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研发

搜索文档
九典制药(300705):公司经营稳健,拓展外用制剂管线+加速创新药转型
天风证券· 2025-09-19 06:15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对应2025-2027年市盈率分别为15/14/12倍 [4][7] 财务表现 - 2025H1实现营收15.12亿元(YoY+10.67%) 归母净利润2.91亿元(YoY+2.57%) 扣非净利润2.83亿元(YoY+10.74%) [1] - 2025Q2单季度营收8.16亿元(YoY+5.24%) 归母净利润1.66亿元(YoY+4.54%) 扣非净利润1.59亿元(YoY+6.62%) [1] - 毛利率提升至74.58%(YoY+1.44pct) 净利率19.27%(YoY-1.52pct) [1] - 期间费用率保持稳定 销售费用率40.37%(YoY+0.39pct) 研发费用率8.26%(YoY-0.09pct) [1] - 公司预计2025年营收同比增长10-20% 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0-20% [1] 业务板块表现 - 外用制剂板块2025H1销售收入8.36亿元(YoY+16.96%) 主要受益于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院内持续放量及酮洛芬凝胶贴膏院内放量 [2] - 拥有7款外用制剂注册证书 在研产品超20个 包括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酮洛芬凝胶贴膏等核心产品 [2] - 2025-2026年预计获批多款新产品 包括吲哚美辛凝胶贴膏、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等8款外用制剂 [2] 创新药布局 - 以化药创新药为核心发展方向 重点聚焦疼痛领域多肽药物与肿瘤领域PDC药物研发 [3] - 采用自主研发与项目引进并行模式 2025年8月以9000万元收购抗菌多肽新药JIJ02凝胶全部知识产权 [3] - JIJ02凝胶针对寻常痤疮适应症 处于临床I期阶段 计划2026年上半年完成I期并启动II期临床 [3] - 具备广谱抗菌、不易耐药、安全性优等特点 目前国内外无同类型药品上市 [3] 盈利预测 - 调整后2025-2027年营收预测分别为32.81/34.69/38.08亿元(原预测2025-2026年为35.87/41.82亿元) [4] - 调整后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5.88/6.28/7.29亿元(原预测2025-2026年为6.75/8.99亿元) [4] - 2025-2027年每股收益预测分别为1.18/1.26/1.46元 [5]
港股通创新药继续波动,映恩生物-B下挫12%!520880盘中翻绿,溢价又起!资金连续13日低吸
新浪基金· 2025-09-19 03:36
港股通创新药ETF市场表现 - 9月19日早盘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高开后震荡走低,盘中翻绿区间出现场内溢价,低吸资金或再度涌入 [1] - 成份股中37只创新药研发公司普跌,仅康哲药业、百济神州、中国生物制药3股小幅上涨,映恩生物-B重挫逾12%,权重股信达生物跌超4%,石药集团和三生制药跌超2% [3] - 该ETF已连续13日吸金,金额合计超6.7亿元 [4] 指数编制调整与表现 -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完成"提纯"修订,完全剔除CXO企业并新增14家创新药研发公司,实现100%聚焦创新药研发 [5] - 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达119.75%(截至9月5日),在同类指数中弹性最高,修订后有望避免CXO干扰并增强进攻性 [6] - 全市场首只跟踪该指数的ETF规模超17亿元(截至9月12日),日均成交额5.21亿元,支持T+0交易且无QDII额度限制 [7] 行业调整原因分析 - 行业缺乏大BD催化导致在板块竞争中暂处下风 [3] - 特朗普政府可能对中国创新药采取审查措施形成阴影 [3] - 港股部分明星公司出现管理层减持及个股非基本面因素波动 [3] 投资前景与策略 - 生物医药板块在美联储降息周期通常呈现全球共振和高弹性特征,国内牛市行情中从未缺席 [3] - 多款创新药谈判进入深水区,后续临床推进和商业化将带来持续现金流,产业趋势明确 [3] - 短期调整可能为优质创新药企业提供买入机会,9月份被提示为布局良机 [3][4]
百利天恒:37.64亿元定增圆满收官
中证网· 2025-09-19 02:16
融资概况 - 公司完成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计划 募集资金总额37.64亿元 发行价格为317元/股 高出发行底价近20% [1] - 定增吸引18家国内外知名机构参与 锁定期为6个月 头部投资机构获配金额均超3亿元 [1] - 定价基准日为2025年9月5日 发行底价为266.02元/股 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80% [1]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 重点推进创新ADC药物研发平台和创新多特异性抗体研发平台 [2] - ADC药物平台推进6款ADC药物的临床试验 覆盖肺癌乳腺癌等10余种适应症 [3] - 多特异性抗体平台加速GNC-038 GNC-077等药物的临床开发 [3] 研发进展 - BL-B01D1/iza-bren在中美开展40余项针对10余种肿瘤类型的临床试验 美国3项注册临床试验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等适应症 1项获FDA突破性治疗认定 [3] - 中国开展11项III期临床试验 其中5项适应症获CDE突破性治疗认定 [3] - BL-M07D1在国内外开展12项临床试验 包括3项III期试验 [3] 商业化规划 - 预计2026年iza-bren在中国实现商业化 2029年起有望在美国及全球市场获批上市 [3] - 临床阶段在研药物管线扩展至15款 另有2款处于临床受理阶段 [4] 研发投入 - 上半年研发投入达10.39亿元 同比增长90.74% [4] - 上半年新增9项注册临床 形成梯度化产品布局 [4] 战略意义 - 定增是公司全球化布局的关键一步 助力跻身入门级MNC行列 [1][4] - 紧密契合科创板八条政策导向 优化融资结构加速创新药研发进程 [1][4] - 彰显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的价值认可 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探索新路径 [4]
百利天恒38亿元定增圆满收官 发行价317元/股吸引18家机构参与
证券时报网· 2025-09-18 15:10
公司融资 - 百利天恒完成A股定增计划 募集资金总额37.64亿元 [1] - 发行价格为317元/股 发行底价266.02元/股的比率为119.16% [1][2] - 18家机构获配 锁定期6个月 中欧基金、易方达基金、广发证券、工银瑞信等头部机构获配金额均超3亿元 [2]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 加速推进创新药管线研发 [1][2] - 重点推动创新ADC药物研发平台(HIRE-ADC平台)和创新多特异性抗体研发平台(GNC平台) [2] - 推进BL-B01D1/iza-bren、BL-M07D1等6款ADC药物的临床试验 覆盖10余种适应症 [2] 研发进展 - BL-B01D1/iza-bren在中国和美国开展40余项针对10余种肿瘤类型的临床试验 [2] - 美国开展3项注册临床试验 1项适应症被FDA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3] - 中国开展11项III期临床试验 5项适应症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3] - BL-M07D1正在国内外开展12项临床试验 包括3个III期、3个II期、3个I/II期及3个I期 [3] 商业化规划 - 预计2026年iza-bren在中国实现商业化 [3] - 预计2029年起在美国及全球市场获批上市 [3] 研发投入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10.39亿元 同比增长90.74% [3] - 临床阶段在研药物管线扩展至15款 另有2款在研药物处于临床受理阶段 [3] - 上半年新增9项注册临床 [3] 政策背景 - "科创板八条"深化科创板改革 加大对优质未盈利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 [1] - 定增是《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核心举措之一 [3]
轩竹生物通过港交所聆讯,四环医药通过子公司持股约56.47%
证券时报网· 2025-09-18 15:07
公司上市与股权结构 - 轩竹生物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 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1] - 控股股东四环医药通过轩竹医药及海南四环合计持股56.47%[1] - 公司曾于2022年冲刺科创板 2023年暂缓审议后于今年5月转战港交所[1] 研发管线与产品组合 - 公司拥有超过十种药物资产在积极开发中 涵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三大领域[1] - 管线包括三项NDA批准资产、一个NDA注册阶段项目、一个III期临床试验项目、四个I期临床试验项目及五个IND批准项目[1] - 核心产品KBP-3571获NDA批准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正扩大适应症至反流性食管炎且完成II期临床试验[2] - 肿瘤领域核心产品XZP-3287和XZP-3621分别用于治疗乳腺癌和肺癌 均已获NDA批准[2] - NASH管线包括处于I期临床试验的XZP-5610和IND阶段的XZP-6019[2] - 通过灼识咨询确认KBP-3571为中国首款且唯一自主研发的PPI XZP-5849为首款自主研发PDE5抑制剂[2] - 公司采用自主研发与对外授权双轨制 已获得或提交7项NDA[2] 商业化进展与财务表现 - 首款产品KBP-3571商业化至2025年3月31日实现销售额3270万元[3] - 2025年7月成功商业化第二款产品XZP-3287[3] -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三个月收入分别为2.9万元、3009.4万元和255.9万元[3] - 同期研发开支分别为2.39亿元、1.86亿元和0.53亿元[3]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3.01亿元、5.56亿元和0.65亿元[3]
万邦德(002082) - 002082万邦德投资者活动记录表20250918
2025-09-18 13:26
临床试验与药物特点 - 阿尔茨海默病II/III期临床试验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设计,并设安慰剂和阳性药双对照 [1] - 国内规模最大的阿尔茨海默病关键注册临床研究,包含ADAS-Cog和ADCS-ADL双终点评估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 [2] - 通过Aβ-PET影像学观察药物对淀粉样蛋白沉积影响,监测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炎症指标/神经损伤指标 [2] - 石杉碱甲具有抗炎/调节胆碱水平/神经保护/线粒体保护/抗氧化应激等多重作用机制 [2] - 石杉碱甲控释片采用双相控释技术实现平缓释放曲线,支持每日一次给药 [2] 疾病领域布局 - 肌萎缩侧索硬化(渐冻症)研发产品WP205已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并申报专利 [3] - 探索石杉碱甲多靶点作用机制在渐冻症领域的应用潜力 [3] - 全球率先开展针对MCR靶点的渐冻症药物研发,核心化合物已获专利授权 [3] 研究拓展方向 - 通过ApoE基因型检测分析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响应差异 [2] - 药物开发目标覆盖中晚期AD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及更早期患者群体 [2]
Good Afternoon之后,创新药还能“上车”吗?
新浪财经· 2025-09-18 12:41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ETF万亿指数) 美联储降息终于落地了降。 25bp符合预期,点阵图显示年内还要降两次,有点鸽派;但是鲍威尔的表态又"不够鸽派",so,有点纠 结。 所以,涨跌都有理,有句话说的好,符合预期就是利好兑现,跌。 对了,还有Good Afternoon的梗... 如果鲍威尔说"Good Afternoon",就是偏鹰派,不降息或者降息没超预期,跌。 如果他说"Hello Everyone",那就是鸽,要降息,涨! 华尔街机构也早早的部署好了AI系统,第一时间捕捉到他舌头的微小变化,来决定买卖了... 有点失望的是,鲍威尔这回的开场是"Good Afternoon"。 自这之后,美股先涨后跌,大A似乎也复制了同样的走势,不得不服啊这预判。 那,今天聊聊降息下,大家比较关注的创新药板块,调整后还没有没有机会。 一、创新药,三重压力下暂时回调 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在连续9个交易日调整后,场内却延续高频溢价,买盘资金依然强势,这 辆创新药高速列车是否在等待更多人上车? 港股通创新药ETF基金经理丰晨成解读,近期调整主要源于三重因素叠加: 1、行业催化空窗期:缺乏大BD(商务拓展)催化 ...
毛利率七年“俯冲”60个百分点!常山药业中报亏损2909万元,二季度单季毛利率仅5%逼近红线|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9-18 12:24
核心观点 - 公司深陷财务恶化、集采失利与债务高企的多重危机 试图押注创新药翻盘的梦想面临严峻挑战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4.92亿元 同比下降13.42% 归母净利润-2908.9万元 [2] - 第二季度营收环比下降近10%至2.33亿元 单季净利润亏损3287万元 同比暴跌322.67% [4] - 第二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3327.09万元 同比下降498.82% 环比下滑1024.61% [5] - 上半年毛利率14.54% 同比下降8.28个百分点 第二季度单季毛利率跌至5.03%创近年新低 [6] - 上半年净利率-7.37% 第二季度单季净利率-16.25% 同比下降近20个百分点 [8] - 非经常性损益贡献117万元 包括政府补助94.9万元 若剔除则扣非净利率约为-6% [8] 业务结构 - 肝素产业链业务合计贡献营收60.57% 其中低分子肝素制剂收入2.04亿元(占比41.46%)毛利率35.29% 肝素原料药收入0.94亿元(占比19.11%)毛利率13.25% [11][14] - 低分子肝素制剂销量1536万支 同比下降19.17% 主要因集采失标导致主力品种未进入全国带量采购 [11][12] - 国外市场收入1.04亿元 同比下滑44.32% 占比21.20% 毛利率10.54%显著低于国内 [15][16] 成本费用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65.43% 管理费用减少14.43% 研发费用减少17.83% 合计节约费用约3200万元 [9][10] - 费用节约未能抵消毛利润亏损3400万元 [10] 行业竞争 - 肝素原料药及制剂市场竞争激烈 集采政策导致价格降幅超50% 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13][14] - 肝素原料药2024年出口均价同比下降23.54% 2024年低分子肝素原料药毛利率-14.26% [14] - 国内市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 头部企业占据原料药出口主导地位 公司在中低端制剂市场面临价格战压力 [14] 研发进展 - 研发费用1585万元 同比下降30.13% 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3.22% 同比下降0.78个百分点 [17] - 艾本那肽研发周期超十年 2025年7月收到第二次发补通知 审批进度显著滞后于同类药物 [18] - 创新药CSCJC3456片Ⅰ期临床进展缓慢 入组周期达7个月(行业平均4-6个月) [19] - GLP-1赛道竞争白热化 公司产品差异化不足且未开展海外注册 [18]
以创新药研发进展为核心考核指标 前沿生物通过股权激励助力战略落地
证券日报网· 2025-09-18 11:13
股权激励计划概要 - 公司计划授予限制性股票500万股 其中首次授予425万股 预留75万股 授予价格为每股8.56元 [1] - 股权激励旨在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吸引优秀人才 提升团队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1] 激励对象与分配结构 - 首次授予激励对象共27人 占公司2024年底员工总数302人的8.94% [2] - 研发类考核人员16人 获授股票307万股 占全部授予权益数量的61.40% [2] - 股份分配比例显示公司积极向研发倾斜 [2] 研发类业绩考核目标 - 2025年考核目标:IND数量不低于1个(不含已上市产品) 新药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不低于8个 [2] - 2026年考核目标:2025-2026年IND数量累计不低于5个 新药发明专利申请累计不低于16个 [3] - 2025-2026年需累计达成1项小核酸新药BD交易(指对外授权并签署协议) [3] 综合类业绩考核目标 - 2025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10%(以2024年营收为基数) [3] - 2025-2026年累计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以2024年营收为基数) [3] - 需同时达成同期研发类人员的所有考核目标 [3] 小核酸药物战略布局 - 公司明确将小核酸新药BD交易列入考核目标 [4] - 已构建全链条高标准的小核酸药物开发体系 [4] - 在补体系统领域布局FB7011/FB7013/FB7014(针对IgA肾病) 血脂异常领域布局FB7023/FB7022 内分泌领域针对MASH和T2DM布局多款药物 [4] - 所有小核酸药物项目均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4] 核心技术突破 - 优先攻关肝脏组织不同种类细胞的递送技术及肝外组织递送载体开发 [4] - 自主研发siRNA递送载体ACORDE 已提交国际发明专利申请 [5] - 基于ACORDE技术推进首个肝外靶点siRNA药物和肝内靶向内分泌药物的早期研发 [5]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处于"新技术创新药开发+新产品商业化前夕"的战略攻坚期 [5] - 业绩考核指标涵盖研发进展、对外授权、营业收入等核心维度 既符合战略需求又具备挑战性 [5]
济川药业业绩连续下滑 重营销轻研发转型之路挑战重重
新浪证券· 2025-09-18 10:4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7.5亿元同比下降31.9% 归母净利润7.24亿元同比下降45.9% 扣非净利润6.21亿元同比下降47.4% [2]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12.23亿元同比下降25.03%环比下降19.8% 归母净利润2.84亿元同比下降42.39%环比下降35.5% [2] - 营收创2017年以来历史新低 归母净利润处于历史极低水平 [3] 核心产品表现 -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及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合计销售收入占比从2024年60.12%降至2025年上半年49.51% [2] -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累计销售超200亿元 曾在全国口服类中药用药中连续排名第一 [3] -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被列入上海市重点监控药品名单 面临价格审查和替代品选择风险 [4] 政策环境影响 -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被河北、安徽、山东等12个省份医保目录调出 [3] - 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23年国采中标价每片0.48元 降幅超80% [4] - 中成药被调出医保现象普遍 原因包括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和价格高于化药 [3] 市场竞争格局 -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虽为独家品种 但蒲地蓝大类有30余个批文 剂型多为消炎片剂 [4] - 直接竞品包括蓝岑口服液、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知名产品 [4] - 创新药济可舒面临罗氏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片、东阳光药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成熟产品竞争 [6][7] 转型发展举措 - 日化业务2023年销售收入8900余万元 2024年未在财报中单独列示 [6] - 引进创新药包括与天境生物合作长效生长激素 与恒翼生物合作PDE-4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 [6] - 自研产品Z058和JC-ZC001进入临床三期阶段 适应症分别为功能性便秘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6] 研发投入状况 - 2024年销售费用29.54亿元占总营收36.85% 研发费用4.45亿元仅占5.55% [7]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1.9亿元同比进一步下滑8% [7] - 长效生长激素领域面临长春高新金赛药业垄断 特宝生物和维昇药业新产品相继上市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