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生物(02367)

搜索文档
国货美妆上市公司业绩分化,敏感肌市场爆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4 14:53
行业整体表现 - 国货美妆行业2025年上半年业绩呈现明显分化 市场竞争从渠道扩张转向研发创新与精准化布局的科技较量 [1] - 行业整体发展策略集中在核心品牌建设 电商渠道营销以及新产品线孵化 共同拉动收入与利润双增长 [3] - 2024年中国功能性护肤品市场规模达487.43亿元 其中贝泰妮以57.07亿元营收占据11.71%市场份额 华熙生物 敷尔佳 上海家化和巨子生物分别占比5.27% 4.14% 2.44%与2.15% [5] 重点公司业绩 - 上海家化上半年营收34.8亿元同比增长4.7% 归母净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11.7% 六神 玉泽等品牌通过产品线拓展实现显著增长 [3] - 丸美生物营收17.69亿元同比增长30.83% 归母净利润1.86亿元同比增长5.21% 深化大单品策略并提升丸美与PL恋火双品牌市场渗透率 [3] - 上美股份预计上半年营收40.9-41.1亿元同比增长16.8%-17.3% 净利润5.4-5.6亿元同比增长30.9%-35.8% 主力品牌韩束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3] - 贝泰妮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9.49亿元同比下降13.51% 归母净利润2834万元同比下降83.97% 主品牌薇诺娜营收同比下滑5%但在敏感肌赛道保持领先地位 [4] 敏感肌赛道发展 - 2024年敏感肌消费人群接近亿级 市场规模约450亿元 近3年复合增长率21.7% 预估相关市场空间超过2000亿元 [7] - 敏感肌护肤需求从基础修护升级为"修护+美白/抗老/防晒"等多重功效协同 分肤护理理念逐渐被品牌重视 [7] - 敏感肌美白仍是行业核心技术瓶颈 传统美白成分刺激性较强 溪木源推出氧白因成分靶向抑制酪氨酸酶并辅助修护屏障 [8] - 敏感肌市场竞争进入科技较量阶段 需解决美白 抗衰等进阶需求并经得起科学验证才能满足用户全生命周期需求 [9]
国货美妆上市公司业绩分化,敏感肌市场爆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4 14:48
行业整体发展态势 - 国货美妆行业步入发展深水区,竞争从渠道扩张转向研发创新与精准化布局的科技较量 [1] - 功能性护肤品市场格局正逐步改变,受消费者意识觉醒和购买能力提升影响 [1] - 2024年中国功能性护肤品市场规模约487.43亿元 [4] 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 上海家化2025年上半年营收34.8亿元(同比增长4.7%),归母净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11.7%),核心品牌六神、玉泽通过产品线拓展实现增长 [3] - 丸美生物同期营收17.69亿元(同比增长30.83%),归母净利润1.86亿元(同比增长5.21%),深化大单品策略及双品牌市场渗透率提升 [3] - 上美股份预计上半年营收40.9-41.1亿元(同比增长16.8%-17.3%),净利润5.4-5.6亿元(同比增长30.9%-35.8%),主力品牌韩束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3] - 贝泰妮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9.49亿元(同比下降13.51%),归母净利润2834万元(同比下降83.97%),主品牌薇诺娜营收同比下滑5%但在敏感肌赛道保持领先地位 [4] 市场竞争格局 - 贝泰妮以57.07亿元营收占据11.71%市场份额位居行业首位,华熙生物、敷尔佳、上海家化和巨子生物分别占比5.27%、4.14%、2.44%与2.15% [4] - 全球功能性护肤品品牌主要由欧莱雅、资生堂、雅诗兰黛等欧美日企业拥有 [1] 敏感肌赛道分析 - 2024年敏感肌消费人群接近亿级,市场规模约450亿元,近3年复合增长率21.7% [6] - 敏感肌相关市场空间预估超过2000亿元 [7] - 敏感肌护肤需求从基础修护转向"修护+美白/抗老/防晒"等多重功效协同 [7] - 分肤护理理念逐渐被重视,溪木源提出精准个体化解决方案 [7] - 敏感肌美白仍是行业核心技术瓶颈,传统成分难以兼顾有效性与温和性 [7] 企业研发创新方向 - 巨子生物、上海家化等企业瞄准基底膜修护痛点展开布局 [7] - 溪木源研发氧白因成分靶向抑制酪氨酸酶并辅助修护屏障,但大规模应用仍面临挑战 [8] - 行业竞争进入科技较量阶段,需解决美白、抗衰等进阶需求才能满足全生命周期需求 [8]
恒指半年检结果揭晓在即!泡泡玛特(09992)等有望“染蓝” 机构看好这些个股入港股通
智通财经网· 2025-08-20 13:36
恒生指数半年度审议预测 - 恒指公司将于2025年8月22日公布半年度审议结果 9月8日生效 涉及恒生指数、国企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及恒生综合指数[1] - 追踪恒指、国企和恒生科技指数的ETF规模分别约为303.5亿美元、66.3亿美元和261.2亿美元 潜在成分股变动将引发显著资金流向[1] 恒生指数成分股纳入预测 - 中金公司预测恒指潜在纳入标的包括交通银行(03328)、泡泡玛特(09992)、百胜中国(09987)、小鹏汽车(09868)、华住集团(01179)、京东物流(02618)及信达生物(01801)[1] - 瑞银预测纳入标的包括巨子生物(02367)、药明合联(02268)、泡泡玛特、京东物流、金山软件(03888)、交通银行(03328)[2] - 成分股筛选优先考虑市值顺位 再结合行业代表性与覆盖率 但实际决策可能受非量化因素影响(如信达生物多次预测前列但未纳入)[2] 港股通标的调整预测 - 港股通名单调整基于恒生综合指数半年度审议结果 中金估算19只股份符合纳入标准 包括曹操出行(02643)、映恩生物(09606)、周六福(06168)、IFBH(06603)、南山铝业(02610)、康耐特光学(02276)等[3] - 瑞银预测港股通纳入名单包括东亚银行、映恩生物-B、蓝月亮集团、南山铝业国际、正力新能、碧桂园等18只标的[3] - 华泰证券预计19只港股纳入港股通 包括云知声、汇聚科技、映恩生物-B、药捷安康-B、曹操出行、周六福等[4] 资金流向与市场影响 - 新纳入港股通个股从公布日至生效日期间相对恒指超额收益中位数1.8% 均值5.2% 被剔除个股同期跑输市场中位数-5.3% 均值-7.5%[4] - 主动资金可能进行套利操作 被动基金为减少跟踪误差将于生效前一交易日(9月5日)调仓 导致尾盘交易量大幅扩大[4]
巨子生物(02367.HK):达播恢复数据环比回暖 看好H2销售逐步回升
格隆汇· 2025-08-19 18:38
公司销售表现 - 可复美7月恢复达播后数据环比回暖,天猫和抖音GMV分别同比增长70%、17% [1] - 可复美5月24日舆情事件后影响整体可控,天猫大美妆618期间排名第16(24年第12名) [1] - 可丽金7月天猫和抖音GMV分别同比增长132%、32% [2] 渠道与市场表现 - 线下渠道(药店、医院、丝芙兰)稳定覆盖,核心械二产品用户口碑较好,预计线下销售受影响较小 [1] - 线上舆情发酵期间达播停播影响大促后半段销售,7月部分头部主播恢复直播,合作频次加大 [1] 产品与技术优势 - 可复美产品矩阵包括医疗器械、胶原修复、焦点系列、秩序系列,胶原棒为大单品,新推焦点系列、帧域密修系列稳步放量 [2] - 可丽金强化专业抗老形象,核心单品大膜王、嘭嘭次抛资源投放力度加大,胶卷系列新品提供分时分区抗老解决方案 [2] - 巨子生物深耕重组胶原蛋白领域20余年,拥有基因重组、细胞工程等全链条技术平台,掌握低免疫技术及XVII型、IV型等核心专利 [1] - 横向拓展5种高纯度稀有人参皂苷规模化生产,研发体系联动医研机构搭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及博士后站 [1] 未来增长潜力 - 公司稳步推进三类医疗器械申报审批,有望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2] - 预计2025-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68.60/84.93/102.06亿元,归母净利润24.27/29.51/34.91亿元 [2]
巨子生物(02367):达播恢复数据环比回暖,看好H2销售逐步回升
财通证券· 2025-08-19 06:24
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上调) [2] 核心观点 - 可复美7月恢复达播后数据环比回暖,下半年销售逐步回升可期 7月可复美天猫和抖音GMV分别同比增长70%、17% [8] - 公司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研究积淀深厚,拥有覆盖基因重组、细胞工程等的全链条技术平台 [8] - 可复美多维产品矩阵持续发力,可丽金起量显著 7月可复美天猫和抖音GMV分别同比增长132%、32% [8] - 公司产品优势显著且口碑优秀,妆品布局有望补充第二增长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68.60/84.93/102.06亿元,归母净利润24.27/29.51/34.91亿元 [8] 财务数据 盈利预测 - 2025E营业收入6,860百万元(同比增长23.86%),归母净利润2,427百万元(同比增长17.67%) [5] - 2026E营业收入8,493百万元(同比增长23.80%),归母净利润2,951百万元(同比增长21.58%) [5] - 2027E营业收入10,206百万元(同比增长20.17%),归母净利润3,491百万元(同比增长18.33%) [5] 资产负债表 - 2025E流动资产8,807百万元,现金5,758百万元 [9] - 2026E流动资产11,801百万元,现金7,986百万元 [9] - 2027E流动资产15,375百万元,现金10,755百万元 [9] 现金流量表 - 2025E经营活动现金流2,687百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963百万元 [9] - 2026E经营活动现金流3,284百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1,063百万元 [9] - 2027E经营活动现金流3,923百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1,163百万元 [9] 财务比率 - 2025E毛利率81.73%,销售净利率35.38%,ROE25.43% [9] - 2026E毛利率81.37%,销售净利率34.74%,ROE23.60% [9] - 2027E毛利率81.08%,销售净利率34.21%,ROE21.82% [9]
港股市场新消费概念股普跌,截至午盘,布鲁可跌超8%,老铺黄金跌超3%,锅圈、泡泡玛特跌超2%
格隆汇· 2025-08-19 04:30
港股新消费概念股表现 - 港股市场新消费概念股普遍下跌 截至半日收盘布鲁可下跌8.27%至112.000港元 老铺黄金下跌3.44%至729.000港元 锅圈下跌2.50%至3.510港元 泡泡玛特下跌2.32%至278.200港元 [1][2] 重点公司股价变动 - 布鲁可股价跌幅最大 达8.27% 最新价112.000港元 [2] - 老铺黄金下跌3.44% 最新价729.000港元 [2] - 锅圈下跌2.50% 最新价3.510港元 [2] - 泡泡玛特下跌2.32% 最新价278.200港元 [2] - 卫龙美味下跌2.12%至12.920港元 小鹏汽车-W下跌1.66%至77.200港元 理想汽车-W下跌1.51%至94.350港元 [2] 其他新消费概念股表现 - 巨子生物下跌1.23%至56.400港元 达势股份下跌0.81%至86.150港元 [2] - 蜜雪集团下跌0.79%至451.400港元 毛戈平下跌0.41%至96.500港元 [2] - 茶自道下跌0.21%至9.340港元 [2]
【行业深度】洞察2025:中国功能性护肤品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份额(附市场集中度、企业竞争力分析等)
前瞻网· 2025-08-18 08:09
中国功能性护肤品行业品牌排名 - 行业参与者分为三大细分赛道:皮肤学级护肤品(薇诺娜、理肤泉、薇姿、雅漾、珂润、米蓓尔、玉泽等)、强功效护肤品(WIS、HFP、雪肌精、林清轩、润百颜、夸迪、片仔癀等)、医美级护肤品(敷尔佳、可复美、芙清、伊肤泉、爱美客、创福康、绽妍等)[1] 中国功能性护肤品行业企业梯队 - 第一梯队:贝泰妮,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具有皮肤医学背景,行业领先地位[3] - 第二梯队:巨子生物、上海家化、敷尔佳,相关业务收入较高,具有一定知名度[3] - 第三梯队:珀莱雅、福瑞达、锦波生物、创尔生物等,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收入相对较低[4] 中国功能性护肤品行业区域竞争 - 代表性企业分布:上海(上海家化、珀芙研、百雀羚、林清轩)、广东(创尔生物、HFP)、云南(贝泰妮)、陕西(巨子生物)、黑龙江(敷尔佳)[5] 中国功能性护肤品行业市场份额 - 2024年市场规模约487.43亿元,贝泰妮营收57.07亿元,占比11.71%,排名首位[9] - 华熙生物占比5.27%,敷尔佳、上海家化、巨子生物分别占比4.14%、2.44%、2.15%[9] - 国际品牌如欧莱雅集团、雅诗兰黛也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定份额[9] 中国功能性护肤品行业市场集中度 - 2024年行业前三家企业营业收入集中度为21.12%,前六家为26.47%,市场份额分散[11] - 国产品牌正缩小与国际品牌差距,头部玩家已建立品牌壁垒和研发壁垒,销售渠道逐渐成熟[11] 中国功能性护肤品行业企业布局及竞争力分析 - 贝泰妮专注于敏感肌产品开发,拥有"薇诺娜(Winona)"等多个品牌,为皮肤学级护肤品细分市场龙头企业[12] - 贝泰妮功能性护肤品业务营收规模在50亿元以上,市场份额超过11%[12] - 主要上市公司业务布局:华熙生物(润百颜、夸迪等,营收25.69亿元,占比5.27%)、上海家化(玉泽、佰草集等,营收10.50亿元,占比2.15%)、创尔生物(创福康、创尔美,营收3.71亿元,占比0.76%)、巨子生物(可复美、可丽金等,营收11.90亿元,占比2.44%)、敷尔佳(营收20.17亿元,占比4.14%)[13] 中国功能性护肤品行业竞争状态总结 - 上游对进口原料商依赖性强,供应商议价能力较高[16] - 消费者选择更多,议价能力相对较强[16] - 本土品牌竞争优势明显,市占率提高,现有企业竞争加剧[16] - 行业毛利率高,盈利能力强,潜在进入者威胁较大[16] - 医美项目发展对行业形成一定替代威胁[16]
2025年全球功能性护肤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概况
前瞻网· 2025-08-13 09:09
行业发展历程 - 功能性护肤品概念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皮肤病学者Albert Kligman正式提出"药妆"概念并定义为含药物成分的制品[1] - 当前全球功能性护肤品牌主要被欧洲、日本和美国企业主导 中国品牌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1] 区域竞争格局 - 欧洲地区集中了欧莱雅(法国)、欧缇丽(法国)、皮尔法伯(法国)等全球领先企业[3] - 日本拥有花王、高丝、资生堂等代表性企业 美国雅诗兰黛旗下拥有多个著名护肤品牌[3] - 中国贝泰妮在皮肤学级护肤品领域具有明显竞争优势[3] 市场集中度 - 全球功能性护肤品市场品牌和企业数量众多 欧莱雅、雅诗兰黛、联合利华、宝洁等处于领先地位[4] - 行业总体竞争较为激烈 市场集中程度一般[4] 市场规模现状 - 2024年全球功能性护肤品市场规模约为1805亿美元[6] - 该数据基于中国护肤品占全球27%的份额比例 结合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测算得出[8] 市场规模预测 - 预计2025-2030年全球护肤品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5%[10] - 功能性护肤品因能针对性解决皮肤问题 发展前景优于传统基础护肤品 预计将以5%年均复合增速增长[10] - 2030年全球功能性护肤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419亿美元[10]
【投资视角】启示2025:中国医美注射材料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分析(附投融资事件、产业基金和兼并重组等)
前瞻网· 2025-08-13 07:12
医美注射材料行业融资现状 - 截至2025年6月,行业累计发生39起投融资事件,整体处于成熟阶段,新三板和IPO阶段企业占比高[2] - 融资区域集中:山东(8起)、江苏(7起)为两大主要分布地区[4] - 代表性融资案例: - 敷尔佳2023年IPO募资22.32亿人民币[1] - 锦波生物2023年A+轮融资2.45亿人民币[1] - 福瑞达2022年并购获资10.22亿人民币[1] - 爱美客2020年IPO募资35.72亿人民币[1] 代表性企业对外投资布局 - 华熙生物: - 全资控股16家子公司,覆盖制造业(东营佛恩特生物2000万元)、科研服务(华熙天津研究院2000万元)等领域[7][8] - 参股5家机构,包括海南皓注基金(持股30%,4500万元)和天津合成生物中心(持股5.8%)[8] - 爱美客: - 100%控股北京诺博特生物(5983万元)和厦门投资公司(1500万元)[9] - 51%控股东方美客科技(510万美元)[9] - 昊海生科: - 全资控股上海昊海医药(1000万元)和欧华美科(1265万元)[10] - 78%控股长兴铜睿投资(3900万元)[10] - 巨子生物: - 60%控股陕西巨丽康生物(6000万元)[11] - 100%控股西安巨子医药(3000万元)[11] - 锦波生物: - 全资控股锦波北京公司(3500万元)和山西鼎天生物(2000万元)[12] 行业投资领域分布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占比58%,为最核心投资方向[14] - 制造业占比18%,批发零售业占比8%[14] 兼并重组特征 - 混合并购为主,典型案例为鲁商发展2018年通过资产置换获得福瑞达医药100%股权(9.27亿人民币)[16]
智通港股通资金流向统计(T+2)|8月13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8-12 23:32
南向资金净流入 - 盈富基金净流入11.84亿港元位列市场第一 收盘价25.38港元下跌0.7% [1][2] - 阿里巴巴-W净流入7.30亿港元位列市场第二 收盘价116.3港元下跌2.43% [1][2] - 恒生中国企业净流入5.56亿港元位列市场第三 收盘价91.16港元下跌0.83% [1][2] - 小米集团净流入4.73亿港元 净流入比6.69% 收盘价51.25港元下跌1.16% [2] - 再鼎医药净流入4.29亿港元 净流入比26.73% 收盘价27.2港元下跌10.47% [2] - 百济神州净流入3.70亿港元 净流入比22.63% 收盘价171.3港元下跌6.14% [2] 南向资金净流出 - 药明生物净流出5.39亿港元位列市场第一 净流出比33.02% 收盘价29.36港元下跌2.2% [1][2] - 华虹半导体净流出5.09亿港元位列市场第二 净流出比21.78% 收盘价44港元下跌1.74% [1][2] - 中芯国际净流出4.32亿港元位列市场第三 净流出比3.98% 收盘价48.66港元下跌8.19% [1][2] - 快手-W净流出2.92亿港元 净流出比14.76% 收盘价79.15港元下跌1.06% [2] - 巨子生物净流出2.20亿港元 净流出比24.75% 收盘价59港元上涨3.87% [2] 高净流入比个股 - 上海实业控股净流入比63.56%位列市场第一 净流入1136.17万港元 收盘价14.87港元上涨0.34% [1][2][3] - 中银航空租赁净流入比60.26%位列市场第二 净流入3563.87万港元 收盘价73.5港元上涨1.31% [1][2][3] - 阳光保险净流入比55.37%位列市场第三 净流入2483.02万港元 收盘价3.79港元下跌1.81% [1][2][3] - 保利物业净流入比52.6% 净流入1143.12万港元 收盘价34.88港元下跌1.91% [2][3] - 中石化炼化工程净流入比51.21% 净流入764.98万港元 收盘价6.31港元持平 [3] 高净流出比个股 - GX中国净流出比100%位列市场第一 净流出7100港元 收盘价35.46港元下跌0.78% [1][3] - 南方恒指ETF净流出比65.52%位列市场第二 净流出72.49万港元 收盘价25.4港元下跌0.94% [1][3] - 四川成渝高速公路净流出比49.23%位列市场第三 净流出380.74万港元 收盘价4.92港元下跌0.4% [1][3] - 雅迪控股净流出比41.83% 净流出4063.12万港元 收盘价12.62港元上涨0.24% [3] - 达势股份净流出比40.77% 净流出1423.65万港元 收盘价83.3港元下跌1.8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