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点Auto

搜索文档
车市大变,零跑小胜丨一分钟财报
晚点Auto· 2025-08-18 15:31
财务表现 - 公司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约3300万元[3] - 上半年总收入约242.5亿元 同比增长153.7亿元[3] - 毛利率从去年同期1.1%大幅提升至14.1% 预计下半年达15%[3][4] - 2025年全年净利润预期为5亿-10亿元[8] 销量预期 - 全年销量目标上限从60万辆上修至65万辆[2][3] - 明年销量目标挑战100万辆 比原计划提前一年[3] - 上半年销量实现155.7%三位数增长[3] - 年销100万辆被管理层划定为生存线[8] 成本控制策略 - 研发、营销和行政三项费用合计仅增15.3亿元 收入增长额是费用增长额的10倍[4] - B系列车型零部件通用率接近88% 最大化采购议价能力和成本摊销[7] - 采用舱驾一体技术方案 减少域控制器成本[7] - 工厂尽量集中且采用租赁模式 推行轻资产运营[7] 产品策略 - B01和B10两款新车月销均超1万辆[7] - B系列3款车定位10万-15万元区间 12万元配置即搭载激光雷达[7] - D系列首车定位20万-25万元 计划10月公开、明年一季度发布[8] - 平均售价维持在十万元出头水平[3] 行业环境 - 动力电池原材料成本中枢下移 成本下降传导存在时间差[4] - 中国车市进入高投入、高风险、快周转阶段 市场容错率急剧降低[9] - 技术快速迭代与价格竞争形成叠加效应[9] - 没有企业拥有绝对安全感[10]
那些买爆雷车的年轻人
晚点Auto· 2025-08-18 13:40
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 -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高合、极越、哪吒等车企相继爆雷,库存车或二手车出现大幅降价[7] - 今年新车市场价格战持续升级,比亚迪、吉利、小鹏、零跑等车企纷纷推出大幅折扣[7] - 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从耐用品转向更注重配置和性价比[8] 爆雷车市场现象 - 爆雷车因大幅降价和高端配置吸引年轻消费者,极越07库存车售价16万元(原价22.99万元),相当于7折[4] - 哪吒L增程版顶配原价15.99万元,优惠后仅需10.2万元[13] - 消费者通过非官方渠道如闲鱼、小红书等寻找爆雷车货源,部分需跨省提车[7][12] 爆雷车配置优势 - 极越07拥有C级空间、100度三元锂电池、顶级智能化体验,与极氪001同源架构[14] - 哪吒L增程版配备40kWh电池、纯电续航310km、双联屏车机、零重力座椅和冰箱[14][15] - 配置对比显示爆雷车在各自价格区间具有明显优势[15] 销售渠道变化 - 车企爆雷后经销商关店,库存车转至其他渠道销售[17] - 原哪吒员工转型为库存车经销商,月销量达20-60台[18] - 吉利工厂直销极越库存车,吸引消费者通过社媒渠道购买[20] 消费者行为分析 - 年轻消费者更看重产品本身而非品牌,愿意承担一定风险获取高性价比[12][16] - 消费者预期电车使用周期为3-5年,不追求长期耐用性[23][25] - 价格锚点从品牌转向具体配置,消费者会对比不同价位车型的配置差异[28] 售后与质保情况 - 极越售后由领克接管,维修配件等待时间约20天[25] - 高合仍维持售后服务体系,为车主提供专属服务群[26] - 哪吒老车主面临配件短缺问题,需自费维修[25]
车企承诺 “60天内付款” 满期调查:兑现有限,压力仍在转移
晚点Auto· 2025-08-15 10:17
账期调整现状 - 17家车企承诺缩短账期至60天后,大部分供应商收到的是承兑汇票或单据而非现金[4] - 年营收4亿元以下中小供应商账期正逐步缩减至60天现金支付,比亚迪已开始执行该政策[4] - 市值近千亿的大型供应商账期未明显改善,部分车企甚至要求其延长支付周期[4][8] - 广汽集团对中小企业5%使用银行承兑结算并贴息,一汽集团改为全额现金支付[6] - 丰田付款周期最短为45天现金,长安/小米/大众合资品牌为60天现金[7] 支付方式差异 - 理想/小鹏将60天账期写入采购合同补充条款[6] - 吉利采用60天内承兑汇票支付,比亚迪提高现金转账比例并下调迪链支付[7] - 3.5%以上的贴息成本存在于部分项目的承兑汇票提前兑现中[7] - 宁德时代等头部供应商要求车企预付保证金并严格限制到款时间[10] 行业监管动态 -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6月1日施行,禁止对中小企业强制接受商业汇票[7] - 工信部8月11日发布账期调研结果并开通问题反映窗口[7] - 工信部启动汽车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引导价格回归合理区间[14] -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额度2026年将减少50%[15] 供应链博弈策略 - 车企通过工程变更谈判拖延合同签署,最长可达10个月[11] - 验收节点差异(生产线接收vs整车下线)导致付款延迟[11] - 部分车企在合同期内重新招标已批量供货的零部件[12] - 供应商在成本明细申报中根据目标价"凑"数据应对压价[12] 市场竞争格局 - 中国汽车业产值利润率仅5%,3000万辆车利润不及丰田900万辆[13] - 碳酸锂价格3个月内从5.8万元涨至8.2万元,锂矿停产加速行业出清[13] - 日本汽车业1970年代通过技术升级将利润率从10%压至4%,零部件企业利润率不足3%[15] -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52%徘徊近20周,行业进入深水区[15] 反内卷措施争议 - 60天账期承诺未限定付款方式,存在操作空间[4] - 增加配置替代直接降价成为车企新策略[5][13] - 行业普遍认为仅靠账期调整无法解决内卷问题[9] - 日本经验显示需结合技术标准升级与政策激励才能完成产业出清[15]
独家丨理想撤销五大战区架构,任命新的销售业务负责人
晚点Auto· 2025-08-14 02:24
组织架构调整 - 公司撤销按地区设置的"五大战区"架构 改为总部直接管理覆盖全国的23区管理模式[3] - 新架构采用"大区+战区"区域管理模式 部分销量规模较小省份将被合并至邻近省区[5] - 原五大战区中区负责人韩希担任销售业务负责人 向总裁马东辉直接汇报[3][5] 资源分配策略 - 公司将百分之百资源投入到一线产品专家 构建以门店为核心的用户运营能力[5] - 调整目的是更精准地将资源导向销售一线 支持一线门店运营[2][5] 人事任命 - 服务业务部门由翟韶辉负责 销售支持部门由吕任明负责[6] - 新成立市场营销部由冯威负责 销服运营部由范辰杰负责[6] - 韩希2016年加入公司 是销售体系早期发展主要推动者之一[5] 业务背景 - 智能汽车群组于2023年6月由研发与供应群组、销售与服务群组合并而来[5] - 2023年公司交付约37.2万辆车 同比增长超1.8倍[5] - 调整是针对市场竞争压力加大背景下对销服体系的改组[6]
独家丨上市不到一周,理想 i8 将改为单一配置
晚点Auto· 2025-08-05 03:52
理想i8配置策略调整 - 公司决定取消i8原有的Pro、Max、Ultra三档配置划分,改为单一基础配置+少量选配项,车载冰箱将标配,整体定价思路回归理想ONE模式[3][5] - 调整后i8起售价将低于35万元,较原32.18万-36.98万元价格区间下限进一步下探[3][5] 原配置策略的市场反馈 - 上市首周数据显示超80%订单集中在Max/Ultra版本,Pro版因缺失冰箱等标志性配置遭用户抵制[5] - 部分版本核心配置不及定价28万元以下的L6,导致消费者价值感知显著下降[5] - 增程用户(L8)与纯电用户(i8)存在根本差异:前者接受传统多版本配置逻辑,后者要求核心功能全标配+灵活选装[6] 用户画像差异分析 - i8目标用户为有新能源车使用经验的纯电车主,其决策标准强调"核心功能零缺憾+非必要功能可选"[6] - 纯电市场通常按电池容量/驱动形式划分版本,而非配置差异,这与增程市场形成显著区别[6] - 公司曾误判纯电产品生命周期,将i8的0-1阶段当作1-10阶段经营,重复了MEGA项目的战略失误[6] 战略回溯与调整逻辑 - 参照2019年理想ONE的成功路径:通过全系标配降低决策成本,快速建立市场口碑[7] - 此次调整为应对纯电市场品牌认知度不足的被动选择,旨在重建产品价值认知体系[7] - 反映出公司对纯电市场复杂性的二次认知迭代,需重新验证产品策略有效性[6][7]
30 个销售阻击小米 YU7 的话术
晚点Auto· 2025-08-04 14:19
小米YU7市场表现与竞争态势 - 小米YU7在7月交付量首次突破3万辆大关,但交付周期长达42-60周,导致线下热度消退[4] - YU7标准版售价25.35万元起,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月销超4万台),起售价低1万元[6][9] - 小米产能受限,北京工厂年内预计仅能交付15万台,为竞品留下约15万张溢出订单的争夺空间[16][17] 竞品销售策略与应对措施 - **定金补偿政策**:蔚来、乐道、鸿蒙智行等7个品牌推出5000元定金补偿,极氪补偿5万积分[8][9] - **价格调整**:智界R7直降2万,极氪7X补贴增至2万(高配版24.99万),阿维塔07补贴1.5万[15] - **金融政策**:理想L6将三年0息升级为五年0息,小鹏G7定价比预售价低4万(19.58万起)[15][16] 竞品核心话术与产品对比维度 - **空间**:9个品牌强调内部空间大于YU7,尤其针对家用场景(如理想L6、智界R7)[11][14] - **电池技术**:智界R7全系三元锂,阿维塔07强调宁德时代非混装磷酸铁锂[11] - **智驾系统**:特斯拉、华为系(智界/问界/阿维塔)、小鹏突出激光雷达线数(192线 vs YU7的128线)[12] - **轮胎配置**:多数品牌对比胎宽(YU7标配245mm vs 竞品255mm),质疑抓地力[12][13] YU7对纯电SUV市场的溢出效应 - 带动竞品进店客流增长,特斯拉销售称转化4名YU7锁单用户,极氪销售转化5-6名[18] - 小米完成用户教育:筛选出20万以上纯电SUV潜在客户,竞品转化率提升[17] - 参考SU7先例,去年中大型纯电轿车市场增量80%来自小米,预计YU7将复制类似效应[17] 品牌差异化应对案例 - **特斯拉**:强调品牌价值与时间检验,弱化直接对比[15] - **理想**:增程定位错开,销售态度最客气,专注金融政策[15][16] - **小鹏**:淡化竞争关系,强调与小米"同赛道不同品类"[16] - **乐道**:早期推定金补偿,两周后退出拦截,转向L90销售[19]
乐道 L90 上市,蔚来如期交付也许比四季度盈利更重要
晚点Auto· 2025-08-01 08:55
乐道L90产品力与市场表现 - 乐道L90预售不到一个月带动蔚来股价上涨近30%,市场热度源于其20万价格带提供大六座空间、900V平台及年内推送城市辅助驾驶OSD的组合[4] - 车身尺寸达5145mm(轴距3110mm),三排乘员空间均超1米,接近国产50万元级别车型空间表现[5] - 推出Pro/Max/Ultra三个版本,起售价26.58万元,BaaS版17.98万元,较预售价再降1.41万元,7座版比6座版贵6000元[5] 定价策略与盈利目标 - 采用"目前不赚钱、最低能把价格压到多少"的定价逻辑,部分配置从标配改为选配(如空气悬挂、零重力座椅)以降低成本[6] - BaaS折扣率达30.7%,高于L60的27.5%和蔚来主品牌14-23%的水平,因标配85度电池具备更大定价空间[7] - 内部目标为2025年Q4单季度盈利,乐道三款车型计划在Q4实现月销2.5万辆,占整体月销5万辆目标的50%[5] 产能与供应链准备 - 供应链合作伙伴已投入大量生产资源,公司称将实现爬坡速度最快的交付节奏[10] - 首销期内部销量预期为破万,稳销期目标8000-10000辆/月[6] - 上市后新增订单超预期,首日订单较预期翻倍,次日早上再翻一倍[10] 技术积累与成本控制 - 900V平台规模化应用降低系统成本,技术/制造/供应链体系积累使定价具备竞争力[9] - 管理层强调L90在当前定价体系下仍能保持合理毛利[9] - 电动车核心技术趋同背景下,低成本高体验产品更易获得市场关注[7] 品牌差异化与营销策略 - 通过发布会互动环节(如装行李箱比赛)明确区分乐道与蔚来主品牌调性[4] - 销售体系强调系统化改进,要求团队提升运营效率和执行力[11][12] - 投资者认为乐道后发优势明显,但需避免重蹈ET5覆辙并改善负债管理[7]
独家丨智界 “双 7” 改款 9 月上市,鸿蒙智行迎来产品大月
晚点Auto· 2025-07-31 05:57
鸿蒙智行9月新车上市计划 - 9月将上市5款新车:全新问界M7、享界S9T、尚界H5、智界R7改款、智界S7改款 [2][3] - 智界R7改款更新前大灯装饰件,智驾硬件对齐问界M8,首批搭载华为ADS 4,配备主副驾零重力座椅 [3] - 智界S7改款未调整大灯装饰件,但新增后视镜麦克风和新车标Logo [3] 智界品牌现状与销量表现 - 智界S7因交付问题错过爆发期,多次改款未能提振销量,近期销量下滑至6月仅两千余辆 [4] - 智界R7去年12月销量冲高至1.6万辆,但今年6月整体销量下滑,官降2万元后门店仍执行优惠 [4] - 鸿蒙智行6月全系交车5.27万辆创历史新高,问界占比超八成(4.6万辆),智界和享界均不足5000辆 [4] 问界品牌表现与新车规划 - 问界M9和M5改款推动销量反弹,6月达新高,当前主力车型为M8和M9 [7] - 下半年重点车型:8月上市的M8纯电版(尺寸与增程版一致,修改进气格栅、增加后驱版本)和9月大改款M7 [7] - 全新问界M7基于赛力斯魔方平台开发,采用封闭式前脸设计,提供纯电/增程动力,尺寸加长,保留5/6座布局 [8] 享界S9T产品亮点与战略调整 - 享界S9T为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同步推出纯电和增程版,纯电续航800km,增程纯电续航超350km [11] - 搭载HUAWEI ADS 4、192线激光雷达及问界M9同款电动门,设计延续S9风格但新增仙踪绿配色和星云尾灯 [11] - 北汽组建"享界事业部",由副总经理马磊领导,6月享界S9销量翻倍至4154辆,居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轿车首位 [11] 尚界H5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 - 尚界H5为鸿蒙智行售价最低车型(15万-25万元),定位中型SUV,尺寸略小于问界M5 [12] - 高配搭载ADS 4和192线激光雷达,设计语言区别于其他鸿蒙智行车型,采用机械式门把手 [12] - 上汽通过尚界自救,直面小鹏、吉利、比亚迪,20万元级市场曾由大众途观、哈弗H6等主导 [12]
理想 i8 产品故事:延期一年的新车,要打一场输不起的仗
晚点Auto· 2025-07-30 02:42
核心观点 - 理想i8是公司首款纯电SUV,承载着重振组织士气、修复MEGA失利影响、验证增程方法论向纯电转化的多重使命 [1][2] - 车型定位为"8系尺寸9系空间"的大六座纯电SUV,定价32 18万至36 98万元,主打空间+5C超充体验 [2][16] - 开发过程经历重大设计调整,包括舍弃MEGA式尾部造型、取消前备箱等,导致约20亿元额外投入 [10][16] - 公司调整战略从"闪电战"转向"持久战",对i8销量预期趋于保守,取消激进目标 [28][29][31] 产品定位与设计 - 立项于2021年,原计划2024年8月量产,后因战略调整推迟上市 [8][9] - 采用i系列命名取代原M系列,与增程L系列形成"理想(Li)"品牌谐音 [9] - 设计遵循三条原则:家族化语言/低风阻(0 218)/SUV造型特征,最终舍弃MEGA式设计 [10][16] - 放弃前备箱以最大化座舱空间,实现"三排平权"布局 [16][17] - 搭载CDC减振系统,经历单阀-双阀-单阀的技术路线反复调整 [12] 组织与战略调整 - MEGA失利后公司重组架构,形成三条产品线:40万+/30-40万/20-30万市场 [7] - 抽调L系列成功项目高管(张骁等)重回一线主导i8开发,采用"每天关会议室"高强度工作模式 [2][11] - 承认前期错误包括:错判MEGA发展阶段/被销量欲望绑架经营效率 [6] - 2024年交付量50 1万辆(同比+33 1%),远低于年初80万辆目标 [29] 市场竞争环境 - 面临特斯拉Model Y L/问界M8纯电版/乐道L90等竞品集中上市 [34] - 纯电车型更适合华东华南市场,需求地域差异显著 [29] - 行业同质化加剧,价格成为主要竞争武器 [33][34] - 参考历史案例:庞蒂亚克Aztek因平台妥协失败,雷克萨斯RX因精准需求洞察成功 [19][23][24] 营销策略变化 - 罕见采用预售模式试探市场反应,7月17日开启预售后港股股价涨近10% [2][31] - 举办公司史上最大规模发布会(超1000人/1 5小时) [3] - 创始人公开发声管控加强,避免重蹈MEGA舆论风波 [32] - CFO明确"不追求纯电销量占比"的战略导向 [31]
比亚迪辅助驾驶总负责人杨冬生:不减少辅助驾驶投入、不拆分动力部门
晚点Auto· 2025-07-29 06:42
公司战略与研发投入 - 公司将辅助驾驶升级为核心战略之一,自2023年上半年开始加大自研投入,目标2024年9月实现量产[4] - 辅助驾驶团队规模已扩张至5000人,核心算法团队超过1000人,规模约为特斯拉团队的10倍[7] - 采用"智电融合"战略,电动化与智能化部门长期协同办公,通过小团队项目制推进创新[9] - 坚持垂直整合策略,在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上实现全链路自研,下一代车载计算平台将具备行业领先的自研能力[15] 辅助驾驶技术布局 - 自研"天神之眼"系统分为ABC三平台:A平台配置2颗英伟达Orin-X+3激光雷达(仰望品牌);B平台1-2颗激光雷达+单Orin-X(腾势/比亚迪品牌);C平台采用Orin-N/征程6芯片,主打高速场景[4] - B平台计划2024年实现端到端城区领航功能量产,当前城区辅助驾驶使用率从10%提升至20%,高快场景峰值达90%[5][11] - C平台已下探至6.98万元车型,打破行业对低价车型不搭载高阶辅助驾驶的预期[10] - 对VLA模型保持观望,仅投入少量资源预研,若年底确认技术收益显著将加大投入[5] 产品应用与市场策略 - 辅助驾驶应用范围持续扩大,计划从20万元以上车型下放至10万元以下市场[12][13] - 通过"泊车兜底"等售后保障措施提升用户信任度,加速市场教育[10] - 采用性价比策略区分平台配置:A平台服务高端品牌,B/C平台覆盖主流市场实现规模化应用[4] 技术演进方向 - 推进舱驾一体化,已完成组织架构整合,计划推出One-Box方案产品[14][15] - 明确芯片非竞争核心,聚焦数据与算法优势,暂不自研计算芯片[6] - 插混技术持续创新,应对行业同质化竞争,加速燃油车替代[16] 研发管理模式 - 避免内部赛马机制,集中资源与外部最优产品对标[7] - 采用混合研发模式:B平台与供应商深度合作,C平台实现全栈自研[11][12] - 研发部门设置长效沟通机制,工程师跨领域学习(如电动化团队掌握算法知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