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奔驰底盘
icon
搜索文档
谁弯腰了?奔驰宝马还是丰田大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3 23:25
奔驰的研发策略与市场定位 - 奔驰强调数字化仿真工具的先进性,但选择放慢开发速度以确保车型质量,体现对品牌口碑的重视 [4] - 奔驰高管认为中国造车技术(包括智能驾驶)并未超越德国,但承认中国在该领域表现良好 [6] - 奔驰坚持传统研发流程,拒绝缩短周期或降低安全标准以迎合中国市场低价高配趋势 [6] - 奔驰CLA作为首款智驾与座舱交互标杆车型将于2025年秋季上市,测试中国市场反应 [37] - 奔驰计划2030年前推出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纯电车型,保持技术领先性 [32] 德系车企与中国市场的分歧 - 分歧1:德系车企与中国市场对"好车标准"存在根本差异,涉及需求定义与行业转型方向 [6] - 分歧2:中国新能源车的研发流程、质量标准及定价体系挑战德系车企底线,部分车型在德国未达标却在中国上市 [6] - 分歧3:技术路线节奏不同,中国车企快速推进新能源而德企基于全球评估纯电/混动投入 [8] - 分歧导致合资车企在华份额下滑,但部分品牌在全球其他市场表现强劲 [8] 丰田在中国的研发布局 - 丰田中国研发中心(IEM)整合三家合资公司资源,形成"一个研发中心"架构,下设广州、天津等分公司 [13] - 当前在华5款纯电车型中,bZ3、bZ5等4款为与比亚迪/广汽联合开发,仅bZ4X为丰田自主开发 [16] - 引入"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由本土工程师主导开发以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17] - IEM定位为全球核心研发平台之一,协调中国与日本、北美及东南亚市场研发 [15] 大众中国的本地化突破 - 大众中国科技公司(VCTC)拥有本地决策权,可直接拍板项目无需德国总部审批,属历史性突破 [19] - 目标通过CMP平台+CEA架构将开发周期缩短30%、成本降40%,2026年推出特供中国车型 [22] - 研发资源集中于合肥,联合CARIAD中国、国轩高科等供应链企业形成协同效应 [21] - 董事长贝瑞德任期延至2028年,体现对中国市场转型的决心 [19] 宝马的软件战略 - 宝马通过三家软件公司(宝马诚迈、领悦数字、领悦南京)强化中国技术优势,部分服务全球车型 [29] - 领悦南京升级为全球IT研发中心,聚焦AI、数字孪生等领域,拥有独立决策权 [30] - 新世代车型iX3L基于全球战略但融入中国需求定义,具体量化影响尚不明确 [26] 豪华品牌的市场挑战 - 奔驰与宝马认为自身豪华定位和全球话语权使其无需完全跟随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 [34] - 中国自主品牌通过"冰箱彩电大沙发"等新豪华定义可能重塑消费者偏好,威胁传统豪华车企 [36] - 奔驰在华设北京(工程开发)与上海(智能互联)两大研发中心,加速本土化但未降低标准 [36]
电厂 | 奔驰,为什么成为造车新势力PPT对比中的“老演员”
新浪财经· 2025-08-13 12:25
奔驰座椅系统创新 - 奔驰坚持开发专属座椅平台,每套座椅研发周期长达1460天(4年),涉及6000项标准控制[7] - E级车座椅系统包含1000+精密零件、400套工装模具,通过2000+专项测试及3000+配置组合[7] - S级座椅采用58块高压水刀切割皮革,16000针打孔工艺,缝制误差<5毫米,工艺复杂度超高级定制西装[10] - 座椅安全测试包含40000次上下车模拟(含15000次真人测试),相当于18年使用强度[13] - 全球最严苛安全标准:座椅骨架采用全电泳防腐蚀工艺确保15年不失效,气囊测试覆盖-35℃至90℃极温条件[8][11] 底盘技术体系 - 底盘性能定义5大维度:驾乘舒适性、安全感、掌控感、运动性、精确性,建立130+整车指标和1000+零部件指标[14][16] - 研发流程包含CAD至量产验证6大步骤,耗时4年,完成500万公里全球路试(中国占110万公里)[16][18] - 独创敏捷操控系统:上亿种阻尼组合调校出"黄金配方",实现初段柔韧过滤振动、中后段扎实支撑[21] - 空气悬架搭载ADS+系统:每个车轮阻尼可独立调节,数百个调校通道适配不同工况[21] - 液压衬套技术使减速带冲击峰值降低1/3,配合E-ACTIVE车身控制系统实现每秒1000次路面扫描[23][24] 行业竞争格局 - 造车新势力频繁将奔驰作为性能对标对象(如小鹏P7+、华为尊界、小米SU7 Ultra)[1][3] - 奔驰通过科技日活动展示座椅/底盘核心技术,强调20年中国本地化研发积累(含亚洲唯一鲁班实验室)[5] - 产品差异化策略:拒绝"沙发"概念,坚持工程思维开发兼具安全与豪华的座椅系统[7][10]
解码“奔驰标准”:造好开好坐满足中国用户需求的豪华好车
齐鲁晚报· 2025-08-08 10:05
底盘技术 - 底盘调校被公司视为"动态灵魂",超越基础功能,转化为130余项可量化KPI,通过40个传感器实时捕捉100多个方向的振动、倾角与压力数据 [3][4] - 研发流程严格遵循CAD、产品验证、数字原型测试等6大步骤,历时4年打磨,结合数字仿真与实车测试 [7] - "金屁股"工程师能分辨减振器阻尼0.1N・s/m差异,通过体感校准实现"初段柔韧过滤细碎振动,中后段扎实抑制车身起伏" [10] - 独家"中国配方"从上亿种阻尼组合中筛选,钢悬车型接近空悬质感,液压衬套刚度精确至0.1N/mm,减速带冲击峰值降低三分之一 [12] - 线控转向技术实现低速单侧170度打满,搭配正负10度后轮转向,长轴距车型转弯半径媲美紧凑型车,系统通过200万公里测试验证安全性 [13] 座椅技术 - 单台座椅研发周期达1460天,E级车座椅含1000+零件、400+模具,完成2000+项测试及3000+种配置组合,全家族座椅类型上千种 [15][17] - 采用全电泳防腐蚀工艺骨架,确保15年不失效,根据车型开发专属骨架平台,匹配空间与功能需求 [19] - 加热功能覆盖全面,E级车加热垫面积0.84平方米,S级加热丝长度39米,通过热测绘消除"热点" [22] - 通风系统集成4-5个风扇(行业平均2个),风量达9升/秒,噪音控制在40分贝 [23] - 联动音响、氛围灯、香氛等功能打造4D体验,热石按摩功能通过-40℃至80℃区间1480小时耐久测试,获德国脊背健康协会认证 [25][28] 研发与生产标准 - 公司在中国市场20年累计产量超500万辆,覆盖13款车型,北京工厂为全球最大生产基地之一 [29] - 车身车间625台机器人实现100%自动化装配,四门两盖合格率超99%,精度0.1毫米,采用18种焊接工艺包括Arplas无痕焊接 [31] - 研发形成"京沪双引擎":北京聚焦电动化与本土测试,上海专注智能互联与自动驾驶,高速领航辅助12个月落地,后排娱乐系统18个月开发 [33] - 公司强调"标准适应人",通过139年技术积淀将"好开好坐"拆解为可量化指标,如底盘130项KPI与座椅40000次测试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