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脑

搜索文档
问止中医发布“中医大脑”最新研发成果
证券日报网· 2025-09-12 06:14
本报讯 (记者张敏)近年来,中医人工智能领域迎来快速发展。9月11日,以"AI智脑—焕新岐黄之 术"为主题的媒体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崔槟川医生,深圳问止中医 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问止中医")CEO崔祥瑞等出席活动。问止中医在会上展示了其中医人工 智能技术——"中医大脑"的最新研发成果。 该综合数据库集成了患者概况、病症术语、电子病历、处方、舌面诊影像、患处图像以及中药药材库等 多维度数据,为中医师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辅助诊疗方案,提升临床决策效率与科学性。该系统的研 发与应用,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中医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提 供了有力支撑。 据悉,"中医大脑"已率先通过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专家评审, 并在全国2000多家医疗机构投入应用。 崔槟川医生在学术交流中指出,"中医大脑"有效赋能中医师开展深入、全面的诊疗,显著降低了对医师 个人经验与知识储备的过度依赖,优化了诊疗流程,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崔槟川医生强调,通过培 训中医师掌握并应用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大幅增加高质量医疗人才的供给规模,从而为整个中医医 ...
问止中医IPO:诊疗质量堪忧投诉不断AI中医含金量待考 连年亏损联合创始人IPO前清仓式退出
新浪证券· 2025-08-27 11:28
上市申请与市场地位 - 公司于2024年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由海通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此前2024年1月首次递表因未完成聆讯而失效[1] - 公司成立于2019年 核心产品为中医AI辅助诊疗系统"中医大脑" 主要针对重症及疑难病提供治疗方案和健康管理服务[1] - 按人工智能辅助收入计 公司2023年及2024年均为中国内地最大AI辅助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 市场份额分别为1.5%和1.3%[1]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收益从2022年6216.9万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2.36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显著[2] - 中医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2024年达89.6% 中医生活产品及"中医大脑"订阅服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9.1%降至2025年1-5月3.3%[2] - 患者复诊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61.2%/69.1%/71.9% 2025年前五个月为67.2%[2] 亏损与经营效率 - 2022年至2024年年内亏损分别为1.54亿元/1.94亿元/4536.7万元人民币 2024年亏损收窄但2025年1-5月亏损4384.1万元[3] - 2025年前五个月患者平均消费金额867.8元 同比下滑8.5%[3] - 研发费用率持续下降 从2022年8.7%降至2024年4.4% 2025年1-5月进一步降至3.8%[3] 营销投入与财务风险 - 销售费用率始终维持在12%以上 2025年1-5月达16.6%[4] - 2025年1-5月对单一广告公司采购占比达32.4%[4] - 资产负债率处于极高水平 2024年为265.02% 2025年5月末达268.93%[4] 核心产品与医疗质量 - "中医大脑"订阅服务收入增速放缓 2024年收入996.6万元 2025年1-5月收入327.4万元同比下滑23.24%[5] - 医生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 以应届中医学硕士毕业生为主 医疗部主任31岁且2021年才加入公司[6] - 截至2025年8月黑猫投诉平台涉及公司投诉达36条 包括虚假宣传/用药后病情加重/疗效不佳等指控[6] 公司治理与行业前景 - 联合创始人张南雄持股从1272.82万股减持至25万股 李海文完全退出[7] - 公司涉及一宗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诉讼 已于2024年7月开庭[6] - 行业契合科技投资热点及中医药创新发展政策导向 但AI大模型应用水平有限 算法与数据训练等根本问题待解[7]
问止中医港股IPO:一家想用AI实现“医师速成”的公司
华尔街见闻· 2025-08-21 03:48
行业趋势 - AI医疗项目掀起赴港上市热潮 缔造"第一股"神话 如晶泰控股成为"AI制药第一股" 讯飞医疗科技成为"医疗大模型第一股" [1][2] - 以往AI医疗项目聚焦西药和医疗机构数字化建设 如今AI技术正延伸至传统中医领域 [3][4] 公司业务模式 - 核心业务是通过自研"中医大脑"AI辅助诊疗系统提供中医咨询及处方服务 报告期内中医医疗服务业务贡献超8成收入 [7][8] - 业务涵盖线上线下的中医咨询、处方、治疗及随访服务 已开设11家线下诊所 但主要服务通过线上完成 2024年线上诊疗收入达1.88亿元 占中医医疗服务业务近9成 [8][9] - 具有主攻癌症及疑难症等高客单价业务 2024年癌症患者每次就诊平均费用达1422元 疑难症患者达1118元 [9][10] 财务表现 - 收入呈现快速增长:2022年0.62亿元 2023年1.89亿元 2024年2.36亿元 [4] - 净亏损持续收窄:2022年亏损1.54亿元 2023年亏损1.94亿元 2024年亏损0.45亿元 [4] - 中医医疗服务业务毛利率表现优异 2024年达57.6% 较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高出超40个百分点 [19] 技术特点 - "中医大脑"累计1万份首方剂 涵盖3000多种疾病及病症 数据类型包括电子病历、处方、舌头及面部诊断图像等 [9] - 系统声称可精准倒推患者脉诊信息 解决线上诊疗无法"把脉"的难题 [9] - 医师借助"中医大脑"为患者提供咨询及处方服务 但对诊断结果负全部责任 [9] 业务结构变化 - 癌症业务收入2024年为0.58亿元 同比下滑5.26% 疑难症业务收入0.67亿元 同比下滑5.95% [12] - 全科业务(常见慢性疾病)正成为主要收入贡献者 2024年创收0.86亿元 同比增长超7成 [12] 资质与合规 - "中医大脑"未获得药监局医疗器械批件 据《人工智能医用软件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 辅助诊断软件需通过二类或三类医疗器械审批 [4][17] - 旗下济南问止初月中医诊所因"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受到当地卫生健康局处罚 [16] - 系统虽通过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评审 但仍面临合规性挑战 [17][18] 扩张计划 - IPO募资用途包括2031年前在中国内地成立16间新线下诊所 深化线下市场渗透 [23] - 计划斥资0.55亿港元布局4家中医康复中心 [23] - 曾尝试加盟模式(问止中医人工智能联盟)但未走通 "中医大脑"订阅服务年收入规模仅百万级别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569万元、815万元和997万元 占比均不足1成 [21][22][23] 市场竞争 - 中医AI辅助诊断系统市场竞争激烈 讯飞医疗等公司已推出类似产品并在基层医疗机构应用 [23]
AI开方,年轻人看病:问止中医头顶超4亿亏损二闯IPO,背后投诉有点多
搜狐财经· 2025-08-21 01:39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问止中医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辅助中医诊疗的企业 成立于2018年 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以及线下诊所提供服务[2] - 公司是2023年和2024年中国内地最大的人工智能辅助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 市场份额分别为1.5%和1.3%[2] - 公司运营十一家线下实体诊所和四家煎药中心 覆盖深圳、广州、厦门、成都、郑州、长沙、济南、西安、咸阳及杭州等城市[2] 财务表现 - 2022年营收6216.9万元 2023年1.89亿元 2024年2.36亿元 2025年前五个月1亿元[3] - 线上中医医疗服务贡献近九成收益 2022年线上收入占比93.8% 2023年92.5% 2024年89.2% 2025年前五个月88.9%[4] - 2022年亏损1.54亿元 2023年亏损1.94亿元 2024年亏损4536.7万元 2025年前五个月亏损4384.1万元 累计亏损超过4亿元[3] 业务模式与运营数据 - 线上渠道是营收绝对主力 患者就诊次数线上占比94.1%(2022年)、93.0%(2023年)、89.1%(2024年)、89.2%(2025年前五个月)[4] - 公司仅聘有93名全职医师 所有医师均借助中医大脑系统提供咨询及处方服务[4] - 中医大脑是中国内地首个及唯一通过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并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评审的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4] 技术平台与产品 - 中医大脑分为临证管理模块、方剂模块、学习模块和针灸大脑模块 支持方证解析、药证解析、单味药解析、专病专药、中西汇通等功能[5] - 系统配备中国内地中医医疗服务行业最大的临床知识图谱[4] 人力资源与团队结构 - 医师团队平均年龄30岁 以应届中医学硕士毕业生为主 女性占比58%[8] - 年龄30岁以上占38% 硕士博士学历占56% 公司强调唯才论而非唯学历论[9] - 医疗部主任陈志耿32岁 2021年7月加入 入职9个月后获委任为医疗部主任[9] 争议与投诉 - 黑猫投诉平台有36条投诉 理由包括延误治疗、服药无效、副作用大、过度医疗、服药后身体不适等[10] - 有患者投诉称服药后病情未好转且出现新症状 差评被屏蔽 质疑公司夸大疗效和医术良莠不齐[12] - 行业人士建议对根治攻克等宣传语保持警惕 AI辅助诊疗长期效果需更多实践验证[12]
问止中医再闯港交所:现金储备1亿,流动负债5亿
搜狐财经· 2025-08-11 13:18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从2022年0.62亿元增长至2024年2.36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32% [1] - 2024年毛利为1.40亿元,2025年前五个月毛利为0.62亿元 [2] - 累计亏损近4亿元,2025年前五个月亏损4.37亿元,同比激增17倍 [1][3] - 流动负债净额近5亿元,现金储备仅1.15亿元 [1][3] 成本结构 - 2024年销售开支2887万元,研发投入1048万元,营销费用为研发投入的两倍有余 [4]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为4.9% [4] -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导致重大账面亏损,2024年该项亏损达9569万元 [2] 业务运营 - 拥有93名全职医师,包括癌重症专科24名、疑难症专科27名、全科42名 [6] - 医师团队平均年龄32岁,依赖中医大脑AI辅助系统进行标准化诊疗 [6] - 多次因虚假宣传、夸大疗效等问题被投诉 [5] 资本压力 - 若2027年1月前未成功上市,需赎回优先股并支付8%利息 [5] - 现金流紧张且造血能力不足,偿债压力持续增大 [5] 技术定位 - 标榜"中医AI第一股",AI技术主要用于解决中医资源稀缺和诊疗标准化问题 [5] - 实际技术贡献与市场宣传存在脱节,医疗本质仍依赖疗效 [5]
留美高材生干中医:毛利率60%,年入超2亿
36氪· 2025-08-08 07:33
公司背景与创始团队 - 公司由三名留美高材生创立 创始人崔祥瑞拥有生物科技背景和斯坦福MBA学位 曾从事医疗健康领域投资[2] - 联合创始人林大栋为倪海厦医师亲传弟子 拥有电机硕士、针灸硕士及东方药学博士学位 具备科技与中医双重背景[4] - 联合创始人张南雄拥有斯坦福理学硕士学历 在芯片硬件及大数据领域有多年经验 50岁后转学中医并获针灸及东方医学博士学位[4] - 创始团队采用"年轻医师"策略 医师团队平均执业年资5年且多为中医硕士[3] - 公司2018年成立初期即获百万美元级融资 并在2019年、2022年和2024年完成三轮融资[6] 商业模式与收入结构 - 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中医医疗服务(占比近90%)、中医生活用品(6%-10%)及中医大脑订阅服务[8] - 线上诊疗占医疗服务收入90%左右 2022年线上收入4728.9万元(93.8%) 2023年增长至15468.7万元(92.5%)[9] - 中医生活用品业务包含草药粉、个护产品及知识付费课程 课程价格区间1.99元至870元 已开发超130个课程系列 35万名客户购买[11] - 中医大脑订阅服务2024年收入不足1000万元 2025年前5个月收入327.4万元 同比减少23%[11] - 公司通过精一书院进行内容种草 注册成员超31万 形成全球最大中医社区以扩大潜在用户群[12]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总收入从2022年5042.1万元增长至2024年2.36亿元 两年增幅达281%[12] - 2025年前五个月收入增速回落至12%[15] - 毛利率维持在60%左右 高于爱尔眼科和通策医疗等连锁医疗机构[15] - 患者复诊率显著高于行业水平:2022年61.2%、2023年69.1%、2024年71.9% 行业平均复诊率为30%-40%[18] - 线上就诊次数2022年57987次(94.1%) 2024年146652次(89.3%)[9] 技术核心:中医大脑系统 - 系统融合人工智能与中医典籍知识 通过机器学习模拟名医诊疗思路生成处方方案[9] - 作为内地首个通过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的中医AI辅助医疗系统 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评审认证[11] - 系统降低对医师经验的依赖 使年轻医师可通过视频问诊结合AI辅助开方[10] - 人力成本占销售成本约1/3 占收入比重12% 远低于传统医疗机构[17] 业务特点与发展挑战 - 主要服务癌重症、疑难症及常见病症领域 治疗决定最终由医师负责[10] - 高复诊率可能反映慢性病管理特性 而非单纯疗效卓越 需更多疗效数据支撑[19] - AI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个性化方案方面存在应用局限[17] - 面临业务规模化与"一人一方"个性化服务之间的内在矛盾[15] - 市场上存在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投诉及质疑[21]
投资人跨界,冲刺“AI中医第一股”
36氪· 2025-08-08 00:58
公司业务与经营 - 主营业务包括线上线下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科普培训、中医AI订阅服务及养生轻食产品 其中中医医疗服务是核心营收来源 主要模式为通过自主研发的AI辅助诊疗系统"中医大脑"及全职医师联合诊断 收取诊疗费用和销售中医药品 [1] - 线下诊所门店共11家 线上问诊收入占比达89.2% 线下门店收入仅占10.8% [1][6] - 2022年至2025年5月末营收分别为6216.9万元、1.89亿元、2.36亿元、8984.8万元、1亿元 净亏损分别为1.54亿元、1.94亿元、4536.7万元、238.6万元、4384.1万元 持续亏损原因包括养生轻食产品生产销售、线下诊所运营、医师雇佣成本及AI研发费用 [1] 技术能力与数据 - AI辅助诊疗系统"中医大脑"包含超亿级参数、超1万首方剂 涵盖3000多类病症 包括超100万个附随访数据的临床病例及超100万张带标记舌头图像 [6] - 医师团队在AI系统辅助下服务超10万名患者 患者复诊率达67.2% 常年稳定高于60% 显著高于行业30%-40%的水平 [6][9] - 系统重点解决中医行业痛点 如依赖稀缺高级中医师个人经验、医师培训成长慢及诊断流程标准化有限 [9] 创始团队与治理 - 创始人崔祥瑞为私募基金投资人背景 曾任职联合利华、和君咨询及沣盈资产管理公司 通过斯坦福商学院结识技术合伙人张南雄与林大栋 [3] - 技术创始人林大栋长期担任首席医疗官 负责系统研发迭代及培训课程开发 张南雄后期退出经营管理并套现部分股权 仅保留非执行董事头衔 [3][8] - 全职医师仅93名 平均执业年资约5年 约1/3医师有5年以上中医行医经验 [6] 市场与行业 - 2024年AI辅助中医治疗市场规模约160亿元 2020-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达113.7% 行业供应商约1.34万家 [9] - 中国医疗人工智能行业规模从2019年27亿元增至2023年88亿元 年均增速33.8% 预计2033年达3157亿元 [12] - 行业头部公司如讯飞医疗、百度、云知声等探索大模型赋能诊疗分析、病症预测管理及医疗保险理赔方向 [12] 融资与估值 - 累计融资5次 总额约2171.8万美元(约1.6亿元人民币) 估值达2.56亿美元(约18.38亿元人民币) [11] - 蓝驰创投连续追投5次 持股20.55%为第二大股东 ParmaWay参投3次 真格基金参投2次 聚利基金末轮入股 [11] 争议与挑战 - 针对癌症、血液病等"癌重症"科治疗效果受质疑 宣传"可治愈"引投诉 2025年7月因医疗损害被起诉 [7] - 自营诊所模式面临资质、合规性、医师团队经验及疑难杂症宣传话术等争议 [10]
搞钱,还得是中医AI
创业邦· 2025-08-07 10:22
行业趋势 - AI与中医结合成为资本关注焦点 2024年中国数字医疗市场共发生85起融资事件 总融资额达12亿元 AI中医成为一级市场重点投资标的 [6] - 中医AI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从2020年20亿元增至2025年150亿元 预计2027年突破1400亿元 [15] - 学界、企业及名医纷纷投入AI中医大模型研发 形成行业热潮 [11] 技术发展 - 多个中医AI大模型相继推出 包括基于baichuan-7B框架的Sunsimiao模型 训练10万条中医药数据 [11] - 中山大学研发"仲思"模型 拥有340亿参数 收集380多万条医疗指令数据 [11] - 华东师范大学开发"数智岐黄"模型 涵盖8万多个中药方剂和1000余本古籍 [11] - 华为联合多家机构开发"神农大脑" 完成中医史上最大规模古籍数字化工程 能10秒开方 [15] 企业动态 - 问止中医获蓝驰创投和真格基金A2轮投资 准备港股上市 主推"中医大脑"辅助诊疗系统 [13] - 归元堂生物获千万投资 研发中医皮肤健康管理AI大模型 [14] - 吾征智能完成数千万元融资 开发"望闻问切"互联网化技术 [14] - 大厂如阿里、腾讯、百度布局医用AI大模型 包含中医问诊功能 [16] 应用场景 - AI中医进入基层医疗 如广西容县六王镇中心卫生院和深圳坪山社康中心使用黄煌经方AI系统 [19] - 中医智能诊断设备普及 通过大模型完成"望闻问切"环节 [21] - 存在技术局限性 如AI抓药机器人无法处理"十八反十九畏"等复杂配伍禁忌 [23] 商业模式 - 行业头部公司问止中医成立6年获5轮投资 估值增幅近40倍 但研发投入仅占营收5% [29] - 大模型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目前市场规模仅百亿级别 资本投入意愿有限 [26][27]
问止中医赴港IPO:冲刺“中医AI第一股”,近90%收入靠线上
华夏时报· 2025-08-06 05:32
公司概况与上市进展 - 问止中医于2025年7月29日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海通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首次递表为2025年1月9日并于7月9日失效 [1] - 公司成立于2018年 创始人具跨界背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本科 斯坦福大学MBA及医疗投资经验) [1] - 主营业务涵盖线上互联网医院 线下中医诊所及中医智能产品三大板块 包括中医生活产品和中医大脑订阅服务 [1]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收益分别为6216.9万元 1.89亿元 2.36亿元人民币 2025年前五个月收益为8984.8万元(注:原文数据存在矛盾 8984.8万元与约1.0亿元并存) [2] - 收益与净利润大幅增长 [2] 核心技术与行业地位 - 自主研发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中医大脑" 深度学习超百万例临床案例 构建3000余种病症知识图谱 [4] - 系统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评审 是唯一通过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AI中医系统 [4] - 集成超亿级参数和万首经典方剂 覆盖3000余种病症 拥有行业最大临床知识图谱 [4] - 截至招股书发布日 系统在全国2000多家医疗机构应用 [4] - 按2023和2024年收入计算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中医人工智能医疗机构 [6] - 用户诊疗有效率和满意度达93.8% 患者复诊率超70%(行业平均30%-40%) [6] 商业模式与运营体系 - 构建线上医疗服务为核心 多业务协同的线上线下生态体系 [7] - 三大业务板块:中医医疗服务(占营收90%) 中医生活产品 中医大脑订阅服务 [7] - 通过自营互联网医院提供视频问诊 智能诊疗 药品代煎配送一站式服务 90%诊疗收入来自线上渠道 [7] - 线下支撑包括12家自营诊所和4个区域煎药中心 [7] - 中医生活产品通过自营电商销售养生产品 SKU保持年高增长率 [7] - B端"中医大脑"订阅服务采用SAAS年费制 客户数同比逐年增长 [8] - 通过精一书院及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专业培训 形成"教育-转化-服务"完整链路 [8] 行业前景与政策环境 - AI辅助中医市场渗透率预计从2024年1.4%提升至2029年5.4% [5] - AI中医市场规模从2024年160亿元增长至2029年1001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44.3% [5]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发展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4] - 2024年《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AI与中医融合 [8] - 行业预计2023-2028年市场规模以51.4%复合增长率扩张至869亿元 [8]
问止中医更新招股书 冲刺“中医AI第一股”
证券日报网· 2025-08-05 08:43
公司业务与运营 - 公司主营业务为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医医疗服务 包括线上互联网医院和线下中医诊所 同时拓展中医生活产品和中医大脑订阅服务[1] - 公司自主研发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中医大脑 通过深度学习超过百万例临床案例构建包含3000余种病症的中医知识图谱 可模拟资深中医师辨证思维[1] - 公司通过自营互联网医院提供视频问诊 智能诊疗 药品代煎配送一站式服务 90%诊疗收入来源于线上渠道[2] - 线下支撑体系包括全国12家自营诊所和4个区域煎药中心 构建覆盖全国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2] 财务表现 - 2022年度收益为6216.9万元 2023年度增长至约1.89亿元 2024年度进一步增长至约2.36亿元[1] - 2024年前五个月收益为8984.8万元 2025年同期增长至约1.0亿元[1] - 中医医疗服务板块以90%营收占比成为核心业务引擎[1] 业务拓展 - C端延伸领域布局中医生活产品业务 通过自营电商平台销售中医轻养消费品[2] - B端市场推出中医大脑订阅服务 以SAAS模式向中医医疗机构输出智能辅助诊疗能力 采用年费制收费[2] - 中医大脑订阅服务正逐步打开增量空间 基于核心业务积累的AI技术研究成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