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券商合并
icon
搜索文档
券业合并潮向纵深演进 湘财大智慧“券商+科技”联姻树新标杆
上海证券报· 2025-09-26 19:36
湘财股份与大智慧合并 - 湘财股份拟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大智慧 并配套募集资金80亿元用于金融科技领域[2][3] - 交易完成后存续公司新增证券信息服务、大数据及数据工程服务等金融信息服务业务[3] - 大智慧月活人数1144.9万人(2025年6月数据) 在第三方证券类App月活排名第三[3] 券商行业并购动态 - 国信证券获准成为万和证券主要股东 通过换股取得21.84亿股股份[5] - 西部证券收购国融证券11.51亿股股份完成过户 持股比例达64.5961%[5] - 国联民生整合民生证券投行项目 迁移并入承销保荐业务[5] 券商整合战略路径 - 跨区域互补:西部证券与国融证券合并形成地理覆盖互补 后者带来千亿级客户资产及新三板/北交所业务经验[6] - 区域内协同:上海/福建/安徽等地国资系券商整合依托股权与管理关联性降低整合成本[6] - 业务能力补强:国联民生整合民生证券投行特色 湘财证券通过合并获取金融科技客户与技术资源[6] 行业发展趋势 - 券商外延式发展呈现多元化特点 摆脱单一体量扩张逻辑[6] - 行业整合通过区域互补、业务赋能、科技嫁接等路径挖掘战略协同价值[2][6] - 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券商+科技""头部+区域""全能+特色"并购组合[7]
华安证券回应与国元证券合并传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4:28
合并传闻背景 - 国元证券与华安证券合并传闻已持续十余年 二者均为安徽省国资委控股 同属"同省兄弟"且竞争多年 [1][4][5] - 华安证券历史可追溯至1991年 国元证券成立于2001年但上市更早 2007年成为安徽首家上市券商 华安证券2016年上市 [1][10][11] 公司回应与态度 - 华安证券在2024年9月15日业绩说明会回应合并传闻 表示将聚焦"内涵式发展"并"积极寻求外延式扩张机会" 未直接承认或否认合并 [1][5] - 公司强调重大事项将依规公告 目前回应属标准操作 未释放实质性信息 [2][5] 行业整合趋势 - 2023年"打造一流投行"政策推动券商合并浪潮 已出现多起案例包括国泰海通 国联民生等 [1][7] - 除安徽两家券商外 市场还存在中金与银河 平安与方正 第一创业与首创等多组合并猜想 [1][8] 业绩表现对比 - 国元证券营收排名持续行业前30 2024年最好成绩第21名 华安证券2024年首次进入前30名位列第30 [12] - 华安证券增势迅猛 营收排名从2021年第43名升至2024年上半年第28名 与国元证券差距从13名缩至3名 [1][12] - 2024年上半年华安证券营收28.08亿元 与国元证券收入差距缩小至5.89亿元 [13] 历史渊源与股权结构 - 两家券商实控人均为安徽省国资委 华安证券由安徽省证券公司重组而来 国元证券由安徽两家信托公司共同出资设立 [5][10] - 2007年国元证券借壳上市时即传出"收购华安"传闻 2016年华安证券上市后传闻暂歇 2019年"航母级券商"概念提出后再度升温 [7]
华安证券回应与国元证券合并传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4:18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元证券与华安证券合并传闻持续十余年 两家公司同属安徽省国资委控股 具备同源同根背景 合并符合行业整合趋势 [1][4][7] - 华安证券回应合并传闻时表示将聚焦"内涵式发展"并"积极寻求外延式扩张的机会" 未直接承认或否认合并 [1][4][5] - 华安证券业绩增长迅猛 营收行业排名从2021年第43名升至2024年上半年第28名 与国元证券的差距显著缩小 [1][9][10][11] 券商合并背景 - 2023年"打造一流投行"政策推动券商行业合并浪潮 已出现多起合并案例包括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等 [1][7] - 除国元证券与华安证券外 市场还存在多组券商合并猜想包括中金公司与银河证券、平安证券与方正证券等 [1][7] 两家券商历史渊源 - 华安证券历史可追溯至1991年 国元证券成立于2001年 两家公司实控人均为安徽省国资委 [1][4][9] - 国元证券2007年借壳上市 成为安徽首家上市券商 华安证券2016年完成A股上市 [1][9] 业绩表现对比 - 国元证券长期保持业绩领先 营收排名始终位列行业前30名 2024年最好成绩为第21名 [9] - 华安证券营收排名持续提升:2021年第43名 2022年第37名 2023年第33名 2024年第30名 [9][10] - 2024年上半年华安证券营收28.08亿元 排名第28名 与国元证券排名差距缩小至3个名次 收入差距缩小至5.89亿元 [11] 市场反应与预期 - 合并传闻自2007年起持续流传 华安证券曾多次表示"收购可能性不大" [7] - 华安证券当前回应属于标准操作 未释放实质性信息 市场仍在等待进一步动向 [2][5]
安徽券商双雄合并传闻再起?华安证券回应,排名暗藏玄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2:25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元证券与华安证券合并传闻因同省同源背景及政策推动再度引发市场关注 华安证券回应称将聚焦内涵式发展并寻求外延式扩张机会 未直接承认或否认合并 [1][3][6] - 两家券商均属安徽省国资委控股 具备深厚历史渊源和竞争合作关系 合并传闻已持续十余年 [1][4][7] - 行业整合趋势下券商合并案例频现 除皖系券商外 市场对中金与银河、平安与方正等多组合并存在预期 [1][8] 公司背景与关系 - 国元证券成立于2001年 2007年借壳上市 为安徽省首家上市券商 华安证券历史可追溯至1991年 2016年A股上市 [1][9][12][13] - 两家公司实控人均为安徽省国资委 既是同源兄弟单位又是市场竞争对手 [1][4][11] - 华安证券称双方在多领域有良好合作 合并传闻早在2007年国元上市时已出现 [5][7] 业绩表现对比 - 国元证券营收排名持续行业前30 2024年最好成绩为第21名 华安证券2024年首次进入前30名位列第30 [14] - 华安证券近年排名快速提升:从2021年第43名升至2022年第37名 2023年第33名 2024年第30名 [1][14] - 2024年上半年华安证券营收28.08亿元 行业排名第28位 与排名第25的国元证券差距缩小至3个名次 收入差距收窄至5.89亿元 [14] 政策与行业动态 - 2023年"打造一流投行"政策推动券商合并成为行业趋势 [1][3] - 年内已出现国泰海通、国联民生等多起合并案例 浙商收购国都、国信收购万和等交易正在推进中 [8] - 市场合并猜想组合包括中金与银河、平安与方正、第一创业与首创证券等 [8]
何时与国元证券合并?华安证券回应
第一财经· 2025-09-16 12:25
合并传闻与市场关注 - 华安证券与国元证券合并传闻备受市场关注 [1] - 多位投资者对合并事宜表示关注并询问进展 [1] - 华安证券回应称将专注内涵式发展并寻求外延式扩张机会 [1] 公司背景与股权结构 - 两家公司均为安徽省内仅有的A股上市券商 [1] - 实控人均为安徽省国资委 [1] 公司回应与信息披露 - 华安证券表示重大事项将按规定公告 [1]
多项业务行业第一!国泰海通上半年净利增逾213%至157亿,超越中信证券
新浪财经· 2025-08-29 23:4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38.72亿元 同比增长77.71% [2]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57.37亿元 同比增长213.74% [2] - 基本每股收益1.11元 同比增长113.46% [2] - 总资产1.80万亿元 较去年末增长72.24%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33.19亿元 上年同期为负78.93亿元 [3] 业务板块表现 - 财富管理业务收入97.72亿元 同比增长92.35% [4] - 机构与交易业务收入68.61亿元 同比增长55.54% [4] - 投资管理业务收入30.78亿元 同比增长44.26% [4] - 投资银行业务收入14.10亿元 同比增长20.47% [4] - 融资租赁业务收入21.09亿元 其他业务收入6.42亿元 [4] 细分业务领先地位 - 融资融券余额1809.96亿元 排名行业第一 [4] - IPO主承销7家 新申报受理25.5家 公司债主承销2579.43亿元 均排名行业第一 [4] - 香港市场完成再融资14家排名第一 [4] - 中资离岸债券承销规模29.31亿美元 排名中资券商第一 [4] - 零售客户近4000万户 位居行业第一 [4] 财富管理业务详情 - 境内个人资金账户3845万户 较上年末增长4% [5] - 君弘APP及通财APP平均月活1558万户 较上年增长10% [5] - 金融产品月均保有规模4530亿元 较上年增长13% [5] - 财富管理业务毛利率52.16% 同比上升10.27个百分点 [5] 期货与信用业务 - 期货成交额84.52万亿元 市场份额12.44% [6] - 商品期货成交额52.87万亿元 市场份额11.64% [6] - 客户权益规模1472亿元 市场份额9.37% [6] - 净新增融资融券客户2.64万户 同比增长61.0% [6] - 股票质押及约定购回业务待购回余额424.47亿元 较上年末下降9.7% [6] 投资管理业务 - 华安基金管理资产8225.06亿元 海富通基金4976.56亿元 富国基金1.79万亿元 [6] - 集团资产管理规模7051.93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 [6] - 完成硬科技投资项目37个 投资金额22.6亿元 [6] 机构与交易业务 - QFI股基交易额5.07万亿元 同比增长100% [7] - 道合销售通保有规模931.22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2% [7] - ETF做市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25% 投资三大先导基金4.2亿元 [7] 投行业务表现 - 境内证券主承销额7081.82亿元 同比增长19% [7] - 股票承销合计1253.16亿元 债券承销合计5828.66亿元 [9] - 企业债承销18.77亿元 金融债承销1283.65亿元 [9] - 香港市场港股IPO递表项目39个 [8] 分红方案 - 2025年中期拟每股分配红利0.15元 [9] - 2024年度每股分配红利0.28元 分红比例超过48% [9] 业绩驱动因素 - 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后业务规模扩大 [10] - 全面推动零售、机构和企业三大客户服务体系建设 [10]
原国泰君安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吴晓飞离任
新浪证券· 2025-08-20 08:07
值得注意的是,吴晓飞的离职正值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收官、新公司"国泰海通"启航之际。今年4 月,国泰君安证券正式更名为国泰海通证券,宣告两家头部券商完成合并。Wind统计显示,2024年国 泰君安证券公募基金分仓佣金收入4.47亿元,海通证券2.99亿元,合计达7.46亿元,已逼近行业龙头中 信证券的7.57亿元。 近日,原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吴晓飞离任。截至8月20日,证券业协会官网已检索 不到其备案信息。 公开履历显示,吴晓飞拥有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兼具CFA、CPA双重资格,深耕汽车产业研 究近十年,研究范围覆盖全球汽车产业比较、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以及自动驾驶技术前沿等 领域。Wind数据显示,其署名的最新研报停留在2025年6月17日,此后未再更新。 责任编辑:杨赐 ...
多项修订!国信证券51亿并购案迎新进展
国际金融报· 2025-07-31 07:41
国信证券收购万和证券进展 - 发行价格由8.6元/股降至8.25元/股,发行股份数量由6.04亿股增至6.29亿股 [1][2] - 万和证券96.08%股份交易价格确定为51.92亿元 [1][3] - 万和证券100%股权评估值为54.589亿元,较基准日评估结果未减值 [3] 交易细节 - 交易对方包括深圳资本(53.09%股份,对价28.69亿元)、鲲鹏投资(24%股份,对价12.97亿元)等7家机构 [4] - 发行价格调整因国信证券实施2024年度利润分配(每股派现0.35元) [2] 财务表现 - 万和证券2024年营业收入5.14亿元(同比增3%),归母净利润6432万元(同比增9.5%) [5] - 万和证券经纪、投行、资管、信用业务净收入均同比增长,自营业务收入3.23亿元(同比增13.3%) [5] - 国信证券2024年营业收入201.67亿元(同比增16.46%),归母净利润82.17亿元(同比增27.84%) [5] 战略影响 - 收购有助于完善跨区域布局,把握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拓展国际业务 [6] - 万和证券46家分支机构覆盖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国家重点区域 [6] 治理结构变动 - 胡昊(华润深国投信托总经理)当选非独立董事,衣龙新(深圳大学教授)当选独立董事 [7][8] - 独立董事职责包括维护中小股东权益及参与决策监督 [8] 研究团队调整 - 原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荀玉根将出任国信证券研究所所长 [9] - 国信证券2024年基金分仓佣金收入2.53亿元(同比降16.86%),行业排名第19 [9]
北京证券,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4 15:26
北京证券回归 - 北京国资公司通过收购瑞银证券和方正证券所持瑞信证券股权成为持股85.01%的控股股东并将瑞信证券更名为北京证券 [2][5] - 北京证券品牌时隔20年重新回归标志着国资回归的标志性事件 [3][7] - 老北京证券曾是中国证券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拥有全牌照资格承销规模多次跻身全国前十但因挪用客户保证金和债务问题于2005年被瑞银集团重组 [8] 北京国资体系券商整合 - 北京国资体系券商增至5家包括北京证券首创证券第一创业中信建投金融街证券 [3][10] - 5家券商股权穿透后实控人分属三家北京市人民政府西城区国资委北京市国资委 [12][13] - 首创证券与第一创业合并概率最大因二者曾为同一控股股东旗下且实控人相同 [14][15] 北京证券经营状况 - 北京证券前身瑞信证券近三年连续亏损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2.55亿元-1.99亿元-1.62亿元累计亏损6.16亿元 [16] - 北京证券短期内合并概率不高因首要任务是实现业绩扭亏为盈 [16]
原董事长吴礼顺升迁后离任,第一创业等待新“掌门人”
经济观察报· 2025-07-22 12:38
人事变动 - 第一创业证券董事长吴礼顺因工作调动辞职,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2] - 吴礼顺已回归北京国资委担任党委书记、主任 [3] - 公司副董事长青美平措暂代董事长职责,将尽快完成新董事长选举 [1][8] 高管背景 - 吴礼顺在北京国资系统工作17年,曾担任首创证券和第一创业两家券商董事长 [3] - 吴礼顺2023年6月出任第一创业董事长,2023年12月起同时担任北京国管党委书记、董事长 [4][6] - 代董事长青美平措1987年出生,2023年6月起任第一创业董事,2024年6月任副董事长 [8] 股权结构 - 第一创业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前三大股东均为北京国资企业 [6] - 2023年公司第一大股东由首创集团变更为北京国管 [6] - 2020年曾与首创证券传出合并传闻,但双方多次否认 [3][6] 财务表现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0年31.20亿元下滑至2023年24.89亿元 [9] - 2024年营收大幅增长41.9%至35.32亿元 [9] - 2025年一季度营收6.61亿元(同比下降1.87%),净利润1.18亿元(同比下降17.59%) [10] 行业动态 - 2025年一季度42家上市券商中仅4家出现营收净利双降,包括第一创业和首创证券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