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

搜索文档
2025“品牌与消费趋势”发布 上海五大行业协会共论消费新动态
搜狐财经· 2025-07-10 04:04
活动概况 - 由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五大消费品领域行业协会共同主办"品牌与消费趋势"分享会 [1] - 活动主题为"消费新趋势、市场新赛道",聚焦需求侧消费趋势与供给侧品牌价值提升 [3] -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消费品和时尚产业发展处提供指导支持,助力上海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3] 消费趋势洞察 - 《2025中国家庭品牌消费趋势报告》覆盖15个城市群、177个地级市,提供最新消费洞察 [3] - 消费降级趋势整体形成,但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信心强劲提升 [4] - 三线城市(如泉州、株洲、芜湖、南通)品牌消费需求呈现强劲势头 [4] - 活力初老家庭群体成为不可忽视的消费来源,品牌消费增量显著攀升 [4] 行业发展方向 - 网红经济和银发经济被定位为提振消费信心的两大赛道 [3] - 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连接年轻与老年消费群体的重要媒介,提供新发展机遇 [3] - 设计在解决需求痛点、提供情绪价值、创造新质品类、提升品牌声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4] - 2025年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将于9月下旬召开,推动"设计点亮生活"理念落地 [4] 政策与产业支持 - 上海市经信委从消费需求变化、价值供给提升、创新创意和品牌引领三方面推动产业发展 [3] - 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强调需求侧与供给侧双向发力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
全球股市立体投资策略周报7月第1期:美股情绪升至历史较高水平-20250707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7-07 15:01
市场表现 - 上周发达市场略优,MSCI全球+1.2%,其中发达+1.3%、新兴+0.4%[2][10] - 港股医药涨幅最强,美股材料+科技、欧股日常消费+能源涨幅居前[2][18] 交投情绪 - 上周股市成交普遍缩量,美股情绪接近历史最高[2][24] - 港股投资者情绪环比上升且处历史高位,美股投资者情绪上升且处历史极高位[2] 资金流动 - 上周全球宏观流动性边际转紧,市场预期美联储年内降息2.2次,较前周下降[5][58] - 5月资金主要流向欧洲、印度,南向资金延续流入[5] 基本面 - 上周港股盈利预期明显上修,恒生指数2025年EPS从2227上修至2234[5][74] - 上周全球经济预期整体改善,美、欧、中经济意外指数均回升[5][108] 风险提示 - 部分指标为测算值,美联储降息快于预期,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3]
治理“内卷”进行时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 2025-07-07 01:42
行业现状与问题 - 汽车行业一季度利润率仅为3.9%,与行业热度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增量不增利"局面 [1] - 光伏行业2024年多晶硅、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长超10%,但A股光伏主产业链上市公司扣非后净利普遍亏损 [15] - LED照明行业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中高端厂商受超低价策略冲击严重 [3] - 工程机械行业海外市场内卷加剧,国内巨头为抢占份额纷纷降价促销 [8] - 电商平台低价竞争愈演愈烈,白牌产品以次充好现象普遍 [9] 内卷式竞争特征 - 表现为无序价格战、低于成本销售、违法经营等违规操作 [3][6] - 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 - 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创新动力不足 [3][4] - 地方政府陷入产业政策竞赛,引发同质化发展和产能过剩 [4] - 技术路线不确定导致企业"多线押注",加剧产能扩张 [6] 内卷成因分析 - 宏观层面:有效需求不足,新兴产业供需错配 [5] - 政策层面: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逐底竞争",破产制度不健全 [6] - 技术层面:跳跃式发展导致结构性失衡,落后产能难淘汰 [6] - 企业层面:全渠道销售企业被迫参与互联网低价竞争 [7][8] - 制度层面: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模仿抄袭现象严重 [21][29] 反内卷措施 - 政策层面:财政部规范政府采购异常低价,量化审查标准 [12] - 行业层面:水泥、光伏、汽车协会发布自律倡议 [14][15] - 监管层面:市场监管总局推出10项措施整治内卷 [12] - 技术层面:修订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 [13] - 区域协同:构建差异化产业发展格局 [26] 转型升级路径 - 创新驱动: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 [21] - 专利保护:中小企业专利密集型产品年度总产值超3100亿元 [21] - 产能优化:2024年1-11月粗钢产量同比减少2300万吨 [26] - 招商引资:从补贴竞争转向基础设施配套竞争 [23] - 标准提升:修订光伏、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国家标准 [12]
财政发力线索探析
太平洋证券· 2025-07-05 07:35
财政政策导向 - 2025年财政政策定调“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较2024年“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更积极,强化逆周期调节[5] - 2025年预算支出强度提升、进度加快,赤字率创新高,资源向民生、消费及新质生产力倾斜[14] 债务工具情况 - 2025年新增50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行资本,超长期特别国债计划发行1.3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3000亿元[17][18] - 2025年新增专项债限额4.4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5000亿元,增幅12.8%,投向、管理等升级[21] 工具落地进度 - 1 - 5月新增专项债发行1.6万亿元,占全年限额37.1%,快于去年同期的29%,资金多投向基建,土储获更多倾斜[26][29] - 1 - 5月化债资金发行进度达67%,中央财政靠前发力,1 - 5月国债发行总额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32][37] 后续政策方向 - 下半年专项债发行将提速,前5个月进度不足40%,剩余138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7月、10月分批拨付[6]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筹备中,预计规模5000亿元左右,杠杆效应5 - 15倍,有望拉动投资2.5 - 7.5万亿元[7]
“美越协议这一条是想孤立中国,问题是,世界同意美国这么做吗?”
观察者网· 2025-07-04 11:41
美越贸易协议核心内容 - 美国将对越南商品征收20%关税,低于最初威胁的46%税率 [1][2] - 被认定为"经越南转运"的商品将面临40%的税率 [1][3] - 协议可能下调部分越南商品的关税,涉及科技产品、鞋类、农产品及玩具等消费品 [2] - 对越南本地高附加值产品可能仅征收10%关税 [2] 越南的让步条款 - 越南同意将对美关税降至零 [3] - 越南将解决知识产权侵权等非关税壁垒 [3] - 为美国农产品及特定工业品提供优惠市场准入 [3] - 越南将采购50架波音飞机(价值80亿美元)并签署29亿美元美国农产品进口备忘录 [3] 协议对供应链的影响 - 东南亚国家供应链与中国深度交织,尚未建立本土产业生态 [1][8] - 若"转运"定义过于宽泛,将给整个地区带来重大影响 [8] - 野村证券估算越南1.7%GDP面临风险,泰国0.7%,韩国与马来西亚各0.6% [8] - 区域平均关税可能需从10%升至15.5%以打击"转运"行为 [8] 协议的战略意图 - 美国旨在孤立中国,削弱中国在区域供应链中的作用 [1][6][9] - 试图将中国"挤出"供应链,遏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6] - 可能把与中国经济深度融合的国家推向中国的怀抱 [1][9] 行业反应与潜在影响 - 中企将生产线延伸至越南属于供应链的合法流动 [2] - 美国缺乏具体量化证据证明"转运"问题 [2] - 越南对美贸易顺差从2017年383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1235亿美元 [4] - 亚洲严重依赖中国中间品进口,尚未建立本土产业生态 [8]
★近半数新三板挂牌公司去年净利润增长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01:56
全国股转公司2024年业绩总结 - 截至2025年4月30日共有5844家挂牌公司披露年报实现营业收入1.71万亿元同比增长0.88%净利润655.81亿元近半数公司净利润增长超两成增速50%以上[1] - 78家挂牌公司披露2025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89.39亿元其中45家增长实现净利润10.03亿元其中44家增长[1] - 净利润超5000万元的挂牌公司贡献盈利企业六成净利润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场九成近两年营收复合增长率3.15%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 - 2024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同比增长12.27%1300余家信息技术、专用设备、计算机等领域公司披露对外投资公告[1] 行业表现与融资成本 - 2024年挂牌公司平均债务融资成本由4.24%下降至3.99%货币资金储备上涨6.58%[2] - 消费品、汽车、文娱等行业业绩向好汽车产业近两年净利润复合增速44.00%文娱产业净利润同比增长35.11%交通运输业净利润同比增长67.15%[2] - 特思达2024年营收1.35亿元同比下降7.88%净利润-1167.13万元但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48.36%至6456.03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205.46%至1649.94万元[2] 研发投入与专精特新企业 - 2024年挂牌公司研发投入合计610.16亿元平均研发强度3.57%三成以上公司研发投入超1000万元近两成公司研发强度超10%新增发明专利6769项累计3.41万项[3] - 医药、软件信息、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研发强度超7%[3] - 新三板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19家占全国7.65%制造业占比近七成分布于电气设备、化工材料、电子通信等领域[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北交所 - 近五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挂牌公司由88家增至141家新材料产业由67家增至184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由132家增至21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由20家增至70家生物产业由68家增至124家[4] - 近三年新增挂牌公司1058家2024年新挂牌公司平均营收和净利润是全市场的2.15倍和5.24倍[4] - 筹备北交所上市的挂牌公司近两年营收和净利润平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9.76%和7.56%研发投入同比增长5.83%均值2430.15万元是全市场的2.33倍[4] 创新层与并购重组 - 2024年创新层挂牌公司实现营收1.07万亿元净利润521.29亿元占全市场62.46%和79.49%近八成公司盈利新进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13.32%推动创新层整体提高2.20个百分点[5] - 2024年挂牌公司并购重组交易总规模84.79亿元同比增长34.33%近三成参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增长超30%24家增长超50%[5]
大危机!美元暴跌10%!特朗普是罪魁祸首还是背锅侠?
搜狐财经· 2025-07-02 01:26
美元指数暴跌与特朗普政策影响 - 美元指数跌破97关口创三年新低 美元暴跌超过10%创1973年以来最惨烈开局 [1] - 黄金价格飙涨至3400美元/盎司 全球资本涌向欧元和黄金等避险资产 [1] - 特朗普政策三把"烈火":加征10%全球关税、2.4万亿美元减税法案、施压美联储降息 [1][2] 关税与供应链冲击 - 对中国商品关税税率飙升至54% 美国企业囤积库存导致供应链面临瘫痪风险 [1] - 摩根大通CEO表示企业不敢做长期规划 美元指数因关税下跌5%创十六个月新低 [1] - 标普500公司90%在财报中提及"关税冲击" "衰退"一词出现频率从3%飙升至44% [6] 财政赤字与债务危机 - 《大而美》减税法案导致美国财政赤字达2.4万亿美元 国家债务突破36万亿美元 [2] - 每日利息支出超30亿美元超过五角大楼全年军费预算 美债收益率暴跌至4.28% [2][4] - 美国国债突破38万亿美元 外国持有美债比例从45%暴跌至28% 日本抛售139亿美元美债 [4] 石油美元体系瓦解 - 沙特与中国石油贸易18%采用人民币结算 俄罗斯推动卢布-卢比结算机制 [4] - 特朗普对中国稀土加征145%关税被五角大楼叫停 F-35战斗机钕磁体完全依赖中国供应 [4] - 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份额从88%骤降至78%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量达175万亿元 [4] 全球资本流动与市场反应 - 460亿欧元涌入德国市场创俄乌战争以来新高 欧元兑美元汇率飙升13%突破1.17 [6] - 对冲基金持有100亿美元净空头头寸创2024年以来最高纪录 [7] - 机构投资者对美元减持程度达20年峰值 54%资本押注非美股票 德国养老基金抛售370亿美元资产 [7] 企业盈利与经营压力 - 宝洁、百事可乐因成本飙升下调盈利预期 美国航空坦言无法预测未来 [6] - 联合航空发布两个版本业绩预测对应经济稳定与衰退两种情景 [6] - 中国将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占比降至53% 黄金储备达2279吨跃居全球第六 [6]
外企、外商、外资回流 中国市场磁吸力挡不住
证券时报网· 2025-07-01 23:15
制造业外资深耕中国市场 -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占地20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规划年产1万台Megapack储能系统(单台储能规模3.9兆瓦时/3900度电),产品已出口欧洲、大洋洲等地区 [1] - 特斯拉在上海临港投资40亿元建设吉瓦时级别电网侧储能电站,一期300兆瓦时预计年内投运,可满足上海50%以上季节性电力调节需求 [2] - 德国汉高收购苏州博克工厂优化产线,将自主生产施华蔻等品牌洗护产品,打造亚洲战略生产基地 [2][3] 金融业外资加速布局 - 美国汉斯集团、新加坡淡马锡在华设立私募股权子公司,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获批筹建保险资管公司 [3] - 法巴证券、安盛环球再保险、汉诺威再保险等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集中开业 [3] - 橡树资本已在上海设立5只QDLP基金,投资领域覆盖中国股票、公私募债权和不动产 [4] 电子产业外商采购热潮 - 深圳华强北日均接待超7000名外国游客,巴基斯坦外商采购电动车电池生产线及电子设备,匈牙利客商批量购买智能耳机等产品 [6][7] - 中国电子产品凭借价格优势(较国际品牌低30%-50%)和创新性能吸引外商,智能化设备采购量年增40% [9] 香港资本市场外资动向 - 2025年港股恒生指数累计上涨20%,消费板块股息率超5%,吸引外资持续流入 [12][14] - 债券通"北向通"4月成交额达10089亿元创年内新高,前4月外资通过香港购入内地债券规模达37399亿元 [14] - 中东资本加速布局港股,近两年港交所新增沙特、阿布扎比、迪拜交易所为认可交易所,中东资金更倾向合资建厂等深度合作模式 [14][15] 外资入华政策环境 -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后,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免签入境外国人达657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总量的71.3% [10] - 北京、上海为外籍商务人士提供5年多次180天停留期签证,跨境支付便利化措施使外商采购效率提升60% [11]
制造业锚定产能高地 金融业抢滩开放红利
证券时报· 2025-07-01 19:14
特斯拉储能业务 -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占地20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规划年产能1万台Megapack储能系统,每台储能规模3.9兆瓦时(约3900度电),可满足3600户家庭一小时用电需求[1] - 该工厂投产4个月以来已向中国、欧洲、大洋洲出口数百台Megapack,并签约上海临港40亿元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一期300兆瓦时预计2025年投运,完全投运后可满足上海每年50%以上电力调节需求[1][2] - 特斯拉将2025年视为能源业务进入中国市场的元年,强调中国在车端和储能端均为重要战略市场[2][5] 外资制造业在华布局 - 德国汉高收购苏州博克工厂以优化施华蔻等品牌产线,打造消费品牌核心工厂,其亚洲区负责人称此举将提升供应链韧性并支持本土及海外市场[2][3] - 汉高消费品牌中国工厂与本土化战略契合,公司进入中国50余年来已将其视为重要市场,计划通过新基地巩固行业领导地位[3][5] - 西门子指出中国占全球工业生产总值30%,是创新资源与产业链优势的集中地,认为在中国市场成功是全球化竞争的前提[5] 外资金融机构扩张 - 美国汉斯集团、新加坡淡马锡、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等机构近期在华设立私募股权子公司或保险资管公司,法巴证券等多家外资机构3月在上海集体开业[3][4] - 橡树资本已在上海设立5只QDLP基金,投资领域涵盖中国股票、公私募债权和不动产,称中国制度型开放为其创造发展机遇[4] 外商投资整体趋势 - 2024年1-5月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4万家,同比增长10.4%,76%在华英资企业和超半数德资企业计划未来两年维持或增加投资[5] - 商务部研究院指出中国消费升级潜力与完备产业链构成竞争优势,外资企业将中国视为应对全球化调整的战略要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