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1世纪经济报道
icon
搜索文档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被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11:40
来源丨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丨金珊 SFC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羽中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 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秋假+国庆=11天超长待机!中小学春秋假来了,家长休假制度也要跟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11:40
由于2026年春节较往年推迟,在2025—2026学年,有的地方将迎来超长秋季学期,而有的地 方将迎来超长寒假。 在北京,2025年秋季学期共145天,随后是37天的"超长寒假";在杭州,2025年秋季学期共 159天,是近10年来秋季学期中"最长的学期",随后是25天的寒假。 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措施》)再次提出优化学 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 《措施》提出,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 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 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上学和放假的天数差距这么大,好在春秋假制度起到了调和作用。 2025年秋季学期,杭州各 区中小学普遍放3天秋假,利于学生调整身心。这3天秋假与国庆假期相连,学生可以连休11天 ,将有力促进文旅消费。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提出优化学生假期安排, 完善配套政策,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 这意味着,在个别地方实行的春秋假,很可能会扩大实施范围。那么,中小学春秋 ...
光刻机概念集体大爆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11:40
光刻机概念板块市场表现 - 光刻机指数单日涨幅达4.24%至4525.95点 [1] - 中芯国际股价创历史新高 收盘报117.39元/股 单日上涨近7% 总市值达6058亿元 [1] - 波长光电涨幅20.01% 苏大维格涨14.66% 福晶科技涨10.00% 奥普光电涨10.01% [2] 国产光刻机技术突破进展 - 中芯国际测试上海宇量昇深紫外浸没式光刻机 技术路径类似阿斯麦 [2][3] - 国内光刻机整机公司在部分制程实现0到1突破 低端环节有望产业端放量 [4] - 中国为ASML最大客户 2024年中国区收入占比爆发增长至41% [3] 半导体产业链发展前景 - 先进封装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38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790亿美元 [3] - 高端封装市场2024年规模80亿美元 2030年将超280亿美元 [3] - 中芯国际等晶圆厂加速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 资本开支持续加大 [4] AI算力推动国产芯片生态 - DeepSeek-V3.1采用UE8M0 FP8精度适配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 [4] - 腾讯云异构计算平台已完成主流国产芯片适配 [4] - AI资本开支增加有望带动晶圆代工行业进入新周期 [4] 全球光刻机市场竞争格局 - ASML占据2024年全球光刻机市场61.2%份额 为EUV领域唯一供应商 [3] - 尼康和佳能主攻中低端光刻机市场 [3] - 光刻机为延续摩尔定律的核心装备 在晶圆制造设备中居核心地位 [3]
关于央企重组,国资委最新发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7:20
"十四五"央企重组整合成果 - "十四五"期间实施战略性重组涉及6组10家企业,并新组建9家中央企业 [2][3] - 重组整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增强产业协同、优化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展开 [3][4] - 具体案例包括为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卫星互联网组建中国星网,以及鞍钢集团重组本钢集团形成"南宝武、北鞍钢"格局 [3][4] 中央企业资产与效益增长 -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至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至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7.3%和8.3% [7] - 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至6.7%,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59.4万元增长至81.7万元 [7] - 经济增加值(EVA)从2010年的3800多亿元增长至当前约1.2万亿元 [7]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与发展 - 2024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40%,营业收入占比接近30% [8] - 国务院国资委启动中央企业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以培育新质生产力 [8] - 2021至2024年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万亿元,年均增速达6.3% [9]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表现 -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过22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 [9] - "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现金分红2.5万亿元 [9] - 一批"硬科技"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长江电力、中航成飞等标志性重组项目顺利实施 [9]
激光雷达第一股的180天大逆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7:20
上市概况 - 公司于9月16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股票代码2525.HK,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国际和招银国际 [1] - 上市首日股价一度冲高至244港元,涨幅超14%,收盘报234港元/股,上涨9.96% [1] - 公司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上市,从证监会发布备案通知书到正式招股仅用不到半个月时间 [5] 财务表现 - 第二季度实现营收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50% [7] - 第二季度净利润0.44亿元人民币,实现转亏为盈 [7] - 第二季度毛利率为42.5%,较前期下滑3个百分点,主要系低毛利家庭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放量所致 [11] 业务结构 - ADAS业务占比62.7%,机器人业务占比34.1%,两大业务均实现三位数增长 [10] - ADAS激光雷达第二季度出货量达30万台,同比增长276% [10] - 机器人激光雷达第二季度出货量达4.9万台,同比增长743.6% [11] - 上半年激光雷达总交付量达54.8万台,同比增长276.2% [11] 市场地位 - 按收入计,2022-2024年均为全球第一大激光雷达供应商 [15] - 国内激光雷达市占率达33.0%,位列行业第一 [10] - JT系列激光雷达发布不到5个月累计交付突破10万台,创全球最快交付纪录 [11] 订单与客户 - 获得美国头部Robotaxi公司超4000万美元订单,将作为其唯一激光雷达供应商 [3] - 已获得国内9家头部车企20款车型定点,将于2025-2026年量产交付 [10] - 与欧洲顶级车企进入C样阶段,2026年量产计划稳步推进 [10] - 机器人客户涵盖宇树科技、Vbot维他动力、星动纪元等多家人形智能企业 [11] 行业数据 - 2024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突破150万颗,同比增长179.7% [10] - 2025年上半年装机量达100.2万颗,同比增长71%,全年有望冲击250万颗 [10]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排名第一 [11] - 预计全年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出货量30-40万台,公司面向机器人市场出货量将突破20万台 [11] 资本运作 - 全球发售1700万股B类普通股,公开发售获168.65倍超额认购,国际配售获14.09倍超额认购 [14] - 募资总额41.60亿港元(5.33亿美元),为全球激光雷达行业规模最大IPO [14] - 资金用途:50%用于研发投资,35%用于生产能力投资,5%用于业务发展,10%用于营运资金 [14] 机构观点 - 开源证券看好下游行业需求旺盛及与头部客户深度合作 [15] - 国盛证券看好激光雷达作为辅助驾驶"安全件"的需求潜力,重申"买入"评级 [15] - 国信证券认为丰富订单量产有望持续超越行业 [15] - 华鑫证券建议关注供应链本土化升级和AI感知技术融合 [15]
解密与警惕非法代理退保陷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7:20
非法代理退保黑灰产定义 - 指保险领域利用非法手段谋取利益 行走在法律边缘或违反法律法规的产业链 通过诱骗消费者签订代理退保协议 采取虚构销售违规情形或虚假材料等手段向保险公司施压获取超额退保金额 [2] - 代理机构以曝光隐私或骚扰亲友等方式胁迫消费者继续配合 得手后收取高额服务费 导致消费者实际获得金额低于正常退保且面临财产损失 保障缺失及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2] 运作模式与渠道 - 通过微信 微博 抖音等平台发布"全额退保"等煽动性虚假广告 利用消费者贪心与恐惧心理诱导上钩 [7] - 采用社群运营模式 将用户拉入微信群或QQ群 以保单体检或技巧分享为名进行洗脑 要求支付定金或购买代理服务 [7] - 提供格式化投诉模板 教唆消费者伪造凭证并向监管机构发起虚假投诉 通过高频次投诉或集体投诉制造监管压力 [8] - 通过贴吧 知乎等社交平台散布虚假信息 雇佣水军刷评转发 剪辑片面维权视频误导公众 迫使保险公司妥协 [8] - 对试图退出的消费者实施人身威胁 以曝光隐私或司法追责等方式强迫继续配合 [8] 危害与案例 - 消费者支付高额代理费用同时失去保险保障 案例中客户退保后确诊乳腺癌 自付治疗费用导致家庭因病返贫 [4][5] - 黑产团伙非法获取保单信息并伪造投诉材料 案例中团伙非法获利13余万元 被判处拘役5个月至有期徒刑3年10个月不等 [5] - 导致消费者信息泄露风险 个人信息可能被用于诈骗或盗刷银行卡等非法活动 [6] - 消费者可能因伪造证据或恶意投诉等行为触犯法律 [6] - 严重扰乱保险市场正常秩序 破坏公平竞争环境并损害正规保险公司声誉 [6] 监管应对措施 - 2020年4月原银保监会首次发布风险提示 警惕代理退保三种风险隐患 [9] - 2021年7月将误导或怂恿非正常退保列入黑恶势力范畴 要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 [9] - 2022年10月三部门联合部署专项整治行动 首次专门针对代理退保进行专项治理 [10] - 2024年3月施行《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 明确禁止违法违规开展退保业务推介等活动 [10] - 2024年9月国务院文件强调加大市场整治力度 坚决打击保险欺诈及违规代理退保行为 [10] - 2025年3月公安部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部署集群打击工作 聚焦非法代理退保等重点方向依法严打各类犯罪 [10] 保险公司防范策略 - 定期组织员工法律法规培训 提升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 精准辨别违规行为模式 [11] - 完善退保全流程审核机制 整合人脸识别与资料核验等多重验证手段 构建全方位审核体系 [11] - 建立行业共享黑名单 对确认非法中介进行通报 压缩其违法犯罪空间 [11] - 与监管部门及公安司法机关加强协同联动 配合开展调查和打击行动 [11] - 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警示信息和典型案例 提升消费者识别和防范能力 [12] 消费者识别与防范建议 - 警惕宣称100%全额退或不成功不收费的机构 正规退保严格依据合同及保险法执行不存在无条件退保 [12] - 谨防教唆采取恶意投诉或伪造病历等虚假材料的激进方式 避免因骗保被列入黑名单 [12] - 认清违法团伙常伴随诈骗与侵犯个人信息等多项犯罪 案例显示涉案金额较为庞大 [13] - 保护个人信息 不随意提供身份证或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给不明机构 [13] - 通过保险公司或正规中介机构办理退保 不轻信第三方全额退保承诺 [13] - 及时向保险公司咨询或向监管部门投诉 不轻信教唆恶意投诉的黑产机构 [14] - 增强法律意识与防范意识 遵守法律法规及保险合同约定 [14]
A股芯片概念爆发,港股科技股大涨,恒科涨超4%,百度狂飙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7:20
市场整体表现 - 三大指数探底回升 沪指涨0.37%至3876.34点 深成指涨1.16%至13215.46点 创业板指涨1.95%至3147.35点 [1] - 沪深两市成交额达2.38万亿 全市场超2500只个股上涨 [1] - 万得全A指数上涨0.67%至6297.68点 中证1000指数涨0.95% 深证100指数涨1.25% [2] 半导体产业链 - 中芯国际A/H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A股达117.32元 市值6002亿 港股涨5.62%至66.75港元 [5][6] - 光刻机指数大涨4.24%至4525.95点 波长光电涨停20.01% 奥普光电涨停10.01% 福晶科技涨停10% [7] - 全球半导体设备Q2出货金额330.7亿美元 同比增长24% 中国大陆销售额113.6亿美元占全球34.4%份额 [7] - 腾讯宣布全面适配主流国产芯片 积极参与开源生态建设 [8] - 国信证券指出半导体自主可控成为市场焦点 本土算力链正经历戴维斯双击 [9] 人形机器人产业 - 宇树科技开源UnifoLM-WMA-0跨多类机器人本体架构 [10] -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将进行AI5芯片技术评估 马斯克增持257万股特斯拉股票价值近10亿美元 [11][12] - 华创证券关注轴向磁通电机/MIM粉末冶金/旋转变压器等新技术方向 以及智能物流/纺服等B端应用场景 [11] - 东方证券预计Optimus V3将于Q4发布 零部件供应商定点将在年底至明年初落地 2026年进入规模化量产 [12] 港股科技板块 - 恒生科技指数大涨4.3%站上6300点 百度集团涨超16% 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市值分别重回6万亿/3万亿港元 [13][14] - 百度集团与招商局集团签署战略协议 围绕大模型/云计算在交通物流/金融等领域合作 [16] - 阿里旗下平头哥披露面向AI的PPU芯片 [16] - 中泰证券指出港股在美联储降息预期下科技/消费方向值得期待 [17] - 光大证券认为港股对美联储减息敏感度更高 科技/金融/消费龙头企业将受益 [17]
华安证券回应与国元证券合并传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4:18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元证券与华安证券合并传闻持续十余年 两家公司同属安徽省国资委控股 具备同源同根背景 合并符合行业整合趋势 [1][4][7] - 华安证券回应合并传闻时表示将聚焦"内涵式发展"并"积极寻求外延式扩张的机会" 未直接承认或否认合并 [1][4][5] - 华安证券业绩增长迅猛 营收行业排名从2021年第43名升至2024年上半年第28名 与国元证券的差距显著缩小 [1][9][10][11] 券商合并背景 - 2023年"打造一流投行"政策推动券商行业合并浪潮 已出现多起合并案例包括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等 [1][7] - 除国元证券与华安证券外 市场还存在多组券商合并猜想包括中金公司与银河证券、平安证券与方正证券等 [1][7] 两家券商历史渊源 - 华安证券历史可追溯至1991年 国元证券成立于2001年 两家公司实控人均为安徽省国资委 [1][4][9] - 国元证券2007年借壳上市 成为安徽首家上市券商 华安证券2016年完成A股上市 [1][9] 业绩表现对比 - 国元证券长期保持业绩领先 营收排名始终位列行业前30名 2024年最好成绩为第21名 [9] - 华安证券营收排名持续提升:2021年第43名 2022年第37名 2023年第33名 2024年第30名 [9][10] - 2024年上半年华安证券营收28.08亿元 排名第28名 与国元证券排名差距缩小至3个名次 收入差距缩小至5.89亿元 [11] 市场反应与预期 - 合并传闻自2007年起持续流传 华安证券曾多次表示"收购可能性不大" [7] - 华安证券当前回应属于标准操作 未释放实质性信息 市场仍在等待进一步动向 [2][5]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升破7.10关口,三大原因找到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4:18
人民币汇率近期表现 -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于9月17日升破7.10关口,最高升至7.0995,为去年11月以来首次 [1] - 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于9月16日收盘报7.1163,较上一交易日上涨65点,同样创下去年11月6日以来的日间收盘价新高 [1] - 截至9月17日11时55分,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报价7.1036,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报价7.1079 [1] - 年初人民币兑美元波动贬值,但4月后升值明显,接连突破多个重要关口,目前已逼近"7"整数关口 [3] 人民币升值动能分析 - 短期动能来自美国连续降息预期升温,中美利差或将收窄 [5] - 中期动能源于中国对外出口仍有欧盟、东盟、非洲及其他新兴市场支撑 [5] - 长期动能在于7-8月多项经济数据持续放缓,启动新一轮扩大内需增量政策的必要性升温,经济将逐步回稳向好 [5] - 关键动力是美联储降息预期,美国经济数据强化了市场对9月份降息预期,导致美元指数波动下行 [6] -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资吸引力增强,外国金融资本流入也在一定程度推高了人民币汇率 [6] 美联储政策预期及影响 - 美国8月CPI环比增长0.4%,同比增长2.9%;核心CPI环比增长0.3%,同比增长3.1% [8] - 截至9月6日当周,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增加2.7万人至26.3万人,为2021年10月以来最高 [8] - 交易员预期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至少降息25基点,年底前可能还会再降息两次 [8] - "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FOMC有93.4%的概率将祭出25个基点的降息 [8] 人民币未来走势展望 - 从短中长期来看,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仍具一定动能 [8] - 人民币兑美元后续有望破"7",后期关键指标是美联储和美国国债利率的变动以及我国跨境资本的流动情况 [8] - 下半年新兴经济体的强劲需求对中国出口形成支撑,出口韧性较强 [9] - 未来"反内卷"政策和扩内需政策将协同发力,提振内生经济增长动能,为中国经济稳步修复提供支撑,进而为人民币升值提供坚实支撑 [9] 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影响 - 人民币升值对内需和国内投资是利好,人民币资产会保持升值状态 [6] -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会有一定的压力,出口企业需要尽早建立技术壁垒,摆脱对低价的依赖 [6]
华为发布十大技术趋势:2035年算力总量增长10万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4:18
智能世界2035核心预测 - 2035年全社会算力总量将增长10万倍 [1] - AI存储容量需求比2025年增长500倍且占比超过70% [1][5] - 通信网络连接对象从90亿人扩展到9000亿智能体 [1][5] 十大技术趋势 - AGI成为未来十年最具变革性驱动力量需克服核心挑战实现奇点突破 [4] - AI智能体从执行工具演进为决策伙伴驱动产业革命 [4] - 人机协同编程成为主流人类专注于顶层设计和创新思考 [4] - 交互方式从图形界面转向自然语言并演进为多模态交互 [4] - 手机App转变为AI智能体驱动的服务节点 [4] - L4+自动驾驶汽车成为移动第三空间 [4] - 计算领域在架构/材料/工艺/范式四大层面实现颠覆性创新 [4] - Agentic AI驱动存储范式改变 [5]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突破50%且AI成为新能源系统核心 [5] - AI通过Token管理瓦特实现高效电网 [5] 行业应用前景 - 人工智能助力预防超过80%慢性病推动健康管理转向主动预防 [1][5] - 超过90%中国家庭拥有智能机器人 [1][5] - 人工智能应用率超过85%且提升劳动生产率60% [1][5] - AI Agent驱动自主决策组织重塑企业生产范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