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国际(00665)

搜索文档
港交所:不同集团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海通国际、中信证券。
新浪财经· 2025-08-15 15:01
上市申请 - 不同集团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1] - 联席保荐人为海通国际、中信证券 [1]
港股私有化迎券商新案例 海通证券欲溢114%收购海通国际
新华网· 2025-08-12 05:48
私有化交易方案 - 海通证券境外全资子公司海通国际控股以协议安排方式对港股上市公司海通国际进行私有化,私有化后海通国际将从港股退市 [1] - 私有化每股注销价为1.52港元,较停牌前收盘价0.71港元溢价114.08% [2] - 涉及注销股份约22.83亿股,最高现金对价约34.70亿港元 [2] 交易背景与动机 - 海通国际2022年净亏损65.41亿港元,2023年上半年亏损7.81亿港元,连续出现大幅亏损 [3] - 巨额亏损导致市场对公司财务状况担忧,影响融资能力,控股股东进一步注资受上市规则公众持股量限制 [4] - 海通证券目前已间接持有海通国际约73.4%股权并纳入财务并表范围 [2] 公司经营状况 - 海通国际为海通证券国际化重要平台,业务涵盖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包括证券期货经纪、基金管理及投行业务 [3] - 公司净利润从2017年30.29亿港元持续下滑至2021年3.01亿港元,2022年起出现巨额亏损 [3] - 亏损主因股债市场波动导致投资损失,以及佣金收入下降和信用减值计提增加 [3] 母公司财务状况 - 海通证券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69.68亿元,归母净利润38.3亿元,资产总额7623.93亿元 [5] - 母公司流动性覆盖率日均267.71%,净稳定资金率日均157.84%,均高于监管要求 [6] - 私有化方案对海通证券净资本及流动性指标无重大影响,风险指标优于监管要求 [6] 行业动态与市场观点 - 2023年港股市场已有超5家企业完成私有化退市,包括达利食品、亚美能源等 [6] - 私有化决策涉及战略选择、避免同业竞争、节省上市费用及股价低迷等多方面考量 [6] - 标普认为统一运营可强化跨境业务,摩根大通认为私有化对海通证券负面影响轻微 [6]
海通国际:数智转型AI渗透 券商金融科技竞赛进行中
智通财经网· 2025-08-07 07:35
行业趋势 - 证券公司持续加大信息技术投入以改善客户体验、推动业务发展、提升经营效率和降低风险成本 已成为行业共识[1] - 2025年以来 DeepSeek加速AI大模型在证券领域的部署和渗透 人工智能正引发证券行业底层技术架构革新 有望引领新一轮科技投入浪潮[1] 头部公司投入规模 - 2024年信息技术投入前十的证券公司均为国内头部机构 各家投入均超10亿元 其中华泰证券和国泰海通投入超20亿元[2] - 前十名证券公司信息技术投入总额达155.79亿元 较2023年略增1.4% 其中七家投入同比增长 三家出现下降[2] 投入增速特征 - 2024年信息技术投入同比增速前三为第一创业证券、财达证券和光大证券 增速均超20%[2] - 增速前十的证券公司多为中小型机构 仅国信证券和光大证券投入超5亿元 其中国信证券是唯一同时进入投入金额和增速前十的证券公司[2] 监管要求与执行情况 - 证券业协会要求2023-2025年信息技术平均投入不低于平均净利润的10%或平均营业收入的7%[3] - 2024年投入前十的证券公司信息技术投入占净利润比例均超10% 其中国投证券、海通国际公司和华泰证券位列前三[3] - 投入前十的证券公司中 除银河证券和申万宏源外 信息技术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均达7%以上[3] 人才队伍建设 - 监管鼓励证券公司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比例逐步提升至员工总数的7%[3] - 2024年投入前十的证券公司中有七家披露了技术人员数量 其中四家占比超7%:招商证券(16.3%)、申万宏源(8.6%)、海通国际公司(7.4%)、广发证券(7.1%)[3] - 中信建投(6.8%)、国信证券(5.9%)和银河证券(5.5%)信息技术人员占比未达7%[3]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证券IT服务商恒生电子(600570 SH)、金证股份(600446 SH)和顶点软件(603383 SH)[1]
海通国际:电商补贴混战 平台“即时零售”增长赛道展开战略卡位
智通财经网· 2025-08-06 09:11
外卖及即时零售市场竞争格局 - 外卖及即时零售市场竞争核心是各大平台围绕即时零售关键增长赛道展开的战略卡位 各方投入巨额补贴旨在抢占新流量入口并提升用户粘性与平台渗透率[1] - 美团外卖日订单量突破1.5亿单 市场份额约60% 淘宝闪购&饿了么日单量突破9000万单 市场份额约30% 京东外卖日单量突破2500万单 市场份额约10%[4] - 预计到2025年末 美团/淘宝闪购&饿了么/京东外卖市场份额将呈现6:3:1分布格局[1][5] 平台战略与生态构建 - 淘宝将流量结构向即时履约演进 把闪购提升为核心入口 通过履约驱动逻辑重构推荐模式 满足消费者便捷服务需求以提升用户活跃度[1][2] - 阿里巴巴推动淘宝闪购与飞猪、盒马、支付宝生活服务等业务协同 构建覆盖本地生活全场景的服务平台 通过多端权益打通提升用户留存和跨品类转化效率[2] - 美团以先驱优势及用户粘性构筑护城河 淘宝闪购凭借体量化电商流量与生态协同形成独特的流量+履约模式[5]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 中国餐饮外卖市场规模从2015年1250亿元跃升至2024年约1.5万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28% 同期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约6500亿元[4] - 2024年外卖与即时零售总市场规模约2.15万亿元 预计未来五年外卖/即时零售以10%/15%年均复合增速增长 到2030年合计规模将逼近4.1万亿元[4] - 在外卖大战推动下 行业日单量从5月约1亿单飙升至当前约2.5亿单 场景黏性与生态协同将成为下半场竞争核心[4][6] 国家补贴政策影响 - 2025年国家补贴政策聚焦绿色家电与智能产品 京东平台家电品类市占率50.3%最高 淘天占35.6% 拼多多和抖音在家电品类心智较弱[3] - 国家补贴带动京东平台GMV和DAU明显回升 预计京东全年带电品类和零售板块增速将达到低双位数水平[3] - 淘宝CMR收入受益于国补带动 但受3P模式为主及自营占比较小影响 整体受益程度有限 CMR增长更多得益于全站推广渗透率提升[3] 监管介入影响 - 监管直击无序促销问题 极端补贴导致超60%中小商家利润腰斩 部分商家被迫降低食材标准[7] - 监管关注恶性竞争问题 平台过度以价换量忽视服务和骑手保障 导致行业长期发展受损[7] - 补贴导致外卖价格低于堂食 二季度部分门店堂食收入同比下滑超五成 监管旨在重建平台、商家、骑手和消费者共赢生态[7]
海通国际:政策催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关注乳制品和白酒行业
智通财经· 2025-08-05 07:41
政策与行业机会 - 关注政策催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政策直接带动必选消费如婴幼儿制品或间接通过增加就业和商务活动带动 [1] - 建议关注受益行业,坚持"高股息+基本面改善"原则,重点关注乳制品和白酒,警惕软饮料边际变差风险 [1] 需求表现 - 7月8个必选消费行业中6个保持正增长,2个负增长:餐饮(+4.4%)、软饮料(+2.7%)、速冻食品(+1.7%)、调味品(+1.1%)、乳制品(+1.1%)、啤酒(+0.6%),次高端及以上白酒(-4.0%)、大众及以下白酒(-3.9%) [2] - 与上月相比,5个行业增速变差,3个增速改善 [2] 价格动态 - 7月白酒批价多数平稳:飞天整箱/散瓶/茅台1935批价为1915/1880/655元,较上月-35/持平/-20元,普五批价930元,较上月+10元 [3] - 液态奶、啤酒折扣力度减小,软饮料折扣加大,婴配粉、方便食品、调味品价格平稳 [3] 成本变化 - 7月现货成本指数普遍下跌:乳制品(-2.92%)、软饮料(-2.46%)、速冻食品(-1.88%)、啤酒(-1.78%)、方便面(-1.58%)、调味品(-1.29%) [4] - 期货成本指数以涨为主:软饮料(+1.64%)、啤酒(+3.57%)、调味品(+2.89%) [4] - 包材价格环比变动:易拉罐(+3.67%)、玻璃(-0.08%)、塑料(-0.82%)、纸(-1.20%) [4] 资金流向 - 7月港股通净流入1241亿元,必需消费板块市值占比5.05%,较上月升0.17pct [5] - 乳制品港股通占比11.6%,增持0.6pct,食品添加剂减持0.52pct [5] - 陆股通食品饮料市值占比4.56%,Q2较Q1降0.22pct,伊利股份(10.7%)、东鹏饮料(9.9%)持股比例最高 [5] 估值水平 - 7月底食品饮料PE历史分位数16%(20.2x),子行业中啤酒(3%,23.8x)、白酒(11%,17.9x)较低 [6] - H股必需消费PE历史分位数54%(20.0x),较上月升10pct,包装食品(6%,10.7x)、酒精饮料(7%,17.6x)较低 [6]
问止中医递表港交所 海通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证券时报网· 2025-07-30 01:09
公司上市申请 - 问止中医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海通国际为其独家保荐人 [1] 行业地位 - 2023年和2024年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人工智能辅助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 市场份额分别为1.5%和1.3% [1] - 开发的"中医大脑"是中国内地首个且唯一通过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及专家评审的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1] - 拥有行业最大的临床知识图谱 [1] 业务模式 - 通过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生活产品(养生及知识产品)以及中医大脑订阅服务产生收入 [1] - 设立的"精一书院"是中国内地累计注册人数最多的中医社区 [1] - 通过分享中医知识推广中医文化 并为公司业务积累潜在客户 [1]
海通国际:首予小菜园(00999)“优于大市”评级 目标价13.5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7-29 08:44
财务预测 - 2025至2027年营收预计分别为65.4亿元、79.3亿元及94.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速分别为25%、21%及19% [1] - 同期经调净利润预计分别为7.4亿元、9.2亿元及1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速分别为27%、24%及19% [1] - 基于2025年20倍市盈率给予合理市值159亿港元 目标价13.5港元 [1] 经营效率 - 2024年截至8月门店层面经营利润率为17.8% [1] - 2025年门店经营利润率有望回升至20%以上 主要受益于门店面积优化缩减固定成本、炒菜机器人提升人效、规模效应摊薄原材料成本及品牌力增强带来的租金议价权提升 [1] 门店扩张 - 预计门店数量可超2500家 显示广阔开店空间 [1] - 公司处于品牌上升期且门店拓展提速 [1] 行业地位 - 公司被认定为大众便民中式餐饮领导者 [1]
海通国际:大幅上调快手-W(01024)目标价至91港元 料次季调整后纯利50亿元人民币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智通财经网· 2025-07-29 03:07
核心观点 - 海通国际大幅上调快手目标价47%至91港元 基于可灵AI领先地位和主营业务健康增长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1] - 对2025年non-GAAP净利润200亿元应用18倍市盈率 较此前12倍显著提升 [1]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总收入34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2% [1] - 直播收入预计同比增长5% 线上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3% 电商GMV同比增长15% [1] - 电商业务对应收入34亿元人民币 [1] - 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50亿元 净利润率15% [1][2] - 预计2025年全年总收入1415亿元 同比增长12% [1] - 预计2025年non-GAAP净利润200亿元 同比增长14% 净利润率14% [1][2] - 直播收入预计380亿元 在线广告收入825亿元 电商收入210亿元 [1] 业务表现 - 线上广告 直播和电商增长速度持续快于行业平均水平 [2] - 海外业务2025年第一季度已实现盈利 预计第二季度继续盈利 [2] - 人工智能投资对利润率影响为1至2个百分点 [2] - 主营业务收入保持稳健 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2] - 费用得到严格控制 [2]
保留职级,原海通国际高管林涌、孙彤转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8 11:34
人事任命 - 国泰海通聘任林涌为政策和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层正职级)[1] - 聘任孙彤为公司中层副职级干部(数字化转型办公室)[1] - 政策和产业研究院为一级部门隶属于研究与机构业务委员会[2] - 数字化转型办公室又称战略发展部属于一级部门[2] 林涌背景 - 林涌曾任海通国际行政总裁年薪最高达1839.57万元(2019年)[3] - 2020年年薪1728.39万元2021年大幅降至370.86万元2023年前3个月为82.09万元[3] - 1996年加入海通证券曾任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3] - 2007年起担任海通国际控股董事及总经理2011年起任海通国际董事总经理行政总裁[3] - 2023年辞任海通证券总经理助理2024年被免去海通国际董事会副主席行政总裁职务[4] 海通国际亏损情况 - 2022年海通国际净亏损65.41亿港元(56.38亿人民币)[4] - 2023年亏损81.56亿港元(72.91亿人民币)[4] - 2022-2024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超170亿港元超过上市十余年盈利总和[7] - 2021年公司盈利3亿港元2022年起业绩急转直下[4] 孙彤背景 - 孙彤曾任海通国际执行董事与林涌同为高管团队成员[5] - 2000年加入海通证券2007-2010年任总经理办公室高级经理及总裁秘书[5] - 2010年起任海通国际控股助理总裁2018年任海通国际执行董事[5] - 目前持有海通国际291.57万股[6] 市场影响 - 海通国际巨额亏损被认为是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的潜在导火索[7] - 林涌从行政总裁转任研究员角色转变引发市场关注[7]
海通国际:泡泡玛特(09992)高增长趋势持续 升目标价至316.7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7-17 08:29
公司估值与评级 - 维持泡泡玛特2025年35倍市盈率估值 对应目标市值4219亿元 [1] - 上调目标价60%至3167港元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1] 业绩驱动因素 - 上半年业绩超预期 主要源于IP全球认可度提升及产品品类多样化 [1] - 海外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对毛利率和净利率产生积极影响 [1] - 规模效应提升 产品成本持续优化 费用管控加强 [1] IP运营能力 - 从依赖MOLLY单IP发展为PUCKY/DIMOO/SKULLPANDA/THE MONSTERS/CRYBABY多IP矩阵 [1] - 多国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现象 验证长期IP营运能力 [1] - 依赖少数IP的风险下降 业绩可持续性有保障 [1] 财务预测调整 - 2025-2027年收入预测上调至351亿/535亿/691亿元(原242亿/335亿/423亿元) [2] - 收入同比增速预计为169%/53%/29% [2] - 经调净利预测上调至112亿/178亿/238亿元(原701亿/991亿/1283亿元) [2] - 经调净利率提升至32%/332%/344%(原289%/296%/3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