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搜索文档
港股上新205亿“疫苗新秀” 创始人首谈为何不卷
经济观察报· 2025-08-13 12:57
公司上市表现 - 中慧生物-B于8月11日在港交所上市 首日股价上涨158% 为2025年以来港股首日涨幅最高新股 [2] - 截至8月13日收盘市值达205亿港元 在18家国产疫苗上市公司中排名第5 [2] - 港股上市进程仅耗时10个月 创合作中介机构经手项目最快纪录 [1][2] 创始人背景与团队建设 - 创始人安有才毕业于工业工程专业 非生物科班背景 2010年43岁时跨界进入疫苗领域 [5][6] - 2015年南下江苏泰州创立中慧生物 吸引四大生物制品研究所老科学家加入研发团队 [7] - 2022年引进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陈则与赛诺菲巴斯德前副首席科学家熊野林强化研发实力 [7] 核心产品与市场定位 - 唯一上市产品四价流感亚单位疫苗2023年5月获批 2024年销售额2.59亿元 [10] - 该疫苗定价319元/针 为国内市场最高价 在行业降价潮中坚持不降价策略 [10] - 作为国内唯一四价流感亚单位疫苗 采用亚单位技术路线 需5支裂解疫苗蛋白量经复杂提纯工艺制成1支 [11] 研发管线布局 - 共有11款疫苗管线 其中10款处于研发阶段 [10] - 产品分为三类:传统疫苗升级换代(含人二倍体狂犬病疫苗) 进口替代(带状疱疹/肺炎球菌疫苗) 全球领先型(mRNA技术平台猴痘/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 [12] - 人二倍体狂犬病疫苗采用人二倍体细胞技术 避免动物源DNA残留 不良反应较少 [12] 国际化战略与产能规划 - 港股上市是布局海外重要节点 目标成为国际化创新疫苗企业 [3] - 与中国沃森生物达成战略合作 由后者代理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销售 [11] - 流感疫苗产能计划从200万支提升至1000-1500万支 [11] - 猴痘疫苗正在申请美国FDA临时试验批件 预计明年开展海外授权合作 [12] 资金状况与医保准入 - IPO募资净额约3.83亿港元 有效缓解资金压力 [4] - 2025年一季度末账面现金余额仅1.15亿元 一年内需偿还银行借款约4亿元 [4] - 流感疫苗于8月12日进入国家医保局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名单 若纳入将开创中国医保常规报销疫苗先河 [2]
信用卡退费退息调查:骗局还是维权良机?
经济观察报· 2025-08-13 10:12
信用卡退费现象分析 - 信用卡退费案例在社交媒体上显著增加,7月相关话题笔记达90多篇,较6月的40多篇明显上升 [2] - 持卡人退费诉求包括年费、分期手续费等,成功案例涉及金额从千元至万元不等 [2] - 部分持卡人因资金周转困难导致罚息累积,如案例中透支取现3.6万元产生2.3万元罚息 [2] 中介服务模式 - 中介分为两类:宣称"债务委托公司"的机构和以个人身份接单的中介 [1][3] - 中介声称能退还多种费用,包括分期利息、最低还款利息、年费和权益费,不同银行政策存在差异 [3] - 中介展示成功案例,如帮助客户退还三家银行信用卡息费共计5452元 [3] 话术服务 - 中介提供信用卡退费话术服务,学习费用为59元,包含退息客服沟通步骤、分期手续费退息文档等 [4][5] - 话术包含四个沟通步骤:查询账单、提出诉求、结合困境沟通、坚持诉求并向上投诉 [5] - 案例显示通过话术沟通,银行最终同意申请退息1979元,但音频真实性无法考证 [5][6][7] 代退服务与资质问题 - 中介提供代退服务,收取退后利息的20%至50%作为服务费 [9] - 代退服务要求持卡人提供包括信用卡卡号后4位、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 [10] - 多数中介公司不具备律师执业资质,实际为普通咨询公司或债务委托公司 [11] - 部分中介公司营业执照显示经营范围与金融无关,如教育咨询服务等 [11] 行业监管动态 - 多地展开专项整治,如新疆金融监管局等14部门联合发布通告,打击非法中介以退息退费为噱头收取高额手续费等行为 [14][15] - 银行表示没有乱收费情况,建议客户通过官方渠道联系客服解决疑问 [14] - 信用卡专家指出合法退费需基于真实情况协商,编造事实则涉及"黑灰产" [14]
尊湃窃密大案落槌:保护知识产权,守卫科技创新
经济观察报· 2025-08-13 10:12
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激励 - 保护知识产权是保护创新的核心,能够激励企业进行长周期、高风险的深科技研发 [1][20] - 司法判决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术自立自强和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具有里程碑意义 [3] 尊湃通讯侵犯华为商业秘密案 -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尊湃通讯创始人张琨及14名团队成员侵犯华为商业秘密罪,张琨被判有期徒刑6年、罚金300万元,并禁止5年内从事芯片行业 [2][7] - 尊湃公司现金9965万元被冻结,公司解散,技术销毁 [7] - 案件涉及团队式挖角、内外勾结窃取保密信息,手段包括“白天在华为,晚上在尊湃”等 [3][14] 案件背景与窃密手段 - 尊湃创始人张琨原为华为海思技术总监,拥有20年半导体从业经验,离职后创立尊湃并系统性招募海思旧部 [10][14] - 窃密手段包括: - 组建“窃密天团”,精准挖角华为Wi-Fi芯片研发团队核心成员 [14] - 利用在职权限疯狂窃取机密信息,包括芯片电路图、设计版图、技术参数等 [14][15] - 采用分段传输、境外加工等手段隐蔽转移技术资料 [15] 技术窃取的证据与判决 - 司法鉴定显示尊湃侵权芯片技术与华为商业秘密存在90%以上同一性,40个核心技术点实质性相同 [17] - 尊湃试图以“反向工程”抗辩,但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辩护未被法庭采纳 [18] 华为的研发投入与知识产权保护 - 华为2023年研发投入达1647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23.4% [20] - 此次案件是华为知识产权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展示了其维护合法权益的决心 [20] Wi-Fi 6芯片的商业价值与技术门槛 - Wi-Fi 6是下一代无线网络标准,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且投入巨大 [10] - 率先推出稳定、高性能商用Wi-Fi 6芯片的企业将在路由器、智能手机、物联网设备等市场占据先机 [11] 尊湃的资本运作与异常发展 - 尊湃凭借“国产Wi-Fi 6芯片自主研发”口号快速融资数亿元,吸引高榕资本、小米集团等知名投资机构 [12] - 创业第一年海思前员工占比高达60%,研发进度异常迅猛,引起华为警觉 [12]
农银理财 | 理财万卷书,相伴万“理”路
经济观察报· 2025-08-13 10:12
农银理财《理财万卷书》项目 核心定位 - 打造陪伴式理财知识平台,覆盖"识理财、选理财、懂理财"全周期服务 [2] - 通过体系化内容、趣味化形式传递金融知识,帮助投资者构建理财全局观 [3][4] 内容架构 知识分层体系 - **识理财阶段**:聚焦入门知识科普,结合市场热点扫盲,建立产品体系认知 [3] - **选理财阶段**:解析申赎规则与风险匹配逻辑,辅助投资者科学配置产品 [3] - **懂理财阶段**:提供持有期实操指南,包括资产配置建议与日常操作指引 [3] 栏目矩阵 - **《漫话理财》**:通过故事化漫画拆解复杂金融概念 [4] - **《动画学理财》**:用趣味动画解析晦涩专业术语 [5] - **《理财情报局》**:提供经济要闻速递与市场数据快评 [6] - **《达人说市场》**:专家团队解读政策红利与市场趋势 [7] - **《理财达人说》**:专业投研团队深度剖析产品运作原理 [8] - **《理财笔记》**:系统梳理"6+N"产品体系及申赎规则 [9] - **《理财百宝箱》**:以图文形式呈现产品购买流程等实操信息 [9][10] 形式创新 - 采用视频讲解、趣味漫画、数据可视化等多元呈现方式 [4] - 强调"边看边学"的交互体验,降低专业知识理解门槛 [4][5] 战略价值 - 强化投资者教育,建立"闻名识产品"的品牌认知 [9] - 通过持续内容输出传递金融正能量,深化客户陪伴服务 [10]
存取超5万或无需登记:反洗钱法规转向“风险为本”
经济观察报· 2025-08-13 10:12
反洗钱监管转型 - 有关部门推动反洗钱工作从"规则为本"向"风险为本"转型 "规则为本"重视既定规则和程序 对实质风险应变能力不足 无法满足复杂金融交易需求 [1][4] - 2021年央行反洗钱局副局长指出规则为本方法弊端明显 风险为本转型是必由之路 [4] 现金存取规则调整 - 新版《管理办法》删除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规定 2022版旧规因实践困难和观念争议暂缓施行 [2] - 存取现金属于"一次性金融服务" 但过去对尽职调查金额门槛存在争议 新版有望明确规范 [2] 差异化尽职调查要求 - 现金存取免尽职调查 但开立账户 现金汇款 现钞兑换等单笔5万元以上交易仍需调查 体现风险为本原则 [3] - 现金存取风险较小且易监管 其他涉及资金转移或转换的业务洗钱风险更大 需严格监管 [3] 风险为本监管细化 - 新版《管理办法》细化低风险客户简化措施 明确高风险用户强化调查条件 取代"一刀切"方式 [5] - 对证件过期的客户 新版允许采取合理限制措施 而非旧版强制中止业务 体现灵活性 [5] 国际接轨与评估 - 新版《管理办法》推动中国反洗钱制度与国际标准接轨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2019年评估将中国"风险为本监管"列为较低水平 [6] - 新版以风险为本重构监管框架 是应对2023年底第五轮国际评估的关键合规工具 [6]
涨价和推新,“带不动”康师傅饮料收入
经济观察报· 2025-08-13 04:00
康师傅2025年半年报业绩分析 - 公司整体饮品业务销售额为263.59亿元,同比下降2.6%,这是自2021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 [2][4] - 茶饮料销售额为106.70亿元,同比下降6.3% [3][4] - 公司整体营收同比下降2.7%至400.92亿元,但净利润增长20.5%至22.71亿元,呈现"增利不增收"态势 [7] 饮料业务下滑原因 - 2024年涨价策略导致市场份额被抢占,一升装冰红茶等产品建议零售价上涨1元,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且替代品众多 [4] - 统一企业中国同期茶饮料营收同比增长9.1%,饮品整体业务营收同比上升7.6%,表现优于康师傅 [5] - 尽管公司推出多个新品和营销活动,但未能有效提振销售额 [6] 历史业绩对比 - 2021-2024年饮品销售额分别为448.02亿元、483.36亿元、509.39亿元、516.21亿元,增速从20.18%逐年放缓至1.3% [5] - 同期茶饮品类销售额从179.89亿元增长至217亿元,增速从13.78%波动至8.2% [5] 公司应对措施 - 饮料板块推出多个新品,包括冰红茶新口味、茉莉龙井、无糖绿茶等,覆盖多个细分品类 [6] - 拓展直播、餐饮、折扣店等新渠道,调整户外场景冰箱投入,加强校园活动和代言人营销 [6] - 计划下半年推动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与年轻消费者连接,提升数字化技术运用 [7] 盈利能力改善 - 毛利率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至34.5%,主要得益于成本结构优化和运营效率提升 [7] - 公司表示将继续改善收入结构,提高利润率 [7]
理想汽车的VLA“长征”
经济观察报· 2025-08-12 11:05
核心观点 - 理想汽车通过自研VLA司机大模型践行长期主义哲学,选择技术难度更高但壁垒更深的路径,而非行业普遍采用的"短平快"端到端方案 [2][4][7] - VLA模型通过强化学习实现机器理解驾驶逻辑的本质突破,目标是达到人类驾驶安全水平的10倍(600万公里/次事故)[9][16] - 公司构建了数据、算法、算力、工程四位一体的技术护城河,包括43亿公里辅助驾驶数据积累和4000万公里仿真测试里程 [18][19][26] - 市场验证显示智能驾驶已成为品牌核心竞争力,30万以上车型AD Max交付占比达75.4%-84.6%,试驾满意度92% [13][15] 技术路线选择 - 行业现状:端到端+VLM架构遭遇性能瓶颈,训练数据超1000万Clips后增长缓慢,实车测试无法覆盖极端场景 [6] - 理想批判:端到端模型被比喻为"猴子开车",仅模仿行为不具逻辑思维,短期技术≠真正智能 [7][20] - 战略转向:推翻现有架构自研VLA,通过强化学习实现"思维涌现",理解"为何这样做"而非"能做什么" [7][16][20] VLA技术优势 - 安全性能:当前辅助驾驶事故率350-400万公里/次,目标提升至600万公里/次(人类水平60万公里/次)[9] - 个性化体验:通过Face ID识别家庭成员自动切换驾驶风格,实现"车越开越像主人"的进化能力 [9] - 效率革命:仿真测试单日峰值30万公里,2025年上半年累计超4000万公里,成本仅为实车测试的10% [10][19] 技术攻坚细节 - 数据体系:累计43亿公里辅助驾驶里程,12亿公里有效回传数据,严格筛选"老司机数据"剔除25%不合规行为 [18] - 算法突破:采用CoT思维链实时显示决策逻辑,解决端到端"无脑执行"痛点;Diffusion推理步骤从10步压缩至2步 [20][24] - 算力优化:Thor芯片实现700TOPS有效算力,通过QAT量化训练将参数转为INT8/FP8;32B云端大模型蒸馏至3.2B车端模型 [24] - 工程能力:自研4B MoE混合专家架构,轨迹生成时延仅15毫秒,兼容Orin X和Thor芯片打破"芯片歧视链" [21][24][26] 市场验证与目标 - 用户数据:智能驾驶试驾率72.4%,满意度92%;30万/40万以上车型AD Max交付占比75.4%/84.6% [13] - 阶段目标:2025年底MPI接管里程达400-500km,2026年目标1000km以实现"VLA的ChatGPT时刻" [15] - 技术愿景:VLA架构将延续至机器人时代,比端到端更具长期潜力,符合人类智能发展规律 [34] 价值观与挑战 - 安全原则:即便走错路也不执行危险纠正动作,初期接受功能保守(如地库限速10km/h)换取安全冗余 [28][31][33] - 交互难题:需解决复杂指令的"通识门槛"和权责模糊问题,如闲聊可能误触发操控指令 [30] - 行业质疑:坚持安全优先、有效算力至上、用户共建迭代三大原则应对参数竞赛质疑 [34]
*ST苏吴对爱美客提起仲裁:不给“童颜针”就赔16亿元
经济观察报· 2025-08-12 11:05
仲裁事件背景 - *ST苏吴控股孙公司达透医疗器械向深圳国际仲裁院申请仲裁,要求确认其对AestheFill"童颜针"的独家代理权,并主张若无法确认则索赔暂计16亿元 [2] - 仲裁另一方为爱美客间接控股的韩国REGEN公司,爱美客回应称达透公司存在违约行为在先,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2][3] - 仲裁已于8月7日受理立案,但爱美客表示尚未收到正式通知 [2][3] 代理权纠纷始末 - AestheFill原为韩国REGEN公司产品,达透公司拥有中国大陆独家代理权,*ST苏吴2021年底以1.66亿元间接控股达透公司 [3] - *ST苏吴称累计为AestheFill投入超4亿元用于临床注册及市场拓展,2024年该产品推动公司医美营收达3.3亿元(同比增长40倍),占总营收21% [3] - 爱美客2025年3月以1.9亿美元收购REGEN公司85%股权,随后市场传言代理权可能收回 [3] 争议关键点 - REGEN公司2025年7月单方面解除协议,理由包括达透公司涉嫌转让代理权及*ST苏吴因信息披露违规受证监会处罚(虚增营收17.71亿元、罚款1000万元等)影响产品声誉 [4] - *ST苏吴否认违约指控,公开指责爱美客"资本霸凌",称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权 [4] - 爱美客表示法律程序不影响AestheFill销售,已有下游客户主动联系REGEN请求供货 [5] 市场反应 - 截至8月12日午盘,*ST苏吴股价报1.08元/股(涨0.9%),市值7.68亿元;爱美客报188.45元/股(涨0.72%),市值570亿元 [5]
沪指3600点之际公募新动作:绩优基金密集限购VS机构自购潮涌
经济观察报· 2025-08-12 11:05
公募基金市场动向 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市场近期呈现两大趋势:绩优主动权益类基金密集限购与公募机构大规模自购 [2] - 行业经营策略转向审慎,从规模扩张转向投资者利益优先,推动长期价值投资理念 [2][8] 基金限购 - **限购规模**:下半年以来超100只主动权益基金发布限购公告,涉及中欧、永赢等多家机构 [2][5] - **典型案例**: - 中欧医疗创新股票(葛兰管理)年内净值涨幅超60%,规模从去年末71.83亿元增至81.14亿元,限购10万元 [4][5] - 中欧科创主题混合(LOF)规模从5.76亿元激增至40.5亿元,限购100万元 [4][5] - 永赢睿信混合成立7个月规模达50.16亿元(增长37亿元),限购100万元 [5] - **限购原因**: - 防范规模激增导致的策略失效风险,维护现有持有人利益 [4][5] - 特定策略容量约束需控制规模,引导长期投资理念 [6] 公募自购 - **自购规模与案例**: - 南方基金拟自购旗下权益基金不少于2.3亿元,承诺持有1年以上 [7] - 工银瑞信基金及高管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新基金 [7] - 泰康基金自购155万元港股通指数基金 [7] - 方正富邦基金自购权益类基金不少于2500万元 [7] - **行业意义**: - 释放市场信心信号,推动利益深度绑定与长期主义理念 [8] - 反映机构看好后市,当前市场处于牛市阶段 [8] 行业转型方向 - 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驱动",通过限购确保策略执行效力 [8] - 自购行为强化资本纽带,构建良性发展生态 [8]
A股重大违法退市案例激增
经济观察报· 2025-08-12 11:05
退市新规实施效果 - 2025年因造假退市案例已达7家(含3家已完成退市),超过2024年全年9家的历史累计数据,显示监管对财务造假打击力度显著加强[3][4] - 截至8月11日,A股年内退市公司总数达23家,其中重大违法类占比30%(7家),交易类占比39%(9家),财务类占比9%(2家),主动退市占比13%(3家)[2][10] - *ST高鸿因连续9年虚增收入198.76亿元、利润7622.59万元,并涉及12.5亿元欺诈发行,成为典型重大违法退市案例[6] 多元化退市机制进展 - 主动退市案例增加:中国重工通过吸收合并退市,*ST天茂以1.6元/股溢价回购股份提供退出路径,体现新规对市场化退市渠道的支持[11][12] - 退市新规明确优化异议股东保护机制,现金选择权等设计降低中小投资者损失,如海通证券被吸收合并后纳入国泰海通证券体系[11][12] 行业影响与趋势 - 南开大学专家指出退市常态化推动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需摒弃"炒差"思维聚焦基本面[4][12] - 部分公司如*ST元成因涉嫌财务虚假披露被立案调查,若查实将加入重大违法退市队列[3] - 2024年退市新规实施后全年退市55家,2025年新规全面执行后出清速度进一步加快[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