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端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鸟”塌房,伯希和要摆脱“平替”身份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29 03:50
最近,始祖鸟因一场备受争议的"烟花秀"品牌活动在舆论场上"扑了个大街",形象受损。然而这却让被称为"始祖鸟平替"的国产户外品牌伯希和迎来了机会。后者 已默默启动了港股IPO的进程。 这个创立于2012年的北京品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22年,伯希和在天猫"双11"户外品牌销售榜上还排在第17位。 但转折点恰恰出现在2022年之后,伯希和仿佛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进入发展快车道。 图源:伯希和官网 伯希和如何吃透"始祖鸟平替"红利? 伯希和的快速扩张体现在几个关键维度:其门店网络在近两年迅速铺开,从2022年的39家激增至去年的146家;在资本层面,融资进程也明显加快,先后于2023年 完成4900万元A轮融资,并在2024年完成高达2.88亿元的B轮融资;市场声量上,则在去年签约演员成毅为品牌代言人,成功切入流量赛道。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受益于品牌知名度的持续提升,按2024年零售额计算,伯希和已跻身中国内地三大国产高性能户外服饰品牌之列,市场份额达到 5.2%。 在营销上,伯希和则走了一条从明星引流到专业塑形的复合路径。 早在2014年签约杨坤时,品牌便初尝明星带货红利,随后通过白百 ...
7部门联合发布!利好石化化工行业
上海证券报· 2025-09-27 03:17
行业增长目标 - 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设定为5%以上 [1] 产能调控措施 - 严格控制新增炼油产能 防范煤制甲醇行业产能过剩风险 [1][2] - 科学调控乙烯 对二甲苯新增产能投放节奏 [2] - 严格执行新建炼油项目产能减量置换要求 重点支持石化老旧装置改造和新技术产业化示范 [2] - 炼油能力已达9.55亿吨/年 2025年控制目标为10亿吨以内 [2] - 汽柴油需求出现负增长 行业无盲目扩张动力 [2] 高端产品发展重点 - 支持电子化学品 高端聚烯烃 高性能纤维 特种橡胶 高性能膜材料等关键产品攻关 [1][3] - 加快布局高端精细化学品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新材料中试平台 [3] - 低端石化产品盈利空间有限 企业需向高端化转型 [3] 新兴应用领域拓展 - 培育新能源 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应用场景 [1] - 拓展新能源电池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特种工程塑料等应用 [4] - 中复神鹰推进航空级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满足航空航天需求 [4] - POE材料用于汽车零部件 PEEK材料用于人形机器人骨架 [5]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成为人形机器人灵巧手腱绳主流材料 [5] 智能化转型举措 - 开展人工智能+石化化工行动 加快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6] - 部署针对分离 蒸馏 提纯等典型单元操作的场景模型 [6] - 训练建设石化化工行业大模型 [6] - 中国石油上线昆仑大模型App 中国石化长城大模型用户超10万 日均token用量1.5亿 [6] - 中国海油将人工智能与海上油气生产结合提升开采效率 [6]
小米17Pro Max首发评测:米冲高,要退烧
虎嗅· 2025-09-26 00:54
产品战略与定位 - 小米数字旗舰系列进入平稳发展期后,今年按下加速键推出跨代升级的小米17 Pro Max,从16代直接跃升至17代,体现公司战略转向积极进攻[2][3] - 产品全面对标iPhone,旨在抓住能讨好最多用户的"最大公约数",而非追求行业第一[4] - 目标客群与小米汽车高度重合,女性用户占比显著提升,SU7系列女车主超过40%,实际使用女车主接近50%,显示品牌从极客向泛科技和女性用户扩展[9][11][12] - 公司通过智能家居和汽车成功转化新客户,这些新客户成为旗舰手机主目标群体,产品成为小米有史以来最不极客、最迎合"沉默的大多数"的旗舰机[14][15][99] 设计与工艺 - 摒弃小米13至15代的左上角2×2镜头布局,将镜头deco延伸至机身右侧,并加入背面副屏,设计语言大幅革新[6] - 采用后盖弧形隆起的火山口造型镜头deco,镜头外圈变为锋利直角包边,视觉更精致但可能易刮花[16][18] - 边框弧度显著减小,基本与K80 Ultra保持一致,手感退步但视觉精致度提升[16] - 提供"冷烟紫"配色,接近小米SU7"霞光紫"和YU7"流金粉"漆色,强化与汽车产品的协同效应[9] 核心硬件性能 - 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骁龙8 Elite Gen5)处理器,性能相比前代提升20%[21] - Geekbench 6.5实测CPU单核3515分、多核10666分,GPU 23334分,但分数略低于工程机,可能因系统未更新[22][23] - 散热表现受副屏影响,热源比iPhone更集中[24] - 配备7300mAh巨型电池,支持100W PPS公有协议快充,实测第三方充电器峰值功率达89.2W,兼容性提升[36][37][101] 显示技术突破 - 采用6.9寸大R角直屏,使用M10基材和自研红色发光材料,提升红光发光效率[26][27] - 25%窗口峰值亮度达3500尼特,局部峰值亮度场景效果显著,屏幕功耗比iPhone更低[28] - 独占"超级像素"技术,通过改良OLED蒸镀流程,缩减子像素间距,蓝色子像素以"两个一组"加工,提高开口率、亮度和寿命[29][33] - RGB子像素布局接近正方形,消除彩边现象,显示精细线条和极细文字更通透干净[35] 影像系统升级 - 全焦段5000万像素,主摄和5倍长焦竖向排布,超广角镜头位于deco下方[41][42][44] - 主摄采用1/1.28寸光影猎人950L传感器,搭载LOFIC技术,单帧动态范围达16.5档,超越常见全画幅和中画幅传感器的15档EV[47][48][50] - 5倍潜望长焦在17 Pro和Pro Max采用不同设计,Pro使用JN5传感器(f3.0光圈,20厘米微距),Pro Max使用GN8传感器(f2.6光圈,30厘米微距)[54][55] - 暗光环境下快门速度过慢问题仍未改善,常升至1/50秒,糊片几率较高[60] 副屏功能与应用 - 背面副屏支持主摄级自拍,双击点亮后右划快速打开相机,利用主摄超高宽容度实现高质量自拍,几乎不需避光[62][64] - 新增"大头贴模式",倒计时后自动拍摄多张照片拼接,玩法复古但Y2K韵味浓[65][67] - 录像功能在4K 30帧下背景虚化比iPhone前置自然,美颜效果更丰富,但舒适度不如iPhone的"竖拍横屏视频"[70][71] - 副屏功能完成度不足,仅支持部分动态通知卡片(如倒计时、外卖、音乐),不支持短信、微信通知和付款码,不能直接启动app[90][91] 周边生态与配件 - 推出"复古掌机保护壳"周边,售价299元,内置电池但需单独充电,支持四款内置游戏和RetroArch模拟器,但屏幕尺寸小体验一般[76][78][81][88] - 掌机保护壳影响手机无线充电,需频繁拆装,使用繁琐[80] - 副屏功能可能为"一代单传",明年影像旗舰17 Ultra大概率不加入背屏,更新窗口期仅限今年十月至明年三月[94][95] 定价与市场定位 - 小米17 Pro Max定价5999元(12+512GB),旨在成为"大多数人都买得起的17 Pro Max",正面迎战iPhone[3][101] - 全系列价格:小米17(4499元)、17 Pro(4999元)、17 Pro Max(5999元),电池容量分别为7000mAh、6300mAh、7300mAh[103] - 产品摆脱"性价比"和"发烧"标签,尝试特化功能点,不再追求"水桶机",转向高端化和大众市场[96][100]
纯电动汽车市场向好 车企聚焦高端化转型
中国证券报· 2025-09-25 22:14
● 龚梦泽 熊永红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纯电动技术路线备受关注。随着续航提升、超充普及和基础 设施完善,用户对纯电动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主流车企也开始逐步实现盈利突破。同时,部分车企 借电动化、智能化加速高端市场布局,开始重塑传统豪华车市场格局。 技术快速发展 连一度被视为"烧钱大户"的蔚来,也在经历艰巨挑战后显现转机。今年三季度,凭借乐道L90和ES8等 产品的触底反弹,蔚来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李斌提出的第四季度盈利目标,似乎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在蔚来2025NIO Day的媒体沟通会上,李斌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用户从纯电技术中获得的体验收益 也在不断增加。"乐道L90和蔚来ES8的大前备舱设计,体现了纯电技术的空间优势,这是油车和插混无 法实现的。" "前几年,相比增程式车型,纯电动汽车处于弱势地位,纯电技术所带来的积极体验,比不上消费者对 续驶里程的担心;而今年,消费者对续驶里程的担心开始下降。"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亦表 示,依托纯电技术的发展,用户对纯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正在不断减轻,纯电动汽车的黄金时代正在到 来。 重塑市场格局 与此同时,不断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也让消费 ...
雷军第6次年度演讲,小米实现了什么样的改变?
搜狐财经· 2025-09-25 18:52
小米年度演讲核心内容 - 雷军通过年度演讲传达小米品牌转型与战略升级的核心信息 重点展示公司在芯片和汽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1][3][4] 品牌形象重塑 - 小米通过"玄戒"SoC芯片和汽车业务成功摆脱"低端 廉价 组装厂"标签 将品牌形象提升至科技 高端和创新维度[4][6] - 公司从硬件挑战者转型为具备深度垂直整合能力的科技生态架构师 实现对苹果 华为等全球巨头的对标[6][9] 三大铁律战略升级 - 技术为本实现升维:从成熟技术整合优化转变为底层核心技术的自主创造和定义 标志公司成为技术创造者而非使用者[7] - 性价比重新定义:从价格优势转向"同价位性能最好 同性能价格最低"的高性能价值比 支撑品牌向高端市场突破[9] - 最酷产品生态化:从单一产品工业设计扩展至"人车家"全生态智能体验 构建完整生态系统[9] 商业模式变革方向 - 公司主要收入目前来自硬件和部分互联网服务 但"人车家"生态系统为基于订阅的高利润服务打开广阔空间[9][11] - 未来将从一次性硬件交易向持续性服务订阅转变 硬件作为服务交付入口 服务业务成为长期增长驱动[11] - 汽车业务可推出不同功能订阅包 智能家居领域提供整合安防 能源管理和家庭云服务 全生态层面打造统一云存储 内容和会员体系[11] 战略执行与资源投入 - 公司瞄准新能源汽车和芯片领域投入巨大资源进行高风险商业转型 实现看似不可能的目标[4][6] - 转型过程被描述为充满理想主义和英雄色彩的企业史诗 体现长期坚持和内部革新[4][6]
雷军:跟苹果竞争是漫长且痛苦的过程,时间越长小米越强大
钛媒体APP· 2025-09-25 18:31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公司 坚持技术立业 [2] - 2020年开始高端化探索 未来五年研发投入1000亿元 实际投入1020-1050亿元 新五年规划研发投入提升至2000亿元 [5] - 高端化方法论形成三大引领:科技引领 认知引领 审美引领 [5][11] 研发成果与市场表现 - 自研3nm旗舰SoC玄戒O1芯片发布 成为中国大陆首家 全球第四家具备3nm先进制程设计能力的科技公司 [5] - 手机全球出货量位居前三 连续站稳国内4000-5000元价位第一 今年Q2欧洲市场超越苹果重返第一 [5] - 小米汽车含税均价28.9万元 Ultra款售价50-60万元 两个月20天交付超4万辆 [10][17] 产品创新与竞争策略 - 小米17系列起售价4499元 在电池技术 屏幕技术 散热 传感器等领域超越iPhone17系列 [7][13] - 通过跨代命名重新表达挑战世界第一的决心 全面对标苹果 [7][13] - 在中国手机市场采取持久战策略 目标每年增长1%市场份额 五年做到20% [15][16] 用户结构与品牌定位 - 用户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小米汽车女性用户占比接近半数 [11] - 品牌定位从高性价比极客转变为时尚科技潮人 [11] 行业挑战与应对 - 2022年受全球经济环境和地缘政治影响业绩下滑15% 2023年连续下滑3% [12] - 汽车行业遭遇网络黑公关攻击 支持六部委联合打击黑水军行动 [9][18] - 承认与苹果竞争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需要全方位学习并逐步突破 [9][14] 产能与交付进展 - 汽车工厂自动化率持续提升 通过技改提高生产效率 [17] - 进入汽车行业不到一年半 2024年4月3日交付首辆车 [17] 行业合作与致敬 - 通过顺为和小米早期投资蔚来 小鹏 与理想汽车有大量合作 [19] - 公开致敬理想汽车开创大空间增程SUV路线 推动行业发展 [19]
小米17起售价4499元、对标苹果 雷军今年能否“跳级”圆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15:17
核心观点 - 小米集团发布高端旗舰手机小米17系列 全面对标苹果iPhone 产品定价4499元起至6999元 采用高通骁龙8 Elite Gen5芯片 未搭载自研玄戒芯片[3][4][5][6][8][11] - 公司持续投入自研芯片开发 已投入135亿元研发资金 单次投片成本超2000万美元 但芯片业务与造车同时进行导致资金压力巨大[3][8][9][11] - 小米高端化战略取得进展 国内4000-6000元价位段市占率提升至24.7%和15.4% 并通过"人车家"生态和线下门店扩张推动超高端市场发展[15][16] 产品发布详情 - 小米17基础版售价4499元起 采用龙晶玻璃面板 配备7000mAh电池 续航宣称达苹果两倍[5][6] - 小米17 Pro系列4999元起售 顶配版5999元 配备背屏设计及掌机保护壳 搭载徕卡影像系统[5][6] - 小米17 Pro Max起售价5999元 顶配6999元 升级7500mAh电池及"超级像素"技术[6] - 全系采用骁龙8 Elite Gen5首发芯片 与高通发布实现"无缝衔接"[8] 自研芯片进展 - 小米为全球第四家发布3nm制程手机处理器企业 但新品未搭载自研芯片[8][11] - 芯片研发成本极高:3nm芯片开发费用近10亿美元 7nm约2.17亿美元 5nm达4.16亿美元[9] - 团队认定必须从高端芯片切入 中低端路线"没戏" 但面临技术成熟度与供应链风险[3][9][12] 高端化战略实施 - 国内高端智能手机市占率提升:4000-5000元价位达24.7% 5000-6000元价位达15.4% 同比分别提升4.5和6.5个百分点[15] - 线下渠道建设目标3万家门店 海外计划400-500家 采用直营模式强化控制力[16] - "人车家"生态协同获比亚迪等车企支持 有望导入高质量用户群体[16] 品牌定位挑战 - 消费者认知中长期存在"性价比"标签 4000元以上高端市场竞争力薄弱[15] - 专家建议通过子品牌打造独立高端定位 以区隔现有形象并降低认知冲突[17]
抛弃厂妹机,OPPO“求生”还有几张牌?
36氪· 2025-09-23 11:35
自iPhone 17发布后,各大安卓厂商纷纷坐不住了。OPPO率先展现出强劲的追赶态势,频频在微博等平台为即将于10月16日亮相的新旗舰OPPO Find X9造 势。 OPPO Find系列产品负责人周意保多次通过社交平台预热,高调宣称"Find X9系列全面无死角",将搭载最强影像、最新旗舰芯片、最流畅的ColorOS 16系 统、最优续航能力以及物理四等边设计。 "我们尊重苹果,但也自信,OPPO只做最强,不做平替!"这番话,折射出OPPO近年来从被戏称为"厂妹机"的中低端市场向"ophone"迈进的转变。IDC调 研数据显示,OPPO近年来持续加大中高端产品布局,300美元以上机型占比逐年提升,去年推出的Find X8系列成为关键尝试,首销季度出货量同比前代 增长66%。 也正因如此,即将亮相的Find X9显得更为关键。它不仅要延续Find X8带来的增长势头,更需在产品力与品牌认知上实现实质性突破,才能支撑起OPPO 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1 下沉 "战略": 击穿"厂妹"的终极需求 OPPO曾凭借其"厂妹机"的标签,实践了一套精准的市场定位策略。 不与苹果等争大牌,默默在三四线城市扎根成长,将线 ...
暴跌15%!穷鬼买不起,中产不买账,这家运动巨头要“卖股”了?
新浪财经· 2025-09-18 06:35
核心观点 - 迪卡侬在中国市场面临品牌吸引力下降和盈利能力下滑的双重挑战 主要因低价策略优势减弱、高端化转型受挫及竞争加剧导致[3][5][9][11][15][18][19][25][33][35][37][38] 财务表现 - 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5.5%至7.87亿欧元[9] - 净销售额达162亿欧元 数字销售份额占比20%[11] - 全球业务覆盖79个地区 店铺数量1,817家 销售产品11.8亿件[11] 市场竞争 - lululemon通过高端定位和爆款单品(如瑜伽裤)抢占中产市场 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94%至3亿欧元[11][15][19][26] - 骆驼、探路者以平价策略分流下沉市场[3] - 专业领域(如骑行)面临捷安特等品牌竞争 高端产品线VAN PYSEL未获认可[33][35] 品牌策略与消费者反应 - 涨价策略导致消费者流失 核心性价比优势被削弱[11][18][25][38] - 品牌叙事(如环保理念)未能有效触达主流消费者 缺乏类似lululemon的情感联结[40][43][45] - 2025年挖角lululemon首席营销官张晓岩 试图复制高端化成功但未达预期[24][25] 本土化与创新尝试 - "尿素袋"营销事件意外出圈 契合中国怀旧文化和"松弛感"需求[49][50][52] - 优化供应链并回归平价策略 重新吸引消费者关注[55][58] - 持续深耕中国市场需求 依托全产业链提升本地化适配度[58]
穷鬼买不起,中产不买账,这家运动巨头要“卖股”了?
创业邦· 2025-09-18 03:09
核心观点 - 迪卡侬在中国市场面临增长困境 核心问题包括价格优势丧失、高端化转型受挫、竞争加剧及消费者流失 [7][16][18][21][24][34][49][64] - 公司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5.5%至7.87亿欧元 显示盈利能力恶化 [16] - 竞争对手如lululemon(2025年Q2净利润同比增长94%)和Salomon通过精准定位和品牌叙事成功抢占市场份额 [17][22][27][37] 财务表现 - 2024年净销售额162亿欧元 净利润7.87亿欧元 同比下滑15.5% [16] - 电子商务销售占比20% 全球业务覆盖79个地区 门店数量1,817家 年销售产品11.8亿件 [16] - 阿迪达斯2025年Q2净利润突破3亿欧元(约25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94% 形成鲜明对比 [17] 竞争环境变化 - lululemon通过瑜伽裤等爆款单品精准定位24-40岁高收入人群 强调女性 empowerment 和健康生活方式 [27][29][30] - 户外品牌Salomon、平价品牌骆驼和探路者瓜分下沉市场 [7][21] - 迪卡侬高端子品牌VAN RYSEL碳纤维公路自行车遭遇专业骑手和普通消费者双重冷落 [42][44][48] 战略失误 - 涨价策略导致核心价格优势丧失 消费者产生背叛感 [18][20][35] - 高端化转型缺乏品牌叙事和质量支撑 未能建立情感连接 [34][54][56][60] - 试图复制lululemon模式(如挖角其首席营销官)但未成功 因品牌定位本质差异 [32][37] 品牌与消费者关系 - 消费者选择迪卡侬的核心动因为性价比(如39.9元速干衣、19.9元手套)而非品牌理念 [11][14][35] - 环保叙事未能有效打动主流消费群体 相比lululemon的"个人成长"叙事缺乏感染力 [60][62] - "尿素袋"营销事件意外出圈 通过怀旧元素和松弛感话题重获关注 [65][68][70][71] 未来方向 - 需提升产品质量匹配价格 强化供应链回归平价策略 [56][73] - 深入挖掘中国市场需求 依托全产业链打造本土化运动解决方案 [77] - 出售中国子公司30%股权 反映资本层面调整压力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