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石药集团(香港)(01093)
icon
搜索文档
石药集团授出合共900万份受限制股份
智通财经· 2025-09-19 09:47
股权激励计划 - 公司根据限制性股份奖励计划向一名非关联雇员无偿授予900万份受限制股份奖励 [1] - 奖励生效条件需待承授人正式接纳 [1] - 授予日期为2025年9月19日 [1]
石药集团(01093)授出合共900万份受限制股份
智通财经网· 2025-09-19 09:45
股份奖励计划 - 公司根据限制性股份奖励计划向一名非董事、行政总裁或主要股东关联的集团雇员无偿授出900万份受限制股份奖励 [1] - 授出日期为2025年9月19日 须待承授人接纳后方可作实 [1]
石药集团(01093.HK)授出900万份受限制股份奖励
格隆汇· 2025-09-19 09:45
股份奖励计划 - 公司根据限制性股份奖励计划向一名非董事/行政总裁/主要股东关联的集团雇员无偿授出900万份受限制股份奖励 [1] - 奖励须待承授人接纳后方可作实 授予日期为2025年9月19日 [1]
石药集团(01093) - 自愿公告 - 根据本公司股份奖励计划授出股份奖励
2025-09-19 09:38
股份奖励 - 2025年9月19日向雇员无偿授出900万份受限股份奖励,占已发行股份约0.078%[5][6][7] - 授出股份收市价为每股9.94港元[7] - 奖励股份分四批归属,各批取决于承授人完成表现目标情况[8][9] - 若承授人出现特定情况,未归属股份自动失效[10] - 授出目的是肯定贡献,激励和挽留承授人[11] 股份情况 - 该计划自2024年5月21日起用现有股份满足奖励,授出后可供授出股份为1.08038368亿股[12]
石药集团已完成 3.87 亿港元股份回购
经济观察网· 2025-09-19 07:24
公司已完成2024年上半年总额3 87亿港元的股份回购[1] - 公司董事会已批准进一步回购总额最多10亿港元的股份回购计划[1] - 截至9月19日已有约7 73亿港元用于回购合共约1 64亿股股份[1] - 自9月19日起24个月内将在市场上回购总额最多50亿港元的股份[1] - 所有回购股份将被注销[1]
石药集团(01093) - 致非登记持有人的通知信函及申请表格
2025-09-18 09:46
报告发布 - 公司发布2025年中期报告通知,中、英文版本已上载于公司及港交所网站[2][4] 报告获取 - 非登记持有人填申请表寄回过户登记处可获报告印刷本[3][5][8] - 在港投寄申请表可用邮寄标签,无需贴邮票[3][5][14] 咨询方式 - 对通知有疑问可于工作日致电公司热线[4][5] 申请说明 - 申请表不接受额外手写指示[10] - 个人资料自愿提供,可书面申请查阅修改[12][13] 其他说明 - 申请表指示适用于所有公司通讯[14] - 邮寄标签简便回邮号码为10 GPO[14]
石药集团(01093) - 致股东的通知信函及变更申请表格
2025-09-18 09:44
报告发布 - 公司2025年中期报告中、英文版本已上载于公司网站及香港联交所披露易网站[1][7] 通讯接收 - 可选择接收公司通讯印刷本或电子版本,变更需填申请表寄回过户登记处[2][7][11][12][4][8] 资料处理 - 公司收集个人资料用于处理指示和要求,股东有权查阅及修改[13][14] 申请表要求 - 申请表须由股东名册上联名持股首位股东签署,多项选择等情况将作废[16]
石药集团(01093)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18 09:43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收入总额132.7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5%[7][8] - 股东应占呈报溢利25.4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5.6%[7][8] - 股东应占基本溢利23.2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9%[7][8] - 每股基本盈利22.29分人民币,同比下降12.6%[7][8] - 公司股东应占基本溢利为人民币2,319,521千元,较去年同期的人民币3,216,870千元下降27.9%[94] - 公司股东应占呈报溢利为人民币2,547,851千元,较去年同期的人民币3,020,374千元下降15.6%[94] - 收入为人民币13,273,416千元,较去年同期的16,284,282千元下降18.5%[106] - 每股基本盈利为22.29分,较去年同期的25.51分下降12.6%[106] - 公司本期溢利为2,574,050千元,同比下降15.7%(从3,051,466千元)[107] - 公司本期全面收益总额为2,460,776千元,同比下降38.1%(从3,973,266千元)[107] - 公司本期溢利为人民币25.47851亿元[110]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为132.73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162.84亿元人民币下降18.5%[116]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除税前溢利为31.18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38.01亿元人民币下降18.0%[121] -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下降15.6%至25.48亿元人民币[130] - 每股基本盈利下降,加权平均股数减少3.4%至114.33亿股[130]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研发费用增至人民币26.83亿元,同比增长5.5%,占成药业务收入26.2%[45]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人民币26.83亿元,同比增长5.5%[91] - 2025年上半年销售及分销费用为人民币30.49亿元,同比下降36.2%[91] - 2025年上半年行政费用为人民币4.02亿元,同比下降36.5%[91] - 研发费用为人民币2,682,631千元,较去年同期的2,541,991千元增长5.5%[106] - 折旧和摊销总额增长9.5%至6.91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形资产摊销增长45.4%至7790万元人民币[126] - 以股份为基础的雇员酬金开支拨回7.20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为确认开支11.82亿元人民币[126] - 所得税开支下降27.5%至54.36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企业所得税下降45.3%至39.77亿元人民币[127] - 以股份为基础薪酬开支从1995.6万元人民币降至0元[156] - 2025年上半年确认股份基础薪酬开支27万元人民币,同比2024年同期拨回5.4万元[163] 各业务线表现 - 成药业务收入102.4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4.4%[7] - 原料产品收入20.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9%[7] - 功能食品及其他收入9.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7] - 成药业务收入102.4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4.4%[18] - 授权费收入10.75亿元人民币[17][18] - 抗肿瘤领域收入10.5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0.8%[18] - 神经系统领域收入37.5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8.3%[18] - 抗感染领域收入16.5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8.2%[18] - 心血管领域收入8.6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9.3%[18] - 呼吸系统领域收入5.7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3.9%[18] - 消化代谢领域收入5.2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3%[18] - 其他领域收入7.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9%[18] - 销售货物收入91.7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2.3%[18] - 2025年上半年治疗领域销售收入同比录得较大跌幅[27] - 2025年上半年多恩益®销售收入同比大幅上升[27] - 2025年上半年安复利克®等抗感染产品销售收入下降[29] - 2025年上半年舒罗克®销售收入上升[29] - 2025年上半年玄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3] - 2025年上半年恩存®等心血管产品销售收入下降[33] - 2025年上半年达新宁®销售收入实现稳步增长[33] - 2025年上半年呼吸系统领域整体销售收入同比减少[36] - 原料产品业务销售收入人民币20.75亿元,同比增长11.9%[41] - 维生素C产品销售收入人民币11.96亿元,同比增长21.6%[42] - 抗生素产品销售收入人民币8.79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43] - 功能食品及其他业务销售收入人民币9.51亿元,同比增长8.0%[44] - 授权费收入从2024年同期的0元大幅增加至2025年上半年的10.75亿元人民币[116] - 销售货物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的162.84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同期的121.99亿元人民币,降幅25.1%[116] - 成药业务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的135.49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同期的102.48亿元人民币,降幅24.4%[121] - 维生素C产品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的10.00亿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同期的11.98亿元人民币,增长19.8%[121] - 功能食品及其他业务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的9.52亿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同期的9.64亿元人民币,增长1.3%[121] 各地区表现 - 中国内地收入同比下降25.97%至105.53亿元人民币,而总收入下降18.5%至132.73亿元人民币[124] - 欧洲市场收入大幅增长75.4%至12.16亿元人民币,北美市场增长25.4%至4.99亿元人民币[124] 研发进展与产品管线 - 完成4项对外授权项目,累计合同金额达97.1亿美元[12] - 中国区3款创新产品获批上市,5款产品上市申请获受理,4项获突破性治疗认定,28项获临床试验批件,7款仿制药获注册批件[46] - 北美地区获得9项创新药临床试验批件及1项快速通道资格[46] - 近90个产品处于临床试验不同阶段,其中12个已递交上市申请,超过30个重点产品处于注册临床阶段[45] - 自年初以来共获得7款仿制药品注册批件[52] - 公司获得美国FDA授予9项临床试验批件,涉及SYS6043、SYH2059片等药物,适应症包括晚期实体瘤和间质性肺疾病等[53] - CPO301(SYS6010)获FDA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54] - JSKN003在中国启动HER2低表达乳腺癌III期临床试验并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55] - 盐酸阿姆西汀肠溶片在中国启动治疗抑郁症的III期临床试验并处于入组阶段[57] - 注射用SYS6010在中国开展治疗二线EGFR突变NSCLC的III期临床试验并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59] - 谷美替尼片在中国开展两项联合奥希替尼治疗NSCLC的II/III期临床试验并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62] - KN026注射液在中国完成HER2阳性乳腺癌III期临床试验末例受试者入组[68] - TG103注射液在中国完成治疗超重和肥胖的III期临床试验总结报告[71] -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中国完成治疗2型糖尿病III期临床试验总结报告[74] - HA121-28片I期临床试验结果发表于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期刊(影响因子40.8)[75] - 注射用西罗莫司(白蛋白结合型)治疗PEComa的I期临床试验在欧洲医学肿瘤学会(ESMO Sarcoma)大会进行口头报告[76] - ALMB-0166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患者I/II期临床试验在美国神经病学会(AAN)年会进行口头报告和壁报展示[76] - ALMB-0168治疗骨肉瘤患者I期临床试验将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进行口头报告[76] - SYS6010治疗晚期实体瘤I期临床试验将在202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进行口头报告[76] - 乌司奴单抗注射液与喜达诺®治疗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等效性III期临床研究结果在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影响因子12.8)发表[76] - 纳鲁索拜单抗注射液(JMT103)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II期试验结果在eClinicalMedicine (影响因子9.6)发表[76] - 注射用多西他赛(HB1801)对比泰索帝治疗胃癌的II期试验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胃肠道疾病分会(ASCO GI)进行口头报告[76] - KN026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治疗≥2L HER2阳性胃癌的III期试验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作为Late Breaking Abstract展示[76] -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已在中国递交上市申请,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77] - 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已在美国递交上市申请,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78] - 恩舒幸®单药二线及后线治疗复发转移宫颈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mOS)达21.3个月[27] - 恩舒幸®一线治疗复发转移宫颈癌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15.1个月[27] 对外授权与合作 - 公司SYS6005对外授权获得1500万美元首付款及最高12.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84] - 公司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对外授权获得1500万美元首付款及最高10.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85] - 公司与AstraZeneca合作获得1.10亿美元预付款及最高52.2亿美元里程碑付款[86] - 公司SYH2086对外授权获得1.2亿美元预付款及最高19.5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87] 现金流与财务状况 - 经营现金流为人民币31.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4.25亿元增长123.6%[96] - 银行存款、结存及现金为人民币102.91亿元,较2024年底的91.87亿元增长12.0%[96] - 结构性银行存款为人民币19.36亿元,较2024年底的13.07亿元增长48.1%[96] - 银行借款为人民币2.47亿元,较2024年底的3.92亿元下降37.0%[96] - 资产负债比率为0.7%,较2024年底的1.2%下降0.5个百分点[96] - 经营现金流净额为人民币31.87376亿元[111] - 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人民币21.1643亿元[111] - 物业、厂房及设备购置支出人民币12.03202亿元[111] - 无形资产购置支出人民币2.2381亿元[111] - 存放结构性银行存款人民币7.75亿元[111] - 提取银行存款人民币4亿元[111]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4年6月30日的74.95亿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67.63亿元人民币[11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2.24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22.89亿元人民币大幅改善[11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回购普通股支出2.78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3.53亿元人民币减少21.1%[112] - 公司总资产从34,754,964千元增至35,889,853千元,增长3.3%[109] - 现金及银行存款从6,777,199千元增至7,570,931千元,增长11.7%[108] - 存货从3,130,014千元降至2,870,785千元,减少8.3%[108] - 应收贸易账款从5,160,672千元增至5,841,885千元,增长13.2%[108] - 权益总额从33,866,290千元增至34,863,876千元,增长2.9%[109] -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从32,264,695千元增至33,249,629千元,增长3.1%[109] - 合约负债从283,901千元大幅增至659,756千元,增长132.4%[109] - 其他全面支出扣除所得税后为人民币1.20631亿元[110] - 注销已回购股份人民币2.77634亿元[110] - 按公平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之金融资产产生公平值亏损120,631千元,同比转亏(去年为收益931,249千元)[107] - 物业、厂房及设备账面净值期末为11,771,719千元,较期初11,374,442千元增长3.5%,添置支出为925,320千元[133] - 使用权资产账面净值期末为1,242,424千元,较期初1,128,458千元增长10.1%,期内添置206,006千元[135] - 无形资产账面净值期末为2,655,352千元,较期初2,609,506千元增长1.8%,期内添置123,810千元[136] - 其他金融资产总额为2,566,642千元,较2024年末2,500,225千元增长2.7%,其中非上市投资占1,658,291千元[137] - 应收贸易账款净额为5,841,885千元,较2024年末5,160,672千元增长13.2%,其中0至90日账龄占比83.3%[139] - 按金、预付款项及其他应收款项总额为1,800,601千元,较2024年末1,463,159千元增长23.1%[140] - 银行存款、结存及现金总额为10,290,931千元,较2024年末9,187,199千元增长12.0%,其中定期存款占3,510,000千元[144] - 应付贸易账款总额为1,678,187千元,较2024年末1,667,247千元增长0.7%,其中0至90日账龄占比81.3%[146] - 结构性银行存款最高保证回报率为2.7%,较2024年末2.9%下降20个基点[142] - 其他应付款项总额从614.96亿元人民币增至664.83亿元人民币,增加49.87亿元人民币(增幅8.1%)[147] - 应付股息从0元增至10.41亿元人民币[147] - 应付研发费用从1.90亿元人民币增至3.48亿元人民币,增加1.58亿元人民币(增幅83.1%)[147] - 银行借款从3.92亿元人民币降至2.47亿元人民币,减少1.45亿元人民币(降幅37.0%)[149] - 应收票据贴现借款从3.64亿元人民币降至1.98亿元人民币,减少1.66亿元人民币(降幅45.6%)[149] - 资本开支承诺1,955,613千元较年初2,288,183千元下降14.5%[170] - 未上市股本投资承诺596,086千元较年初615,917千元下降3.2%[170] - 香港上市股本证券公平值469,264千元较年初519,895千元下降9.7%[172] - 未报价投资公平值2,097,378千元较年初1,980,330千元增长5.9%[172] - 其他全面收益未变现公平值亏损120,631千元同比转亏[173] - 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实现公平值收益16.46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亏损8400万元人民币[126] 股东回报与股份回购 - 中期股息每股14港仙,同比下降12.5%[7][9] - 上半年股份回购耗资3.00亿港元,共回购6430万股[9] - 确认派发股息人民币10.41345亿元[110] - 宣派2025年中期股息每股14港仙,总额约17.17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131] - 已批准末期股息为每股10.0港仙(约人民币9.1分),总额为1,050,465千元,较2024年每股14.0港仙(约人民币13.0分)总额1,540,544千元下降31.8%[132] - 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以总代价约3.00亿港元回购64,300,000股股份[192] - 1月回购38,850,000股,总代价1.76597亿港元(人民币等值1.63244亿元)[192] - 3月回购3,000,000股,总代价0.14763亿港元(人民币等值0.13624亿元)[192] - 4月回购22,450,000股,总代价1.08155亿港元(人民币等值1.00244亿元)[192] - 1月每股最高购买价4.72港元,最低4.38港元[192] - 3月每股最高购买价4.95港元,最低4.88港元[192] - 4月每股最高购买价4.95港元,最低4.66港元[192] - 所有回购股份已被注销,旨在提升每股盈利及股东回报[192] - 公司股份回购注销1.2005亿股,总代价2.78亿元人民币[151]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购股权计划下可供授出购股权数量为5.41亿份[153] - 期内行使购股权50万股,加权平均市价8.84港元[154][157] - 股份奖励计划最高股份数目为1.25亿股,占已发行
石药集团(01093) - 致新登记股东之函件及回条
2025-09-18 09:43
公司通讯选择 - 股东可选择印刷本或电子版本公司通讯[1][4] - 鼓励股东选电子版本,环保且高效沟通[2] 处理规则 - 2025年10月18日前未回应视作选电子版本[2][4] - 股东可书面或电邮改收取方式[2][4] 其他说明 - 公司通讯中英文版登载于公司及联交所网站[2] - 可供行动通讯印刷本个别寄发[3][4] - 股东资料用于处理需求,有权查阅修改[4]
中国创新药企“闯美”,如何预防政策风险?
虎嗅· 2025-09-18 06:03
政策核心内容 - 特朗普政府草拟行政令要求涉及中国创新药专利或权益的商业交易必须接受CFIUS国家安全审查 重点评估技术转让对美国生物供应链安全的影响[1] - 行政令草案包含三大核心条款:将中国创新药BD交易纳入CFIUS强制审查清单 终止低风险自动豁免惯例 FDA对依赖中国临床数据的药品实施种族敏感性补充审查 要求额外提交至少20%非亚裔人群对比数据 设立关键药品本土产能基金 对15类药品给予生产补贴 联邦采购实施国产优先原则[2] - 行政令处于跨部门意见征集阶段 需经司法部 商务部和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会签后提交总统签署 预计完成流程需60-90天 历史执行率约68% 因涉及大选前产业保护承诺国会通过概率较高[2] 市场反应 - 消息曝光当日港股创新药指数单日下跌3.82%至2324点 A股创新药板块同步下跌2.17% 板块内逾80%个股出现回调[3] - 次日港股指数回升0.93% A股板块上涨1.08% 反映投资者对政策不确定性的应激反应与理性修正过程[3] - 中国创新药出海趋势未逆转 截至2025年9月对欧美license-out交易总额达94.3亿美元 百济神州与Royalty Pharma的9.5亿美元特许权交易 3SBio与辉瑞的60亿美元全球授权构成主要增量[3] 行业背景 - 医保基金年度支出增速约12%持续低于创新药研发投入增速约25% 2025年医保谈判平均降幅维持在54% 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覆盖比例不足15%[4] - 2025年上半年部分创新药对外授权收入占行业营收23.6% 较2020年提升14个百分点 海外市场成为价值实现关键支撑[4] 企业风险韧性分类 - 全球化布局成熟型企业风险韧性最强评分大于80分 拥有至少2次CFIUS审查通过记录 国际多中心试验中欧美人群占比≥30% 通过CDISC全球数据标准认证 在美国设有通过FDA现场核查的生产基地如百济神州新泽西工厂年产能达120万剂 代表企业百济神州 传奇生物 中国生物制药 预计政策冲击下授权成功率保持在90%以上[5][6][7] - 强伙伴绑定型企业风险韧性中等评分60-80分 与美国Top10药企建立深度合作 交易结构中嵌入CFIUS审查共担条款如亚盛医药约定美方承担70%审查责任 临床数据依赖合作方在美国开展补充试验 生产采用技术授权加本土代工模式 代表企业基石药业 亚盛医药 康方生物 高盛测算授权成功率约65%-75%[8] - 授权预期型企业风险韧性薄弱评分小于60分 全球临床布局启动型评分50-60分 欧美多中心试验入组进度不足30% 数据架构需6-12个月改造 交易层面未经历CFIUS审查 供应链未建立海外备份 代表企业信达生物 再鼎医药 石药集团 恒瑞医药[9][10] - 本土依赖型企业评分小于50分 核心管线仅在中国完成临床试验 交易模式为全额首付款结构 生产完全依赖国内供应链 代表企业歌礼制药 德琪医药 三生制药 翰森制药 若启动出海需额外投入2-3亿美元进行数据补正和供应链改造 授权成功率低于30%[11][12] 战略防御体系 - 交易审查风险应对:所有金额大于5000万美元交易需开展国家安全风险预审 参考3SBio与辉瑞交易结构将首付款比例控制在20%以内1.25亿美元 剩余款项与CFIUS审查通过 FDA批准等节点挂钩[13][14] - 与具备政企关系资源的美国律所建立年度合作 提前6个月介入交易架构设计 采用技术分层授权模式 基础化合物专利全球授权 核心工艺专利保留中国境内所有权 引入美国本土投资机构作为财务投资者[15] - 当交易被CFIUS标记为高风险时立即启动替代方案 参考上海莱士收购BPL失败后采用的技术授权加利润分成模式[16] - 数据合规风险应对:所有计划出海的管线在Ⅱ期临床阶段启动全球数据同步采集 欧美人群入组比例不低于25%包含至少3个种族亚组 采用CDISC ODM标准构建数据链 在ClinicalTrials.gov完成公开注册提前12个月进行数据格式验证[17][20] - 对已在中国完成Ⅲ期的药品实施桥接试验加建模分析双轨策略 在美开展100-300例种族敏感性桥接试验 采用FDA认可的PopPK模型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通过该策略将美国审批周期缩短至11个月较传统路径节省8个月[17] - 当收到FDA数据补正通知时启动CRO应急响应机制 48小时内确定补充试验方案 优先使用已建立的欧美临床中心网络如药明康德的美国临床基地 采用适应性试验设计最快6个月完成补正[18][21] - 供应链安全风险应对:实施双基地加双供应商布局 在美国市场采用技术转移加本土生产模式如百济神州将新泽西工厂产能提升至满足美国市场60%需求 原料药供应链建立中国加东南亚备份体系 关键辅料确保2家以上非中资供应商 提前完成FDA药品生产场地备案[24] - 参与美国关键药品产能基金申请 针对抗生素等政策鼓励品类在美国建设符合cGMP标准的生产线 可获得最高30%建设补贴 通过FDA药品供应链透明度计划认证提升采购优先级[22] - 当面临国产优先采购限制时启动区域替代方案 将原供美产品转向中东 拉美等新兴市场 通过WHO预认证进入国际采购体系 2024年中国创新药通过WHO认证数量达18个较2020年增长200% 与美国本土CDMO企业签订应急生产协议[25] 行业趋势 - 中国创新药全球化进程无法回避地缘政治变量影响 高盛报告通过跟踪近5年137笔跨境交易数据将企业划分为三类风险韧性梯队 提前6-12个月进行风险布局的企业在政策冲击下估值回撤幅度比同行低40%以上[4] - 风险韧性指数成为创新药企长期价值核心锚点 将地缘政治风险转化为可执行战略指标 在交易结构中嵌入政策对冲条款 临床阶段考虑种族多样性数据 供应链布局预留冗余空间的企业能抵御短期政策冲击并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抢占先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