27个百分点[18] - 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毛利率27.76%,较2023年增加3.41个百分点[18] - 2024年公司其他品种毛利率 -11.48%,较2023年减少19.71个百分点[18] - 2024年公司天然鳞片石墨毛利率 -58.60%,较2023年减少67.72个百分点[18] 应收款项 - 报告期末应收票据账面余额495.42万元,较期初减少97.71%;应收账款账面余额43.63亿元,周转率由5.1550降为3.4252;应收款项融资账面余额10.04亿元,较期初增长65.38%[38] - 2024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为3.4252,较2023年下降33.56%,正、负极材料业务周转率均下降[49] - 2025年1 - 5月客户合计期末余额341839.84万元,回款252595.92万元,期后回款率73.89%[52] 存货情况 - 报告期末存货账面余额35.19亿元,较期初增长30.73%,计提跌价准备1.75亿元,账面价值33.44亿元[59] - 存货周转率从去年的6.0628下降为3.6996[59] - 在途物资期末余额2.83亿元,较期初增长2447.37%;发出商品账面余额5.75亿元,较期初增长47.12%[59] 投资情况 - 报告期内公司投资收益1.08亿元,其中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 - 8182.87万元、处置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5993.09万元、剩余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利得9129.08万元[82] - 报告期末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1.06亿元,其中西安易能8233.40万元、山西贝特瑞2336.32万元[82] 其他非流动资产 - 报告期末公司其他非流动资产账面余额12.88亿元,计提减值准备6778.33万元,账面价值12.20亿元[100] - 其他非流动资产中大额银行存单余额7.62亿元,期初为0;项目代建工程款余额1.78亿元;拟投出资产包余额1.68亿元,计提减值准备6178.33万元;预付设备、工程、土地款账面余额1.55亿元;贷款履约保障基金600万元,全额计提减值准备[100] 关联交易 - 报告期内对关联方SK on Co.,Ltd.及其子公司销售商品30.38亿元,同比减少72.56%;采购原材料5.49亿元,同比减少85.91%[124] - 报告期内对关联方亿纬锂能及其子公司销售商品9.36亿元,同比减少56.05%[124]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 - 报告期内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 -2.30 亿元,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 -6764.20 万元,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 -1.63 亿元[139] 所得税情况 - 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9.46亿元,所得税费用1.97亿元,其中当期所得税费用3.61亿元,递延所得税费用 - 1.64亿元[152] - 报告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4.90亿元,较期初增长35.38%[152] 公司策略 - 公司为改善盈利能力采取挖掘客户需求、技术创新、国际化布局等措施[14] - 公司成本端采取工艺技术创新、推进新装备开发等措施[14] - 公司将适时退出部分效益不佳项目,关注被投资单位是否存在减值迹象[86] 项目投资 - 年产7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线一期项目预计总投资额18.4亿元,公司持有山西瑞君公司51%股权[109] 股份相关 - 公司拟回购资金总额不少于10000万元,不超过20000万元,预计回购股份数量区间为3703704股 - 7047407股,回购价格不超过27元/股[168] - 公司累计回购资金总额17320.17万元,平均单价18.67元/股,回购股份数量9279136股[172] - 2021年股权激励计划拟授予激励对象总数为2500万份股票期权,占公司授予时总股本的5.15%[170] - 2024年度确认股份支付费用2725.62万元,其中计入资本公积2627.93万元,计入少数股东权益97.69万元[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