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短刀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每日速递|亿纬锂能打入小鹏MONA电池供应体系
高工锂电· 2025-09-18 11:01
电池领域动态 - 雅化集团与四川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推进硫化锂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研发 样品生产制备及客户送样工作预计年内完成 中试线建设有望从原目标2027年提前至2026年[3][4] - 亿纬锂能进入小鹏MONA电池供应体系 基础版本采用其方形电池方案 长续航版本仍采用比亚迪电池 方形电池相比短刀电池具备更灵活排布和更强底盘适配能力[5] - 格林美控股子公司与绿通科技签署战略协议 共建新能源场地车辆与动力电池"回收-再造-再生"全生命周期闭环产业链[7][8] - 星恒电源与小牛电动达成微刀电摩锂电池战略合作 签署规模达3GWh的锂电池联合研发协议[9] 材料技术突破 - 天齐锂业年产50吨硫化锂中试项目实质动工 采用自主开发新技术设备具备低风险快速量产能力 同时完成新型电解制备技术实验级验证并推进中试线建设 五类二元锂合金负极材料进入客户验证阶段 建立300mm幅宽超宽锂带稳定生产能力[11] - 河北坤天新能源硅碳负极材料千吨级量产线一期投产 已向国内外头部客户小批量供货 气相硅碳负极产品获国内外头部电池企业认可 二期扩产后总年产能将达5000吨[12][14] - 海亮股份新型铜箔产品具备量产出货能力 包括适配固态电池的镀镍铜箔 相关技术指标实现行业领先并获一线电池企业正向反馈[16] 设备与海外进展 - 恒翼能科技启动IPO上市辅导 专注于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 为锂电池提供智能化产线及全生命周期检测线 注册资本1.255亿元[16] - 西班牙政府向InoBat提供5380万欧元补贴及45.6万欧元贷款 支持其建设巴利亚多利德电池工厂 项目总投资约7.12亿欧元 计划2027年实现32GWh产能 2029年达满产状态[17][19]
小鹏引入亿纬锂能,打破比亚迪电池独供!
鑫椤锂电· 2025-09-17 07:51
亿纬锂能电池供应动态 - 亿纬锂能进入小鹏MONA车型供应链 后续基础版本将采用其方形电池方案 长续航版本仍使用比亚迪电池 [1] - 亿纬锂能供应传统方形电池 相比比亚迪短刀电池具备更高底盘适配灵活性 可显著降低开发成本 [1] 小鹏汽车电池供应商格局 - 小鹏核心电池供应商包括中创新航 亿纬锂能 比亚迪三家 其中中创新航占据绝对主导份额 [2] - 中创新航供应2025款G6/G7/G9/X9全系车型 亿纬锂能供应小鹏P7+与2024款X9 比亚迪独家供应MONA M03车型 [2] MONA系列产品表现与规划 - MONA M03车型于2024年8月上市 216天内实现累计交付量突破10万台 创造新势力纯电车型最快生产下线纪录 [1] - MONA系列将推出多款全球化车型 包括左舵/右舵及纯电/超电产品线 首款SUV车型谍照已在网络曝光 [1][3] 行业会议信息 - 鑫椤资讯将于2025年11月12-13日在上海举办行业会议 具体议程未披露 [7]
【新能源周报】新能源汽车行业信息周报(2025年8月18日-8月24日)
乘联分会· 2025-08-26 08:39
全球及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表现 - 2025年前7月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1070万辆,同比增长27%,其中中国市场销量650万辆,占比60.7%,同比增长29% [10] - 欧洲市场销量230万辆,同比增长30%,其他地区销量90万辆,同比增长42%,北美市场仅增长2%至100万辆 [10] - 新能源独立品牌经销商盈利占比42.9%,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品牌的25.6% [10] 区域市场产量与产能扩张 - 北京前7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5倍 [3] - 河南7月新能源汽车产量激增389.5%至4.21万辆,锂电池产量增长99.3% [16] - 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26.2%,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41.4% [12] - 吉利短刀电池产能升至行业第一,计划2027年形成70GWh产能规模 [16] 技术创新与产品进展 - 太蓝新能源全固态电池生产基地落地武汉,加速商业化进程 [17] - 华为注册资本增至638.9亿元,增幅10% [13] - 英伟达开发中国特供AI芯片B30A,性能强于H20芯片 [15] - 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建筑"在青岛启用,支持新能源汽车反向供电 [18] - 江苏首座巧克力换电站在无锡投运,宁德时代与国网电动合建,计划2026年底覆盖全省所有地级市 [19] 企业战略与合作 - 蔚来计划进入新加坡、乌兹别克斯坦和哥斯达黎加市场,首次开拓美洲和中亚市场 [7] - 零跑汽车预计2025年净利润5-10亿元,计划明年在欧洲投建制造基地 [7] - 小鹏汽车获中信银行100亿元授信额度 [7] - 韩国现代起亚、三星、LG、SK On宣布结盟,共同应对全球市场竞争 [17] - 比亚迪与芬兰经销商Veho集团合作,扩大欧洲销售网络 [7]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 - 全国最大高速充电站在长深高速桐庐服务区投运,配备40台超充桩,充电速度达"一秒一公里" [12] -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1669.6万个,同比增长53% [20] - 成都对公用充换电设施予以资金补助,最高补贴20万元/场站 [27] - 浙江湖州南浔区对乡村充电桩给予0.3元/千瓦时运营补贴 [39] 政策支持与补贴 - 重庆计划到2027年实现日供氢15吨,满足800辆氢燃料电池车需求 [25] - 黑龙江分三档给予汽车置换更新补贴,燃油车最低补贴0.5万元/台 [34] - 常州按新车价格分级补贴新能源汽车消费,最高5000元/辆 [30] - 江苏实施车网互动放电价格标准,推动电动汽车参与电网调峰 [48] 新车发布与性能 - 特斯拉Model Y L上市,售价33.9万元起,续航751km [67] - 零跑C10上市16个月累计交付突破15万台 [53] - 岚图汽车发布"岚海智混"技术,支持5C超级快充,纯电续航达360-410km [65] - 小鹏P7全球首发冰雪AES功能,支持湿滑及冰雪路况紧急转向避让 [63] 财务与经营数据 - 亿纬锂能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4.9%至16.05亿元,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58.6%至21.48GWh [18] - 小米汽车第二季度收入213亿元,交付量81,302辆,预计下半年实现盈利 [58] - 蔚来100kWh电池包价格从12.8万元下调至10.8万元 [56]
吉利:已拥有行业最大短刀电池产能;面向6G低轨卫星的多天线数字波束合成技术完成可行性验证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8-26 03:37
6G卫星通信技术突破 - 鹏城实验室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完成面向6G低轨卫星的多天线数字波束合成技术可行性验证 通过数十轨次测试实现高动态星地通信场景技术突破[2] - 自研数字波束合成基带系统实现发送信噪比最高提升5.5dB 接收信噪比最高提升2.6dB 为6G天地一体化泛在高速连接提供关键技术支撑[2] - 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标志着协同通信理论在卫星通信领域应用的重要里程碑[2] 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创新 - 天津大学联合多家顶尖医疗机构启动全球首个神经重症脑机接口多中心临床试验 聚焦脑积水精准诊疗国际难题[2] - 基于脑机接口联合脑脊液循环动力学技术 将传统脑积水诊断时间从2-3天缩短至30分钟[2] - 此次突破标志脑机接口技术首次从运动认知修复延伸至神经重症领域 实现应用范畴全面拓展[2] 吉利新能源电池产能布局 - 吉利旗下吉曜通行拥有行业最大短刀电池先进产能 当前全国布局8大生产基地[2] - 规划至2027年形成70GWh产能规模 根据2025年中期财报显示上半年新能源销量超72万辆同比增长126%[2]
车圈大乱斗,谁说内卷无赢家?
36氪· 2025-06-10 11:48
行业竞争态势 - 汽车行业出现激烈口水战,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车企高管公开互怼,涉及黑公关、技术合规性等争议 [1][2] -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暗示行业存在"车圈恒大",比亚迪李云飞反驳称"主流车企不存在此类风险" [2] - 华为余承东批评部分车企依赖流量营销,小米雷军以月交付2.8万辆SU7数据回击 [2] 车企发展现状 - 比亚迪销量从2021年73万辆跃升至2023年300万辆,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并终结长城哈弗H6连续108个月销冠纪录 [3] - 长城2024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净利润126.9亿元,单车净利近万元,但销量仅微增0.2%至123.3万辆,国内下滑14.8% [3] - 吉利新能源渗透率达59%,但沃尔沃利润下跌59.6%导致标普下调评级 [3] 价格战影响 - 2024年超200款车型降价,2025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达60多款,比亚迪5月推出最高5.3万元优惠引发连锁反应 [4][5] - 行业利润率跌破4%生死线,84.4%经销商倒挂卖车,其中60.4%单车倒挂超15% [5] - 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滑8%,利润率4.3%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 [5] 行业政策与反思 - 三部委联合批评"内卷式竞争"六大乱象:卷成本、技术、资金、用户、关系、舆论 [5] - 车企对反内卷态度分裂:吉利杨学良谴责低质竞争,比亚迪李云飞认为技术竞争有益行业 [5][6] - 工信部开展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发改委健全产能退出机制,国资委要求央企带头规范竞争 [7] 突围策略与挑战 - 技术路径:比亚迪刀片电池/DM-i混动实现22.31%毛利率,华为年投200亿研发智驾 [7] - 高端化:长城坦克品牌销量涨42%,但哈弗/欧拉下滑 [7] - 出海风险:奇瑞1-4月海外销量增45%,但部分企业将国内低价策略移植海外损害形象 [7] 行业警示 - 光伏行业内卷导致隆基绿能等巨头亏损的教训警示汽车业 [7] - 碳酸锂降价节省的9300元/车被营销战吞噬,消费者投诉一季度暴增25% [8]
创新迭出、成果丰硕,缔造“锂电新势力”
新华日报· 2025-05-20 02:18
公司概况 -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跻身福布斯中国创新力企业50强 2023年以600亿元估值位列《2023·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第71位 [1] - 蜂巢能源(无锡)为全球科技研发中心 专注锂离子动力电池 正极材料 储能电池 太阳能设备及相关集成产品研发 [1] 研发能力 - 公司设有动力锂电池 固态电池等多个研发中心 配备BMS试验室 性能实验室 安全试验室及多条研发试制线 [2] - 2020年7月首条全自动化中试线启用 具备L系列长电芯 无钴电池 超高速叠片等新工艺试制能力 [2] - 全球首家实现无钴电池量产 彻底去除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钴元素 [3] 技术突破 - 高速叠片工艺 长寿命固态电池 车规级AI智能制造技术全球领先 短刀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 [3] - 2024年发布能量密度266Wh/kg的三元半固态电池 容量150Ah 支持2.2C快充 循环寿命1800次 [3] - 半固态电池热失控耐热时间比液态高镍电池增加一倍 失控后最高温度降低200摄氏度 计划2026年2月量产 [3] 专利与创新 - 公司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万件 通过"科技标兵示范岗"等活动推动技术创新 [4] - 设立"蜂巢工程师日" "七一建党特殊贡献表彰"等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 战略方向 - 坚持"储能和电池"双轮驱动战略 持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与品质 [4] - 目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发展动能 [4]
最前线 | 蜂巢能源杨红新:叠片工艺将是超充和固态电池量产的最佳解决方案
36氪· 2025-05-17 09:02
电池技术发展方向 - 叠片工艺被认为是超充技术和固态电池量产的最佳解决方案,因其在极组应力分布、金属沉积形貌等方面优于卷绕工艺 [1] - 叠片工艺下电芯内部金属沉积更均匀,而卷绕工艺的R角容易出现沉积不均问题 [1] - 固态电解质材质脆且易断裂,叠片工艺是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唯一技术路线 [1] - 热复合飞叠技术可加速全固态电池量产 [1] -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叠片路线生产电池,包括吉利旗下吉曜通行和广汽埃安旗下因湃电池等 [2] 蜂巢能源技术突破 - 公司自成立之初就深耕叠片工艺,提出短刀电池并"all in"叠片工艺 [1] - 采用热复合飞叠技术,第三代产线叠片效率达0.125秒/片,生产效率接近常规卷绕工艺 [2] - 热复合飞叠工艺涉及电芯设计、制造工艺、产线算法和原材料调整,是整个生产链条的颠覆 [2] - 4C快充项目全窗口充电时间优化至15分钟,80%-100% SOC充电时间缩短至5分钟,较竞品提升30% [3] - 4C快充项目使用叠片工艺制造,支持末端更大倍率充电,并采用数智双温控监控系统 [3] 蜂巢能源产品创新 - 推出"二代龙鳞甲"电池,是全球最大的增混电池,拥有65度超大电量,支持800V快充,续航超400公里 [3] - 二代龙鳞甲电池从20%充至80%SOC仅需12.1分钟,快充循环超过1600圈,可拓展6C超充 [4] - 采用"热-电分离"技术,通过CTP设计实现电芯上下粘接,排气间隙与底部防护间隙共用 [4] - 底部采用超高强钢底护板+T形双层型材防护结构,可承受1000J冲击,是新国标6倍强度 [4] - 二代龙鳞甲电池将于2025年6月中旬大规模量产,首搭高端MPV、轿车和SUV车型 [4] 行业快充技术现状 - 60%以上EV/PHEV用户会直接将电池充满,但行业普遍关注10%-80% SOC(EV)或30%-80% SOC(PHEV)的充电时间 [3] - 行业普遍忽略末端(80%-100% SOC)充电效率 [3] - 公司技术目标是提升末端快充性能,实现"真快充" [3]
高压实铁锂需求激增,草酸亚铁法抢跑
高工锂电· 2025-05-07 10:26
行业趋势 - 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314GWh,同比增长55%,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76万吨,占正极材料总出货量76%,同比增94% [2] - 高压实铁锂需求高增,主要用于铁锂系快充动力电池和储能大电芯,2024年底四代品月度出货量超3.5万吨 [4] - 比亚迪、宁德时代推出二代刀片和二代神行电池,将铁锂系快充峰值倍率推至10C以上,带动高压实铁锂需求爆发 [4] - 业内正在探索第五代、第六代压实更高的磷酸铁锂材料,技术门槛提升 [4] 技术路径 - 高压实磷酸铁锂制备主要有草酸亚铁法和磷酸铁法两种路径 [6] - 磷酸铁法需二次烧结,产能折损30%~40%,能耗高;草酸亚铁法仅需一次烧结,无杂相,结晶度高,锂离子扩散路径更高效 [6] - 草酸亚铁法产品兼顾长循环、高倍率、高容量和低温性能,技术优势明显 [6] - 草酸亚铁法目前仅有2~3家企业掌握,宁德时代神行电池采用此工艺 [1][5] 公司竞争力 - 鹏博新材在草酸亚铁法制备高压实产品积淀深厚,2008年即开始技术摸索,国内领跑 [6] - 公司通过特殊控制颗粒搭配和金属离子掺杂,提升压实密度和倍率性能 [7] - 采用复合碳源包覆技术和精准烧结曲线,实现长循环性能,满足储能需求 [7] - 前驱体湿法处理采用甲醇分散剂,产品一致性好 [8] - 已形成PB-S2至PB-S8A多代高压实产品,极片压实密度最高达2.80g/cm³ [10] 产能与市场 - 鹏博新材宁乡基地设计产能5万吨/年,阳泉基地一期10万吨/年,二期10万吨筹建中 [12] - 山西阳泉项目规划年产能20万吨,2025年9月试生产,10月批量交付 [5] - 合作客户覆盖全球TOP级电池企业,产品应用于高端新能源汽车和工商业储能 [12] 产品布局 - CIBF 2025将展示高容量、低温、高倍率、长循环和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以及磷酸锰铁锂材料 [11] - 磷酸锰铁锂采用自研液相共沉淀技术,改善导电性并抑制锰溶出,2024年4月已投产6吨/月前驱体生产线 [11] - 公司已申请20余项专利,完成完整专利布局 [11]
车企自建电池“起量”,短刀更受青睐
高工锂电· 2025-05-01 09:56
行业会议预告 - 2025高工钠电产业峰会将于6月9日在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主办单位为高工钠电和高工产业研究院,总冠名为众钠能源 [5] - 2025高工固态电池技术与应用峰会将于6月10日在同一地点举行,主办单位为高工锂电、高工储能和高工产业研究院,总冠名为利元亨 [4] 车企电池业务整合动态 - 吉利控股集团在4月23日宣布完成电池业务整合,成立独立运营的浙江吉曜通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平台化策略集中采购、研发及制造以降低成本并提升供应链稳定性 [4] - 吉利此前已布局电池领域:2020年成立耀宁科技,2021年成立耀能新能源,2022年推出金砖电池,2023年成立极电新能源 [6] 车企自建电池产能进展 - 广汽埃安2022年10月成立因湃电池公司,总投资109亿元,首期6GWh量产线于2024年3月导入,目标2025年达36GWh产能 [6] - 蔚来汽车2023年10月成立蔚来电池科技(安徽),自研4680圆柱电池(计划2026年二季度搭载)和磷酸锰铁锂复合电池(计划2026年用于"萤火虫"品牌) [6] - 奇瑞汽车2024年3月完成得壹能源项目一期通线,总投资80.1亿元,布局46系大圆柱电池,目标2025年电池自供率超40% [6] 自建电池装机量表现 - 2024年3月极电新能源、因湃电池、耀宁新能源进入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5名且份额同比增长,而宁德时代等巨头份额微降 [7] 短刀电池技术趋势 - 吉利整合后统一采用神盾金砖电池(磷酸铁锂短刀路线),短刀电池产能占吉曜通行总产能的90% [8] - 广汽因湃电池同样选择磷酸铁锂短刀电池工艺 [8] - 蜂巢能源(原长城汽车动力电池事业部)重点推广短刀电池,通过飞叠热复合技术实现更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9] - 短刀电池在快充、一致性、长寿命方面表现优异,已应用于Stellantis、吉利、长城等车企,并适用于800V高压、4C-6C快充及储能场景 [10]
整合电池业务成立吉曜通行 吉利“备战”新一轮淘汰赛
高工锂电· 2025-04-26 06:48
电池业务整合战略 - 吉利控股集团成立独立电池产业集团吉曜通行,整合神盾短刀电池与金砖电池两大技术品牌为"神盾金砖电池",实现战略升级 [2][4] - 整合涉及集团内所有电池相关业务、人才、产能基地等全链路资源,解决此前分散布局导致的资源重复投入、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5] - 吉曜通行聚焦"爆款电芯"战略,产品线收敛至10款以内,每款电芯产能规划不低于5GWh,通过规模化降本避免技术路线过度分散 [5] 技术路线与安全理念 - 提出"安全平权"理念,神盾电池安全系统覆盖所有品牌车型,从10万元经济型车到百万元高端车型均采用统一安全标准 [7][8][9] - "短刀平权"理念将短刀电池技术下沉至战略车型如吉利银河E5,金砖电芯超级快充版本适配800V以上高压架构主攻高性能市场 [10][12] - 聚焦磷酸铁锂技术体系推动能量密度迭代,同时布局固态电池产业化并组建独立研发团队 [12] 产能与供应链策略 - 形成行业最大短刀电芯产能,优先保障极氪、领克等高端品牌需求,后续逐步覆盖更多战略车型 [12] - 采取"先慢后快"节奏,先提升现有产线良率和供应链优化实现降本增效,避免重资产投入风险 [12] - 产能布局与全球化战略挂钩,增强电池领域自主可控能力以应对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影响 [12] 生态协同体系构建 - 电池业务整合是"两横七纵"战略布局关键一环,与极氪科技集团和吉利汽车集团形成横向协同 [14] - 电芯研发团队深度介入整车开发全流程,实现用户需求响应"零延迟",缩短研发周期 [15] - 构建从资源到产品技术再到生态闭环的产业链格局,与上游材料企业战略合作降低供应风险 [16] 行业竞争逻辑 - 技术竞争从单点突破转向覆盖研发、制造、供应链与生态协同的全链条体系化能力 [17] - 未来三年动力电池行业将加速洗牌,市场向头部集中,整合战略旨在建立成本、技术与规模壁垒 [17] - 资源整合能力决定车企在电动化新周期中的竞争力,是关乎未来生存权的战略卡位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