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化

搜索文档
卢放揭秘岚图赴港上市背后:恰好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3 19:24
上市计划与资本运作 - 岚图汽车将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香港联交所 东风集团股份持有其79.67%股权并通过分派方式完成私有化退市 [2] - 公司正处于上市前最关键的业务验证期 近期密集上市全新知音和2026款梦想家两款新车作为冲击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 [2] - 月销量达到1万辆是启动IPO的必要条件 2024年8月销量达1.35万辆同比增长119% [3] 财务表现与经营策略 - 2024年税前净亏损收窄至2.43亿元 税后净亏损收窄至1800万元 第四季度已实现单季度盈利 [3] - 公司坚持"反内卷"原则 拒绝亏本赚吆喝 明确保持盈利底线 [3] - 2024年销量目标为20万辆 当前日产能约600辆 新工厂正快速启动以保障10月交付高配车型 [4] 智能化战略与合作布局 - 全系车型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方案 覆盖MPV/SUV/轿车三大品类 2025年内全面落地 [5] - 与华为合作推出纯电SUV全新知音及标配华为ADS 4智驾与HarmonySpace 5座舱的2026款梦想家 [5] - 采用"两条腿走路"模式 既与华为等伙伴合作又坚持自主研发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 [6] 市场竞争与产品定位 - 汽车行业处于转型升级期 合作协同被视为做大市场的主流方式 [5] - 不同车型与华为合作存在差异化方案 部分车型仅搭载高速NOA 部分内置激光雷达 功能边界存在区别 [5] - 产品具有独特目标人群定位 例如梦想家同时提供华为技术版本和自研逍遥座舱/鲲鹏智驾版本 [5]
伯特利(603596):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32%,公司海外业务加速
国信证券· 2025-09-03 15:23
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1][3][37][39] 核心观点 - 公司是国产制动系统龙头企业,在技术工艺、产能规模、客户资源方面具备优势,受益于汽车行业轻量化、智能化趋势及国产化进程加速[2][17][34] - 长期看好智能电控产品加速放量带来业绩上行,但短期因主机厂价格战压力加剧下调盈利预测[3][37] - 公司定位全球化底盘供应商,海外业务加速,在美国、墨西哥、摩洛哥等国家布局研发和生产基地[3] 财务表现 - 2025H1营收50.48亿元,同比增长31.58%;归母净利润5.22亿元,同比增长14.19%[1][7] - 25Q2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20%,环比下降4%;归母净利润2.52亿元,同比增长1.8%,环比下降6.8%[1][7] - 25Q2毛利率19.19%,同比下降2.24个百分点;归母净利率9.98%,同比下降1.78个百分点,主要受产品结构及年降传导影响[2][14] - 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59%/2.69%/6.22%/-0.67%,同比变动-0.40/+0.13/-0.04/+0.13个百分点[2][14] - 二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9%,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2][14] 产品销量 - 智能电控产品销量286万套,同比增长43.10%[1][7] - 盘式制动器销量180万套,同比增长28.7%[1][7] - 轻量化制动零部件销量658万件,同比增长7.37%[1][7] - 机械转向产品销量142万套,同比增长6.86%[1][7] 业务进展 - 2025年上半年在研项目总数486项,同比增长8.97%;新增定点项目总数282项,同比增长43.88%[2] - 线控制动产品年化产能210万套,WCBS1.5和GEEA3.0双平台首发项目量产,WCBS2.0小批量投产[3][29] - EMB完成B样样件制造,空悬完成B样开发验证[3][34] - 成立合伙企业投资人形机器人、汽车智能化、出行新技术、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公司认缴出资1.98亿元[3][17] 市场地位 - 盘式制动器国内市场份额12.3%,2024年销量340万套,同比增长22%[22] - EPB产品海外供应需求旺盛,2024年电控制动产品销量521万套,同比增长40%[26][27] - 轻量化业务2014-2020年均复合增长率87%,预计未来几年以25%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34]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13.6/18.2/23.2亿元(原预测15.6/21.4/35.1亿元)[3][37]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129.46/158.79/188.28亿元,同比增长30.3%/22.7%/18.6%[4]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2.24/2.99/3.83元,市盈率20.5/15.3/12.0倍[4][39]
余凯:地平线面向高阶辅助驾驶打造“精装修”解决方案
中国经营报· 2025-09-03 07:33
公司市场地位与成就 - 公司前装量产交付的征程芯片突破1000万套 成为国内首家达成千万级出货量里程碑的智能驾驶科技企业[1][3] - 公司与超过40家车企合作 累计获得400多个车型定点 已交付200多款车型[1] - 2024年公司在智能驾驶芯片市场份额超30% 上半年每推出3辆带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车型就有1辆搭载公司芯片[1] 产品技术优势 - 征程6系列覆盖10-560TOPS算力 是国内唯一满足从L2辅助驾驶到全场景城区辅助驾驶需求的计算方案[3] - 征程6P算力达560TOPS 采用新一代BPU纳什架构 在Transformer和带宽优化上领先竞品[5] - 公司自研BPU架构实现十年超1000倍计算性能提升 支撑征程家族成为智能汽车超级大脑[3] 合作伙伴与项目进展 - 博世基于征程6B开发的新一代多功能摄像头平台计划2026年年中量产 已获多家全球和中国本土车企定点[3] - 基于征程6E/M的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升级版获10多款车型定点 正在集中交付并将于年内量产[4] - 征程6E/M已获得超20家车企定点 将赋能超100款辅助驾驶车型 今年累计赋能超过15款新车[4] 智能化系统发展 - 公司推出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 采用端到端架构和强化学习能力 被业内誉为"中国版FSD"[5] - HSD已获得多家车企超过10款车型定点 首款合作车型星途ET5将于2025年11月量产上市[5] - 公司目标未来3-5年内部署1000万套HSD上车 让20万元以内车型在智能化上PK世界级豪华车[6]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市场标配NOA车型达197款 同比增近2倍 交付均价降至24.99万元 降幅25.91%[2] - NOA前装标配搭载率连续数月站稳25% 预计年底突破40% 全年搭载率将突破30%[2] - 中国乘用车辅助驾驶渗透率达65.6% 其中高阶智驾功能占比快速提升至32.4%[7]
屡次问鼎“研发之王”背后 比亚迪技术护城河再筑高
国际金融报· 2025-09-03 05:28
行业转型趋势 - 汽车行业从电动化向智能化加速转型 核心竞争力日益聚焦于科技实力比拼 [1] 比亚迪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3713亿元 同比增长23% [1] - 归母净利润达155亿元 同比提升14% 核心经营指标均刷新历史纪录 [1] 研发投入强度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309亿元 同比增长53% 达同期净利润两倍 [1][4] - 2024年研发投入541.6亿元 同比增长35.7% 首次登顶A股年度研发投入榜首 [1][4] - 2011至2024年累计研发支出突破2100亿元 其中13年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 [4] 行业研发对比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接近吉利控股(146.5亿元) 长城(60.4亿元) 理想(53.2亿元) 小鹏(41.9亿元)四家企业之和 [4][6] - 2024年主流车企研发投入对比: 吉利控股266.7亿元(增16.3%) 上汽218.1亿元(降0.9%) 理想110.7亿元(增4.6%) 长城104.5亿元(降5.3%) [4] - 2025年上半年A股研发投入排名: 比亚迪第一 中国建筑第二 中兴通讯第三 [7] 技术成果转化 - 推出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 超级e平台兆瓦闪充 鸢车载无人机系统等创新技术 [9] - 全球率先实现接近L4级别智能泊车技术 并推出"安全兜底"承诺 [9] - 天神之眼系统装车量国内第一 搭载车型销量突破120万辆 登顶国内智驾车型销量冠军 [9] 专利与技术壁垒 - 包揽全球汽车新能源 混合动力 纯电动技术中国专利授权量榜首 [9] - 专利数量构建核心技术壁垒 为长期发展提供保障 [9]
牵手八大国有车企华为汽车板块扩大“朋友圈”
证券时报· 2025-09-02 23:35
华为汽车业务发展历程 - 2019年5月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正式进军汽车领域[2] - 与赛力斯合作打造首个智能汽车品牌"问界"后扩展至奇瑞、北汽、江淮、长安、广汽等合作伙伴[2] - 形成三大合作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Hi模式(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鸿蒙智行模式(原智选车模式)[2] 业务架构与股权结构 - 零部件供应与Hi模式划归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由华为持股80%、赛力斯与长安阿维塔各持股10%[2] - 鸿蒙智行模式归属华为终端BG 由余承东执掌 涵盖与赛力斯(问界)、北汽(享界)、江淮(尊界)、奇瑞(智界)、上汽(尚界)合作的"五界"品牌[2] - 余承东表示未来不会新增其他界 标志鸿蒙智行模式成型 合作将走向纵深化[2] 合作伙伴覆盖与行业认可 - 一汽红旗成为第八家合作的国有车企 基于华为乾崑解决方案打造旗舰车型"红旗9系" 预计2026年上市[1][3] - 八大国有车企(长安、东风、北汽、广汽、上汽、江淮、奇瑞、一汽)全部与华为合作[1][3] - 德系豪华品牌奥迪Q6L e-tron搭载乾崑智驾 宝马、奔驰接入鸿蒙生态 日系日产、丰田通过合资企业与华为合作[3] 商业化进展与产品矩阵 - 鸿蒙智行累计交付突破90万台 其中问界品牌累计交付75万台(问界M9交付22.6万台、问界M8交付8万台) 智界品牌交付11万台[4] - 尊界S800上市87天大定突破1.2万台[4] - 鸿蒙智行车型覆盖十几万至上百万元价位段 涵盖SUV、MPV、轿车、旅行车等全品类[4] 技术落地与生态建设 - 乾崑智驾系统搭载量突破100万辆[5] - 华为与奇瑞投入超百亿专项资金及超5000名研发人力共同打造智界汽车[4] - 华为通过通信、芯片、智能驾驶等技术优势提供智能驾驶方案与智能座舱体验[5]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汽车行业形成传统车企、比亚迪、新势力(蔚小理)、华为等多方竞争格局[6] - 智能驾驶领域面临比亚迪"天神之眼"、小鹏XNGP、特斯拉FSD V12等方案竞争[6] - 余承东表示华为与比亚迪有望在激烈竞争中成为幸存者[6] 市场影响与行业地位 - 鸿蒙智行在中国40万元以上高端汽车市场占比最大 对奥迪、宝马、奔驰等豪华品牌形成挤压[7] - 华为技术助力中国车企缩小与国际品牌差距 减少对国外技术依赖[7] - 鸿蒙智行模式可能成为行业标杆 华为或成为全球智能化领域"安卓式"平台提供商[7] 产品规划与品牌发展 - 将于2024年9月16日发布享界S9T旅行车 9月23日发布预售价16.98万元起的尚界H5[4] - 智界品牌开启2.0时代 鸿蒙智行实现从入门到高端全细分市场覆盖[4]
蝉联A股研发之王 比亚迪研发投入达净利润两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12:59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3713亿元 同比增长23% [1] - 归母净利润达155亿元 同比提升14% [1] - 核心经营指标均刷新历史纪录 [1] 研发投入规模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09亿元 同比增长53% [1] - 研发投入达同期净利润的两倍 [1] - 2024年研发投入542亿元 同比增长36% 登顶A股年度研发投入榜首 [1][3] - 2011至2024年累计研发支出突破2100亿元 [4] 行业排名比较 - 2024年A股研发投入排名第一 达541.6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A股研发投入排名第一 达308.8亿元 [7] - 上半年研发投入接近吉利控股、长城、理想、小鹏四家企业之和 [4] 同业研发对比 - 2024年车企研发投入541.6亿元 同比增35.7% 远超吉利控股266.7亿元和上汽218.1亿元 [4] - 2025年上半年车企研发投入308.8亿元 同比增53.1% 显著高于吉利控股146.5亿元和上汽101.7亿元 [6] - 赛力斯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4.9% 小鹏增长48.6% [6] 技术成果转化 - 推出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超级e平台兆瓦闪充、鸢车载无人机系统等创新技术 [7] - 全球率先实现接近L4级别智能泊车技术 并推出安全兜底承诺 [7] - 搭载天神之眼系统车型销量突破120万辆 [8] 专利与技术壁垒 - 包揽全球汽车新能源、混合动力、纯电动技术中国专利授权量榜首 [8] - 专利数量构建企业核心技术壁垒 [8] 行业转型趋势 - 汽车行业从电动化向智能化加速转型 [1] - 车企核心竞争力日益聚焦于科技实力比拼 [1] - 研发投入推动中国汽车掌握全球产业技术话语权 [8]
汽车行业系列深度十:自主冲击豪华市场,高端定义增量空间
民生证券· 2025-09-02 12:08
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 维持评级 [6] 核心观点 - 大众市场(5-15万元)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自主品牌份额达70%但增长乏力 盈利空间承压 [1][12][16] - 中高端市场(15万元以上)成为未来核心增量空间 品牌效应显著 盈利能力强 自主份额不足50% 存在超500万辆替代空间 [1][4][13] - 25万元以上豪华市场格局基本稳定 理想、华为系、小米通过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优势解构传统豪华品牌壁垒 形成头部竞争格局 [4][14][24] - 15-25万元中端市场格局分散 缺乏龙头 为传统自主车企和二线新势力重点发力领域 需通过智能化或产品设计替代合资品牌 [4][15][18] - 海外豪华品牌分层明确:超豪华品牌(法拉利、保时捷)依赖性能稀缺性和奢侈品逻辑 传统豪华品牌(BBA)依靠历史沉淀和技术标准化 孵化高端品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以高获得感和服务体验立足 [3][45][48] 分章节总结 中高端市场盈利空间分析 - 5-15万元市场年销量1,100-1,200万辆 年收入1.1-1.2万亿元 净利润500-600亿元 [2][13] - 15-25万元市场年销量550-600万辆 年收入1.1-1.2万亿元 净利润550-600亿元 [2][13] - 25万元以上豪华市场年销量400万辆 单车净利润2万元(BBA为3万元) 远期净利润体量800亿元 [2][13] - 15万元以上市场自主份额均低于50% 其中15-25万元市场自主份额48%(2025Q2) 25万元以上市场自主份额47.7%(2025Q2) [18][24] 海外豪华品牌建设路径 - 超豪华品牌:以赛道技术下放和限量策略维持高单价利润 如法拉利、保时捷 [3][41][43] - 传统豪华品牌:BBA通过历史沉淀、技术标准化和全球化产品矩阵占据垄断地位 [29][30][32] - 孵化高端品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依托母体技术优化 通过高获得感服务和区域深耕策略突破 [33][36][38] 自主品牌壁垒构建 - 品牌力分为保险属性(品质稳定性)和社会属性(身份溢价) 高销量和高端产品定位是关键 [49][50] - 理想通过产品形态变革(如理想ONE)实现错位竞争 华为和小米借助消费电子品牌基础直接颠覆市场 [51][52] - 后来者需通过产品力越级领先(如外观、智能化、性能)实现差异化突破 否则难以超越头部格局 [52] 自主车企竞争格局 - 25万元以上市场:理想份额9.8%(2025Q2) 华为系问界份额9.6% BBA份额降至24.2% [24] - 15-25万元市场:大众、比亚迪领先 但格局分散 头部车企份额均低于10% [18][21] - 推荐标的:中高端新势力(小米、理想、小鹏) 高端子品牌传统车企(吉利、长城、比亚迪) 华为合作车企(赛力斯、上汽、长安) [5]
地平线机器人-W(09660):营收同比高增长,定点数创新高
财通证券· 2025-09-02 11:22
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 [2] 核心观点 - 公司上半年实现总营收15.67亿元 同比增长67.6% 实现经调整净亏损-13.3亿元 去年同期为-8.04亿元 [7] - 产品及解决方案收入7.78亿元 同比增长3.5倍 软件及授权服务收入7.38亿元 同比增长6.9% [7] - 产品及解决方案交付量近200万套 同比增长约100% 中高阶产品出货量98万套 占总出货量的49.5% 同比增长6倍 [7] - 中高阶产品贡献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超80%收入 汽车产品及解决方案平均售价达到去年同期的1.7倍 [7] - 累计定点近400个车型 中高阶产品定点超过100款 HSD获多家OEM10+款车型定点 相关车型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 [7] - 国际化获得9家合资车企30款国内车型定点 2家外资车企海外车型定点 全周期预计交付超750万辆 [7]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35.42/54.95/74.02亿元 归母净利润-19.46/-7.44/7.82亿元 [7] - 2025年营业收入预计3,542百万元 同比增长48.62% 2026年5,495百万元 同比增长55.14% 2027年7,402百万元 同比增长34.68% [6] - 2025年预计每股收益-0.14元 2026年-0.05元 2027年0.06元 [6] - 2027年预计PE为157.92倍 PB为12.33倍 [6] - 毛利率预计2025年65.09% 2026年64.76% 2027年64.81% [8] - ROE预计2025年-19.52% 2026年-8.06% 2027年7.81% [6]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2,384百万元 同比增长53.62% 归母净利润2,347百万元 [6] - 2023年营业收入1,552百万元 同比增长71.32% 归母净利润-6,739百万元 [6] - 2024年每股净资产0.90元 2025年预计0.72元 2026年0.66元 2027年0.72元 [8] - 2024年现金15,371百万元 2025年预计23,943百万元 2026年30,900百万元 2027年39,472百万元 [8] - 2024年流动资产17,196百万元 2025年预计29,102百万元 2026年38,966百万元 2027年50,320百万元 [8]
横河精密(300539):业绩符合预期 新兴领域拓展打开公司成长空间
新浪财经· 2025-09-02 08:4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56亿元,同比增长34.15%,归母净利润2702万元,同比增长79.04%,扣非归母净利润2317万元,同比增长86.70% [1] - 2025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45.76%,归母净利润1584万元,同比增长127.20%,扣非归母净利润1385万元,同比增长110.51% [1] - 分业务收入:智能家电精密零组件2.51亿元(占比55.02%),同比增长23.95%,智能座舱精密组件4674万元(占比10.25%),同比增长35.71%,汽车轻量化内外饰件9741万元(占比21.36%),同比增长124.00% [1] 盈利能力与费用控制 - 2025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19.58%,同比下降0.53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6.07%,同比提升1.70个百分点 [2] - 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毛利率19.25%,同比下降0.74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6.31%,同比提升2.42个百分点 [2] - 2025年上半年期间费用率12.13%,同比下降2.56个百分点,其中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下降0.54、0.84、1.07、0.11个百分点 [2] - 2025年第二季度期间费用率11.48%,同比下降2.65个百分点,其中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下降0.88、1.02、0.49、0.26个百分点 [2] 业务发展驱动因素 - 智能座舱业务受益于行业增长,2025年全球乘用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达4296亿元,同比增长17%,中国市场规模预计1564亿元,同比增长21% [3] - 汽车轻量化业务具备减排提效效果,全塑尾门较传统钢制产品平均减重20%-30%,2027年底全球汽车尾门市场规模预计达150亿美元 [3] - 公司模具制造技术具备高精密、高品质、高效率特点,技术水平全国领先 [3] 客户与合作资源 - 智能家电领域与卡赫、SEB、松下、小米等知名企业深入合作 [3] - 汽车智能座舱领域与华为、延锋安道拓、恺博等企业深入合作 [3] - 汽车轻量化领域与上汽大通、上汽乘用车、吉利汽车、比亚迪等深入合作并实现量产 [3] 新兴领域拓展 - 参股30%设立宁波狮子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拓展无人飞行器领域,经营范围包括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与销售 [4] - 产品与客户资源具备高复用性,注塑产品与金属零部件通用性强,有望向机器人领域延展,现有客户包括小米、华为、上汽、吉利、比亚迪等 [4] 未来业绩预期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约0.64亿元、0.89亿元、1.28亿元,同比增长68%、40%、43%,复合年增长率41% [5]
专访 || 邓承浩:“深比特”是一个早晚会实现的梦想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2 08:00
公司战略与愿景 - 公司目标成为央企中最好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并提出"新央企 新深蓝"的发展理念 [2] - 公司提出"深比特"概念 将自身定位为央企新能源代表 与民企比亚迪、外资特斯拉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8] - 公司计划2028年实现年销量100万辆 2030年突破200万辆 并确立30万辆单车型销量为爆款标准 [8][9][11] 全球化战略 - 公司将海外市场分为欧洲、欧亚、中东非、东南亚和中南美洲五大战区 实施高质量出海战略 [3] - 公司已成功进入全球66个国家及地区 2024年计划扩展至90个国家 销售5.6万辆 2030年目标38万辆 [4] - 欧洲市场作为战略重点 公司通过产业出海模式(如泰国罗勇工厂)实现从产品出口到本地化生产的跨越 [3][4] - 未来公司海外销量占比预计达1/3至1/2 依托长安汽车"海纳百川"计划构建全球生态体系 [4] 财务表现与盈利预期 - 公司2023年虽整体亏损但已大幅减亏 并实现连续数月单月利润转正 [7] - 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整体盈利 当前处于高投入期 渠道、产品、技术投入巨大但已形成较好毛利率 [7] - 公司获得国资委单独考核政策支持 考核重点从利润转向技术、市占率及未来发展 [6] 技术与产品规划 - 公司拥有20余年新能源技术积累 形成严谨开发体系 单车开发费用超10亿元 [5][6][11] - 第一代产品技术保持领先 如2022年推出30万公里电池超长质保(现终身质保)远超当时行业8年12万公里标准 [9] - 第二代平台技术于2020年启动布局 2026年产品投放 2027-2028年迎销量高峰 预计诞生累计销量超30万辆的全球车型 [9][10] - 采用"左手深蓝超级增程 右手华为乾崑智能"技术路径 2024年8月起进入新产品周期 每半月推出一款新品 [10][11] 市场表现与目标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全球交付量突破50万辆 同比增长71% 稳居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 [6] - 当前月销量维持在2-3万辆 目标2024年四季度借助新品及全球化冲击月销4万辆 [11] - 从首款车型发布(2022年)至40万辆下线仅用29个月 2024年全年销量目标50万辆 2025年冲刺70万辆 [6][8] 体制机制优势 - 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独立央企 获得更丰富资源与战略响应能力 [6] - 采用市场化机制运营 兼具央企技术底蕴与市场化能力 被定义为"国有创业公司" [7][8] - 受益于国资委对央企新能源业务单独考核政策 重点考核技术、市占率及未来发展而非单纯利润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