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新研究发现或可通过呼气检测查肝病
新华社· 2025-09-27 08:21
铁死亡是一种特殊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其核心机制依赖于细胞内铁离子的异常积聚以及脂质过氧化 反应的发生。铁死亡主要病理过程是脂质过氧化对细胞膜结构造成不可逆破坏,从而导致细胞功能丧 失。目前检测细胞铁死亡主要依靠组织活检,但此类侵入性方法给身体带来较大负担。 日本京都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人呼吸时会有超过1000种挥发性有机物被排出体外,这些分子中包 含着大量体内代谢信息。如果能详细分析铁死亡进行时细胞排出的挥发性分子,就有可能实现通过呼气 来检测到铁死亡及与此相关的疾病进展。 京都大学和其他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新研发的氧化挥发物组学分析技术,详细分析了铁死亡进行时 细胞排出的挥发性分子,发现两种"铁气味分子"会随着细胞铁死亡的进展而增加。研究团队发现,在肝 病模型实验鼠的肝脏和呼气中,以及肝病患者的呼气中,这两种分子的量都有增加。 新华社东京9月27日电(记者钱铮)细胞铁死亡已被证实与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病发展相关。日本一项新 研究发现,细胞铁死亡过程中会产生两种挥发性分子,并在患者的呼气中被检测到。 公报说,基于这项新研究成果,可开发出替代肝活检的方法,应用于健康诊断及把握肝病相关进程。相 关研究成果已发 ...
放疗“导航”:鱼与熊掌兼得
科技日报· 2025-09-16 01:21
在对抗"癌王"级肿瘤——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战场上,放射治疗有了精准"导航"。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肿瘤科李光辉教授与神经外科吕胜青教授等组成的脑胶质瘤诊疗多学科协作 团队,近日在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发布了一项高级别脑胶质瘤探索性临床研究成 果。这项名为"改良靶区勾画联合中等分割放射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探索性研究,首次通过精准定 位,实现了"肿瘤打击更精准、脑组织保护更好"的双赢目标,为降低患者正常脑组织照射体积,保护神 经功能带来新希望。 论文通讯作者吕胜青和李光辉介绍,高级别脑胶质瘤是常见的恶性原发性脑肿瘤,是所有癌症中神 经损伤发生率最高的瘤种,被称为"神经系统的幽灵杀手"。其临床危害显著,超过半数的患者会出现记 忆减退、思维混乱等认知障碍。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10万—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 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以最大安全范围内的手术切除为基础,术后辅以同步放化疗;同步 放化疗结束后,再采取替莫唑胺化疗,必要时可联合电场治疗。尽管胶质瘤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已有 一定进展,但这些成果尚未转化为实际效益,未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同 ...
新华鲜报丨携手共发展!中国医学研究为全球健康注入力量
新华社· 2025-09-15 00:21
中国医院医学研究全球影响力 - 2005至2024年间被引用最多的十家中国医院发表文章超1.2万篇被全球卫生政策及临床指南引用 总引用次数近3.5万次 覆盖超75个国家[1] - 重点医院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3] 临床研究转化与标准化贡献 - 北京协和医院杜斌团队建立多中心队列研究脓毒症流行病学 2021年成为首个参与制定国际脓毒症临床指南的中国学者[3]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崔国庆团队首创的抱抬抗阻试验和外展外旋抗阻试验于2020年作为高质量研究写入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指南[4] 重大医学领域突破与创新方案 - 肿瘤学 心脏病学和传染病学成为中国高质量研究重点领域 推动全球医疗进步[5] - 北京大学黄晓军创立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移植技术(北京方案) 2024年获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杰出服务奖[5] - 屠呦呦从中药青蒿提取抗疟有效物 其方案挽救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生命[5] 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展 - 北京同仁堂举办第三届中医大会 1300余名专家共议中医药与现代技术融合[6] - 清华大学李梢团队开发基于网络靶标的中西医药智能定量分析技术 系统化阐释中药作用机理[6] 儿童医药研发与创新药发展 - 北京儿童医院倪鑫团队开展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创新药齐瑞索韦Ⅲ期临床试验 该药2025年入选WHO儿童药物优先清单[6] - 中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超20% 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第二位[6] 医工融合与数智医疗前沿探索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团队2023年完成全球首例硬膜外脑机接口治疗颈髓损伤临床探索 患者通过脑机接口实现意念控制动作[8] - 脑机接口技术预计明年取得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推动纳米药物递送 人工智能自适应调整等创新成果落地[8] 国家战略与全球合作导向 - 中国政府持续推动医学科技研发 集中攻克人类健康共同难题 促进科技成果全球转化与共享[9]
BMJ集团发布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14:46
会议背景与发布活动 - 首都国际医学大会于2025年9月12日-13日在北京举行 聚焦医学创新、全民健康覆盖及临床研究等核心议题 [1] - 国内外顶级专家参与深层次研讨与交流 [1] - 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作为大会同期活动 BMJ集团在该论坛发布《2025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全球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二十年引用报告》 [1][2] 研究报告方法论 - 报告覆盖时间范围为2005-2024年共二十年 [1][2] - 核心衡量指标为医院发表文章被全球卫生政策及临床指南文件的引用情况 [1][2] 医院研究影响力数据 - 被引用文章总数最多的十家医院在20年间总被引用次数达34,675次 [1][2] 行业意义与影响 - 中国医院在塑造国际医疗标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2] - 中国医院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2] - 中国医院在改善全球患者治疗结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2] - 中国医院在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的关键领域作用日益增强 [1][2]
破解糖尿病逆转困局!《柳叶刀》四大策略助患者重获健康
GLP1减重宝典· 2025-08-22 03:03
全球糖尿病患病现状与医疗负担 - 2021年全球20-79岁糖尿病患者达5.37亿人,预计2045年将增至7.83亿人[5] - 2021年全球糖尿病相关医疗费用高达9660亿美元[5] 糖尿病缓解概念的演变与争议 - 1992年研究首次揭示代谢减肥手术后86.5%患者血糖长期正常,颠覆"糖尿病不可治愈"认知[8] - 2021年国际共识定义糖尿病缓解标准:停用降糖药后HbA1c稳定低于6.5%[8] - 现有标准存在三大局限:过度依赖血糖指标忽略其他健康风险[10];"停药"要求可能不利于使用具心肾保护作用的新型药物[11];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12] 糖尿病缓解的四大临床干预策略 - 生活方式干预:严格饮食管理结合运动可提升缓解率,但长期维持面临文化差异和个体耐受性挑战[13] - 极低热量饮食:每日摄入800-1200千卡方案在12-20周内平均减重10公斤,1年缓解率达46%,但对执行力和后续体重管理要求极高[14] - 新型药物应用: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和SGLT2抑制剂不仅能控糖减重,还可降低心血管风险,可能重新定义缓解标准[15] - 代谢手术:对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效果突出,瑞典研究显示2年内缓解率高达72.3%,但需长期管理且可能出现体重反弹[16] 糖尿病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 向个性化定义发展,结合患者年龄和并发症制定灵活标准[17] - 允许将GLP-1等具器官保护作用的药物纳入缓解方案[18] - 采用动态评估将缓解视为持续过程而非二元结果[19] - 进入精准医疗时代,通过综合手段实现长期健康改善[19]
减重药物界最大谜团破解!同一受体"激活"或"抑制"都能减肥?《自然·代谢》揭秘GIPR双重作用机制的生命科学革命
GLP1减重宝典· 2025-08-22 03:03
研究核心发现 - 肥胖细胞存在"炎症记忆"现象,即使成功减重后脂肪细胞仍保留曾经肥胖状态的表观遗传记忆[5][7] - 巨噬细胞中的"促炎记忆"特别顽固,即使体重恢复正常后炎症信号依然存在[7] - 肥胖持续时间越长,"胖记忆"影响越强烈,长期肥胖人群减肥后更容易反弹[7]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研究分析超过17万个单细胞样本,采用高精度单细胞RNA测序技术(snRNA-seq)[5][7] - 对比分析人类与小鼠模型中的脂肪组织样本,发现减重后脂肪组织仍保留显著细胞转录变化[7] 临床意义与前景 - 研究突破解释了减肥成功后复胖的生物学基础,为开发抗复胖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7] - 未来减肥疗法可能需要同时针对炎症记忆机制进行干预,实现长期稳定体重管理[7] - 肥胖治疗认知或将从简单"减重"转向更复杂的"细胞记忆重置"策略[7] 行业背景数据 - 全球近9亿人肥胖,基于《柳叶刀》权威发布数据[11] - 减重手术数据显示68%患者术后体重减半,不同术式效果存在差异[11]
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深度解析:2050年患病率或突破30%大关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4 10:33
中国糖尿病流行态势与特征 - 截至2023年糖尿病患者总数达2.33亿人(95%置信区间:2.15亿~2.52亿),患病率为15.88% [9] - 相比2005年的8848万患者,18年间增幅达163%,年均增加约800万新发病例 [9] - 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SR)从2005年7.53%升至2023年13.67%,年均增长率3.36% [9] - 2023年因糖尿病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YLDs)达3249万,年龄标准化率年均增长4.68% [9] 地域分布差异 - 东部地区患者数量最多(7847万),华北地区年龄标准化患病率最高(17.20%) [11] - 北京、天津、上海等超大城市患病率突破20%,天津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达60%(全国平均40%) [11][12] - 西南地区患病率从2005年5.65%飙升至2023年11.77%,年均增长率4.12%(全国最高) [12] - 西藏(3.93%)和广西(7.23%)患病率较低,与高纤维饮食结构相关 [12] 未来预测与干预效果 - 若维持现状,糖尿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预计2030年达16.15%、2040年21.52%、2050年29.10% [13] - 通过科学肥胖干预,2050年患病率可控制在15%以下(较自然轨迹降低49.10%) [13] - 干预时效性显著:2030年、2040年、2050年预期降幅分别为15.31%、33.91%、49.10% [13] 防控策略建议 - 需建立差异化区域策略:高患病率地区重点管理并发症,快速增长地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14][16] - 发达地区需建立三级预防体系(并发症管理),中等发展地区构建一级预防网络(生活方式干预) [14] -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糖尿病风险评分系统,实现基层精准干预 [14] - 打破"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糖尿病流行"误区,主动健康管理可显著降低增长率 [14]
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深度解析:2050年患病率或突破30%大关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0 09:29
中国糖尿病流行态势 - 截至2023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总数达2.33亿人(95%置信区间:2.15亿~2.52亿),患病率15.88%,较2005年8848万患者增长163%,年均新增800万病例 [9] - 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SR)从2005年7.53%飙升至2023年13.67%,年均增长3.36% [9] - 糖尿病导致的健康损失显著上升,2023年伤残调整寿命年(YLDs)达3249万,年龄标准化率年均增长4.68% [9] 地域分布特征 - 东部地区患者数最多(7847万),华北地区ASR最高(17.20%),北京、天津、上海等超大城市患病率突破20%警戒线 [11] - 西南地区增长最快,患病率从2005年5.65%升至2023年11.77%,年均增长4.12%,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 西藏(3.93%)和广西(7.23%)患病率最低,但面临城镇化带来的饮食结构变化风险 [12] 未来预测与干预效果 - 若不干预,糖尿病ASR预计2030年达16.15%,2040年21.52%,2050年29.10%,可能新增1.5亿患者 [13] - 科学减重干预可使2050年ASR控制在15%以下,较自然轨迹降低49.10%,干预效益随时间呈指数增长(2030年降幅15.31%,2040年33.91%) [13] 防控策略建议 - 需建立差异化区域策略:高患病率地区重点管理并发症,快速增长地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14] - 打破"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糖尿病流行"误区,主动健康管理可显著降低增长率 [14] -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糖尿病风险评分系统,实现基层精准干预 [14]
德研究说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可以个性化治疗
新华网· 2025-08-06 01:13
糖尿病与抑郁症关联研究 - 糖尿病患者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倍 [1] - 抑郁症会削弱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增加并发症风险 降低预期寿命 [1] - 慢性炎症反应被认为是糖尿病和抑郁症的共同生物学背景机制 [1] 1型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差异 - 研究分析了521名糖尿病患者数据 检测76种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 [1] - 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标志物水平较高时 行为疗法对抑郁症状改善明显 [1] - 1型糖尿病患者炎症标志物水平较高时 行为疗法仅对疲劳等症状有轻微改善 [1] 个性化治疗方案方向 - 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水平高时 认知行为疗法可能更适合改变负面思维 [2] - 1型糖尿病患者炎症水平高时 抗炎药物治疗可能更有效 [2] - 差异可能与两种类型糖尿病的免疫激活机制不同有关 [2]
这五种血管更容易堵
北京青年报· 2025-08-04 01:01
动脉粥样硬化概况 - 动脉粥样硬化并非仅限老年人 三四十岁青壮年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1] - 人体循环系统中5类血管更易形成斑块和堵塞 包括颈动脉、冠状动脉、外周动脉、主动脉及肾动脉 [1] 颈动脉病变特征 - 颈动脉因"Y"字型结构易在分叉处形成斑块 40岁左右开始显现 60岁后成为普遍现象但程度不一 [2] - 临床检查中颈动脉斑块最常见 因位置表浅便于超声评估 但实际任何部位斑块均有害 [7] 冠状动脉病变风险 - 冠状动脉斑块积聚可引发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多因斑块破裂导致血栓急性闭塞 严重者猝死 [3] 外周动脉病变表现 - 外周动脉(如股动脉、腘动脉)狭窄或堵塞会减少下肢血流 引发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4] 主动脉病变特点 - 主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 表现为弹性降低、脉压增宽 严重时可形成腹主动脉瘤 [5] 肾动脉病变发展 - 肾动脉狭窄可导致肾灌注不足 早期无症状 后期出现腰痛、夜尿增多 常伴随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 [6] 斑块危险性评估 - 斑块危险性取决于稳定性而非大小 易损斑块("皮薄馅大")破裂风险更高 需重点防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