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不足

搜索文档
刘世锦:中国资本市场增量资金来源,或已发生转折性变化
证券时报网· 2025-09-27 08:07
(原标题:刘世锦:中国资本市场增量资金来源,或已发生转折性变化) "中国经过这么多年,已经积累了非常大规模的社会净财富。银行储蓄利率很低,净财富要增长只有进 入资本市场。所以资本市场增量(资金)的来源和过去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9月25日,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第四届五矿产业金融论坛上如此表示。 刘世锦以"'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战略与政策"为题讲述建设金融强国时谈 到的前述看法。他还谈到,需求约束、消费不足是"十五五"期间我国面临的最为紧迫且严峻的挑战,建 议重点推动三个领域结构性改革以有效扩大消费。 消费结构性偏差问题"水落石出" 刘世锦表示,近年来,中国经济疫后复苏进程尽管有曲折,但总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前两年分别实现 5.2%和5%的增长目标,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居前。 另外,宏观经济面临日益增大的需求下降压力,GDP平减指数连续9个季度处于负增长状态。从2010年 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中速,同时约束由供给转向需求。需求约束主要不是投资不足,而 是消费不足。这依然是"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最为紧迫且严峻的挑战。 "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不论是与现阶段国际 ...
刘世锦:中国资本市场增量资金来源,或已发生转折性变化
券商中国· 2025-09-27 07:52
"中国经过这么多年,已经积累了非常大规模的社会净财富。银行储蓄利率很低,净财富要增长只有进入资本 市场。所以资本市场增量(资金)的来源和过去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9月2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 主任刘世锦在第四届五矿产业金融论坛上如此表示。 刘世锦以"'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战略与政策"为题讲述建设金融强国时谈到的前 述看法。他还谈到,需求约束、消费不足是"十五五"期间我国面临的最为紧迫且严峻的挑战,建议重点推动三 个领域结构性改革以有效扩大消费。 消费结构性偏差问题"水落石出" 刘世锦表示,近年来,中国经济疫后复苏进程尽管有曲折,但总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前两年分别实现5.2% 和5%的增长目标,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居前。 另外,宏观经济面临日益增大的需求下降压力,GDP平减指数连续9个季度处于负增长状态。从2010年一季度 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中速,同时约束由供给转向需求。需求约束主要不是投资不足,而是消费不足。 这依然是"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最为紧迫且严峻的挑战。 "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不论是与现阶段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典型经济体相同发展阶段平均水平相 比,都存在相 ...
中国的高储蓄模式,是奇迹还是陷阱?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09-26 07:30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比较主流的观点之一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故事就是一部" 储蓄的奇迹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到如 今成为世界制造业和出口大国,中国靠的是一种"高储蓄—高投资"的发展模式【1】。道理不复杂:老百姓少消费、多存钱,政府和企业就能拿到足够的资 金搞投资。修路、建桥、盖厂房,GDP自然飞速增长。 这个模式在头二十年确实管用。从九十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GDP年均增速超过10%,而居民收入也以每年6-7%的速度上涨。虽然收入增速比不上 GDP,但在老百姓眼里,口袋确实鼓了不少【1】。就像一个家庭,父母拼命加班挣钱,把大部分钱拿去买房子、装修,孩子的零花钱增加虽然是小头,但 还是比过去多很多,所以短期内也能接受。 问题是,这种模式一旦走到尽头,副作用就会慢慢显现。 储蓄率过高,意味着消费不足,结果是产能必须靠出口来消化 。2007年前后,中国的经常账户 顺差一度达到GDP的10%【1】。这在经济史上非常少见。换句话说,中国生产得比消费得多得多,于是把多余的产能卖到海外。美国和欧洲的消费者成 了"平衡器",买下了中国的货,也承担了由此带来 ...
“反内卷”,从修复家庭账本开始——经济学家高柏谈增长的体感
搜狐财经· 2025-09-12 11:14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 中国长期依赖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 通过压低工资和福利保持竞争力 导致居民消费能力受限 [7] - 2008年后转向供给侧内需模式 将家庭财富深度绑定房地产 进一步抑制消费能力 [10] - 当前面临贸易战 科技战 金融战三重压力 外部环境复杂性加剧 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11][12] 三大历史长周期同频共振理论 - 全球化钟摆运动 霸权更迭与科技革命三大周期叠加 周期长度达百年级别 [4] - 中国改革开放恰逢全球化从保护主义转向市场力量的窗口期 融入全球生产体系 [5] - 当前处于逆全球化趋势 地缘政治冲突与人工智能革命三重转折点叠加时期 [20] 福利国家建设的紧迫性 - 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结构性欠账 家庭风险预期升高导致消费保守 [3] - 人工智能革命可能颠覆按劳分配原则 需建立普遍收入保障制度 [13][14] - 福利国家是内循环发展模式的基础 能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和风险抵御能力 [21][22] 房地产行业转型 - 房地产与经济增长关系发生反转 人口结构变化使行业难以维持长期增长动力 [15] - 高房价对制造业形成抑制 有限财政资源需谨慎投向保障房而非支撑房价 [17] - 房价回调为改革提供条件 建议地方政府收购库存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 [16]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 缩小区域差距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 避免部分地区面对外部竞争时陷入被动 [18] - 通过产业扩散而非再分配实现共同富裕 鼓励发达地区企业在中西部投资设立分支机构 [19] - 区域均衡发展有助于构建强劲国内市场 提升国际经济博弈话语权 [21] 产业政策与全球化应对 -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30% 外贸顺差接近1万亿美元 但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压力 [20] - 需完善产业政策与多边合作机制 增强外循环稳定性与韧性 [21]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与福利国家建设相结合 实现"休养生息"与"强筋壮骨"并重 [19][22]
瑞达期货铝类产业日报-20250818
瑞达期货· 2025-08-18 08:3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氧化铝基本面或处于供需小幅增加、需求稳定阶段,现货货源较宽松、库存或小幅积累,建议轻仓逢高抛空交易[2] - 电解铝基本面或处于供给相对持稳、需求暂弱局面,产业库存小幅积累,铝水比例下滑,期权市场情绪偏多头,建议轻仓逢高抛空交易[2] - 铸造铝合金基本面或处于供给有所收减、需求淡季趋弱阶段,产业库存持续积累,建议轻仓逢高抛空交易[2] 各目录总结 期货市场 - 沪铝主力合约收盘价20,600元/吨,环比降170元;氧化铝期货主力合约收盘价3,171元/吨,环比降34元[2] - 主力 - 连二合约价差沪铝为30元/吨,环比升25元;氧化铝为6元/吨,环比升27元[2] - LME铝注销仓单14,100吨,环比降125吨;LME电解铝三个月报价2,603美元/吨,环比降21美元;LME铝库存479,550吨,环比降125吨[2] 现货市场 - 上海有色网A00铝20,550元/吨,环比降160元;氧化铝现货价3,215元/吨,环比降5元[2] - 长江有色市场AOO铝20,680元/吨,环比降190元;基差铸造铝合金260元/吨,环比降450元;基差电解铝 -50元/吨,环比升10元[2] 上游情况 - 氧化铝开工率84.01%,环比升1.52%;产量774.93万吨,环比升26.13万吨;产能利用率84.75%,环比升0.45%[2] - 氧化铝需求量696.19万吨,环比降23.83万吨;供需平衡27.14万吨,环比升52.40万吨[2] 产业情况 - 原铝进口数量192,314.5吨,环比降30,781吨;出口数量19,570.72吨,环比降12,523.35吨[2] - 电解铝总产能4,523.20万吨,环比升2.50万吨;开工率97.78%,环比升0.10%[2] 下游及应用 - 铝材产量587.37万吨,环比升11.17万吨;出口数量未锻轧铝及铝材54.00万吨,环比升5.00万吨[2] - 再生铝合金锭产量61.89万吨,环比升0.29万吨;出口数量铝合金2.58万吨,环比升0.16万吨[2] 期权情况 - 沪铝主力平值IV隐含波动率9.69%,环比升0.0080;沪铝期权购沽比1.09,环比降0.0644[2] 行业消息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要用抓投资的政策力度和资金投入去抓消费[2] - 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1 - 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2] - 央行提出落实落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促进物价合理回升[2] - 美国特朗普政府扩大对钢铁和铝进口征收50%关税范围,8月18日生效[2] - 2025年7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13.3%和14.7%;1 - 7月累计产销量同比增长12.7%和12%[2]
刘世锦:建议通过结构性改革减少消费不足的结构性偏差
新华财经· 2025-08-16 12:50
核心观点 - 现阶段消费不足是一种结构性偏差 需要用抓投资的政策力度和资金投入去抓消费 减少结构性偏差并形成稳增长促转型的新动能 [1] 消费结构问题 - 消费不足主要表现为居民服务消费占GDP比重明显偏低 [1] - 重点需要提升教育 医疗 保障性住房 社保等发展性服务的消费能力 [1] - 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的明显增加是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目标 [1] 住房结构性改革 - 以农民工为主的新市民刚性住房为重点解决住房结构性不足问题 [1] - 允许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等渠道筹措资金收购滞销住房转为保障性住房 [1] - 可开工建设新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并向新市民提供租赁或销售 [1] - 房地产有效扩大需求是止跌回稳的最重要举措 [1] 养老保险体系改革 - 城市职工和农村居民养老金差距接近30倍 [2]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落差制约中国一半左右人口的消费增长 [2] - 建议通过国有权益资本划拨社保基金并进入资本市场运作 [2] - 分两个阶段提升农村居民养老金水平 三年内达到每月620元 五年内达到1000元 [2] 城市化发展 - 核心城市通常占城市人口比重30%左右 中小城镇可容纳60%以上城市人口 [2] - 重点加快都市圈范围内中小城镇建设带动第二轮城市化浪潮 [3] - 推动城乡之间人员 土地 资金等生产要素双向顺畅流动 [3] - 盘活农村土地等要素资源拓展市场化配置渠道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3] 收入群体目标 - 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由目前4亿人增长到8至9亿人 [3] - 通过提高城镇化比例和质量拉动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增长 [3]
如何有效提振消费,刘世锦最新发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6 09:12
核心观点 - 当前经济面临需求不足挑战 主要矛盾是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 特别是服务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结构性偏差[3] - 建议采用与投资相当的政策力度和资金投入来刺激消费 将提升消费占GDP比重作为稳增长的硬任务[1][6] - 通过三大结构性改革破解消费不足问题:保障性住房体系改革 养老保险体系改革 以及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推动第二轮城市化[7][9][10][12] 消费不足的结构性特征 - 消费率在国际比较和发展阶段层面均处于偏低水平 这种偏差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发展型服务消费领域[3] - 近三亿农民工和近两亿进城农民工构成消费最大缺口 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3] - 终端需求(消费+非生产性投资)不足导致价格低迷和名义增长低于实际增长等现象[4] 政策建议方向 - 用抓投资的资金力度抓消费 将消费占比提升至合理水平作为硬任务[1][6] - 重点保障农民工等新市民群体刚性住房需求 允许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收购滞销房转保障房[9] - 通过国有资本划拨社保基金和完善缴费制度 在5年内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升至1000元/月[10][11] - 推动中小城镇建设容纳60%以上城市人口 通过城镇化率提升至75%以上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十年倍增[12] 增长维度分析 - 增长高度由技术创新推动(如DeepSeek和人形机器人) 但增长宽度不足制约整体发展 后者取决于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改善[5] - 解决增长宽度问题需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否则将约束增长高度提升[5][6]
进口减少,表明我国消费不足?结论下得过于草率,一起来探究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7-21 12:08
消费表现与进口减少的背离现象 -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 反驳进口减少反映消费不足的观点 [1] -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40元人民币 名义增长5.3% 实际增长5.4% [3] -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309元人民币 名义增长5.2% 实际增长5.3% 显示消费未萎缩 [3] - 五一假期国内出游人次3.14亿 同比增长6.4% 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 同比增长8.0% [3] - 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52% 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3] 国产商品竞争力提升与进口替代 - 国产品牌在电子产品 汽车 日化用品等领域竞争力增强 蚕食进口商品份额 [5] - 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市场份额超80% 消费者更注重性能与性价比 [5] - 国产新能源汽车崛起 上半年汽车进口金额暴跌37.9% 汽车出口增长9.4% [5] - 家电 家具 服装 美妆领域国产品牌表现亮眼 政策激励进一步挤压进口市场 [5] - 半导体 医疗器械 工业机器人等领域自主化程度提高 减少进口依赖 [5] 大宗商品价格与外部环境影响 - 原油 铁矿砂 大豆进口均价同比跌幅超10% 拉低整体进口增速2.7个百分点 [8] -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进口金额减少 若价格持平则进口可保持正增长 [8] - 全球芯片供应链波动 国际物流成本上升 技术出口限制抑制进口增长 [6][8] - 企业库存调整策略阶段性影响进口数据 [8] 产业结构升级与政策导向 - 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 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自主化程度提升 [5] - 政策推动供应链安全 鼓励优先采购国产设备与材料 [6] - 消费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共同导致进口减少 [8] - 高端制造业发展趋势将延续 但关键领域仍依赖进口 [9]
14亿人,为何拉不动内需?
搜狐财经· 2025-07-06 11:56
中国消费不足现状与衡量 - 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7.2%,比38国平均水平53.8%低16.6个百分点,2023年最终消费率55.64%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 [2][3]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降至3.5%,北京上海消费增速分别下降14.1%和13.5%,远低于历史8%以上的增速水平 [2][4] - 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仅62%,较38国平均92.3%差距显著,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60%与国际平均58.2%相当 [2][6][8] 消费不足核心原因 - 居民负债压力:城市家庭房地产债务占收入比重达137.9%,房贷占家庭负债超60%,刚需家庭债务收入比高达151.3% [9] - 收入分配失衡:2021年高收入组占总收入46%而低收入户仅占4.5%,高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显著低于低收入群体 [10][15] - 社保体系差异:中国社保缴费率合计约40%,远超美国12.4%,医疗养老教育自付比例高强化预防性储蓄动机 [11] 消费群体差异特征 - 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30%却贡献50%消费,2030年占比预计超50%将成为核心驱动力 [13][27] - Z世代(1995-2009年出生)47%存在冲动消费,56.6%通过电商购买养生品,消费行为显著区别于传统群体 [17][24] - 城乡差距: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但消费绝对值差距仍显著,中部地区消费差异呈扩大趋势 [19] 国际比较与结构差异 - 中国服务消费占比46%明显低于美国68.5%、日本57.7%,人均GDP1.3万美元阶段服务消费将成主要增长点 [20][21][26] - 劳动报酬占GDP比重52.4%高于38国平均43.6%,但财产净收入3.2%远低于美国10.3%和全球平均6.2% [2][21] - 居民储蓄率43.4%显著高于美国17.9%和日本30.4%,周工作时间48.6小时远超美日39小时水平 [21] 数字化转型与未来趋势 - 数字消费推动新零售渗透,17.9%消费者选择线上线下融合模式,Z世代56.6%通过电商购买健康产品 [17][24] - 2030年城乡居民服务消费预计超2万元,耐用消费品进入更新周期,服务消费占比将加速提升 [25][26][27] -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带动区域收入差距缩小,中西部消费升级三大趋势显现 [19]
刘世锦:建议“翻倍式”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先拿出5000亿
和讯· 2025-04-14 10:47
经济增长与高收入门槛的挑战 - 中国正处于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的关键时期 2021年距离门槛仅差一两百美元 但四年后差距略有拉大 主要受疫情冲击 价格低迷和人民币贬值影响 [2] - 世界银行高收入门槛每年增长约4% 中国人均收入现价美元增速需超过该阈值才能跨越 当前形势需警惕风险 [3] - 与日本90年代相比 中国尚未跨越高收入门槛 城乡差距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显著差异 现阶段需特别关注保持中速增长 目标5% 底线4% [3] 消费不足的原因与影响 - 中国消费占GDP比重较OECD国家低20个百分点 呈现结构性偏差 主要源于重投资轻消费的体制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且城乡差距大 [4][5] - 城乡居民养老金差距显著 城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均6000元 城镇职工3000元 而95%农村参保者仅220元 相差10-15倍 [5] - 服务消费不足与城市化率偏低相关 中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67% 户籍人口仅48%-49% 低于OECD国家70%-80%的水平 [6] - 政府部门持有38%的社会净资产(291万亿元) 其中国有权益资本132.6万亿元 远高于OECD国家5%以下的占比 财富分配向投资倾斜抑制消费 [7] 经济增长的维度分析 - 经济增长高度体现为通过创新(如DeepSeek AI和人形机器人)提升效率 但可能加剧就业替代 凸显宽度不足问题 [8][9] - 经济增长宽度反映社会成员有效需求能力 当前收入差距导致9亿低收入群体消费受限 需通过教育 社保等改善 [8] - 过去房地产和基建支撑终端需求 当前两者回落暴露消费占比偏低的短板 终端需求不足引发价格低迷 产能过剩等问题 [10] 扩大消费的策略与建议 - 需将消费占GDP比重差距缩小15个百分点作为硬任务 重点推进城市化 缩小收入差距 强化社会保障 [12] - 建议从刺激资金划拨5000亿元 将1.7亿农民月养老金从220元提升至400元 国有资本可大规模划转至养老基金 [12] - 测算显示农村消费倾向达0.8 1万亿元投入可拉动GDP增长1.2万亿元 贡献近1个百分点的增速 [14] - 中长期目标为三年内农民养老金提至600元(当前农村低保水平) 五年内达1000元 仍显著低于城镇水平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