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替代
icon
搜索文档
天成自控“走出去战略”布局日本市场,推出员工持股激励计划 共谋长远发展
全景网· 2025-09-28 14:33
员工持股计划 - 公司推出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 锁定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人员合计不超过11人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5%以上股东不参与 [1] - 员工持股计划合计不超过300万股 自筹资金总额不超过1632万元 占公司总股本0.76% 受让价格5.44元/股 [1] - 锁定期分12个月和18个月两期解锁 每期50% 业绩考核以2024年营收为基数 2025年增长率不低于20% 2026年增长率不低于38% [1] 国际化战略布局 - 公司拟以1000万元设立日本全资子公司并投资仓储中心及生产基地 深化亚太市场布局 [1][3] - 通过设立新加坡泰国子公司和生产基地 配套国内客户国际化战略并开拓海外市场 提升国际客户响应能力和就近供应能力 [3] - 日本工程机械市场预计2030年达140.805亿美元 2023-2030年复合增长率2.7% 公司借助现有卡特彼勒小松等客户关系切入日本市场 [4] 业务发展现状 - 公司构建工程机械与商用车座椅 乘用车座椅 航空座椅三大业务板块 实现座椅骨架滑轨调角器等核心零部件自制 [2] - 乘用车座椅国产替代加速 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全系电动化及按摩通风加热零重力功能普及 单车价值量逐步提升 [2] - 2025年上半年乘用车座椅业务营收5.21亿元 同比增长59.65% 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累计配套车型总量超107万辆 [3] 产能与区域布局 - 在郑州宁德天台生产基地基础上 持续推进武汉滁州济南湘潭生产基地建设 通过收购长沙华成布局长沙及周边市场 [3] - 商用车和工程机械座椅销量开启恢复性增长 在手项目逐步投产促进产能利用率提升 推动毛利率改善 [4][5] 新业务拓展 - 公司积极拥抱低空经济 与峰飞沃飞长空高域等低空产业领军企业建立深度合作 发挥轻量化材料研发生产和适航取证经验 [5] - 通过人才激励技术驱动全球布局的战略协同 在全球市场打开更大空间 [5]
薄膜沉积设备国产化破局:新工艺驱动下的战略突围与投资展望(附85页PPT)
材料汇· 2025-09-28 14:29
行业背景与市场格局 - 美国BIS在2024年12月修订出口管制条例,针对高深宽比结构和新金属材料(如钌、钼)的尖端薄膜沉积设备实施新管控,将中国半导体产业链锁定在中低端环节 [2] - 芯片结构根本性变革重塑薄膜沉积设备市场格局,为国产厂商提供换道超车窗口 [3] - 薄膜沉积设备占芯片制造设备资本开支70%-80%,其重要性随制程先进化呈指数级增长:90nm工艺需约40道工序,3nm工艺激增至超100道工序,薄膜材料从6种增至近20种,薄膜颗粒控制要求从微米级跃升至纳米级(≤5nm) [3] - 2023年中国薄膜沉积设备市场规模达479亿元,但国产化率仍低于25% [6][7] - 中国大陆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2024年销售额达495.5亿美元,占比42% [55][62] 薄膜沉积设备国产化现状 - 国内薄膜沉积设备主要厂商包括北方华创、拓荆科技、中微公司、盛美上海、微导纳米、晶盛机电 [7][58] - 其他设备国产化率:光刻机<1%、刻蚀设备>25%、量测设备<5%、清洗设备>30%、CMP设备>30%、离子注入机<10% [7][58] - 全球薄膜沉积设备市场高度垄断,应用材料、泛林集团、TEL等国际巨头占据主导地位:CVD市场CR3达70%,PVD市场应用材料占比85%,ALD市场ASMI和TEL合计占比75% [72][76] 技术演进与创新方向 - 芯片制造从2D平面走向3D立体,驱动薄膜沉积设备技术重心与市场结构变革 [9] - PVD技术通过离子化升级应对高深宽比结构,国产PVD设备已实现逻辑/存储芯片金属化制程28nm至3nm节点全覆盖,并在钨栓塞黏附层(钛离子PVD)和隔离层(氮化钛CVD)等关键工艺批量应用 [10][11] - PECVD占薄膜沉积设备市场33%,因其低温沉积(400℃ vs LPCVD 700℃)特性适配28nm以下节点介质薄膜要求 [13][87] - 专用CVD成为突破利器:HDPCVD通过"沉积-刻蚀-沉积"循环实现高深宽比(<5:1)沟槽无孔洞填充,是3D NAND层数突破关键;SACVD在次常压环境下通过臭氧/TEOS反应实现<7:1深宽比填充,是45nm以下逻辑电路制造关键 [15][16] - ALD需求受三大引擎驱动:逻辑芯片GAA结构需要沉积High-K栅介质(如HfO₂)、金属栅极(如TiN)及内侧墙Low-K介质;DRAM电容深宽比达100:1,需均匀填充ZAZ电介质叠层;3D NAND千层堆叠使ALD设备需求增长7倍以上 [19][20][22][26] - 国产ALD设备已在28nm产线实现High-K介质沉积,并在存储芯片钨填充、DRAM电容结构等细分领域批量应用 [24] 国产厂商发展策略 - 采用差异化切入策略:在巨头垄断的通用型PECVD市场,从3D NAND所需HDPCVD、SACVD等专用设备切入;在逻辑芯片金属栅极竞争红海,聚焦存储芯片钨沉积应用 [25] - 技术卡位下一代工艺节点:提前布局PEALD和Thermal ALD,在GAA、3D DRAM等新兴结构研发中与晶圆厂共同开发工艺 [27] - 平台化延伸提升客户粘性:从单一PVD或CVD设备向PVD/CVD/ALD/外延/电镀全产品线扩展,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27] - 产业链协同创新:设备厂商与上游材料、零部件企业(靶材、前驱体、射频电源)联合攻关,实现整体解决方案性能提升 [27] 投资逻辑与关键赛道 - 投资核心逻辑是寻找能在特定先进工艺窗口实现闭环而不仅是单机替代的公司 [28] - 关键赛道包括:ALD集成商(具备PEALD与Thermal ALD双线能力并能提供工艺配方)、专用CVD专家(在HDPCVD、FCVD等填充工艺具有know-how积累)、前驱体与材料伙伴(共同开发新型High-K材料、金属有机前驱体) [29][30][31] - 延伸投资机会:量测与过程控制设备(晶圆缺陷检测、薄膜量测)、集成式解决方案(沉积+刻蚀+退火多工艺集成)、技术可迁移性(从光伏、显示、功率器件向集成电路迁移) [32] - 核心零部件卡脖子环节:等离子体源/射频电源(技术壁垒极高)、真空系统与部件、精密陶瓷件(静电吸盘、气体分配盘) [34][35][36] - 零部件投资视角:验证壁垒形成护城河、平台型零部件公司(横跨沉积/刻蚀/离子注入等多类设备)、材料-部件一体化公司(掌握特种陶瓷材料到精密加工全流程) [36][37] 产能与需求增长驱动 - 全球晶圆厂产能稳步增长,25Q1产能达4270万片/季度(约当12英寸),半导体Capex在24Q3反弹后预计25Q1同比增长16%,其中WFE季度支出达260亿美元 [51][62] - 2018-2025年全球新建晶圆厂项目171座,中国大陆占74座(43%),其中53座为12英寸项目 [68] - 以中芯国际产线为例,薄膜沉积设备数量占比约20%,12寸产线占比更高(23.74%) [66][67][69] - 工艺进步驱动设备需求:3D NAND层数从128层向1000+层迈进,薄膜沉积设备占产线资本开支比例从2D时代18%增长至3D时代26% [81][86]
碳陶制动盘在小米SU 7和BYD仰望U7的应用:下一个汽车“标配”?
材料汇· 2025-09-28 14:29
碳陶制动盘发展趋势 - 碳陶制动盘向轻量化、耐高温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满足新能源车对制动系统升级的需求 [3] - 新能源车加速电动化、智能化与高端化演进,高性能车型需求从动力输出转向全维度驾控体验升级 [7] - 制动盘作为制动系统核心部件,通过摩擦力将动能转为热能实现制动,碳陶材料解决传统材料热衰退痛点 [13][19] - 碳陶制动盘以碳纤维为增强体、碳化硅陶瓷为基体,比重不到钢的1/4,抗拉强度为钢的7-9倍,可耐受1650℃高温,使用寿命达50-100万公里 [19] - 簧下减重优势显著,一对380mm碳陶制动盘重量12kg,较灰铸铁制动盘32kg等效减重100kg,提升新能源车续航25km [20] - 碳陶制动盘分为短纤盘和长纤盘,短纤盘成本低制备快但韧性有限,长纤盘强度高但成本高制备周期长 [22][23]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分为上游原材料供应与设备、中游制造加工、下游应用三个环节,覆盖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 [29] - 上游原材料成本占比超40%,碳纤维为最大单项成本,高纯度碳化硅占原材料成本约40% [32] - 中游制造工艺中高温处理环节成本占比50%以上,高能耗设备推升电费与维护费用 [32] - 碳纤维行业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2024年中国碳纤维运行产能150,130吨,全球占比48.6%,T300级价格从2015年200万元/吨降至2023年80-100万元/吨 [36] - 碳纤维需求从2017年不足3万吨提升至2024年8万吨,7年总增长率超160%,2024年国产化率升至80.46% [38] - 中游国际厂商如Brembo、Surface Transforms主导,中国四类公司加速切入:专业碳基材料制造商、航空技术转化企业、传统制动系统供应商、多元化材料集团 [44] 市场空间预测 - 预计2026年中国新能源车碳陶制动盘市场空间73-115亿元,其中30-40万车型渗透率20-30%,40万以上车型渗透率30-40% [54] - 预计2030年全球飞机碳陶制动盘市场空间约20.3亿美元,2024年价值1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5.7% [55][57] - 波音公司预测未来20年中国需要6,810架新飞机,总价值1.025万亿美元,2035年民航碳陶制动盘新增总需求约24.0万盘 [60][61] - 飞行汽车(eVTOL)标配碳陶制动盘,中国低空经济规模2030年有望达2万亿元,飞行汽车规模约5000-6000亿元 [68] 国产替代进程 - 中国厂商复用碳碳复合材料技术链实现弯道超车,长纤维工艺材料性能优于海外主流方案 [72] - 深度降本策略通过原材料国产化、高效致密化工艺、自动化生产与供应链垂直整合实现 [78] - 技术标准化与法规加速碳陶制动盘放量,欧盟"绿色协议"和美国IRA法案对汽车减排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双碳"战略推动轻量化发展 [86][87] - 欧7标准首次将制动颗粒物纳入监管,碳陶制动盘凭借粉尘排放减少90%的优势成为合规方案 [87] 投资标的分析 - Brembo为全球碳陶制动系统龙头,市占率超60%,技术壁垒源自航空航天碳陶制动技术,2024年亚洲市场增长强劲,中国销售额增长7.7% [89][90][101] - 金博股份是中国领先碳陶制动盘供应商,光伏热场市占率超50%,建成全球首个年产40万盘自动化生产线,产品应用于小米SU7 Ultra [103][104] - 天宜新材是中国高铁制动材料龙头,独创针刺-熔渗复合工艺,产品孔隙率控制在5%以下,获得头部新能源车企3个重点车型定点 [110][111] - 金麒麟专注摩擦材料及制动产品,2022年与布雷博成立合资公司,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87.12%,覆盖欧美70余国 [117]
绿的谐波(688017):国产谐波减速器龙头启航,乘机器人东风打开成长新纪元
湘财证券· 2025-09-28 13:47
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1][5] 核心观点 - 绿的谐波作为国内谐波减速器龙头,凭借自主开发的P齿型技术打破外资垄断,2023年国内销量占比26%高于哈默纳科的9% [4] - 人形机器人发展将大幅提升谐波减速器需求(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需14个谐波减速器vs工业机器人平均3.5个),为行业带来增量空间 [3][61][66] - 公司机电一体化产品快速增长,2020-2024年营收从0.08亿元增至0.53亿元,毛利率维持在34.49%-41.14%水平,成为新增长曲线 [4][86]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为5.68/7.14/9.19亿元,同比增长46.67%/25.65%/28.78%;归母净利润1.18/1.42/1.77亿元,同比增长109.41%/21.11%/24.36% [5][91] 行业地位与技术优势 - 2024年全球谐波减速器产能份额中哈默纳科占40.4%,绿的谐波占12.0%位列第三 [3][68] - 自主研发P型齿结构提升输出效率和承载扭矩,Y系列谐波减速器实现10弧秒以内传动精度 [79][81] - 客户覆盖UR、埃斯顿、埃夫特等国内外龙头厂商,并进入ABB供应链 [4][85] 财务表现 - 2025年H1营业收入2.51亿元(同比+45.82%),归母净利润0.53亿元(同比+45.87%) [4][25] - 谐波减速器及金属部件是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营收占比85%,毛利占比83% [20] - 研发费用率保持高位,2025年H1达9.16% [31] 产能与项目进展 - 年产50万台精密减速器项目进入全面达产阶段,2025年启动"新一代精密传动装置智能制造项目"建设 [89][90] 行业前景 - 2024年中国谐波减速器消费量79.55万台(同比+18.86%),2025年预计达95.75万台 [47] - 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中减速器成本占比35%,人形机器人放量将显著提升需求 [38][61] - 政策支持明确,《"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翻番 [53]
电子化学品国产替代黄金机遇三大赛道龙头迎来高光时刻
新浪财经· 2025-09-28 13:11
行业全景 - 电子化学品是半导体制造的"血液",贯穿晶圆制造全过程,占芯片总成本的10%-20%,直接决定芯片的性能与良率 [1] - 2025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将达700亿美元,同比增长6%,中国关键电子材料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40.8亿元,同比增长21.1% [2] - 全球12英寸晶圆月产能预计到2028年达1110万片,2024-2028年复合增长率约7%,7nm及以下先进制程月产能预计由2024年85万片增至2028年140万片,复合增长率高达14% [2] - 电子化学品三大核心赛道包括光刻胶、湿电子化学品和电子特气,分别被誉为半导体制造的"精密画笔"、"专业清洁工"和"隐形氧气" [2] 核心逻辑 - 电子化学品具有独特的耗材属性,晶圆厂正常生产就会有稳定的耗材采购需求,不受短期扩产节奏波动影响,形成高频复购特性 [3] - 头部耗材企业安集科技、上海新阳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3.17%、35.67%,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0.53%、126.31%,盈利增速远超营收 [3] - 客户粘性极强,一旦通过验证进入供应链,更换供应商需重新开展复杂验证(耗时6-12个月),还可能面临良率波动风险 [3] - 国产替代空间存在结构性差异:光刻胶领域国产化率不足10%,EUV光刻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湿电子化学品整体国产化率约50%,但28纳米以下先进制程仍依赖进口 [3][4] 重点公司分析 - 安集科技是国内CMP抛光液领军企业,全球市场份额从2021年5%提升至2023年8%,在中国大陆地区占据CMP抛光液市场30.8%份额 [5] - 江化微产品覆盖G2-G5等级,可满足12寸、28nm及更高技术节点需求,在半导体领域用户覆盖率超过80%,2023年总营收10.30亿元,在225亿元市场规模中市占率约4.58% [6] - 南大光电自主研发的ArF光刻胶已有三款通过关键客户验证并实现少量销售,覆盖90-28nm技术节点,宁波基地高端光刻胶产线2025年量产规模有望扩大 [7] - 华特气体已实现50余种产品进口替代,光刻气是国内唯一同时通过ASML和GIGAPHOTON认证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 [8] - 雅克科技在先进前驱体材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并购和自主研发形成包括硅微粉、前驱体、光刻胶在内的完整产品线 [9][10] 市场规模与需求 - 2025年1-7月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1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1.1% [1] - 2025年中国大陆湿电子化学品总需求预计达468.5万吨 [6] - 电子特气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64亿美元 [8] 技术发展趋势 - 先进制程对电子化学品的纯度要求极为严苛,为技术领先企业创造巨大机遇 [2] - 半导体工艺向5nm、3nm及更先进节点迈进,电子化学品将向高纯化(杂质控制需达"ppt级")、功能化(适配新型材料)、绿色化(符合双碳目标)方向发展 [12]
碳陶制动盘行业深度报告:碳陶制动盘:高端标配,自主向上
爱建证券· 2025-09-28 13:06
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 [2] 核心观点 - 碳陶制动盘凭借轻量化、耐高温、高性能优势 正从超跑市场向30万级高端新能源车下沉 预计2026年中国市场规模达73-115亿元 [2] - 需求受轻量化、智能化、高端化三重驱动 单套等效减重100kg提升续航25km 瞬时制动响应匹配高阶智驾需求 [2] - 供给端中国厂商加速突破 国产化使单价降至进口1/20 长纤盘有望下探至2000元 短纤盘降至1000元以内 [2] - 航空领域为重要增量 预计2030年全球飞机碳陶制动盘市场空间约20亿美元 飞行汽车标配碳陶制动盘打开新增长极 [3][54][65] 行业趋势 - 新能源汽车高性能与续航要求倒逼制动系统升级 2025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计突破1538万辆 渗透率52.9% [6] - 碳陶制动盘较传统灰铸铁盘减重显著 一对380mm碳陶盘重12kg vs 灰铸铁32kg 等效减重100kg [22] - 碳陶制动盘最高使用温度达1650℃ 使用寿命50-100万公里 为零延迟最大刹车力提供基础 [21] 产业链分析 - 上游碳纤维成本占比40-70% 2024年中国碳纤维运行产能150,130吨 全球占比48.6% T300级价格从200万元/吨降至80-100万元/吨 [32][35] - 中游工艺壁垒高 认证周期2-3年 CVI+LPI组合为主流工艺 头部企业通过专利与工艺构筑壁垒 [44] - 下游应用加速 2024年配置碳陶制动盘车型增至54款 均价从2000万元下探至128万元 小米SU7 Ultra降至50万元级 [46][47] 市场空间测算 - 2026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碳陶制动盘市场空间悲观73亿元、乐观115亿元 按价格区间渗透率1-40%测算 [53] - 30-40万价格区间为最大市场 预计贡献45-67亿元 40万以上区间因单价1.5万元贡献25-34亿元 [53] - 航空市场持续增长 预计2035年民航碳陶制动盘新增需求24万盘 军用飞机按机型配置4-12个/架 [62] 竞争格局 - 国际寡头主导 布雷博市占率超60% 与法拉利、保时捷等超豪华品牌深度绑定 [44][85] - 中国四类企业加速切入:专业碳基材料商(金博、天宜新材)、航空技术转化企业(北摩高科、博云新材)、传统制动供应商(金麒麟)、多元化材料集团(楚江新材) [44] - 金博股份规划2027年产能400万盘/年 天宜新材规划年产60万盘 国产化推动成本降低60% [2][101] 技术发展 - 中国厂商复用碳碳复合材料技术链 长纤维工艺性能优于海外主流方案 材料性能已实现超越 [68] - 降本路径明确:优化碳纤维牌号、开发快速CVI工艺、智能化生产提升良率 争取能源专项价格 [72] - 政策推动标准化 中国发布《汽车用碳陶制动盘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欧盟欧7标准将制动颗粒物纳入监管 [81] 重点公司进展 - 金博股份:获IATF16949认证 建成全球首条年产40万盘自动化生产线 产品用于小米SU7 Ultra实现100-0km/h制动30.8米 [102] - 天宜新材:获3家头部新能源车企量产定点 20余家主机厂合作 60万盘产线建设中 [44] - 布雷博:2024年营收38.4亿欧元 亚洲市场增长强劲 中国销售额增7.7% 日本增37.9% [93][98]
龚虹嘉“押中”千亿芯原股份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9-28 13:01
公司市值表现 - 芯原股份总市值达994亿元 接近千亿市值俱乐部[1][3] - 自2024年9月24日行情以来累计涨幅超过660%[1][3] - 第三大股东富策控股持股市值约65.16亿元(持有3445.43万股)[1][5] 股东投资回报 - 龚虹嘉通过富策控股2018年投资芯原股份 总投资成本约两笔1000万美元及一笔3244万元人民币[1][4][5] - 上市时持股市值达61.91亿元(4183.56万股×148元/股)[5] - 2023年8月以55.1元/股减持263.14万股套现1.45亿元 2024年8月以105.21元/股减持474.99万股套现5亿元[5] - 当前持股市值65.16亿元仍远高于入股成本[5] 业务模式特点 - 公司主营半导体IP授权与芯片定制服务 无自有品牌芯片产品[7] - 拥有六类处理器IP及1600多个数模混合/射频IP[7] - 业务模式被比喻为芯片开发领域的"卖铲人"[8] 财务表现 - 2023年扣非净利润-3.181亿元 同比下滑2493.19%[8] - 2024年扣非净利润-6.434亿元 同比下滑102.29%[8] - 2025年上半年营收9.74亿元 同比增长4.49% 扣非净利润亏损3.58亿元[8] 增长驱动因素 - 芯片量产业务2025年上半年新签订单6.65亿元 第二季度单季近4亿元[10] - 芯片设计业务2025年第二季度新签订单超7亿元 同比增长350%[11]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在手订单30.25亿元 芯片定制占比近90%[11] - 2025年7月1日至9月11日新签订单12.05亿元 同比增长85.88% 其中AI算力相关订单占比64%[11] 行业前景 - 全球ASIC定制市场预计2028年达940亿美元 2023-2028年复合增长率35%[10] - 定制化AI芯片市场规模2027年预计达600-900亿美元(博通估算)[10] - 全球半导体设计IP规模2024年85亿美元 海外四大厂商占比75% 国内自给率不足10%[15] 战略布局 - 拟收购芯来科技97.0070%股权 完善处理器IP+CPU IP全栈式异构计算版图[16] - 芯来科技为中国本土首批RISC-V CPU IP提供商之一[16] - 收购将强化AI ASIC设计灵活度与创新能力[16] 公司治理与行业地位 - 创始人戴伟民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 曾任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终身教授[13] - 公司为国内第一、全球第八大半导体IP授权服务提供商[15] - 戴氏家族在芯片行业具有显著影响力(戴伟立创办Marvell 戴伟进创办企业被Cadence5亿美元收购)[14]
万业企业(600641):铋加工业务增收增利 半导体设备核心零部件获赋能
新浪财经· 2025-09-28 12:29
铋材料业务 - 全资子公司安徽万导成为先导科技集团旗下唯一铋金属深加工及化合物产品平台 [1] - 2025年上半年铋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25亿元 占总营收75% [1] - 二季度铋业务收入环比一季度增长450% 产能与销量逐季爬升 [1] - 湖北荆州与浙江衢州基地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完成新增产能扩张 全年产能及销量规模在铋材料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1] - 未来有望借助先导集团高端材料-器件-模组-系统的全产业链优势 实现半导体材料业务的横向开拓和纵向延伸 [1] 离子注入机业务 - 上半年已交付8台12英寸离子注入机 其中应用于CIS器件掺杂的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实现首台设备验收 [2] - 国产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的12英寸晶圆产品片安全生产过货量突破500万片 实现从样机研发到规模量产的跨越式发展 [2] - 离子注入作为国产化率不足10%的硬卡替环节 其规模化国产替代进程将加速 [2] - 公司作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离子注入机国内先行者 有望在新一轮产能扩充进程中提高市场份额 [2] 半导体设备零部件 - 先导集团与凯世通在静电卡盘 流量计等核心子系统零部件方面深化合作 全力赋能凯世通国产化零部件建设 [2] - 通过对外合规经营 对内优化管理及集团协同合作 获得从电子材料 零部件到原位检测等多方面供应链支持 供应链对海外依存度逐步降低 [2] - 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供应能力有望成为半导体设备业务板块加速拓展的关键力量 [2] 财务预测与估值 - 预测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27元 0.30元 0.37元 原2025-2026年预测为0.12元 0.14元 [3] - 根据可比公司2025年75倍PE估值 给出目标价为20.25元 维持增持评级 [3]
半年狂卖33亿,上海跑出超级隐形冠军:卖VCD芯片起家,全球第二
36氪· 2025-09-28 12:04
公司概况 - 晶晨半导体为智能终端芯片设计企业 1995年于美国硅谷成立 创始人为钟培峰与陈奕冰夫妇[8] 2003年于上海成立 注册资本3.7亿元[10] - 公司采用无晶圆半导体设计模式 专注智能终端芯片 涵盖运算控制 数据处理 连接交互等功能 应用于智能电视 机顶盒 智能音箱 服务机器人 智能健身设备 智能汽车等领域[1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芯片累计出货量达10亿颗 业务覆盖全球250余家运营商[11] - 2022至2025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55.45亿 53.71亿 59.26亿和33.3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7.32亿 4.99亿 8.19亿和4.93亿元[11] - 2025年上半年智能多媒体与显示SoC营收23.6亿元 占比超70% AIoT SoC营收8.9亿元 同比增长33.3% 通信与连接芯片营收7880万元 同比增长83.2%[11]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在智能家庭SoC领域排名中国大陆第一 全球第二[2][14] - 以快速迭代 高性价比和本地化支持切入市场 替代海外芯片供应商[12] - 差异化优势在于"平台+生态"模式 不仅提供芯片 还与客户共同开发场景化方案 涵盖电视生态 教育大屏 家居互联等[14]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智能设备SoC市场规模2024年为657亿美元 预计2029年达1314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14.9%[13] - 行业技术演进经历视频解码 操作系统普及 当前进入AI驱动与全场景互联阶段[13] - 政策层面符合国产替代 自主可控 AIoT芯片等国家战略支持方向[13] - 新技术爆发点包括端侧AI芯片(实现设备语音视觉交互)和高速通信芯片(如Wi-Fi 6/7 满足物联网低延时大带宽需求)[13] 未来增长机会 - 教育办公设备智能化需求上升 需高性能低功耗SoC芯片[3][4][15] - 智能汽车SoC市场处于早期阶段 车载娱乐与座舱智能化升级带来机遇[5][6][15] - IoT与智能家居爆发式增长 推动通信连接芯片需求 包括Wi-Fi 6/7及低功耗物联网标准[7][15] - 新兴机会领域包括车载AI芯片 机器人端侧AI处理器 智能家居低功耗广域连接方案[15]
狂赚700倍,起底摩尔线程第一个投资人
36氪· 2025-09-28 11:41
摩尔线程IPO及投资回报 - 摩尔线程即将登陆科创板 有望成为2025年创投市场回报最高项目 按照Pre-IPO轮投后估值298.45亿元计算 最早投资人沛县乾曜已获667倍回报 按拟发行市值400亿元计算 账面回报倍数超700倍 在二级市场牛市及半导体算力走热趋势下 可能创造超3000倍回报[1] - 沛县乾曜2020年9月以投前估值1000万元 1元/注册资本价格投资190万元 深圳明皓同期以投前估值4.2亿元 35.28元/注册资本价格投资 沛县乾曜因在创业初期为摩尔线程引入深圳明皓大额投资获得优惠价格[2][3] - 上市前沛县乾曜持股1699.87万股 占比4.2494% 为第四大外部股东 按Pre-IPO估值298.45亿元计算 持股市值12.68亿元[3][4] - 按最高发行股数10000.7054万股计算 公司市值400亿元 每股价格80元 沛县乾曜持股市值13.6亿元 回报715倍 按最低发行股数4444.7580万股计算 公司市值800亿元 每股价格180元 持股市值30.6亿元 回报1610倍 若二级市场走热达到1500亿市值 持股市值约57.36亿元 回报约3019倍[4][6] 投资人背景及投资结构 - 沛县乾曜注册资本190.48万元 仅投资摩尔线程一家企业 合伙人包括杨斌(32.72%)、周启(31.25%)、上海诸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3.53%)和黄博昊(12.5%)[8][9] - 杨斌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 曾任职于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国海证券深圳分公司 2017年成立广州瑞展 投资过超硅半导体、沃丰农业等公司[10] - 黄博昊毕业于英国兰卡思特大学金融系 曾任职于君合资本、宝利天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2011年成立蓝桥控股 专注于杠杆收购和产业整合 2011-2016年完成38项私募投资与并购 交易总额超260亿元 年复合回报率87.3% 杨斌与黄博昊关系紧密 共同持股广州瑞展和蓝桥控股[11] - 周启为善达资本合伙人 拥有10年以上产业投资经验 曾投资杰美特、攀升兄弟、长光卫星、摩尔线程、联云科技等项目 沛县乾曜为摩尔线程引入的深圳明皓基金背后为善达资本团队 深圳明皓上市前持股1992.27万股 按400亿估值计算持股市值15.94亿元 回报23倍[12][13] - 上海诸神由陈柏霖持股97% 陈柏霖为拓锋投资实控人 拓锋投资在2023年、2024年多次加注摩尔线程[12] 投资逻辑及行业背景 - 沛县乾曜获得高回报得益于在摩尔线程创业初期引入关键投资 并享受优惠入股价格 投资成功借助了技术变革与国产替代趋势[2][14] - 周启与深圳七彩虹公司关系密切 七彩虹为英伟达核心AIC合作伙伴 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曾担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 人脉关系可能是投资契机之一[14] - 2024年国内创投市场多笔重量级IPO包括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影石创新 摩尔线程回报倍数超过霸王茶姬带给XVC的470倍回报和影石创新带给IDG的853倍回报[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