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点Auto

搜索文档
无人配送车半年吸金 35 亿,智驾内卷的受益者
晚点Auto· 2025-09-28 14:31
行业融资与增长 - 2024年无人配送车行业头部公司新石器、九识智能、白犀牛累计获得超35亿元融资 [3] - 行业新入局者增多 德赛西威、佑驾创新两大上市公司在9月发布无人配送车品牌与车型 Momenta也在组建团队 [3] - 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无人配送车保有量超6000台 新石器和九识均设立2024年交付1万台的目标 [4] - 新石器2024年9月宣布第1万台下线交付 组建全球首个万台规模无人配送车队 预计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年交付目标 [4] - 佑驾创新预测2025年行业增量将接近10万台 [4] 产品形态与场景演进 - 行业聚焦末端配送中从快递网点到接驳点或驿站的场景 目的地与行驶路线相对固定 配合高精地图实现点对点全无人运输 [5] - 产品形态从2-3立方米小车迭代至5立方米及以上大车 5立方米无人车装载空间比中型面包车更宽敞 [5] - 应用场景从快递拓展至即时物流(货拉拉/滴滴货运)及生鲜、医药等城市配送 形成车辆复用网络效应 [6] - 新石器2024年9月快递行业销量占比降至70%-80% 非快递场景占比30% 预计2025年非快递场景增速将超快递并可能占销量超50% [6] - 德赛西威"川行致远"S6装载容积6立方米 佑驾创新T5装载容积5.5立方米 T8达8.5立方米可应用于工业物流场景 [6] 成本控制与技术降本 - 乘用车智驾竞争带动技术外溢 激光雷达价格下降 智驾技术路线更清晰 人才从L4自动驾驶公司流向无人配送车行业 [9] - 新石器通过减少传感器数量降本 从多激光雷达方案转变为12颗摄像头+1颗激光雷达方案 [10] - 白犀牛将算力芯片减少至单颗Orin芯片 佑驾创新第二代车采用2颗地平线J6M芯片+速腾聚创激光雷达+四维图新P-BOX系统 [10] - 佑驾创新凭借乘用车供应链优势 同样器件采购价较非乘用车背景对手低40% [8] - 行业推动车规级标准 佑驾创新要求无人车至少三年寿命以摊薄成本 采用全车规级器件和商用车底盘方案 [8] 商业模式与价格竞争 - 行业普遍采用整车销售/租赁或面向大B客户的定制化开发两种商业模式 [11] - 针对小B和散客市场 整车加5年维护费用售价已降至15万元以下 [11] - 九识2024年5月将整车起售价压至1.98万元 月FSD服务费1800元起 5年使用价格12.78万元起 [12] - 新石器2024年6月推出首付888元限时优惠 9月又推零首付零利息48期分期方案 整车11.55万元起含终身免费FSD [12] - 价格战旨在培育市场 但投资人担忧低毛利和现金流压力影响长期盈利 [12] 运营效率与规模化挑战 - 单个城市规模效应显著 运营100台车成本仅比10台车增加两倍多 单车运营成本可摊薄70% [13] - 佑驾创新策略是在重点城市最短时间投放300-500辆无人车 [13] - 新石器推动无人车自主采图降低地图采集成本 九识发展轻图路线但仍未完全摆脱高精地图 [13] - 远程接管响应速度在1分钟内 客户可通过APP或客服远程挪车 服务费包含保险和事故责任 [13] - 路权问题仍是短期扩大规模的阻碍 虽政策支持但车辆仍处测试阶段 每城市牌照数量有限 [14][15] 政策环境与市场接受度 - 2023年国家层面出台政策鼓励无人配送车准入与上路试点 主要城市推出本地测试与商业示范管理办法 [15] - 国家邮政局加快无人车规模化应用 2024年9月中国邮政集中采购7000台无人配送车 [15] - 新石器与九识已取得超200座城市路权 白犀牛取得近150个城市和地区路权 [15] - 当前客户多为尝鲜者 许多客户观望担心政策保障不足 政策放开需循序渐进 [15]
独家丨理想 i6 大定超 2 万台,有一线销售称试驾会持续至深夜 12 点
晚点Auto· 2025-09-26 12:52
文 丨 赵宇 编辑 丨 龚方毅 我们多方获悉,理想 i6 今天下午上市后,订单表现较为强劲。截至发稿,这款车已获得超 2 万个大定订单。根据理想的销售政策,理想 i6 的大定是指:消费者支付定金的 7 天内,可以 修改配置或者申请退款;7 天后定金不可退。 截至发稿,理想美股盘前上涨约 4%。 一位投资人评价称,若以 23.98 万元的实际起售价来看,理想 i6 的配置具有不错的吸引力。 i6 是理想推出的第三款纯电车型,定位中大型五座 SUV,全系基于 800 伏高压平台打造,提供单电 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两种选择,标配 87.3 度 5C 磷酸铁锂电池,CLTC 工况下的纯电续航里程分别为 660 公里和 720 公里。 理想 i6 官方基础定价和增程版 L6 入门 Pro 版都是 24.98 万元,略低于不久前预告的 25 万至 30 万元 区间。在一个月出头的首销期内,i6 现金减免后的满配价格,落在同样享受免息和优惠后的理想 L6 Pro 及 Max 版本之间,但 i6 比 L6 高配(Max 版) 多了后排娱乐屏、空气悬架和电吸门。其中,后 排娱乐屏在 L7 上也得是现款定价 35.98 万元的顶配 ...
奔驰与字节升级合作,豆包大模型加速 “上车”
晚点Auto· 2025-09-25 10:09
接入中国厂商的大模型,是国际车企在华实现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一步。 9 月 23 日,梅赛德斯-奔驰与字节跳动宣布签署升级战略合作备忘录。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 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佟欧福(Oliver Thöne)和北京字节跳动董事长张利东共同出席签约 仪式,显示双方对此次合作的重视程度。 根据合作备忘录,字节跳动将为奔驰在中国市场的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研发,以及数字化营 销、客户运营等方面提供支持,涉及豆包大模型、大数据、AI 云原生算法、智驾云等核心技术。 合作成果将很快落地。就在今天,梅赛德斯-奔驰旗下的全新纯电轿车 CLA 开启预售,这是奔驰体系 内第一款搭载豆包大模型的车型,其虚拟助手能控制车辆、查询百科,还可以识别用户情绪并及时给 予反馈,人机交互的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 当前座舱体验在整车体验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产品人机交互和用户理解能力提出更多要求,为在 AI、智驾、云端算力等领域有布局的科技公司,成为车企重要供应商提供了难得机遇。 双方合作范围不局限于智能车,还将覆盖数字营销和运营 梅赛德斯-奔驰与字节跳动此次达成的战略合作,将贯穿奔驰在中国市场从研发、管理到营销、服务的 全 ...
半年 8 款新车,大六座 SUV 的 “最卷之战” 即将上演
晚点Auto· 2025-09-23 11:59
核心观点 - 多孩家庭和城市移民是推动新能源大六座SUV市场快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4年销量达60万辆 预计2027年突破100万辆 但各能源类型发展不均衡 增程车型占据主导地位 [2][6][7][13] 市场驱动因素 - 多孩家庭数量增长是主要动力 二胎及以上家庭从2016年804万增长至2019年886万峰值 需求通常在幼子3-6岁时显现 预计2026-2027年达到需求高峰 [10][11] - 城市移民群体扩大形成重要支撑 城镇常住人口从2014年7.7亿增至2024年9.4亿 流动人口从2000年1.21亿增至2024年3.85亿 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是流动人口 [12] - 三代同堂家庭结构催生购车需求 城市移民家庭即使只有一个孩子也可能与父母同住 五口之家需要六座车型满足出行需求 [7] 市场现状与格局 - 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2021年20万辆 2022-2023年30万辆 2024年跃升至60万辆 预计2027年突破100万辆 但目前仅占乘用车总销量5% [13] - 增程车型占据绝对主导 2024年理想L9/L8、问界M9/M7、零跑C16五款产品总销量超55万辆 加权月均4.6万辆 问界M8持续三个月上险量突破2万辆 [16] - 插混市场稳步增长 2024年销量超7万辆 加权月均约1万辆 2025年前八个月销量近10万辆 月均提升至1.5万辆 [15] - 纯电市场起步较晚 2024年主要靠蔚来ES8支撑 年销量仅约1万辆 2025年7月后理想i8和乐道L90加入 8月交付量分别达2212辆和10575辆 [14] 产品与竞争分析 - 能源类型形成三国杀格局 增程技术因更贴近纯电体验且无里程焦虑 成为家庭首选 插混体验接近传统油车 纯电则受电池成本制约 [17] - 价格带分为三个档次 入门级15-30万 中级25-40万 豪华级35-50万以上 吉利系在插混领域布局完整 问界和理想垄断增程中高端市场 [19] - 车身尺寸与价格形成五个竞争区域 A区(5米以下/25万以下)追求极致性价比 B区(5-5.2米/20-40万)实现全尺寸六座体验 C区(5.1米左右)三种能源混战 D区为增程传统优势领域 E区(5.2米以上/45万以上)由豪华产品主导 [23][25] 未来发展趋势 - 入门级混动市场潜力巨大 银河M9上市后订单旺盛 因性价比和实用体验更匹配目标用户需求 [21] - 纯电市场有望快速激活 理想i8、乐道L90和Model YL等新车型入市 将吸引增程换车用户和富裕家庭增购需求 [22] - 技术配置成为关键差异化因素 冰箱、彩电、大沙发等配置普及 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提供体验价值 线控底盘等数字化能力将快速推广 [26] - 长期市场规模存在天花板 若年一胎和多胎数量保持各400-500万 新能源大六座SUV年销量天花板约300万辆 较2025年60-70万辆仍有近5倍空间 [27]
对话禾赛李一帆:长期没面子的公司不可能挣大钱
晚点Auto· 2025-09-22 15:57
"任何时候面子都不会比钱重要,但长期没面子的公司不可能挣大钱。" 文 丨 司雯雯 编辑 丨 宋玮 李一帆最常用的会客室里,挂着一幅他刻意挑选的《教父》二创油画:五个神情诡谲的中年男人围坐 谈判桌前,画面中是筹码、钞票和一支指向对方的枪。 在正式场合中植入一些 "反讽和戏谑",是这位禾赛科技 CEO 的小心思。但对习惯了单一评价体系的 中国技术派精英来说,适应油画影射的复杂商业世界并不容易。 博士毕业 2 年后,李一帆回国为创业公司禾赛科技找融资,终于有机会得见一位 VC 大人物。有人说 "凡海归,大学本科以上" 至少能带走 10 万美元,他却被直接拒绝,空手而归。 他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大人物讨厌,"可能话太多了"。 "也许当时 90% 的投资人都讨厌我",他见了上百位投资人,如果被问到禾赛的基础信息时,他会连续 发 20 多篇禾赛科技的资料 "轰炸" 对方,或者当面说 "请您多做些功课,不如我们下次再聊?" 当时几乎没人相信这个锋芒毕露的年轻人能成功。 尽管李一帆和两位联合创始人孙恺、向少卿履历光鲜:李一帆保送清华本科、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 分校博士毕业;首席科学家孙恺在斯坦福做研究员;CTO 向少卿之前是 ...
独家丨大定突破今年 4 万产能上限,新 ES8 帮蔚来赢得更多机会
晚点Auto· 2025-09-21 13:34
蔚来从今日开始为第一批新 ES8 车主做交付。 文 丨 李安琪 编辑 丨 龚方毅 "29.88 万元!" 当售价跃上大屏幕,杭州大会展中心里,人群欢呼声瞬间盖过蔚来汽车董事长 李斌的话音。 9 月 20 日晚,蔚来第三代 ES8 车型正式上市,这是一款纯电大三排六座/七座 SUV 车型。新 ES8 起售价比上一代车型上市时低 12 万元,即 40.68 万元,如果采用 BaaS 电池租赁方案,售 价去到 29.88 万元。 尽管官方没有公布定单量, 但我们从接近蔚来高层人士处获悉,自 9 月 20 日晚锁单至今,蔚 来新 ES8 大定数量已经超过了蔚来公布的今年 4 万产能上限。 "实际情况超出这个数字不少。" 消息人士告诉我们。李斌也在今日的媒体沟通会中透露,ES8 的表现确实比预期好。会后,李斌匆匆前往北京,联创秦力洪则赶往杭州市区,为新 ES8 第一 批车主做交付。 第三代 ES8 的产品亮点 源自多个方面。新车车身尺寸进一步扩大,车长 5280 毫米,轴距 3130 毫 米,李斌称其为中国体量最大的纯电 SUV;同时,前备厢容积达 230L,可放置多个行李箱,还支持 外置冰箱充电;车内配置三把零重力座 ...
独家丨地平线明年发布并争取量产舱驾一体芯片;比亚迪补强智舱团队,斑马智行原 CTO 加入
晚点Auto· 2025-09-19 11:49
地平线舱驾一体芯片规划 - 地平线计划于2026年发布并量产面向整车智能的舱驾一体芯片 这是公司历史上设计最复杂的芯片[3] - 地平线副总裁兼首席架构师苏箐及其高阶智驾算法团队参与芯片算力定义与规划 采用从软件算法需求倒推芯片设计的开发模式[3] - 地平线基于征程6P芯片开发"一段式端到端"高阶智驾方案HSD 预计今年11月在奇瑞星途ET5车型量产上车[4] 舱驾一体技术优势与竞争格局 - 舱驾一体技术将座舱系统与智驾系统深度融合 实现算力共享和软件协同 可减少数据传输延迟并降低硬件设计复杂度[4] - 高通是舱驾一体市场主要参与者 其骁龙8775芯片AI算力达72Tops 今年下半年量产 升级版SA8797芯片AI算力提升至320Tops[4] - 高通SA8797芯片客户包括理想汽车和零跑汽车 零跑计划2026年一季度在旗舰D系列车型搭载该芯片[4] 舱驾一体市场定位与地平线战略 - 舱驾一体主要瞄准中低端智驾市场 相比独立芯片具有成本优势 可能影响地平线中低阶芯片业务[5] - 地平线2025年预计出货400万套芯片 低阶和中高阶方案各占一半 舱驾一体可能是其中低算力领域的防御布局[5] - 舱驾一体仍属小众路线 需要统一硬件平台和复杂软件架构 对车企协作能力要求较高[5] 地平线业务表现 - 地平线上半年出货量达198万套 累计实现千万级芯片出货量[5] - 高阶智驾正快速下探至主流市场 预计2-3年后成为标配 10万至15万元市场将标配城市NOA解决方案[5] 比亚迪智能化人才引进 - 斑马智行原副总裁兼CTO王军加入比亚迪智能座舱团队 负责座舱架构和地图研发 向李锋汇报[6] - 比亚迪为推进舱驾融合 今年4月将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团队整合 李锋负责两大业务软件研发[6] - 比亚迪辅助驾驶团队已有近5000人 近期多名高级别技术人才从头部新势力和辅助驾驶公司加入[6] 比亚迪技术规划与产品布局 - 比亚迪高级副总裁杨冬生表示将推出One-Board舱驾一体产品 芯片集成在同一块PCB板上[6] - 比亚迪"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分为三个平台:A平台搭载2颗英伟达Orin-X芯片和3颗激光雷达用于仰望品牌 B平台配备1-2颗激光雷达和单颗Orin-X芯片用于腾势和比亚迪品牌 C平台采用英伟达Orin-N或地平线征程6芯片用于王朝和海洋车型[7] - 比亚迪计划2025年量产天神之眼B平台 上线基于"端到端"架构的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 覆盖价位段下放至20万以下[7] 比亚迪技术开发进展 - 比亚迪正开发基于城市通勤高频路线的MNOA记忆领航方案 预期今年在天神之眼C平台推送[7] - 对比亚迪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架构处于小团队预研阶段 量产时间取决于技术指标和体验表现[7] - 比亚迪前8个月累计销售286.4万辆 希望通过智能化在更低价位提供高阶辅助驾驶功能保持竞争优势[8]
对话朱人杰:特斯拉前制造总监创业造车,要走马斯克未竟之路
晚点Auto· 2025-09-15 11:36
特斯拉制造理念与效率革新 - 特斯拉将工厂视为核心产品 致力于打造"制造机器的机器" 通过一体化压铸和开箱工艺等创新大幅提升生产效率[2] - 上海工厂实现35秒生产一台Model Y的极限节拍 设备开动率达98% 2022年产量占特斯拉全球总产量的54%[25][43] - 马斯克设定5秒下线一台车的制造效率终极目标 并推动流水线连续运动无停顿的生产理念[4][20] 朱人杰职业轨迹与行业影响 - 朱人杰作为特斯拉制造工程总监 深度参与上海工厂建设及Model 3/Y/Cybertruck量产 被业内评价为"最好的汽车工厂厂长"[4][6][9] - 其制造方法论融合大众体系化流程与特斯拉极限思维 主张"产品简单化推动工艺简单化"以实现效率极致化[4][28] - 因特斯拉取消采用开箱工艺的廉价车项目而离职 认为该决策使汽车制造创新探索受阻[3][10] 山子有谦造车战略与产品定位 - 公司首款车型V17定位1万美元增程车 瞄准下沉市场代步需求 具备4.5米车长、智能网联功能但精简自动泊车等配置[33][34] - 通过零件数量最小化、工艺极简化实现成本控制 当前成本较目标高出20% 但依托自有电驱总成子公司保障供应链[34] - 创新销售模式拟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线上化销售 规避传统线下门店成本 目标用户包括二手车及老头乐消费群体[35] 汽车制造效率技术演进 - 制约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包括传输方式(测试中磁悬浮传输达17-18秒节拍)和总装环节自动化瓶颈[45] - Cybertruck采用不锈钢车身省去涂装环节 降低三分之二车间投资 虽存在表面质量争议但代表材料创新方向[46][47] - 一体压铸技术存在模具寿命短(约7-8万套)、高温高压工艺安全性等局限 山子计划仅应用于纵梁等小型部件[48] 新型工厂与人力管理理念 - 理想工厂需实现产线AI化 通过专用模型替代虚拟调试 使产品到产线近乎无缝生成 大幅缩短建厂周期[60] - 反对通过压榨劳动力提升效率 主张通过工艺优化和自动化降低劳动强度 目标10年内解放总装线工人[56][57] - 招聘策略聚焦具备"反骨"特质的高级人才 拒绝官僚主义 强调跨部门协同和就事论事的工作氛围[53]
iCAR 要做新能源特色品牌的第一名
晚点Auto· 2025-09-09 03:25
公司战略定位 - 采用单款、精品、海量、长周期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避免同质化价格战 专注特色车型开发[3][4][6] - 目标2030年实现全球销量100万台 成为特色新能源全球第一品牌[6][20] - 依托奇瑞集团资源 获得生产资质、供应链、制造及全球渠道支持 定位为集团"新特区"[17][18][22] 核心产品表现 - 首款车型iCAR V23定价10.98万-14.98万元 采用越野风格方盒子设计 具备高改装性[7][13] - 2025年前8个月累计销量达39,979台 居新能源方盒子车型销量榜首[6][11][12] - 计划推出455匹马力超级版 通过性能与外观升级延长产品生命周期[13] 产品开发方法论 - 采用互联网爆品逻辑:精准定义用户核心需求 通过高配置超越预期 实现极致性价比[14][20] - 设计主导工程开发 注重用户体验与情感价值 如V23通过四轮四角设计最大化空间[15][17] - 基于积木式技术平台 支持快速车型开发与迭代[20] 市场机会判断 - 成熟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 特色车型凭借差异化设计可规避主流价格战[10][23] - 供应链成熟与技术平权降低新品牌进入门槛 特色车型存在规模化潜力[10][20] - 全球布局依托奇瑞海外6大研发基地、10个生产基地及1,500家经销商网点[22] 商业模式优势 - 单款精品策略较车海战术更节约资源 长期销量可摊销研发与模具成本[20] - 车型生命周期延长实现慢热长红 参考大众甲壳虫85年2,000万辆销量案例[10][13] - 设计与工程团队平等决策权 打破传统车企工程主导惯性[17]
独家丨上汽总裁亲自盯至少 4 款新车开发,打破以往惯例
晚点Auto· 2025-09-08 14:07
上汽内部人士认为,改革探索期内,"总裁亲自下场是短期内最有效的方法。" 文 丨 郭瑞婵 编辑 丨 龚方毅 上汽集团的转型与改革持续进行中。我们获悉,上汽大乘用车板块整合后,总裁贾健旭深度参 与了旗下品牌重要产品的决策过程, 亲自抓名爵 MG4、尚界 H5、荣威 M7 与 智己 LS9 等新 车的开发。 产品侧成为上汽内部改革尤为关键的一环。上汽认为过去数年竞争落后的主因是 "离用户太远",贾健 旭曾对媒体说,长期的合资文化让上汽丧失了定义产品、发现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为了补齐这些能 力,上汽正在向华为学习 IPD(集成产品开发) 与 IPMS(集成产品营销与销售) 流程,但从开始导 入到真正吸收、内化还需要时间。 "以前上汽没有产品定义的概念,产品开发基本上是对标,现在开始定义产品了,但这些需求定义怎么 在车上落地也是一个挑战,组织架构的改革是深水区。" 一位上汽研发员工向我们评价道。 IPD 与 IPMS 流程要求从纵向管理改为横向管理,不同部门人员汇聚在一个项目组,相应的汇报关系 与奖惩机制需要理顺、思维习惯也需要转变,才能推动产品决策顺利进行。这位研发员工告诉我们, 项目组里不同部门的人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