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含华量
icon
搜索文档
引望巧入新战场,或也取名“界”系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3 01:50
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架构调整 - 2024年1月华为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独立为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定位为开放技术平台 核心业务包括零部件供应模式(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零部件)和HI模式(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3] - 引望核心技术资产包括乾崑品牌(ADS、车控、车载光、车云等解决方案)和鸿蒙座舱 可集成应用于整车 本质是HI模块研产销平台[3] - 2025年HI模式升级 合作车企不再满足于车尾"HI"标志 转向共同创建新品牌[3] 广汽与华为合作模式 - 2025年3月广汽集团设立华望汽车技术公司 注册资本15亿元 创建独立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产品由双方共同定义开发[4] - 华望汽车深度融合广汽与华为技术优势 对标华为IPD/IPMS体系 覆盖产品定义到生态服务全流程 原计划2026年底发布首款车型[6] - 实际进度超预期 成立5个月内启动全国渠道招募 覆盖100+豪华车核心渠道及核心商圈资源[6] 东风与华为合作动态 - 2025年4月东风成立乘用车科技(成都)公司 推测为与引望合作新品牌的载体 首款高端SUV计划2026年上市[13] - 东风旗下岚图、猛士已深度绑定华为技术 新品牌奕派科技明确"携手华为打造智能精品车系列"[13] - 东风未入股引望(华为持股80%)但通过品牌合作保持高"含华量" 合作模式类似广汽华望[13] 鸿蒙智行品牌扩张 - 鸿蒙智行"界"系列已形成品牌效应 2025年新增第五个品牌"尚界"(上汽合作)首期投入60亿元 组建5000人团队 首车H5于9月上市[14] - 奇瑞智界成为鸿蒙智行首个独立运作品牌 注册资本10亿元 投入超百亿研发资金 设立三地协同研发中心[15] - 行业观察到鸿蒙智行五个"界"品牌管理压力大 智界独立运作可能成为引望合作品牌的参考模式[15]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广汽集团将华望汽车列为"番禺行动"改革关键 东风、阿维塔等未采用鸿蒙智行的车企也转向类似合作模式[10] - 新品牌命名策略可能延续"界"系列 借助华为IPD/IPMS体系实现轻量化扩张 与鸿蒙智行形成协同效应[14] - 上汽从引望合作转向鸿蒙智行 反映车企对"含华量"的强烈需求 但引望仍通过技术输出保持市场影响力[13][14]
“含华量”成合资车企新标签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9 00:59
合资车企智能化转型 - 合资车企在智能化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主要通过与国内智驾供应商合作实现,并将"含华量"作为竞争优势宣传[2] - 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投资地平线并成立合资公司,为中国市场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体现合资车企在辅助驾驶领域的反击[3] - 上汽通用别克Electra E5搭载高通骁龙8155芯片、5G通信和全新Super Cruise辅助驾驶系统,展示合资车企智能化升级成果[3] 合资车企与自主智驾供应商合作 - 合资车企积极寻求与国内智驾供应商合作,以快速提升智能化水平,避免自主研发的高成本与不确定性[7] - 自主智驾供应商将合资车企视为重要客户群,双方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含华量"成为行业热议话题[7] - 部分合资车企与智驾供应商的合作仍存在技术、理念差异,导致合作进展不顺[10]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合资车企市场份额持续下降,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和智能化优势占据主导[4] - 合资车企在品牌、资金、渠道等方面积累深厚,若全力投入智能化有望实现追赶[4] - 智能化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合资车企需弥补短板以应对市场竞争[5] 新合资时代趋势 - 合资车企与自主品牌关系从竞争转向竞合,在新能源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在智能化领域展开合作[9] - 汽车产业边界模糊化,合资车企合作伙伴更加多元,包括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公司[9] - 宝马与河钢合作打造绿色供应链,Stellantis与宁德时代在服务、后市场领域合作,体现合资车企开放心态[9] 转型挑战与机遇 - 部分合资车企智能化投入不坚决,导致产品升级有限,需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全面变革[10] - "含华量"本质是技术话语权重构,合资品牌将中国供应链创新转化为产品竞争力,面临数据安全、文化融合等挑战[10] - 未来竞争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生态协同能力较量,合资品牌需平衡"拿来"与"输出"以重获生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