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砖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吉利,电池大项目签约
DT新材料· 2025-09-23 16:04
吉利电池业务整合与产能布局 - 吉利旗下闪聚电池成都基地项目签约 设计年产能超25万套电池包 预计日产量约600套 投产后五年累计产值可达200亿元[2] - 吉利电池业务整合为吉曜通行集团 将神盾电池与金砖电池统一合并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 聚焦磷酸铁锂短刀技术路线 三元电池由宁德时代等外部企业供应[2] - 吉曜通行目标到2027年实现70GWh电池产能 可配套100万辆新能源车 闪聚电池已设立浙江/湘潭/贵阳及成都等项目基地[2] 吉利电池产业多维度布局 - 通过耀能/利信能源/安驰新能源/衡远新能源等控股企业完善多技术路线与多场景配套能力 动力电池业务归吉曜通行 储能业务属耀宁科技 充电业务由浩瀚能源负责[3] - 电池产品标准化与系列简化推动规模效应并加强品控[3] - 吉利强化在四川战略投入 除闪聚电池外 沃飞长空eVTOL低空经济总部及吉利(四川)创新中心工业软件全球总部落户成都高新区[3] 碳材料在电池领域的应用 - 锂电负极材料包括石墨/硅碳 钢电负极采用硬碳/软碳 原材料涵盖天然石墨/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硅烷/多孔碳等[9] - 导电剂使用炭黑/碳纳米管/石墨烯 气体扩散层采用短切碳纤维与导电炭黑[9] - 液流电池电极碳毡使用碳纤维 超级电容器采用电容炭 电池热场应用碳碳匣钵/石墨匣钵等碳基复合材料[9] 碳材料生产技术设备 - 碳材料生产设备涵盖粉碎机/混合设备/造粒设备/反应炉/石墨化炉/活化炉等全流程装置[10] - 专用设备包括三维编织设备/CVD炉/浸渍设备/等静压成型设备等高端制造装备[10] - 产业链覆盖从原材料处理到成品加工的完整技术链条[10] 行业技术发展会议 - 第九届国际碳材料大会将于2025年12月9-11日举办 聚焦金刚石应用/碳纤维/新能源碳材料等前沿领域[5][11][12] - 设置新能源碳材料与电池专场 讨论多孔炭/硬碳/硅碳/电容炭等材料在动力/储能/eVTOL电池的应用[5] - 涵盖轻量化/高性能/长寿命/低能耗/高功率/可持续等技术发展方向[7]
从"分兵作战"到"集团军":吉利电池整合背后的产能暗战
经济观察报· 2025-08-30 06:01
战略整合背景 - 吉利控股集团成立浙江吉曜通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级子公司 与吉利汽车集团平级 整合旗下金砖电池和神盾短刀电池品牌为统一的神盾金砖电池品牌 [3][4] - 此次电池资产整合是公司自2023年开始的战略大整合中的关键环节 旨在实现电池资源协同和品牌高端化 [3][4] 品牌与技术统一 - 神盾短刀电池全部改用金色绝缘膜替代原有蓝膜 统称为神盾金砖电池 金膜耐高压能力达4000V 较蓝膜提升近30% 但成本增加20%以上 [6] - 品牌整合结合神盾电池pack系统安全性与金砖电芯技术优势 打造高端电池品牌标签 助推汽车品牌高端化 [6] - 原有神盾短刀电池产线正在进行改造 全部生产金色绝缘膜电芯 [6] 产品性能与安全 - 神盾短刀电池通过中汽中心6大"魔鬼"串行测试和8针同刺试验 以及全球首次5.8mm真弹枪击贯穿试验 金砖电池通过240秒外部火烧和超压针刺测试 [7] - 超快充系列支持5.5C充电倍率 SOC10%-80%充电仅需10.5分钟 [7] - 高能量密度系列能量密度达192wh/kg 循环寿命3500次 [7] - 超级混动系列SOC10%-80%充电11.5分钟 循环寿命4500次 [7] 产能规划与调整 - 吉曜通行拥有8大生产基地 规划总产能超过176GWh 但最新规划至2027年产能规模调整为70GWh [11][12] - 吉利汽车未来电池需求40%由吉曜通行供应 40%由宁德时代供应 20%由其他产能供给 [12] - 公司不再新增产能 将择机收购市场闲置电池产能 部分原规划工厂已停止建设 [12][13] 业务布局与战略 - 神盾金砖电池将搭载于极氪9X 领克10EM-P 吉利银河A7 领克07EM-P等插混车型 [8][9] - 电池整合预计通过技术共享和资源协同 节省研发和管理费用 参考整车整合经验显示研发费用节省10%-20% 管理费用节省10%-20% [11] - 吉曜通行将探索车电分离 换电模式和电池银行业务 实现从产品到服务的能源生态变革 [14] 未来整合方向 - 吉利下一步计划对电驱等业务实施整合 [15]
从"分兵作战"到"集团军":吉利电池整合背后的产能暗战
经济观察网· 2025-08-30 03:54
品牌整合与产品技术 - 吉利控股集团成立浙江吉曜通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将金砖电池和神盾短刀电池整合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 作为一级子公司与吉利汽车集团平级[3] - 神盾金砖电池采用金色绝缘膜替代原有蓝膜 耐高压能力从2000V提升至4000V 增幅近三成 但成本增加两成以上[3] - 电池通过8针同刺试验时温度保持在29.1℃-38.6℃ 电压3.2995V 未出现起火或冒烟现象[2] - 产品线包含超快充系列(5.5C充电倍率 10.5分钟完成10%-80%充电) 高能量密度系列(192wh/kg能量密度 3500次循环寿命)和超级混动系列(11.5分钟充电 4500次循环寿命)[5] 产能布局与供应链策略 - 公司拥有8大生产基地 规划总产能超过176GWh 但最新目标调整为2027年实现70GWh产能[7] - 吉利汽车电池供应结构为:40%由吉曜通行供应 40%由宁德时代供应 剩余20%通过收购市场闲置产能解决[7][8] - 产能调整涉及停止河南/湖北/安徽/广西等地工厂建设 仅保留盐城基地在建状态[8] - 枣庄合资工厂股权结构调整:吉利持股从51%增至70% 欣旺达持股从49%降至30% 专供沃尔沃和极星品牌[7] 战略协同与资源优化 - 品牌整合后预计节省研发费用10%-20% 管理费用节省10%-20% 销管费用率从11%降至8%[6] - 神盾金砖电池将专供极氪/领克/银河品牌 并搭载于极氪9X/领克10EM-P/银河A7等即将上市的插混车型[5][7] - 公司计划探索车电分离/换电模式 建立电池银行 实现从产品到服务的商业模式转型[8] - 电驱业务将成为吉利控股集团下一个整合目标[9]
中国汽车大整合,很多名字都将被抹掉
创业邦· 2025-06-04 03:31
中国汽车行业整合趋势 - 中国汽车行业正经历从分散扩张到集中整合的战略转型 多家头部车企近期密集推进品牌合并、架构重组与资本运作 [3][4][5] - 吉利汽车计划溢价收购极氪剩余34.3%股份实现全资控股 该交易将使极氪从纽交所退市 距其上市不足一年 [4] - 蔚来汽车将子品牌乐道和萤火虫整合至主品牌体系 取消独立事业部架构 乐道品牌成立不足一年即被整合 [5] - 广汽集团拆分成立十年的广汽研究院 将其整车/平台/造型三大板块并入集团产品本部 该研究院曾孵化埃安、传祺等品牌 [5] - 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战略重组方案基本完成 两家央企合并后2024年合计销量达458万辆 将超越比亚迪成为国内销量第一 [5][8] 行业规模与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3143.6万辆 其中新能源汽车1286.6万辆 两项数据均为全球第一 [10] - 比亚迪2024年全球销量427万辆 超越特斯拉成为新能源车双料冠军 但规模仍不及丰田/大众的一半 [10][13] - 中国现存130余家整车企业 拥有超千个汽车品牌 行业呈现"大而分散"特征 [12] - 2024年通用汽车全球销量600万辆(第5) 福特390万辆(第7) 均超过中国除比亚迪外的车企 [13] - 行业利润率从2014年8.99%降至2024年4.3% 十年压缩超59% 2025Q1进一步下滑至3.5% [17] 整合动因与战略价值 - 汽车工业具有显著规模效应 大规模企业更易实现工艺优化/成本控制/技术应用/渠道建设/研发投入 [13] - 智能驾驶与物联网时代 用户规模直接影响数据积累与AI进化速度 规模成为核心竞争力 [13] - 行业存在严重产能过剩 2019年以来乘用车产能利用率持续低于50% 导致恶性价格战 [16] - 2023年特斯拉引发价格战后 行业陷入29个月持续降价 单车利润降至1.5万元 经销商年倒闭超4000家 [17] - 国际经验证明整合有效性 美国从1000家车企整合至4大巨头 现代起亚/斯特兰蒂斯通过合并成为全球第三/第四大集团 [15] 头部企业实践案例 - 长城汽车坚持高研发标准 坦克500试错成本达15亿元 每款新车需通过7000公里"魔鬼测试" [19] - 比亚迪2011-2024年有13年研发投入超当年净利润 2019年净利润16.1亿却投入研发56.3亿 [21] - 极氪创造35个月交付35万辆的纯电新势力纪录 依托吉利自建三电产业链保障效率 [21] - 威睿研发的金砖电池实现10.5分钟快充(10%-80%) 极氪001FR电驱系统百公里加速2.02秒 [22] - 比亚迪汉车型开发周期仅18个月 较传统车企缩短50% 华为系将改款周期压缩至半年以内 [22]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 长安与东风合并后营收2658.97亿仅为比亚迪34.2% 利润73.8亿仅为比亚迪18.3% [23] - 行业需避免"虚胖式整合" 关键要通过重组产生质变 培育新质生产力与核心竞争力 [23] - 全球竞争维度下 中国车企需对标丰田2376亿年净利润的盈利水平 [23]
回归“一个吉利”:上市未满一年 极氪将被私有化
财经网· 2025-05-13 09:54
收购交易概述 - 吉利计划收购极氪全部已发行股份 实现完全合并 目前持有极氪约65.7%股份 [1] - 私有化价格定为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 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溢价13.6% 较过去30个交易日成交量加权均价溢价20% [9] - 总收购对价约22.4亿美元(约合162亿元人民币) 截至2024年末吉利汽车现金及等价物超400亿元 收购金额占比不到40% [9] 极氪财务与市场表现 - 截至美东时间5月8日收盘 极氪总市值66.24亿美元 低于上市首日近70亿美元市值 大幅低于A轮融资后130亿美元估值 [4] - 2024年总营收759.1亿元 同比增长46.9% 全年净亏损57.91亿元 同比收窄29.9% [6][7] - 2021-2023年净亏损分别为45.14亿元、76.55亿元、82.64亿元 [6] - 2024年车辆销量55,315.3辆 同比增长63.1% 车辆毛利率15.6% 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 [7] - 2024年毛利率16.4% 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 经营亏损收窄21% [7] 销量与行业对比 - 2024年一季度极氪科技集团累计销量16.53万辆 仅完成年度71万辆销量目标的23% [8] - 极氪品牌4月销量13,727台 同比下滑15% 环比下滑11% [8] - 同期零跑交付41,039台 小鹏交付35,045台 理想交付33,939台 蔚来交付23,900台 [8] - 相比美股同行 蔚来市值88.94亿美元 理想275.92亿美元 小鹏186.24亿美元 [5] 战略调整与整合 - 私有化是落实《台州宣言》举措 旨在提升资产利用效率 强化市场竞争力 [4] - 2023年11月极氪与领克合并成立"极氪科技集团" 极氪持股51% 双方砍掉20%重复车型规划 [11] - 极氪聚焦纯电市场 领克侧重混动市场 [11] - 2023年10月几何品牌并入吉利银河 主攻10-20万元市场 [9] - 2024年1月翼真和雷达品牌并入吉利汽车集团 形成四大品牌矩阵 [11] - 2024年4月剥离电池业务 出售吉利欣旺达股权 整合电池业务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 [11] 私有化动因与影响 - 私有化可使极氪摆脱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干扰 提升决策效率 避免美国股票市场规则限制 [5] - 中金公司认为私有化使吉利现金流压力可控 极氪并表将提升新能源业务占比 推动港股估值重构 [9] - 行业专家指出多品牌战略导致资源分散 私有化有助于优化资本配置 充分利用海外市场资源 [12][13] - 吉利控股开启轮值总裁制 首任总裁为CFO戴庆 旨在顺利完成内部合并 降低费用率和提升运营效率 [12]
收回极氪、整合供应链:一个吉利的轮廓
晚点Auto· 2025-05-09 13:05
品牌整合与战略调整 - 公司决定取消3个子品牌并集中销售资源以应对市场需求减少和销量向头部集中的趋势 [2] - 公司计划以约65亿美元收购极氪科技全部股份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 [2] - 此次调整是公司乘用车体系幅度最大的一次涉及将多数乘用车品牌统一归入吉利汽车 [2] - 公司开始推进一体化战略回归"一个吉利"结束十年的多品牌扩张策略 [2] 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 - 公司发布《台州宣言》后进行了多项整合以减少重复投入并实现技术共享 [3] - 公司将极氪的辅助驾驶系统开放给吉利汽车品牌并计划共享更多技术和资源 [3] - 公司宣布在整车架构电子电气架构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动力电池等领域深度协同 [3] - 公司建立类似于技术中台的结构以供应不同品牌 [3] 电池业务整合 - 公司成立名为"吉曜通行"的电池产业集团进行战略整合 [3] - 公司整合金砖和神盾短刀两个电池品牌为"金砖电芯"推出三种版本 [4] - 新电池产品包括超级快充版高能量密度版和超级混动版主要采用磷酸铁锂短刀电池 [4] - 公司计划通过垂直整合降低电芯成本并在两年内将吉曜通行的供货比例增至30% [4] 供应链与合作伙伴策略 - 公司将继续与宁德时代和欣旺达等外部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 [4] - 公司接受零部件公司在合适时间向外供货的策略借鉴了比亚迪的验证模式 [4]
吉利汽车,电池业务大调整
DT新材料· 2025-05-06 16:02
吉利汽车出售吉利欣旺达股权 - 吉利汽车附属公司浙江吉润及关联方吉利汽车集团出售吉利欣旺达41.5%和28.5%股权,对应代价为4980万元和3420万元人民币,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将不再持有吉利欣旺达任何权益 [1] - 交易方浙江吉曜由吉利执行董事李书福及其关联人最终控制,交易目的是剥离非核心业务投资,业务重心转向增强核心汽车业务的竞争力 [1] - 吉利欣旺达成立于2021年9月,注册资本1亿元,主要业务为开发、生产及销售油电车电芯、电池模组及电池包,2024年税后净利润1.65亿元,2025年一季度亏损2389万元 [1] - 2021年7月欣旺达公告合资公司吉利欣旺达将投资50亿元建设动力电池项目,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能80万套混合动力电池 [1] 吉利电池业务整合 - 交易完成后吉利欣旺达股权结构变为浙江吉曜持股70%、欣旺达动力持股30% [2] - 吉利控股集团在2025上海车展宣布整合旗下电池业务,成立全新电池产业集团浙江吉曜通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统一金砖电池和神盾短刀电池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 [2] - 浙江吉曜成立于2025年1月26日,注册资本10亿元,由浙江吉利产投控股有限公司和浙江济底科技有限公司各持股50% [3] - 金砖电池由衢州极电工厂生产,主要用于极氪、领克等高端豪华品牌,神盾短刀电池主要由盐城耀宁生产,主要供应吉利银河品牌 [3] - 金砖电池聚焦磷酸铁锂短刀技术路线,将推出超级快充、高能量密度、超级混动等电芯产品系列,未来极氪等高端豪华车型和吉利品牌战略车型都将搭载 [3] 2025第四届固态电池大会 - 大会将于2025年7月3-5日在浙江宁波举行 [8][11] - 参会对象包括新能源汽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eVTOL飞行器、电动工具、消费电子、智能穿戴设备等行业单位,每单位限额2名 [9] - 会议安排包括固态电池产业投资与项目路演、大会报告、圆桌论坛、特色沙龙等活动 [10] - 专题论坛涵盖固态锂电池产业化、固态钠电池、锂金属和锂硫电池研究进展、固态电池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固态电解质开发等议题 [10] - 硅基负极专场将讨论硅基负极产业化、高性能硅基负极先进工艺及装备、低成本多孔炭制备方案等 [10]
宁德时代们的高利润剧本,今年要被极氪终结?
电池供应商与整车车企利润倒挂现象 - 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2024年营收3620亿元同比下降9.7% 但净利润507.45亿元同比增长15.01% 日均净赚超1亿元 [2] - 极氪品牌2024年净亏损57.9亿元 较2023年82.64亿元收窄 但累计亏损达260亿元 [2] - 电池采购成本占整车成本40% 行业存在"整车车企亏损而电池供应商暴利"的利润倒挂现象 [2][3] 极氪科技集团战略调整 品牌整合与成本优化 - 极氪斥资93.67亿元收购领克51%股权 形成"极氪向上(30万+市场)、领克向宽(20万+市场)"双品牌战略 [3][7] - 合并后预计研发协同效率提升15% 制造管理效率提升20% 整体运营效率提升20% [7] - 2025年1-4月集团销量155,327台(极氪占35.4%/55,000台 领克占64.6%/110,400台) 但全年71万台目标完成率仅23.28% [11] 人事架构重组 - 林杰统管极氪与领克国内营销 实现双品牌独立运营与协同发展 [8][10] - 林金文转岗负责用户服务与数字化运营 向林杰汇报 [8] 动力电池自主化突围 - 吉利成立吉曜通行电池集团 整合金砖电池与神盾短刀电池技术 注册资本10亿元 [12][13] - 自研电池可使极氪单车成本降低2-3万元 按年销30万辆测算可节省60亿元 [13] - 业务覆盖电芯研发/电池包集成/储能换电/回收利用 对标比亚迪弗迪电池模式 [13] - 比亚迪2024年净利润402.54亿元(同比+34%) 汽车业务毛利率达22.31% 验证垂直整合有效性 [13] 行业格局预判 - 宁德时代高利润模式面临挑战 行业利润分配格局或将迎来转折 [15] - 整车车企通过垂直整合与自研电池 正在打破电池供应商的利润垄断 [13][15]
销量承压,极氪突发高管调整
第一财经· 2025-05-06 05:23
人事调整 - 极氪科技集团在5月4日进行紧急人事任命,副总裁林杰分管极氪品牌国内营销服整体工作,直接管理品牌营销中心、用户增长中心、用户交付中心 [2] - 副总裁林金文直接管理用户服务中心、用户网络中心、用户数字化、运营与流程,协助林杰管理极氪品牌国内营销服,并向林杰汇报 [2] - 林杰自2018年担任领克销售公司总经理,当年领克销量突破12万辆,2024年领克品牌销量超28.5万辆 [2] 销量目标与表现 - 极氪科技集团2024年目标销量为79万辆,其中领克39万辆,极氪32万辆 [2] - 今年前四个月领克品牌销量为10万辆,年目标完成率25.6% [2] - 极氪品牌4月销量为13727辆,同比下滑15%,环比下滑11% [2] - 极氪品牌前四个月累计销量5.5万辆,仅完成年目标的17.2% [2] 业务整合与战略调整 - 领克和极氪合并后成立极氪科技集团,林杰担任集团副总裁 [2] - 吉利系电池业务在上海车展期间宣布合并,成立独立电池产业集团吉曜通行,整合神盾短刀电池与金砖电池为"神盾金砖电池" [3] - 吉曜通行于1月底注册成立,法定代表人郑鑫,4月高管变更后由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出任董事长 [3] 行业竞争与挑战 - 业内预测2024年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淘汰赛进一步打响 [3] - 林杰同时负责领克和极氪品牌营销服工作,需解决如何达成"1+1>2"的协同效果问题 [3]
车企自建电池“起量”,短刀更受青睐
高工锂电· 2025-05-01 09:56
行业会议预告 - 2025高工钠电产业峰会将于6月9日在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主办单位为高工钠电和高工产业研究院,总冠名为众钠能源 [5] - 2025高工固态电池技术与应用峰会将于6月10日在同一地点举行,主办单位为高工锂电、高工储能和高工产业研究院,总冠名为利元亨 [4] 车企电池业务整合动态 - 吉利控股集团在4月23日宣布完成电池业务整合,成立独立运营的浙江吉曜通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平台化策略集中采购、研发及制造以降低成本并提升供应链稳定性 [4] - 吉利此前已布局电池领域:2020年成立耀宁科技,2021年成立耀能新能源,2022年推出金砖电池,2023年成立极电新能源 [6] 车企自建电池产能进展 - 广汽埃安2022年10月成立因湃电池公司,总投资109亿元,首期6GWh量产线于2024年3月导入,目标2025年达36GWh产能 [6] - 蔚来汽车2023年10月成立蔚来电池科技(安徽),自研4680圆柱电池(计划2026年二季度搭载)和磷酸锰铁锂复合电池(计划2026年用于"萤火虫"品牌) [6] - 奇瑞汽车2024年3月完成得壹能源项目一期通线,总投资80.1亿元,布局46系大圆柱电池,目标2025年电池自供率超40% [6] 自建电池装机量表现 - 2024年3月极电新能源、因湃电池、耀宁新能源进入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5名且份额同比增长,而宁德时代等巨头份额微降 [7] 短刀电池技术趋势 - 吉利整合后统一采用神盾金砖电池(磷酸铁锂短刀路线),短刀电池产能占吉曜通行总产能的90% [8] - 广汽因湃电池同样选择磷酸铁锂短刀电池工艺 [8] - 蜂巢能源(原长城汽车动力电池事业部)重点推广短刀电池,通过飞叠热复合技术实现更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9] - 短刀电池在快充、一致性、长寿命方面表现优异,已应用于Stellantis、吉利、长城等车企,并适用于800V高压、4C-6C快充及储能场景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