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是说芯语
icon
搜索文档
美国暗植追踪器监控AI芯片出货,或涉戴尔、超微服务器
是说芯语· 2025-08-14 01:59
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措施升级 - 美国当局在部分高风险AI芯片出货中秘密安装位置追踪装置,以监控非法转运至中国的情况 [1] - 追踪器被用于戴尔和超微制造的搭载英伟达、AMD芯片的服务器,装置可能隐藏在包装或服务器内部 [3][4] - 2024年案例显示,追踪器包括大型运输箱装置和小型隐蔽设备,部分转售商已开始主动移除追踪器 [4] 追踪技术的实施细节 - 工业与安全局(BIS)主导行动,国土安全调查局和联邦调查局可能参与,但具体安装环节和频率尚不明确 [3][4] - 追踪器安装可能通过行政批准或司法令状授权,企业可能知情或不知情 [7] - 美国执法部门使用追踪技术已有数十年历史,近期扩展至半导体领域 [3][7] 行业反应与规避行为 - 超微以"安全措施"为由拒绝置评,戴尔否认知晓政府行为,英伟达和AMD未回应 [5] - 中国转售商定期检查AI服务器以发现并移除追踪器,部分案例显示检查指令具体到芯片型号(如Quanta H200) [7] - 美国曾提议通过硬件/软件后门实现远程控制功能,包括电源切断或性能限制,但遭英伟达否认 [6] 政策背景与供应链影响 - 美国2022年起限制英伟达等向中国出售先进芯片,2024年通过追踪技术强化执行 [3][6] - 白宫要求芯片公司加入位置验证技术,中国批评此举为遏制其技术发展 [6] - AI芯片走私通过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第三国中转,但追踪装置使用情况未公开 [6]
突发!索赔9999万! 屹唐起诉美国应用材料!
是说芯语· 2025-08-13 23:43
诉讼案件概述 - 屹唐股份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案件已受理但尚未开庭审理 [2] - 诉讼原因是应用材料公司(AMAT)非法获取并使用公司的等离子体源及晶圆表面处理核心技术秘密 [2] - 公司要求被告停止使用技术秘密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合计9999万元 [2] 技术秘密详情 - 等离子体源及晶圆表面处理技术是屹唐股份的关键技术之一 [5] -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干法去胶、干法蚀刻、表面处理等半导体加工设备 [5] - 公司在等离子体技术领域具备领先的原创性技术能力 [5] 侵权事实指控 - 应用材料招聘了曾在屹唐股份子公司MTI工作的两名员工 [5] - 这两名员工掌握等离子体核心技术并签署过保密协议 [5] - 应用材料以这两名员工作为主要发明人提交了包含涉案技术秘密的专利申请 [5] - 应用材料涉嫌向中国客户推广销售使用涉案技术的产品 [7] 涉事公司背景 - 屹唐股份是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 [2] - 应用材料(AMAT)是全球第二大半导体设备供应商,2024年营收超250亿美元 [7] - 应用材料成立于1967年,主营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 [7] 诉讼影响评估 - 公司表示诉讼不会对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5] - 最终影响将取决于法院判决结果 [5] - 诉讼目的是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合法权益 [5]
突发!台积电关厂!
是说芯语· 2025-08-13 23:43
台积电晶圆生产调整 - 公司将在2年内淘汰6英寸晶圆生产并对8英寸晶圆生产进行调整以提高效率 [1] - 6英寸晶圆生产的Fab 2和8英寸晶圆生产的Fab 5将于2027年末停产 [3] - 公司提供时间表协助客户转移或升级到12英寸晶圆厂并重新部署部分8英寸晶圆厂员工以加强先进封装能力 [3] 台积电产能与技术布局 - 公司在台湾地区运营4个12英寸GigaFab集群、4座8英寸晶圆厂和1座6英寸晶圆厂 [3] - 2024年总产能约为1700万片12英寸晶圆 [3] - 公司是氮化镓晶圆代工先行者 2014年率先在6英寸晶圆厂引入该技术 2015年扩大GaN器件生产范围 2021年拓展至8英寸晶圆厂 [3] 公司战略决策 - 董事会会议宣布五项主要决议但未涉及扩大美国投资、与英特尔合作或2nm技术泄漏事件额外措施 [3] - 公司计划将美国投资保持在现有水平并维持今年380亿至42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目标 [3]
国产 HBM3 芯片突破!华为获供后,存储三巨头格局生变
是说芯语· 2025-08-13 09:43
国产HBM3技术突破 - 国内DRAM龙头企业已向华为批量供应自主研发的16nm G4工艺HBM3样品,芯片尺寸较18nm G3工艺缩小20%,能效比显著提升,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HBM3量产能力的国家[2] - 国产HBM3将整合至华为昇腾910C AI芯片,应用于韶关商用智算超节点,推理速度较前代提升40%,能效比优化30%,满足生成式AI对高带宽、低功耗存储的需求[3][4] - 国产HBM3在层数(8层)和带宽(6.4Gbps)上仍落后于SK海力士12层HBM3E(9.6Gbps),但16nm工艺已具备商业化竞争力[6] 全球HBM市场竞争格局 - 当前全球HBM市场由SK海力士(50%份额)、三星、美光垄断,国产HBM3的加入将打破这一平衡[4] - 国际厂商加速技术迭代:SK海力士计划2025年将HBM产能提升至每月15万片;美光目标HBM市场份额达25%;三星与英伟达联合认证HBM3E产品[4] - 国产HBM3规模化应用将倒逼国际厂商技术下放,未来两年HBM3E价格或下降20%-30%[5] 国产HBM3竞争优势 - 国内厂商通过整合自有DDR5产线降低研发成本,依托华为昇腾生态实现全链条协同,2025年底前量产成本可控制在国际同类产品的70%以内[6] - 中国"东数西算"工程和智算中心建设为国产HBM3提供应用场景,预计2025年国内HBM需求达1.2亿GB,占全球30%[6] - 16nm工艺与国内其他高端芯片技术形成协同效应,如辰至半导体车规级C1芯片和飞腾FT-2000/4处理器[2] 产业影响与发展前景 - 中国半导体产业以"算力自主化"为突破口,在AI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将重塑全球数字经济底层架构[5] - 华为昇腾生态与国产存储芯片深度绑定,提升"中国芯"在全球AI算力竞赛中的话语权[5] - 国产HBM3有望通过"性价比+本土化"策略在中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5]
Momenta 自研辅助驾驶芯片点亮!开启装车测试​!
是说芯语· 2025-08-13 05:29
核心观点 - Momenta自主研发的辅助驾驶芯片已完成点亮测试并进入实车装车验证阶段,成为少数具备"算法+芯片"垂直整合能力的中国自动驾驶企业[1] - 该芯片采用台积电7nm工艺,NPU算力达256TOPS,功耗较英伟达Orin降低20%,成本目标控制在3000美元以内[3][5][6] - 公司已验证"算法公司自研芯片"的可行性路径,算法与硬件协同优化周期可缩短50%[11] 立项背景 - 2020年发现英伟达Xavier芯片成本超8000美元且算力冗余,Orin芯片交货周期长达18个月,制约车厂量产计划[3] - 车企担忧英伟达断供风险,2021年Q3启动"知行芯片计划",目标将车规级芯片成本控制在3000美元以内[3] 研发突破 - 将600万公里真实路测数据转化为芯片设计参数,采用"CPU+NPU+GPU"异构架构,NPU针对BEV算法专门优化[4] - 台积电技术团队协助解决7nm工艺良率问题,2023年夏季通过72小时攻关解决工程样片存储接口稳定性问题[4] 流片与性能 - 2024年2月完成500片工程样片流片,3月通过48小时稳定性测试,基础功能达标[5] - 实车测试中处理12路摄像头+5路毫米波雷达+1路激光雷达数据时平均功耗35W,较英伟达Orin降低20%[5] - 芯片面积180mm²,集成150亿晶体管,内存带宽200GB/s,支持LPDDR5X,已通过AEC-Q100 Grade 2认证[6] 团队优势 - 创始人曹旭东为清华博士,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2025年宣布与通用、丰田等六大国际车企深化合作[7] - 芯片团队15人来自英伟达/高通,20人具算法经验,开发自主AI编译器使模型转换效率提升30%[8] 市场竞争 - 当前英伟达占45%市场份额,高通占25%,Momenta芯片若定价1500美元将形成对Orin(2500美元)的价格优势[9] - 已获3家新势力车企合作意向,预计2026年量产装车后年出货量突破50万颗[9]
国产光刻机大厂“借壳上市”,最新回应!
是说芯语· 2025-08-13 02:58
中颖电子控制权变更 - 原控股股东威朗国际及其一致行动人拟转让14.20%股份予上海致能工业电子,并将剩余9.20%股份表决权委托24个月 [3] - 交易完成后上海致能工电合计控制23.40%表决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公司控制权结构首次发生实质性变化 [3] - 上海国资成为大股东后,公司表示控股股东背景有助于部分业务推广 [3] 中颖电子与上海微电子传闻 - 公司澄清称不清楚吸收上海微电子上市的传闻来源,强调当前仅考虑IC设计公司 [1] - 上海微电子主营业务为半导体装备、泛半导体装备及高端智能装备的开发制造,产品应用于集成电路前道、先进封装等领域 [1] 行业动态 - 中颖电子加入"中国IC独角兽联盟",显示行业资源整合趋势 [4]
上海芯片上市公司,终止收购!
是说芯语· 2025-08-13 02:58
新相微终止收购爱协生 - 新相微于2025年8月8日终止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购买爱协生100%股权的交易 因交易相关方未能就最终方案达成一致 [4] - 爱协生2023年营收7.82亿元 2024年营收12.67亿元 远高于新相微同期4.8亿元和5.07亿元的营收规模 [8] - 此次交易被市场称为"蛇吞象"式收购 双方业务在显示驱动芯片领域高度重合 整合被视为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重要举措 [8] 新相微经营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5.07亿元同比增长5.61% 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69.41%至842.31万元 扣非后净利润出现亏损 [9]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5亿元同比增长49.95% 归母净利润218.51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和新市场拓展 [9] 爱协生资本化历程 - 爱协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已完成A轮和A+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深创投等机构 [12] - 公司2022年9月启动上市辅导 但2023年10月后IPO进程停滞 此前2024年11月英唐智控收购计划也因交易方案分歧终止 [12][13] 半导体行业并购趋势 - 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政策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重组 2024年半导体行业首次公布并购事件31起 [15] - 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领域有11起并购案终止 包括光智科技收购先导电科和华大九天收购芯和半导体等案例 [15][16] - 半导体并购面临技术迭代快 研发投入要求高 以及估值 支付方式等复杂利益博弈的挑战 [16]
美光回应中国区裁员:终止移动NAND开发!
是说芯语· 2025-08-12 06:34
美光中国区裁员及业务调整 - 美光中国区于8月11日启动裁员 主要涉及嵌入式团队研发 测试以及FAE/AE等支持部门 上海 深圳等多地员工受影响 [1] - 裁员原因是移动NAND产品市场持续疲软 财务表现不佳 且增长放缓 公司决定全球范围内停止未来移动NAND产品开发 包括终止UFS5开发 [1] - 此项决策仅影响全球移动NAND产品开发 公司将继续开发支持其他NAND解决方案 如SSD和面向汽车等终端市场的NAND产品 [3] - 公司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开发支持移动DRAM市场 并提供业界领先的DRAM产品组合 [3] 美光对中国市场的定位及业务表现 - 中国是美光全球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全球最大市场之一 更是创新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引擎 [3] - 公司在华投资20多年 从研发 设计 制造和技术支持全链条服务中国 助力中国建设半导体生态系统 [3] - 公司上调第四季度营收和调整后利润预期 主要因AI基础设施内存芯片需求激增 推动股价上涨约3% [3] - 随着大型科技公司加大对AI数据中心投资 公司的高带宽内存(HBM)芯片因强大数据处理能力而订单激增 [3]
突发!美光中国区启动裁员
是说芯语· 2025-08-12 04:22
美光中国区业务收缩 - 公司在中国区启动裁员,主要涉及嵌入式团队研发、测试及支持部门,上海、深圳等多地员工受影响 [1] - 此次裁员与2023年网信办对美光产品的网络安全审查结果直接相关,同时反映公司财报中的结构性困境 [1] 中国市场收入锐减 - 中国区收入占比从2018年的58%(173.57亿美元)锐减至2022年的10.8%(32.32亿美元) [2] - 2023年网信办禁令导致政府、金融、电信等核心客户停止采购,切断主要收入来源 [2] - 2024财年全球营收同比增长61.59%至251.11亿美元,但中国区收入推测不足10亿美元,占比降至5%以下 [2] 业务转型与资源倾斜 - 公司进行豪赌式业务转型,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同比激增400%,占总营收比例首次超过50% [3] - 2025财年资本支出的30%将用于HBM产线建设,中国区未被纳入新产能规划 [3] - 中国区嵌入式团队的研发、测试职能被大幅削减,配合公司战略调整 [3] 中国区运营成本与亏损 - 2023年网信办禁令后,合规成本激增,仅2023年第四季度网络安全检测支出就超过1.2亿美元 [4] - 中国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较印度、马来西亚等市场高出3-4倍 [4] - 此次裁员预计每年节省约2500万美元人力成本,相当于中国区2023年运营亏损的30% [4] 国产替代与市场竞争 - 公司对中国存储企业的技术封锁加速国产替代进程,长江存储232层3D NAND芯片量产,长鑫存储DRAM良率突破95% [6] - 公司在消费级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35%降至2024年的18% [6] - 2024财年NAND业务毛利率仅为19%,较长江存储低12个百分点,成本劣势难以逆转 [6]
硅基智能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司马华鹏:要从“卖工具”到“卖结果”
是说芯语· 2025-08-12 02:08
融资与战略合作 - 硅基智能完成数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 投资方为嘉兴高新区产业基金 资金将用于核心技术研发和行业落地 [1] - 本轮融资被视为"金凤凰"与"梧桐树"的战略联姻 嘉兴提供产业土壤 公司以技术反哺区域智能升级 [1][7] - 公司累计完成超过十亿元融资 获得腾讯 红杉中国 招银国际等知名机构注资 [2] 业务与技术发展 - 公司聚焦AIGC数字人技术 构建DUIX智能交互平台等四大产品线 年营收达数亿元规模 [2] - 已服务5000余家品牌企业 帮助降低运营成本约80% 与30多家银行保险机构合作部署智能客服 [2] - 推出新一代多模态大模型DUIX ONE 提升数字人真实感 在嘈杂环境下仍保持高准确率 [4] - 通过"DUIX Inside"战略 定位数字人"智能底盘"供应商 已支撑十万AI虚拟主播直播间同时在线 [5] 市场与行业地位 - 2023年中国数字人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 预计2025年达30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50% [2] - 公司数字人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 覆盖医疗 教育 司法等十多个行业 服务超50万用户 [2] - 采取"开源免费+增值收费"模式 海外开发者数万名 预计今年海外收入将爆发式增长 [6] 商业模式创新 - 提出从"卖工具"转向"卖结果"的商业模式 按效果付费而非固定年费 [8] - 内部实践验证"硅基大司马"账号矩阵 全网吸粉超千万 播放量破2亿次 单条视频达4000万 [9] - AI角色从技术供应商进化为共创伙伴 深度参与客户业务为结果负责 [11] 未来发展规划 - 提出"创造1亿硅基劳动力"愿景 计划2025年前在全球100座城市建立赋能中心 [12] - 与各地政府深化合作 如东莞滨海湾新区探讨共建AI应用超级练兵场 [12] - 提出"AI超级个体"理念 让普通个体在AI加持下形成"一人公司"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