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展望:全球多维共振,从1至N的投资机遇梳理
2025-09-26 02:29
**行业与公司** 人形机器人产业 涉及海外本体厂商如特斯拉、美国飞鸽、欧洲YX 以及国内创企宇树、智元等 供应链涵盖关节总成、丝杠、电机、减速器、电子皮肤等环节[1][2][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产业前景**: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认可度快速提升 ONE X估值达100亿美金 Figure估值达390亿美金 预计产量增长斜率陡峭 百万台仅为中线基础 AI智能体带来千万亿级别市场潜力[1][2] - **投资逻辑**:遵循"三新"原则(新变剂、新边际、新技术) 围绕T链三代加量产指引提升及国内应用加创企上市两条主线布局 板块拥有高频正向催化 是牛市主线品种之一[1][3][4] - **催化因素**: - 海外梯链高频生产、新技术测试及供应链订单[5] - 海外头部厂商(如NV)产业生态布局及产品发布[5] - 国内供应链边际看好、细化支持政策落地及创企加速上市[5] **关键技术与部件** - **关节总成**:百万台级别价值量高达4万以上 关注机加工量产新进入者及设计变更机遇 如尼德科(电机加减速器模组)、新泉股份(获取梯链核心零部件图纸)[6] - **丝杠**:单机价值量最高 但面临寿命不足及断裂挑战 需具备自制设备底蕴及新工艺储备 关注浙江龙泰、福达、龙泰股份、双林、新坐标[7] - **电机环节**:通过绕线或工艺变化提升功率、转矩密度、稳定性及可靠性 关注新质集团、兆威明志、穆柯、信捷、众诚[8] - **减速器**:从二代到三代技术变化明确 包括灵巧手端微型丝杠、高自由度电子皮肤、谐波转摆线新型减速器 关注双丸科达利、精锻[9] - **材料与工艺**: - 轻量化材料(铝镁合金、PEEK特种工程塑料、碳纤维) 关注恒博、照明、三花拓普、天龙[10] - 轴向直动电机(易德龙)、旋转变压器(亚普股份替代磁编码器)、MEM工艺(铜陵精密)、电子皮肤(威科技进度最快 福莱、日盈、金华新材跟进)[10][11] **国内市场发展** - 2026年国内机器人销量预计达10万台 宇树、智元等创企通过场景合作推动数据训练 并以国家意志推进上市[12] - 宇树供应链原以自研为主 上市后预计开放至美湖、长盛、光阳等企业 智元链由宁波华翔代工(高确定性收益)[12] - 国内企业通过直接对接北美客户(如伟创、信捷、雷赛、兆威)、港股德昌电机控股(模组及关节领域)及电子皮肤技术突破(威科技)实现全球竞争[13] **风险与挑战** - 丝杠寿命不足及断裂问题需工艺突破[7] - 电子皮肤技术壁垒高 国内处于混战状态[11] - 灵巧手领域收敛较慢 依赖北美客户认证进度[13]
推理驱动算力需求高歌猛进,高阶PCB迎量价齐升
2025-09-26 02:29
**行业与公司** PCB行业 受益于AI算力需求爆发 主要涉及数据中心GPU/ASIC芯片配套 核心公司包括沪电股份 胜宏科技 鹏鼎控股 生益科技[1][10] **核心观点与论据** - **需求驱动因素**:英伟达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 推理需求自2025年四五月份快速爆发 ASIC芯片量迅速增加[2] - **技术升级趋势**: - 英伟达产品从八卡架构迭代至Ruby系列 PCB层数密度提升 材料升级至马九[3][6] - Ruby系列引入正交背板替代铜缆 单72模块背板价值量达15-20万人民币[6] - Ruby CPX新增44层mid plane和22层5阶HDI PCB 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7] - **市场规模**:2026年全球PCB需求预计超900亿人民币[8] - **供需关系**: - 需求端CoWAS量上修 机柜设计复杂化增加PCB用量[13] - 供给端因重资产属性 海外投产进度晚1-2季度 扩产速度慢于需求爆发[8][9] - 2026年前供需持续紧张[9][13] **其他重要内容** - **投资标的**: - 沪电/胜宏/鹏鼎具备超预期潜力 估值约20倍[10] - 生益科技通过PCB厂商进入英伟达产业链 在Switch Tray份额提升 子公司生益电子在亚马逊份额大[10] - **上游材料**: - 覆铜板(CCL)需配合层数密度升级 生益科技可灵活调整高速覆铜板产能[11] - 铜箔环节(如德福科技)在高速同步领域进步 FFHVLP4铜箔需求增长快[11][12] - **技术验证进展**:正交背板处于第二轮验证阶段 大概率被采用[14] **数据与单位换算** - 英伟达投资额:1000亿美元[1][2] - 单服务器PCB价值量:八卡架构约1万人民币 GB300提升至约3000人民币[4][5] - 正交背板价值量:单模块15-20万人民币[6] - 全球PCB需求:2026年900多亿人民币[8]
兴证策略 :研究框架培训:资金面研究框架
2025-09-26 02:29
这份文档是兴证策略团队发布的《资金面研究框架》系列报告,内容详实,涵盖了A股市场主要资金类型的研究框架、历史表现、当前动态及未来展望。以下是根据要求整理的详细摘要: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 行业覆盖广泛 包括金融 银行 非银金融 电子 医药生物 电力设备 食品饮料 汽车 通信 国防军工 公用事业 交通运输 石油石化 煤炭等[110][111][156][192] * 公司提及宁德时代 贵州茅台 美的集团 紫金矿业 立讯精密 新易盛 北方华创 恒瑞医药 中际旭创 招商银行 腾讯控股 小米集团 阿里巴巴 中芯国际等众多上市公司[166][168][176]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资金面研究的核心重要性** * 资金是最直接影响股市的因素 增量资金对市场走势与风格常常有着极强的指引[4] * 近年来各类机构资金对于市场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其资金流入的可预测性更强 审美偏好较为明晰 资金研究的有效性有所提升[4] **A股主导资金的变迁与市场风格塑造** * **2017-2019年** 外资是主导资金 陆股通持股市值占全A市值比从0.35%升至0.65% 外资重仓前100指数相对万得全A的超额收益极为显著[20][23][25] * **2020-2021年** 公募基金成为最大增量 偏股基金年度发行规模从2019年的约5000亿元爆发增长至2020年的超16000亿元 推动茅指数 宁组合取得显著超额收益[27][29][31] * **2021年** 私募基金规模快速攀升 私募持股市值占比提升 助力塑造小高新风格 中证1000/沪深300比值从1.4升至2.0以上[32][34] * **2022年** 增量资金锐减 市场陷入存量博弈 风格轮动加快[35][37] * **2023年** 险资和量化私募资金强化哑铃型行情 一端是低估+红利 另一端是高成长+题材[39][42] * **2024年** ETF与险资作为主要增量驱动大盘价值风格 股票型ETF全年净流入1.01万亿元 其中宽基ETF净流入1万亿元 银行板块全年涨幅达34.49%[43][46][57][120] * **2025年** 市场情绪活跃 私募 两融等高风偏资金加速流入 私募基金产品备案规模和融资余额均显著提升[47][48] **ETF市场的快速扩容与深远影响** * 规模迅猛增长 2024年末境内非货ETF资产净值达3.57万亿元 较2023年底接近翻倍 2025年8月突破5万亿元 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ETF市场[52][53] * 资金流入显著 2024年股票型ETF净流入1.01万亿元 2025年继续大幅流入 投资者持续净申购是规模增长的重要贡献[55][56][67] * 监管大力支持 新国九条提及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 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 ETF费率普遍调降[65] * 投资者结构变化 以证金汇金 险资为代表的配置型机构资金大幅增配股票型ETF 更偏好沪深300 上证50等大中盘宽基ETF及央国企主题 红利ETF[72][75] * 被动化趋势加强 2025Q2被动指数型基金持股规模达3.2万亿元 占偏股型公募基金持股比例的57.00% 较2025Q1大幅提高2.18个百分点[105][108] * 影响市场生态 被动基金扩容助推龙头和红利风格取得超额收益 同时加剧了底层证券的价格联动性 沪深300指数成份股配对相关性提升[114][116][122][124] * 长期估值重塑 国内ETF市场聚焦大市值股票 高集中度的特征有望持续 长期利好大市值龙头个股的估值重塑[125] **主动权益基金(公募)的现状与行为分析** * 市场地位重要 截至2025Q2 公募基金占机构投资者比重达17.2% 是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128][129] * 规模增长模式 过去规模增长主要由新发驱动 存量产品大多净赎回 2025年6月新发市场改善 单月发行296亿元 为近年最大单月发行规模[135][136][141] * 仓位维持高位 2025Q2主动偏股基金仓位小幅提升至85.97% 并保持高仓位运行[149][151] * 风格与行业偏好 善于把握产业趋势 2025Q2加仓通信 银行 国防军工 非银金融 传媒 减仓食品饮料 汽车 电力设备等 电子维持第一大重仓行业[152][154][159][163] * 个股集中度下降 2025Q2前10大重仓股集中度较一季度下降2.45个百分点[169][171] * 港股配置小幅提升 2025Q2港股仓位由19.08%提升至19.90% 加仓医疗保健业和金融业[172][175] **保险资金的配置动向与偏好** * 规模与仓位提升 2025Q2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持有股票比例环比提升0.4pct至8.8%的历史最高水平 估算净流入约2000亿元 连续五个季度大幅增配股票[183][185] * 影响因素 包括政策监管 新增保费增速 资负匹配需求等 新国九条后入市趋势明显[186][190] * 风格偏好鲜明 高股息 红利属性显著 持有银行 公用事业 交通运输 通信等行业居前 前四大行业占比达67.7%[191][192] * 配置特征变化 2025Q2在保持红利底色的同时 配置扩圈至通信 食饮 汽车 传媒 有色 建筑装饰等广义红利资产 增持个股平均股息率达3.80%[193][195][19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Smart Beta ETF发展** 全球Smart Beta ETF策略多样 2024年规模2.24万亿美元 但中国境内目前仍是红利策略一枝独秀 2024年底规模895亿元 未来成长 价值 自由现金流等策略指数ETF有望发展[96][98] * **ETF国际影响力提升** 中证A系列等新指数编制引入ESG理念 并考虑沪股通 深股通证券范围 旨在提升A股指数国际影响力 吸引外资通过指数化投资参与A股[90][93][94] * **国内ETF发展空间** 截至2025Q2 股票型ETF持有A股市值占流通市值比例达3.65% 相较于美国12.8% 欧洲10.0% 日本7.6%等 仍有较大发展空间[100][103] * **资金流入的估算方法** 文档提到了估算各类资金流量的方法 例如通过ETF流通份额变化和成交均价测算净流入 通过保险运用资金余额和收益率估算险资净流入等 这些是进行资金面跟踪的重要技术细节[55][185]
光伏供给侧专题:顶层支持+市场化淘汰+技术迭代有望推动供给改善
2025-09-26 02:29
光伏供给侧专题:顶层支持+市场化淘汰+技术迭代有望推 动供给改善 20250924 摘要 光伏行业内卷现象升级,政府高度关注,工信部多次召开高规格座谈会, 强调落后产能退出,并修订《价格法》草案,为整治低价倾销提供法律 依据,多晶硅报价及组件集采价格已有所上涨。 光伏行业面临名义产能过剩挑战,整体稼动率仅 40%-50%,供给侧调 整成为关键。借鉴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经验,通过中央与地方联动、 多部门协同,从安全、能耗、环保、质量及技术五维度界定落后产能。 中国 2016-2017 年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通过国务院调查组问责、多 部门协作,出清 1.4 亿吨地条钢产能,粗钢产量显著下降。宝钢武钢合 并提升行业集中度,为光伏行业兼并重组提供借鉴。 日本水泥行业供给侧调整经历三个阶段:自发限产、政府主导削减过剩 产能、市场化兼并重组。政府在 84-90 年的政策性协调起关键作用,光 伏行业可借鉴其经验,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光伏行业存量产能安全、技术和成本差距较小,未来政策可能侧重多晶 硅环节的能耗管理。新规显著下调多晶硅能耗要求,预计国内有效产能 将下降约 30%,严格执行有望淘汰落后产能。 Q&A 国 ...
鸿路钢构20250924
2025-09-26 02:29
行业与公司 * 鸿路钢构 钢结构行业龙头[1][3] * 行业集中度低 前五大上市公司合计市占率8.21%[2][3][10] 市场份额与增长 * 公司市场份额从2016年1.25%提升至2024年4.93%[2][10] * 产能从2018年160万吨增至2024年520万吨 复合增长率21.71%[2][9] * 2024年钢结构销售量430万吨[19]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05.5亿元 同比增2.17% 新签合同143.8亿元 同比增0.17%[4][19] * 剔除钢价下跌影响 新签合同量同比增16%[4][19] 业务结构与财务表现 * 核心业务钢结构产品收入占比超95% 2024年占比96.76%[2][6] * 辅材废料等其他业务占比3.24% 毛利较高[6] * 收入利润与钢价走势强相关[2][6][19] * 2024年营收215.14亿元 同比增10%[19]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2.69% 扣非后略增0.88%[24] * 加权ROE营业现金比优于同行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低[16] * 资产负债率低于同行[16] 成本优势 * 与原材料厂商深度合作 采购成本低于同行[2][11] * 2023年钢材采购单价3459元/吨 低于市场均价3633元/吨和精工钢构3991元/吨[2][11] * 规模化采购使采购均价持续低于精工[11] 智能制造与焊接机器人 * 大力投入焊接机器人 已投入近2500台 目标7000台至1万台[2][4][5] * 2024年十大生产基地投入近2000台轻巧焊接机器人和地轨式焊接工作站[4] * 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产量 目标不扩产能情况下年产量达812万吨以上[2][15] * 焊接机器人可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吨成本[2][4] * 2024年研发费用7.4亿元 研发费用率3.44%[4][20]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3.1亿元 同比下降6.12% 全年预计维持在3%左右[20] * 自集成焊接机器人单台成本低于售价28万元[15] * 按替代率测算 吨焊接成本可降低37元至148元[17] * 在60%和80%替代率下 吨净利润有望翻倍[17] 生产与运营优势 * 十大生产基地统一调度 实现快速交货[2][8][12] * 安徽7个基地 河南重庆湖北各1个基地[8] * 完善配套工厂减少外协外购 提高订单效率[12] * 与中建中冶等建立战略合作 2024年前五名客户占比30.61% 同比提升7.76个百分点[13] * 在加工精度高制造难度大工期要求紧的订单上具有强竞争优势[13] 订单与客户结构 * 2025年更重视小客户订单 大合同占比超20%[14] * 小合同收款速度快但销售人员成本高[14] * 下游需求广泛 不仅限于建筑业 还包括石化管廊设备等[14] 钢价影响与定价模式 * 产品销售采用材料价加加工费模式 钢材占原材料成本约80%[18][19] * 钢价波动对收入利润影响显著[18][19] * 2021年热轧卷板均价5413元/吨 2024年降至3756元/吨[19] * 钢材存货采用移动平均法计算成本 钢价下行时拖累净利润[19] 资产与减值 * 2024年资产及信用减值损失0.62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21][22] * 2025年上半年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同比下滑2.33% 质量好转[23] * 2025年上半年资产减值和信用减值损失0.03亿元 同比大幅减少[23] 政府补助与资金 * 政府补助占归母净利润比例超20% 高点时超50%[24] * 2025年上半年政府补助0.67亿元 同比下降71%[24] * 2024年底货币资金14.74亿元[26] * 预计2025年增加焊接机器人资金需求约4亿元[26] 现金流与经营模式 * 采用现款现货模式 主要接受制造类订单[26] * 销售结算先付定金合同生效 再付款提货[26] * 优质客户提供赊销但账期一般不超一年[26] * 过去三年经营现金流均为正 收现比超97%[26] 可转债与股权 * 2020年发行可转债 2026年10月到期 转股价格32.08元[25] * 最新收盘价17元左右 公司未下调转股价格[25] * 实际控制人商小波持股36.16% 邓叶芳持股10.81%[7] * 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58.08% 机构投资者关注度高[2][7] * 中庚价值先锋股票型基金持股3%[2][7] 未来展望 * 行业集中度低 公司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升[3][10] * 智能化改造成熟后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15][27] * 预计下半年业绩随钢价回升环比好转[27] * 明年智能化改造成效和建筑行业实物工作量增加推动业绩提升[27]
粘胶短纤市场展望专家会
2025-09-26 02:29
粘胶短纤市场展望专家会 20250924 从 2020 年赛得利中国第二条线投产之后,中国近五年没有实质性的新增产能, 主要是行业内部兼并收购、老装置搬迁及原有设备技术升级带来的局部新增产 能。整体上,行业产能呈下降趋势,目前总产能为 486 万吨。行业前三名龙头 企业仍保持 70%以上的市场份额。此外,行业差异化率接近 30%。 尼龙短纤的产量和需求情况如何? 尽管中国尼龙短纤总产能近年来处于下降趋势,但随着产能利用率提升,尼尔 短纤的产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明显上升。2023 年首次超过 400 万吨,预计 2024 年和 2025 年将接近 435-440 万吨。从需求方面来看,我们将其分为国 内消费、出口和库存三部分。国内消费主要用于纺织(包括纯纺和混纺)及无 纺布领域,其中纯纺占比接近一半,混纺约 30%,无妨约 16%。出口占比较 行业内企业成本差异显著,赛得利林浆纸一体化,中泰、三友自有绿碱, 新疆企业能源优势,亚美电场优势,使得各企业在行业低谷期具备更强 的生存能力。 粘胶行业已进入反内卷阶段,虽具备提价条件,但下游小单快返模式和 盈利状况不佳制约了提价空间,未来价格弹性主要取决于需求端增长和 ...
大摩闭门会-金融、 风电、汽车、交运行业更新
2025-09-26 02:29
**风电行业** * 风电行业受益于需求激增和产业链整合 2025年吊装量预计超100吉瓦 较2024年75吉瓦增长33% 大型化趋势导致零部件供应紧平衡 头部企业价格联盟稳定市场 行业毛利率自2025年上半年已开始反弹[1][2][3] * 风电相较光伏具有功率密度优势和更高机制电价 山东省竞标中风电机制电价接近0.32元/千瓦时 高于光伏的0.2元/千瓦时 技术进步和大型化降低度电成本 提升项目回报率[1][4] * 未来几年新增吊装量预计维持在100-120吉瓦 海上风电占比15-20吉瓦 零部件领域竞争格局优于整机制造 盈利前景可期[1][5][6] **风电产业链重点企业** * 中天科技估值较低 2026年市盈率仅13.5倍 海风项目交付节奏确定 光通信板块受益于光模块收入增长 2025年光模块收入预计增至4-5亿元 2026年有望超10亿元[1][6][7] * 中材科技为最大叶片供应商 市场份额约40% 行业整合提升市场地位 2024年毛利率为低两位数 2025年上半年恢复至17%-18%[1][8] * 金风科技维持持有评级 港股市净率约1.1倍 陆上风机价格自2024年10月反弹 但受政策影响增长趋缓 海上风机市场竞争激烈[9] **政策与市场动态** * 136号文后风电招标量依然强劲 2025年6月至8月达21.5吉瓦 同比增长21% 陆上风机价格从2024年1300元上涨至1660元 海上风机价格受区域和招标量影响波动[2][16][17] * 新规要求地方政府和国企应付账款压缩至30天内 大型企业压缩至60天内 银行需监督转为一般性贷款 旨在解决金融循环不畅问题[19] **豪华车经销商行业** * 行业接近触底 预计2026年反弹 经销商关店加速 保时捷计划两年内关闭三分之一门店 奔驰宝马2025年关闭10%-15%门店 新车综合毛利率下降至不足1%[2][10][11] * 新车发布周期强劲 奔驰两年内发布25款新车 宝马发布40款新车 事故维修服务稳定增长 2017-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14%[10][11] **汽车市场** * 2025年下半年为触底反弹时间点 燃油车折扣扩大 汽车金融佣金减少 豪车税范围扩大影响进口车需求 预计2026年恢复[11] **机场行业** * 白云机场和上海机场旅客量恢复至疫情前110%-120% 其中国内旅客恢复120%以上 国际旅客约90% 首都机场因分流仅恢复70%[13] * 白云机场盈利恢复最快 2024年恢复至疫情前90% 2025年预计达120% 免税占比仅10% 上海机场2025年盈利预计恢复疫情前40% 受免税业务拖累[14] * 板块谨慎排序为白云、美兰、上海、首都 白云因T3航站楼成本增加从2026年起盈利下降 美兰受国际旅游恢复影响 海南封关带来积极情绪[14][15] **金融市场与宏观环境** * 中深股市市盈率8倍 历史平均10倍 最高18倍(2020年11月) 最低5倍(2024年8月) 合理估值区间10-15倍[12] * 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 74%产业放缓投资 40%产业利润率企稳 产能增速与需求增速基本匹配[20][21] * 保险业优于银行业 国债利率从底部反弹 保险预计回归双位数市盈率 银行增速较慢[26] * 流动性稳健 机构投资者入场 资金回流保守型投资产品 费率改革使金融公司更关注长期回报[23][24][25] * 金融风险管理市场化 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提高 监管强调合理风险定价[18] **海外投资者关注点** * 海外投资者关注中国经济政策能否解决反内卷及通缩问题 中国倾向于稳健流动性管理而非短期刺激[22]
AI云计算行业发展现状
2025-09-26 02:29
**AI 云计算行业发展现状与阿里巴巴战略分析** **一 行业与公司概况**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AI云计算行业 公司为阿里巴巴及其阿里云[1] * 阿里云在中国云计算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市场份额约为33-35% 排名第一 同时也是全球第四大先进营销厂商[2] * 国内云计算赛道已形成两个梯队 阿里属于前站的新一代云计算厂商 其技术架构与谷歌相似 从底层自研芯片到智能体应用 与其他竞争者拉开差距[1][2] * 华为云位居国内第二 市场份额约13% 火山引擎紧随其后占比接近14% 其他主要厂商包括腾讯和百度[2] **二 市场竞争格局与技术优势** * 阿里云拥有自研芯片和智能体应用能力 形成包括数据标注 模型后训练及托管的MAAS 2.0服务矩阵[1][3] * 阿里开源社区拥有400万用户 并提供丰富的模型矩阵覆盖语言模型 视觉理解与生成 全模态及语音模型等[3] * 火山引擎尚未实现自研芯片 百度有一定前站特征但较弱 腾讯主要做应用层面工作 华为由于其深层架构且不开源 不能完全对标全球领先的谷歌 微软和AWS[2] * 从全球布局来看 阿里的数据中心遍布东南亚 中美洲 中东及欧洲多个国家 如新加坡 泰国 墨西哥 迪拜 西班牙等地 而其他几家如腾讯和华为则仅在东南亚有一些数据中心[2] * 目前国内各大云厂商收入结构中 一半以上仍来自于传统IaaS服务 如云主机 存储 安全网络带宽等 然而未来几年内 这些收入结构将逐步转向PaaS SaaS以及AI驱动产品[3] **三 Token需求 价格与用户行为趋势** * 国内Token需求激增 主要由互联网巨头利用AI重构产品驱动 如高德地图 淘宝和美团等 互联网流量中约60%来自巨头重构原有产品体系[1][4] * 以阿里的10亿DAU为例 每人每天使用10次 每次消耗2000个Token 总计每天消耗20万亿个Token 推算出市场接近90万亿个Token需求[4] * 预计每年渗透率将从30%增长到明年的60% 再到后年的90% 将保持高速增长并持续增加Token消耗量[4] * 2023年第三季度 主流模型Token价格较第一季度下降30%-50% 从每百万token 16元降至8元左右 字节跳动甚至将部分模型调价至4元或2元[6] * 但阿里巴巴新模型23MAX主导定价权 其新定价为每百万token 24元 输入6元[6] * AI Chatbot豆包平均停留时长从第一季度的13分钟增加到第三季度的一次对话半小时左右[6] * AIGC视频生成速度显著提升 从第一季度生成一个十几秒的视频需要20分钟 到现在只需3-5分钟[6] **四 产品发布与技术亮点** * 阿里云栖大会发布7款大模型 旗舰产品23MAX拥有万亿参数 具备极致稀疏性(仅有3.7%的参数在推理时激活)和超低幻觉率(降至1%) 支持百万token上下文[7] * 千问3 Only是国内首个全模态模型 可以处理文本 声音 视觉理解和生成等任务[7] * 通用万象代表阿里视频生成能力 重返全球前三 在电商平台上已有40%的图片和视频通过此模式生成[7] * 未来迭代方向将从语言模型为骨干逐步走向多模态融合 并对标GPT-5 从明年开始 全模态将成为主流技术路径[7] **五 资本支出与战略投入** * 未来三年 阿里巴巴计划投入3800亿CAPEX 主要用于全球化数据中心建设(占1/3) AI服务器采购(占硬件相关支出60%)和网络设备升级[10] * 全球化布局重点在亚洲和欧洲 南美洲以墨西哥为起点辐射巴西等人口密集国家[1][10] * 云业务中的硬件服务器折旧周期为5年 每年约20% 2025年开始进入加速折旧期 到2026年会产生大量老旧卡淘汰替换[11] * 阿里资本支出的逻辑是通过这些技术赋能内部核心场景 如电商 通过提升用户停留时长 广告投放精准率等指标来增加GMV 而不是直接销售AI产品[11] **六 算力基础设施与芯片合作** * 当前云计算卡市场总量约为36万张 先进训练卡约8万张 推理卡十几万张[2][12] * 国产推理卡性能已超过H20 国产海关账号芯片指标与A100相当甚至更优(IP16达到400多TFRAPS IP32超过100 带宽达到500多G)[2][12] * 阿里巴巴与NVIDIA合作聚焦"Physical AI" 将Isaac Cosmos世界模型及Universe自动驾驶模拟和机器模拟架构组件部署到阿里云 并迭代聚生智能平台 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2][13][14] * 今年发布的所有模型均使用英伟达CUDA训练卡进行训练[17] * 目前对外服务的推理部分全部使用英伟达CUDA卡 国产卡预计明年上线对外出租 目前仍处于内部测试阶段[18] * 明年的存量CUDA芯片可以支撑现有模型迭代 但需要补充新的型号如B3A或B30A以承接下一代模型训练[19] **七 应用场景与市场拓展** * 垂直智能体结合模型和Agent框架 使客户能够将业务数据填入其中 适用于许多垂直行业 AI编程是最早落地的应用之一[8] * 在企业实际应用中 99%的客户使用的是智能体而非直接使用AI模型[22] * 在C端市场 AI技术主要应用于AI搜索 虚拟社交 数字人 面向C端的AI编程助手 以及图像生成和视频生成等AIGC玩法[9] * 阿里巴巴将其端侧模型与手机芯片进行合作 并推送给手机制造商 如传音 OPPO vivo 魅族和荣耀等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也与高通 地平线等车载芯片供应商合作[16] * 硬件侧是重要战略之一 其小尺寸语言模型(如1.5B 3B 7B)专为端侧硬件设计[15] **八 其他重要信息** * 由于受到限制 中国的AI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慢于海外 抑制了国内AI应用爆发[1][5] * 当前国内每日token消耗量约为90万亿 其中阿里的消耗量接近18万亿[20] * 随着多智能体架构AgentScope的发展 单次交互token消耗从两三千增加至两三万倍 明年多模态架构底座将进一步增加token处理量[20] * 国内多模态模型不追求超大参数规模 而是通过极致稀疏激活来优化推理效率[21] * 海外计算中心建设目前以通用算力为主 AI技术作为补充 由于兼容性 合规性等问题 海外市场暂时仍以英伟达的卡为主导[22] * 对于服务器组装业务 一般采用就近原则进行采购和组装 在中国境内则与新华三 富士康或浪潮等厂商合作[22]
玻璃反内卷20250924
2025-09-26 02:29
玻璃反内卷 20250924 摘要 受天然气价格上涨影响,浮法玻璃企业面临每吨约 100 元的亏损,煤制 气成本也增加。石油焦价格下降虽略有盈利,但整体行业仍亏损,企业 呼吁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工信部发布建材行业稳增长方案,严格控制水泥和玻璃产能,严禁新增 平板玻璃产能,新建或改建项目需制定产能置换方案,淘汰落后产能, 此政策提振市场情绪,推动玻璃价格上涨。 光伏玻璃产能同比下降 16%,近期价格上涨。未来价格走势取决于供应 减少和需求增加,需求端受房屋新开工面积上涨 12.3%和新能源汽车发 展带动,短期内(2025 年 10 月后至春节前)用量预计上涨,整体或上 涨 200 元/吨。 建筑用浮法玻璃市场占比下降至 50%左右,但汽车、家电等领域需求增 长。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上涨 12.3%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对建筑用浮法玻 璃需求产生积极影响。 房地产新增量不多,市场启动尚未完全实现,情绪带动和建材稳增长政 策对浮法玻璃需求的影响持续性有待观察。2025 年 8 月底浮法玻璃总 产能 12.4 亿重量箱,实际产量 15.8 万吨,同比下降 4.5%,库存周期 26-27 天,供需失衡,行业亏损严重。 Q& ...
三未信安20250924
2025-09-26 02:2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密码安全与抗量子密码技术行业 公司为三未信安[1][8][10] * 量子计算发展迅速 对现有密码体系构成重大威胁[2][4][11] * 抗量子算法推广周期较长 与现有密码机制差异大 需重新制定行业标准[2][6] 核心观点与论据 * 量子计算对非对称密码(如RSA和ECC)威胁最大 对称密码安全强度减半 杂凑算法安全强度可能下降至三分之一[4] * 谷歌发布Vivo芯片 微软推出MADONNA芯片 IBM计划2029年实现200逻辑比特 2033年达2000逻辑比特[5] * 中国研究机构如九章三号、天衡504、祖冲之三号等研究成果与国际水平相当[5] * 美国NIST已发布三个抗量子工作算法 计划再发布两个 共至少五种算法[7] * 国外厂商泰勒斯和Utimaco已推出支持抗量子算法的HSM产品 泰勒斯正在进行FIPS认证[8] * 中国商用密码标准预计2027年确定 目前不具备规模化推广条件[8][10] * 三未信安已发布全系列抗量子产品 包括芯片、USBK软件SDK包、密码卡、VPN网关及CA证书认证系统[8][10] * 公司去年(2024年)年初发布量子密码机 并发布抗量子密码技术应用白皮书[10] * 中国推行自主密码体制 因斯诺登事件暴露美国通用算法后门隐患 计划2027年底完成50%存量系统改造[9] * Web 3体系安全性依赖区块链 公钥算法无法对抗量子计算 可能导致身份冒充和资产被盗[13] * 缓解量子计算威胁需采用新抗量子算法 而非简单增加算法强度[14][15] * 量子计算面临材料(需超导环境近绝对零度)和纠错(需多量子比特实现逻辑比特)两大难题[14][15] 其他重要内容 * 迁移到量子密码算法需硬件更新 下游客户正以课题研究形式试点 涉及系统识别、协议研究、新标准制定等[3][16] * 未来若出现新后量子标准化 可能需继续更新硬件以确保符合最新标准和安全性[3][17] * 当前发布多个算法因研究路线多(如有五种不同路线) 基于格的算法呼声最高 可同时实现数字签名和密钥保护[18] * 应对新标准或算法被攻破需系统具备敏捷性(快速切换算法能力)和芯片可重构设计(模块化组件可升级)[19][20] * 三未信安通过试点课题和项目为未来推广做准备 涵盖金融、电力、电网等多个行业[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