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汽车报网
icon
搜索文档
走进吉曜通行衢州基地:解码金砖电芯超级混动系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9 00:44
智能制造与生产体系 - 吉曜通行衢州电池生产基地达到智能制造四级成熟度 采用100%自动化生产体系 实现从原材料加工到电芯组装及检测的全流程无缝衔接 [1] - 工厂配备医疗手术级无尘生产环境 通过机械臂精准抓取物料和传送带平稳输送组件 确保高效运转 [1] 产品技术突破 - 金砖电芯超级混动系列具备超安全 超快充 超倍率 超长寿命的"四超品质" 为混动电池行业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 [3] - 通过8针穿刺实验验证安全性 电池被刺穿后无起火爆炸且电压稳定 另通过36吨坦克碾压和5.56mm真弹贯穿等极限测试远超新国标要求 [6] - 超快充技术实现电量10%至80%快充 并采用智能超频末端快充技术使10%至100%满电充电末端倍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75% [7] 战略布局与产能规划 - 吉利于2025年4月整合电池业务成立吉曜通行 将金砖电池与神盾短刀电池统一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 产品覆盖超级快充 高能量密度及超级混动系列 [8] - 公司计划到2027年形成70GWh电池产能规模 布局桐庐 衢州等8大生产基地 实现贴近资源 市场及整车制造的高效协同 [10] - 通过垂直整合电芯研发制造与供应链 有效控制动力电池成本占比 建立规模效应下的长期成本优势 [9] 商业模式创新 - 探索车电分离和换电模式 建立电池银行 增强生态布局的想象空间 [10] - 电池技术将搭载于极氪 领克 银河等品牌车型 强化产品差异化竞争能力 [8][9] 行业认知转变 - 混动车型并非纯电过渡品 需专属电池技术满足安全性 充放电效率 功率输出及使用寿命等复合型要求 [4] - 金砖电芯从研发初期深度贴合混动全场景需求 通过底层技术架构优化重构行业标准 [6]
呼吁走出恶性循环,“反内卷”之风刮到汽车维修行业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9 00:43
行业反内卷倡议背景 - 全国多个行业包括烹饪、水泥、医药、银行、光伏储能、钢铁、纺织等发布反内卷倡议 [2] - 汽车维修行业通过倡议抵制非理性竞争 要求严禁低于成本报价、强制捆绑服务、使用伪劣配件及虚假营销 [4] - 地方协会密集出台抵制内卷倡议是行业在生存危机、信任崩塌、政策倒逼及技术革命四重压力下的集体觉醒 [5] 低价竞争带来的问题 - 低价可能导致使用劣质配件 如车主更换车灯不到一个月就损坏 更换电瓶半个月后发现是二手产品 [3] - 9.9元洗车和免费检测本质是流量争夺工具 对车主可能伴随车辆损伤、隐性消费、信任背叛三重风险 [4] - 恶性价格战导致行业毛利率大幅下降 知名品牌价格透明使毛利率下降5个百分点 HR成本增加5个百分点 营销成本增加5个百分点 使许多门店从盈利10%转为亏损5% [6] - 为维持利润部分门店使用劣质配件或简化工艺流程 损害客户利益并透支行业信誉 [6] 内卷对行业的影响 - 挤压企业生存空间 门店收入利润双降 小微门店濒临灭绝 [5] - 导致安全事故风险上升 法律纠纷频发 [5] - 年轻人拒入行 技师转岗或被挖角 行业出现技术断层 新能源转型困局加深 [5] - 资源向价格战倾斜 技术研发投入归零 行业整体竞争力下滑 [5] - 门店客户转化成本飙升 复购率暴跌 长期客户关系瓦解 行业口碑崩塌 [5] - 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引发人才流失、技术断层、无力创新等问题 [6] 内卷产生的原因 - 市场结构变化体现为供需关系失衡 市场参与者激增但需求被分流 [8] - 竞争模式转变体现为信息透明化与价格战 配件价格透明压缩维修厂利润空间 [8] - 技术变革体现为新能源车需专用设备和技能 传统维修店若无法转型则被淘汰 [8] - 经济下行与消费理性化导致车主年均行驶里程缩减 保养周期延长 进店频次持续走低 [9] - 新能源车维保预算相较燃油车预计减少34% 且维修权限和技术壁垒更高 [9] - 保险公司与特定渠道关系绑定 挤压独立维修企业生存空间 [9] - 以旧换新政策加速老旧燃油车淘汰 冲击修理厂传统盈利板块 [9] 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案 - 企业应回归价值创造本源 加大新能源维修技术研发、数字化管理投入 [4] - 聚焦价值创造与创新 投入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与修复技术、智能诊断系统、专用维修工具等 [10] - 运用大数据分析车主用车习惯 提供个性化保养建议 通过数字化管理提升维修效率 [10] - 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精准定位 探索维修+保养+二手车检测等融合模式 [10] - 提供独特技术解决方案 延长质保期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等非价格优势提高车主粘性 [10] - 强化自律 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完善内部合规管理 [11] - 协同共建行业健康生态 维护产业链共生关系 倡导公平交易及时结算款项 [11] - 找到企业核心技术优势 明确商圈内最佳技术项目 [13] - 根据门店核心技术优势聚焦到车型和项目 如德系底盘异响或专修奔驰 [13] - 精准锁定目标客户 使专项与门店技术优势相匹配 [13] - 推进数字转型 采用管理软件、短视频直播、原厂数据和标准服务等工具 [13] - 通过可视化工具让客户听到看到感受到服务细节 在引流到店、问题解决、客户体验三方面做到位 [14]
1200余项优化升级,“华系”纯电SUV全新岚图知音正式上市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9 00:36
公司业绩与战略 - 岚图汽车1-7月累计销量达6.83万辆,同比增长88% [1] - 公司计划赴港上市,并通过新产品布局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1] - 推出全新岚图知音,定位20万级家用纯电SUV市场,官方指导价20.29万-24.29万元 [3] - 新车与岚图FREE+组成"混+电"双子产品矩阵,强化中大型家用SUV领域竞争力 [19] 产品技术配置 - 新车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4与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系统 [4] - 配备192线激光雷达、29颗传感器及3颗4D毫米波雷达 [6] - 辅助驾驶功能包括泊车代驾、城区/高速领航辅助,端到端时延降低50% [6] - AEB系统支持130km/h时速主动刹停,具备22项主动安全功能 [8] - 鸿蒙座舱支持手机超5万个APP无缝流转及多指令连续语音交互 [10] 空间与舒适性 - 车身尺寸4810*1900*1636mm,得房率90.8%,实得内舱5.2㎡ [13] - 前排座椅可完全放平,后排有效腿部空间1038mm,座椅宽度1380mm [13] - 配备35处储物空间,双层后备厢总容积652L [13] - 搭载12层云感零压座椅(全系四座通风/加热/按摩)及星眠零重力座椅 [15] - NVH升级14处,整车隔音性能提升20% [15] 动力与续航 - 四驱车型前电机175kW/后电机230kW,百公里加速4.3秒 [15] - 全系800V高压碳化硅平台,提供5C超充版(续航650km)和112kWh电池版(续航901km) [17] - 搭载EDC可调阻尼悬架系统及专属"岚擎模式"驾驶体验 [17] 市场推广 - 为首批用户提供2000元定金抵扣5000元车款等价值3.6万元权益 [19] - 后驱版车型上市即开启全国交付 [19]
大众联手一汽、成都成立新公司,捷达电动转型剑指千亿产业链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8 12:42
合资合作与公司架构 -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一汽集团、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整合现有资源并引入本地投资 [4] - 新公司将继续作为大众汽车旗下子品牌运营,最大化与大众汽车集团及一汽-大众的协同效应 [5] - 新架构下本土团队获得灵活决策空间,结合中德技术资源提升市场响应速度 [9] 电动化转型与产品规划 - 捷达品牌推进电动化转型,首款新能源车型2026年上市,配备电动化、数字化及高级驾驶辅助功能 [4][6] - 到2028年完成4款入门级新能源车型布局,全面覆盖入门级智能电动出行需求 [4][6] - 产品规划是大众汽车集团在华史上最大规模新能源产品攻势的核心组成部分,计划到2030年在中国推出约50款新能源汽车(含约30款纯电动车型) [6] 市场定位与战略目标 - 紧凑级车型预计到2030年占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约一半份额,其中售价约10万元的入门级车型是关键增长驱动因素 [6] - 捷达品牌在华累计销量超过500万辆,集团希望将其经济型燃油车优势延续至电动时代,填补入门级智能电动市场布局空白 [6] - 新公司目标是到2030年打造涵盖研、产、供、销的千亿级产业价值链,与四川省及西南地区汽车产业生态深度融合 [8] 技术研发与本土化创新 - 大众汽车集团专为中国市场打造CEA电子电气架构和CMP纯电动整车平台,将新车研发周期缩短30%、成本优化40% [10] - 集团在合肥投资超过35亿欧元建立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并与地平线、中科创达等本土企业合作聚焦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 [10] - 一汽-大众将提升本土化运营效率和自研自创能力,打造合资技术新高地 [7] 海外市场拓展 - 捷达品牌计划以中亚为起点开拓海外市场,借助中国在电动汽车生产制造及供应链方面的优势 [4][7] - 一汽集团将助力捷达品牌实现"深耕本土、辐射海外"的战略布局 [7]
J.D. Power研究:燃油车质量抱怨激增,质量全面承压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8 07:31
行业整体新车质量表现 - 2025年行业整体新车质量每百辆车问题数(PP100)为229个 较2024年显著上升17个PP100 质量水平下滑严重 [1] - 三大品牌阵营燃油车新车质量均明显下降 自主品牌和主流国际品牌质量抱怨较去年上升18个PP100 豪华品牌增加13个PP100 [1] - 燃油车产品魅力指数(APEAL)得分显著增加 但质量抱怨连续两年增加 反映"体验提升"与"质量感知"矛盾加剧 [1] 质量问题类型分析 - 设计缺陷与故障/无法操作类问题质量抱怨显著增加 分别较2024年增加9.0和8.8个PP100 [2] - 智能化加速带来新质量风险 信息娱乐系统 座椅和驾驶辅助的质量抱怨分别增加5.2 3.3和1.8个PP100 [2] - 信息娱乐系统抱怨集中于人机交互设计缺陷(语音识别 触控逻辑)和硬件性能瓶颈(屏幕响应 蓝牙连接) [2] 核心设计与工程问题 - 功能设计易用性 NVH工程和核心部件故障相关质量抱怨显著增加 反映研发端用户场景映射不足和供应链协同效率下降 [3] - 行业恶化突出问题包括安全带不舒适增加1.4个PP100 风扇/鼓风机噪音过大增加1.1个PP100 内置语音识别不易使用增加0.9个PP100 [3] 混合动力车型市场表现 - 混合动力车型(包括油电混合动力和48V混合动力)在燃油车市场销量占比从2024年14%上升至2025年18% [4] - 豪华品牌和主流品牌分别贡献混合动力车型50%和47%份额 [4] - 混合动力车型平均成交价从39.0万元下降至33.1万元 同比下滑15% [4] - 混合动力车型在新车质量和产品设计表现上均优于传统汽油车 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4]
中兴通讯亮相2025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8 07:16
行业会议与趋势 - 2025年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在武汉召开 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 旨在探讨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1] - 大会吸引超过800位代表参会 来自电网企业 发电集团 电力建设单位 科研院所及信息通信产业界 [1] 公司战略与技术理念 - 公司提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三大核心挑战:能源生产与消费逆向分布 电网调峰瓶颈 负载规模性增长 [3] - 公司倡导"电算共生"理念 主张构建安全高效 柔性灵活 智慧融合的新型电力通信网络体系 [3] - 公司坚持底层技术创新 推动通信技术与电力业务深度融合 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 虚拟电厂 电力大模型等新场景与新技术 [6] 产品与解决方案展示 - 公司以"绿色低碳 数智电力"为主题展示全栈解决方案 涵盖电力通信及数字化业务 [4] - 通信网络方案包括新一代fgOTN强化主网韧性 配用电网采用高隔离GPON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SPN-CPE等多元接入方案 [4] - 创新场景方案包括数字化场站支持电力生产业务提质增效 全栈解耦电力智算应用满足AI需求 [4] - 国产化视频会议方案实现全面兼容与自主可控 GoldenDB分布式数据库及自研操作系统支撑电力行业数字根基 [4]
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将对智能汽车进出口有何影响?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8 06:30
数据跨境流动政策背景 - 商务部提出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 加快发展国际数据服务业务 为智能网联汽车进出口带来利好信号 [3] - 《数据安全法》实施四周年 主管部门此时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对智能汽车产业具有特殊意义 [3] - 我国构建数据跨境流动政策体系 2021年9月1日施行《数据安全法》确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 2021年11月1日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范个人信息跨境传输 [5] 智能网联汽车数据规模 - 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数据终端 每天产生TB级海量数据 [4] - 数据包含驾乘人员面部表情、动作、目光、声音数据 以及车辆地理位置、车内外环境、车联网使用数据 [4] - 特斯拉等智能汽车进口和中国智能汽车出口增多 使数据跨境流动成为重要现实课题 [5] 监管体系完善进程 - 2024年3月22日网信办发布《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 [6] - 2025年6月13日八部门联合发布《汽车数据出境安全指引(2025版)(征求意见稿)》 标志监管走向精细化专业化 [6] - 要求企业完成全面安全评估 区分一般数据/重要数据/核心数据实施差异化管理 建立内部管理制度 [6] 国际政策对比 - 欧盟以GDPR为核心实行严格数据本地化要求 限制数据跨境流动 除非接收方具备充分保护水平 [7] -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在欧盟市场面临数据处理与传输挑战 需投入大量资源满足合规要求 [7] 企业合规实践 -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024年5月公布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 包含11个场景64个数据类别600余个字段 [8] - 特斯拉在中国建立本地化数据中心 将在华销售车辆产生数据全部存储于境内 满足数据本地化存储要求 [9] - 企业采用隐私计算、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使中外研发团队可不转移原始数据协同训练驾驶行为数据 [10] 技术解决方案 - 动态脱敏技术根据使用场景与风险等级实时对敏感数据变形处理 保持匿名状态 [11] - 智能加密技术运用先进算法加密数据 仅授权特定主体可解锁查看 [11] - 行业组织提出"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审计"全流程管理体系 形成良好自律氛围 [11] 战略发展建议 - 出口端需构建技术合规+本地化运营双引擎 满足国际法规并精准对接当地需求 [12] - 进口端需打造数据主权保护+功能本土化竞争力 对进口车辆智能驾驶功能深度本土化适配 [12] - 率先建立数据合规体系并平衡安全与发展的企业 将在全球化竞争中赢得优势 [12]
完善行业规范!国内首部四轮低速电动车团体标准发布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8 06:23
行业标准发布 - 中国四轮低速电动车行业首部团体标准《四轮低速电动车技术条件》正式发布 填补行业长期缺乏统一规范的空白 [1][2] - 标准涵盖术语定义 分类与部件要求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标志 随车文件 包装 运输和贮存等全生命周期技术环节 [2] - 标准明确金属件防腐 焊接工艺 塑料件外观等生产规范 从源头遏制劣质产品 提升产品安全性和耐久性 [4] 行业影响 - 打破各地监管尺度不一 市场竞争无序的局面 推动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的价值竞争 [4] - 为后续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实践依据 标准内容衔接现有机动车安全技术规范并考虑低速电动车使用场景特殊性 [5] - 加速行业与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协同 搭建政策完善的过渡桥梁 [5] 产业意义 - 四轮低速电动车是服务乡村振兴和双碳战略的重要民生载体 具有实用 经济 绿色的品质 [6] - 标准推动行业迈向规范化 阳光化 合规化 为产品研发 生产准入和市场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6] - 行业正以技术创新与标准引领告别低质标签 打造精益智造和安全可靠的新时代国民出行方案 [6] 企业参与 - 鸿日汽车集团作为核心起草单位之一 将技术经验深度融入标准制定 体现对产品安全和用户体验的承诺 [10] - 奇瑞商用车等企业代表共同见证标准发布 行业领军企业参与推动标准化进程 [8]
铃木投资80亿美元巨资“豪赌”这一市场,能否“赌”赢?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8 03:29
铃木汽车印度投资计划 - 铃木汽车宣布未来五到六年内在印度投资7000亿卢比(约80亿美元)以提高产量、推出新车型并巩固市场份额 [2] - 古吉拉特邦工厂计划年产能为100万辆 将成为首款电动汽车e-Vitara的全球生产中心并向超100个国家出口 [2] 印度市场战略定位 - 印度作为铃木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被定位为未来电动车生产的全球枢纽 [3] - e-Vitara定位中型SUV主流细分市场 与塔塔、马恒达、现代等品牌直接竞争 [3] - 印度政府"Make in India"战略提供政策支持 电池价值链约八成将实现本地化生产 [3] 产能与出口规划 - Maruti Suzuki古吉拉特邦Hansalpur工厂正式启动e-Vitara生产 规划年产能100万辆 [3] - 新车计划出口至日本、欧洲等超过100个国家 印度作为全球电动车输出平台 [3] 市场竞争格局 - 塔塔汽车在印度电动车市场占据68%份额 2023年销量约6.1435万辆 [7] - 铃木在电动乘用车领域销量相对较少 市场份额远低于竞争对手 [7] - 印度SUV市场销量占比首超40% 但铃木在该细分市场仅占12%份额 [6] 历史市场表现 - 铃木在印度汽车市场份额一度高达47.7% 长期占据销量排行榜前列 [6] - 近年来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小型车市场份额出现萎缩 [6] 供应链挑战 - 2024年6月因稀土材料短缺 e-Vitara上半年产量削减近三分之二 [4] - 稀土及关键矿产供应链稳定性制约电动车规模化发展 [4] 产能扩张计划 - 公司计划将印度年产能从约200万辆扩大到400万辆 [7] - 投资80亿美元计划显示其加强中型SUV阵容和电动化布局的决心 [7] 印度市场消费特征 - 消费者对价格、实用性和经济性极为看重 倾向选择价格亲民、性价比高车型 [8] - 道路状况复杂要求车辆具备良好通过性和可靠性 空调性能成为关键需求 [8] 行业发展战略 - 车企需根据印度市场需求开发价格实惠车型 加强悬挂系统和底盘调校 [8] - 现代汽车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构建电动车当地生产体系取得成功经验 [9]
过去一年,德国汽车业裁员逾5万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8 02:15
行业整体表现 - 德国汽车行业过去一年净减岗位约5.15万个,占全部岗位近7% [3] - 德国工业界截至6月30日雇佣542万人,同比减少11.4万岗位(降幅2.1%),较2019年疫情前累计减少24.5万岗位(缩水4.3%) [4] - 工业营收连续八个季度下滑,今年二季度减少2.1%,汽车业二季度营收下降1.6% [4] 企业财务与运营压力 - 奥迪上半年税后利润同比下降37.5%,保时捷二季度营业利润暴跌91%,梅赛德斯-奔驰二季度净利润暴跌69% [4] - 美国加征关税推高出口成本与终端售价,导致对美汽车出口销量下滑 [4] - 高端车型依赖欧洲产零部件,15%关税增加成本,钢铝50%关税对供应链造成额外压力 [5] 裁员与成本削减措施 - 梅赛德斯-奔驰推出非生产岗位员工买断计划,涉及3万名员工,目标2027年节省50亿欧元 [8] - 大众汽车集团计划2030年前在德国裁员超3.5万人,年省15亿欧元劳动力成本 [8] - 保时捷全球裁员3900人,斯柯达裁员8200人,软件子公司CARIAD裁员1600人 [8] - 博世德国工厂裁员7000人(汽车供应部门),软件业务部门三年内裁员1200人 [8] - 大陆集团计划2026年底前裁减3000个研发岗位,此前已裁员超7000人 [8] - 采埃孚计划2028年底在德国裁减1.4万个岗位(占本土25%),已削减1.12万全职员工 [8] 竞争与转型挑战 - 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完整产业链、快速技术迭代和成本控制形成竞争优势,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领域突破 [11] - 德国车企电动化转型滞后,保时捷放弃自研电池生产计划,子公司Cellforce转型独立研发部门并裁撤200人 [9][11] - 德国汽车制造商在电动化和软件领域被视为"中等水平",过度依赖中国市场但面临本土竞争对手创新加速 [12] 外部环境与政策影响 - 美国关税政策导致欧洲车企及供应商可能损失高达7万个就业岗位,企业考虑将生产转移至美国 [5] - 大众考虑在美新建奥迪工厂,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可能扩大在美产能,但建厂需数年时间与高额投资 [5] - 美欧贸易协议以配额制替换高关税,但具体细节未明确,短期内难以缓解供应链紧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