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安医药生物
icon
搜索文档
扎心了!40只主动权益基金成立至今惨遭腰斩,广发基金6只居首
搜狐财经· 2025-08-25 00:55
A股市场表现 - 2025年8月22日上证指数收涨逾1%至3825.76点,为近十年来首次站上3800点,沪、深、京三市全天总成交额达2.58万亿元 [2] - 自二季度以来A股市场持续反弹,相对4月7日低点,上证指数大涨近14% [2] - 万得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和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年初至今分别大涨24.96%和24.72%,仅次于万得QDII混合型基金指数的27.12% [2]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 - 年内净值增长率翻倍的主动权益基金共计22只,包括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C、中银港股通医药A/C等 [2]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和C今年净值增长率分别高达130.76%和129.97% [2] - 部分翻倍基金为发起式基金且成立不足一年,如华安医药生物A/C和中航优选领航A/C成立仅8个月,净值增长率分别达113.64%/113.04%和101.15%/100.36% [3] 基金业绩分化 - 截至2025年8月22日,40只主动权益基金自成立以来净值累计跌幅超50%,分属24家基金管理人 [3][4] - 广发基金为前十大基金公司中唯一上榜者,旗下6只产品净值跌幅超50% [5] - 11家管理人各有2只基金净值腰斩,包括创金合信碳中和A/C、东方品质消费A/C等 [5] 长期业绩表现 - 太平灵活配置成立超十年(2015年2月10日),自成立以来净值回报为-56.50%,同类排名垫底(329/329) [6][8][9] - 该基金在2016-2024年九个年度中六个年度亏损,2025年净值回报仅1.64%,同类排名2129/2307 [8] - 摩根整合驱动A自2015年成立以来累计净值回报-54.04%,同类排名倒数第三(389/391) [9] 广发基金个案分析 - 广发基金旗下6只净值腰斩产品均成立于2021年1月至2月,包括广发诚享A/C、广发优势成长A/C等 [11] - 郑澄然管理的广发兴诚A/C和广发诚享A/C发行规模分别达119.54亿元和79.23亿元 [11] - 郑澄然在管8只产品中6只为新发基金,广发成长动力三年持有A任职回报-47.95%,同类排名3012/3029 [14] - 广发基金2021年新发基金67只募资近2100亿元,2024年新发规模降至221.20亿元,2025年进一步降至138.83亿元 [13] 行业现象与影响 - 40只净值腰斩基金中55%成立于2021年牛市高峰期 [11] - 广发基金"造星运动"、赛道押注及风控缺失对行业产生负面影响 [16] - 部分产品如广发优势成长A/C单位净值仅0.4849元和0.4762元,累计回报低于-51% [16]
港股仓位,成制胜秘诀?新老基金合同影响公募业绩格局
券商中国· 2025-08-11 02:16
基金合同新老差异对业绩的影响 - 基金合同是否允许投资港股成为业绩分化的关键因素,允许港股投资的新产品业绩显著优于老产品 [1][2] - 全市场前20强A股基金(主动权益)年内收益率均超70%,其中超九成为2018年后成立且合同允许港股投资(仓位上限50%) [3] - 业绩倒数的10只A股基金中超九成合同未涵盖港股,例如2016年成立的科技主题基金因合同限制未投资港股导致排名垫底 [3] 港股对基金业绩的贡献 - 港股仓位配置成为跑赢市场的关键,年内前四强基金港股仓位占比42.5%-46.8%(长城医药产业精选42.9%、永赢医药创新42.5%、华安医药生物46.8%、诺安精选价值43.5%) [3] - 主动权益QDII基金年内全部实现正收益,而A股基金两极分化,凸显港股对公募业绩的贡献及合同差异的影响 [4] 基金经理与合同限制的矛盾 - 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新基金"(2020年后成立含港股条款)业绩优于"老基金",如广发基金吴远怡凭借港股选股进入业绩10强 [5][6] - 老牌产品如华夏大盘精选(2004年)、南方绩优成长(2006年)、广发小盘成长(2005年)因合同未涵盖港股导致业绩落后,南方绩优成长年内收益不足4%而同期新基金收益20%-40% [6] 修改基金合同的争议 - 部分老产品如交银先进制造(2011年)、华夏智胜成长(2016年)通过持有人大会修改合同增设港股投资 [7] - 行业对修改合同持谨慎态度,部分基金经理认为港股投资需专业能力,盲目扩大范围可能增加风险,更倾向发行港股主题基金而非修改老合同 [7][8]
提振产品业绩表现 基金合同增设港股投资并非万能
证券时报· 2025-08-10 17:37
基金合同差异与业绩分化 - 新基金合同普遍允许配置港股(不超过50%股票仓位),2025年前8月全市场前20强A股基金(主动权益)年内收益率均超70%,其中超九成为2018年后成立产品 [2] - 业绩前四的基金(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永赢医药创新、华安医药生物、诺安精选价值)港股仓位达42.5%-46.8%,均成立于2019年后 [2] - 未允许配置港股的老基金表现低迷,年内业绩倒数10只A股基金中超九成合同限制港股投资,如2016年成立的科技主题基金因合同限制排名垫底 [2] 港股对QDII与A股基金影响 - 主动权益QDII基金2025年前8月全部实现正收益,而A股基金业绩两极分化显著,主因合同对港股投资范围约定差异 [3] - 明星基金经理"一拖多"产品中,新基金(2020年后成立含港股条款)业绩显著优于老基金,如吴远怡管理的含港股产品进入全市场前10 [4] 老基金合同限制案例 - 华夏大盘精选(2004年成立)、南方绩优成长(2006年成立)、广发小盘成长(2005年成立)因合同未涵盖港股,业绩在同类中垫底 [5] - 南方绩优成长年内收益不足4%,同期史博管理的3只新基金收益达20%-40% [5] 合同修改的实践与争议 - 部分老基金如交银先进制造(2011年成立)、华夏智胜成长(2016年成立)已通过持有人大会修改合同增设港股投资 [6] - 行业对修改合同持谨慎态度,部分基金经理更倾向专注A股,认为港股投资风险可能超出A股思维预期 [7] - 公募公司更倾向发行港股主题基金而非修改老合同,因基金经理能力圈与策略适配性存异 [6][7]
百亿基金经理收益回暖!张坤规模领衔 王明旭7产品年内亏损
南方都市报· 2025-08-08 08:02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表现 - 截至8月7日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达15.03% 其中95%实现正收益[1][2] - 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超越股票指数基金11.8%的表现 较沪深300指数4.6%和中证500指数10.6%产生显著超额收益[2] - 医药行业主题基金表现突出 4只基金实现年内收益翻倍 包括长城医药产业精选 中银港股通医药 永赢医药创新智选和华安医药生物[1][3] 百亿基金经理规模与业绩 - 90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百亿元 易方达基金张坤以550.47亿元管理规模居首[1][5] - 百亿基金经理偏股型指数平均收益14.3% 其中86人取得正收益 汇添富张韡65.8%和永盈张璐53.4%领跑[1][6] - 管理规模超300亿元和200亿元的基金经理平均收益分别为9.8%和12.5% 均低于百亿基金经理平均水平[6] 个别基金经理表现分析 - 张坤偏股型指数年内涨幅7.5% 在管4只基金均实现正收益但跑输业绩基准 易方达蓝筹精选任职回报87%[6] - 广发基金王明旭偏股型指数收益-7.4%垫底 在管8只基金中7只年内浮亏 5只任职回报为负[8] - 王明旭管理的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广发价值稳进A自6月19日成立至8月7日收益为-1.1%[9] 基金规模与份额变动 - 主动权益基金总规模达3.39万亿元 但上半年份额减少1982.4亿份 显示投资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复[3] - 广发基金拥有9名百亿基金经理数量最多 易方达8人 中欧7人 富国6人紧随其后[5] 长期业绩与投资者回报 - 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近3年收益-6.4% 近5年收益-1.2% 普通股票型基金近3年收益-2.7% 近5年收益4.9%[4] - 灵活配置型基金指数近3年收益-2.6% 近5年收益8.2% 显示五年前买入的投资者普遍开始盈利[4] 投资风格与持仓结构 - 张坤投资风格侧重深度价值投资 重仓股包括腾讯控股 阿里巴巴 五粮液和贵州茅台等龙头企业[6] - 王明旭投资风格均衡 重仓股覆盖四方精创 江苏银行 美的集团和长江电力等多行业标的[9]
赢了业绩输了规模!绩优主动权益基金遭ETF“偷袭”,什么情况?
证券时报网· 2025-08-04 01:52
主动权益基金与ETF业绩与规模对比 - 主动权益基金凭借个股挖掘能力阶段性跑赢ETF 但ETF实现规模碾压 [1] - 创新药板块行情推升基金业绩 年内17只基金业绩翻倍 其中10只为主动权益基金 7只为创新药主题ETF [2] - 主动权益基金经理通过精准选股和集中持仓收获业绩大幅领先相关指数基金产品 [2] 创新药主题基金规模变化 - 10只业绩翻倍的创新药主动权益基金二季度末规模94亿元 二季度仅增加58亿元 [3] - 7只创新药ETF产品二季度规模增加129亿元 总规模达284亿元 7月份至今规模再度增加近100亿元 [3] - 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年内获资金净流入超80亿元 成为此轮创新药行情中吸金最多的产品 [3] -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二季度末规模134亿元 最新规模154亿元 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二季度末规模78亿元 最新规模120亿元 [3] ETF相对优势分析 - ETF被动跟踪机制能精准捕捉行业贝塔收益 投资者更倾向通过ETF快速布局高景气赛道 [4] - ETF凭借透明持仓和灵活交易特征吸引大量投资者和量化资金 每日披露持仓和规模避免风格漂移风险 [5][6] - ETF管理费率普遍低于主动权益基金 具有明显成本与效率优势 [6] - 部分ETF实现T+0交易机制 强化对交易型资金的吸引力 [6] 行业主题ETF规模表现 - 人形机器人 券商等主题ETF规模均比主动权益基金大 [4] - 易方达中证香港证券投资主题ETF7月至今吸金超百亿元 规模几乎翻倍 一个月涨幅一度超过40% [8] - 港股券商主题ETF成为稳定币行情中资金抢筹工具 易方达基金持有多家港股券商比例超过5% [8] 基金公司战略重心转移 - 基金公司将战略重心转移至被动投资 进一步挤压主动权益基金空间 [6] - 2025年新成立ETF中科创板人工智能 通用航空主题 港股通科技主题 云计算产业等贝塔产品占比显著提升 [6] ETF对市场波动影响 - ETF短期交易属性可能加剧市场波动 部分高频投资者倾向短期波段操作放大跟踪指数波动 [8][9] - 人形机器人主题ETF行情熄火后规模止步不前或大幅缩水 资金追涨杀跌迹象明显 [8] - 易方达中证香港证券投资主题ETF近期回撤超过7% 市场波动明显加大 [8]
“沸腾”!又有两只,暴涨100%!
中国基金报· 2025-07-18 07:12
基金业绩表现 - 中银港股通医药A年内单位净值增长率达103.61%,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涨幅达102.12%,成为年内第三只和第四只"翻倍基" [1][2]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年内涨幅达120.87%,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涨幅为115.1%,为前两只"翻倍基" [3] - 共计20只基金年内单位净值涨幅超过80%,其中4只主动基金涨幅超90%(华安医药生物96.52%,中航优选领航A94.44%,诺安精选价值A93.30%,平安核心优势A91.84%) [5] 基金持仓与规模变化 - 4只"翻倍基"均聚焦创新药行业,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重仓港股创新药,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股与港股各占50% [3]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二季度份额达6.79亿份(环比增长22.2倍),净值规模11.32亿元(环比增长30倍以上) [3] - 永赢医药创新智选二季度总份额20亿份(环比增长229.7%),净值规模30.43亿元(环比增长321.57%) [3] 创新药行业动态 -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2025年以来涨幅达80.43% [6] - 中国创新药出海授权数量及金额突破,港股创新药板块估值修复 [6] - 基金经理关注三季度两大方向:管线海外授权趋势延续、国内销售放量(需结合季报及医保谈判结果) [6] 投资策略与展望 - 跨国药企(MNC)因专利悬崖需补充管线,中国创新药企业进入欧美市场将实现"第二增长曲线" [6] - 创新药板块结构性做多方向明确,但需警惕估值过高个股 [7] - 商业化路径清晰、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受基金集中持仓 [3]
“沸腾”!又有两只,暴涨100%!
中国基金报· 2025-07-18 06:59
基金业绩表现 - 中银港股通医药A年内单位净值增长率达103.61%,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涨幅达102.12%,成为年内第三只和第四只"翻倍基" [4]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年内涨幅达120.87%,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涨幅为115.1%,为前两只"翻倍基" [5] - 共计20只基金(仅统计主代码)年内单位净值涨幅超过80%,绝大多数为聚焦创新药行业的产品 [7] 基金规模增长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份额合计6.79亿份,环比增长22.2倍;净值规模达11.32亿元,较一季度末增加10.96亿元,环比涨幅达30倍以上 [5] - 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总份额达20亿份,较一季度的6.06亿份增长229.70%;净值规模达30.43亿元,环比增长321.57% [5] 创新药行业表现 - 7月17日A股创新药板块指数涨幅超过3%,近20只相关概念股涨停或涨幅超过10%;港股创新药多股创新高 [4] -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2025年以来的涨幅高达80.43% [8] - 中国创新药迎来多重好消息,出海授权数量、金额出现重要突破,行业迎来估值修复 [8] 基金经理观点 - 三季度创新药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管线海外授权的产业趋势有望延续,以及国内销售放量 [8] - 跨国药企持续BD中国创新药是一门"互惠"的生意,中国创新药企业进入欧美医药工业体系将实现"第二增长曲线" [8] - 医药行业以创新药为主的结构性做多方向明确,中期看好创新药板块景气度 [9] 基金持仓特点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基金重仓股聚焦港股创新药,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A股、港股创新药各占"半壁江山" [5] - 中银港股通医药基金重仓港股创新药,永赢医药创新智选基金聚焦商业化路径清晰、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5] - 主动产品中华安医药生物(96.52%)、中航优选领航A(94.44%)等四只基金年内涨幅超90% [7]
创新药投资浪潮下,华安基金医药投资军团的投资密码
经济观察网· 2025-07-14 06:15
中国创新药产业现状 - 2024年国产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和首付款分别为523亿美元和41亿美元 双双刷新历史纪录 [2] - 2025年1-5月国产创新药BD总金额达455亿美元 首付款22亿美元 全年交易金额有望再创新高 [2]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41起 总金额369.29亿美元 接近2023年全年规模 [2] - 政策端持续释放红利 包括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缩短至30个工作日等系列支持措施 [3] - 产业运行趋势由资本驱动转向盈利驱动 板块迎来业绩与估值双重修复机会 [3] 华安基金医药投资表现 - 旗下医药主题基金年内净值增长率领先 股票型平均21.96% 偏股型平均23.94% [4] - 华安医药生物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包括三生制药 信达生物 康方生物等创新药企 [4] - 华安健康主题基金持仓覆盖创新药 医疗器械 医疗服务等多个细分领域 [6] - 华安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基金可投资未入港股通的医药成分股 受益于2025港股IPO大年 [7] 华安基金投研体系特点 - 构建"政策+技术+全球化"三维框架 实现差异化竞争力矩阵 [9] - 采用中心化研究平台+多元化投资团队模式 强调团队协作 [8] - 投研人才需经历长期专业锤炼 确保扎实的产业认知和投资能力 [8] - 通过细分结构再平衡控制回撤 把握行业景气趋势性机会 [6] - 注重一线调研和产业链验证 跟踪企业竞争壁垒与成长持续性 [7]
82.45%!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摘得主动权益基金上半程业绩冠军
快讯· 2025-06-30 23:01
公募基金上半年业绩排名 - 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以82.45%的收益率位居主动权益基金上半年业绩榜首 [1] - 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和万家北交所慧选两年定开分别以72.16%和60.36%的收益率位列第三和第十 [1]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以75.18%的收益率排名第二 [1] - 中银港股通医药、永赢医药创新智选、华安医药生物、平安核心优势、诺安精选价值分别以70.08%、69.39%、66.44%、63.76%、61.88%的收益率位列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九 [1] - 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以68.29%的收益率位列第六 [1] 行业配置特点 - 前十榜单中逾半数产品重仓医药板块 [1] - 北交所主题基金表现突出,占据前三名中的两席 [1]
下半年基金怎么投?小心一个误区,关注三个方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9 02:54
市场表现回顾 - 沪指站稳3400点整数关并创出年内新高,市场热点涌现 [1] - 上半年港股创新药ETF及权益产品表现突出,多只产品涨幅超50%,华安医药生物、嘉实互融精选股票等涨幅超60% [4] - 2023年上半年AI赛道基金表现优异,诺德新生活、东吴移动互联等涨幅超60%,游戏动漫ETF接近翻倍,但全年涨幅回落至50%以下 [4] - 2023年下半年红利、高股息及北交所产品表现突出,万家精选混合等收益超20% [5] - 2024年上半年延续高股息风格,煤炭、能源等稳健型产品表现优秀,下半年"924"行情转向金融科技、机器人等板块 [5] 投资误区分析 - 投资者倾向于从上半年强势品种中挖掘"牛基",但历史数据显示上半年强势基金下半年业绩常回落 [3][4] - 2023年AI赛道基金全年涨幅较上半年显著收窄,游戏动漫ETF全年涨幅回落至50%以下 [4] - 2024年上半年创新药及新消费赛道涨幅较大,但下半年维持强势的可能性较小 [5] 下半年关注方向 科技成长方向 - 英伟达创历史新高带动美股科技股走强,A股科技成长股有望成为突破主线 [6] - AI算力及应用公司估值消化至合理位置,新易盛等算力龙头已创新高 [6] - 智能驾驶领域多款新车聚焦智能化,估值偏低或带来投资机会 [6] - 机器人板块经历调整后维持强趋势,鹏华碳中和、永赢先进制造等产品年内涨幅超40% [7] 红利基金 - 存款利率下调至0.95%(一年期)推动红利策略转向主动配置 [10] - 格林高股息优选收益达38%,富国港股通红利精选收益近23% [10] - 港股通红利ETF(513530)自2022年上市后每年正收益,2023年涨32%,2024年涨12.8% [10] REITs产品 - 全市场REITs产品增至73只,底层资产扩展至新基建、智慧城市等领域 [12] - 嘉实物美消费REIT年内涨超50%,华夏大悦城商业REIT涨49.58%,13只产品涨幅超30% [12] - 消费、仓储物流、保障房类REITs表现更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