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工锂电
icon
搜索文档
“为欧洲而来”:宁德时代全球首发NP3.0技术及神行Pro电池
高工锂电· 2025-09-08 11:38
摘要 宁德时代旨在成为欧洲电动化转型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9月7日,宁德时代在慕尼黑举办新品发布会。 无论是全球首次推出电池领域最高安全等级的NP3.0(No Propogation 3.0)技术平台,还是首款搭载该技术的神行Pro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处处 体现了其"为欧洲而来"的口号。 宁德时代通过本地化生产和领先技术,正在为欧洲市场绿色转型提供"最优解"。 NP3.0打消安全顾虑 作为电池领域最高安全等级的NP3.0技术,其搭载着神行Pro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呈现在欧洲观众面前。 据了解,宁德时代NP3.0技术平台,实现了化学体系层级、结构层级、系统设计和控制策略层级的创新突破,集成八大核心技术:阻燃电解 液、阻燃安全隔膜、纳米点包覆正极材料、电芯安全装置、气凝胶隔热垫、防火喷涂层、电路稳定控制技术、高压主动冷却技术和系统控制 策略,构建了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铁三角"。 相比NP2.0,NP3.0技术平台在安全防护、化学体系、结构设计及智能控制等核心维度作出重要突破。 从发布会图片来看,NP3.0电芯安全装置重新采用在电芯上盖呈现中间凹下去的设计,在热管理方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六面约束和六面 冷却的电池 ...
蔚来技术输出迈凯伦,中国电动化技术授权潮起
高工锂电· 2025-09-07 10:55
中国电动化技术输出趋势 - 蔚来汽车与英国迈凯伦技术合作 第二季度技术服务收入达数亿元[3][4] - 小鹏汽车第二季度服务及其他收入13.9亿元 同比增长7.6% 主要来自与大众汽车合作[8] - 技术输出从产品贸易转向技术授权 体现中国电动化技术战略转变[5][7] 技术合作模式与案例 - 蔚来通过股东CYVN Holdings牵线与迈凯伦合作 开发4680大圆柱电池 预计2026年小批量量产[4][6] - 小鹏与大众合作升级 联合开发区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CEA 2027年起拓展至燃油及混合动力车型[8] - 电池企业技术授权成为重要商业模式 如宁德时代与鹏程无限合作[9][12] 电池企业技术授权发展 - 技术授权模式最初为打开海外市场钥匙 现已成为低风险扩张方式[9][12] - 宁德时代技术授权鹏程无限 2024年储能系统出货总量近8GWh[12][13] - 亿纬锂能调整CLS模式 与5家系统集成商共建31GWh储能电芯产能[13] 大圆柱电池技术应用 - 国际车企纷纷选择大圆柱电池路线 奔驰采购157.5GWh的46系列圆柱电池[17][18] - 宝马第六代电动汽车平台采用大圆柱电池技术 计划2030年纯电动占全球销量一半[18] - 特斯拉4680电池计划受美国电动化放缓影响 Cybertruck上半年销量仅11,500辆[19] 中国电池企业技术突破 - 中创新航高功率磷酸铁锂R46大圆柱电池实现首家量产 主要客户吉利和东风[19] - 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装车量超6万台 布局产能超70GWh[20] - 亿纬锂能携手宝马集团 实现欧洲大圆柱电池本土化供应[21] 全球市场拓展策略 - 技术授权模式在欧洲市场表现突出 如宁德时代与Fiat Chrysler探讨磷酸铁锂本土化生产[10] - 蜂巢能源考虑轻资产模式在欧洲布局产能 与欧洲电池企业合资合作[11] - 技术授权模式助力中国供应链分享全球市场机会 平衡投资风险与本土化利益[15]
钢壳电池扩产潮起:iPhone17、AI眼镜、电动重卡多重带动
高工锂电· 2025-09-07 10:55
消费电子电池技术转向钢壳趋势 - 联赢激光2025年上半年消费电子小钢壳电池焊接设备订单达4至5亿元人民币,预计全年确认收入6至8亿元[2] - 苹果iPhone 16 Pro首次导入钢壳电池,iPhone 17系列有望全系采用该技术[3] - 手机电池封装路径演进为"软包卷绕→软包叠片→钢壳叠片"[4] - 三星开发"SUS CAN"不锈钢壳体方案,计划2026年应用于旗舰智能手机[5] - 豪鹏科技获得Meta新一代AI眼镜电池供应份额,2025年出货占比30%至40%,2026年有望提升至50%[5] - 豪鹏科技建成方形钢壳叠片专线匹配AI终端量产需求[6] - 珠海冠宇投资20亿元建设新型钢壳电池量产线[7] 钢壳电池的技术优势 - 钢壳电池解决智能手机轻薄机身内高性能与高安全兼得难题[8] - iPhone 17系列超薄机型电池厚度仅2.5毫米,钢壳高强度增强机身抗弯曲能力[9] - 钢壳成为机身结构一部分,减少内部支撑件依赖,实现更纤薄坚固设计[10] - 钢材支持复杂冲压焊接,完美支撑异形电池设计,提升空间利用率[11] - 苹果钢壳叠层电池技术空间利用率提升18%,iPhone 16 Pro电池容量提升9%[12] - 钢壳导热性优于铝塑膜,有效传导电芯热量至设备中框[13] - 支持更高充放电倍率,减少热量损耗,保障处理器高负载稳定运行[14] - 钢壳结构稳定符合欧盟电池可拆卸性政策要求[16] 动力电池领域钢壳应用驱动 - 钢壳在动力电池领域核心驱动力为成本、安全及车辆结构集成[17] - 高强度钢电池外壳在与铝壳重量相当情况下节省高达50%成本[17] - 大圆柱电池钢壳强度达550MPa,是方形铝壳(95MPa)的5.6倍,提供可靠物理防护[17] - 钢熔点(约1410°C)远高于铝(约610°C),热失控时提供更长逃生时间[18] - CTP、CTC技术使钢壳承担车身结构件功能,实现系统级减重和成本削减[19] - 钢壳机械束缚力抑制硅基负极体积膨胀,保证结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19] - 珠海冠宇与真我realme联合发布100%全硅负极电池技术需钢壳技术支撑[20] 制造工艺与材料突破 - 激光焊接是钢壳电池规模化应用关键瓶颈[22] - 联赢激光开发"高速转塔焊接技术"解决高速旋转下焊接精度难题[22] - 公司完成大钢壳与小钢壳电池从结构件到电芯装配全工序激光工艺研发[23] - 大族锂电钢壳凸轮转塔式4695圆柱电池组装线运行效率达150ppm[24] - 大圆柱电池冲压需大行程精密冲压机多工位逐级深拉伸[26] - 苏州斯莱克将DWI工艺引入电池壳生产,实现多段冲压一次成型[26] - 中国宝武研发40160型大圆柱深冲电池外壳用钢,冲压成型性等指标超预期[27] - 江苏威金迈总投资10亿元预镀镍电池壳钢项目于7月获批[28] 产业化发展态势 - 钢壳电池产业化是需求侧设计演进与供给侧材料设备制造工艺协同结果[29] - 行业处于多点共振早期阶段,未来两年需实现从多点试点向大规模商用跨越[29]
车市“金九银十”开启,提振电池产业链需求
高工锂电· 2025-09-06 12:22
行业整体态势 - 国内电池产业链9月份产能环比提升 [1] - 9月动力+储能+消费类电池排产量达152GWh 环比增长13.4% 同比增长38.2% [7] - 头部电池厂接近满产状态 带动磷酸铁锂、负极材料及隔膜出货量走高 [3] 新能源汽车市场 - 9月乘用车新能源零售107.9万辆 同比增长5% 环比增长9% 渗透率达55.3% [7] - 车企策略从砍价促销转向同价位配置升级 如比亚迪秦L EV限时售价10.98-12.98万元 [4] - 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发布量显著增多 大众集团宣布2025年在华推出12款新能源车型 [4] 电池技术发展 - 半固态电池进入批量装车阶段 上汽MG4以10万元价位实现技术平权 [2][4] - LFP电池通过高压密正极材料(压实密度≥2.6g/cm³)突破性能天花板 [5] - 高压实产品供不应求并维持溢价 富临精工高压密磷酸铁锂产能达21.5万吨 [10][11] 储能市场爆发 - 储能电芯排产占比升至38.5% 首次超过动力电池成为增长第一引擎 [9] - 美国抢装潮与中东光储项目成核心拉动力 沙特NEOM项目单月排产需求超8GWh [8][9] - 宁德时代在手订单超48GWh 排产已至2026年Q1 海辰储能满产至10月仍无法满足交付 [9] 材料环节动态 - 磷酸铁锂九月排产增幅约5% 现货价格稳定在7.67万元/吨 实物库存降至万吨左右(环比去库3%) [10] - 负极材料TOP9月排产合计约18.5万吨 环比增长6.32% 杉杉股份高能量密度产品批量供货 [11] - 6F公开市场报价上涨至5.8万元/吨 TOP3企业满产 预计四季度进入供给紧平衡 [11] 隔膜环节现状 - 隔膜产能利用率仅略高于60% 龙头企业业绩不及预期 [13] - 云南能源二季度净亏损1.19亿元 深圳星源材质二季度净利润5400万元同比大幅下滑 [13] - 行业主动收缩产能投资规模 长阳科技因价格下行缩减两大隔膜项目 [13]
宁德时代退出芬兰Valmet:电动化放缓与自主战略的双重博弈
高工锂电· 2025-09-06 12:22
宁德时代退出Valmet投资 - 宁德时代以3000万欧元入股Valmet Automotive持有20.6%股份8年后出售给芬兰国家与Pontos完成国有化[3] - 2017年入股旨在欧洲电动车市场建立强势地位并展示电池技术与系统集成能力[3] Valmet Automotive业务表现 - 电池系统(EVS)业务2019年投产2023年产量达80万个累计突破200万个成为欧洲领先独立电池系统供应商之一[5] - 2023年EVS业务营收首次突破10亿欧元[5] - 传统汽车代工业务(VCM)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21.8%主因奔驰GLC生产线2022年6月终止[5] 欧洲电动车市场环境 - 2024年欧洲BEV销量199.3万辆同比下降1.3%[6] - 2023年1-8月北欧五国纯电动车销量微增1.7%至16.4万台但芬兰BEV销量同比下降30.3%[6] - 芬兰电动车平均售价高于燃油车且补贴与税收优惠不足充电设施不均衡高纬度气候电池性能顾虑影响增长[6] 芬兰电池产业战略 - 芬兰发布国家电池战略构建原材料技术研发电池制造回收循环完整价值链[7] - 极端环境引领电池技术创新再生能源高渗透率推动电网级储能规模化[8] - Valmet 2024年分拆电池业务为独立子公司IONCOR芬兰政府持有70%股权并追加2000万欧元投资[9] 中国企业在芬兰布局 - 当升科技2024年4月在芬兰建设首期年产6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工厂计划2027年投产[11] - 德赛电池2023年5月与Lehto合作开发芬兰及北欧200MWh储能调频市场提供高性能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11] - 中国企业可通过合资建厂技术授权满足欧盟本土化要求长期需应对欧盟法规政策并建立研发中心与品牌生态[12] 科达利业务概况 - 公司主要产品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和便携式锂电池精密结构件[15] - 在国内重点锂电地区完成华南华东制造基地全覆盖[13]
韩企再拿7.2GWh磷酸铁锂电池订单
高工锂电· 2025-09-05 08:55
行业趋势 - 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市场占据近九成份额 凭借成本控制与稳定性优势[5] - 北美作为全球第二大储能市场 储能电池需求爆发式上升 因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增长[5] - 海外电池企业2024年开始正视磷酸铁锂战略地位 因技术持续进步与储能市场爆发式增长[6] 企业动态 - 韩国SK On与美国Flatiron Energy Development签署7.2GWh磷酸铁锂电池订单 持续4年(2026年至2030年)用于储能系统[4] - LG新能源与特斯拉签署43亿美元磷酸铁锂电池订单 同样用于储能系统[4] - 中国电池企业2023年以来加速与北美、欧洲、澳洲集成商合作 通过1至5年长单锁定海外供应[5] 政策影响 - 美国FEOC对中国企业税收抵免资格判定严苛 使用中国电池的储能项目难获税收优惠[6] - 七月初"大而美"法案通过后 海外集成商加速转向非中国供应链以享受政策红利[6] - 中国商务部2024年7月将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与提锂技术纳入限制出口目录 包括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及磷酸盐正极原材料三类制备技术[8] 技术发展 - 中国电池企业加速迭代下一代技术 2025年国内磷酸铁锂材料进入"高压实"产业化元年[8] - 湖南裕能、龙蟠科技、富临精工等材料企业将高压实技术作为核心工程项目投入 以缩小与三元电池能量密度差距[8] - 韩企选择改造现有产线快速投产磷酸铁锂电池 优先聚焦储能领域再向动力电池拓展[6] 供应链布局 - LG新能源2023年12月与龙蟠科技签署26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超级大单 金额约100亿元 创全球最大磷酸铁锂订单纪录[7] - LG新能源与华友钴业在摩洛哥合建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材料工厂及配套锂精炼厂[7] - 三星SDI增加对中国电池生产设备的采购比例 凸显对中国产业链的深度依赖[7]
6F率先迎涨价拐点,锂电供需逆转中
高工锂电· 2025-09-05 08:55
核心观点 - 实质的需求增长是本轮六氟磷酸锂涨价的直接推手 [2][7] - 六氟磷酸锂成为锂电材料中首个实现供需逆转的品类 [4] - 供需紧平衡加速显现 头部企业暂停报价 [3] 价格走势 - 六氟磷酸锂现货报价上涨至5.85万元/吨 较年中低点反弹超8500元/吨 [3] - 8月以来价格从5万元/吨抬升至5.8万元/吨 涨幅超15% [5] - 本轮涨幅已超出碳酸锂带来的3000-5000元/吨成本增量 显示加工费上行逻辑开始兑现 [6] 需求端分析 - 储能电芯排产7月以来持续创历史新高 准一线厂商满产 [7] - 中等规模集成商已出现大安时电芯采购价小幅上涨 [7] - 四季度海外与国内车企进入年末抢装节奏 带动需求持续走高 [7] - 2025年储能和动力电池需求保持20%以上增速 对六氟磷酸锂形成长期支撑 [7] 供给端分析 - 行业月度有效产能约2.45万吨 9月需求预计超过2.3万吨 [6] - 天赐材料 多氟多产能利用率超80% 天际股份满产 [9] - 头部三家企业产量占比超70% [6] - 二三线企业因高成本产能亏损严重 开工意愿低 [9] 成本与利润 - 龙头与二三线企业存在超3万元/吨全成本差距 [9] - 若尾部高成本产能不重启 加工费仍有5000元/吨上行空间 [9] - 预计2025Q4起加工费有望上涨2000元/吨 2026年或再上涨5000-20000元/吨 [9] 行业展望 - 供需紧平衡已初步显现 [6] - 预计到2026Q4显现供给缺口 届时价格可能迎来更强弹性 [10]
57家材料及矿产企业H1业绩出炉:锂弱钴强,正负极/电解液/隔膜各有沉浮
高工锂电· 2025-09-05 08:55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锂电材料行业呈现业务量增长但盈利能力分化的态势 各细分领域受市场供需、价格波动、技术迭代及竞争格局影响表现迥异 [2] 矿产资源领域 - 锂矿企业受产能集中释放与价格下跌双重压力 营收利润普遍承压 赣锋锂业营收83.76亿元同比降12.65% 天齐锂业净利润8441万元同比降101.62% [4][5][6] - 钴矿企业受益于刚果(金)出口禁令导致的供给收紧 钴价上涨推动业绩改善 华友钴业营收372亿元同比增23.78% 寒锐钴业净利润1.27亿元同比增102.94% [4][7] 正极材料领域 - 磷酸铁锂出货量达161万吨同比增68% 占正极材料总出货量77% 湖南裕能营收143.6亿元同比增33.17% 但归母净利润3.05亿元同比降21.59% [9][10] - 三元材料出货35万吨同比增15% 出口量4.8万吨同比增超30% 但受市场份额下滑影响 振华新材净利润-2.17亿元同比降709.6% [10][11] - 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与成本压力 技术迭代要求高企 [11][12] 负极材料领域 - 负极材料出货129万吨同比增37% 人造石墨占117万吨 璞泰来营收70.88亿元同比增11.95% 杉杉股份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增1079.6% [14][15] - 头部集中化趋势加速 产品高端化推进 硅碳负极6月出货达100吨 其中80%用于高端数码产品 [15] 电解液领域 - 头部企业天赐材料营收70.29亿元同比增28.97% 新宙邦净利润4.84亿元同比增16.36% 行业CR5超70% [17][19][20] - 六氟磷酸锂价格跌至5万元/吨 铁锂电解液价格环比降3%-6% 瑞泰新材净利润8191万元同比降24.19% ST新亚毛利率低至-7.39% [18][20] - 行业进入微利运行阶段 头部企业转向固态电池寻求新增长点 [21][22] 隔膜领域 - 隔膜出货量同比大幅提升 湿法隔膜增长显著 中材科技营收133.3亿元同比增26.48% [24][25] - 行业净利润普遍承压 恩捷股份净利润-9311万元同比降131.99% 星源材质净利润1亿元同比降58.58% [24][26] - 毛利率从高位向产业平均水准回归 盈利依赖成本控制与技术迭代 [26]
每日速递|LG新能源攻克锂金属电池寿命难题
高工锂电· 2025-09-05 08:55
电池 - 中科海钠中标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20MWh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 标志着该技术路线在规模化储能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并实现工程化应用重要里程碑[2] - 赣锋锂电南昌锂电池生产基地总投资约40.7亿元 各项单位工程完成度达50% 计划2026年7月具备投产条件 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0GWh新型锂离子电池 储能系统集成及日产40万支消费类锂电池的生产能力 预计新增产值60亿元[3] 材料 - 天津绿伟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华北地区首个公共型新能源电池材料保税仓库正式投入运营 主要产品为氢氧化锂 碳酸锂 正极材料等新能源电池材料 提供保税仓储及转口贸易 保税进料加工和保税来料加工等全流程服务[5][6] 海外 - 韩国科学技术院与LG新能源合作开发的创新型液态电解质技术成功解决锂金属电池寿命难题 单次充电续航达800公里 完整充电仅需12分钟 电池可支持累计行驶里程30万公里[8][9][10] - 美国储能公司EOS Energy Enterprises Inc计划2025年年底之前在美国国内生产电池阴极材料 以避免受关税战影响[11] - Patriot Battery Metals报告其魁北克Shaakichiuwanaan锂项目在获得批准方面取得进一步进展 联邦许可审批流程与省级审批流程实现同步衔接 省级ESIA提交目标在2025年底[12][13][14] - 美国钠离子电池企业Natron Energy宣布停止全部运营 关闭密歇根Holland与加州Santa Clara两处工厂 裁员95人 一年前曾计划投资14亿美元在北卡建设24GWh钠离子超级工厂[15]
12.5亿磷酸铁锂项目“折戟”背后
高工锂电· 2025-09-04 11:05
文章核心观点 - 磷酸铁锂行业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 头部企业积极扩产高端产能而中小企业低端产能闲置[3][10][11] - 多家企业终止磷酸铁锂项目 主要因市场变化 技术迭代和政策环境因素[4][6][7][8][9] - 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高压实高能量密度产品成为主流[9][10] 行业产能状况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61万吨 同比增长68%[10] - 预计2025年出货量达350万吨 有效产能利用率超70%[10] - 2027年产能利用率有望超75%[10] - 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超90% 包括湖南裕能 富临精工 德方纳米等[10] - 大量中小企业产能长期闲置[3][10] 项目终止案例 - 丰元股份终止云南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项目 总投资12.5亿元[4][6] - 川金诺变更4.55亿元募资至埃及项目[7] - 中核钛白终止年产50万吨磷酸铁项目 涉及16.66亿元募集资金[7] - 芳源股份终止不超过30亿元电池级碳酸锂项目[7] - 金浦钛业终止20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投资[7] 终止原因分析 - 市场供需关系变化 需求增速放缓[7][8] - 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部分售价跌破成本线[8] - 技术迭代加速 原有产品落后[8][9] - 政策环境变化影响项目审批[6][9] - 企业业绩不佳 丰元股份上半年净利润亏损2.43亿元[6] 技术发展趋势 - 磷酸铁锂材料发展至第四代产品 粉末压实密度从2.40g/cm³提升至2.60g/cm³[9] - 市场主流转向三代及以上高密度产品[9] - 头部企业布局四代 五代及更高压实二烧磷酸铁锂[9] - 新建产线优先满足第四代超高能量密度产品生产[10] 头部企业扩产动向 - 龙蟠科技募集不超过20亿元 新增年产能19.5万吨[10] - 川发龙蟒与富临精工合资新建年产10万吨高压实密度项目[10] - 湖南裕能启动48亿元募资计划扩大新型产品供应能力[10] 行业格局变化 - 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的发展模式[9] - 出现低端产能过剩 高端产能短缺的结构性矛盾[11] - 行业洗牌加剧[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