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陕西煤业(601225)
icon
搜索文档
陕煤集团70亿元小公募债项目获上交所受理
新浪财经· 2025-09-05 06:45
债券发行信息 -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70亿元小公募债项目状态更新为"已受理" [1] - 受理日期为2025年9月5日 [1] - 本次债券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偿还到期债务本息 [1]
中国煤炭:在结构性低迷中选择-Selective amid a structural downturn
2025-09-04 15:08
这份电话会议纪要深入分析了中国煤炭行业的结构性下行趋势 并对主要上市公司进行了评级调整 以下是基于纪要内容的全面总结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中国煤炭行业 具体细分领域包括动力煤和炼焦煤[1] * 涉及的公司包括神火股份(Shenhuo Coal & Power) 中国神华(Shenhua) H股和A股 中煤能源(China Coal) H股和A股 兖矿能源(Yankuang Energy) H股和A股 陕西煤业(Shaanxi Coal) 山西焦煤(Shanxi Coking) 兖煤澳大利亚(Yancoal Australia)[6][10]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结构性下行** * 中国煤炭行业在能源转型中处于结构性衰退状态 动力煤面临轻微供应过剩 而炼焦煤在今年大致平衡[1] * 动力煤市场呈现结构性下行 需求下降 尽管进口量同比下降约12% 但国内产量抵消了海运煤流的减少 预计2025年国内市场的动力煤总供应量将同比小幅增长约1% 达到43亿吨 而需求预计将同比下降约1% 至约41.6亿吨[3] * 需求下降反映在 1) 由于水电 风电和太阳能份额增加 电力行业煤炭消耗量同比下降约2.5% 2) 由于水泥产量疲软和房地产活动低迷 建筑相关消费同比下降约6%[3] * 炼焦煤市场目前大致平衡 但未来几年供应压力将增加 预计2025年中国炼焦煤总供应量将小幅增至5.92亿吨 需求应保持在5.91亿吨左右 受到生铁产量高企的支撑[4] **政策背景与“反内卷”** * 当前的行业背景与2015年的供给侧改革不同 亏损企业减少 整合程度提高 大型先进矿山的产量份额更高[2] * 鉴于更好的结构和适度的盈利能力 类似2015年那样广泛的一刀切减产似乎不太可能 任何供应纪律更可能通过更严格的安全和环保检查来实现 而不是全面的配额[2] * “反内卷”措施近期出台的可能性不大 但如果实施 将成为上行催化剂 可能导致比预期更大幅度的减产 推动动力煤和炼焦煤价格上涨[5][28] **供应与生产动态** * 国内动力煤产量继续同比增长 7M25产量增长4.6% 达到20亿吨[17] * 国家能源局(NEA)于7月初启动了全国性的煤炭超产检查 针对八个主要产煤省 检查重点是2024年和2025年至今的产量是否超过设计产能10%以上[14] * 自检查开始以来 山西和内蒙古的几个矿井被短暂暂停并因超产被罚款 加上近期中国西北部的天气干扰 收紧了动力煤和炼焦煤的供应 但预计这些检查的整体影响仍然有限[15] **需求驱动因素** * **电力行业** 中国的能源转型正在推进 煤炭在初级能源中的份额在过去十年中呈下降趋势(2024年底仍为约53%) 而非化石能源在2024年上升至约18%[19] 尽管2024年用电量同比增长6.9% 1H25同比增长2.9% 但火电发电量在2024年仅增长约2% 在7M25同比下降约1%[20] 预计2025年电力行业煤炭使用量将下降约2.5% 至约26亿吨[20] * **建筑材料** 预计2025年建筑材料的煤炭需求将同比下降6% 原因是房地产活动疲软和供应理性化导致水泥产量下降[20] * **化工行业** 持续增长应部分抵消上述下降 但无法完全抵消[20] 化工行业煤炭消耗量在7M25同比增长19.4% 达到1.93亿吨[115] 特别是煤制烯烃(CTO)产能扩张是主要驱动力[122] **价格与进口** * 疲软的基本面导致年内至今价格平均修正了22% 国内价格曾低至677元/吨 effectively关闭了进口套利窗口[18] 因此 7M25动力煤进口同比下降14% 印尼(-18%)和澳大利亚(-5%)领先下降[18] 预计全年进口量可能同比下降约12% 至3.63亿吨[18] * 炼焦煤价格在6月曾跌至1130元/吨 低于某些矿井的盈亏平衡点 这引发了6月的减产[21] 但随着价格反弹 内蒙古一些此前闲置的矿井已恢复运营[21] 预计2025年炼焦煤进口量将同比下降约10% 至1.1亿吨[147] **全球海运市场** * 中国的海运炼焦煤需求因钢铁减产而放缓 但印度应能弥补这一缺口 使全球海运市场在2030年前保持约1%的扩张步伐[23] 供应挑战继续支撑基准价格[23] * 相比之下 海运动力煤仍然供应过剩 因为中国(占全球进口量的约35%)减少采购 而其他主要买家如印度 日本和韩国各占不到15%的份额[23] **大宗商品偏好顺序** * 在大宗商品中 煤炭的排名相对较低 偏好顺序为 铜 > 铝 > 钢 > 煤 > 铁矿石[24] 原因包括铜的全球精矿供应因投资不足而紧张 铝的国内供应受到产能上限限制 钢铁可能面临新的供给侧削减 而铁矿石因钢铁减产和全球供应增加(特别是Simandou项目)而需求疲软[24][25] 股票影响与评级变化 * 神火股份首次覆盖给予增持(OW)评级 因其强大的铝业务贡献以及铝更有利的前景 该股交易于8倍前瞻市盈率 远低于其16倍的历史平均水平[26] * 煤炭的结构性衰退将继续对盈利构成压力 但高股息支付率(收益率约5%)应能提供部分股价支撑[27] * 中国神华H股保持增持(OW)评级[6] * 兖矿能源H股由减持(UW)调至中性(EW)[6] * 兖煤澳大利亚由增持(OW)下调至减持(UW) 基于海运煤前景减弱以及预期股息收益率下降至<4%[27] * 中国神华A股 中煤能源H股 陕西煤业 山西焦煤维持中性(EW)评级[6] * 中煤能源A股和兖矿能源A股维持减持(UW)评级[6] 其他重要内容 **行业结构变化** * 与2015年相比 关键差异在于 1) 亏损强度较低 2015年约95%煤炭企业亏损 当前比例约为50% 2) 行业整合加强 前10大生产商的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41%升至1H25的约49% 国有企业控制约70%的产能 3) 转向更大 更先进的矿山 年产能低于30万吨的小型矿山份额从2015年的约10%降至2024年的1.4% 而年产能超过1000万吨的大型矿山份额从2017年的18%升至2024年的26.5% “安全高效”矿山现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约70%(2010年约为30%)[16] **风险因素** * **上行风险** 更严格的NEA超产检查导致供应实质性减少 进口限制导致进口量低于预期和国内供应收紧 强于预期的火电需求 更高的钢铁产量推动炼焦煤需求超预期[31] * **下行风险** 超产检查或反内卷措施的供应影响有限 年内进口量高于预期 因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加快导致电力需求更弱 年底钢铁减产执行情况好于预期[31]
煤炭中报“寒意浓”!25家煤企利润集体滑坡,头部四企同比少赚100多亿
华夏时报· 2025-09-04 04:17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 - 25家煤炭指数成分股中23家营收同比下滑 25家归母净利润全部负增长[1] - 行业归母净利润合计554.72亿元 较去年同期808.11亿元减少253.39亿元 较2023年同期1057.54亿元减少近500亿元 两年内利润规模近乎腰斩[1] - 4家头部企业较2024年上半年合计少赚100多亿元 行业盈利收缩态势显著[1] 头部企业业绩分析 - 4家头部煤企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46.36亿元 较去年同期574.16亿元持续回落[2] - 中国神华归母净利润246.41亿元同比下降12.03% 中煤能源77.05亿元同比下降21.28% 陕西煤业76.38亿元同比减少31.18% 兖矿能源46.52亿元同比减少38.53%[2] - 盈利超百亿企业数量从2023年4家缩减至2025年仅中国神华1家维持百亿规模[2] 业绩下滑原因 - 煤炭价格整体持续下行 动力煤各主流市场均价重心跌幅多在20%以上[1] - 中国神华煤炭销售量下降10.9% 平均销售价格下降12.9%[3] - 陕西煤业煤炭售价439.67元/吨同比下降133.37元/吨降幅23.81% 中煤能源自产商品煤综合销售价格同比下跌114元/吨减少收入76.39亿元[3] - 兖矿能源销售煤炭6481万吨同比减少4.5% 煤炭业务销售收入344.75亿元同比减少27.2%[3] 供需格局分析 - 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24亿吨同比增加5.4% 煤炭进口量2.22亿吨同比下降11.1%[4] - 国内煤炭供需关系十分宽松 港口煤炭库存量创历史新高 供应充裕[4] - 下游需求表现不景气 电厂以消耗库存为主 新增采购需求有限[4] - 动力煤现货价格降幅较大 长协现货出现价格倒挂现象[4] 企业盈利分化 - 利润超10亿元煤企从去年15家锐减至今年8家[5] - 亏损企业数量由去年1家增加至5家 安源煤业亏损2.9亿元 郑州煤电亏损超2亿元[6] - 11家企业净利润跌幅超过50% 郑州煤电以2256.68%跌幅成为行业亏损典型[6] - 平煤股份和永泰能源净利润跌幅超过80% 淮北矿业和冀中能源跌幅达六成以上[6] 煤价走势分析 - 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6月中旬降至609元/吨创近4年新低 8月18日回升至701元/吨后再度跌破700元大关[8] - 动力煤市场呈现供需双弱格局 供给端受天气和安检影响 需求端电煤消费旺季进入尾声[8] - 7月原煤产量同环比双降 同比首次出现负增长 产量创2024年5月以来新低[8] 行业展望 - 金九银十期间下游非电用户刚需节奏提升 大秦线检修前及迎峰度冬备货需求可能推动煤价止跌向上修复[8] - 政策端存在托底预期 煤价下跌空间有限[9] - 反内卷政策推进使煤价底部基本确立 下半年煤炭市场供需关系有望逐步改善[10] - 主要煤企利润仍有同比下滑压力 但下行幅度将有明显收窄[11]
煤炭中报“寒意浓”!25家上市煤企利润集体滑坡
华夏时报· 2025-09-04 01:54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 - 25家煤炭指数成分股中23家营收同比下滑 25家归母净利润全部负增长 [1] - 行业归母净利润合计554.72亿元 较去年同期808.11亿元减少近250亿元 较2023年中期1057.54亿元减少近500亿元 两年内利润规模近乎腰斩 [1] - 动力煤各主流市场均价重心跌幅多在20%以上 导致多家煤企业绩同比下滑明显 [1] 头部企业业绩分析 - 4家头部企业中国神华 中煤能源 陕西煤业 兖矿能源较2024年上半年合计少赚100多亿元 [1] - 4家头部企业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46.36亿元 较去年同期574.16亿元持续回落 [2] - 中国神华归母净利润246.41亿元同比下降12.03% 中煤能源77.05亿元同比下降21.28% 陕西煤业76.38亿元同比下降31.18% 兖矿能源46.52亿元同比下降38.53% [2] 价格与销量数据 - 中国神华煤炭销售量及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下降10.9%和12.9% 售电量及平均售电价格分别下降7.3%和4.2% [3] - 陕西煤业煤炭售价439.67元/吨同比下降133.37元/吨降幅23.81% [3] - 中煤能源自产商品煤综合销售价格同比下跌114元/吨减少收入76.39亿元 [3] - 兖矿能源销售煤炭6481万吨同比减少4.5% 煤炭业务销售收入344.75亿元同比减少27.2% [3] 供需关系分析 - 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24亿吨同比增加5.4% 煤炭进口量2.22亿吨同比下降11.1% [4] - 国内煤炭供需关系十分宽松 港口煤炭库存量创历史新高 进口煤数量仍保持较高水平 [4] - 下游需求表现不景气 电厂以消耗库存为主 新增采购需求有限 非电用户仅维持刚需跟进 [4] 企业盈利分化 - 利润超10亿元煤企从去年15家锐减至今年8家 [5] - 亏损企业数量由去年1家增加至5家 安源煤业亏损2.9亿元 郑州煤电亏损超2亿元 [5] - 11家企业净利润跌幅超过50% 郑州煤电以2256.68%跌幅成为行业亏损典型 [5] 价格走势与成本 - 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成交均价约685元/吨同比下降约22.2% [4] - 煤炭价格跌至成本线附近 动力煤三四百块钱 配焦煤500块钱 较前年2000元/吨大幅下降 [6] - 6月中旬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降至609元/吨创近4年新低 8月18日回升至701元/吨后再度跌破700元大关 [7] 未来市场展望 - 动力煤市场呈现供需双弱格局 供应端受天气和安检影响 需求端电煤消费旺季进入尾声 [7] - 7月原煤产量同环比双降 同比首次出现负增长 产量创2024年5月以来新低 [7] - 金九银十期间非电用户刚需节奏提升 迎峰度冬备货需求释放 煤价有止跌向上修复可能 [7][8] - 政策端存在托底预期 煤价下跌空间有限 供需关系有望逐步改善 煤价或在合理区间震荡运行 [8]
发挥长钱长投优势险资系私募偏好大蓝筹
中国证券报· 2025-09-03 22:42
险资系证券私募发展 - 平安资管旗下恒毅持盈私募基金完成登记,注册资本和实缴资本均为3亿元,由平安资管100%持股,首期基金规模达300亿元,聚焦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重点布局符合政策导向的优质上市公司 [1] -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已批准三批,累计试点金额2220亿元,目前共有7家险资系证券私募获批,参与机构包括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人保寿险及人保资产等 [2][4] 险资系私募基金投资动向 - 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二期私募基金新进成为中国石油A股第6大流通股东,持股2.17亿股,持仓市值约18.57亿元,同时新进成为中国神华A股第9大流通股东,持股5200万股,持仓市值约21.16亿元 [2] - 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三期1号私募基金位列中国石化第8大股东,持股3.05亿股,对应市值超过17亿元,并新进成为大秦铁路第4大股东,持股2.98亿股,对应市值超19亿元 [3] - 鸿鹄志远基金一期继续出现在伊利股份、陕西煤业和中国电信的前十大股东之列,持股数量较上一季度保持不变 [3] 险资系私募基金经营表现 - 鸿鹄志远基金一期截至6月30日总资产达571.12亿元,净资产556.84亿元,上半年营业收入12.03亿元,营业利润11.75亿元,净利润9.68亿元 [3] - 鸿鹄志远系列基金通过低频交易和长期持有方式获得稳健股息收益,投资策略聚焦公司治理良好、经营稳健、股息稳定的大盘蓝筹股,以减少股价短期波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4] 险资投资策略与市场作用 - 险资系私募基金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长钱长投"原则,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本属性,以高质量发展理念看待资本市场,促进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投资收益 [4] - 险企通过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入市,有助于发挥险资长钱长投优势,支持资本市场,进一步加大中长期资金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 [4]
煤炭中报“寒意浓”!25家上市煤企利润集体滑坡,中国神华等头部四企同比少赚100多亿
华夏时报· 2025-09-03 14:08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 - 25家煤炭指数成分股中23家营收同比下滑 25家归母净利润全部负增长[1] - 行业归母净利润合计554.72亿元 较去年同期808.11亿元减少近250亿元 较2023年同期1057.54亿元减少近500亿元 两年内利润规模近乎腰斩[1] - 动力煤各主流市场均价重心跌幅多在20%以上 导致多家煤企业绩同比下滑明显[1] 头部企业业绩分析 - 4家头部企业中国神华、中煤能源、陕西煤业、兖矿能源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46.36亿元 较去年同期574.16亿元持续回落[2] - 中国神华归母净利润246.41亿元同比下降12.03% 中煤能源77.05亿元同比下降21.28% 陕西煤业76.38亿元同比减少31.18% 兖矿能源46.52亿元同比减少38.53%[2] - 盈利超百亿元企业数量从2023年四家缩减至2025年仅中国神华一家[2] 业绩下滑核心原因 - 煤炭销售量及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下降10.9%和12.9%导致煤炭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 - 陕西煤业煤炭售价439.67元/吨同比下降133.37元/吨降幅23.81% 中煤能源自产商品煤综合销售价格同比下跌114元/吨减少收入76.39亿元[3] - 兖矿能源销售煤炭6481万吨同比减少4.5% 煤炭业务销售收入344.75亿元同比减少27.2%[3] 供需关系与价格表现 - 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24亿吨同比增加5.4% 煤炭进口量2.22亿吨同比下降11.1%[4] - 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成交均价约685元/吨同比下降约22.2%[4] - 动力煤现货价格降幅较大 长协现货出现价格倒挂现象[4] 企业盈利分化情况 - 利润超10亿元煤企从去年15家锐减至今年8家[5] - 平煤股份和永泰能源净利润跌幅超过80% 淮北矿业和冀中能源跌幅达六成以上[6] - 亏损企业数量由去年1家增加至5家 安源煤业亏损2.9亿元 郑州煤电亏损超2亿元[6] 下半年市场展望 - 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8月18日回升至701元/吨后再度跌破700元大关[7] - 7月原煤产量同环比双降 同比首次出现负增长[7] - 金九银十期间非电用户刚需提升 迎峰度冬备货需求可能推动煤价止跌向上修复[7][9] - 政策端存在托底预期 煤价下跌空间有限[8]
险资系证券私募 持仓曝光
中国证券报· 2025-09-03 04:52
险资系证券私募发展现状 - 险资系证券私募数量已达7家 试点金额合计2220亿元 [1][9] - 平安资管旗下恒毅持盈完成登记 首期基金规模300亿元 [1][7] 持仓布局特征 - 重点布局能源及基建龙头股:中国石油持仓2.17亿股(市值18.57亿元) 中国神华持仓5200万股(市值21.16亿元) [3] - 持续增持上市公司股份:中国石化持仓3.05亿股(市值超17亿元) 大秦铁路持仓2.98亿股(市值超19亿元) [3] - 鸿鹄志远一期基金保持伊利股份、陕西煤业及中国电信持股数量稳定 [4] 试点推进进程 -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于2023年10月启动首批试点 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各出资250亿元 [7] - 2024年1月推动第二批试点 人保寿险及人保资产获准参与 [7] - 试点机构包含国丰兴华、泰康稳行、太保致远等7家私募管理公司 [8] 投资策略导向 - 坚持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理念 聚焦政策导向及险资配置需求 [7] - 通过契约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形式运作 发挥保险资金耐心资本优势 [7]
持仓曝光!险资系私募基金,买了这些股票!
搜狐财经· 2025-09-03 01:30
鸿鹄基金投资布局 - 鸿鹄基金二期现身中国石油和中国神华前十大股东 持股数量分别为2.17亿股和0.52亿股 持股市值分别为18.57亿元和21.16亿元[3] - 鸿鹄基金三期1号现身中国石化前十大股东 持股数量3.05亿股 持股市值17.63亿元[5] - 鸿鹄基金一期重仓陕西煤业 伊利股份和中国电信 持股数量分别为1.16亿股 1.53亿股和7.62亿股 持股市值分别为22.38亿元 42.59亿元和59.04亿元[6] 基金规模与运作进展 - 鸿鹄基金总规模达1100亿元 由国丰兴华担任基金管理人[6] - 一期规模500亿元 已全部投资落地并取得良好收益[6] - 二期规模200亿元 已于二季度末基本完成建仓[6] - 三期规模400亿元 分为两只产品 其中三期1号由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共同出资225亿元[8] 投资策略与标的特征 - 投资标的选择中证A500指数成份股中治理良好 经营稳健 股息稳定的大型上市公司[9] - 持仓公司普遍具有高股息率特征 陕西煤业股息率6.63% 中国石油5.40% 中国神华5.96% 中国石化5.02%[10] - 持仓公司市值规模较大 伊利股份市值超千亿 陕西煤业近2000亿 中国电信 中国石化 中国神华市值在5000-7000亿区间 中国石油市值超1.5万亿元[10] 业绩表现与试点成效 - 鸿鹄基金一期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03亿元 净利润9.68亿元 总资产571.12亿元[11] - 试点基金风险指标低于基准 收益指标高于基准 实现功能性与盈利性双丰收[12] -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总金额达2220亿元 已有6只基金投入运作包括鸿鹄基金各期产品[13]
坚持价值投资 险资私募钟情高股息大市值公司
证券时报· 2025-09-02 23:52
鸿鹄基金投资布局 - 鸿鹄基金旗下产品已进入6家大型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神华、中国石化、伊利股份、陕西煤业和中国电信 [1] - 鸿鹄基金投资标的聚焦中证A500指数成份股中治理良好、经营稳健、股息稳定且流动性高的大盘蓝筹公司 [1] - 投资组合公司股息率表现突出,陕西煤业、中国神华、中国石油股息率超5%,伊利股份和中国石化约4%,中国电信超3% [1] 投资标的市值特征 - 持仓公司市值均超千亿元,伊利股份市值超1000亿元,陕西煤业市值近2000亿元,中国石化、中国电信、中国神华市值介于6000亿至8000亿元,中国石油市值超1.6万亿元 [1] 基金规模与运作进展 - 鸿鹄基金已设立4只产品(一期、二期、三期1号、三期2号),总规模达1100亿元,由国丰兴华管理(国寿资产与新华资产联合设立) [1] - 一期规模500亿元于2024年3月完成投资,二期于二季度末基本建仓完毕,三期自7月初启动且进展顺利 [2] - 上半年试点基金风险指标低于基准,收益指标高于基准,实现功能性与盈利性双丰收 [2] 险资长期投资试点政策 -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累计三批,总金额达2220亿元,前两批试点机构已获批成立私募基金公司 [2] - 试点基金通过会计处理优化降低权益投资收益波动,助力保险公司提升权益投资并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 [2]
坚持价值投资 险资私募钟情高股息大市值公司
证券时报· 2025-09-02 18:00
鸿鹄基金投资布局 - 鸿鹄基金跻身至少6家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 包括中国石油 中国神华 中国石化 伊利股份 陕西煤业 中国电信 [1] - 鸿鹄基金二期二季度末现身中国石油 中国神华前十大股东 [1] - 鸿鹄基金三期1号位列中国石化前十大股东 [1] - 鸿鹄基金一期跻身伊利股份 陕西煤业 中国电信前十大股东 [1] 投资标的特征 - 投资标的选取标准为治理良好 经营运作稳健 股息相对稳定 流动性较好且具备良好回报的大盘蓝筹公司 [1] - 投资标的主要为中证A500指数成份股中符合条件的大型上市公司 [1] - 标的公司股息率较高 陕西煤业 中国神华 中国石油股息率超过5% 伊利股份 中国石化在4%左右 中国电信超过3% [1] - 标的公司市值较大 伊利股份市值超千亿元 陕西煤业市值接近2000亿元 中国石化 中国电信 中国神华市值在6000-8000亿元之间 中国石油市值超过1.6万亿元 [1] 基金规模与运作 - 鸿鹄基金已设立一期 二期 三期1号和三期2号等4只基金 合计规模1100亿元 [1] - 基金由国丰兴华担任基金管理人 国丰兴华由国寿资产和新华资产联合设立 [1] - 鸿鹄基金一期规模500亿元 2024年3月开始投资 至今年3月投资已悉数落地 [2] - 鸿鹄基金二期基本完成建仓工作 三期从7月初开始启动且进展顺利 [2] 试点基金表现与规模 - 上半年试点基金风险指标低于基准 收益指标高于基准 实现功能性与盈利性双丰收 [2] - 试点基金业绩有信心保持长期韧性 [2] -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已有三批 试点金额合计2220亿元 [2] - 前两批试点机构均已获批成立私募基金公司 [2] 会计处理与市场影响 - 险资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基金通过优化会计处理可有效降低权益工具投资的收益波动 优化资产负债管理 [2] - 有助于保险公司提升权益投资并实现长期投资 发挥保险资金的市场稳定器作用 [2] - 有利于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实现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共同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