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点Auto

搜索文档
宁德时代最大的短板是没有短板
晚点Auto· 2025-05-20 13:00
公司市场地位与表现 - 宁德时代完成港股二次上市募资353亿港元市值达1.41万亿港元[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847亿元归母净利润140亿元净利率达17.6%创历史新高[7] - 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达37.9%欧洲市场市占率接近40%每3辆电动车有1辆搭载其电池[8] 行业竞争与客户关系 - 电池报价比竞争对手高10%但安全性和循环寿命更优且具备稳定量产交付能力[22] - 中国动力电池市占率从50%下滑至45%但在25万元以上高端车市占率超70%[23] - 比亚迪统治20万元以下电动车市场占比超6成该价格带为最大市场蛋糕[25] 技术研发与创新 - 累计研发投入超700亿元年研发投入占利润超三分之一[3][45] - 推出第三代CTP技术命名麒麟电池并设固态电池"500天"计划目标年底前完成20安时电芯研发[32][45] - 锂电池能量密度近三年几乎无进步因现有技术接近材料理论极限[45] 业务拓展与战略转型 - 开拓换电业务目标今年建1000座换电站远期建3万座已与10家车企达成车型合作[40][41] - 探索汽车底盘制造光伏技术及机器人研发但部分项目如机器人团队已转向钙钛矿研发[34][39] - 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预计2030年达6000GWh为2024年四倍但扩产速度被质疑[35] 品牌与市场策略 - 调整品牌策略推出"选电车认准宁德时代电池"口号并邀请车主参观工厂[33] - 曾考虑CATL Inside标识但因"客户为先"原则已放弃该策略[34] - 2020年比亚迪针刺实验营销事件导致宁德时代陷入自证困境[32] 管理层与组织文化 - 曾毓群提出"溥博渊泉"替代"赌性更坚强"强调智慧与稳健[42] - 号召员工"896"工作制100天以提升组织战斗力[43] - 目标成为伟大公司但认为离台积电仍有距离需持续打磨[44] 外部挑战与风险 - 2022年一季度因碳酸锂价格暴涨净利润环比下跌毛利率低于15%市值一度跌50%[11] - 美国市场面临政策风险欧洲客户电动化转型慢特斯拉销量负增长[13] - 车企为降成本采用多供应商混装电池备选供应商报价低10%[33]
消失的门把手:创新,还是为了不同而不同?
晚点Auto· 2025-05-16 14:27
隐藏式门把手的发展历程 - 隐藏式门把手最初专属于赛车或豪华车,如梅赛德斯-奔驰 300SL 赛车版,因高昂制造成本仅限少数追求极致美学的消费者 [4] - 1970年代技术成熟后开始出现在主流车型如菲亚特 850 Spider,厂商用于营造高端品牌形象 [5] - 特斯拉2012年Model S首次在电动车采用隐藏式设计,成为电动车身份标签,现60%中国新能源车型搭载该设计 [5][15] 技术原理与分类 - 传统门把手通过机械联动装置控制开关,隐藏式分为全隐藏(需触发弹出)和半隐藏(部分外露)两种形态 [8][9] - 按解锁方式可分为"隐藏把手+机械拉线锁"(保留物理连接)和"隐藏把手+电子锁"(电动为主+机械备份)两类 [12] - 现代隐藏式设计复杂度远超早期版本,电子化程度提高但故障点增多 [8][13] 实际效用与成本分析 - 对风阻系数改善仅0.001-0.002 Cd(续航提升1-3公里),效益远低于流线型车身等传统手段 [7] - 整车四门采用隐藏式设计增加7-8公斤重量,BOM成本机械结构贵4-5倍,电子结构贵6-7倍 [14] - 大众测试标准要求电动门把手驱动电机往复15万次,其BOM成本高出行业20% [15][16] 安全风险与行业问题 - 暴露出夹手、冻住无法弹出、传感器失灵等问题,断电时纯电动设计可能导致逃生路径失效 [5][13] - 2023年丰田bZ3因设计缺陷召回1.2万辆,大众ID.4在美加因防水问题累计召回数十万辆 [14] - 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厂商可省略破冰功能,现有标准未覆盖布置、标志等技术要求 [16][17] 解决方案与行业趋势 - 供应商开发新型安全机制:ITW集团提出惯性触发机械自启动,霍富集团为宝马iX开发紧急拉索装置 [20] - 大众探索超级电容备用电源方案,长城坚持"隐藏把手+机械拉线锁"保守设计 [16] - 欧洲市场对隐藏式接受度分化,Top Gear评选20佳电动车中半数采用,但部分豪华车保留传统把手 [17] 行业反思与设计哲学 - 与历史上弹出式大灯类似,隐藏式门把手被质疑是"好看但无用"的设计 [22][25] - 行业过度压缩成本导致DFMEA失效分析流于形式,产品风险上升 [26][27] - 设计应满足真实需求而非欲望,当前部分汽车设计被批评"反直觉"如取消物理按键 [26]
独家丨比亚迪智能化业务新变动:廖杰重回地平线,辅助驾驶、座舱团队整合
晚点Auto· 2025-05-16 10:50
比亚迪智能化业务架构调整 - 持续两年多的调整后 公司智能化业务架构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2] - 人事变动体现智能化业务决策与投入 智能辅助驾驶于2023年上半年升级为核心战略之一 [3][5] - 近期关键技术人才廖杰(原新技术院智能驾驶算法总监)离职 回归地平线 唐旻昕(国内产品管理中心主任)亦于4月底离职 [3] 智能辅助驾驶业务发展路径 - 2024年6月组建"天璇""天狼"两大自研团队 9月底整合为单一团队 由李锋任总负责人 [5] - 新技术院当前架构为智能化业务划分最清晰阶段 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由李锋、韩冰分别统筹软硬件业务 [5][6] - 舱驾一体成为技术趋势 集成方案可单车型节约上千元成本 [6] 核心项目与战略目标 - 天神之眼B平台方案为当前重点 需实现自研量产 应用于20万元级别车型 含1-2颗激光雷达 支持城市领航功能 [6] - 已通过天神之眼C平台验证自研替代策略 将高快领航功能下放至7万元车型 [6] - 公司2025年销量目标550万辆 智能化投入更强调成本与回报平衡 而非单纯技术领先性 [6]
“一个吉利” 加速成形:确定的和未知的
晚点Auto· 2025-05-15 15:38
公司业绩与战略整合 - 吉利汽车一季度销量70.4万辆,同比增长48%,营收725亿元,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增长264% [2] - 公司提出"一个吉利"战略,计划通过私有化极氪实现品牌整合,解决"小而散、散而乱"问题,提升资源协同效率 [2][4] - 极氪私有化流程分为谈判合并条件、股东大会投票、交割三个阶段,完成后将成为吉利全资附属公司 [4][5] 管理层调整 - 淦家阅将出任吉利汽车集团CEO,权责范围扩大至所有自有汽车品牌 [5][6] - 安聪慧接替李东辉担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全面负责集团运营管理 [6] - 李东辉转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戴庆被任命为轮值总裁 [6] 成本优化目标 - 合并极氪后,研发、管理和营销效益目标提高15%-20%,增长效益目标提高5%以上 [8] - 一季度吉利汽车销售费用下降,极氪销售费用节省9.2%,但两家公司研发开支均增长近25% [8] - 参考极氪与领克整合经验,预计生产制造成本节约3%以上,研发投入和管理费用节约10%-20% [8] 品牌定位与协同 - 整合后极氪定位全球豪华科技品牌,领克定位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吉利银河和中国星定位全球主流品牌 [12] - 吉利控股计划在7个技术领域推进协同,包括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动力电池等,其中三项已基本完成整合 [12] - 明确极星、Smart、路特斯等非全资品牌不在当前整合计划内,吉利汽车控股将成为自有品牌旗舰上市主体 [10] 整合挑战与不确定性 - 极氪从独立运作回归体系后,其战略重要性可能从独立高端品牌转向服务母公司价值增长 [11] - 品牌间研发、供应链、市场推广的资源倾斜问题尚未明确,尤其与快速推进的吉利银河业务存在潜在冲突 [12] - 约14万名员工的激励机制调整和职能整合存在执行难度,可能影响最终协同效果 [13]
对话印奇:节奏比方向重要,智驾冲刺的信号已经响起
晚点Auto· 2025-05-12 14:47
核心观点 - 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认为AI行业的最终赢家不超过4个阵营,强调商业闭环的重要性[3][4] - 从"技术信仰、价值务实"转变为"价值务实、技术信仰",将商业价值置于技术研发之前[16] - AI 1.0到2.0的演进中,软硬结合与终端连接是关键路径,机器人是终极目标但汽车是现阶段最佳载体[7][8] 战略转型 - 从旷视科技到千里科技的转变源于上市受阻和资金压力,选择与吉利生态深度融合[6][12] - 新战略聚焦"AI+车"双轮驱动:终端(摩托车/新能源车)与科技(智驾/智舱)[22] - 差异化定位为开放与国际化的车BU,计划服务3-4家头部车企[23][26] 行业竞争 - 智驾领域决胜点在于数据体系、纵向整合能力和商业客户体系[38] - 预测智驾市场最终将收敛至不超过4个体系阵营,特斯拉和华为已占先机[38] - 订阅模式是智驾可持续的商业路径,硬件收费软件免费不可持续[43] 技术路线 - 端到端数据驱动的大模型是智驾终极方案,但中国当前仍依赖规则堆砌[39] - VLA模型是具身智能方向但尚未成熟,车作为"简单机器人"是更现实的切入点[40][41] - 芯片和核心算法是必须自研的环节,传感器可开放合作[24] 管理理念 - 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是组织效能的核心,探索性业务需特殊激励设计[31] - 研发与营销投入比例从4:1调整为1:1,强化市场牵引作用[29] - 创业公司需经历"蹲苗期"夯实基础,在技术临界点集中资源冲刺[35][36] 商业认知 - 移动互联网的短链条模式不适用于AI等长周期行业,"how"比"what"更重要[33] - 产业周期早期适合垂直整合,规模化阶段开放联盟更高效[23] - 所有不能闭环的辉煌都是阶段性的,必须用第一个闭环支撑更大闭环[21]
收回极氪、整合供应链:一个吉利的轮廓
晚点Auto· 2025-05-09 13:05
品牌整合与战略调整 - 公司决定取消3个子品牌并集中销售资源以应对市场需求减少和销量向头部集中的趋势 [2] - 公司计划以约65亿美元收购极氪科技全部股份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 [2] - 此次调整是公司乘用车体系幅度最大的一次涉及将多数乘用车品牌统一归入吉利汽车 [2] - 公司开始推进一体化战略回归"一个吉利"结束十年的多品牌扩张策略 [2] 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 - 公司发布《台州宣言》后进行了多项整合以减少重复投入并实现技术共享 [3] - 公司将极氪的辅助驾驶系统开放给吉利汽车品牌并计划共享更多技术和资源 [3] - 公司宣布在整车架构电子电气架构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动力电池等领域深度协同 [3] - 公司建立类似于技术中台的结构以供应不同品牌 [3] 电池业务整合 - 公司成立名为"吉曜通行"的电池产业集团进行战略整合 [3] - 公司整合金砖和神盾短刀两个电池品牌为"金砖电芯"推出三种版本 [4] - 新电池产品包括超级快充版高能量密度版和超级混动版主要采用磷酸铁锂短刀电池 [4] - 公司计划通过垂直整合降低电芯成本并在两年内将吉曜通行的供货比例增至30% [4] 供应链与合作伙伴策略 - 公司将继续与宁德时代和欣旺达等外部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 [4] - 公司接受零部件公司在合适时间向外供货的策略借鉴了比亚迪的验证模式 [4]
魏建军为什么要为于东来发声?
晚点Auto· 2025-05-09 13:05
魏建军与于东来的经营理念共性 - 两人均反对盲目追求规模,强调发展质量与诚信经营[1][2] - 魏建军公开声援胖东来,认为企业应学习其"诚信、真实"的经营理念[1][3] - 于东来通过透明化经营(如公开销售数据、管理制度)和"不满意就退货"等策略建立品牌信任[3] 胖东来事件与经营数据 - 胖东来1-4月销售和田玉4177件,金额近3000万元,平均毛利率不超过20%且明码标价[1] - 创始人于东来回应质疑,邀请批评者实地考察,并强调透明经营[1][3] - 抖音对涉侵权视频下架29条,限制账号权限一个月[1] 长城汽车的战略定力与技术路线 - 公司坚持不做增程车型,2022年明确反对增程技术路线[4] - 连续多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研发团队超两万人,构建"森林生态"技术体系[5] - 早期聚焦SUV市场,哈弗H6在2016年销量达58万辆,全球SUV单一车型第四[5] 长城汽车的经营策略与转型 - 魏建军主张"有底线"转型,反对价格战,认为过度竞争损害行业健康[6][8] - 2020年新能源转型采用"一车一品牌一公司"特种作战群模式,2022年后优化资源整合[7] - 魏建军亲自监管重点车型,魏牌高山系列24小时订单达7848辆[7] 企业治理与文化 - 公司总部道路命名体现危机意识(如"风险路"),每年召开多次反省大会[9] - 要求员工与经销商保持廉洁关系,魏建军本人注重细节(如带走未饮用矿泉水)[8] - 管理体制强调透明、公正与问题暴露,决策谨慎理性并敢于纠错[9] 行业影响与创始人特质 - 魏建军频繁公开露面改变公司传播形象,直播回应尖锐问题[7] - 创始人意志深刻影响企业,长城汽车体现"狼性"进攻与"兔式"机敏的文化[8][9] - 胖东来通过极致服务与人性化管理成为零售业学习对象[3]
上汽连续降本,为转型争取时间和空间丨一分钟财报
晚点Auto· 2025-04-30 15:16
一季度财务表现 - 一季度销量94 48万辆 同比增长13 27% 但营收1408亿元同比下滑1 55% 主要因低售价的上汽通用五菱贡献最大销量增量(35 3万辆 +57 58%) 而高利润合资品牌上汽通用(-2%)和上汽大众(-8%)持续下滑 [3][4] - 归母净利润30 23亿元(同比+11 4%)和扣非净利润28 5亿元(同比+34 4%)改善 主要依赖销售费用(-5 45%) 管理费用(-7 14%) 研发费用(-1 76%)的节流措施 以及18亿元金融投资收益 [4] - 自主品牌表现分化 上汽乘用车销量仅微增0 77% 未能弥补合资品牌下滑缺口 [4] 战略转型与挑战 - 公司2013年提出"新四化"(含电动化 智能网联化)战略 2019年成立零束科技布局全栈自研软件 并投入固态电池与换电技术 但超前投入未有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存在项目资源浪费案例(如数百万美元授权费未产生效益) [5] - 新管理层2023年聚焦降本增效 整合技术 乘用车 商用车板块 要求零部件企业优化成本支持整车业务 [5] - 2024年调整战略执行路径 通过华为 地平线等外部合作补全智能化能力 在"上汽之夜"联合多家头部供应商展示开放合作姿态 [6] 市场竞争态势 - 公司2023年销量下滑20% 失去保持18年的中国车企销冠地位 新能源领域已被比亚迪和吉利反超 [3][6] - 资本市场反应超前 因传闻与中美科技巨头合作 股价在2023年底创四年新高 [3]
赛力斯港股二次上市:选择还是努力更重要?
晚点Auto· 2025-04-29 12:20
公司市值与行业地位 - 截至4月29日公司市值2071亿元业内仅次于比亚迪和小米 [3] - 公司成为全球第四家年度盈利的新能源车企2024年净利润59亿元 [4] 业务转型与增长 - 公司2016年转型新能源但未起色2021年与华为合作推出问界品牌后迎来爆发式增长 [4] - 2023年公司销量42.7万辆超过此前四年总和其中问界M9交付超15万辆问界新M7交付20万辆 [4] - 高售价车型畅销带动毛利率同比提升16.6个百分点至23.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5] 华为合作与供应链 - 华为是公司第一大供应商2022-2024年采购金额分别为58亿元、72亿元、420亿元占总采购比例从14.5%升至30.2% [8] - 华为"智选车"模式为公司提供技术、渠道资源倾斜但合作方增多后资源分配将更复杂 [8][9] - 公司加速渠道建设截至2023年底拥有310个AITO用户中心和约670个问界体验中心 [12] 市场竞争与产品策略 - 2024年一季度销量同比下滑42.5%至5.5万辆受车型改款、春节因素及行业竞争影响 [11] - 公司提前推出问界M9改款和问界新M7中期改款问界M8上市小订突破15万台 [11] - 公司加速引入BBA豪华品牌经销商扩充渠道2023年新开104家用户中心 [12] 品牌控制与资本运作 - 公司全资收购"问界"商标、子公司赛力斯汽车及问界超级工厂增强品牌控制权 [12] - 公司入股引望继续与华为深入合作并寻求港股二次上市以拓展海外市场 [12]
宝马新世代:德式严谨融合中国速度,智能驾趣如何重塑?
晚点Auto· 2025-04-29 10:04
宝马新世代战略 - 宝马提出"新世代"(Neue Klasse)战略作为应对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方案,该战略不仅是新车平台,更是技术集大成者,将应用于未来所有车型[4][7] - 公司通过2025上海车展展示阶段性成果,包括Vision Neue Klasse X概念车中国首秀、新一代BMW iDrive系统和专为中国定制的BMW Operating System X[4] - 新世代名称源自1960年代奠定宝马运动豪华定位的经典车系,体现对历史传承与未来创新的双重承诺[6][7] 智能化技术架构 - 采用革命性电子电气架构"超级大脑"(Superbrains),包含4个高性能中央计算单元(信息娱乐/辅助驾驶/车辆动态/基础功能)与区域控制器协同工作[8][10] - 新一代BMW iDrive系统引入"视平线全景显示"(Panoramic Vision)技术,通过超近距投影实现4K级风挡玻璃显示,取代传统仪表盘[11][13] - 创新人机交互设计包括:17.5°倾斜中控屏、纵向双辐方向盘、"视觉锥"理论驱动的信息分层布局[13] 中国市场战略 - 推出深度本地化的BMW Operating System X中国版,集成阿里巴巴联合开发的AI智能体"用车专家"和"出行伴侣"[14] - 建立德国外最大研发网络(北京/上海/沈阳/南京),新世代车型中国专属版本完全由上海设计团队主导开发[15] - 推进"本土化2.0"战略:与阿里巴巴合作大语言模型、与字节跳动深化AI营销、接入DeepSeek技术[15] 品牌价值重塑 - 将"纯粹驾驶乐趣"升级为"智能驾趣2.0",强调技术服务于人而非参数堆砌,保持"眼不离路、手不离盘"的核心体验[8][11][14] - 通过Heart of Joy技术域强化驾驶动态性能,证明智能化与驾驶乐趣可协同提升[4][10] - 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在追求"中国速度"的同时保持德系严谨,建立本地化供应链降低风险[18] 行业竞争定位 - 传统豪华品牌正将历史积淀转化为创新优势,应对本土新兴力量的竞争挑战[4] - 汽车产业周期性波动与SDV趋势加速形成双重压力,同时也创造转型升级机遇[4] - 中国市场被视为全球数字化创新试验场,其研发成果将反哺全球解决方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