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动化

搜索文档
保时捷停售燃油版Boxster和Cayman,电动版2026年亮相
财经网· 2025-09-04 07:18
产品战略调整 - 保时捷宣布燃油版Boxster和Cayman正式停售并关闭全球订单通道 [1] - 公司尚未公布具体停产时间但需到2026年才能完成现有订单交付 [1] - 全力研发纯电动版本718车型并计划2026年推出量产车型 [1] 电动化转型进程 - 燃油版718系列订单通道关闭印证电动化战略加速推进 [1] - 纯电动版Boxster和Cayman将成为燃油车型的直接替代产品 [1] - 电动车型量产时间表与现有订单交付周期形成战略衔接 [1]
汽车行业系列深度十:自主冲击豪华市场,高端定义增量空间
民生证券· 2025-09-02 12:08
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 维持评级 [6] 核心观点 - 大众市场(5-15万元)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自主品牌份额达70%但增长乏力 盈利空间承压 [1][12][16] - 中高端市场(15万元以上)成为未来核心增量空间 品牌效应显著 盈利能力强 自主份额不足50% 存在超500万辆替代空间 [1][4][13] - 25万元以上豪华市场格局基本稳定 理想、华为系、小米通过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优势解构传统豪华品牌壁垒 形成头部竞争格局 [4][14][24] - 15-25万元中端市场格局分散 缺乏龙头 为传统自主车企和二线新势力重点发力领域 需通过智能化或产品设计替代合资品牌 [4][15][18] - 海外豪华品牌分层明确:超豪华品牌(法拉利、保时捷)依赖性能稀缺性和奢侈品逻辑 传统豪华品牌(BBA)依靠历史沉淀和技术标准化 孵化高端品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以高获得感和服务体验立足 [3][45][48] 分章节总结 中高端市场盈利空间分析 - 5-15万元市场年销量1,100-1,200万辆 年收入1.1-1.2万亿元 净利润500-600亿元 [2][13] - 15-25万元市场年销量550-600万辆 年收入1.1-1.2万亿元 净利润550-600亿元 [2][13] - 25万元以上豪华市场年销量400万辆 单车净利润2万元(BBA为3万元) 远期净利润体量800亿元 [2][13] - 15万元以上市场自主份额均低于50% 其中15-25万元市场自主份额48%(2025Q2) 25万元以上市场自主份额47.7%(2025Q2) [18][24] 海外豪华品牌建设路径 - 超豪华品牌:以赛道技术下放和限量策略维持高单价利润 如法拉利、保时捷 [3][41][43] - 传统豪华品牌:BBA通过历史沉淀、技术标准化和全球化产品矩阵占据垄断地位 [29][30][32] - 孵化高端品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依托母体技术优化 通过高获得感服务和区域深耕策略突破 [33][36][38] 自主品牌壁垒构建 - 品牌力分为保险属性(品质稳定性)和社会属性(身份溢价) 高销量和高端产品定位是关键 [49][50] - 理想通过产品形态变革(如理想ONE)实现错位竞争 华为和小米借助消费电子品牌基础直接颠覆市场 [51][52] - 后来者需通过产品力越级领先(如外观、智能化、性能)实现差异化突破 否则难以超越头部格局 [52] 自主车企竞争格局 - 25万元以上市场:理想份额9.8%(2025Q2) 华为系问界份额9.6% BBA份额降至24.2% [24] - 15-25万元市场:大众、比亚迪领先 但格局分散 头部车企份额均低于10% [18][21] - 推荐标的:中高端新势力(小米、理想、小鹏) 高端子品牌传统车企(吉利、长城、比亚迪) 华为合作车企(赛力斯、上汽、长安) [5]
金杯汽车拟出资2.4亿元参设产业投资基金,强化与战略客户宝马及其他合作方的合作关系
证券时报网· 2025-09-02 10:05
投资基金设立 - 公司拟作为有限合伙人以自有资金出资2.4亿元参与设立投资基金 占认缴总额8亿元的30% [1] - 投资基金存续期7年(投资期4年 退出期3年) 聚焦汽车产业链 重点关注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 投资行业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 [1] - 认缴出资分四期实缴 每期25% 时间分别为2025年9月、2026年1月、2027年1月、2028年1月 [1] 关联交易与合作方 - 执行事务合伙人为粤科母基金和沈汽新致 有限合伙人包括宝马中国、申华控股、沈汽晟驭、辽粤基金 [1] - 因沈汽新致、申华控股、沈汽晟驭与公司为同一控制人控制 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1] 投资战略与资金安排 - 投资目的为把握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机遇 布局优质标的资源 提升产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强化与宝马等战略客户合作 [3] - 公司以自有资金投资 2025年至2028年每年出资6000万元 资金充裕不影响正常经营和分红 [3] 主营业务与客户关系 - 主营业务为汽车零部件设计生产销售 主要产品包括内饰件、座椅、橡胶件 主要客户为华晨宝马 [2] - 内饰业务通过金杯延锋开展 配套华晨宝马5系、X5、3系、X3等车型 座椅业务通过金杯李尔开展 配套5系和X5车型 [2] 近期业务进展 - 金杯李尔F78整椅项目投产 NA6背板及侧翼项目完成生产验证样件交付 [2] - 金杯延锋G48门板和F78仪表板实现批量生产 NA6仪表板完成客户首次交样 上半年获两个内饰项目定点 生命周期总金额62.7亿元 [2] - 汽车销售和仓储物流业务收入同比增加1.36亿元 金杯产业重卡轻卡销量稳居辽宁第一 金杯物资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显著提升 [2]
专访 || 邓承浩:“深比特”是一个早晚会实现的梦想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2 08:00
公司战略与愿景 - 公司目标成为央企中最好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并提出"新央企 新深蓝"的发展理念 [2] - 公司提出"深比特"概念 将自身定位为央企新能源代表 与民企比亚迪、外资特斯拉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8] - 公司计划2028年实现年销量100万辆 2030年突破200万辆 并确立30万辆单车型销量为爆款标准 [8][9][11] 全球化战略 - 公司将海外市场分为欧洲、欧亚、中东非、东南亚和中南美洲五大战区 实施高质量出海战略 [3] - 公司已成功进入全球66个国家及地区 2024年计划扩展至90个国家 销售5.6万辆 2030年目标38万辆 [4] - 欧洲市场作为战略重点 公司通过产业出海模式(如泰国罗勇工厂)实现从产品出口到本地化生产的跨越 [3][4] - 未来公司海外销量占比预计达1/3至1/2 依托长安汽车"海纳百川"计划构建全球生态体系 [4] 财务表现与盈利预期 - 公司2023年虽整体亏损但已大幅减亏 并实现连续数月单月利润转正 [7] - 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整体盈利 当前处于高投入期 渠道、产品、技术投入巨大但已形成较好毛利率 [7] - 公司获得国资委单独考核政策支持 考核重点从利润转向技术、市占率及未来发展 [6] 技术与产品规划 - 公司拥有20余年新能源技术积累 形成严谨开发体系 单车开发费用超10亿元 [5][6][11] - 第一代产品技术保持领先 如2022年推出30万公里电池超长质保(现终身质保)远超当时行业8年12万公里标准 [9] - 第二代平台技术于2020年启动布局 2026年产品投放 2027-2028年迎销量高峰 预计诞生累计销量超30万辆的全球车型 [9][10] - 采用"左手深蓝超级增程 右手华为乾崑智能"技术路径 2024年8月起进入新产品周期 每半月推出一款新品 [10][11] 市场表现与目标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全球交付量突破50万辆 同比增长71% 稳居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 [6] - 当前月销量维持在2-3万辆 目标2024年四季度借助新品及全球化冲击月销4万辆 [11] - 从首款车型发布(2022年)至40万辆下线仅用29个月 2024年全年销量目标50万辆 2025年冲刺70万辆 [6][8] 体制机制优势 - 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独立央企 获得更丰富资源与战略响应能力 [6] - 采用市场化机制运营 兼具央企技术底蕴与市场化能力 被定义为"国有创业公司" [7][8] - 受益于国资委对央企新能源业务单独考核政策 重点考核技术、市占率及未来发展而非单纯利润 [5][6]
【2025Q2业绩综述】国内/电动化承压,全球化/智能化可圈可点
东吴汽车黄细里团队· 2025-09-01 14:15
行业配置观点 - 汽车行业处于电动化红利尾声、智能化黎明前黑暗、机器人产业0-1阶段的新十字路口 [4][7] - 建议下半年加大红利风格配置权重 重点关注三条主线:红利&好格局、AI智能化、AI机器人 [4][7] - 红利&好格局主线覆盖客车、重卡、两轮车及零部件领域 具体标的包括宇通客车、中国重汽A-H、潍柴动力、春风动力、隆鑫通用、福耀玻璃、星宇股份、新泉股份、继峰股份 [4][7] - AI智能化主线优选乘用车港股标的(小鹏汽车-W、理想汽车-W、小米集团-W)及A股标的(赛力斯、上汽集团、比亚迪) 零部件关注地平线机器人-W、中国汽研、德赛西威、伯特利、黑芝麻智能等 [4][7] - AI机器人主线零部件优选拓普集团、精锻科技、福达股份、旭升集团、爱柯迪等 [4][7] 乘用车行业表现 - 2025Q2乘用车零售/出口/批发同比分别增长14%/15%/14% 行业保持高景气 [9] - 新能源零售渗透率自3月以来基本持平 低于预期 主因油车品牌一口价策略见效、新能源重磅新车推出时间较晚、头部新能源车企智驾车型反馈不及预期 [9][38] - 多数车企Q2 ASP提升 主因产品结构变化(如M8/M9/M03 MAX等车型放量)及反内卷监管下价格竞争克制 理想汽车是连续多季度ASP下滑的车企 [9][41] - Q2毛利率普遍环比微幅回升 主因销量增长 赛力斯因产品结构调整(M8销量占比提升)、长城因魏牌&坦克占比提升、长安因降本幅度增加而改善 零跑因收入结构变化、理想和比亚迪因新老款切换去库投入加大、比亚迪和广汽因新车型不及预期而承压 [9][45] - 期间费用率普遍环比下行 比亚迪Q2研发费用153.7亿元 同环比增70.6%/8.1% 研发费用率同比增2.5pct 赛力斯因M8上市营销费用增加致费用率环比增0.6pct [9][47] - 人民币对欧元贬值使出口欧洲市场较多的车企录得汇兑浮盈 支撑Q2利润 [9][54] - 规模效应下多数车企单车利润Q2环比改善 广汽集团因自主新车未及预期及广本持续亏损、比亚迪因智驾车型成本提升及一口价降价影响致单车净利下滑或低于预期 [9][58] 重点车企2025Q2业绩 - 小鹏汽车营收182.7亿元 同环比增125.3%/5.6% 汽车毛利率14.3% 环比升3.9pct 连续8季度上升 净亏损4.8亿元 环比收窄 [61] - 理想汽车营收302.5亿元 同环比降4.5%/增16.7% 汽车毛利率19.4% 同环比增0.7%/降0.3pct 研发费用28.1亿元 同环比降7.2%/增11.8% [63][64] - 零跑汽车营收142.3亿元 同环比增165.5%/42.0% 销量13.4万辆 同环比增151.7%/53.2% 毛利率13.6% 同环比增10.8%/降1.3pct 出口1.3万辆 环比增70% [66][68] - 比亚迪营收2009.2亿元 同环比增14.0%/17.9% 销量115万辆 同环比增16.5%/14.4% 毛利率16.3% 同环比降1.1%/3.8pct 研发费用153.7亿元 同环比增70.6%/8.1% 归母净利63.6亿元 同环比降29.9%/30.6% [70][71] - 长安汽车营收385.3亿元 同环比降2.9%/增12.8% 归母净利9.4亿元 同环比降43.9%/30.6% [72] 重卡行业表现 - 2025Q2批发销量同环比增18.3%/3.5% 略超预期 主因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现及出口超预期 [12] - 行业营收同比增28.9% 利润同比下降 平均毛利率同环比降0.62pct/增0.45pct 归母净利率同环比降0.76pct/增0.05pct [12] - 业绩分化 中国重汽H股及福田汽车表现较好 [12] - 看好国四政策刺激及非俄出口高增下全年行情 [12] 客车行业表现 - 2025Q2出口景气但国内销量拖累 龙头宇通跑出超额收益 [13] - 行业业绩整体兑现 二三线车企增速好于龙头 [13] - 宇通中期分红 股东回馈较好 [13] - 2025H2看好内外需共振 国内公交车招标在以旧换新政策刺激下加速落地 出口及新能源出口红利持续 [13] 摩托车行业表现 - 2025Q2出口同环比增22.0%/21.8% 其中250cc以上同环比增45.9%/22.8% 内销总量同比降6.2% 其中250cc以上同环比增8.1%/76.1% 大排量维持高景气 [14] - 行业收入同环比增15.8%/21.7% 归母净利同环比增37.4%/32.5% [14] - 业绩分化 春风动力及隆鑫通用表现较好 [14] - 海外摩托车市场总空间4000-5000万辆 其中大排量约350万辆 为国内市场的8-9倍 产业处于早期阶段 中国车企在产品及渠道深耕 出口具备竞争力 [15] 零部件行业表现 - 智能化零部件公司2025Q2股价和业绩保持韧性 出现分化 港股走势强于A股 [18] - 个股毛利率展现韧性 降本增效见效 期间费用率普遍下滑对冲下游年降成本压力 [18] - 三好零部件赛道2025Q2业绩整体符合预期 板块内部分化 [19] - 特斯拉Q2全球交付38.41万辆 环比增14.32% 赛力斯批发销量11.07万辆 环比增122.74% 拉动相关产业链公司营收环比亮眼 [19] - 福耀玻璃Q2毛利率环比大幅提升3.08pct 表现出强大竞争优势和虹吸效应 [19] - 长期看2025-2027年自主崛起、新能源向上、智能化渗透率提升、全球化加速趋势延续 优质零部件赛道龙头保持强势 [19] 机器人领域进展 - 2025Q2汽零行业机器人公司业绩承压 爱柯迪受益于欧洲市场良好表现 福达股份受益于混动车型放量带来的新能源曲轴需求上升 [21] - 精锻科技、飞龙股份等以燃油客户为主的企业处新能源转型中期 营收同环比下降 [21] - 2025年为人形机器人元年 2025H2板块处于持续催化阶段 需关注特斯拉Optimus Gen3样机发布及国内宇树、智元链条业绩落地催化 [21]
汽车电子2025Q2业绩综述:国内、电动化承压,全球化、智能化可圈可点
东吴证券· 2025-09-01 11:37
根据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行业投资评级、核心观点及按目录的详细总结: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建议加大“红利风格”配置权重,并布局AI智能化和AI机器人主线 [3] 核心观点 - 汽车行业进入新十字路口阶段:电动化红利尾声,智能化处黎明前黑暗,机器人创新在产业0-1阶段 [3] - 乘用车龙头车企业绩低于预期,主因竞争加剧及产品迭代放缓 [4] - 重卡行业景气度上行,龙头表现更强,看好政策拉动作用 [7] - 客车出口景气但国内拖累,业绩整体兑现,二三线车企弹性更大 [8] - 摩托车大排量+出口高景气,车企表现分化,海外市场空间广阔 [9] - 智能化零部件趋势分化,降本增效为主线,看好渗透率提升带来的量价升级 [13] - 三好零部件赛道业绩符合预期,内部分化,优质龙头持续成长 [14] - 机器人业绩分化,自主供应链短期承压,关注人形机器人元年催化 [15] 按目录总结 一、乘用车:龙头车企业绩低于预期 - 2025Q2乘用车零售/出口/批发同比分别+14%/+15%/+14%,行业保持高景气但业绩低于预期 [4][30] - 新能源零售渗透率环比持平,低于预期,主因油车一口价策略生效及消费者观望新车 [4][33] - 多数车企Q2 ASP提升,理想汽车ASP连续多个季度下滑 [4][37] - 毛利率环比微幅回升,主因销量增长、产品结构调整及规模效应 [4][40] - 费用率普遍环比下行,汇兑收益支撑利润 [4][45][51] - 规模效应下多数车企单车利润环比改善,广汽集团和比亚迪单车净利低于预期 [4][56] 二、零部件:整体韧性,趋势分化 - 智能化零部件公司股价和业绩保持韧性,降本增效成效显现 [13] - 三好零部件赛道2025Q2营收兑现度高,福耀玻璃毛利率环比大幅提升3.08个百分点 [14] - 特斯拉产业链及赛力斯产业链营收环比亮眼,特斯拉Q2全球交付38.41万辆(环比+14.32%),赛力斯批发销量11.07万辆(环比+122.74%) [14] - 长期看好自主崛起、新能源向上、智能化渗透率提升及全球化加速趋势 [14] 三、重卡:销量上行,盈利分化 - 2025Q2批发销量同环比分别+18.3%/+3.5%,略超预期 [7] - 行业收入同比+28.9%,利润同比下降,毛利率同环比分别-0.62/+0.45pct [7] - 中国重汽H和福田汽车表现相对较好 [7][11] - 看好国四政策刺激及非俄出口高增下的全年行情 [7] 四、客车:业绩兑现,二三线车企更优 - 2025Q2出口景气但国内拖累,龙头宇通市占率提升但增速跑输二三线车企 [8] - 宇通客车和金龙汽车业绩符合预期,毛利率同环比提升 [11] - 2025H2看好内外需共振,国内公交车招标加速及出口红利持续 [8] 五、摩托车:大排量+出口高景气,盈利分化 - 2025Q2出口同环比+22.0%/+21.8%,其中250cc以上同环比分别+45.9%/+22.8% [9] - 行业收入同环比分别+15.8%/+21.7%,归母净利润同环比分别+37.4%/+32.5% [9] - 春风动力和隆鑫通用表现较好,钱江表现一般 [9][11] - 海外摩托车市场总空间4000-5000万辆,为中国市场的8-9倍,产业处早期阶段 [9] 六、其他覆盖公司业绩 - 零跑汽车营收同比+166%,扭亏,符合预期 [5] - 赛力斯利润同比+56%,产品结构改善下毛利率超预期 [5] - 小鹏汽车营收同比+125%,符合预期 [5] - 地平线机器人营收同比+67.6%,亏损扩大但超预期 [16] - 德赛西威利润同比+41.1%,超预期,费用率下降显著 [16] - 福耀玻璃利润同比+31.5%,超预期,高附加值产品带动ASP提升 [17]
半导体行业最后的明珠正破土而出!闻泰科技净利猛翻3倍,现金流大涨61%
格隆汇APP· 2025-09-01 10:56
核心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253.41亿元,归母净利润4.74亿元,同比上升近2.2倍,扣非净利润3.35亿元,同比上升237.36% [1][2] - 半导体业务营收78.25亿元,同比增长11.23%,毛利率37.89%,同比增长2.9个百分点,净利润12.61亿元,同比增长17.05% [1][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2.61亿元,同比大增61.28%,投资活动现金流由负转正,融资现金流净额良性流出 [3] 战略转型进展 - ODM业务境内资产已完成交割,境外部分持续推进,预计三季度或四季度通过确认投资收益冲回前期亏损 [2] - 财务报表首次以纯半导体业务身份亮相,资源全面聚焦半导体赛道 [1][2] - 现金流健康度提升与业务聚焦形成共振,为半导体持续投入打开空间 [3] 半导体业务动态 - 第二季度半导体收入41.14亿元,净利润6.83亿元,环比第一季度的37.11亿元和5.78亿元持续改善 [4] - 下半年半导体收入有望在上半年基础上进一步环比增长,在手订单支撑延续增长趋势 [1][4] - 中低压MOSFET、逻辑与保护器件保持全球第一或第二份额,高压GaN器件已搭载于吉利-雷诺合资动力总成 [5] 产能与技术布局 - 临港12英寸车规晶圆厂通过全球头部Tier1客户VDA6.3审核并导入量产,德国汉堡SiC/GaN产线预计年底通线 [5] - 1200V车规级SiC MOSFET将于下半年向海内外头部车企出货,高压器件单颗价值数倍于传统产品 [5] - 工艺由8英寸向12英寸迁移,为长期毛利率扩张提供空间 [5] 市场与需求驱动 - 中国区汽车收入上半年同比增长超过30%,单车芯片用量显著上升且持续增长 [6] - AI服务器电源功率密度提升推动48V热插拔系列送样北美云厂商,MOSFET价值量较传统服务器大幅提升 [6] - 光伏、储能、充电桩需求爆发推动高压直流场景对SiC二极管和MOSFET形成刚性需求 [6] 行业竞争地位 - 安世半导体位列全球功率器件第三(中国第一),客户覆盖欧美、日韩及中国一线车企 [6] - 临港产能落地使公司直接对标英飞凌、安森美等国际巨头,抢占Tier1客户转单红利 [6] - GaN与SiC产品组合及工艺平台迭代速度领先国内同行,形成专利与Know-how双重壁垒 [6]
德尔股份:持续关注和跟进国内整车厂出海建设生产基地的发展趋势
证券时报网· 2025-09-01 09:10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最初从事车用转向泵产品 逐步在转向泵领域获得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1] - 通过持续创新研发变速箱油泵 变速箱电子泵 电液转向泵 电机 液力缓速器等新产品 丰富产品线并扩大营收 [1] - 2017年收购德国卡酷思 新增降噪 隔热及轻量化产品 开启全球化布局 [1] - 目前在欧洲 北美和亚洲已形成全球化研发和生产基地布局 [1] - 成立新能源汽车事业部 研发多款新能源汽车专用材料产品并向国际知名车企供货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41亿元 同比增长6.72% [1] - 实现归母净利润5087.06万元 同比增长178.09% [1] -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配套新能源汽车产品收入同比增长74.1% 带动整体收入增长和结构改善 [2] - 持续降本增效措施带来期间费用率下降 改善盈利能力 [2] 全球化战略 - 收购卡酷思基于寻找长期增长前景较好的业务 保障可持续发展 [2] - 卡酷思的降噪 隔热及轻量化产品在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中均有需求 [2] - 卡酷思客户以欧美一线主机厂为主 帮助公司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全球市场 [2] - 与奔驰 宝马 保时捷 奥迪 大众 福特 通用 斯特兰蒂斯 上汽 江铃 长城 吉利等国内外知名整车厂建立合作关系 [2] - 海外生产基地分布在美国 墨西哥 德国 西班牙 比利时 波兰和斯洛伐克等欧美国家 [2] - 海外研发基地主要分布在美国 德国 奥地利和日本等地 [2] 供应链优势 - 通过国际化产研基地布局将供应链深度嵌入欧美市场 [3] - 形成"就地研发 就地生产 就地供应"的闭环供应链体系 [3] - 全球化产能布局能有效规避关税 多元化市场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 [3] - 本地化生产和销售可缩短产品供应周期 提升订单响应速度 [3] - 欧美市场成熟产能布局可满足国内整车厂出海配套需求 [3] 固态电池技术 - 固态电池以氧化物电解质技术路线为主 [3] - 具有较高安全性 已通过针刺 加热和过充电试验及UN38.3认证 [3] - 耐高温性能突出 依靠自然散热可在较高温度条件下连续正常工作 [3] - 采用成熟涂布工艺 流程简单易于批量生产 [3] - 潜在下游客户包括新能源车企 并开发人形机器人 两轮电动车 储能和消费等更广泛领域应用场景 [3]
从“大6座”到“大三排”,家庭出行需求下的SUV进化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1 01:03
市场趋势转换 - "大三排"SUV正快速取代上半年流行的"大6座"SUV,成为市场新热点,包括岚图知音、理想i8、特斯拉Model YL、问界M8纯电动版、智己LS9、风云T11、极氪9X等热门车型均聚焦该细分领域 [2] - "大三排"SUV可容纳7人且第三排空间显著优化,例如岚图知音第三排高度比"大6座"SUV高出近40厘米,乘坐体验接近第二排,解决传统6座SUV第三排空间狭小导致的舒适性问题 [3] - 家庭结构变化(二胎/三胎增多)和消费升级推动需求从"够用就行"转向"每个座位都舒适",购车预算增加和品质需求提升进一步加速产品迭代 [4] 产品优势与竞争格局 - "大三排"SUV通过增设第三排杯托、充电口、独立空调、座椅调节加热及安全气帘等配置,大幅提升长途乘坐体验和安全性,同时避免MPV车型的停车位需求过大及"专职司机"形象问题 [3] - 纯电动技术成为核心发展方向,其静谧性、低使用成本及简便维护特性精准契合市场需求,60%用户将"静谧空间"和"空间实用性"列为首要需求 [6] - 智能化配置成为差异化竞争核心,支持语音控制温度、音乐、导航及第三排独立设备操作,重构"全家舒适"出行理念 [7] 技术演进与市场前景 - 纯电动平台通过创新架构解决传统SUV短板,续航超1000公里、辅助驾驶、AR-HUD等技术将座舱转化为智能移动空间,推动产品从高端小众走向主流普适 [9] - 2025年新上市SUV中纯电动车型占比约58%,增程与插混占32%,燃油车仅10%,4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以纯电为主,20-30万元中端市场增程式技术因"可油可电"受青睐 [9] - 硬派越野SUV电动化进程加速,通过纯电动四驱系统兼顾越野性能与家庭需求,未来可能向"大三排"方向拓展 [10]
汽车“制动革命”来了?京西智行谨慎应对EMB量产热
经济观察网· 2025-08-30 05:20
公司背景与业务布局 - 京西智行脱胎于德尔福 2009年京西重工成立并收购德尔福全球悬架及制动业务 2022年张家口产投控股集团领投控股 2025年更名为京西智行[3] - 公司主打产品包括磁流变悬架系统 空气悬架及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 在中国 北美 欧洲拥有多个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3] - 公司具备正向设计能力 包括电磁阀 注塞泵 驱动机构等核心部件设计 北美团队拥有30-40年制动行业经验 国内团队经验5-15年[3] EMB技术特性与优势 - EMB通过电机 减速器 滚珠丝杠将电信号转化为机械制动力 相比液压制动具有响应速度快 控制精度高 结构简单集成度高等优点[5] - 可实现单轮独立控制 支持AEB ACC等智能驾驶功能 响应速度提升使ACC行驶速度从100公里/小时提高到120公里/小时[8] - 满足电动车轻量化需求 因取消液压管路和油液 EMB比液压制动系统重量更轻[8]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电动车加速性能激进 需要更高制动精准性和效率 追求"零拖滞"效果需配备冗余电源[8] - 高级别辅助驾驶及L3/L4自动驾驶刺激EMB需求 快速响应可缩短刹停距离 支持原地掉头等创新功能[8] - 电动智能汽车智能化 电动化 轻量化发展趋势使EMB成为合适的技术方向[10] 行业挑战与竞争格局 - EMB存在热衰退 电子兼容 耐久性问题 各轮端差异大需通过算法纠偏[5][11] - 成本较高导致目前仅高端车型装配 中低端车型保持液压制动 存在前后轮混装制动系统情况[9] - 竞争对手包括博世 大陆等供应商及整车企业 京西智行凭借数十年制动系统认知和卡钳制造能力形成竞争优势[11] 商业化进展与成本结构 - 研发成本高昂 三年开发需投入数亿元 初期难以盈利因需解决电机 ECU电子兼容 防水 隔热 齿轮寿命等问题[12] - 卡钳成本5-7年内不变 电机和驱动机构生产成本预计下降40%-50%[12] - 海外客户预估量产时间2029年 国内客户预估2026年 2025年主要为小批量投产(100-200台)[12] 公司战略定位 - 京西智行具备全球化资源 在人才 研发 制造 产业链方面布局完整 有望成为首家走出国门的EMB企业[12] - 对EMB量产持谨慎态度 强调需保持自身节奏 尽管客户要求首发但需优先解决关键技术问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