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元化退市
icon
搜索文档
A股重大违法退市案例激增
经济观察报· 2025-08-12 13:58
退市新规实施进展 - 退市新规全面实施以来截至8月11日共23家A股公司退市 涵盖财务类、交易类、重大违法强制及主动退市类型 [2] - 2025年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公司达7家 其中3家已完成退市程序 超越2024年全年总数 [3][6] - 监管层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 2024年退市新规实施后全年退市公司达55家 [8] 重大违法退市案例特征 - *ST高鸿因连续9年财务造假被立案调查 虚增营业收入总额198.76亿元 虚增利润7622.59万元 并涉及欺诈发行募集资金12.5亿元 [5][6] - 财务造假手法涉及虚假贸易业务 年度虚增营收最高达56.34亿元 被证监会定性为"严重"违法行为 [6] - 部分公司先触及其他退市条件但实际已构成重大违法 如东方集团因股价低于1元退市但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7] 多元化退市机制实施 - 交易类退市成为主要形式 23家退市公司中9家因股价或市值不达标退市 财务类退市2家 主动退市3家 [8] - 主动退市案例包括中国重工被中国船舶吸收合并 *ST天茂因业务调整主动退市并提供1.6元/股溢价回购 [9][10] - 退市新规明确要求提供异议股东现金选择权等保护机制 如海通证券被吸收合并纳入国泰海通证券案例 [10] 市场影响与监管导向 - 退市常态化推动A股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 为优质企业腾出资源与空间 [11] - 监管层重点打击重大违法上市公司 2025年重大违法退市案例数量已显著超过2024年同期 [4][6] - 主动退市机制完善投资者保护 通过现金选择权和异议股东保护机制减少退市冲击 [10]
A股重大违法退市案例激增
经济观察报· 2025-08-12 11:05
退市新规实施效果 - 2025年因造假退市案例已达7家(含3家已完成退市),超过2024年全年9家的历史累计数据,显示监管对财务造假打击力度显著加强[3][4] - 截至8月11日,A股年内退市公司总数达23家,其中重大违法类占比30%(7家),交易类占比39%(9家),财务类占比9%(2家),主动退市占比13%(3家)[2][10] - *ST高鸿因连续9年虚增收入198.76亿元、利润7622.59万元,并涉及12.5亿元欺诈发行,成为典型重大违法退市案例[6] 多元化退市机制进展 - 主动退市案例增加:中国重工通过吸收合并退市,*ST天茂以1.6元/股溢价回购股份提供退出路径,体现新规对市场化退市渠道的支持[11][12] - 退市新规明确优化异议股东保护机制,现金选择权等设计降低中小投资者损失,如海通证券被吸收合并后纳入国泰海通证券体系[11][12] 行业影响与趋势 - 南开大学专家指出退市常态化推动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需摒弃"炒差"思维聚焦基本面[4][12] - 部分公司如*ST元成因涉嫌财务虚假披露被立案调查,若查实将加入重大违法退市队列[3] - 2024年退市新规实施后全年退市55家,2025年新规全面执行后出清速度进一步加快[9][10]
又添强制退市 2025年A股重大违法退市案例激增
经济观察网· 2025-08-12 02:56
退市新规实施进展 - 2025年退市新规全面实施以来 截至8月11日已有23家A股上市公司退市 [2] - 退市类型包括财务类退市 交易类退市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 [2][7] - 2024年全年共有55家上市公司退市 [6]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案例 - *ST高鸿因连续9年财务造假被启动强制退市程序 虚增营业收入总额198.76亿元 虚增利润总额7622.59万元 [3][4] - 2025年已有7家公司涉嫌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其中3家已完成退市 数量超越2024年全年 [2][4] - 东方集团虽因交易类退市 但实际已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5] 主动退市案例 - 2025年出现3家主动退市公司 包括中航工业产融 山东玉龙黄金和海通证券 [7] - 中国重工因被中国船舶吸收合并进入退市程序 [7][8] - *ST天茂拟以1.6元/股溢价回购股份方式主动退市 提供异议股东现金选择权 [9] 监管政策导向 - 退市新规通过严格退市标准 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 [6] - 监管层优化退市补偿机制 完善异议股东保护机制和现金选择权设置 [9][10] - 市场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 为优质企业腾出资源与空间 [10]
一夜之间,两家公司将告别A股,证监会释放重要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9 12:23
退市动态 - *ST高鸿因涉嫌重大违法退市被深交所启动强制退市程序,涉及1.35亿元罚款及9名高管被罚75万-750万元[1][4][5] - *ST天茂选择主动退市,拟以1.60元/股回购股份(较停牌价溢价10.3%),系年内第5家主动退市公司[1][4][14] - 2025年初至8月8日累计退市公司达23家(含流程中30家),其中重大违法退市10家、主动退市5家[1][9][11] 退市制度改革 - 2020年退市新规取消单一净利润指标,新增"扣非净利+营收<1亿"组合指标及市值<3亿元等标准[8] - 2024年新"国九条"强化退市执行,过渡期至2025年结束,重点打击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行为[2][8][12] - 重大违法退市数量从2014-2019年仅3家增至2025年10家,体现监管"出清害群之马"决心[7][11][12] 退市类型演变 - 主动退市案例包括:中国重工/海通证券(吸收合并)、*ST天茂/玉龙股份/中航产融(经营恶化)[14][16] - 2025年退市结构:重大违法10家、交易类9家、财务类9家、规范类1家、主动退市5家[9] - 现金选择权机制覆盖所有主动退市案例,如中国重工4.03元/股、玉龙股份13.2元/股[14][16] 历史数据对比 - 2020年新规后退市数量显著增长:2022年43家(财务类41家)、2023年41家、2024年55家[8][9] - 交易类退市主导2024年(41家),重大违法退市成为2025年监管重点[8][11] - 1994年《公司法》确立退市程序,2014年首例重大违法退市(*ST博元),2020年改革后退市常态化[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