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石药集团(香港)(01093)
icon
搜索文档
创新药“出海”为何大单频现
搜狐财经· 2025-07-08 23:17
中国创新药出海加速 - 中国创新药企业密集达成对外授权交易,展示出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竞争力,三生制药、荣昌生物、石药集团等企业达成大单 [2] - 从跟随模仿到自主创新,从单一产品出海到平台能力输出,中国创新药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2] - 迪哲医药旗下药物舒沃哲获得FDA批准,成为中国首个独立研发在美获批的全球首创新药 [2] - 今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首付款超过25亿美元,交易总金额近500亿美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2] 重大授权交易案例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60.5亿美元授权协议,辉瑞获得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全球开发权(不包括中国内地),三生制药获得12.5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3] - 荣昌生物将泰它西普有偿许可给Vor Bio,交易额达42.3亿美元,包括4500万美元首付款和高个位数至双位数销售提成 [3] - 和铂医药同大塚制药共同开发BCMAxCD3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HBM7020,迈威生物同Calico LifeSciences合作IL-11等 [4] 创新药出海模式 - 在融资环境趋紧背景下,"出海"成为药企寻找新增量的重要策略 [5] - 创新药出海主要有四种模式:自主出海、对外授权、NewCo模式和并购模式,对外授权仍是主流选择 [5] - 出海对象不仅有传统海外药企,也有科技新贵,出海管线既有早期项目也有已上市成熟产品 [4] 政策支持创新药发展 - 国家药监局上半年批准创新药43个、创新医疗器械45个,同比分别增长59%和87% [6] - 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由200个工作日缩短为60个工作日,重点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探索30个工作日内完成 [6] - 《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支持创新药出海,鼓励搭建全球创新药交易平台 [7] - 政策在审评端提速、医保端给予新药"入口",并勾勒出清晰的出海路径 [7] 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部分企业通过"先港后海""境外先发"方式积累国际认证经验,提升全球定价能力 [7] - 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靶点同质化、监管接轨能力不足、商业化能力有待提升等仍是挑战 [7] - 中国创新药出海已从"选修题"转变为"必答题",需要持续打磨原创力和全球化能力 [7]
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出口回升显著,多部委释放“出海”利好信号
第一财经· 2025-07-07 12:06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总结的关键要点: 行业整体表现 - 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总体收入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收入为10049.7亿元[1][3] - 医药工业占全国工业总量比重为3.7%[3] - 行业集中度(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33.8%,较2023年下降1.1个百分点[3] 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 - 百强企业平均研发费用达8.3亿元,同比增长6.3%,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8.2%[1][6] - 13家企业研发强度超过15%,7家企业超过20%[6] - 2024年共获批48个创新药物,其中12个来自百强企业[1][7] - 2025年上半年批准创新药43款,其中40款由中国企业研发[8] 出口与国际合作 - 百强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9.4%,结束连续两年负增长[4] - 2024年中国药企完成超过90笔海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超500亿美元[4] - 2024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首付款超25亿美元,交易总金额近500亿美元[4] 企业竞争格局变化 - 42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双增长,其中15家增幅超10%[8] - 31家企业两项指标双下降,其中17家降幅超10%[8] - 前十强企业出现显著变动:诺和诺德(中国)首次跻身前十,恒瑞医药以49.6%创新药收入占比回归,正大天晴因生物类似药和新药进入前十[9][10] 政策与产业发展方向 - 工信部目标到2025年医药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3] - 工信部将支持医药企业国际化发展,药监局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与全球同步研发[5] - 产业生态正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变,呈现外资药企本土化、本土企业创新转型和生物药快速布局三大趋势[1][10]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跌1.44%,成交额14.02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7-07 07:14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市场表现 - 7月7日收盘跌1.44%,成交额14.02亿元 [1] - 近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金额444.15亿元,日均成交金额22.21亿元 [1] - 今年以来122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金额963.10亿元,日均成交金额7.89亿元 [1] 基金基本信息 - 成立于2024年1月3日,全称为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1] - 管理费率每年0.50%,托管费率每年0.10% [1] - 业绩比较基准为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收益率(经估值汇率调整) [1] - 现任基金经理马君自2024年1月3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60.51% [1] 基金规模变化 - 截至7月4日最新份额为19.95亿份,最新规模为32.03亿元 [1] - 较2024年12月31日的3.95亿份和3.78亿元,份额增加404.69%,规模增加747.72% [1] 持仓情况 - 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药明生物(11.47%)、百济神州(10.87%)、信达生物(9.60%)、康方生物(8.56%)、中国生物制药(8.13%)等 [2] - 其他重仓股包括石药集团(6.05%)、翰森制药(4.54%)、三生制药(3.49%)、再鼎医药(2.73%) [2]
行业周报:艾伯维收购Capstan,加码体内CAR-T-20250706
开源证券· 2025-07-06 13: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看好体内CAR - T技术未来成长空间,关注国内布局相关技术标的,推荐悦康药业,受益标的有云顶新耀、石药集团 [7][3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艾伯维收购Capstan,加码体内CAR - T技术路径 - 2025年6月30日,艾伯维宣布以最高21亿美元现金收购体内CAR - T疗法生物技术公司Capstan Therapeutics,其创始人包括CAR - T先驱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rew Weissman [6][15] - Capstan主要资产CPTX2309是利用靶向脂质纳米颗粒进行RNA递送的体内抗CD19 CAR - T疗法候选药物,处于I期临床,用于治疗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艾伯维还将收购其专有的tLNP平台技术 [6][15] - CellSeeker Platform是模块化靶向体内细胞工程平台,基于靶向脂质纳米颗粒递送载体,现阶段优先聚焦开发新一代体内CAR - T疗法治疗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8] - CPTX2309是Capstan专有技术平台核心产物,能将编码抗CD19 CAR的mRNA递送至表达CD8的细胞毒性T细胞重编程,实现免疫系统重置 [20] - 全球已披露mRNA技术路径(非病毒载体)in vivo CAR - T研发项目超20个,多集中在脂质纳米粒载体LNP方向 [22] MNC积极布局in vivo CAR - T技术,递送技术多元 - MNC近几年以合作和并购方式布局in vivo CAR - T技术,艾伯维同时布局慢病毒载体LV和脂质纳米粒载体LNP技术路线 [7][26] - 病毒载体系统和纳米颗粒载体递送系统是两大重点开发系统 [26][30] 7月第1周医药生物上涨3.64%,其他生物制品涨幅最大 板块行情 - 2025年7月第1周医药生物上涨3.64%,跑赢沪深300指数2.1pct,在31个子行业中排名第4位 [8][31] 子板块行情 - 2025年7月第1周大部分板块上涨,其他生物制品板块涨幅最大,上涨8.28%;医疗研发外包板块上涨7.13%,原料药板块上涨5.77%等;医疗设备板块跌幅最大,下跌0.21%,医院板块下跌0.04%等 [8][35]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创新药十六条支持措施发布,推动医保数据应-20250706
上海证券· 2025-07-06 08:3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从五方面提出十六条支持创新药发展举措,释放政策红利助力“真创新”,推动医保数据赋能研发及保险体系,提升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空间和研发创新效率,促进医保和商保协同,支持创新药发展 [2][3][9] 相关内容总结 政策背景与鼓励创新 - 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医药创新发展,2024年作出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 [3] - 《措施》支持医保数据用于创新药研发,推动真创新和差异化创新,明确医保准入支付标准,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组织实施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3] 医保与商保情况 - 2024年1类创新药获批数量达48种,是2018年的5倍多,今年上半年接近40种;2018年以来149种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占新增药品数量的17%;截至2025年5月底,协议期内谈判药医保基金支出达4100亿元,带动药品销售金额超6000亿元 [4] - 5年内新上市药品在当年医保目录新增品种中占比从2019年的32%提高至2024年98%,2024年33个药品实现“当年获批、当年纳入”,新药纳入医保目录时间从5年左右降至1年左右,约80%创新药可在上市2年内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4] - 2024年简易续约药品平均降幅仅为1.2%,近80%以原价续约,93%的品种降幅未超过5%,18个增加新适应症并简易续约的品种仅5个触发降价机制 [4] -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快速增长,2024年原保险保费收入达9773亿元,同比增长8.2%,与居民医保超95%的资金使用率相比,商保在保障水平和保障效率上仍有开发空间 [4]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等 [9]
石药集团:美沙拉秦肠溶片获药品注册批件
快讯· 2025-07-04 10:26
产品获批 - 石药集团开发的美沙拉秦肠溶片(0.5g)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注册批件,并视同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1] - 美沙拉秦通过调节肠道炎症黏膜的炎症相关指标发挥治疗作用,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及白三烯的形成,实现抗炎效果 [1] - 该产品对肠壁的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是全球广泛使用的氨基水杨酸类抗炎药 [1] 适应症 - 美沙拉秦肠溶片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包括急性发作期和防止复发的维持期治疗 [1] - 该产品也适用于克罗恩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1] 产品线影响 - 美沙拉秦肠溶片的获批将进一步丰富石药集团在免疫系统治疗领域的产品线 [1]
石药集团:高浓度盐酸羟钴胺注射液获临床试验批准
快讯· 2025-07-03 10:42
产品获批 - 公司开发的高浓度盐酸羟钴胺注射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 [1] - 该产品用于治疗甲基丙二酸血症(MMA) [1] - 产品成为国内首款获批开展MMA临床试验的羟钴胺注射剂 [1] 产品价值 - 该产品有望为MMA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1] - 产品具有较高的临床开发价值 [1] - 国内外尚无针对MMA适应症的羟钴胺注射剂获批上市 [1] 疾病背景 - M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机酸代谢疾病 [1] - 该疾病最早可在新生儿期发病 [1]
体内CAR-T:全球竞赛已打响,关注云顶新耀和石药集团
2025-07-02 01:2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体内CAR - T疗法行业 - **公司**:云顶新耀、石药集团、艾伯维、阿斯利康、Capstan、Interose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体内CAR - T技术发展及市场前景** - **观点**:体内CAR - T技术在全球迅速发展,未来有望降低成本、提高可及性、扩大应用范围推动行业发展 [1][2][4] - **论据**:6月11日首例人体体内CAR - T进入临床试验,6月19日Capstan发表重磅文章,艾伯维21亿美元收购Capstan;现有自体CAR - T疗法成本高、全球销售额不足45亿美元,《Nature》预测体内CAR - T成本比自体低一个数量级;阿斯利康、艾伯维等巨头布局该领域 [1][2][4] - **非人类灵长类动物CAR - T疗法研究进展** - **观点**: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上的CAR - T疗法研究有显著进展 [5] - **论据**:阿斯利康P3B3A CAR - T技术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和自身免疫疾病,CD20 CAR - T技术针对B细胞淋巴瘤,超十周B细胞完全被消灭,2024年获FDA一期临床试验批准;Interose公司采用慢病毒载体工艺开发相关靶点,今年1月在澳大利亚开始一期临床入组,上月扩展至欧洲 [5][6] - **mRNA平台在CAR - T疗法中的应用前景** - **观点**:mRNA平台在CAR - T疗法中应用前景广阔 [7] - **论据**:研发周期短、成本低,可替换mRNA序列研究不同肿瘤药物;新冠疫苗研发展示其适用性和安全性;Capston公司基于mRNA体内CAR - T临床前数据显示小鼠肿瘤清除效果显著 [7] - **CAR - T疗法在自免疾病治疗中的潜力** - **观点**:CAR - T疗法在自免疾病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8] - **论据**: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表明杀伤致病性B细胞并促进初始B细胞再生可实现长期疗效;Capston公司体内CAR - T技术初步数据显示49天时初始B细胞重新增殖明显 [8][9] - **LNP递送系统在体内CAR - T细胞治疗中的重要性** - **观点**:LNP递送系统在体内CAR - T细胞治疗中有关键作用 [10] - **论据**:需实现脾脏递送以发挥肝脏外B细胞清除功能,LNP脂质体需具备快速降解能力以确保安全性 [10]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Capstan和云顶星耀LNP递送系统进展**:Capstan临床前研究显示LNP递送系统在0.1克到2毫克剂量范围内无肝毒性,细胞因子风暴指标无显著增加;云顶星耀在猴子实验验证B细胞清除效果,LNP递送效率高,单次转化率超60%,两次超80%,三次超90% [11][12] - **云顶星耀在体内CAR - T领域的优势**:具备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拥有完整mRNA平台和强大肿瘤研究团队,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自主研发,已开展全流程研究 [13] - **石药集团在mRNA平台的布局和成果**:在mRNA平台稳定性、转染效率及体内分布等方面深度布局,2024年获三个BCMA CAR - T产品批件,项目已入组,公开文献展示LNP自主知识产权研究 [14] - **未来一年内体内CAR - T疗法关键数据发布**:预计2025年下半年到2026年上半年,慢病毒载体和LNP包装的mRNA CAR - T疗法将发布关键人体数据,验证赛道潜力 [15]
歌礼石药专利对垒,GLP-1赛道风云再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1 12:20
核心观点 - GLP-1赛道正上演海外专利战,歌礼制药与石药集团围绕化合物专利展开博弈,结果可能影响行业竞争格局 [1][2][11] - 专利争议涉及分子结构完全相同的化合物,歌礼专利早于石药申请三个月,时间差或成裁决关键因素 [2][3] - 行业竞争从国内市场转向全球专利博弈,GLP-1千亿级赛道窗口期争夺加剧 [1][13][14] 专利争议细节 - 石药集团通过子公司向USPTO提交复审申请,质疑歌礼已获授权的美国专利(专利号12,234,236)部分权利要求有效性 [1] - 涉事专利保护期至2044年,用于歌礼GLP-1R激动剂候选药物ASC30开发,该药物拥有美国和全球化合物专利保护 [7] - 石药曾于2025年3月寻求全球授权合作遭拒,后转向专利挑战 [7][11] 行业背景与市场数据 - 全球GLP-1减肥药市场预计2031年突破27.01亿美元,中国GLP-1类减肥药市场2025年规模或超150亿元,渗透率从不足5%提升至18%-20% [12] - 小分子GLP-1药物因口服生物利用度高、成本低等优势成为研发重点,跨国药企布局加速 [12] - 国内药企如恒瑞医药、华东医药、信达生物等密集布局GLP-1靶点,分子结构相似导致专利撞车概率大增 [14] 专利策略与影响 - 若歌礼胜诉将巩固技术护城河,若石药成功或为后续专利挑战提供先例 [1][11] - 创新药专利常通过多重保护形成壁垒,但部分专利可能仅为阻却竞争对手设置的技术性障碍 [13] - 专利审查疏漏或文件质量缺陷可能成为无效宣告的突破口 [15] 公司动态 - 歌礼制药ASC30为GLP-1R偏向激动剂,兼具皮下注射和口服片剂潜力,获全球顶尖药企关注 [7] - 石药集团公开其GLP-1小分子专利(WO2025131043A1),申请时间为2024年12月20日,晚于歌礼 [2]
歌礼制药:因化合物分子结构一致,石药集团附属公司对一项已获授权专利提出质疑
财经网· 2025-07-01 03:27
专利争议 - 石药集团附属公司康久普乐生物医疗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复审,质疑歌礼制药已获授权的美国专利有效性,目前该复审仍在审查中 [1] - 石药在专利申请中的化合物10与歌礼已获授权的化合物1分子结构完全一致,但歌礼的专利申请日期领先石药三个多月 [1] - 歌礼管理层曾在2025年3月下旬收到石药关于该专利涵盖的GLP-1R激动剂化合物1的全球授权许可请求,但公司婉拒 [1] 专利技术应用 - 争议专利系利用歌礼专有技术开发,目前正应用于公司候选药物ASC30的研发 [2] - 包括化合物1和ASC30在内的化合物受多项专利保护,USPTO已于2025年2月25日授予专利权,基于其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 [2] 公司立场与影响 - 公司对该专利有效性充满信心,若复审继续推进,将采取必要法律手段捍卫知识产权 [2] - 目前复审仍在审查中,对集团无潜在影响,业务及运营未受影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