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经营报
icon
搜索文档
宗艳民:天岳先进的突破不仅是技术的超越 更意味产业链主导权的重塑
中国经营报· 2025-09-12 04:47
碳化硅材料性能与行业地位 - 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器件性能优越 特别在大功率高压800伏以上应用领域表现卓越[2] - 碳化硅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制备需在约2300℃高温下完成且缺陷控制难度极高[3] - 碳化硅单晶材料在声光热电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4] 天岳先进技术突破与产业贡献 - 公司解决了行业数十年供应问题 2022年后带动整个行业发展[2] - 实现从6英寸到12英寸衬底的技术跨越 突破国际巨头数十年发展历程[4] - 从根本上解决行业三大瓶颈:品质缺陷问题、价格过高问题和产量不足问题[4] 科创板支持与研发投入 - 科创板募集资金用于建设上海临港工厂 扩大产能和规模并加大研发投入[7] - 液相法技术从2013年立项到全球领先耗时整整十年[2][7] - 公司上市后布局大量行业前沿技术 部分进入无人区需要开展基础研究[2] 碳化硅光学应用突破 - 碳化硅因折射率高达2.6成为光波导镜片理想材料[5] - 12英寸衬底使单片镜片产量从3-5副提升至10-12副 推动应用从高端走向民用[5] - 与全球光学头部客户推进产品导入 预计碳化硅光波导眼镜市场规模可达数亿副[5] 先进封装散热新应用 - 碳化硅衬底成为2纳米大算力芯片散热解决方案 面型平整度要求极高[5] - 相比玻璃介质和塑料介质 碳化硅在导热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5] - 12英寸以上碳化硅衬底从性价比角度最适合该应用场景[5] 国际市场拓展 - 2024年8月成功登陆H股 助力开拓国际市场和整合全球资源[6]
中控技术崔山:科技创新叠加“峰顶插旗”战略,聚焦全球顶尖企业合作
中国经营报· 2025-09-12 04:25
出海战略背景 - 国内市场逐渐成熟并趋于饱和 出海成为中国企业重要发展方向[2] - 中国企业在半导体 生物制药 工业AI等行业已具备海外竞争的技术与品牌实力[3] - 工业领域中国占全球供应链30%市场份额 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发展基础[3] 技术实力与数据积累 - 公司深耕流程行业32年 从DCS控制系统起步积累丰富行业经验[2] - 掌握100多个EB的工业数据 为打造工业大模型提供坚实后盾[2][3] - 过去两年专注于工业基础数据逻辑构建和AI模型赋能能力提升[3] 产品与技术布局 - 持续推动传统自动化产品技术迭代升级 保障流程行业稳定运行[4] - 工业机器人领域投入取得显著成效 产品在工业场景快速应用[4] - 未来重点布局工业AI 工业机器人和传统自动化升级三大赛道[5] 海外合作策略 - 采取"插山峰上的旗"战略 聚焦与全球顶尖企业合作[2][6] - 已与沙特阿美达成战略合作 技术实力获得国际认可[6] - 计划将技术产品应用于壳牌 巴斯夫等10家左右顶尖企业[2][6] 科创板资本支持 - 2020年科创板上市时年营收20-30亿元 2025年已接近百亿元[7] - 通过科创板发行GDR在瑞士上市 并收购欧洲顶级工业分析公司[7] - 收购使核心技术积累周期缩短20-30年[7] 全球化资本布局 - 正推进香港和新加坡市场上市申请 计划2026年完成布局[7] - 全球化资本架构有助于品牌海外市场渗透和并购活动开展[7] - 科创板上市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和信用背书 加速海外拓展[7]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中国制造与科创崛起是大势所趋
中国经营报· 2025-09-12 04:24
中国经济发展优势 -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三大要素优势:存量人口红利(14亿人口基数支撑庞大行业或商业模式)、延迟满足红利(劳动参与率高且储蓄率维持高位)、工程师红利(全球最快技术创新速度)[3] -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份额从1980年5%升至2024年31.6%且增长势头持续[5] 科技创新成就 - 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保持全球第一且领先优势扩大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4] - 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中国24个集群上榜 数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4] - 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创新能力与国际仍有差距 但技术追赶速度和创新投入比例快速上升[5] 未来产业方向 - 十五五期间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海洋经济、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可再生能源等产业[1][5][6] - 上述领域具备规模化的传统产业基础 有助于新技术渡过导入期实现产业化[6] 电子信息制造业目标 - 2026年预期实现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6] - 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左右 全行业年均营收增速5%以上[6] - 2026年5个省份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过万亿元 服务器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 75英寸以上彩电渗透率超40%[6] 资本市场表现 - 2025年8月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 较2024年底增长15.6%创历史新高[7] - 科技创新股行情亮眼 相关指数涨幅居前 反映科技叙事逻辑确立和经济创新驱动转型[7] - 资本市场高成长叙事需满足五条件:宏观风险释放、名义GDP待修复、资产收益率约束、资金预期回报率黏性、狭义流动性偏宽及存在产业线索[7] 资本市场改革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巩固回稳向好势头[8] - 吸引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解决"谁来买" 包容性推动科创企业上市解决"谁融资"[8] - 证监会"1+6"政策措施通过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转型[8]
追觅创始人回应破产传闻:公司现金流充足 所有退出投资人都赚了钱
中国经营报· 2025-09-12 04:11
公司经营与财务 - 公司创始人回应破产传闻称现金流充足且经营状况良好 所有退出投资人均实现盈利 早期投资人收益达几十倍[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2] - 近两年公司及创始人共投入约50亿元进行股份回购 持股比例从45%提升至70%[4] 海外扩张计划 - 公司团队赴德国为汽车及大家电业务选址建厂 系中国科技企业首次在欧洲高端制造腹地建设综合性工厂[2] - 德国工厂选址位于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附近 将与法国巴黎银行合作建造[4] - 工厂选址区域拥有超1000家零部件供应商 覆盖精密制造/电子电气/材料科学完整产业链[5] - 欧洲生产基地将支撑本地化生产与合规交付 提升大家电品类量产认证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2] 汽车业务布局 - 宣布进军超豪华电动车领域 实现从智能家电到超豪华电动车的战略跨越[4] - 首款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 计划2027年亮相[4] - 采用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模式[4] - 已获得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 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5] - 技术优势包括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 可迁移至汽车电驱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5] 全球化运营基础 - 产品覆盖全球超100个国家[6] - 在德国/法国等市场多个产品市占率第一[6] - 拥有超6000家线下门店[6] - 服务家庭超3000万个[6] - 会员数量突破1100万户[6] 天文业务拓展 - 成立天文BU 系中国科技企业首次系统化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3][7] - 智能工厂经改造可同时生产扫地机器人与天文设备元器件[7] - 正在攻克大口径光学镜片量产难题 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采用超大口径设计并内置AI算法[7] - 与商业航天公司联合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7] - 打造追觅宇宙平台 提供设备控制/影像分享/AI星空识别/深空数据库等服务[8] - 已用8年时间搭建太空技术阶梯[7]
步科股份唐咚:聚焦部件,成就全球机器人
中国经营报· 2025-09-12 01:25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目标面向全球 并确立聚焦部件和成就全球机器人的使命 已开始推进本地化和实地化的全球化 [2][5] - 公司以机器人发展作为战略核心 目标是成为最懂机器人的部件公司 未来将提供硬件部件及配套部件模型 [6] - 公司需结合长期发展与短期市场需求 将上一个康波周期的机器人与下一个康波周期的机器人结合 保证商业持续成功和未来技术研发 [6][7][8] 技术发展与行业地位 - 中国工业自动化达到引领国际水平阶段 在新兴领域如具身智能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处于引领位置 [2][5] - 公司拥有完整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产品线 包括人机界面、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伺服系统、步进系统和低压变频器 [4] - 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搬运AGV机器人已进入成熟期并保持可观增长 而具身智能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技术导入阶段 [6] 财务表现与资本运作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1亿元 同比增长21.2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26亿元 同比增长13.58% [4] - 2020年11月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首发募集资金3.81亿元 [4] - 科创板上市给予公司信心 使其敢于投资并提前布局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3][4]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 公司持续进行研发和创新 研发投入非常大 因面对崭新市场且无现成成熟技术 [3][4] - 公司积极开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技术 作为长期发展方向 [6] - 新技术对目前成熟工业机器人无市场替代性 因成本过高 [6] 国际化与市场拓展 - 公司国际化前景乐观 预计未来几年国际销售额增速及营收占比将越来越高 [2][5] - 中国企业已通过苦练内功具备出海实力 当前正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时候 [4] - 公司过去专注于国产化替代 现已达到引领国际水平阶段 [5]
打出“翻身仗”:传统燃料汽车连续三个月保持增长 8月销量同比增长12.9%
中国经营报· 2025-09-12 01:25
燃油车销量反弹 - 8月传统燃料汽车国内销量107.4万辆 环比增长9.5% 同比增长12.9% 连续三个月保持增长[1] - 6月 7月 8月传统燃料汽车国内销量同比增速分别为7.7% 8.4%和12.9%[1] - 2024年传统燃料汽车国内销量1398.9万辆 同比下滑17.3% 但2025年1-8月销量874.7万辆 同比仅下降0.3% 显示明显回暖信号[1] 合资品牌战略调整 - 德系 日系车企在新能源车降价竞争压力下 加快新款燃油车换代节奏 在设计 配置 智能化方面进行升级[2] - 推出多重购车优惠包括数千元现金礼遇 置换补贴 保险现金补贴 限时一口价以及0首付 免息 长周期低息贷款等金融政策[2] - 一汽-大众全新揽境上市价比预售价低3万元 全新一代速腾L起售价较老款降低约2万元[2] 智能化技术突破 - 一汽-大众与卓驭科技联合开发IQ.Pilot增强驾驶辅助系统 经历6年打磨 针对燃油车动力特性开发非线性优化控制算法[3] - 专门设计风冷+增强辅助散热方案解决域控制器散热难题 并打通所有关联件通信协议实现辅助驾驶功能快速上车[3] - 一汽奥迪A5L基于PPC豪华燃油智能平台打造 首搭E³ 1.2电子电气架构 通过五个高性能计算中心实现整车统一控制[5] 高端燃油车智能化升级 - 一汽奥迪A5L起售价23.98万元 首搭华为乾崑智驾技术 通过双激光雷达 6颗毫米波雷达 13个摄像头及12个超声波雷达实现高阶驾驶辅助[4] - 华为负责感知和决策 奥迪负责执行落地 双方明确分工合作[6] - 奥迪研发E³1.2电子电气架构彻底解决传统分布式架构数据传输速度不足问题 满足组合辅助驾驶系统需求[5]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燃油车通过补齐智能化短板 竞争主动权正在回归 部分增程车用户回流至燃油车产品[6] - 燃油车业务仍是传统车企销量和利润主要来源 以及电动化转型基石 尽管新能源渗透率超50%但燃油车仍有巨大市场[6] - 行业分析指出燃油车智能化转型加速及相关技术落地将增强传统燃油车市场竞争力 成为销量增长有利因素[6]
知名企业法定代表人离职!董事长公司内外兼任多职
中国经营报· 2025-09-12 00:18
核心事件 - 四川金顶董事兼总经理熊记锋因个人原因辞去所有职务 包括董事 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职务 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及子公司任何职务[2] - 公司董事长梁斐代行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职责 直至新总经理到任 公司称辞职不影响董事会正常运作和日常生产经营[2] 公司治理结构 - 董事长梁斐在多家公司兼任职务 包括深圳朴素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深圳市方物创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上海襄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 襄阳汉江朴素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保中泰富(深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2] - 朴素资本持有朴素至纯超74%股权 朴素至纯为四川金顶大股东 原控股股东 2020年朴素至纯将20.50%股份表决权委托洛阳均盈行使 控股股东变更为洛阳均盈 双方形成一致行动关系[3] 高管薪酬与费用变动 - 高管薪酬总额连续下降 2022年827.74万元 2023年638.58万元 2024年578.95万元[4] - 离职总经理熊记锋近三年薪酬分别为203.62万元 112.66万元 112.51万元[4] - 管理费用2023年及2024年增长 2024年同比增长25.04% 归因于人工成本 招待费用及资产折旧摊销增加 2022年同比下降2.47%[4] - 公司未正面回复高管薪酬下降原因 称由董事会及股东大会决定 下降属正常现象[4] 潜在治理关注点 - 朴素资本曾收十余份限制消费令 时间集中于2021年至2022年 法定代表人梁斐亦受相应限制[4] - 公司回应董事长兼任多职不会影响治理效率 将尽快聘任新总经理 但未确定具体时间[4]
打造多品牌矩阵 资产运营商破局存量时代
中国经营报· 2025-09-11 22:55
行业背景 - 中国房地产从增量开发全面进入以运营为核心的存量时代 海量低效资产亟待焕新 高品质不动产运营与国际成熟市场仍有差距 审美改善尚需时日[1] - 中国从不缺产业园区 写字楼与住宅 缺的是能承载美好生活的高品质空间[1] 公司战略升级 - 蜜蜂公司发布全新品牌战略 启动BEEPLUS CITYPLUS Hero+多品牌矩阵 从单一空间运营迈向全场景空间服务领域[1] - BEEPLUS专注万亿GDP城市存量载体改造运营 CITYPLUS针对一线城市甲级写字楼运营管理 Hero+提供智慧化方案[1] - 公司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资产运营商 以空间为载体践行用空间连接彼此激发梦想的使命[2] 业务布局与能力 - 业务版图从粤港澳大湾区拓展至长三角 西南等9个万亿GDP城市 形成全国性战略布局[2] - 组织架构实现蜜蜂发展 蜜蜂运营 蜜蜂创新三大板块独立运作[2] - 形成蜜蜂资管 蜜蜂物业 蜜蜂企服 蜜蜂产服四大业务能力协同体系[2] - 明确产业中心 商企中心 写字楼 产业社区四条产品线[2] 业务板块分工 - 蜜蜂发展负责项目规划 设计 建设工作 深耕万亿GDP城市为资产持有者打造高品质标杆产业载体[3] - 蜜蜂运营负责项目筹开 运营 招商 物管 企业服务 产业服务工作 通过精细化运营激活存量资产价值 为政府导入产业资源[3] - 蜜蜂创新负责全新品牌业务成长与发展 立足一线城市甲级写字楼核心资产 致力于成为城市核心商务办公引领者[3] 核心价值主张 - 以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年轻人对空间情绪价值的向往为价值锚点[3] - 以创新设计与精细化运营为钥匙 将存量资产从成本致胜推向技术溢价 最终实现美学溢价[3]
西贝遭“预制菜”质疑 贾国龙称将起诉罗永浩
中国经营报· 2025-09-11 15:13
事件概述 - 知名企业家罗永浩在微博发文质疑西贝几乎全部使用预制菜且价格昂贵 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馆注明预制菜使用情况 [1] - 西贝客服否认预制菜质疑 称招牌菜牛大骨每日现煮 莜面现场手搓 炒菜使用新鲜蔬菜现场炒制 [2] - 罗永浩提出通过专业设备检测食物烹制时间 并悬赏10万元征集能提供法律采信证据的员工举报 [2]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否认预制菜指控 称将起诉罗永浩损害商誉 并宣布全国370家门店自9月12日起全面开放厨房接受公众参观 [2] 公司战略转型 - 2024年下半年贾国龙重新担任CEO 2025年初提出"焕新"战略 包括Logo从"西贝莜面村"升级为"西贝XIBEI" [3] - 公司提出"把更好的给孩子"品牌主张 持续升级专业儿童餐 最新战略定位为"欢聚餐厅" 强调通过亲子活动提供情绪价值 [3] - 儿童餐业务推行"5个不添加"标准:不添加鸡精 香精 味精 人工色素 防腐剂 [4] - 曾推出"贾国龙功夫菜"预制菜产品线 2019年12月底上线 定位中高端家庭消费场景 [4] 行业争议焦点 - 贾国龙区分预制菜定义 强调按国家标准馒头等主食类允许中央厨房制作 门店加热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4] - 公司强调所有菜品制作环节均在门店完成 符合国家预制菜定义标准 [2][4]
高皓:企业家办公室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中国经营报· 2025-09-11 14:33
大中华区家族办公室发展态势 - 大中华区作为全球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重要引擎 家族办公室领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1] - 家族办公室赋能区域经济生态造血功能 通过迁移带动科技 资本和人才等资源重构[1] 家族办公室规模与功能 - 30家头部华人家办总体资产管理规模达8910亿元人民币 平均每家管理规模均值297亿元人民币[2] - 家族办公室是超高净值企业家综合解决方案 涵盖股权管理 资产配置 风险管理等金融职能及家族治理 传承规划等非金融职能[2] - 机构化公益慈善平台能提升超高净值人士捐赠额 连续性和专业性 有利于培育正向价值观[3] 政策与战略意义 - 央行 金融监管总局政策引导财富管理回归本源 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3] - 家办有助于引导企业家激活财富赋能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 实现财富增值与经济增长双赢[3] - 金融与文化融合具有前瞻视野 东城区区位优势与财富管理文化传承同频共振体现植根东城 服务国家战略初心[4] 发展建议方向 - 强化制度创新打造财富管理行业发展东城样板 探索出台家办发展与监管政策 通过分类指引和监管沙盒等机制鼓励创新[5] - 促进资源整合构建金融+文化生态体系 吸引持牌金融机构与家办等专业机构聚集人才与文化资源[5] - 树立义利兼顾价值标杆 倡导兼顾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财富管理理念 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