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汇

搜索文档
9.25-26 苏州见!2025先进封装及热管理大会
材料汇· 2025-08-15 15:39
行业背景与大会概况 - 半导体工艺逼近物理极限,产业加速向"超越摩尔"时代转型,5G、AI、HPC、数据中心等领域对高效热管理技术需求迫切,先进封装与热管理技术成为突破算力瓶颈的核心引擎 [2] - 2025先进封装及热管理大会将于9月25-26日在苏州举办,聚焦高算力热管理挑战,设置三大论坛:先进封装与异质异构、高算力热管理创新、液冷技术与市场应用,覆盖chiplet、2.5D/3D封装、热界面材料、碳基热管理、液冷技术等热点话题 [3] - 大会由梁剑波教授担任主席,甬江实验室支持,吸引19家单位参与演讲,包括中科院化学所、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华润微电子等产学研机构,规模达500人 [2][3][4] 技术议题与研究方向 先进封装与异质异构 - 关键技术包括:chiplet异质集成、2.5D/3D互联芯粒开发、TSV刻蚀与填充、玻璃通孔技术、晶圆减薄与键合工艺(永久/临时/混合键合)、宽禁带半导体模块集成等 [15][17] - 材料创新重点:光敏性聚酰亚胺、低温烧结焊料、高纯金属靶材、陶瓷/玻璃基板材料,以及封装设备的高精度套刻与检测解决方案 [15][17] 高算力热管理 - 热界面材料(TIM)研发涵盖聚合物(导热硅脂/凝胶/相变材料)和金属(液态金属/微纳结构)两类,碳基材料如金刚石在AI芯片散热中应用突出 [19][20][21] - 液冷技术路径包括浸没式、冷板式、喷淋式,应用于数据中心、5G基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需解决相变材料热管理、多物理场耦合设计等挑战 [21][22][25] 液冷技术应用 - 产业链协同创新聚焦冷却液标准化(含氟/硅油系列)、核心部件(CDU/冷板)工艺革新,数据中心液冷规模化落地需优化PUE与余热回收商业模式 [24][25] - 新兴场景适配:新能源电池浸没式液冷、800V超充系统、储能液冷解决方案(铁铬液流电池)、商用车混动液冷系统等 [25] 产学研合作与商业化 - 大会设置专家问诊、VIP对接、科技成果展示墙等环节,促进技术需求与产业链对接,推动先进封装材料国产化(如环氧树脂、电子胶粘剂)及设备解决方案商业化 [13][17] - 参会费用标准:普通代表3000元/人,学生1500元/人,展位赞助25,000元/个,报告赞助35,000元/场,团体参会享9折优惠 [27]
告别石墨负极?无负极电池突破:能量密度650Wh/kg,宁德比亚迪已布局!
材料汇· 2025-08-14 13:21
无负极电池技术概述 - 无负极电池负极集流体表面不预置活性材料,锂离子从正极脱出后直接在集流体表面沉积与剥离,区别于传统石墨和锂金属电池 [2] - 技术优势:更高能量密度(650Wh/kg质量能量密度、1300Wh/L体积能量密度)与更低成本(简化制备流程)[5][6] - 核心问题:锂枝晶生长(导致短路)和SEI膜破裂重组(消耗活性锂)[9][10] - 解决方案:集流体改性、电解液优化、人工SEI膜构建及补锂技术引入 [16] 技术优势 - **能量密度提升**:金属锂理论比容量3860mAh/g,放电电压平台-3.04V,显著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 [5] - **轻量化与小型化**:相比金属锂电池(500Wh/kg、1200Wh/L),无负极电池减重减厚 [5] - **成本降低**:减少金属锂用量,简化生产流程 [6] 技术挑战 - **锂枝晶问题**:锂沉积不均匀导致枝晶生长,可能刺破电解质膜引发短路 [9] - **SEI膜稳定性**:金属锂还原性强,与电解质反应生成的SEI膜易破裂重组,消耗活性锂 [10] 解决方案 - **集流体改性**: - 三维多孔结构(如比亚迪专利中40-60wt%孔隙率)增加比表面积,优化电流密度分布 [17][30] - 亲锂性表面修饰(掺杂锂、钠、镁等元素)降低成核势垒,引导锂离子均匀沉积 [18][30] - **电解液优化**:高浓度电解液或固态电解质减少副反应 [16] - **人工SEI膜**:构建稳定界面层提升离子电导率,抑制副反应 [16] - **补锂技术**:提升首次库伦效率,缓解死锂问题 [16] 产业进展 - **宁德时代**: - "自生成负极"技术使体积能量密度提升60%、质量能量密度提升50% [25] - 纳米级界面层提升离子传导速度100倍,锂沉积粒径增大10倍,副反应消耗降低85% [25] - **比亚迪**: - 多孔海绵状集流体设计,亲锂性梯度增强,优先引导锂离子底部沉积 [30] - 专利实施例显示无枝晶沉积(对照例存在枝晶问题)[29][30] 图表数据 - 无负极电池体积占比示意图显示厚度优化(145µm vs 175µm传统电池)[7][8] - 锂枝晶形成三阶段:SEI膜不均→成核→枝晶穿透 [13] - 宁德时代技术参数:离子消耗速率降低90%,存储性能提升300% [25]
90nm只是起点!国产光刻机核心部件拆解与技术详解
材料汇· 2025-08-14 13:21
光刻机核心技术与市场分析 - 光刻工艺直接决定芯片制造的细微化水平,关键指标包括分辨率、焦深、套刻精度和产率,其中分辨率提升方式包括缩短曝光波长、增大数值孔径、降低工艺因子以及多重曝光 [2] - 2025年全球光刻机市场规模预计达293.7亿美元,其中照明+物镜、光源、工件台市场规模分别为47.8亿、28.6亿、21.5亿美元 [2] - EUV光刻机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96亿美元,其照明+物镜、光源、工件台市场规模分别为15.5亿、12.6亿、7.0亿美元 [2] 光刻机核心部件技术特征 - 投影光学光刻机主要部件包括光源、照明、物镜、工件台等,EUV光刻机特征体现在材料选择、多层反射膜结构、反射式投影系统等方面 [2] - 光源技术从汞灯发展到准分子激光器,EUV采用激光等离子体光源(LPP),需同时实现高脉冲能量和窄线宽 [55][56] - 投影物镜分为全折射式、折反式和全反射式,EUV因材料吸收问题必须采用全反射式结构 [62] - 工件台技术从机械导轨发展到气悬浮和磁悬浮,双工件台设计可同时进行测量与曝光提升效率 [69][70] ASML产业协作模式 - ASML采用全球供应链协作模式,关键供应商包括Zeiss(光学系统)、Cymer(光源)、TRUMPF(EUV激光器)等 [3] - 开放合作是光刻机发展主旋律,EUV光刻机涉及5000家供应商提供10万个零部件 [42] - 技术变革与产业协同是ASML成功关键,通过收购Cymer等公司整合核心技术 [3] 光刻机技术发展趋势 - 分辨率提升路径从缩短波长(436nm→13.5nm)转向浸没式(NA从0.2→1.35)和多重曝光技术 [15][26] - EUV光刻机需解决光源功率(250W)、多层膜反射率(6.5%)、真空环境磁悬浮工件台等技术难点 [57][58][90] - 无掩膜直写光刻技术在IC封装、平板显示等领域拓展应用,包括激光直写和电子束直写 [93][96] 国产化发展现状 - 国内光刻技术与全球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大基金三期将重点扶持光源、照明、物镜等核心部件 [3] - 光刻机镜片加工涉及超精密抛光(亚纳米精度)、多层膜沉积(磁控溅射)等高难度工艺 [100][103] - 2023年ASML EUV光刻机出货51台收入91亿欧元,ArFi光刻机出货125台收入90亿欧元 [101]
从硅片到光刻胶:中国半导体材料卡脖子清单与破局者图谱
材料汇· 2025-08-13 15:49
半导体材料概述 - 半导体材料是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基础,涵盖晶圆制造所需的硅片、光刻胶、电子特气等关键材料以及封装用的基板、键合丝等辅助材料 [2][4] - 半导体材料的精准应用对芯片功能完备和性能卓越至关重要,对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4] - 从锗、硅到化合物半导体,半导体材料在现代电子工业中扮演基石角色 [12] 半导体材料代际发展 - 第一代半导体材料(锗、硅)在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等经典电子元件中发挥核心作用 [6] - 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砷化镓、磷化铟)在光电子器件和高频电子器件领域应用广泛 [8] -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碳化硅)以卓越的物理化学稳定性著称,适用于高温高压高频等极端条件 [10] 半导体材料应用领域 - 光电探测领域:硅、锗等材料用于制造光电器件,推动技术进步 [13] - 电子信息领域:应用于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等,深刻影响通信和计算机行业 [14] - 功率电子器件:是电力能源领域关键组件,对能源转换和传输至关重要 [15] 第三代半导体战略价值 - 凭借耐高压、耐高温、高频高效及抗辐射等性能,为新能源、电力传输及通信领域带来技术突破 [15] - 从新能源汽车到能源网络再到通信系统,全面赋能产业升级 [16] - 不仅是技术追赶机遇,更是保障产业链安全和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 [17] 全球竞争格局 - 2024年日本企业占据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52%份额,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19] - 中国大陆、台湾省和美国形成多方力量并存的市场格局 [19] - 中国大陆在硅片、光刻胶等领域仍依赖进口,但沪硅产业、安集科技等本土企业正在加速突破 [20] - 台湾省作为全球半导体制造中心,材料需求庞大但主要依赖进口 [21] - 美国在高端光刻胶、沉积材料和EDA工具等领域占据垄断地位 [22] 中国发展现状与突围方向 - 致力于提高高端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23] - 12英寸硅片国产化率不足10%,沪硅产业和立昂微等企业正积极扩大产能 [26] - ArF光刻胶国产化率不足5%,南大光电已在28纳米制程取得突破 [28]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大基金三期提供3440亿资金支持,规模超过前两期总和(一期987亿,二期2042亿) [29] - 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6280亿美元,同比增长19.1% [30] - 美国CHIPS法案分配520亿美元以增强国内半导体制造能力 [31] - 中关村科创基金开辟直投通道聚焦半导体材料领域 [32] - 北京经开区实施最高30%设备补贴政策,日本提供50%设备折旧抵税政策 [33] 半导体材料产业链 - 有色金属:2024年中国产量达7918.8万吨,同比增长4.3%,重点企业包括中国铝业、紫金矿业等 [35][36][37] - 铝合金:2024年产量1614.1万吨,同比增长9.6%,代表企业有忠旺集团、AAG亚铝等 [39] - 铁合金:2024年产量3624.3万吨,同比增长2.8%,鄂尔多斯集团硅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 [43][45] - 碳化硅衬底: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92亿元,同比增长24.32%,预计2025年达123亿元 [52] 半导体材料细分领域 - 半导体硅片:预计产能仍无法满足芯片制造增量需求,国内厂商市场份额不足5% [57] - 沪硅产业300mm半导体硅片产能已达45万片/月,预计2024年达60万片/月 [59] - 立昂微6英寸抛光片产能60万片/月,12英寸抛光片产能20万片/月 [61] - 光刻胶:全球市场规模达百亿美元,半导体光刻胶市场由JSR、东京应化等国际巨头垄断 [67] - 电子特气:华特气体国内8寸以上晶圆厂客户覆盖率超85%,金宏气体特气营收占比45% [71][72] 封装材料与产业链 - 键合丝是实现电气连接的微细金属丝,亚洲是引线框架主要制造地 [76][77] - 封装基板重点企业包括兴森科技、深南电路、珠海越亚等 [78][79][80] - 江苏省是中国半导体材料A股上市企业最多省份,共10家 [83][85] 应用制造领域 - 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预计达4514.2亿块,同比增长22.2% [88] - 分立器件2024年产量增长6%,预计2025年达1.71万亿只 [92] - 2024年光电子器件产量18479.7亿只,同比增长28.51% [93] 企业布局与区域发展 - 广州南沙构建全国最完整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深圳双核驱动设计业与封测业 [103] - 武汉聚焦光电子与量子科技,厦门深耕第三代半导体,成都领跑封装材料领域 [105] - 北京中关村密云园专注于超宽禁带半导体领域 [125] - 河北唐山基地专注于光伏封测和车规芯片领域 [126] - 河北雄安园区专注于绿色半导体材料领域 [128] - 江苏徐州中心聚焦大硅片与电子特气制造领域 [130] - 山东青岛信息谷专注于海洋电子芯片领域 [131] 未来展望 - 预计2028年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超50% [134] -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135]
从高速覆铜板到HBM:AI如何重塑高端电子填料千亿赛道?
材料汇· 2025-08-13 15:49
AI填料:下游AI驱动电子级高端应用 - 球形硅微粉和球形氧化铝是半导体电子粉体核心材料,广泛应用于覆铜板、芯片封装等领域,凭借高填充性和高导热性提升电子产品可靠性[2] - AI大模型发展对高频高速覆铜板和芯片封装用填料提出更高要求,超纯球形二氧化硅成为高频高速覆铜板主流选择,Low-α球硅及Low-α球铝是HBM封装主要填料[2] - 大模型驱动AI服务器市场快速扩张,预计2025年AI服务器将占服务器市场总价值的70%以上,规模达2980亿美元,推动上游填料需求[18] 高速覆铜板:高阶CCL加速渗透 - 性能提升:AI服务器要求PCB采用Very Low Loss或Ultra Low Loss等级覆铜板,介电常数(Dk)和介质损耗因子(Df)要求逐级降低,M7及以上等级对填料指标要求更严格[3][24] - 用量增加:PCIe协议升级使PCB板层数从PCIe3.0的8-12层增至PCIe5.0的16-22层,高性能球形硅微粉在CCL中填充比例扩大至40%以上[3][29] - 价值量增长:高阶CCL采用高端球形硅微粉,日本企业售价达每吨几万至十几万元,2021年高性能球形硅微粉在覆铜板用硅微粉市场中占比超44%[4][30] HBM封装关键材料 - Low-α球铝是HBM封装关键填料,能预防α射线引发的芯片软失效,占GMC重量的80%以上,散热要求越高占比越高[5][36] - HBM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27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377亿美元,年复合增速38%,2030年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带动Low-α球铝需求[5][34] - 联瑞新材是国内领先电子级硅微粉生产商,产品包括Low-α球形二氧化硅和氧化铝,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4.94%,拟扩产超纯球形二氧化硅和高导热球形氧化铝[40][41] 技术路线与市场前景 - 球形硅微粉有三种量产技术路线:火焰熔融法、直燃/VMC法、化学合成法,性能和单价依次上升,日系企业主导高端技术[10] - 国内高频高速覆铜板用功能填料市场规模2019年1.1亿元,预计2025年达11.1亿元,复合增速47%;环氧塑封料用功能填料需求2019年9.2万吨,预计2025年18.1万吨,复合增速11.94%[19] - 松下电工MEGTRON系列是覆铜板分级标杆,M4为low loss级别,M7为super ultra low loss级别,英伟达GB200采用MT等级覆铜板[22][24]
国产高性能纤维突围战:现状、差距与2035战略布局!
材料汇· 2025-08-12 13:45
高性能纤维产业概述 - 高性能纤维具有特殊耐受能力,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是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材料 [1] - 日本、美国和欧洲长期垄断全球高性能纤维的研发和生产,中国自2006年在政策支持下大幅缩短技术差距 [1] - 202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达10.6千吨,中国大陆产能3.6千吨,产量1.8千吨,居世界第二 [2] 碳纤维 - 碳纤维含碳量超90%,用于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F-22和F-35战斗机用量分别达24%和36%,B-787和A-380客机用量超50% [2] - 中国三代战斗机碳纤维用量不足5%,四代机未达20%,国产大飞机用量低于15%且依赖进口 [2] - 日本东丽T1100碳纤维强度达7.0GPa,模量324GPa,全球领先 [26] 对位芳纶 - 2020年全球产能83.7千吨,杜邦、帝人和可隆三家企业占90%市场份额 [4] - 中国对位芳纶需求增长率10%,2020年国产企业占比低,主要依赖进口 [4] - 安全防护和汽车摩擦材料各占30%应用,光纤增强占15% [30] 间位芳纶 - 2018年全球用量43.2千吨,杜邦占50%份额,预计2025年达66千吨 [6] - 中国60%间位芳纶用于低端高温过滤材料,高端应用如绝缘纸性能待提升 [6] - 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63亿元,预计2026年达10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3% [6] UHMWPE纤维 - 全球产能从2011年30千吨增至2020年80千吨,中国贡献显著增量 [9] - 45%用于防弹制品,美国霍尼韦尔和荷兰DSM主导技术,DSM开发生物基纤维计划2030年占比超60% [36] - 中国九九久公司产能达16千吨,占全球1/4 [56] 聚酰亚胺纤维 - 中国冶金和能源领域年需求聚酰亚胺纤维500吨,消防救援防护服需求20万套/年 [11] - 江苏奥神建成全球首条干法纺丝生产线,产能3千吨,技术国际领先 [58] PPS纤维 - 日本东丽和东洋纺垄断全球80%短纤维市场,中国通过纳米改性技术突破垄断 [13] - 中国浙江新和成纤维级树脂产能5千吨,但高端产品仍落后于国际 [59] 聚芳酯纤维 - 日本可乐丽VECTRAN纤维年产2000吨,对中国限购,东华大学技术打破封锁 [15] - 宁波海格拉实现国产聚芳酯纤维量产,强度22cN/dtex,模量500cN/dtex [61] PBO纤维 - PBO纤维强度5.8GPa,模量280GPa,耐热650℃,极限氧指数68%,性能远超芳纶 [17][19] - 日本东洋纺垄断全球生产,中国中蓝晨光、成都新晨等企业实现小规模量产 [63] 碳化硅纤维 - 日本碳公司Hi-Nicalon S和宇部兴产Tyranno SA代表第三代SiC纤维,近化学计量比 [43] - 中国连续SiC纤维受西方技术封锁,国产化亟待突破 [20] 玄武岩纤维 - 全球产能30-40千吨,俄罗斯和乌克兰主导,中国处于跟跑阶段 [45] - 上海榕融和山东东珩计划建设氧化铝纤维生产线,目标产能5千吨和100吨 [22] 国内外产业对比 - 美国主导黏胶基碳纤维和芳纶,日本领先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欧洲强于纺丝装备 [24] - 中国成为高性能纤维生产品种最全国家,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或技术待突破 [46]
抗菌衣、阻燃布、防紫外伞...功能纤维市场爆发!中国技术如何领跑全球?
材料汇· 2025-08-12 13:45
功能纤维行业概览 - 功能纤维在保持纤维基本性能的同时具有特殊功能 包括光导纤维 相变纤维 导电纤维 离子交换纤维 陶瓷粒子纤维 生物可降解纤维 弹性纤维 香味纤维 高发射率远红外纤维 负离子纤维 抗菌除臭纤维 阻燃纤维 防辐射纤维等[2] - 功能纤维通过与新兴材料 物理 信息 生物等技术学科领域交叉融合 具有高智能 多功能 强适应性 可调控 种类全等特性 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性能 显著拉动提升传统纤维产业的发展动力[3] - 功能纤维应用领域逐步从服装 家纺等传统产业转移至国防军工 先进装备 生物医药等前沿高端技术领域 功能纤维材料正走向智能化 高附加值化 定制化和高端化[7] 中国化纤产量数据 - 2024年中国化纤产量总产能7475万吨 稳居全球第一 同比增长8.8%[4] - 涤纶长丝和氨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左右 锦纶产量同比增长6.3% 粘胶短纤产量同比增长5.8% 莱赛尔纤维产量同比增幅达27.4%[4] - 再生纤维素纤维产量515.5万吨 同比增长7.5% 其中粘胶纤维产量443.5万吨 同比增长6.4% 莱赛尔纤维产量42.8万吨 同比增长27.4%[5] - 合成纤维产量6960万吨 同比增长8.9% 其中涤纶产量6226万吨 同比增长9.2% 锦纶产量459万吨 同比增长6.3% 氨纶产量105.5万吨 同比增长9.9%[5] 抗菌纤维 - 抗菌纤维具有抗菌或杀菌功能 用于防细菌感染/传染 能将附着在衣物外层的细菌杀除 分为天然抗菌纤维和人工抗菌纤维[10] - 天然抗菌纤维包括木棉纤维 竹纤维 麻纤维 海藻纤维 壳聚糖纤维等 大多表面粗糙 具有天然中空结构 但可纺性差 不耐洗 抗菌物质容易流失[10] - 人工抗菌纤维在化纤纺丝或改性时将抗菌剂加到纤维中制成 耐洗性 抗菌性 持续性更优 抗菌剂添加方法分为混入型和后处理型[10][11] - 2022年全球抗菌纺织品市场127.8亿美元 预计2028年达153.7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超过3.75% 亚洲国家公共卫生意识提高 人口数量巨大 使抗菌纺织品需求快速发展[12] - 抗菌纺织品生产企业包括尤尼吉可贸易有限公司 日本 Birlacril 泰国 金达纳米科技 厦门 有限公司 中国 Surgicotfab Textiles Pvt Ltd 印度 和Sanitized AG 瑞士 等[12] 阻燃纤维 - 阻燃纤维在火焰中仅阴燃 离开火焰后能自行熄灭 分为本征阻燃纤维与改性阻燃纤维[14] - 本征阻燃纤维不需要添加阻燃剂即可实现阻燃功能 包括无机纤维 玄武岩纤维 硼纤维 玻璃纤维 陶瓷纤维和石英纤维等 和有机高性能纤维 聚酰亚胺纤维 聚四氟乙烯纤维 芳砜纶和芳纶等 [14] - 改性阻燃纤维将本身易燃性纤维与阻燃剂通过物理共混或化学改性制备 如阻燃涤纶 阻燃锦纶 阻燃维纶及阻燃纤维素纤维等 阻燃加工后LOI值显著提升[14] - 2022年全球阻燃纤维收入26.67亿美元 预计2029年达35.37亿美元 2023-2029年增长率4.1%[16] - 国际市场阻燃纤维供应集中 包括DuPont 美国 Miliken 美国 Toray 日本 东洋纺 日本 Tencate 荷兰 等 DuPont市场份额超过35% 全球前五厂商份额占比接近70% 国内以中小企业为主 领先生产商有护神特种织物 豫龙纺织 新科防护等企业[16] 防紫外线纤维 - 防紫外线纤维在纤维表面除层 接枝或在纤维中掺入防紫外线或紫外线高吸收性物质 实现强烈吸收或反射紫外线 紫外线遮挡率可达95%以上[18] - 2024年中国防紫外线纤维行业市场规模58亿元 预计2030年增长至135亿元以上 复合年增长率12.8%[18] - 防紫外线纤维主要生产企业有Unifi 美国 Radici Group 意大利 Asia Pacific Fibers 印度尼西亚 TWD Fibers 德国 Kuraray 日本 Freudenberg Performance Materials 德国 等 日本化纤企业进行了多项研究并大批量生产[19] - 中国生产企业主要有天津石油化工研究所 福建永荣锦江股份 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德福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青岛新维纺织开发有限公司等[19] 导电纤维 - 导电纤维在聚合物中混入导电介质所纺制成 体积电阻小于10Ω·cm 能将产生的静电快速泄漏或分散 防止静电在纤维局部蓄积 同时具有电晕放电能力[21] - 导电纤维按导电成分划分主要有炭黑系纤维 金属纤维 导电高分子型纤维和导电型金属化合物纤维[21] - 导电纤维用于抗静电纺织品 智能纺织品 防电磁辐射纺织品和军队特需纺织品等领域[23] - 主要生产企业有TEIJIN 日本 Toray 日本 Kuraray 日本 ICI 英国 Mitsubishi Rayon 日本 KB Seiren 日本 BASF 德国 等 国内有天诺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伟益锦纶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惠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海宁泰尔欣新材料有限公司等[23] 变色纤维 - 变色纤维在受到热 光 电流 辐射和应力等外界条件刺激后自动改变颜色 分为光致变色纤维 热致变色纤维 电致变色纤维和结构色纤维[25] - 热致变色纤维在民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如英国伦敦时装秀展出的变色面料和日本TAMSA集团开发的游泳衣面料[25] - 变色纤维用于防伪标签 军事安全 如检测食物或环境是否安全[26] - 制备变色纤维的企业主要有SMP Technologies 日本 Tokuyama 日本 Vivimed Labs 印度 Miliken Chemical 美国 Mitsui Chemicals 日本 ESSILOR 法国 天津孚信阳光科技 中国 和广州盛色科技 中国 等[26] 负离子纤维 - 负离子纤维能够释放负离子 具有改善空气质量 净化环境氛围的功能 负氧离子浓度与人体健康程度呈正相关关系[28][29] - 负离子纤维采用共混方式制备 将电气石粉末通过物理共混分散到纤维表面 运用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技术及负离子转换器技术 实现人工生成小粒径负离子[29] - 市面上的负离子纤维主要有涤纶负离子纤维 粘胶负离子纤维 腈纶负离子纤维和丙纶负离子纤维等 在高档汽车中成为首选内饰材料[29] - 2022年中国负离子纤维行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1.4% 预测2029年市场规模达180亿元[30]
新材料与投资逻辑:任重道远、星辰大海、精耕细作
材料汇· 2025-08-11 15:38
新材料定义与分类 - 新材料指新出现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升的材料,分为"全新"和"升级版"两类 [8] - 按《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划分为6大类:先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 [10] - 多维分类标准:应用领域(如新能源材料)、性能(如光学材料)、成分(如金属材料) [10] 国家战略与政策支持 - "十四五"规划明确突破高端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合金等先进金属材料,加强碳纤维、生物医用材料研发 [13] - 21世纪发达国家均将新材料列为国家战略,中国需通过技术突破实现制造业升级 [56] - 国产替代驱动因素包括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业回流及技术自主可控需求 [55] 关键材料国产化现状 - 进口依赖材料清单覆盖半导体、显示、新能源等7大领域,如光刻胶、碳化硅纤维、质子交换膜等 [16][17] - 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不足5%,环氧塑封料高端市场被外资垄断 [54] - 聚酰亚胺(PI)在高性能特种材料领域仍落后发达国家,但已形成泡沫/薄膜/纤维等全品类布局 [25][27] 重点材料技术特性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比模量/比强度高,应用于军工/海洋产业,国内主要企业包括同益中、东方盛虹等 [19] - **碳化硅纤维**:第三代产品耐热达1800-1900℃,拉伸强度2.5-4GPa,70%依赖进口,军事应用受西方封锁 [29][30][34] - **石墨烯**:导热系数5300W/m·K(超金刚石),载流子迁移率超硅片10倍,应用于芯片/储能/柔性设备 [42][43]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新材料CAGR达18%,半导体材料(50%)、新能源材料(52%)、生物医用材料(87%)增速显著 [61] - 技术迭代路径:功能/成本优化(如3D打印钛合金)、新产品突破(如CVD硅碳)、新场景驱动(如商业航天材料) [81][87][89] - 行业"三高三长"特征:高投入/高难度/高壁垒,研发/验证/应用周期长 [65] 国际竞争格局 - 美国全面领先,日本主导电子信息材料,欧洲强于复合材料,俄罗斯专注航空航天金属 [47] - 中国呈现"散而不强"特征,缺乏全球性巨头,中高端市场仍由外资主导 [51]
化工巨变前夜!AI智能体杀入实验室,6大赛道正被重塑
材料汇· 2025-08-11 15:38
AI for Science成为未来研究升级的重要路径 - AI4S已成为科学研发领域"新范式",进入加速发展期,作为继实验、理论、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之后的"第五范式",利用深度学习解决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核心难题[7] - AlphaFold2模型在2020年破解蛋白质折叠难题,2024年其发明者获诺贝尔化学奖,最新AlphaFold3能预测蛋白质、DNA、RNA及药物分子相互作用,加速生物研究速度5%-10%[8] - AI发展历经70多年,从符号主义到深度学习阶段,现能对"未知"进行判断、模拟和自我修正,在应用端具备更高落地价值[7] AI4S发展衍生新的合作状态 - 当前商业模式包括合同研究组织(CRO)服务模式和内部研发模式,前者提供定向服务收取费用,后者自建平台通过许可或产业化获利[14] - 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初创型AI4S平台或与大学团队合作弥补数据和技术短板,承担工程化生产和推广环节[14] - 合作研发模式可快速启动降低初期成本,内部研发投入大但完全掌控技术路线,未来大型机构可能采用混合模式[19][20] 国内AI发展向应用落地推进 - 中国AI政策呈现体系化特点,通过国家规划整合算力、数据和人才资源,如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三步走"战略[22] - 2025年政策加大应用端推进,提出"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在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27] - 大型化工集团成立AI/数智化事业部引进顶尖人才,如中国中化招聘要求具备谷歌、微软等AI部门工作经历[28][29] AI应用从行业痛点突破 - AI4S应用以高效为核心驱动,解决长研发周期、高成本问题,如AlphaFold2将蛋白质结构解析从年缩短到分钟[33][34] - 创新是AI在化工应用主旋律,关注菌株筛选、新型材料、农药开发等六个方向,如神经网络优化发酵培养基使产量提升63.33%[37][42] - 优化生产和资源调配是AI逐步兑现领域,如"AI+机器人"巡检系统在有毒环境下检测正确率达99.99%[62][63] AI4S多行业应用差异明显 - 高质量数据及应用将拉开企业差距,AI领军者企业投资回报率达39%,其他企业仅25%[83][84] - 大模型不完全适配化工专业化领域,需选择垂直AI方案,缺乏行业上下文会使工人绩效下降19%[89][90] - AI布局需硬件同步跟进,如高性能算力设施、数据存储与传输基础设施等[94][96] 投资建议 - 关注晶泰科技,全球AI制药与材料科学领军者,累计加速100多条新药管线,2024年营收2.66亿元同比增长52.87%[98][100][101] - 中控技术为化工企业部署AI监测系统实现超前预警[63][65] - 志特新材在AI辅助材料研发方面有布局[97]
光刻胶禁运阴霾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至暗与曙光
材料汇· 2025-08-10 12:02
光刻胶行业现状与挑战 - 日本企业垄断全球90%高端光刻胶市场,KrF胶国产化率仅15%,ArF胶不足5% [2] - 光刻胶是半导体制造的"命门",通过光化学反应在硅片上雕刻纳米级电路图案 [4] - 高端光刻胶需满足分子级溶解速率控制、特定波段敏感性等苛刻要求 [7][24] - 按技术节点分类:G线/I线用于0.5μm以上制程,KrF用于0.13-0.25μm,ArF干法用于65-130nm,ArF湿法用于7-45nm,EUV用于7nm以下 [8][10] 技术壁垒与供应链风险 - 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高端树脂、光引发剂被日韩美企业垄断,溶剂/单体国产化率低 [15][17] - 生产工艺要求极高:需万级洁净车间,温度/压力等参数精确到分子层面 [20] - 四大禁运情景:台海冲突全面禁运(概率<15%)、芯片联盟2.0封锁14nm以下胶(概率>50%)、实体清单切断供应链(概率>70%)、非官方断供(概率30-40%) [27][28][29][31] 禁运潜在影响 - 先进制程停摆:中芯国际14nm产线、长江存储3D NAND可能因ArF/KrF断供而停工 [33] - 产业链连锁反应:上游设备商(上海微电子、中微公司)需求萎缩,设计公司(华为海思)无芯可用 [36][37] - 技术研发受阻:EUV胶禁运将拉大7nm以下制程差距,人才流失加剧 [39][41] 国产替代路径 - 短期策略:全球扫货建立6-12个月库存,启用彤程新材(KrF)、晶瑞电材(ArF)等替补产能 [47][49] - 长期攻坚:突破高纯度树脂(金属离子<1ppb)、光致产酸剂(PAG)、精密添加剂三大配方核心 [51][52] - 产业协同:组建北京科华/南大光电等国家队,推动中芯国际开放产线验证国产胶 [55] - 差异化布局:发力先进封装(Fan-Out)光刻胶、探索纳米压印/DSA等后光刻技术 [60][61] 基础支撑体系 - 人才计划:引进日韩专家,高校设立"集成电路材料"跨学科专业 [59] - 研发投入:国家基金倾斜光信息化学、高分子精密合成等基础领域 [58] - 检测配套:中科飞测/精测电子开发专用电子束量测设备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