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互联网思维
icon
搜索文档
当年一场大火把公司烧没了,上市受阻、对赌回购、赔款……
创业家· 2025-09-23 10:12
公司发展历程与挑战 - 洛可可创始人贾伟自2004年创业以来获得79项红点奖,成为中国唯一独揽红点、iF、IDEA、G-Mark、Good Design、红星等国际顶级设计金奖的设计师[2] - 2018年7月8日北京办公室火灾导致客户项目资料和财务凭证被烧毁,直接影响2019年上市计划[3][4] - 火灾后公司面临风投回购协议、系列赔款和资金链问题[5] - 2018-2023年是公司最难过的5年,从每年100%惯性增长陷入停滞[9][10] 创始人认知演进 - 2007年前为设计师阶段,公司达百人规模后意识到需要从设计思维转向管理思维[15][16] - 2014年公司成立第十年时认知转变为创业者视角,开始关注财务、人力、战略等企业综合管理[17] - 2016年第二次创业做互联网平台模式,学习数字化和AI智能算法[17] - 认为创业者需要综合格斗能力、抗击打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非单一专业技能[17] 行业洞察与方法论 - 日本企业成功关键在于将技术转化为用户可感知价值,如索尼Walkman解决随时随地听音乐痛点,优衣库通过科技面料推广获胜[27][28] - AI重构消费本质是用算法重新定义产品存在价值,未来消费冠军需完美融合需求与算法[28] - 产品创新应始于技术创新终于需求共鸣,如Plaud录音卡片通过实时转录+AI摘要功能占领商务市场,Haivivi玩具通过奥特曼IP语音包从电子设备升华为情感陪伴[28] 课程核心内容架构 - 第一天聚焦存量替代策略:包括寻找高价值AI应用场景、快速验证需求避免技术完美幻觉、以需求定品类判断机会[35][36] - 第二天专注出海破冰:探讨中国供应链能力与海外本地化需求深度绑定、品牌故事本地化传播、建立跨文化信任体系[38][39] - 第三天侧重产品创新:拆解无印良品品质基础上的构造性低价商品体系、优衣库数据驱动的商品企划与库存管理闭环[40][41] 目标受众与价值主张 - 面向消费企业创始人/CEO:寻求增长天花板突破、出海文化风险规避、产品同质化破解方案[43] - 课程提供中日消费冠军级企业在产品创新与品牌出海方面的实践经验[32] - 原价12800元/人,早鸟价9800元/人(限9月21日前)[44]
雷军开始打到董明珠老巢
搜狐财经· 2025-08-15 03:55
市场格局变化 - 2025年7月中国空调市场销量前三品牌为美的(26.8%)、格力(17.2%)和小米(13.7%) [1] - 小米空调以同比53.9%的增速成为头部品牌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企业 [1] - 小米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8.9%)提升4.8个百分点 与格力的差距从11.8%收窄至3.5% [1] - 美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格力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 [2] 品牌表现对比 - 海尔以11.6%的市场份额位列第四 同比增长9.4% [2] - 奥克斯以8.8%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五 同比下降12.9% [2] - 小米是前五品牌中增速最快的企业 增速达53.9% [2] 产品策略优势 - 小米空调采用"智能+性价比"策略 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重塑市场格局 [4] - "巨省电Pro"系列1.5匹变频空调售价低至1500元左右 相比格力同级别产品具有明显价格优势 [4] - 实测APF能效比高达5.65 用户每月电费支出可比传统品牌节省30% [4] 智能化竞争优势 - 全系列产品支持米家APP远程控制和小爱同学语音操控 并通过OTA升级持续优化性能 [5] - "上出风Pro"机型采用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人体感应 智能调节风向避免直吹 [5] - 与仍以传统遥控操作为主的格力产品形成鲜明对比 [5] 供应链管理模式 - 通过生态链战略整合长虹等成熟代工厂资源 在确保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5] - 轻资产运营模式与格力自建工厂的重资产策略形成强烈反差 [5] - 使小米在价格竞争中展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成本优势 [5] 行业竞争态势 - 小米通过智能化、高性价比和互联网营销重新定义用户体验 而非挑战空调核心技术 [6] - 格力面临转型挑战 若仅依赖专利壁垒和传统渠道恐难抵挡小米攻势 [6] - 格力正加速智能化转型 推出"格力+"APP和智能产品线应对市场竞争 [6] 企业发展历程 - 2013年雷军与董明珠立下"10亿赌约"比拼五年营收 首轮格力胜出 [4] - 2024年12月董明珠提及专利侵权争议 称小米曾赔偿50万元 但小米官方否认该说法 [6] - 雷军认为企业真正价值要靠产品创新和用户认可 [6]
拒绝高价收购,必要干出一番事业!《Hi,老板》专访雷茨智能董事长吴炎光
证券时报网· 2025-08-15 02:14
公司发展历程 - 雷茨智能成立于2011年 创始人通过东拼西凑2万元启动资金开展传统机电产品销售贸易业务[4] - 2012年获得首笔订单 通过用传统便宜产品替代进口设备实现业务突破[5][6] - 从销售代理转型自主研发 因利润微薄决定开发自主产品[7] - 目前专注于磁悬浮风机和气悬浮技术领域 实现技术反向输出[8] 技术突破 - 磁悬浮技术和气悬浮技术曾长期被国外垄断 国外维修时禁止中国人靠近观看[8] - 公司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 实现对外资技术的反超和反向输出[8] 资本运作 - 2023年底至2024年初 某世界500强国际巨头发出要约收购 可使创始人实现数亿元变现[2] - 公司最终拒绝收购要约 选择自主发展[2]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出身广西农村留守儿童 父母1998年赴广东务农[9] - 小学阶段在广州就读 每天早晚参与农活劳作[9] - 高中未毕业即步入社会 后通过成人教育考取西安交通大学[11] - 曾任职东莞机电公司 年业绩达400-500万元但月收入仅3000-4000元[4] 经营理念 - 采用互联网整合思维 通过资源整合突破技术壁垒[8] - 创始人将毕生积蓄投入厂房和园区建设 实行重资产运营模式[13] - 公司现有员工数百人 管理者认为需承担数百个家庭的温饱发展责任[13]
“十年十倍”的承诺背后:基金投顾的宗教外衣与流量生意
搜狐财经· 2025-08-06 13:32
文章核心观点 - 投资行业出现一种结合"宗教模式"与"互联网思维"的新型商业模式 该模式通过构建世界观、承诺确定性、塑造精神领袖等方式系统性地影响投资者心智 同时依托流量运营和标准化产品实现规模化变现 对行业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6][9][15][19] 宗教模式特征 - 构建宏大自洽的世界观而非实用工具箱 从历史哲学等第一性原理出发论证投资理念的正确性 [6] - 承诺确定性收益而非概率性结果 例如直接给出"基金定投 十年十倍"的具体目标 [6][21] - 重新定义风险为哲学考验而非数学问题 提出"波动是门票""下跌是馈赠"等概念 [6] - 塑造人格化精神领袖而非专业顾问 依靠领袖权威和魅力建立近乎信仰的追随关系 [7] - 提供独家择时指标等黑箱工具而非透明方法 维持解释权并增加用户依赖性 [8][25] - 营造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社群环境 通过同温层效应强化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9] 互联网思维应用 - 以流量为核心资产 通过低成本高效率方式扩大用户基数 [10] - 推行标准化产品服务 实现快速复制和规模扩张 [11][18] - 注重用户黏性维护 通过持续内容输出和独家工具保持平台生态内活跃度 [11][18] - 设计清晰变现漏斗 将免费流量逐步转化为付费用户 [12][18] - 遵循LTV>CAC增长策略 聚焦新用户获取而非存量用户维护 [13][14] 商业模式协同效应 - 宗教模式完美契合互联网思维要求 成为投资内容产品化的高效转化方法论 [15] - 宏大哲学叙事和收益锚点成为优质社交货币 助力低成本流量获取 [16] - "好资产+好价格+长期持有"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 适配投顾组合产品规模化销售 [18] - 独家择时指标既掌握价格解释权又增强用户持续关注度 [18][26][28] - 构建"内容引流-社群沉淀-产品变现"完整商业闭环 衍生保险和私募等附加需求 [18] 行业生态影响 - 短期内迅速扩大行业规模 使平台基金公司销售渠道等多方受益 [30] - 长期可能侵蚀信任基础 当实际体验与预期不符时引发普遍性信任危机 [31] - 向社会输出投资存在标准答案的错误预期 使投资者易受更激进产品吸引 [32] - 阻碍深度投资者教育 导致认知外包和独立思考能力退化 [33] - 制造受伤投资者群体 造成真金白银亏损并传播市场负能量 [34] - 部分扮演引路人角色 降低投资门槛并提供对抗市场波动的心理支持 [36] - 导致用户群体极端化 通过自我筛选和信息茧房形成饭圈化宗教社群 [37][38][39]
看完这36条心法,就读懂了雷军
搜狐财经· 2025-07-26 14:29
雷军创业历程 - 18岁受《硅谷之火》启发立志创立伟大公司[8][9] - 1991年加入金山成为第6号员工,主导WPS研发[11][12] - 1995年"盘古"办公套件失败后通过站柜台洞察需求开发《电脑入门》《金山影霸》扭转局面[12][13][14][15] - 2010年创立小米,初期通过每天发300帖招募首批100名MIUI用户[21][22] 小米发展关键节点 - 2011年小米手机1发布即售罄30万台,网站因抢购宕机[25][26] - 2015年遭遇销量下滑、供应链危机的"死亡螺旋"[33] - 通过文化凝聚力实现深V反弹,2017年重回增长[35][36] - 2021年宣布造车,950万用户拥有5件以上小米设备构成基础用户群[85][86] 创业方法论 - "铁人三项"模式: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24] - 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50] - 爆品三要素:工业化生产、大众定价、体验创新[87][88][89] - OKR机制确保战略聚焦,11年引入目标管理[58] 产品哲学 - "第一把扳手"理论:简化复杂工程找到核心切入点[30] - 最优解思维:每个技术世代存在产品设计的最优解[63] - 口碑优先策略:允许部分产品为口碑牺牲销量[69] - 工程师文化:支持疯狂想法,包容失败[74][76] 行业洞察 - 互联网本质是商业准则在新技术下的极致放大[49] - 中国制造业需效率革命解决"好与便宜"矛盾[92][93][94] - 爆品模式可复制到所有行业重新做一遍[91] - 从低频转向高频是经营者核心追求[72]
古茗(1364.HK):结硬寨打呆仗 日拱一卒稳步前进
格隆汇· 2025-06-29 13:20
行业分析 - 中国现制饮品市场GMV从2018年的187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175亿元,CAGR为22.5%,其中现制茶饮占比最高(2023年占比50%),现制咖啡增速最快(2018-2023年CAGR为36.3%)[1] - 预计2028年行业规模将达11634亿元,2023-2028年CAGR为16.7%[1] - 现制茶饮行业集中度高,2023年CR5为46.8%,其中蜜雪市占率20.2%、古茗9.1%、茶百道8%[2] - 大众现制茶饮2023年GMV口径CR5为59.9%,其中古茗17.7%、茶百道15.6%,龙头尚未出现[2] - 行业正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优势企业差距逐渐拉开,进入战国群雄争夺战[2] 公司概况 - 古茗成立于2010年4月,总部位于浙江温岭大溪,经过15年发展成为茶饮行业头部品牌之一[1] - 产品集中在10-18元价格带,以奶茶及鲜果茶为核心品类,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门店9914家[1] - 2024年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80%,在浙江、福建等八省门店超过500家,合计GMV占比83%[3] 公司竞争力 - 拥有120人产品研发团队,其中40人专注茶叶及萃取工艺研究,一半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2] - 采取互联网思维小单快反模式研发产品,既跟随茶饮趋势又打造自身特色[2] - 拥有130人质量控制团队和约470人督导稽核团队,形成高效闭环管理模式[3] 门店扩张潜力 - 仍有17个省份未有门店布局,测算全国门店天花板与蜜雪相当(3-4万家)[3] - 未来执行地域加密政策,中期重心放在二线及以下城市,适度开拓北京上海[3] - 短期关注两湖两广和安徽下沉市场开拓[3] 单店运营表现 - 2024年单店日均GMV约6500元,单店日均售出杯数384杯,处于行业较好水平[4] - 通过丰富产品品类提升同店收入,如推出1元冰水、7.9元鲜奶产品补充10元以内品类[4] - 增加咖啡品类并测试烘焙品类,填补早餐时段销售空白[4]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增速为31%、25%、22%,归母净利润增速为39%、29%、23%[5]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86元/股、1.11元/股、1.37元/股[5]
雷军立下“超越SU7”军令状,小米YU7如何在竞争中创造奇迹
贝壳财经· 2025-06-27 04:59
小米YU7上市及市场表现 - 小米汽车旗下首款SUV车型小米YU7正式上市,同时发布小米AI眼镜等十余款人车家全生态新品 [1] - 小米YU7 3分钟大定超20万辆,1小时大定超28.9万辆,雷军称"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奇迹" [1][6] - 小米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全系搭载小米V6s超级电机、智能底盘和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标准版CLTC续航835km [5] - 小米辅助驾驶第一期总投资57.9亿元,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搭载1000万Clips版辅助驾驶 [5] 小米YU7产品及竞争分析 - 推出三个配置版本:标准版25.35万元、Pro版27.99万元、Max版32.99万元,共9款配色 [6] -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小鹏G7、特斯拉Model Y、理想L7,售价均低于Model Y同版本 [6] - 雷军表示Model Y是"史诗级神作",但小米YU7仍制定挑战Model Y的目标 [6] - 2024年初启动整车测试,历时539天,覆盖296个城市,道路实测里程649万公里 [4] 小米汽车业务发展及产能规划 - 2024年小米集团总收入3659亿元同比增长35%,智能电动汽车收入321亿元,SU7系列交付13.69万辆 [7] - 2025年Q1小米SU7系列单季交付75869辆,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收入186亿元 [7] - 雷军将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由30万辆上调至35万辆 [7] - 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已投产(年产能15万辆),二期预计7月投产,三期工业用地6.35亿元竞得 [10] 小米AI眼镜发布及技术布局 - 小米AI眼镜定位"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搭载超级小爱,支持10种语言同声传译、视觉扫码支付 [15][16] - 支持跨设备相机协同、三方APP视频通话和直播,配备独立Type-C接口 [17] - 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1205万台同比增长18.3% [17] - 雷军宣布未来五年(2026-2030)在核心技术领域再投2000亿元 [19] 行业及市场反馈 - 分析师认为小米汽车业务是互联网思维延伸,基于用户大数据驱动快速迭代优化 [6] - 国元国际预计小米YU7销量超预期,汽车业务有望2025年Q3/Q4实现盈利 [11] - AI眼镜从业者评价小米AI眼镜"国内该品类做得最好" [13] - CINNO Research认为AI/AR眼镜将从小众走向大众消费级市场 [17]
【重磅深度】AI+汽车智能化系列之十三——小米汽车核心竞争力剖析
小米方法论与核心竞争力 - 小米汽车的成功本质是小米方法论在汽车行业的降维打击,通过用户驱动思维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产品驱动逻辑 [2][6] - 小米铁人三项(硬件+互联网+新零售)形成商业闭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低价低质走向物美价廉 [2][8] -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数据驱动产品快速迭代,实现"用户在哪生意就在哪"的品类外延优势 [2][6] 产品战略布局 - 全品类布局:20万元以上市场主打SU7/YU7等性能车型,20万元以下市场类似红米手机策略 [2][6] - 坚定执行"人车家生态"战略,汽车业务与集团高端化、全球化战略协同 [2][6] - SU7已成为20-30万元最畅销纯电轿车,2025年前5月月均销量2.65万辆超越Model 3 [52] 技术研发投入 - 集团年研发投入不低于300亿元,汽车领域占比约30%,与理想/小鹏同量级 [3][6] - 电动化需补充增程动力,智能化加大算力算法投入,保持技术快速追随者定位 [3][6] - 自研800V高压碳化硅平台,SU7 Ultra电压达871V,充电11分钟(10%-80%)[84][85] 三电技术创新 - SU7 Ultra搭载宁德时代麒麟2电池,峰值电压897V,最大放电功率1330kW [75][77] - HyperEngine V8s电机转速27200rpm,扭矩635Nm,零百加速1.98秒 [72][73] - 自研9100吨一体化压铸设备,后地板零件72合一,减重17%,生产工时减少45% [104][106] 智能化进展 - 自动驾驶团队超1000人,累计投入47亿元,14个月实现端到端全场景智驾 [109][110] - YU7全系搭载激光雷达和Thor芯片,算力提升至700TOPS [113][114] - 国内第二家推送端到端+VLM架构,复杂场景应对能力显著提升 [120][122] 渠道与用户画像 - "1+N"渠道模式覆盖82城298家门店,2025年计划拓展500㎡以上大型门店400家 [43][44] - SU7女性用户占比41.3%,苹果手机用户占57.3%,一二线城市销量占比近90% [53][54] - 全球MIUI月活用户达7.02亿,高端手机出货占比提升至23.3%(+3pct)[31][32] 财务表现 - 汽车业务2025Q1毛利率23.2%,单车亏损缩窄至7000元,预计Q3/Q4实现盈利 [38][39] - 互联网服务贡献集团34%毛利,智能手机收入占比52%但毛利贡献仅9% [13][17] - 2024年高端智能手机出货占比23.3%,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 [31]
后互联网时代的精神状态
虎嗅· 2025-06-06 14:36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互联网行业精神状态堪忧,表现为裁员潮、职业转型困境和心态调整难题 [1][2] - 外卖行业暴露存量重新分配趋势,京东趁机进军该领域,反映行业竞争加剧 [1] - 行业高增长幻觉破灭,从业者面临从"风口飞猪"到"平凡打工人"的身份转变 [15][16] 商业模式分析 - 中国互联网核心商业模式为脉冲式增长,依赖资本、流量、团队和政策四要素 [4][6] - 网络效应驱动"冲量"策略,用户规模优先于质量,形成"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变现逻辑 [7] - 移动互联网时代资金规模跃升,千团大战等线下争夺战消耗惨烈却难现赢家通吃 [10][11] 市场结构演变 - BAT确立霸权后,创业公司多被收编,风投向中后期转移,巨头自身资本化明显 [10] - 下沉市场被拼多多等挖掘,形成与AT差异化的用户覆盖策略 [22][23] - 出海业务采取独立实体运作,部分领域实现反向输出至美国市场 [14] 文化与社会影响 - 算法推荐塑造刻奇文化景观,实际削弱文化多样性,用户时长逼近生理极限 [14][24] - 996ICU和外卖员困境反映平台经济劳工权益问题,行政监管难以扭转行业惯性 [16][17] - 行业早期理想主义消退,战略选择向第二/第一浪潮市场妥协导致创新停滞 [23][27] 历史路径依赖 - 风投推动的copy to China模式早期成功,但后期与美国市场分化形成本土特色 [7][20] - 电商发展补足线下基础设施短板,支付等环节实现后发优势 [18][19] - 政策红利期结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预示监管并轨趋势 [36][37] 思想建设缺失 - 行业缺乏本土思想领袖,概念生产流于表面,未形成中层理论体系 [29][30] - 极客文化土壤贫瘠,媒体过度商业化导致思想资源碎片化 [31][32] - 实践先于理论的发展模式在转型期面临指导空白困境 [33][34] 未来趋势展望 - 全球化退潮与文化并轨将重塑行业定位,需应对工具理性局限 [34][35] - 社会O2O推动线上线下治理融合,公共性要求提升 [36][37] - 行业需在规范发展中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 [38]
【西街观察】雷军劫要渡,小米车不停
北京商报· 2025-05-22 15:20
公司动态 - 小米在15周年新品发布会上推出首款自研芯片玄戒O1、搭载该芯片的小米手机S15 Pro以及小米SUV新车YU7 [1] - 小米CEO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技术为本的发展理念,并表示会坚持芯片研发道路 [1] - 近期小米因SU7事故和SU7 Ultra"挖孔门"等事件面临舆论压力,发布会上雷军通过技术参数和产品细节间接回应争议 [1] - 雷军在公司内部会上反思公众对小米的期待和要求已远超想象,并承认公司已失去新手保护期 [2] 行业现状 - 2023年1-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442.9万辆和430万辆,占新车总销量的42.7% [3] - 新能源车行业竞争激烈,在国补退坡和价格战影响下,部分造车新势力已退出市场 [3] - 监管部门正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产品和功能的规范,重点关注"智驾"、"隐藏式门把手"和"动力电池新国标"等问题 [3] 发展挑战 - 新能源车行业已进入无新手保护期阶段,企业需应对产品争议和性能质疑等挑战 [3] -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需经历危机淬炼,从青涩走向成熟,阿里腾讯等公司都曾经历类似阶段 [3] - 平衡商业策略与公众认知、避免自身犯错比击败竞争对手更具挑战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