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业大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刘强东“闷声”第六个IPO:不是卖消费品,而是啃工业硬骨头
搜狐财经· 2025-09-28 01:16
京东工业IPO的备案通知书只是一张薄薄的纸,却承载着刘强东对供应链执念的重量。 9月22日,中国证监会的一纸备案通知书为京东工业港股IPO亮了绿灯。这家拟发行不超过2.53亿股普通股的公司,有望成为刘强东麾下第六家上市企业。 从2004年京东多媒体到今天的京东工业,刘强东的创业史已走过21个年头。他在近期的一次内部分享中反思:"最近这五年,京东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可 以说是京东失落的五年。" 京东工业的上市,恰似刘强东对"失落五年"的突破。作为京东系中最贴近B端和制造业的业务,它承载着刘强东将供应链效率革命从消费端延伸到产业端 的野望。 IPO之路:一波三折的上市历程 京东工业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资料显示,该公司曾于2023年3月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后因申请失效而搁浅。2024年9月,京东工业重启IPO进 程,并于今年3月更新了招股书。 港交所规定IPO需在递表后6个月内完成聆讯,京东工业于3月30日递表,截止日期为9月30日。此次获得证监会备案通过,标志着京东工业已清除境内监 管的主要障碍,为最终上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备案通知书,京东工业计划发行不超过253,309,800股普通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
京东工业港股IPO获备案,刘强东将收获第6个IPO
观察者网· 2025-09-23 07:55
9月23日消息,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日前发布关于JINGDONG Industrials, Inc.(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 司,下称:京东工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该公司拟发行不超过2.53亿股普通股并在香港联合交 易所上市。 京东工业太璞解决方案部总经理刘衍作在之前的一场大会演讲时表示,京东工业大模型并非通用大模型 的简单迁移,而是基于京东在零售、物流、供应链领域积累的海量数据与实战经验,深度融合工业制 造、能源、电子等细分行业的专业数据训练而成的"行业专家型"AI引擎。它不仅具备强大的语言理解与 推理能力,更内嵌了对工业品品类、技术参数、采购标准、供应链流程的深度认知,真正实现从"懂 人"到"懂货、懂产线、懂协同"的跨越。 若顺利推进,京东工业将成为京东序列里的第6个公开上市平台——前五家分别为京东集团(2014,纳 斯达克;2020,港交所二次上市)、达达集团(2020,纳斯达克)、京东健康(2020,港交所)、京东 物流(2021,港交所)以及德邦股份(2022,A股借壳)。 京东工业的历史,要追溯到数年前。 2017年,京东把面向企业客户的MRO(维修、运营、耗材)采购业务单独拉出来,先放在企业业 ...
刘强东的第六个IPO,上市倒计时
36氪· 2025-09-23 04:05
刘强东即将迎来第六家上市公司。 证监会官网最新发布的备案通知书显示,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JINGDONG Industrials, Inc.)已获境 外发行上市备案,拟发行不超过 2.53 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计划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若此次上市顺利,京东工业将成为继京东集团、京东健康、京东物流、达达集团、德邦物流之后,刘强 东旗下第六家上市公司。 不过,京东工业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其曾分别于2023年3月、2024年9月两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但均以失效告终。直至今年 3月30日,京 东工业第三次递交招股书,再度冲刺港股IPO,美林、高盛、海通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而在此时刘强 东在市场活跃度也明显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久未公开露面的刘强东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阐述了京东的战略布局方向。他强 调:"京东集团所有业务,我们只围绕着'供应链'展开,如果跟供应链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碰。现在 几乎做到所有业务,100% 都是围绕着供应链来做。" 估值达477 亿元,红杉中国、中东资本皆为背后股东 京东工业自 2017 年 7 月成立以来,便作为京东集团旗下子集团,专注于工业供应链技 ...
世界制造业大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安徽制造
搜狐财经· 2025-09-17 09:17
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整体进展 - 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已100%启动数字化改造 累计实现改造企业2.05万家 占全部规上企业的83.02% [14] - 上半年新增实现数字化改造规上制造业企业3841家 [14] - 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发展指数稳居全国第六 平台连接设备及点位数超1100万个 集聚工业模型及工业APP超3.5万个 服务企业突破50万家 [6] 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 - 益益乳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智能化率提升27% 产品优良率提升4% 用工减少25% [1] - 海螺集团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水泥生产自动化 窑操作岗位由8人减少至2人 [8] - 安徽合力实施数字化转型三年专项规划 建设数字化运营体系(DHOS) 5G专网覆盖100余台设备 [10] - 中安联合煤化通过5G+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联网率达99.9% 产能利用率提升8.4% [11] - 天能电池通过5G+AI视觉检测使产品不良率下降30% 通过5G+北斗定位使物流周转效率提升80% [11]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 全省累计培育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92家 上半年新增省级重点平台22个 [6] - 科大讯飞"羚羊"、奇瑞"海行云"、中建材"凯盛AGM"3家平台进入国家级"双跨"平台行列 [6] - 羚羊工业大模型以讯飞星火为底座 具备工业文本生成、知识问答等五大核心能力 [5] - 羚羊平台将发布工业大模型3.0 展示数字工匠一体机等产品与解决方案 [5] 5G工厂建设成果 - 全省共80家企业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 数量居全国第5位 [11] - 2025年5G工厂名录中安徽省35个项目入选 数量位居全国第6 [10] - 铜陵海螺水泥"5G车间"项目荣获"国家5G工厂"称号 [10] 人才与政策支持体系 - 计划到2027年累计培育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才30万人以上 其中数字技能人才20万人以上 [13]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家委员会集聚专家230名 服务商约100家 上半年组织活动69场次 [13] - 通过贴息方式支持数字化转型贷款贴息项目108项 融资租赁贴息项目18项 [13]
中控技术崔山:科技创新叠加“峰顶插旗”战略,聚焦全球顶尖企业合作
中国经营报· 2025-09-12 04:25
出海战略背景 - 国内市场逐渐成熟并趋于饱和 出海成为中国企业重要发展方向[2] - 中国企业在半导体 生物制药 工业AI等行业已具备海外竞争的技术与品牌实力[3] - 工业领域中国占全球供应链30%市场份额 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发展基础[3] 技术实力与数据积累 - 公司深耕流程行业32年 从DCS控制系统起步积累丰富行业经验[2] - 掌握100多个EB的工业数据 为打造工业大模型提供坚实后盾[2][3] - 过去两年专注于工业基础数据逻辑构建和AI模型赋能能力提升[3] 产品与技术布局 - 持续推动传统自动化产品技术迭代升级 保障流程行业稳定运行[4] - 工业机器人领域投入取得显著成效 产品在工业场景快速应用[4] - 未来重点布局工业AI 工业机器人和传统自动化升级三大赛道[5] 海外合作策略 - 采取"插山峰上的旗"战略 聚焦与全球顶尖企业合作[2][6] - 已与沙特阿美达成战略合作 技术实力获得国际认可[6] - 计划将技术产品应用于壳牌 巴斯夫等10家左右顶尖企业[2][6] 科创板资本支持 - 2020年科创板上市时年营收20-30亿元 2025年已接近百亿元[7] - 通过科创板发行GDR在瑞士上市 并收购欧洲顶级工业分析公司[7] - 收购使核心技术积累周期缩短20-30年[7] 全球化资本布局 - 正推进香港和新加坡市场上市申请 计划2026年完成布局[7] - 全球化资本架构有助于品牌海外市场渗透和并购活动开展[7] - 科创板上市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和信用背书 加速海外拓展[7]
基于工业大模型、Agent构建电子产品工业AI智能装备解决方案,每年节省百万级资源损耗 | 创新场景
钛媒体APP· 2025-09-05 10:59
行业挑战 - 消费电子行业面临人才瓶颈 精密检测工程师需求激增但供给不足 人工质检无法满足每分钟数千件的单线产能需求 [1] - 产品质量管控难度高 缺陷种类庞杂且成像环境复杂 人工巡检易产生系统性误判 [1] - 传统机器视觉方案算法泛化能力不足 适配多品类产品及多元缺陷成本高昂 [1] 技术解决方案 - 依托工业大模型与智能体技术构建软硬件生态 实现全流程外观缺陷检测 无需专业算法人员即可完成模型训练与产线部署 [2] - IndustryGPT作为工业多模态大模型 提供从数据标注到模型优化的全流程智能化指导 智能体Agent可自动生成代码并动态调整参数 [2] - SMore ViMo智能工业平台覆盖1000个细分场景 提供数据管理、视觉方案设计及端侧运行一站式功能 支持轻量化部署与柔性化适配 [3] - 五轴AI-AOI设备采用5轴联动柔性设计 实现对多曲面复杂结构电子产品的360°无死角检测 检测精度和效率显著提升 [3] - 提供双面5轴和单面5轴两类检测一体机 覆盖大中小型电子产品需求 支持企业根据产能灵活配置设备 [3] 实施成效 - 可同时检测耳机盖和后壳的异色、油污等超过16种缺陷类型 [4] - 过杀率低于5% 重大缺陷漏检率为0% 单件检测时间仅需2秒 [4] - 单台设备支持4-20个穴位并行检测 可替代20名目检工人 [4] - 一套算法模型支持多型号产品 通用理解大模型具备快速迁移能力 大幅降低企业成本 [5] - 每年为生产商节省百万级资源损耗 通过减少原材料浪费与返工成本提升整体效益 [5]
“人工智能+”产业 工业大模型加快落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2 05:06
公司活动 - 中控技术于2025年举办全球新品发布暨工业AI创新发展大会 [1] 行业动态 - 工业AI创新发展成为行业焦点 [1] 产品发布 - 公司推出全新工业AI相关技术产品 [1]
从设计到运营全环节赋能 一系列工业大模型加快落地
央视新闻· 2025-09-02 01:40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1] - 近期一系列面向工业制造领域的大模型相继发布 推动人工智能在设计 中试 生产 服务 运营等全环节落地应用 [1] 工业大模型应用案例 - 陕西榆林化工企业通过大模型实时监控设备运行参数 实现快速数据查询和优化 [1] - 系统能够预测设备异常趋势并自动预警 分析生成处置方案 保障装置安全稳定运行 [1] - 时间序列大模型可根据过去一周至一个月数据预判设备问题 替代专家实现多目标优化 [1] 行业大模型发展现状 - 面向钢铁 有色金属 化工 建材等流程工业的大模型在杭州正式发布 [3] - 13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和设计院成立"工业AI数据联盟" 推动工业数据场景化应用与服务共享 [3] - 中国基础大模型迭代速度加快 形成涵盖基础层 模型层 应用层的完整产业架构 [4] 技术能力进展 - 2024年以来中国大模型在基础能力 推理能力及多模态模型理解生成能力方面进步显著 [4] - 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超过35000家 其中中国企业超过5100家 [4] - 中国已涌现71家独角兽企业 [4]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工业大模型加快落地
央视网· 2025-09-01 22:45
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1] - 近期一系列面向工业制造领域的大模型相继发布 推动人工智能在全环节落地应用 [1] 工业大模型应用案例 - 陕西榆林化工企业通过大模型实时监控设备运行参数 实现数据查询、优化和异常预警 [1] - 系统可预测设备异常趋势并自动生成处置方案 保障装置安全稳定运行 [1] - 时间序列大模型可根据过去一周至一个月数据预判设备故障风险 [3] - 该大模型面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流程工业领域 近日在杭州正式发布 [3] 产业生态建设进展 - 13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和设计院成立"工业AI数据联盟" 加速工业数据场景化应用与服务共享 [3] - 联盟推动规模化应用与数据价值转化 [3] 大模型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基础大模型迭代速度加快 形成基础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架构 [5] - 2024年以来中国大模型在语言基础能力、推理能力和多模态理解生成能力方面进步显著 [5] - 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超过35000家 其中中国企业超过5100家 [5] - 中国涌现71家独角兽企业 [5]
AI财报观察|创新奇智(02121.HK)减亏超80%,经营性净现金流转正在望
格隆汇· 2025-09-01 01:03
行业投资逻辑转变 - AI概念股投资逻辑正从故事驱动转向业绩兑现能力验证 行业进入商业化验证期 投资更关注能落地和盈利的优质标的[1] - 财报季成为甄别真成长与伪繁荣的关键窗口 需关注垂直行业如医疗金融制造中形成规模化商业应用的企业[1] - 核心观察点包括财务数据如营收增速利润结构和投入产出比 以及运营数据如落地场景客户复购率和收入贡献比重[1] 创新奇智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6.99亿元同比增长22.3% 毛利2.45亿元同比增长26.7% 综合毛利率提升至35.0%创近六年新高[3] - 经营亏损从-1.91亿元收窄至-6219万元 经调整净亏损从-3741万元收窄至-668万元 收窄幅度达82%[3] - 经营活动现金净额为-840万元接近平衡点 账面现金近10亿元且无净负债 展现自造血能力和财务结构稳健性[3] 业务结构优化 - AI+制造收入占比升至79.5% 主赛道更集中有利于规模化复制和口碑扩散[4] - 软件与服务收入占比首次过半 该类业务复购与粘性更强 收入可持续性更高且边际成本更低[4] - 付费企业用户达337个创历史同期最佳 其中制造业客户281个占比83.4% 累计客户1462家约3/4为制造业客户[4] 技术战略与商业化进展 - 推行一模一体两翼战略 一模为AInnoGC工业大模型 一体为AI Agent平台 两翼为工业软件与工业机器人[5] - 奇智孔明AInnoGC工业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 成为青岛市首批获备案大模型[5] - AI Agent平台已在设备运维生产数据分析等场景落地 ChatCAD从试验迈向应用 ChatRobot完成核心系统优化[5] 技术壁垒与市场地位 - 累计获得专利1394项其中发明专利1145项 已确权407项 专利数量位居上市AI企业前列[7] - 在IDC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份额报告中跻身第七 是唯一聚焦工业领域进入榜单的厂商 排名超越部分AI四小龙企业[7] - 获评企业级AI Agent应用技术厂商 被中国信通院智能体产业图谱收录为工业代表厂商[7] 生态合作与产业落地 - 与Bentley合作推出生成式AI设计产品iPID 具备多格式图纸解析和智能识别能力 面向石化冶金等行业[8] - 与库卡机器人合作开发新一代智能工业机器人系统及机械臂 推动标杆项目落地[8] - 与擎朗智能成立工业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 共同申请多项发明专利 提升复杂工业场景动态响应能力[8] 多元化布局与资本市场信心 - 与阿里钉钉亨利加集团合作推动AI大模型在金融服务场景创新 以香港为跳板拓展国际市场[9] - 生态协同成为规模化和商业化关键 契合AI+产业政策导向和投资人增长可持续性关注[9] - 董事会授权最高1亿元回购计划 用真金白银传递对长期价值和股价流动性的支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