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SKULLPANDA
icon
搜索文档
TOP TOY冲击上市,但他跟泡泡玛特比就像安卓和苹果
搜狐财经· 2025-09-30 10:59
2020 年才开出第一家门店,5 年后,TOP TOY 就冲击上市了。 同处潮玩行业,同样做到上市的体量,TOP TOY 与泡泡玛特相比,有什么不同? 拿时下流行的比喻来说,TOP TOY 像是安卓,泡泡玛特像是苹果,这不是蹭热度的调侃,TOP TOY 的创始人孙元文曾在接受 36 氪采访时亲口打过这样的比喻:" 泡泡玛特像 IOS 闭环系统,所有的东西 都是自己的,我们更像安卓搭建一个平台,容纳别人的产品、IP。 " 想看二者的不同,我们先来看市值。在 2025 年 7 月,TOP TOY 完成了 A 轮约 6000 万美元的融资,投 后估值 13 亿美元( 相当于约 102 亿港元 )。而泡泡玛特港股目前的市值超过 3500 亿港元,是 TOP TOY 的 35 倍。 从财务表现看,2022-2024 年,TOP TOY 收入分别为 6.79 亿元、14.61 亿元、19.09 亿元,年度利润分 别为 -3838.3 万元、2.12 亿元、2.94 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 13.6 亿元、利润 1.8 亿元,同比分别 增长 58.5% 和 26.8% 。 作为对比,泡泡玛特 2025 年上半年的营收为 ...
学术一分钟丨专访余伊琦老师:解码潮玩背后的消费新逻辑
搜狐财经· 2025-09-28 04:12
《大学学生会 FUDAN UNIVERSITY STUDENT UNION 人把过与付入门家的潮项和阵过达崛起 其凭借独特的设计语言 盲盒营销模式和强社群传播 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掀起收藏与社交风潮 潮玩不再只是玩具 更成为情感寄托、身份认同、和社交货币的象征 这促使我们思考 潮玩何以崛起? 该类产品将如何重构消费场景? 这种爆火体现了我们消费观念的何种转变? 本期「学术一分钟」栏目 我们邀请了管理学院副教授余伊琦老师 从消费者行为与市场营销角度出发 围绕「LABUBU等潮玩爆火现象」 带我们探究潮玩爆火背后的奥秘 e 专访余伊琦老师: 解码潮玩背后的消费新逻辑 近年来 日出量者 示 受 第 四 即 男 女 子 六 八 余伊琦老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 营销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 学院博士,耶鲁大学管理学院访问学 FIFT 采访内容 Q LABUBU、DIMOO、SKULLPANDA等潮玩IP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您认为这类产品是如何精准捕捉消费者的需 求的?为什么会吸引大家购买? 从营销的角度看,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本质是为了满足需求,获取价值。这里的价值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 面: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和象征价 ...
泡泡玛特副总裁谈潮流IP的全球化运营
中国经济网· 2025-09-24 07:59
核心观点 - IP是公司最核心的驱动力和连接全球用户的情感纽带 通过全球化运营和多元业态拓展推动潮流文化创新与传播 [1][2][4] IP运营战略 - IP孵化和运营是公司核心业务 通过签约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实现多元化创作 [2] - 围绕IP进行多维度拓展 产品从潮玩手办延伸至积木 珠宝饰品 甜品餐饮及城市乐园 [1] - 通过地区限定产品实现文化交融 如英国朋克风格SKULLPANDA 泰服LABUBU 卢浮宫联名系列 [2] - 筹备动画番剧和电影项目 从产品导向向内容生态延伸以增强IP文化感染力 [1] 全球化布局 - 截至2025年6月底在全球拥有超过550家直营门店和2500台机器人商店 [2] - 电商网络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超去年全年 [2] - 在美洲 亚太 欧洲及大中华区均实现超过100%的增长 [2] - 线上官方渠道覆盖37个国家 其中34个国家同步上线自研APP [3] - 海外官方商城和独立站点实现多语言多货币支持 曾登顶美国及新加坡Apple Store购物榜 [3] 本地化发展策略 - 通过"文化适配+场景共创"逻辑推动IP在不同市场深度渗透 [3] - 参与国际外事盛会 如中泰建交50周年推出泰服DIMOO官方限定形象 [3] - 在伦敦考文特花园举办小野Hirono联名限时画廊活动 结合当地艺术氛围 [3] - 2024年6月至11月在新加坡与Lazada合作办赛探索体育与潮流IP结合 [3] - 线下门店注重与地标文化结合 如巴黎卢浮宫主题店 越南岘港古堡主题店 [3] 体验式业态拓展 - 北京泡泡玛特城市乐园是全球首个潮玩行业沉浸式IP主题乐园 [1] - 乐园成为北京入境游热门打卡地 体现IP在推动城市更新和文旅融合方面的潜力 [1] - 通过多元业态丰富IP表达方式 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元消费体验 [1][3]
潮玩的舞台天然国际化
36氪· 2025-09-18 04:43
行业定义与演变 - 潮玩是一种兼具艺术设计属性和潮流特征的玩具 受众年龄大于普通玩具 核心价值在于IP与创意而非玩耍功能[1] - 潮玩起源于21世纪的美国和日本 最初由独立设计师或小型工作室创作 产量少价格高 属于小众艺术收藏品[1] - 2016年日本品牌Sonny Angel采用盲盒销售模式 泡泡玛特随后推出Molly星座系列 通过工业化运作推动潮玩成为大众消费品[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全球潮玩市场规模从2015年87亿元增长至2024年448亿元 年复合增速达23%[3] - 北美、欧洲和中国为全球前三大市场 东南亚、东欧等新兴市场增速加快[7] - 中国Z世代(1995-2010年出生)贡献潮玩40%的消费 消费者年轻化趋势明显[8] 消费特征与人群 - 潮玩满足情绪价值需求 具备强烈社交属性 盲盒通过隐藏款设计制造不确定性和稀缺性刺激复购[8] - 欧美市场消费力强 IP文化积淀深 受众年龄层更宽泛 男性用户比例较高[10] - 全球女性消费者规模扩大 因原创IP多采用软萌风格契合女性审美偏好[10] 全球化特征 - 潮玩产业链具天然全球化特征 从跨国IP合作到国际化供应链布局及全球渠道扩张[2] - IP形象能跨越语言文化壁垒 产品供给全球一致 无需大幅本土化调整[11] - 泡泡玛特2023年海外收入达13.5亿元 同比增长260% 已进入23个国家[13] 中国企业竞争力 - 中国企业依托制造能力和庞大市场快速跻身全球一线阵营[16] - 泡泡玛特每年新增SKU近200个 52TOYS年均上新量达500个 具备快速市场响应能力[20] - 中国供应链使产品价格比欧美品牌低30%-50% 生产周期更短[20] - 泡泡玛特已打造超过30个自有IP 如MOLLY、SKULLPANDA等全球性符号[23] 国际化案例 - 乐高2020-2024年复合增速近15% 大部分收入来自全球市场[14] - 52TOYS海外收入从2017年3500万元增长至2022年1.47亿元 年复合增速超100%[14] - 中国企业通过TikTok等社交媒体实现低成本高效海外推广[21]
泡泡玛特要与黄牛「决裂」
36氪· 2025-09-13 01:19
核心观点 - 泡泡玛特通过扩大产能和打击黄牛策略主动挤压二手市场投机泡沫 导致LABUBU等核心IP产品二手价格大幅下跌 并引发短期股价调整 但长期有利于品牌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权益 [4][5][13][20][23][32] 产品价格变动 - LABUBU第三代未拆盒及端盒成交均价较峰值下降80% [7] - 新发布搪胶4.0 mini LABUBU的"L"款成交均价下降30% [8] - 其他IP系列价格同步回调:星星人"好梦气象局"未拆盒均价降35% 隐藏款降42% MOLLY"口袋朋友"未拆盒均价降51% 隐藏款降69% [30] 资本市场反应 - 公司股价从8月26日339.8港元/股高点回落至9月11日273.4港元/股 跌幅达19.5% [10][11] - 市场情绪受二手市场价格下跌影响 但机构认为波动主要源于技术因素及情绪面而非基本面恶化 [12][13] 公司战略调整 - 供应链产能大幅提升:毛绒产能达去年同期10倍以上 8月单月产能约3000万只 [17] - 新品采用现货销售策略:迷你LABUBU发售30分钟内售出71万单 全部为现货 [19] - 明确产品定位转向:强调销售"好产品"而非"理财产品" 削弱盲盒投资属性 [16][23] IP运营表现 - THE MONSTERS系列(含LABUBU)2025年上半年营收48.1亿元 占总营收34.7% [27][29] - 其他头部IP增长显著:MOLLY营收13.6亿元(同比+73.5%) SKULLPANDA营收12.2亿元(同比+112.4%) CRYBABY营收12.2亿元(同比+248.7%) DIMOO营收11.1亿元(同比+192.5%) [27] - 13个艺术家IP营收突破亿元 显示IP多元化进展 [28] 长期发展布局 - 推进IP内容深化:宣布制作《LABUBU与朋友们》动画剧集并进军电影领域 [32] - 加强跨界合作:LABUBU已与VANS、优衣库、GODIVA等品牌联名 其中优衣库合作效果突出 [26] - 全球化运营加速:借助泰国明星Lisa的社交媒体推广 在海外市场加速开店 [26]
泡泡玛特要与黄牛“决裂”
36氪· 2025-09-12 02:57
核心观点 - 泡泡玛特通过主动扩大产能和打击黄牛策略 显著挤压二手市场投机泡沫 导致LABUBU等核心产品二手价格大幅下跌 并引发短期股价调整 但公司意在强化产品定价权与IP长期价值 [1][2][4][5] - 公司面临单一IP依赖风险 LABUBU所在系列上半年营收占比近三分之一 同时积极推动IP多元化和生命周期延伸 包括跨界联名与影视内容开发 [7][9] 产品价格动态 - LABUBU第三代未拆盒及端盒成交均价较峰值下降80% 新款搪胶4.0 mini LABUBU各规格均价下降约30% [1] - 其他IP产品价格同步回调:星星人系列未拆盒均价较峰值降35% 隐藏款降42% MOLLY系列未拆盒均价降51% 隐藏款降69% [8] 资本市场表现 - 股价从8月26日339.8港元/股高点回落至9月11日273.4港元/股 跌幅达19.5% [2] - 机构认为调整受技术及情绪因素驱动 恒生指数调仓带来短期抛压 但基本面未恶化 [2] 产能与供应链策略 - 毛绒产能提升至去年同期10倍以上 8月达3000万只 [3] - 迷你LABUBU发售30分钟内售出71万单且全部为现货 LABUBU 3.0系列通过多批次预售仅天猫渠道销量超70万件 [4] IP运营与营收结构 - THE MONSTERS系列(含LABUBU)上半年营收48.1亿元 占总营收近三分之一 [7] - 其他头部IP增速显著:MOLLY营收13.6亿元(+73.5%) SKULLPANDA营收12.2亿元(+112.4%) CRYBABY营收12.2亿元(+248.7%) DIMOO营收11.1亿元(+192.5%) [8] - 13个艺术家IP营收突破亿元 [8] 战略转型方向 - 削弱产品投资属性 通过直营渠道直面消费者 重新掌控定价权 [5] - 推进IP跨界合作(VANS/优衣库/GODIVA) 并布局影视内容(《LABUBU与朋友们》动画剧集) [7][9] - 依托明星效应(泰国明星Lisa推广)加速海外市场拓展 [7]
泡泡玛特“戳破”二手市场泡沫:扩大产能挤压投机,LABUBU能否续写IP传奇
搜狐财经· 2025-09-11 16:01
核心观点 - 泡泡玛特推出迷你LABUBU新品引发市场热度 但导致LABUBU系列二手价格集体暴跌 公司通过供应链扩张打破黄牛囤货逻辑 转向保障消费者权益 但单一IP依赖风险凸显 [1][3][4][6] 产品价格动态 - LABUBU第三代产品近90天成交均价持续下滑 未拆封单盒及整盒价格较峰值暴跌80% [3] - 新推出的搪胶4.0 mini LABUBU的L款销量冠军产品价格跌幅达30% [3] - 星星人"好梦气象局"系列未拆盒价格下跌35% 隐藏款"好彩天天来"跌幅达42% [5] - MOLLY"口袋朋友"系列未拆盒价格较峰值腰斩 隐藏款"最好别惹我"暴跌69% [5] 资本市场反应 - 泡泡玛特股价在半个月内从339.8港元/股跌至273.4港元/股 跌幅超过19.5% [3] - 机构观点分化 中泰证券强调头部IP势能持续增强 摩根士丹利认为波动属技术性调整 二手市场占比极小不应作为核心指标 [3] 供应链变革 - 2025年8月毛绒玩具产能较去年同期激增10倍 达到每月3000万只规模 [3] - 迷你LABUBU发售当晚30分钟内售出71万单且全部现货供应 此前LABUBU 3.0系列通过8个批次预售仅天猫渠道卖出70万件 [3] - 7月10日官方大规模补货后二级市场投机泡沫消散 黄牛恐慌性抛售 [4] - 公司商业模式从维持产品稀缺性转向保障消费者权益 明确要卖"好产品"而非"理财产品" [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自主产品收入137.53亿元人民币 占比99.1% 较2024年同期的43.83亿元增长213.8% [5] - THE MONSTERS系列(含LABUBU)收入48.14亿元 占比34.7% 较2024年同期的6.27亿元增长668.1% [5][6] - MOLLY收入13.57亿元(占比9.8%) SKULLPANDA收入12.21亿元(占比8.8%) CRYBABY收入12.18亿元(占比8.8%) DIMOO收入11.05亿元(占比8.0%) 五大IP营收均突破10亿元 [5][6] IP运营与风险 - LABUBU由香港艺术家龙家升创作 2024年前属小众圈层 通过泰国明星Lisa推荐和海外门店扩张实现全球破圈 目前与VANS、优衣库等品牌合作 [6] - THE MONSTERS系列贡献公司近三分之一营收 单一IP驱动增长格局未改变 结构性风险在二手市场价格崩盘时突出 [6]
消费分裂时代:年轻人买盲盒不买房,中年人囤黄金不投资
搜狐财经· 2025-09-10 20:39
消费市场宏观表现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55万亿元 同比增长5% 较去年全年增速加快1.5个百分点 [3] - 消费对GDP贡献率达52% 核心CPI连续三个月扩大 [1] - 居民存款新增4.9万亿元 同比增长12.3% [13] - 消费信贷增速仅5.6% 创七年新低 [13] 消费行为分化特征 - 情绪消费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 预计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 [3] - Z世代每月平均支出近千元用于情绪消费 超两成年轻人每天都需要情绪消费 [17] - 高端餐饮营业额同比下滑15.3% 快餐门店人均消费50元以下店铺增长9.7% [11] - 外卖平台15元以下订单量暴增62% [11] - 奢侈品销量最高跌幅超20% 二手奢侈品平台成交额增长34% [11] 代表性企业表现 潮玩行业 - 泡泡玛特上半年营收138.8亿元 同比增长204.4% [6] - 归母净利润45.74亿元 同比增长396.5% [6] - LABUBU单产品创造48.1亿元收入 [6] - MOLLY/SKULLPANDA/CRYBABY/DIMOO等IP均创造超10亿元收入 [6] - TOP TOY上半年营收7.4亿元 同比增长73% [14] 传统高端消费 - 21家白酒上市公司中仅6家保持正增长 15家营收利润双倒退 [8] - 白酒行业第二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减少5.0%和7.5% [8] - 片仔癀总市值从2900亿元降至1200亿元 近十一年首次营收净利双下滑 [8] - 天福茗茶上半年收入6.73亿元 同比下滑17.1% [8] 其他行业 - 五星级酒店入住率降至52% 创五年新低 [9] - 经济型酒店和民宿入住率反涨7% 房价上涨5% [9] - 小米汽车第二季度营收1160亿元 同比增长30.5% [14] - 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 同比增长75.4% [14] - 智能电动汽车及AI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 [16] 行业发展趋势 - 消费市场呈现"性价比"与"情价比"双轨发展模式 [16] - 代际红利/国货全球化/渠道重构成为三大确定性机会 [16] - AI应用为产品端变革和效率提升提供新动力 [16] - 企业战略转向IP设计零售集团定位 [13] - 消费REITs等新基础设施替代传统分销渠道 [16]
二手市场大降温,泡泡玛特股价大跌
深圳商报· 2025-09-10 12:49
股价表现 - 港股潮玩龙头泡泡玛特9月10日收盘报275.2港元/股 单日下跌4.51% [1] - 自8月26日历史高位339.8港元/股后持续调整 半个月累计跌幅达15.74% [1] - 部分投资者在纳入恒生指数成分股利好兑现后选择获利了结 形成短期抛压 [3] 线下消费场景 - 深圳市中心多家门店客流不断 包括福田领展中心城机器人商店及深业上城旗舰店 [1] - 店内不乏外国消费者身影 有消费者一次性购买4个单价129元的SKULLPANDA盲盒系列 [1] - 多数热门LABUBU产品仅陈列样品 包括标价499元的"前方高能"系列及79元钥匙扣盲盒均缺货 [2] - 消费者需通过官方小程序排队预约或加入店铺社群等待补货通知 [2] IP运营表现 - THE MONSTERS系列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48.14亿元 同比增长668% 占公司总营收35% [1] - LABUBU、SKULLPANDA、CRYBABY等子IP市场表现强劲 LABUBU凭借独特设计成为全球畅销IP [1] - 稀缺性催生二手交易市场 "前方高能"系列LABUBU6月中旬整端回收价达1380元 较原价溢价176% [2] - 近期二手市场明显降温 同类产品成交价回落至600-700元区间 [2] - 8月28日发售迷你版LABUBU整端价格从发行初期3200元跌至9月10日1511元 部分冷门款式跌破原价 [2] 全球化战略 - 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实现显著增长 尤其在美洲及欧洲地区表现亮眼 [3] 市场担忧 - 股价调整反映投资者对IP可持续变现能力的担忧 [2] - 市场担心IP生命周期存在不确定性 热度消退可能影响公司盈利稳定性 [2]
潮玩半年报大揭秘!泡泡玛特、TOPTOY、卡游,谁是最大赢家?
搜狐财经· 2025-09-05 09:49
行业概览 - 2025年中国潮玩市场规模预计达877亿元[3] - 玩偶及动物玩具出口前4个月突破133.1亿元 同比增长9.6%[3] - 国创IP衍生品在天猫618期间成交额及增速全面超越日本IP[3] 泡泡玛特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138.76亿元 同比增长204.4%[6] - 经营溢利60.44亿元 同比增长436.5%[6] - 毛利率稳定维持在70.3%高位[7] - 海外市场营收55.9亿元 占总收入比重提升至40.3%[15] 泡泡玛特IP矩阵 - THE MONSTERS系列营收48.1亿元 占总收入34.7% 同比增长668%[11] - MOLLY/SKULLPANDA/CRYBABY/DIMOO四大IP营收均突破10亿元[11] - CRYBABY同比增长248.7% SKULLPANDA增长112.4% MOLLY保持73.5%增长[11] - 13个破亿IP形成梯队支撑[11] 泡泡玛特产品结构 - 毛绒品类营收61.4亿元 同比增长1276.2% 占比提升至44.2%[14] - 越南工厂投产使生产成本降低12%[14] - C2M柔性制造模式压缩小批量生产成本37%[14] - MEGA高端线营收突破10亿元 衍生品业务同比增长78.9%[14] 泡泡玛特区域表现 - 美洲市场营收22.6亿元 同比增长1142.3% 门店从10家扩张至41家[15] - 亚太市场营收28.5亿元 同比增长257.8% 拥有69家门店[15] - 欧洲及其他地区营收4.8亿元 同比增长729.2%[15] - 国内线上渠道营收29.4亿元 增长212.2%[15] TOPTOY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4亿元 同比增长87.0%[2] - 上半年总GMV达10.48亿元[20] - 中国内地门店GMV7.95亿元 同比增长52.6%[20] - 线上渠道GMV1.266亿元 占比提升至12.1%[20] TOPTOY运营数据 - 交易总量从470万笔增至720万笔[20] - SKU总销量从890万件增长至1420万件[20] - 平均客单价从111.2元微降至109.8元[20] - 平均售价从58.8元调整至56.1元[20] TOPTOY门店扩张 - 全球门店总数达293家 较去年同期195家净增98家[21] - 直营店从21家增至38家[22] - 名创合伙人门店从174家扩容至250家[22] - 海外门店达10家[24] TOPTOY资本运作 - 获淡马锡领投战略融资 投后估值升至100亿港元[2] - 3D积木/高端手办等品类销量占比从35%提升至48%[26] - 搪胶毛绒产品实现27%同比增长[26] - 库存周转天数较去年同期缩短5天[27] 卡游业绩表现 - 2024年全年营收100.57亿元 同比增长278%[2][32] - 经调整净利润44.66亿元[32] - 毛利率稳定在67.3% 较2023年提升1.5个百分点[32] - 市场份额提升至13.3% 稳居行业第一[32] 卡游产品结构 - 集换式卡牌营收82亿元 占总营收81.5% 毛利率71.3%[33] - 全年销量达48.11亿包[33] - 人偶品类营收3.22亿元 占比3.2% 毛利率41.8%[34] - 其他玩具营收10.23亿元 占比10.2% 毛利率57.1%[34] 卡游IP运营 - 拥有70个IP矩阵 其中69个为授权IP[35] - 前五大IP贡献营收86.1% 较2022年98.4%有所下降[35] - 非独家IP产品收入占比88%[36] - 38份IP授权协议预计2025年到期[36] 卡游渠道建设 - 经销渠道营收93.03亿元 占总营收92.5%[41] - 217个经销商覆盖中国31个省份[41] - 拥有32家卡游旗舰店及351个卡游中心[41] - 库存周转天数从127.4天降至66.3天[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