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医疗器械
icon
搜索文档
提升全民健康获得感的关键所在——从2025年中国卫生发展论坛看“三医”协同
新华社· 2025-09-27 14:24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题:提升全民健康获得感的关键所在——从2025年中国卫生发展论坛看"三 医"协同 "下一步要持续推动中医药融入分级诊疗体系,发挥其在治未病、重大疾病和康复中的独特作 用。"严华国说。 新华社记者 李恒、彭韵佳 推动"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是深化医改、提升全民健康获得感的关键所在。 9月27日,2025年中国卫生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主题聚焦"'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跨部门行动与改 革"。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医疗、医保、医药三大体系的深度融合展开深度对话,并探讨下一步发展方 向。 医疗: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指出,"三医"协同不仅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更 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全国已设置13个类别26个国家医学中心、125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114个省级医疗中心,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中西部和基层下沉。 "当前,全国338个地市(州、盟)实现医学检查结果互认,互认项目超过200项;紧密型城市医疗 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2024年双向转诊人次达3600万,较2020年增 ...
北京百亿市级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完成投决项目47个
中国经营报· 2025-09-26 19:59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三城一区"集中了全市近三成的企业和六成的研发人员、研发经 费,是全市创新资源集聚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丰富的区域。建成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 医疗等64家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打造从研发到应用的创新生态链,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中 关村以不到全市4%的土地贡献了全市约三分之一的GDP。 中关村先行先试24项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多项政策向全国推广。加快打造 高水平人才高地,依托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市自然科学 基金累计设立12只联合基金,总规模达8.35亿元,企业参与数量和出资额均位居全国省级基金首位。 "在北京这片创新热土上,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张继红说,人民银行等九部委支持建设中关 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设立50亿元规模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市政府设立8 只总规模千亿级投资基金。《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报告2025》显示,北京位居全球前列。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已累计推进1105项重点项目和重大任务落地,独角兽企业数量连续四年位列全球 城市第三。9月26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 ...
北京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海淀站)正式揭牌
北京商报· 2025-09-25 11:34
据悉,海淀区作为北京市四大医药健康产业核心区之一,区内医药健康企业700余家,上市企业20家, 汇聚了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具有丰富的临床、研发资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57家,36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14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5个医院研究所。依托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北 京大学肿瘤医院、301医院、西苑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呈现出"基础学科全面、临床资源聚集、人才梯 队强大"等特点。 北京商报讯(记者 王寅浩 实习记者 宋雨盈)9月25日,北京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海淀站)正式 揭牌,落户中关村创业大街。据了解,海淀站为北京市第四家市级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以"融合 创新、AI赋能"为核心特色,已成功入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试点"揭榜挂帅"单位名单。 北京市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淀站设立以后,将持续推动药监服务网络全域覆盖,聚焦审评审批前 置、创新产品优先等核心功能,推动更多原始创新产品获批上市。北京市药监局也将指导平台深化AI 辅助审评探索,优化"一对一"服务,力争2026年全市创新医疗器械、AI医疗器械获批数量继续领跑全 国。 此外,活动现场还发布了《北京市生物医药企业合规指引》 ...
唯有创新破万“卷”
新华日报· 2025-09-24 21:43
"内卷"终非长久计,创新才是硬道理。所谓"反内卷",不是不重视价格因素,而是要推动竞争从"卷价 格"到"卷价值"跃迁。政策设计中,"新药不集采、集采非新药"规则更加细化,测算下来,创新药研发 投入回收周期缩短了3—5年。此外,就在集采新规发布前5天,国家医保局启动2025年医保药品目录调 整,首次新增商保创新药目录,创新药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红利期。当然,政策托举之外,关键还是行 业自身以真正的创新打破需求天花板、发现新蓝海,同时也需要贯穿行业上下游、链接产学研各方的系 统性创新布局。 众所周知,创新药研发难度大、投入高,一旦成功,回报也高。作为经营主体,药企不能再满足于通过 仿制和外延式扩张来分食存量市场,而应大力投入原研药、首仿药、高端制剂、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 奋力跨越技术壁垒。当产品拥有更高的技术壁垒和临床价值,自然就能摆脱低价困局,在市场中赢得主 动。比技术创新更加重要的,是构建一个更健康的创新和竞争生态。这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 者的投入获得合理回报,激发研发热情;需要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让创新产品更快惠及患者;需要 促进临床与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强化质量评 ...
2024年医保数据梳理:收入持续增长,各项政策稳步推进-20250914
平安证券· 2025-09-14 11: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医药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1] 报告核心观点 - 医保覆盖率高且稳定 参保率常年维持在94%以上 基本实现医保全覆盖[2] - 医保基金收入持续增长 从2018年21384亿元增至2024年34913亿元 支出从2018年17822亿元增至2024年29764亿元 2023-2024年支出增速大于收入增速导致当期结余负增长[2][7] - 职工医保是医保收入主力 2018-2024年收入占比稳定在63%以上 收入从13537.8亿元增至23732.47亿元[19] - 医保支付"腾笼换鸟"政策持续推进 国家医保局表态不再以最低价作为参考 利好创新药械发展[4][85] - 多层次医疗支付体系逐步成型 有助于未来创新产品放量[4][85] Part1 医保总述:医保基金收入持续增长,参保率高 - 医保基金收入持续六年增长 2018-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8.5% 2024年达34913亿元[2][7] - 医保基金支出同步增长 2024年达29764亿元 2023-2024年支出增速超过收入增速[2][7] - 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4%以上 2021年达峰值96.49% 2024年回落至94.20%[12] - 当期结余在2020-2022年快速增长 2022年达6325亿元 2023-2024年出现负增长[7] Part2 职工医保:医保收入主力,参保人数持续增长 - 职工医保参保人数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 从2018年31681万人增至2024年37948.34万人[23] - 在职退休比从2018年2.78下降至2024年2.63 反映老龄化趋势影响[23] - 企业职工是参保主力 2024年占比65% 较2018年68%下降 灵活就业人员占比从13%升至17%[27] - 次均住院费用2022年起下降 从2021年峰值12948元降至2024年11707元 与DRG支付政策相关[37] - 住院费用医保支付比例总体提升 2024年达84.80% 一级及以下机构支付比例最高达89.90%[37][40] - 医疗费用流向药店占比提升 从2018年较低水平升至2024年10.79% 反映医药分离政策效果[41] Part3 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近年下滑,累计结余保持正增长 - 居民医保参保人数2019年后持续下降 从2019年102483万人降至2024年94714万人[48] - 基金收入保持正增长 从2018年6971亿元增至2024年11181亿元[48] - 次均住院费用2023年起下降 从2022年8129元降至2024年7408元[58] - 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低于职工医保 2024年为68.60% 但较2018年65.60%有所提升[58][61] - 累计结余持续增长 从2018年4372亿元增至2024年8183亿元 但2023-2024年增速放缓[63] Part4 其他方面:医保目录内药品种类增长,医疗救助支出增长 - 医保目录药品数量持续增加 从2018年2709个增至2024年3159个 西药增长较中成药更快[69] - 2021-2024年累计新增药品数量从250个增至835个 谈判药品报销人次从1.4亿增至2.8亿[69] - 2018-2024年开展10批药品集采覆盖435种药品 平均降幅52-84% 5批高值耗材集采覆盖7大类[73][74] - 医疗救助支出大幅增长 从2018年425亿元增至2024年792亿元 托底功能增强[75] - 异地就医结算人次快速提升 从2020年8238万人次增至2024年3.97亿人次[80] - 长期护理保险参与人数持续增长 从2020年10835.3万人增至2024年18786.3万人[80] 投资建议 - 创新药领域关注管线丰富企业: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中国生物制药等[85] - 关注单品潜力大企业:一品红、三生制药、凯因科技、千红制药等[85] - 前沿技术平台企业:远大医药、科伦博泰等[85] - CXO领域关注:凯莱英、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博腾股份等[85] - 上游领域关注:奥浦迈、药康生物、百普赛斯、百奥赛图等[85] - 器械领域关注受集采压制估值低位企业:心脉医疗、南微医学、安杰思、爱博医疗等[85]
内卷缓解改善行业利润,DRG落地重塑行业生态
文章核心观点 - 港股医药行业呈现营收增速超预期下滑但利润增速强劲的分化现象 核心驱动因素是DRG支付制度改革 该制度通过重塑行业价值分配机制 推动行业从"砸钱抢空间"转向"控费攒利润" 同时加速创新药械崛起[1][4][5][6][10][12][15][24][25][36] 国产创新药械企业业绩表现 - 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2025上半年可持续业务营收从2024上半年272亿元增至376亿元 增幅38% 预计全年营收达780-800亿元[2] - 合计净利从2024上半年亏损112亿元改善至2025上半年亏损25亿元 预计2026年实现板块整体盈利[2] - 头部企业表现突出:百济神州2025H1营收增46% 管理费用几乎0增长 从亏损26.4亿元转为盈利6.8亿元;信达生物营收增46% 研发费用下降 从亏损3.9亿元转为盈利8.3亿元[8] 港股医药全板块营收与利润分化 - 港股主要医药股(市值≥20亿港元)合计营收增速从2024年5.7%大幅下滑至2025上半年2.1%[4][5] - 同期合计净利呈现强劲增长 2025上半年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5][6] - 2024年营收增速下滑源于经济困难导致医保停缴及反腐专项整治 但2025年经济企稳背景下营收进一步下滑反直觉[5] 利润增长加速原因分析 - 行业经营策略集体转向"控费攒利润" 创新药械企业普遍加大控费力度[8] - 内卷压力显著缓解 行业进入"旧病正康复而新病尚无迹"的利润率上行期[9][10] - 微观企业控费决策汇集形成宏观层面利润率持续改善[8][9] DRG改革对行业的重塑作用 - 2021年11月医保局发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2022-2024年全国推广 2025年全面执行[15] - DRG核心是按病种付费 引入诊疗服务"同效化竞争机制" 带来强降价动力和提效诉求[15] - 公立医院次均住院费用增速2021年降至0%附近 2022年降幅2-3% 2023-2024年降幅扩大至6-7%[14][15] - 2025年出现住院人次量价齐跌:华润医疗住院人次降3.9% 次均费用降5.8%;环球医疗住院人次增2.4%但次均费用降5.8%;国际医学住院人次降4.0%[22] DRG改革的国际经验印证 - 美国1983年DRG改革后40年间 老龄人口增1倍 门诊人次增2倍多 但住院人次几乎零增长[18][21] - 平均住院日从1975年11.4天降至2015年6.1天 病床使用率从76.7%降至65.5% 医院床位数减少38%[21] - 美国创新药市场从100多亿美元飙升至2000多亿美元 处方药支出占比翻倍 医院和医生服务支出占比大幅下滑[25] DRG对不同细分领域的影响 - 创新药总体利好:临床价值取代处方权成为价值分配中心 加速创新药崛起进程[24][25][36] - 医疗器械影响分化:创新医械享受政策红利 普通医械随需求向日间/门诊迁移而承压[32][36] - 医疗机构总体利空:同效化竞争加剧 除高效医院外多数普通医院生存艰难[23][36] - 辅助性治疗需求萎缩 相关药械营收受抑制[23] 行业长期展望 - 住院人次增长停滞可能长期化 但医药行业营收增速不会持续低迷[20] - 存量压力缓解和增量动力释放后 医保支出增速将向收入增速靠拢 行业回归内生稳态增速[20] - 国产器械创新水平迅速提升 有望迈入孕育全球最优产品的阶段[33]
企业研发投入结硕果“十四五”药械创新双提速
中国证券报· 2025-09-02 01:22
审评审批与创新支持政策 - 国家药监局设立优先审评审批等4条加快通道 对临床急需药品、罕见病药品、创新医疗器械等实行优先审评审批 [2] - 药品补充申请审批时限由200个工作日缩短为60个工作日 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短为30个工作日 [4] - 实施儿童抗肿瘤药物研发"星光计划"和罕见疾病药物研发"关爱计划" "十四五"期间批准394个儿童药品和147个罕见病药品上市 [3] 创新药械批准情况 - "十四五"期间共批准创新药210个和创新医疗器械269个 且均保持加速增长态势 [1][2] - 2025年已批准创新医疗器械53个 累计批准创新医疗器械368个和临床急需医疗器械151个 [4] - 批准中药创新药28个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和上市申请数量、批准数量快速增长 [2] 企业研发投入与业绩表现 - 恒瑞医药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8.71亿元 创新药收入95.61亿元占营业收入60.66% 已获批23款新分子实体药物 [5] - 复星医药上半年研发投入25.84亿元 创新药品收入超43亿元同比增长14.26% [6] - 联影医疗上半年研发投入11.40亿元同比增长12.09% 研发费用率达12.74% [7] 国际化进展与出海交易 -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 [2] - 复星医药与Sitala达成许可协议 潜在交易金额达6.7亿美元包括1.9亿美元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 [8] - 中国在研创新药约占全球30%份额 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认可度不断提升 [1][2] 技术创新与重点领域发展 - 重点发展CRISPR基因编辑、mRNA、细胞与基因治疗、抗体药物偶联物等颠覆性技术 [7] - 聚焦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新型生物材料、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重点领域 [4][10] - 2025年推进100项左右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工作 加快人工智能、医用机器人、脑机接口国家标准制定 [10] 市场规模与行业地位 - 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 [1][2] - 创新药审评用时大幅缩短 审评效率与发达国家大体相当 [3] - 行业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迈进 在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版图中扮演日益重要角色 [7]
企业研发投入结硕果 “十四五”药械创新双提速
搜狐财经· 2025-09-01 23:52
审评审批与创新支持 - 国家药监局设立优先审评审批等4条加快通道 对临床急需药品 罕见病药品 创新医疗器械等实行优先审评审批 [3] - "十四五"期间共批准创新药210个 创新医疗器械269个 中药创新药28个 批准儿童药品394个 罕见病药品147个 [3][4] - 药品补充申请审批时限由200个工作日缩短为60个工作日 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短为30个工作日 [5] 行业规模与全球地位 - 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 在研创新药约占全球30%份额 [1][3] -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 [3] - 累计批准创新医疗器械368个 临床急需医疗器械151个 [5] 企业研发与业绩表现 - 恒瑞医药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761亿元同比增长1588% 创新药收入9561亿元占比6066% 研发投入3871亿元 [7] - 复星医药上半年营业收入19514亿元 创新药品收入超43亿元同比增长1426% 研发投入2584亿元 [8] - 联影医疗上半年营收6016亿元同比增长1279% 研发投入1140亿元同比增长1209% 研发费用率1274% [9] 技术创新领域 - 重点技术领域包括CRISPR基因编辑 mRNA 细胞与基因治疗 抗体药物偶联物 [9] - 医疗器械聚焦医用机器人 人工智能医疗器械 新型生物材料 高端医学影像设备 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 [5][13] - 2025年推进100项左右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 加快人工智能 医用机器人 脑机接口国家标准制定 [13] 国际化进程 - 复星医药与Sitala达成许可协议 潜在交易金额至多67亿美元 包括19亿美元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 48亿美元销售里程碑 [11] - 中国创新药凭借研发数量全球第一 技术质量领跑 高效低成本临床推进能力 在国际市场具有高性价比 [12] - 国家药监局推进监管国际化 优化出口药品管理 加快加入国际药品检查合作计划 [12]
浦东推动细胞基因等新兴赛道持续集聚 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10:53
行业创新成果 - 2019年以来浦东累计获批1类新药29个占上海78% 创新医疗器械31个占上海57% [1] - 2024年获批6款1类创新药和4款创新医疗器械 覆盖多个重大疾病领域并实现多项"首个"和"首创"突破 [1] - 细胞基因治疗领域领先 已获批4款CAR-T产品占全国57% [1] 产业生态建设 - 细胞基因治疗领域集聚超17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涌现多款全国首个首创细胞基因药物 [1] - ADC领域企业集聚效应显著且技术领先 脑机接口与同位素药物等新兴赛道已形成规模效应 [1] - 张江药谷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生态 成为细胞治疗产业策源地与风向标 [2] 战略发展规划 - 发布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功能提升方案 实行"1+1+X"空间布局打造全球创新药械首发地 [2] - 推动"张江药谷+"品牌统一化建设 实现名称标识与服务标准三统一 [2] - 未来将强化源头创新与转化平台 扩大国际合作开启万亿级新纪元 [2][3] 政策支持方向 - 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研发与制造并重发展策略 [2] - 持续推动细胞基因、脑机接口、ADC及同位素药物等新兴赛道集聚 [3] - 目标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与临床首用产品策源地 [2][3]
机构:医药行业已具备多重积极发展因素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00:46
政策支持与产业规划 - 商务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方案 力争2030年江苏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在大分子生物药 细胞和基因治疗 创新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1] 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主线 - 创新药进入成果兑现阶段 研发进展催化较多 有望持续成为2025年医药板块投资主线 [1] - 出海领域在新兴市场布局的企业发展潜力大 创新药械BD持续创纪录 中国企业成为全球MNC重视的创新转换来源 [1][2] - 医疗设备与供应链在全球占据较高地位 在欧美发达市场及新兴市场持续崭露头角 [2] - 老龄化加速提升心脑血管 内分泌 骨科等慢性疾病需求 银发经济长坡厚雪 [2] - AI浪潮下医药行业有望释放新成长逻辑 短期信心显著提升 [2] 市场结构与政策环境 - 不同医药领域集采持续加速推进 部分细分赛道集采影响已出清 未来有望迎来新成长 [1] - 医药市场处于集中度提升加速期 并购重组有望加速 [1] - 医保收支稳健增长 医保局积极推动商业保险发展 构建多层次支付体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