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P1减重宝典

搜索文档
速递|首届体重管理产业会议在苏州开幕,共筑“科学减重”新生态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1 09:07
行业背景与政策驱动 - 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已突破50%,预计2030年相关人群规模将达5.15亿 [10] - 肥胖引发的代谢综合征每年造成社会经济负担超千亿元 [10] - 国家卫健委等16部委联合推行"体重管理年"行动,将健康体重管理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 [10] 中国肥胖特征与健康风险 - 81.8%的肥胖患者合并脂肪肝,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导致内脏脂肪堆积 [10] - 内脏脂肪直接关联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疾病风险提升45%,且脂肪肝是约20%肝癌的直接诱因 [10][11] 创新药物突破 - 信达生物开发的GCG/GLP-1双靶点减重药"玛仕度肽"在48周内实现平均减重18.6%,降低肝脏脂肪含量达80% [12] - 该药物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成为中国代谢领域首个登陆该期刊的创新药临床研究 [12] - 玛仕度肽通过激活GCG受体,减少脂肪合成、加速脂肪燃烧,针对中国人群"大肚腩"特征更适配 [12] 产业生态构建 - 医疗端推进减重门诊标准化建设,整合内分泌科、代谢外科等多学科协作(MDT)模式 [17] - 产业端打造"线上问诊-线下取药-长期随访"服务闭环,释放减重药物消费医疗属性 [19] - 科普端发布《医生教你科学减重》,涵盖8位核心专家+80位临床多学科专家,解析150个争议性问题 [21] 多方协作与生态宣言 - 信达生物联合美年大健康、腾讯健康等头部机构签署《减重产业宣言》,推进减重生态建设 [24] - 会议设四大平行分会场,探讨学术进展、零售战略、非公协同及商业渠道一体化网络建设 [26] 行业未来方向 - 科学减重从"降数字"走向"调系统",从"碎片化尝试"走向"标准化管理" [13] - 构建覆盖筛查、诊断、干预、管理等全流程的科学体重管理体系 [14]
《自然》重磅研究:不吃这一物,7天狂瘦三成!纽约医学精英破解"懒人减肥"革命性秘方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1 09:07
以下文章来源于肥胖世界ObesityWorld ,作者肥胖世界 肥胖世界ObesityWorld . 《肥胖世界》Obesity World - 同步传真肥胖及代谢国际新学术进展,为医学减重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每医健」旗下内容平台。 深入机制研究揭示,半胱氨酸缺乏同时激活整合应激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两者形成相互增强的正反馈环路,共同诱导GDF15和FGF21等关键 代谢调节因子表达。研究还发现组织辅酶A(CoA)水平显著降低,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和代谢重编程。这种代谢重塑表现为能量低效的厌氧 糖酵解增强和三羧酸循环功能缺陷,同时伴随丙酮酸、乳酸、柠檬酸、α-酮戊二酸、含氮化合物和多种氨基酸通过尿液持续排出体外。 总结来看,这项开创性研究表明,与其他氨基酸限制相比,通过消耗GSH和CoA的半胱氨酸限制对体重减轻、代谢重编程和应激信号激活产生 最强大影响。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半胱氨酸代谢在能量平衡中的核心地位,更为应对全球日益严重的肥胖危机和相关代谢疾病提供了全新治疗 思路和干预策略。 @OW小助理 扫码添加肥胖世界官方助理 量身定制科学减肥方案 和10万+科学减重爱好者一起,迎接划时代 意义的 ...
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深度解析:2050年患病率或突破30%大关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0 09:29
中国糖尿病流行态势 - 截至2023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总数达2.33亿人(95%置信区间:2.15亿~2.52亿),患病率15.88%,较2005年8848万患者增长163%,年均新增800万病例 [9] - 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SR)从2005年7.53%飙升至2023年13.67%,年均增长3.36% [9] - 糖尿病导致的健康损失显著上升,2023年伤残调整寿命年(YLDs)达3249万,年龄标准化率年均增长4.68% [9] 地域分布特征 - 东部地区患者数最多(7847万),华北地区ASR最高(17.20%),北京、天津、上海等超大城市患病率突破20%警戒线 [11] - 西南地区增长最快,患病率从2005年5.65%升至2023年11.77%,年均增长4.12%,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 西藏(3.93%)和广西(7.23%)患病率最低,但面临城镇化带来的饮食结构变化风险 [12] 未来预测与干预效果 - 若不干预,糖尿病ASR预计2030年达16.15%,2040年21.52%,2050年29.10%,可能新增1.5亿患者 [13] - 科学减重干预可使2050年ASR控制在15%以下,较自然轨迹降低49.10%,干预效益随时间呈指数增长(2030年降幅15.31%,2040年33.91%) [13] 防控策略建议 - 需建立差异化区域策略:高患病率地区重点管理并发症,快速增长地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14] - 打破"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糖尿病流行"误区,主动健康管理可显著降低增长率 [14] -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糖尿病风险评分系统,实现基层精准干预 [14]
速递|甘李药业基础胰岛素/GLP-1RA固定比例复方长效周制剂中国 II 期临床完成首例给药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0 09:29
甘李药业GZR102注射液II期临床进展 - 公司自主研发的基础胰岛素/GLP-1RA固定比例复方长效周制剂GZR102注射液在中国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完成首例II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给药 [2] - 研究计划入组90例患者 比较每周一次GZR102与每两周一次博凡格鲁肽在疗效 安全性和耐受性差异 主要终点为24周时糖化血红蛋白相较基线变化值 [4] - GZR102由胰岛素长效周制剂GZR4与GLP-1RA博凡格鲁肽按固定比例组成 通过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实现协同作用 [5] GZR102产品优势与行业定位 - 基础胰岛素/GLP-1RA复方方案可简化治疗路径 在降糖同时减少单用胰岛素导致的体重增加与低血糖风险 实现疗效增强与副作用降低 [4] - 长效周制剂将给药频率减少80%以上 显著提升患者治疗体验和长期坚持率 [4] - 全球尚无同类固定比例复方长效周制剂上市 GZR102快速进入II期临床可能成为中国糖尿病联合治疗领域优选产品 [4] GLP-1药物机制与行业动态 -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葡萄糖浓度依赖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 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延缓胃排空并抑制食欲 实现降糖与减重双重作用 [13] - 行业关注度集中在司美格鲁肽 替尔泊肽 度拉糖肽等主流GLP-1药物发展 [12]
《柳叶刀》重磅发布:诺和诺德减重新星创纪录!36周显效,体重骤减近四分之一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0 09:29
诺和诺德创新药物amycretin临床试验成果 - 诺和诺德宣布其创新药物amycretin的临床试验成果在第85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上揭晓,两项评估amycretin皮下注射与口服给药在超重或肥胖人群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减重效果的完整研究结果登上《柳叶刀》[6] - Amycretin作为一种突破性单分子药物,同时激活GLP-1和胰淀素两种受体,开创减重药物新机制[6][7] - 每周一次皮下注射amycretin的所有剂量组均实现了显著优于安慰剂的体重降低效果,治疗周期结束时所有剂量组的体重下降曲线仍未出现平台期,表明延长治疗时间可能带来进一步的减重效益[7] 皮下注射amycretin临床试验数据 - 每周一次皮下注射amycretin治疗后体重较基线的平均变化估计值:60mg组36周体重变化-24.3%(安慰剂组-1.1%),20mg组36周体重变化-22.0%(安慰剂组1.9%),5mg组28周体重变化-16.2%(安慰剂组2.3%),1.25mg组20周体重变化-9.7%(安慰剂组2.0%)[7] - 每周一次皮下注射amycretin在递增至60mg剂量时展现出优异的耐受性表现,其安全特征与现有GLP-1和胰淀素受体激动剂类药物高度一致[7] - 研究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长趋势,主要集中在胃肠道系统,绝大多数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均为轻中度,且在试验结束时自行缓解[7] 口服amycretin临床试验数据 - 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口服amycretin治疗的受试者体重显著下降,每日一次服用最高50mg剂量和每日两次服用最高50mg剂量的受试者在12周后分别实现了10.4%和13.1%的平均体重降幅,而安慰剂组仅为1.2%[8] - 两个amycretin治疗组在12周研究期内均未出现明显的减重平台期现象[8] - 口服amycretin在所有测试剂量下均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特征和耐受性,其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完全符合GLP-1和胰淀素受体作用机制的预期特点[8] amycretin药物特性及开发进展 - amycretin是一种长效单分子制剂,能同时激活GLP-1和胰淀素受体,通过不同生理通路在食欲调控方面产生协同效应,为超重或肥胖成人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治疗选择[9] - 该药物的口服和皮下注射两种给药形式均在积极开发中[9] - 公司正加速推进amycretin皮下注射与口服剂型的3期临床试验计划,全面评估其作为下一代体重管理解决方案的临床应用潜力[9]
替尔泊肽卖爆了!销量暴增46%,礼来第二季度盈利超预期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0 09:29
礼来公司二季度业绩 - 二季度营收达155 6亿美元 高于华尔街预期的146 9亿美元 每股收益6 31美元 高于市场预测的5 56美元 [5] - 美国市场营收108 1亿美元 其中GLP-1药物Mounjaro与Zepbound销量同比增长46% 但价格下调8%限制了收入增幅 [5] - 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8% 主要受Zepbound与Mounjaro销售持续走强以及核心药品整体表现推动 [8] GLP-1药物市场竞争 - Zepbound处方量同比增长225% 每周总处方量超过41 8万份 超越诺和诺德的Wegovy Wegovy同比增幅为35% 每周处方量28 1万份 [7] - 礼来在美国GLP-1新处方市场占据优势 超过60%的新减重处方来自Zepbound [7] - 诺和诺德新任CEO表示司美格鲁肽25mg片剂在减重领域可实现平均16 6%的体重下降 一旦获FDA批准将成为首款上市的口服GLP-1减重药 [8] 口服GLP-1药物试验结果 - 礼来的口服GLP-1药物orforglipron在晚期试验中表现欠佳 最高剂量组患者退出率为25% 安慰剂组退出率高达29% [7] - 公司预计今年向FDA递交该口服药的数据 若顺利获批有望于明年上市 [7] 行业动态 - 诺和诺德因配制药冲击和竞争压力下调了2025年展望 [7] - GLP-1药物通过激活GLP-1受体 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 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延缓胃排空 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 达到降低血糖和减肥等作用 [15]
《细胞》封面聚焦减脂新进展!华东师大科研团队揭示:局部热疗激活米色脂肪产热新机制,为科学、安全高效减肥带来突破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9 03:03
研究背景与意义 -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流行病,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脂肪肝及心血管疾病风险[6] - 传统减肥方式(饮食控制与运动)对高强度工作人群效果有限,市场急需高效新疗法[7] - 全球肥胖人口近9亿,肥胖防治是重大公共卫生挑战[23] 脂肪类型与功能机制 - 哺乳动物脂肪分为白色脂肪(储能)、棕色脂肪(产热)和米色脂肪(可诱导产热)[9] - 米色脂肪在寒冷、运动或β肾上腺素受体激活时表达UCP-1蛋白促进产热[9] - 白色脂肪棕色化是防治肥胖和代谢病的重要研究方向[9] 局部温和热疗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开发局部温和热疗(LHT)技术:通过注射聚多巴胺纳米光热水凝胶(PDA)至脂肪区,用近红外光在41℃±0.5℃激活[11] - LHT无需激活中枢交感神经和免疫系统,即可减少肝脏脂质沉积、改善糖脂代谢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12] - 长期动物实验证实LHT安全有效,无显著毒副作用[12] 分子作用机制发现 - LHT通过激活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A2b1转录轴诱导米色脂肪产热[7][13] - HSF1基因缺失会消除LHT的抗肥胖效果,而过表达HSF1可预防改善肥胖[13] - A2B1基因通过维持Pgc1α、Ucp1等代谢基因mRNA稳定性促进脂肪棕色化[15] 人类临床应用潜力 - 成年人锁骨区域存在米色脂肪,LHT可促进该区域产热且不升高核心体温[17] - HSF1基因p.Pro365Thr错义变异(rs78202224)携带者(约7%人群)表现出更低BMI、更低甘油三酯和更好糖耐量[17] - 该基因变异可促进A2B1及棕色脂肪相关基因表达,证实HSF1-A2B1通路临床价值[17] 行业应用前景 - 研究为肥胖治疗药物研发和精准治疗提供新靶点[19] - 光热水凝胶技术可减少肥胖小鼠皮下及内脏脂肪,改善代谢指标[19] - 未来可能开发可穿戴设备,为肥胖患者提供安全高效治疗选择[19]
睡眠不足更易导致四肢肥胖!中心性肥胖与上臂脂肪堆积显著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9 03:03
健康管理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 - 现代健康管理已从外形改善升级为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增强生理机能和预防疾病发生,人体成分构成与大脑健康存在密切关联[4] - 中心性肥胖和上臂脂肪堆积与更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明确相关,睡眠不足会显著增加四肢脂肪堆积概率[5] 脂肪分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具体关联 - 腹部肥胖和上臂脂肪堆积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风险显著相关,肌肉发达可能起到保护作用[7] - 研究分析41万人数据发现,中心性肥胖增加13%风险,上臂脂肪堆积增加18%风险,而肌肉强度降低26%风险[7] - 中心性肥胖和上臂脂肪堆积与脑萎缩、脑小血管病变生物标志物呈正相关,心血管疾病中介作用达10.7%-35.3%[7][8] 睡眠不足对脂肪分布的影响 - 睡眠不足7小时者手臂、腿部及躯干脂肪堆积更显著,男性受影响更明显(躯干、手臂、腿部均增加),女性主要表现为手臂脂肪增加[9] - 短睡眠组(<7小时)的躯干、手臂和腿部脂肪质量指数(FMI)均显著高于正常睡眠组(7-9小时)[9] 健康干预策略 - 建议通过"两减一增"策略(减少腹部和手臂脂肪,增强肌肉力量)降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8] - 具体措施包括核心训练消除腹部脂肪、器械锻炼消除手臂脂肪、复合动作增强肌肉,并保证每日7-9小时优质睡眠[11] - 调整体态与睡眠构成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黄金三角"干预方案[11]
速递|给药12周减重6.83%,华东医药公布GLP-1口服片减重Ⅱ期重要结果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9 03:03
华东医药HDM1002片II期临床研究结果 - 公司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DM1002在减重II期研究中展现出良好效果,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2] - 试验设计为16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n=185例),主要终点为治疗12周后体重较基线的百分比变化 [2] - 12周后体重变化百分比:100 mg BID组-4.63%,200 mg BID组-6.08%,400 mg QD组-6.83%,安慰剂组-2.88%,200 mg BID和400 mg QD组与安慰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3] - 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分析一致,400 mg QD组体重下降达-8.46% [3] - 200 mg BID和400 mg QD组体重下降≥5%的受试者比例分别为63.0%和56.5%,约为安慰剂组的2倍 [3] - 各剂量组均观察到腰围、BMI、收缩压、HbA1c、谷丙转氨酶等代谢指标改善 [3] HDM1002安全性及研发进展 - 大多数治疗期不良事件(TEAE)为轻度,最常见为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无重度不良事件 [5] - 未观察到肝酶异常升高趋势 [5] - 基于II期结果,CDE已批准开展减重III期临床研究,目前已完成所有受试者入组 [5][6] - 该药物减重和降糖适应症均进入中国III期临床阶段 [6] 公司GLP-1领域产品管线布局 - 围绕GLP-1靶点构建了口服片剂、注射剂、长效多靶点创新药与生物类似药结合的差异化管线 [5] - 利鲁平(利拉鲁肽注射液)为国内首个获批降糖与减重双适应症的产品 [5] -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降糖适应症已申报上市,减重适应症处于III期临床 [5] - 创新药管线包括GLP-1R/GIPR双靶点激动剂HDM1005、FGF21R/GCGR/GLP-1R三靶点激动剂DR10624 [5] GLP-1药物作用机制 -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延缓胃排空和抑制食欲实现血糖控制和减重 [14] - HDM1002为口服活性小分子GLP-1R完全激动剂,具有强效和高选择性 [6]
新一届“药王”被预定!司美格鲁肽6个月大卖1600亿元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9 03:03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额1549亿丹麦克朗(约223亿美元),按固定汇率同比增长18%,营业利润722亿丹麦克朗(约104亿美元),同比增长29% [4] - 肥胖症治疗业务表现强劲,销售额按丹麦克朗计算大增56% [4] - 糖尿病与肥胖护理部门销售额为1454亿丹麦克朗(215.14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肥胖症药物收入同比跃升58%至387.96亿丹麦克朗(57.40亿美元) [4] - 第二季度营业利润为334亿丹麦克朗(约48亿美元),低于市场预期的345亿丹麦克朗 [6] 产品表现 - 降糖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Ozempic)上半年销售645.20亿丹麦克朗(96.46亿美元),同比增长15% [6] - 口服司美格鲁肽片(Rybelsus)销售113.48亿丹麦克朗(16.79亿美元),同比增长5% [6] - 减肥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Wegovy)创收368.88亿丹麦克朗(54.58亿美元),同比增长78% [6] 市场预期与挑战 - 公司下调2025年营收和经营利润预期,原因是下半年增长预测趋缓 [6] - 减肥用司美格鲁肽在美国肥胖症市场增速预期下降,降糖用司美格鲁肽在美国GLP-1糖尿病市场增速预期下滑 [6] - 减肥用司美格鲁肽在部分海外市场渗透率低于预期 [6] - 美国市场GLP-1类药物虽能维持使用率,但市场扩张放缓且竞争加剧 [6] 非法配制与渠道建设 - 不安全、违法的GLP-1类药物配制行为仍在持续,公司正通过诉讼等手段保护患者 [8] - NovoCare药房及远程医疗合作项目每周可开出约1.1万份减肥用司美格鲁肽处方,零售现金渠道每周约2万份 [8] - 渗透率低于预期,主要因市场扩张减缓与竞争加剧 [8] - 公司加大对NovoCare药房等直达患者项目的投资,并深化与远程医疗平台的合作 [8] GLP-1药物介绍 - GLP-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L细胞所产生的激素,属于肠促胰素 [17] -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并能够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