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运动饮料
icon
搜索文档
高盐饮食危害大 你的“盐值”超标了没?一起来合理用盐、科学控盐、正确减盐→
央视网· 2025-09-19 12:22
央视网消息: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但是,长期高盐饮食危害 大,很多疾病都跟食盐摄入量过多有关。本周,也就是9月15日所在的这一周是"中国减盐周"。"中国减盐周"的设立是为了向公众宣传减盐知 识,争取做到家庭合理用盐、科学控盐、正确减盐。 我们先来做个选择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应超过多少克?A、3克;B、5克;C、10克。正确答案是B ——不应超过5克,大约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量。 据了解,目前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处于较高水平,成年人每天食盐平均摄入量为11克,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上 限的2倍。 减盐的三大谣言 你中招了吗? 从2019年开始,我国将每年9月15日所在的一周设立为"中国减盐周"。"9·15"这个日子其实就是"就要5(克)"的谐音。 关于吃盐,网络上流行着很多说法。有人怕少盐会抽筋,有人觉得血压正常就不用管,还有人把"玫瑰盐""海盐"当成健康护身符。事实 上,这些看似合理的说法其实是谣言。 谣言一:少吃盐会缺盐容易抽筋 不少人觉得,平时运动多、出汗多,要是不多吃点盐容易抽筋,实际上并非 ...
涉嫌购买违法“保健品”,知名饮料品牌董事长闪电请辞
搜狐财经· 2025-09-03 15:20
公司高层变动 - 三得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新浪刚史因涉嫌购买含非法物质保健品于9月1日辞职 [1][2] - 公司认为其行为缺乏对保健品的正确认知 无法继续担任关键职位 [2] - 新浪刚史于8月22日向董事汇报正接受警方调查 公司随后接受其辞职申请 [2] 事件调查细节 - 福冈县警方调查是否有人寄送含大麻成分保健品至新浪刚史住所 [2] - 警方已对其展开讯问并搜查东京住所 但未确认非法持有或使用药物 [2] - 涉案药物可能由友人从美国寄来 含有超标大麻成分 声称可缓解腰痛与失眠 [2] - 警方正调查其是否知晓该物质在日本受严格管制 [3] 法律背景 - 日本严禁持有、销售或进口含四氢大麻酚(THC)物质 [3] - 持有最高可判处七年监禁 贩卖或走私面临更严厉处罚 [3] - 日本对大麻的娱乐用途和医疗用途不加区分 [3] 公司业务与人物背景 - 三得利是日本知名饮料品牌 销售啤酒、威士忌、运动饮料和能量饮料 [4] - 新浪刚史是日本商政界知名人物 曾担任多位首相经济顾问 [5] - 其于2014年就任三得利控股社长 通过收购美国Beam公司加速海外市场拓展 [5] - 为首位领导三得利的外部人士 去年12月公司控制权交还创始家族后仍任董事长兼CEO [5] 事件关联声明 - 三得利强调新浪刚史购买的补充剂非公司产品 [2] - 此前一名相关男子于7月被捕 [2]
这个动作喝饮料,相当于给水接种细菌
虎嗅· 2025-08-03 10:46
饮料微生物滋生研究 核心观点 - 所有开盖后的饮料(包括矿泉水、茶饮料)均存在微生物滋生风险,其中含乳含糖饮料风险最高 [1][3][4] - 饮用方式直接影响微生物滋生速度,"喝一半组"比"倒一半组"微生物数量增长更快 [11][12][16] - 饮料pH值、营养成分、二氧化碳含量、储存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繁殖的四大关键因素 [20][22][27][29] 实验设计 - 测试12类饮料:3种碳酸饮料、2种含乳饮料、3种果汁、3种运动饮料(糖度4.5-7.8)、4种茶饮料、矿泉水 [7][8] - 设置两组对照:"倒一半组"(机械倒出)和"喝一半组"(口腔接触),样本量分别为20/22 [10][14] - 检测时间点:开盖后第1/3/6/14天 [10] 关键发现 - 微生物检出率TOP5:奶茶(100%)、混合茶(95%)、牛奶咖啡/乌龙茶(91%)、矿泉水(86%)、番茄汁/绿茶(82%) [16] - 矿泉水滋生微生物主因:含可溶性固形物及有机物质(≥50mg/L) [21] - 碳酸饮料抑菌机制:二氧化碳降低pH值(平均pH2.5)、形成高压环境、减少含氧量 [27] 饮料变质影响因素 1. **营养成分** - 含果汁/糖/牛奶的饮料微生物繁殖速度提升200-300% [20] - 低糖饮料(糖度≤4.5)与高糖饮料(糖度7.8)微生物增长率无显著差异 [21] 2. **酸碱度** - pH>4.6的饮料(奶茶/茶饮/番茄汁)微生物数量达10^6 CFU/mL [22][25] - pH<4.6的碳酸饮料微生物数量控制在10^3 CFU/mL以下 [23][26] 3. **储存条件** - 室温(25-30℃)储存6小时可使绿豆汤微生物超标500% [31][33] - 电饭锅保温模式(60-70℃)加速微生物繁殖速度达常温3倍 [32][33] 消费建议 - 即开即饮最优,开盖后冷藏不超过12小时 [37][39] - 避免嘴对瓶口饮用,改用杯子分装可降低50%微生物污染 [11][37] - 现制饮品(奶茶/果汁)开盖3小时后建议丢弃 [35][36]
这个动作喝饮料,相当于给水接种细菌,很多人都在做
36氪· 2025-08-01 07:28
饮料微生物滋生实验设计 - 实验涵盖碳酸饮料 含乳饮料 果汁 运动饮料 茶饮料 矿泉水等主要市售饮料类别[4] - 设置"倒一半组"(开盖倒出半数液体)与"喝一半组"(志愿者口对口饮用半数液体)两组对照[4][8] - 样本量分别为每组20-22瓶 在常温环境下第1/3/6/14天检测微生物种类与数量[4][10] 微生物滋生关键发现 - 所有开盖饮料均检出微生物 包括矿泉水和纯茶饮料[1][6] - "喝一半组"微生物种类与数量显著多于"倒一半组" 显示口腔接触大幅增加污染风险[8] - 微生物检出率最高品类为奶茶(含乳饮料) 混合茶 牛奶咖啡 乌龙茶 矿泉水和番茄汁[12] - 部分饮料第3天菌落数量接近峰值 显示污染速度极快[10] 微生物滋生影响因素 - 营养含量:含糖/乳/果汁饮料提供微生物繁殖所需营养 但低糖环境仍可支持微生物生长[16] - pH值:pH高于4.6的饮料(如奶茶/茶饮/番茄汁/绿豆汤)更易滋生微生物[17][18][19] - 二氧化碳:碳酸饮料凭借低氧环境/低pH值/高压三重机制抑制微生物生长[21] - 温度:室温环境(特别是25-35℃)显著加速微生物繁殖速度[23] - 污染源:口对口饮用直接引入口腔微生物 现制饮品因缺乏灭菌流程更易变质[27] 饮料品类特性比较 - 茶饮料:乌龙茶/混合茶/绿茶均进入高污染名单 pH值普遍高于4.6[12][18] - 矿泉水:尽管营养含量低 仍因含可溶性固形物和有机物质支持微生物生长[16] - 果汁:番茄汁因pH值最高(在测试果汁中)成为微生物繁殖最严重品类[19] - 碳酸饮料:可乐等碳酸饮料表现出最低的微生物滋生风险[21] 行业实践建议 - 包装饮料开封后应避免口腔接触 使用杯具分饮[27] - 现制饮品需严格控制保存时间 冷藏超过12小时即存在安全风险[27] - 饮料配方设计需考虑pH值调节(低于4.6)或充气工艺以抑制微生物[17][21] - 消费者教育需强调开封饮料即使无糖无奶仍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1][14]
英敏特:2025年中国消费者报告-深耕价值
搜狐财经· 2025-07-30 11:52
报告核心观点 - 中国消费者正以更挑剔方式定义"值得买" 产品情绪共鸣和品牌温度成为关键购买驱动因素而非仅功能本身 [1][4][15] - 2025年消费支出预计达50.5万亿元 增速放缓至3.6% 但结构持续升级 服务型与品质型消费成为长期增长关键 [1][20][21] - 体验 悦己 健康成为核心消费趋势 不同年龄段和城市线级消费者呈现显著差异化的消费倾向 [1][23][27] 消费支出规模与结构 - 2024年消费总支出48.7万亿元 人均年消费34,621元 同比增长4.5% [27] - 2025年支出预计达50.5万亿元 增速放缓至3.6% 近60%支出集中于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 [1][20][27] - 2024-2029年消费总支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3.4% 2029年将达57.7万亿元 [1][21] - 金融及住房占比最高达25.7% 家用食品占17.8% 科技通讯占4.9% 美容个护仅占1.8% [33][34] 品类发展态势 - 家用食品和餐饮服务等刚需品类保持韧性 非酒精饮料中无糖茶 运动饮料 植物饮料增长显著 [2] - 酒类消费向低度 无醇产品转移 美容个护市场经历周期性调整 医药保健中保健品增长韧性较强 [2] - 家居护理受香氛趋势推动 服装配饰 科技通讯 家居用品 旅游度假等品类各有发展特点 [2][11] - 2024年消费增长最高品类为旅游度假 家居用品和娱乐休闲 2025年食品饮料 出行和休闲娱乐将引领增长 [27][28] 消费者行为变化 - 消费者更认可有温度的品牌形象 对"关怀者""亲密爱人"等角色好感度上升 重视品牌同理心与陪伴感 [1][24] - 18-24岁倾向食品"小投入"获小确幸 25-29岁注重美容保养与居家品质 25-49岁家居消费意愿强 50-59岁更愿为旅游度假支出 [1] - 三线及以下城市消费者在多数品类消费意愿强于二线城市 [1] 宏观经济背景 - 2024年中国GDP达135万亿元 相当于美国GDP的65% 社零总额48.8万亿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 [38] -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 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 成为经济稳定主引擎 [37][40] - 2024年CPI同比增长0.2% 就业压力短期仍有波动 老龄化持续推进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亿 [41][44] - X世代(45-60岁)人口基数最大达3.3亿 千禧世代(30-44岁)达3.2亿 成为重要消费群体 [46][47]
中国公司全球化周报|泡泡玛特预告上半年利润至少增3.5倍/消费电子产业链加速出海,赴港上市布局全球
36氪· 2025-07-20 04:34
公司动态 - 萝卜快跑与Uber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全球部署数千台无人驾驶汽车,接入Uber全球出行网络,百度美股盘前涨超4.56% [2] - 泡泡玛特预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增长不低于200%,溢利增长不低于350% [2] - 茶百道在新加坡首批两家门店试营业,位于热门商圈,提供18款饮品,价格区间2.5-6.9新币 [2] - 健力宝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计划进军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市场,同时拓展澳洲、加拿大和美国市场 [3] - 安克创新正在研究香港资本市场股权融资,以扩大全球化战略布局 [3] - 奥克斯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2025年Q1海外收入占比达57.1%,已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 [3] - 伯恩光学考虑重启香港IPO,已与顾问进行初步讨论,可能最早今年提交文件 [4] - Temu计划进军德国食品市场,凭借低价策略和灵活供应链吸引消费者 [4] - TikTok Shop推出东南亚飞轮计划PLUS,升级五项政策助力商家出海,包括降低入驻门槛和优化经营成本 [5] - Meta将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数千亿美元,股价上涨1.5% [5] - OpenAI发布ChatGPT Agent,具备自主思考和行动能力 [5] 宏观政策&行业趋势 - 消费电子产业链加速出海,蓝思科技、立讯精密等企业赴港上市,全球化产能布局成为标配 [6] - 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长61.5%,锂电池、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速超20% [6] - 前4个月中国出口玩偶、动物玩具达133.1亿元,增幅9.6% [7] - 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出口增长7.2% [7] - 我国对外投资年均增速超5%,总量规模稳居世界前三 [7] - 特朗普宣布对印尼征收19%关税,印尼承诺购买价值15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和45亿美元的农产品 [8] - 黄仁勋表示人工智能下一个浪潮是Physic AI [8] 投融资 - MiniMax近3亿美元新融资基本完成,估值超40亿美元,服务超1.57亿名个人用户和50,000余名企业客户 [9] - 智元机器人获正大机器人战略投资,将开启全球化布局 [9] - 小鹏汇天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用于飞行汽车研发和量产 [10] - 蓝点触控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用于产品研发和海外市场拓展 [10] 近期活动 - IFZA自由区为出海中东企业提供低成本注册及运营支持 [10] - KrASIA英文媒体服务助力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品牌,60%读者为东南亚商业人群 [11] - 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吸引超17,000位出海人加入 [12]
健身视野·服务站 | 夏季运动有讲究
人民日报· 2025-07-17 06:38
夏季运动注意事项 - 避开高温时段运动,选择早晨或晚上,避免中午和下午阳光强烈时段 [4] - 关注湿度,高湿度下体感温度更高,易引发中暑 [4] - 特殊人群如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患者或体能较差者需咨询医生后再制定运动计划 [4] - 儿童、老年人更需避免高温运动,选择通风良好的场所活动 [4] 运动方式调整 - 高温环境下应减少运动时长、降低速度,选择瑜伽、游泳等低冲击项目 [4] - 游泳能快速带走体热,水的导热性是空气的20多倍 [4] - 潜水时水下5米的温度比水面低3—5摄氏度 [4] - 登山时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摄氏度 [4] - 林荫道骑行风速持续大于20公里/小时可形成自降温气流 [4] - 高温预警时可选择健身房、游泳馆、居家训练或树荫下、山野里运动 [4] 运动装备与防护 - 选择浅色、宽松、速干的运动服或其他透气衣物帮助散热 [4] - 做好防晒措施,穿戴透气遮阳帽、涂抹防水防晒霜,必要时佩戴运动太阳镜 [4] 中暑预防与应对 - 出现头晕、恶心、肌肉痉挛、大量出汗或无汗、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转移到阴凉处 [5] - 用湿毛巾降温,必要时就医 [5] - 运动后勿骤停,可慢走5至10分钟避免突然静止导致身体不适 [5] - 用凉水冲手腕、颈部、脚部降温,但避免直接冰敷或洗冷水澡 [5] 运动补水与电解质补充 - 夏季运动出汗量大,补水需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饮水量控制在200毫升左右 [7] - 水温以常温或温热为宜,避免饮用冰水刺激肠胃 [7] - 大量流汗后需补充钠、钾等电解质,可选择正规运动饮料或自制低糖电解质水 [8] - 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西红柿及绿叶蔬菜可补充电解质 [8] 运动能量补给 - 运动时间持续超过60分钟或强度较大时需补充碳水化合物 [9] - 避免精制糖和高甜糕点,选择全麦面包、杂粮粥等低升糖指数碳水化合物 [9] - 运动后建议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鸡胸肉、水煮虾、水煮豆腐等 [10] - 轻食沙拉可用酸奶代替沙拉酱,增加蛋白、减少油脂 [10] 夏季运动饮食禁忌 - 忌高油高糖食品,如油炸食品、奶油蛋糕、高糖饮料等 [11] - 忌浓茶咖啡,因其利尿作用会加剧脱水 [11] - 忌空腹或暴食,运动前后1小时适度饮食为佳 [11]
2025Q2线下零售速报
36氪· 2025-07-08 08:17
季度整体概况 - 食品、饮料、酒、日化四大类目销售额同比普遍下跌但降幅收窄,其中销售额同比-7%,订单量下滑优于订单平均花费下滑,显示消费预算和价格压力大于到客量[4] - 马上赢价格指数(WPI)显示食品、饮料和酒、日化品价格水平仍低于基准线100,但呈回升趋势:饮料和酒最接近100,食品99以上,日化不足99[6] - 价格回升通道中,饮料和酒类价格指数3月起持续回升,食品次之,日化品回升力度最弱但趋势向好[6] 重点类目表现 食品类 - **速冻食品**:速冻肠以31%市场份额同比增速断层领先,速冻饺子/汤圆重回正增长,速冻包子同比-5%[13] - **乳制品**:纯牛奶/酸奶增速下滑显著放缓(<3%/<1%),成人奶粉维持涨势,雪糕/冰淇淋因夏季消费份额小幅提升[13] - **调味品**:新晋类目表现分化,酱油/复合调味料/火锅底料增速显著,中式调味酱增速有限但均为正增长[15] - **休闲零食**:受健康化趋势和零食量贩业态冲击,膨化食品/肉干肉脯等子类目销售额同比下滑超20%[14][23] 饮料类 - **运动饮料/植物饮料**:市场份额同比增速均超30%,但规模较小;即饮果汁因销售规模大成为市场份额增长第一[17] - **含乳饮料**:受去年异常波动影响,市场份额大幅回调,健康化趋势下含糖量争议加剧类目下滑[17] - **即饮茶**:销售额/件数/订单量同比均下降,显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29] 零售订单维度分析 - **每订单平均花费**:即饮果汁/包装水/植物饮料/方便面同比增长,其中方便面价格指数自2024年10月起持续高于100基准线[34][26] - **速冻肠**:销售额同比+20%但件数同比+31%,件单价显著下降,价格战风险凸显[22][35] - **休闲零食**:所有子类目每订单平均购买件数均同比下降,反映消费量减少或大包装偏好[40] 商品与新品动态 - **Top SKU变动**:复合调味料中小龙虾调料占4席(天味/筷手小厨各2款),火锅底料规格小型化趋势明显[46] - **新品上市**:速冻肠/运动饮料/酸奶上新数量同比正增长,即饮茶/酱油等类目新品数量同比下滑超50%[50] 渠道与业态表现 - **城市等级差异**:一线城市销售额同比下滑幅度是三线及以下城市的近2倍,新一线/二线城市每订单平均花费降幅最大[54] - **业态分化**:大超市订单量同比唯一正增长,店均SKU数量显示酸奶/速冻肠受渠道青睐,休闲零食类目普遍承压[58][62][65] - **饮料渠道适配**:大业态中即饮果汁/运动饮料店均SKU增长,小业态即饮茶/含乳饮料下滑,运动饮料在小业态增速显著高于植物饮料[67][70]
IF椰子水母公司通过上市聆讯,原料、产品单一、代工等问题待解
第一财经· 2025-06-17 03:40
公司概况 - IFBH Pte Ltd是一家专注于椰子水产品的轻资产饮料企业,采用全代工模式,仅有46名员工 [1] - 公司2024年收入达1.6亿美元,同比增长80.3%,净利润3331.6万美元,同比增长99% [1] - 中国内地市场贡献公司92.4%的收入,在中国椰子水市场占有34%份额 [1] 商业模式 - 采用全代工生产模式,依赖第三方完成制造、物流和销售环节 [1] - 公司认为轻资产模式是竞争优势,但外界担忧其对生产环节缺乏控制力 [1] - 上市融资计划未提及投资建厂,显示将继续维持代工模式 [1] 供应链情况 - 椰子水原料100%来自泰国,由控股股东Pongsakorn Pongsak控制的General Beverage独家供应 [2] - 计划2025年底将General Beverage供应比例降至70%以下,2027年进一步降至50% [2] - 原料来源单一且依赖关联方,存在供应风险和独立性隐患 [2] 产品结构 - 椰子水及相关产品占2024年收入的97.5%,达1.5亿美元 [3] - 2024年推出12款其他饮料产品,但仅贡献2.2%收入 [3] - 产品多元化尝试效果不佳,业绩高度依赖单一品类 [3] 行业竞争 - 疫情后健康饮品需求推动椰子水品类增长,但行业热点已转向无糖茶和中式养生水 [3] - 娃哈哈、菲诺、春光等头部品牌及7-11、盒马等渠道商纷纷进入椰子水市场 [3] - 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250ml装最低至2.5-3元,1L装8-10元,IF产品定价相对较高 [3] 发展前景 - 饮料市场竞争激烈,复制椰子水成功模式难度大,需寻找新增长点 [4] - 公司提示未来业绩可能放缓,价格战等因素可能影响收益 [4] - 行业专家认为产品多元化是必经之路,但需要时间寻找有效切入点 [4]
水饮消费折射健康需求
经济日报· 2025-06-15 22:05
水饮市场趋势 - 随着气温攀升,水饮产品销售热度飙升,市场不断推陈出新,融入健康、养生等元素,特色水果茶饮成为市场新宠[1] - 茶饮品牌纷纷推出蔬果茶,苦瓜、羽衣甘蓝等成为流行配方,苦瓜粉、羽衣甘蓝粉等冲调产品成交量环比增长8.3倍、3.3倍[1] - 中式茶饮热度不减,红豆薏米水、五指毛桃玄米水等宣传药食同源概念,受到年轻消费群体欢迎[1] 消费者偏好分析 - 男性消费者对中草药饮料、非酒精发酵型饮料与运动饮料的偏好指数均突破130,提神与保健成为消费关键词[1] - 女性消费者对乳品的偏好度更高,低温儿童酸奶、低温谷物酸奶与低温儿童牛奶等细分品类的偏好指数在142以上,营养与亲子场景需求凸显[1] - 银发群体水饮消费仅占5.4%,有着较大的挖潜空间,相关企业应及时跟进调研这一群体需求[1] 健康概念产品 - 蔬果茶、中式茶饮等主打健康养生概念,但药食同源不能等同于治疗疾病,消费者仅依赖水饮产品来追求健康很难达到预期效果[2] - 相关企业要在研发和营销阶段做好引导,迎合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和营养价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