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广发小盘成长
icon
搜索文档
刘格菘半年两调整引离职猜测 公募“减负潮”下的基民焦虑
第一财经· 2025-09-11 15:49
基金经理变动情况 - 广发基金知名基金经理刘格菘在半年内两次调整在管产品 包括3月25日增聘陈韫中、吴远怡共同管理广发小盘成长(162703 OF)以及9月10日卸任管理近7年的广发多元新兴股票(003745 OF)[1][2] - 刘格菘卸任后 在管产品数量缩减至5只 在管规模从31295亿元降至29463亿元 较其规模巅峰84343亿元减少60%[4] - 广发双擎升级、广发科技先锋、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等3只产品仍由刘格菘独立管理 广发创新升级与吴远怡共同管理[4] 行业人才策略模式 - 行业普遍采用"以老带新"机制 通过"增聘-共管-卸任"路径逐步移交产品管理权 资深基金经理与新任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 待新人能力成熟后过渡至独立管理[1][5] - 截至9月11日 年内首度实操管理产品的"新人"达339位 过去四年每年均有超过430位基金经理"出道"[7] - 典型案例包括2020年5月刘格菘管理的广发鑫享增聘郑澄然 同年11月广发科技创新增聘吴远怡 次年5月刘格菘正式卸任并由两人分别接棒独立管理[4] 行业人员流动现状 - 截至9月11日 年内离任基金经理人数达293人 较去年同期增加23%[5] - 出现"清仓式卸任"案例:宝盈基金原基金经理杨思亮8月卸任所有7只在管产品 9月入职易方达基金 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5月卸任所有产品后确认离职[6] - 鲍无可卸任前一季度末管理规模1463亿元 二季度末相关产品规模下滑至10334亿元 缩减近30%[8] 行业投研体系转型 - 投研体系建设从"明星驱动"转向"平台赋能" 基金公司更重视"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通过平台建设减轻基金经理管理压力[8] - 行业落实高质量发展方案要求 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 通过"以老带新"引导新任基金经理从研究员向基金经理身份转变[7][8] - 兴证全球基金董理9月初卸任兴全趋势投资 由增聘的杨世进和谢长雁共同管理 中欧基金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7月增聘基金经理赵磊[7] 投资者行为表现 - 投资者对基金经理变更敏感 部分因对新任基金经理能力存疑而选择赎回产品[9] - 行业建议投资者无须急于决策 可对新任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和能力进行观察 结合基金特点决定是否继续持有[10]
刘格菘半年两调整引离职猜测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11 13:09
基金经理刘格菘产品调整 - 广发基金知名基金经理刘格菘于9月10日卸任管理近7年的广发多元新兴股票(003745)产品 由8月增聘的周智硕独立管理[2][3] - 刘格菘在管产品数量从6只缩减至5只 在管规模从312.95亿元降至294.63亿元 较其843.43亿元规模巅峰减少65%[5] - 半年内两次操作产品调整:3月25日广发小盘成长增聘陈韫中、吴远怡共同管理 9月10日卸任广发多元新兴股票[3] 行业人才策略与变动趋势 - 行业通过"增聘-共管-卸任"路径实现"以老带新"人才策略 资深基金经理与新任共同管理产品 待新人成熟后过渡至独立管理[6] - 年内离任基金经理人数达293人 较去年同期增加23% 部分知名基金经理经历"增聘、卸任、离职"流程[6] - 截至9月11日 今年以来首度管理产品的"新人"达339位 过去四年每年超430位基金经理"出道"[8] 产品管理权移交案例 - 刘格菘2020年5月广发鑫享增聘郑澄然 同年11月广发科技创新增聘吴远怡 次年5月卸任上述产品 完成"增聘磨合"到"卸任交接"培养路径[5] - 宝盈基金原基金经理杨思亮8月卸任所有7只在管产品 9月入职易方达基金[7] - 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5月卸任所有在管产品并确认离职 其管理规模从一季度146.3亿元降至二季度103.34亿元 缩减29.5%[7][9] 行业投研体系转型 - 投研体系建设从"明星驱动"转向"平台赋能" 重视"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建设 帮助大规模基金经理减轻管理压力[9] - "以老带新"机制引导新任基金经理从研究员转型 直至具备独立管理产品能力 为行业培养新人[9] - 行业落实高质量发展方案要求 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 体现基金公司正常经营管理行为[8] 投资者反应与建议 - 投资者因对新任基金经理能力存疑 可能选择赎回产品 鲍无可卸任后相关产品规模缩减近三成[9][10] - 建议投资者无须急于决策 可对新任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和能力进行观察 结合基金特点决定是否持有[11] - 基金经理变更后产品业绩和投资逻辑可能变化 每位基金经理具备独特投资风格与策略[11]
刘格菘半年两调整引离职猜测
第一财经· 2025-09-11 12:04
文章核心观点 - 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半年内两次卸任在管产品 引发市场对其离职的猜测 但业内知情人士明确表示其目前并无离职安排[3] - 基金经理"增聘-共管-卸任"路径是行业"以老带新"人才策略的体现 在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 知名基金经理逐步减负、新人加速登台成为常态[3][7][10] - 投资者对基金经理变更反应敏感 部分产品出现规模缩减 建议投资者对新任基金经理进行观察后再做决策[8][11] 基金经理变动情况 - 刘格菘于2025年9月10日卸任管理近七年的广发多元新兴股票(003745) 由8月增聘的周智硕独立管理[4][5] - 此次卸任后刘格菘在管产品数量缩减至5只 在管规模从31295亿元降至29463亿元 较其84343亿元的规模巅峰减少60%[6] - 广发双擎升级、广发科技先锋、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仍由刘格菘独立管理 广发创新升级与吴远怡共同管理[6] 行业人才培育机制 - "以老带新"机制通过资深基金经理与新任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 待新人经验成熟后过渡至独立管理[7] - 2020年5月刘格菘管理的广发鑫享增聘郑澄然 同年11月广发科技创新增聘吴远怡 次年5月刘格菘正式卸任 形成完整培养路径[7] - 截至2025年9月11日 年内首度管理产品的"新人"有339位 过去四年每年均有超过430位基金经理"出道"[9] 行业发展趋势 - 公募基金经理队伍流动性显著加快 年内离任基金经理人数达293人 同比增加23%[7] - 投研体系建设正从"明星驱动"转向"平台赋能" 重视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10] - 多家公司对产品基金经理进行调整 体现行业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 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的新变化[10] 投资者反应与案例 - 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2025年5月卸任所有产品 其管理规模从一季度1463亿元下滑至二季度10334亿元 缩减近30%[8][11] - 宝盈基金原百亿基金经理杨思亮8月卸任所有7只在管产品 9月正式入职易方达基金[8] - 投资者因对新任基金经理能力存疑而选择赎回 建议观察新任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和能力后再做决策[11]
刘格菘半年两调整引离职猜测,公募“减负潮”下的基民焦虑
第一财经· 2025-09-11 11:23
顶流又"放权"!基民的焦虑谁来解? "刘格菘卸任了?"明星基金经理的最新动向引来众多基民的关注。 日前,广发基金旗下知名基金经理刘格菘宣布卸任管理近7年的"老产品"。更让基民坐不住的是,这是 其半年内第二次在管产品出现调整。尽管变动引发部分投资者对其离职的猜测,但业内知情人士向第一 财经明确表示"刘格菘目前并无离职安排"。 事实上,类似"顶流减负"的戏码并不鲜见。近年来已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通过"增聘-共管-卸任"路径逐 步移交产品管理权,背后实则是"以老带新"人才策略。在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知名基金经理逐 步"减负"、新人加速登台的情况越加常见。 然而,每一次明星基金经理的卸任,仍会触动投资者敏感的神经。面对基金经理的变更,投资者是应该 耐心观察还是果断赎回?这成为摆在众多持有人面前的现实考题。 半年内两度调整在管产品 此番卸任后,刘格菘的在管产品数量缩减至5只,最新在管规模从312.95亿元降至294.63亿元。这一规模 较其843.43亿元的规模巅峰减少六成。 从具体产品来看,广发双擎升级、广发科技先锋、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等3只产品仍由刘格菘独立管 理,广发创新升级则是与吴远怡共同管理。 半年内连 ...
突发,广发基金顶流刘格菘卸任广发多元新兴,140%回报基金由周智硕单独管理
搜狐财经· 2025-09-11 05:52
基金经理变更 - 广发基金解聘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 其卸任管理近7年的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基金 该基金任职回报达140.03% 是其在管产品中收益最高的一只[1] - 刘格菘离任原因为"工作安排" 公司及业内人士均解释为"正常工作调整" 强调其不会离开广发基金[1] - 接任基金经理为原共同管理人周智硕 刘格菘管理的其他5只基金暂无变更计划[1][7] 基金经理管理现状 - 刘格菘仍在管5只基金 包括广发小盘成长、广发创新升级等 总管理规模达294.63亿元[7] - 其核心持仓延续"重仓赛道"风格 二季度末主要配置赛力斯、圣邦股份、亿纬锂能、阳光电源等个股[7] - 在管产品业绩表现分化 广发创新升级、广发双擎升级A任职回报超100% 但广发科技先锋、广发行业严选三年已出现负收益[7] 行业背景与趋势 - 公募行业面临费率改革 基金公司创收承压 基金经理面临降薪压力 "减负"成为行业普遍选择[8] -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卸任潮持续发酵 包括富国基金于洋"清仓式"卸任全部产品 安信基金张翼飞卸任9只基金后离职[8] - 行业从"牌照红利"进入"能力竞争"阶段 私募向机构化转型 个人IP溢价衰减 平台价值凸显[9] 市场影响与考量 - 头部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过大导致资产配置与调仓难度增加 刘格菘294.63亿元管理规模引发市场对其管理能力的质疑[8] - 基金公司选择卸任业绩最优基金而非规模更大或业绩疲软产品 引发对规模与业绩平衡考量的猜测[4][8] - 明星经理频繁调整在管产品影响投资连续性 基金公司需优化持仓策略提升业绩以留住基民信任[9]
港股仓位,成制胜秘诀?新老基金合同影响公募业绩格局
券商中国· 2025-08-11 02:16
基金合同新老差异对业绩的影响 - 基金合同是否允许投资港股成为业绩分化的关键因素,允许港股投资的新产品业绩显著优于老产品 [1][2] - 全市场前20强A股基金(主动权益)年内收益率均超70%,其中超九成为2018年后成立且合同允许港股投资(仓位上限50%) [3] - 业绩倒数的10只A股基金中超九成合同未涵盖港股,例如2016年成立的科技主题基金因合同限制未投资港股导致排名垫底 [3] 港股对基金业绩的贡献 - 港股仓位配置成为跑赢市场的关键,年内前四强基金港股仓位占比42.5%-46.8%(长城医药产业精选42.9%、永赢医药创新42.5%、华安医药生物46.8%、诺安精选价值43.5%) [3] - 主动权益QDII基金年内全部实现正收益,而A股基金两极分化,凸显港股对公募业绩的贡献及合同差异的影响 [4] 基金经理与合同限制的矛盾 - 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新基金"(2020年后成立含港股条款)业绩优于"老基金",如广发基金吴远怡凭借港股选股进入业绩10强 [5][6] - 老牌产品如华夏大盘精选(2004年)、南方绩优成长(2006年)、广发小盘成长(2005年)因合同未涵盖港股导致业绩落后,南方绩优成长年内收益不足4%而同期新基金收益20%-40% [6] 修改基金合同的争议 - 部分老产品如交银先进制造(2011年)、华夏智胜成长(2016年)通过持有人大会修改合同增设港股投资 [7] - 行业对修改合同持谨慎态度,部分基金经理认为港股投资需专业能力,盲目扩大范围可能增加风险,更倾向发行港股主题基金而非修改老合同 [7][8]
提振产品业绩表现 基金合同增设港股投资并非万能
证券时报· 2025-08-10 17:37
基金合同差异与业绩分化 - 新基金合同普遍允许配置港股(不超过50%股票仓位),2025年前8月全市场前20强A股基金(主动权益)年内收益率均超70%,其中超九成为2018年后成立产品 [2] - 业绩前四的基金(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永赢医药创新、华安医药生物、诺安精选价值)港股仓位达42.5%-46.8%,均成立于2019年后 [2] - 未允许配置港股的老基金表现低迷,年内业绩倒数10只A股基金中超九成合同限制港股投资,如2016年成立的科技主题基金因合同限制排名垫底 [2] 港股对QDII与A股基金影响 - 主动权益QDII基金2025年前8月全部实现正收益,而A股基金业绩两极分化显著,主因合同对港股投资范围约定差异 [3] - 明星基金经理"一拖多"产品中,新基金(2020年后成立含港股条款)业绩显著优于老基金,如吴远怡管理的含港股产品进入全市场前10 [4] 老基金合同限制案例 - 华夏大盘精选(2004年成立)、南方绩优成长(2006年成立)、广发小盘成长(2005年成立)因合同未涵盖港股,业绩在同类中垫底 [5] - 南方绩优成长年内收益不足4%,同期史博管理的3只新基金收益达20%-40% [5] 合同修改的实践与争议 - 部分老基金如交银先进制造(2011年成立)、华夏智胜成长(2016年成立)已通过持有人大会修改合同增设港股投资 [6] - 行业对修改合同持谨慎态度,部分基金经理更倾向专注A股,认为港股投资风险可能超出A股思维预期 [7] - 公募公司更倾向发行港股主题基金而非修改老合同,因基金经理能力圈与策略适配性存异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