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奇瑞汽车IPO估值承压、募资额或大幅缩水 如何摆脱"传统车企"烙印和"廉价"标签?
新浪财经· 2025-09-18 10:09
IPO募资情况 - 公司于9月17日公开招股 全球发售2.97亿股股份 其中香港发售2973.97万股 另有4460.95万股超额配股权 招股日期为9月17日至9月22日 [1] - 原计划募集资金15亿-20亿美元 约合116亿港元-155亿港元 但按最高发售价30.75港元估算 募资总额约91亿港元 算上超额配售权也不超过105亿港元 较155亿港元上限大幅缩水 [1]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926.18亿元、1632.05亿元、2698.97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58.06亿元、104.44亿元、143.34亿元 [3]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682.23亿元 同比增长24.2% 净利润47.26亿元 同比增长90.9% [3] - 毛利率长期偏低 2025年一季度降至12% 与比亚迪、吉利和长城等头部自主车企差距拉大 [3] - 2024年单车平均售价10.36万元 平均净利约0.55万元 均为头部自主车企最低水平 [11] 研发投入 - 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分别为41.28亿元、68.49亿元、105.44亿元和27.61亿元 保持逐年增长 [7] - 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呈下滑趋势 2024年后明显低于其他头部自主车企 [7] 新能源转型 - 2024年销售260.4万辆 同比增长38.4% 但电动化转型严重滞后 [5] - 2022年至2024年燃油车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75.9%、87.8%、69.6% 燃油车仍是绝对支柱 [5] - 2025年前8个月累计销售172.73万辆 其中新能源汽车49.6万辆 占比不到30% [6] - 国内新能源市场零售渗透率已连续6个月超过50% 单月渗透率逼近60% 公司转型已然掉队 [6] 海外业务 - 2024年海外销量114.46万台 同比增长21.4% 但单车平均售价仅8.8万元 远低于可比公司13万-24万元的售价水平 [11] - 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量增速分别为21%和3.3% 远低于比亚迪同期71%和132%的增速 [12] - 海外销售收入2024年达1009亿元 但缺少电动化和智能化投入 主要依靠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11][12] 品牌高端化 - 与华为合作的智界S7和R7车型市场表现不佳 智界S7销量在华为智选车型中垫底 [13] - 高端化之路受重挫 两款智界车型成为市场"弃儿" [2] 未来规划 - IPO后将推动新能源业务 计划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上车 2027年批量上市 新能源车型纯电续航突破1500公里 [9] - 公司表示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以保持竞争力 [9]
潍柴动力(000338.SZ/2338.HK)30倍市值增长密码,藏在不断打破的边界中
格隆汇· 2025-09-18 05:18
核心观点 - 公司是长期主义投资典范 自上市以来总市值累计上涨约30倍 关键在于不断打破业务边界并构建稳定竞争优势 [1][2] - 2025年上半年战略业务爆发式增长 高端化与国产化双线突围 新能源转型提速打开增长新空间 [3][7] - 公司通过高比例持续性分红回馈股东 自2004年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超380亿元 H股股息率5.21% A股股息率5.03% 体现盈利真实性与稳定性 [10][12] 战略业务表现 - 大缸径发动机上半年累计销售超5000台 同比增长41% 实现收入25.2亿元 同比增幅73% [4] - 数据中心用发动机销量近600台 同比暴涨491% 受益于全球AIDC产业高景气度与国产化替代浪潮 [5] - 大缸径发动机具备高单价高毛利特性 2MW柴油发电机组单台售价200-220万元 毛利率显著高于小排量产品 [6] 新能源业务进展 - 新能源动力科技业务收入达12.1亿元 同比增长37% 动力电池销量2.32GWh 同比激增91% [8] - 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万辆 同比增长255% 产品力与品牌力获市场认可 [8] - 明确提出2025年新能源收入同比翻番以上目标 依托全产业链优势精准响应细分市场需求 [9] 行业背景与机遇 - IDC预测2029年AI数据中心将创造15万亿美元经济价值 电气系统占数据中心建设成本40%-45% [5] - 2025年中国数据中心用大缸径柴油发动机市场规模接近百亿元 2026年全球市场规模突破400亿元 [5] - 大缸径发动机技术壁垒极高 2024年中国市场外资及合资品牌份额仍占80% 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5] 技术突破与产能建设 - 纯电领域实现重卡全系列动力电池"电量大 充电快 适配广"升级 轻卡电池具备140kWh超大电量与2C超快充技术 [8] - 燃料电池领域积极推进SOFC产品批量商业化落地 [8] - 新能源动力产业园一期正式投产 首台搭载刀片电池技术产品下线 提升规模化生产能力 [8] 股东回报与市值表现 - 自2004年上市以来共计分红约40次 累计现金分红超380亿元 [10] - H股股息率5.21% A股股息率5.03% 均位居行业前列 分红水平与银行保险等传统高分红板块相近 [10]
猛士系列商标引入新合资公司,东风与华为升级合作
第一财经· 2025-09-18 00:54
合资公司成立与业务布局 - 东风集团股份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襄阳控股及襄高投资共同成立合资公司 注册资本84.7亿元 聚焦猛士品牌智能越野车辆制造与销售 [2] - 东风集团股份出资无形资产使用权 包括猛士系列商标权、车型平台及智能驾驶专有技术资产组的许可使用权 [2] - 猛士生产基地包括襄阳工厂、武汉工厂和十堰工厂 襄阳工厂侧重轻越野乘用车 武汉工厂倾向重越野乘用车 襄阳工厂原主要生产东风日产旗下英菲尼迪 [2] 运营模式与管理机制 - 合资公司业务层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接近新势力品牌 品牌更独立且管理更现代化 暂未上市规划 [2] - 按市场化原则组建 建立扁平化独立内部治理体系和多元化企业管理机制 实现资源共享 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发展新机制 [3] - 新公司拥有灵活自主决策权 提升襄阳当地新能源乘用车产值 原以燃油商用车生产为主 [3] 华为合作与技术整合 - 合资公司是东风公司与华为全面深化合作的重要一步 双方在智能汽车产品开发、营销及生态服务领域深化合作 [3] - 猛士与华为合作模式介于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之间 类似于广汽与华为合作的华望汽车 [3] - 华为开放流程与体系能力 东风引入华为IPD/IPMS管理方法 与现有流程体系协同创新 实现汽车央企与ICT企业深度融合 [3]
猛士系列商标引入新合资公司,东风与华为升级合作
第一财经· 2025-09-18 00:09
合资公司成立与资本结构 - 东风集团股份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襄阳控股及襄高投资共同成立合资公司 注册资本84.7亿元[1] - 东风集团股份以无形资产使用权出资 包括猛士系列商标权、车型平台及智能驾驶专有技术资产组的许可使用权[1] 业务聚焦与生产布局 - 合资公司专注猛士品牌 聚焦智能越野车辆制造与销售[1] - 生产基地包括襄阳工厂(侧重轻越野乘用车)、武汉工厂(倾向重越野乘用车)和十堰工厂[1] - 襄阳工厂原主要生产东风日产旗下高端品牌英菲尼迪[1] 管理模式与战略定位 - 业务层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接近新势力品牌 品牌独立且管理现代化[1] - 按市场化原则组建 建立扁平化独立治理体系和多元化企业管理机制[2] - 实现资源共享 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发展新机制[2] 华为合作与技术整合 - 新合资公司是东风与华为深化合作的重要一步 涉及智能汽车产品开发、营销及生态服务等领域[2] - 合作模式介于华为"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之间 类似广汽与华为合作的华望汽车[2] - 华为开放流程与体系能力 东风引入华为IPD/IPMS管理方法 实现汽车央企与ICT企业深度融合[2] 区域产业升级 - 合资公司提升襄阳当地新能源乘用车产值 该地原以燃油商用车生产为主[2]
8月动力电池装车量稳步增长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9-17 06:57
新能源汽车销量 - 2025年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39.5万辆 同比增长26.82% 渗透率48.8% [1][2] - 2025年1-8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962万辆 同比增长36.7% 渗透率45.5% [1][2] - 行业对2025年新能源车市场发展保持积极乐观态度 [1][2] 动力电池装车量 - 8月动力电池总装车量62.5GWh 同比增长32% [2] - 1-8月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418GWh 同比增长43% [2] - 磷酸铁锂电池8月装车量51.6GWh 占比83% 同比增长47% [2] - 三元电池8月装车量10.9GWh 占比17% 同比减少9.9% [2] - 1-8月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340.4GWh 占比81% 同比增长65% [2] - 1-8月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77.2GWh 占比18% 同比减少10% [2] 龙头企业表现 - 宁德时代8月装车量26.45GWh 占比42% 同比增长26% [3] - 比亚迪8月装车量13.02GWh 占比21% 同比增长11% [3] - 宁德时代1-8月累计装车量178.2GWh 占比43% 同比增长33% [3] - 比亚迪1-8月累计装车量95.2GWh 占比23% 同比增长33% [3] 行业行情表现 - 电力设备行业本周涨跌幅0.53% 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2位 [4] - 细分行业中电机II涨幅10.76% 其他电源设备II涨幅3.73% 光伏设备跌幅3.28% [4] - 风电设备跌幅2.04% 电池涨幅1.28% 电网设备涨幅1.02% [4] 个股涨跌情况 - 周涨幅前五个股:天际股份 厦钨新能 科华数据 杉杉股份 卧龙电驱 [5] - 周跌幅前五个股:中环海陆 力佳科技 天宏锂电 德瑞锂电 武汉蓝电 [5] 投资策略 - 建议关注动力电池产业链中技术领先且话语权较强的公司 [5]
超560家德企之乡太仓,与一家德企的30年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2:35
(原标题:超560家德企之乡太仓,与一家德企的30年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归辞 太仓报道 小城太仓,方圆约8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85万,去年人均GDP却有22.18万元,超过上海。 德国舍弗勒集团是德国十大家族企业之一,是全球第二大滚动轴承制造商和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 商。 1995年,舍弗勒进入中国投资生产。三十年来,舍弗勒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不断扩大,共建设了6大研发 中心和17座工厂,2024年在中国区的营收占全球营收的19%。 在太仓,舍弗勒1995年成立了公司,并于1998年正式投产,这也是其在中国的首个工厂。目前太仓基地 已成为舍弗勒在中国区的最大制造基地,共设有5座工厂、1个智能装备公司、1个模具中心、1个综合服 务中心和1个双元制培训中心,员工数达7000。 舍弗勒在太仓和中国发展的30年,也是其与太仓和中国产业共同成长的30年。 舍弗勒太仓制造基地五厂厂长楼峻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舍弗勒来华兴业的 最初十余年,更多是"师傅带徒弟",把德国的技术和设备引入进中国,服务公司当时的主要国际客户。 2005、2006年左右起,公司在太仓逐渐设立了智能 ...
全欧洲电动车,都得装中国电池?宁德时代凭啥?
电动车公社· 2025-09-16 16:05
慕尼黑车展及中国电动车欧洲市场表现 - 今年德国慕尼黑车展较两年前平淡 参展中国企业数量增加约50% 但欧洲媒体未像以往那样渲染"中国主导"氛围[1][2] - 欧洲纯电渗透率徘徊在15%左右 但中国电动车在欧洲销量实现翻倍增长[5] - 中国电动车进入欧洲市场已成为既定事实 中国车企和供应商在欧洲电动化进程中比本土企业更积极[6] 宁德时代新技术NP3.0发布 - 在慕尼黑全球首发NP3.0技术(No Propagation) 实现热失控不扩散 且保障高压不断电 动力保持超1小时 无明火无烟[9][12] - 通过阻燃电解液 纳米点包覆正极材料 气凝胶隔热垫 电路稳定控制技术等实现三重升级[18] - NP3.0将自燃风险控制能力从保命提升至防止二次伤害 相当于"将猛虎关进笼子"[15][16] 神行Pro电池产品特性 - 推出磷酸铁锂电池神行Pro 含超充版峰值充电速度达12C+ 极寒环境20分钟补能410km[23] - 对比4月发布的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 在-10℃低温环境下15分钟可从5%充至80% 充电功率1.3兆瓦[25] - 技术先进性并非"优先供应出口" 中国电池厂商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27] 宁德时代欧洲市场战略 - 选择慕尼黑首发旨在出海 通过面向C端宣传反向推动与B端车企合作 复制国内成功模式[28][29] - 用户对宁德时代电池的信任度将巩固其行业地位[30] - 推动成本更低 安全性更好的磷酸铁锂电池替代欧洲偏爱的三元锂电池[31][40] 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优势及市场地位 - 通过CTC技术 高压实密度等技术缩小与三元锂电池差距 成本更低 安全性更好[39][40] - 2024年1-8月中国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达81.5% 累计340.5GWh 同比增长65.1%[41][43] - 磷酸铁锂电池帮助中国新能源渗透率从2022年25%提升至超50% 欧洲当前渗透率类似2022年中国市场[45] 中国在磷酸铁锂产业链的统治力 - 全球磷酸铁锂材料市场中国占据绝对主导 2024年1-7月全球总量75.3万吨 前四供应商全为中国企业 市场份额62.5%[49] - 正极材料关键技术被纳入出口管制清单 加强技术转让许可制度[51] - 欧洲若转向磷酸铁锂路线 意味着其汽车产业将深度融入中国新能源产业链[53] 宁德时代欧洲布局准备 - 配合欧盟《电池法案》满足碳排放要求 超越动力电池回收标准 在欧洲建设生产基地[56][58] - 2024年5月赴港二次上市为出海募集外汇资金[58] - 与Stellantis合作建设欧洲第三个生产基地[58]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格局 - 中国动力电池厂商蚕食欧洲市场份额 将压缩日韩厂商市场空间[66] - 欧洲本土电池企业Northvolt已破产 欧洲暂时失去竞争资格[68] - 未来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将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格局[69]
“三桶油”加速布局新能源
上海证券报· 2025-09-16 14:44
中海油与明阳智能合资成立新能源公司 - 中海油(东方)能源有限公司于近期成立 注册资本10亿元 由中海油全资子公司中海油(海南)新能源有限公司持股55% 明阳智能持股45% [1] - 新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海南省东方市 经营范围涵盖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 风力发电技术服务 风电场相关系统研发 海上风电相关系统研发 [2] - 合资公司对应中海油海南CZ7海上风电示范项目 规划总装机容量1500MW 分两期建设 一期装机600MW 场址离岸29km 二期装机900MW 场址离岸38km [2] 双方合作背景与技术实力 - 中海油与明阳智能合作渊源可追溯至2023年6月 双方签署深化合作协议 聚焦海上风电和海外项目合作开发 深远海海上风电基础技术研发 [3] - 明阳智能2022年11月已在海南布局海洋能源立体化融合开发示范项目 总装机容量1500兆瓦 [3] - 明阳智能作为国内海风龙头企业 实现了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MySE18.X-20MW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 [2] - 中海油在半年报中明确以海上新能源业务为主 择优发展陆上新能源 推动新能源与油气生产融合发展 [2] 三桶油新能源转型布局 - 除中海油外 中石油于9月3日成立塔里木油田(若羌)新能源有限公司 业务包括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 新兴能源技术研发 储能技术服务 [4] - 中石油8月19日与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中石油济柴时代(山东)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聚焦储能技术服务 电池制造 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 集中式快速充电站等业务 [4] - 中国石化8月通过间接控股成立海南陵水发控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和中石化(天津)销售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分别侧重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 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及储能技术服务 [4] - 中国石化9月11日在广州正式揭牌成立中石化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聚焦打造全链条环境治理产业 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5]
无锡振华(605319):中报高增符合预期,继续看好新势力客户放量+精密电镀新增量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9-16 13:13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4][6]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业绩符合预期 营业收入12.87亿元同比+15.2% 归母净利润2.01亿元同比+27.2% [4] - 新势力客户放量及精密电镀业务成为新增长点 毛利率显著提升至29.0%(同比+4.5pct) [6] - 产能扩张配套客户需求 廊坊/武汉基地投资8.5亿元提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 [6] - 上调盈利预测 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计5.30/6.76/8.01亿元 同比增速40.2%/27.6%/18.5% [6] 财务表现 - 2025H1分业务收入:冲压零部件8.54亿元(同比+41.1%) 分拼总成2.37亿元(同比+16.7%) 精密电镀0.89亿元(同比+0.12%) [6] - 毛利率表现:冲压零部件20.3% 分拼总成24.0% 精密电镀77.4% [6] - 2025Q2单季度营收6.87亿元(同环比+9.5%/+14.4%) 归母净利润1.07亿元(同环比+31.9%/+13.0%) [4] - 费用控制优化:Q2四费率7.5%(同比-0.7pct/环比-0.2pct) [6] 客户与市场 - 传统客户上汽集团销量回升:25H1上汽自主/上汽通用/上汽大众批发销量36.8/24.5/49.2万辆(同比+9.8%/+8.6%/-3.9%) [6] - 新势力客户放量显著:25Q2特斯拉/理想/小米销量19.2/11.1/8.2万辆(环比+11%/+20%/+8%) [6] - 原材料成本优势:25H1热轧卷板均价同比-14.95% 环比-3.45% [6] 业务发展 - 精密电镀业务通过收购无锡开祥切入 成为联合电子/德国博世合格供应商 行业壁垒高竞争格局优 [6] - 产能建设:宁德振德/郑州君润产能释放 廊坊全京申二期(投资6亿元)/武汉基地(投资2.5亿元)建设推进 [6] - 当前估值水平:对应2025-2027年PE为18/14/12倍 [5][6]
创新驱动 排名前移——江铃集团位列2025中国企业500强第225位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6 07:05
公司排名与业绩表现 - 公司以1171亿元营业收入位列2025中国企业500强第225位 较去年前移9位 [1] - 位列2025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第87名 较上年提升2位 [1] - 2024年全年整车销量突破47万辆 研发投入超30亿元并推出18款新品 [1] - 2025年1-8月整车销售30.2万辆 同比增长6.5% [1] 业务增长与技术创新 - 新能源汽车1-8月销售7.02万辆 同比大幅增长40% [1] - 出口汽车1-8月达9.78万辆 同比增长27% [1] - 实现全系产品电动化 研发成功混动专用发动机和变速箱 [1] - 布局增程式与混合动力技术路线 形成纯电与混动双线发展 [1] 研发投入与数字化建设 - "十四五"期间累计研发投入达150亿元 [2] - 新四化领域研发投入占比达47.5% 推进数字化转型"1355"领航计划 [2] - 实施"5G+智慧工厂"项目 拥有1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1家5G工厂名录企业 [2] - 拥有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84个各级技术平台 专利数量居全省前列 [2] 战略规划与未来布局 - 重点加强智能网联、蓝焰动力和高效汽油机技术研发 [3] - 全面掌握商用车无人驾驶关键技术 构建芯片系统感知整体解决方案 [3] - 持续拓展海外市场 加速新能源转型步伐 [3] - 深化战略转型优化产业布局 强化用户洞察与沟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