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新材料

搜索文档
宁德时代,80GWh项目签约
DT新材料· 2025-09-12 16:07
宁德时代厦门投资布局 - 宁德时代投资的"时代高性能锂电池项目"完成签约 规划建设年产能80GWh的全智能化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线 预计2026年6月完成主体建设 [2] - 2022年3月成立厦门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20亿元 2022年9月一期项目开工 总投资130亿元 主要建设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生产线 近期二期项目开工 计划投资50亿元建设年产30GWh生产线 预计2026年二季度试投产 [3] - 2024年6月电化学储能系统建设项目(一期)开工 总投资约30亿元 由厦门实证储能科技研究院运营 另布局宏大时代、厦门新能安、时代电服、厦门时代研究院等项目 累计投资超330亿元 [3] - 2024年8月20日成立厦门时代新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20亿元 经营范围包括电池制造及销售、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及销售等 [3] 碳材料在电池领域的应用 - 锂电池负极材料包括石墨和硅碳 钠电负极材料包括硬碳和软碳 气体扩散层使用碳纸 [9] - 锂电导电剂使用炭黑、碳纳米管和石墨烯 催化剂载体使用活性炭 原料包括生物质碳源、煤炭、石油焦、沥青等 [10] - 液流电池电极碳毡使用碳纤维 超级电容器使用电容炭 电池热场使用碳碳匣钵和石墨匣钵 原料包括碳纤维、预制体、烷烃气体等 [10] - 设备端涵盖粉碎机、混合设备、反应炉、石墨化炉、碳化炉、CVD炉等全套生产线设备 [11]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电池材料追求轻量化、高性能、长寿命、低能耗、高功率和可持续性 [7] - 主流电池技术包括锂电池、钢电池和氢燃料电池 [8] - 碳材料会议专题涵盖新能源碳材料(多孔炭/硬碳/硅碳/电容炭)和先进电池(动力/储能/eVTOL/具身机器人电池) [5]
果链热管理供应商的新机遇,VC散热驶入快车道
DT新材料· 2025-09-12 16:07
苹果引入VC散热技术 - iPhone 17Pro系列首次采用VC均热板散热技术 标志着苹果向本地化AI计算和高性能移动体验的战略转型 [1][2] - 随着AI手机和AR眼镜等终端需求快速增长 果链热管理产业链企业加速布局 [2] 供应商动态 - 博威合金成为某头部A公司高端机型VC散热材料核心供应商 该材料将全面应用于首款AI手机 国产供应商在果链份额持续提升 [3] - 博威合金深耕铜基高性能合金材料30年 具备带材/棒线材/精密细丝体系化研发与规模化供给能力 通过头部客户质量认证 [5] - 荣旗科技实现VC散热片材料与模组检测设备量产 为苹果/亚马逊等消费电子巨头及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EMS企业提供检测装备 [6][8] VC技术解析 - VC均温板是全称为Vapor Chamber的真空腔均热板散热技术 相比热管具有更高导热效率 能快速均匀扩散热量并集成解决多高功耗器件散热需求 [9][10] - VC采用上下铜板(或不锈钢)中间加毛细结构/支撑柱/四周焊接结构 通过相变化原理实现蒸发吸热和冷凝散热 从一维热管升级为二维平面均温 [10][12] - 技术向3D VC发展 具有高效散热/均匀温度分布/减少热点优势 满足大功率器件解热需求 同时向超薄化发展以节省手机内部空间 [12] 全球VC供应商布局 - 国际领先企业包括ACT(热管/均温板/环路热管)ATS(散热器/均温板/液冷板)Celsia(热管/均温板)Wakefield(散热器/热管/液冷板) [21][23][24][26] - 日本企业Fujikura提供热管/均热板/回路热管 村田制作所与Cooler Master合作开发超薄均温板 [29][31] - 中国主要企业包括飞荣达(热管/均温板/散热器)威铂驰(超薄VC/热管/LHP)思泉新材(石墨散热膜/热管/均温板)天脉导热(热管/均温板/石墨膜) [32][34][39][41] - 产业链覆盖立讯精密(散热模块含超薄均温板)领益智造(铜/不锈钢/纯钛材质VC方案)瑞声科技(通过热学仿真开发多款VC产品) [42][43] 行业活动与平台 - 第六届热管理产业大会暨博览会(iTherM2025)将于2025年12月3-5日在深圳举办 覆盖VC材料/装备/模组全产业链 设300+参展企业 [19][49] - 展会布局包括材料主题展示/数据中心服务器热管理/消费电子热管理/新能源热管理/自动化设备与测试仪器/储能热管理六大板块 [49]
第一波大咖剧透!第六届热管理产业大会暨博览会(iTherM2025)
DT新材料· 2025-09-12 16:07
大会基本信息 - 2025年12月3日至5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主题为融合创新与传递多一点 [3] - 包含热管理展区 展商数量超过350家 展览面积达20,000平方米 [3][4] - 预计会议规模超过2,000人 同期举办20余场多维活动 [4] 行业定位与发展方向 - 热管理产业紧密依托电子信息 新能源 半导体 汽车 低空经济等产业集群 [3] - 重点关注科学前沿 功能材料 技术应用和工程方案等多领域发展 [4] - 推动政产学研用资互惠合作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突破 [4] 专家阵容与研究领域 - 李保文教授专注于声子学和热超结构材料研究 涉及相干声子调控和微纳米热输运 [5] - 曹炳阳教授团队研究纳米结构热传递 热功能材料及集成电路热管理技术 [5] - 罗小兵教授研究方向为极端热管理设计 光电器件封装和微泵技术 [5] - 封伟教授主要从事智能导热复合材料和光热功能材料研究 [6] - 林正得研究员团队聚焦电子封装热管理复合材料 实现低热阻碳基材料成果落地 [6] - 虞锦洪研究员从事高导热复合材料研发 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申请专利46项 [6] - 蔡金明教授围绕石墨烯原子制造与表征研究近20年 推动产业转化 [7] - 陈林研究员长期研究超临界CO₂能源循环和先进传热技术 [7] - 曾小亮研究员致力于热界面材料和微纳界面传热领域 [7] - 邹得球教授研发定型相变材料通道 解决动力电池热管理难题 [8] - 邓中山研究员牵头制定国内外首项液态金属国家标准 GB/T 39859-2021 [8] - 张国庆教授专注于动力电池热管理与热安全技术 拥有25年产业化经验 [8] - 王华涛教授研究先进热管理材料 包括高导热热界面材料和基板材料 [9] - 吴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研究本征导热高分子及液态金属材料 [10] - 张正国教授作为科技部863计划项目负责人 研究强化传热与相变储热技术 [10] - 淮秀兰研究员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 [10] 大会议题结构 - 科学前沿专题涵盖热学科学 微纳米传热 半导体异质结构和光热调控等6个方向 [15] - 功能材料专题包括热界面材料 碳基材料 辐射制冷材料和陶瓷材料等6类 [15] - 技术应用专题涉及液冷技术 功率器件热管理 热管均温板和Chiplet热管理等6个领域 [15] - 工程方案专题覆盖数据中心 电动车 储能 消费电子 eVTOL和人形机器人热管理 [15] 特色活动与服务平台 - 创新成果集市要求易拉宝尺寸宽60cm×高180cm 分辨率大于300dpi [14] - 提供闭门研讨会 专家问诊室和企业需求对接等精准服务 [14] - 平台提供品牌传播 研究咨询 投资孵化和需求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22] 参会信息与注册费用 - 普通参会代表早鸟价1,800元 现场价格3,000元 [16] - 学生早鸟价800元 现场价格1,500元 [16] - 注册费包含资料费和会议期间餐费 不包含住宿与交通 [16]
英威达,尼龙特种纤维扩能至2.8万吨
DT新材料· 2025-09-12 16:07
产能扩张 - 英威达特种纤维上海公司新增尼龙6,6特种纤维年产能0.2万吨 全厂总产能达到2.8万吨/年 调试期为2025年9月10日至2026年6月30日 [2] - 尼龙6,6聚合物生产基地年产能翻番至40万吨 总投资约17.5亿元人民币 于2024年8月8日完工 [4] - 己二腈生产基地年产能40万吨 总投资超70亿人民币(10亿美元) 全面投产后每年可支持80万吨尼龙6,6生产 [3] 产业链布局 - 公司在中国的尼龙6,6价值链投资超过140亿元人民币 在上海化学工业区部署了从己二腈到己二胺及尼龙6,6聚合物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2] - 亚太区研创中心于2022年9月投入运营 是亚洲首个尼龙6,6应用研发中心 支持工程聚合物应用研发 [3] - 己二腈生产基地采用丁二烯法专有技术 温室气体排放量比丙烯法减少60% 比己二酸法减少80% [3] 历史投资与业务发展 - 英威达纤维上海公司成立于2001年 在青浦园区投建氨纶生产基地 占地70109平方米 生产LYCRA和ELASPAN纤维 [2] - 英威达特种纤维上海公司成立于2006年 在青浦建立亚洲首家气囊纤维工厂 2013年扩建后产量翻番 [2] - 公司宣布未来五年追加超过5亿美元(约179.7亿元)投资 用于CORDURA品牌新业务开发及纤维创新 过去10年已累计投入超20亿美元 [4]
超纯工业气体,“掘金”万亿碳材料产业
DT新材料· 2025-09-12 16:07
超纯工业气体在碳材料产业的核心作用 - 超纯工业气体是碳材料研发、生产与应用全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隐形基础设施 贯穿金刚石单晶外延生长、石墨烯化学气相沉积、碳纳米管催化裂解及硅基负极碳包覆等关键环节 [2] 金刚石制造对气体纯度的要求 - 金刚石CVD制备和热管理应用需极高纯度甲烷和氢气 杂质浓度需控制在ppb级别 否则晶体缺陷将影响导热率和电学性能 [3] - 高品质气源和稳定供应与掌握核心生长工艺同等重要 是国内外金刚石厂商的关键竞争要素 [3] 石墨烯与碳碳复合材料的气体依赖 - 石墨烯CVD规模化工艺依赖甲烷、氢气和氩气的组合 气体流量比、纯度和动态调控能力直接影响薄膜层数、缺陷密度和均匀性 [4] - 气体质量控制成为制约石墨烯产业良率与成本的关键变量 龙头企业已与气体供应商展开联合开发 [4] - 碳碳复合材料CVD致密化工艺需多次气体沉积 [4] 碳纳米管产业化的气体供应瓶颈 - 碳纳米管催化裂解反应高度依赖甲烷、乙烯、一氧化碳等碳源气体及氢气 气体组合决定单壁管/多壁管产率及电导率、比表面积等性能 [5] - 天奈科技、OCSiAl等企业产能扩至万吨级别后 气体供应安全与成本优化成为产能爬坡的战略制约环节 [5] - 电池导电剂与高分子复合材料需求爆发 气体供应链与材料企业产能扩张高度绑定 [5] 硅基负极碳包覆工艺的气体角色 - 碳包覆CVD工艺需精确控制甲烷或乙炔分解速率 氢气与惰性气体承担还原与保护作用 [6] - 不同气氛下形成的碳层结构直接决定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快充性能 [6] 产业链相关企业 - 超纯工业气体供应商包括林德气体、华特气体、南大光电、金宏气体、杭氧集团、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等国内外企业 [8][9] - 配套设备与技术服务企业涵盖中泰深冷、凯美特气体、和远气体、全浦科学仪器等 [8][9] 行业活动与平台 - 2025年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将举办碳材料相关展会 预计吸引5万+专业观众、3000家国内外企业、2000家终端用户、1000位行业CEO、1000支科研团队及500家政府园区与投资机构 [11][12] - 活动涵盖金刚石全场景应用、超精密加工、新能源碳材料(多孔炭/硬碳/硅碳)、先进电池(动力/储能/eVTOL/机器人)等议题 [14] - DT新材料平台提供品牌传播、研究咨询、投资孵化等一站式服务 包括企业专访、会议演讲、需求对接及定制报告 [15]
倒计时10天!最新议程:五届液态阳光(绿色甲醇)产业发展论坛
DT新材料· 2025-09-12 16:07
行业宏观趋势 - 液态阳光技术利用绿氢和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平稳可行的技术路径[2] - 国家能源局发布绿色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通知 江苏浙江等省份重点布局绿色甲醇等液态燃料[2] - 绿色甲醇产业面临规划多落地少消纳难市场亟待突破等行业痛难点[2] 技术发展突破 - 首个规模化绿氢耦合生物质绿醇项目投产 多企完成纯氧生物质气化中试[2] - 多个港口实现首单绿醇船燃加注 多企签下绿醇国际订单[2] - 论坛将讨论生物质气化耦合绿氢制绿色甲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进展[12] 应用场景拓展 - 甲醇作为船用燃料的探索与分享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总监分享[11] - 马士基集团中国脱碳业务总监将分享"Decarbonizing Maersk ASAP"议题[11] - 醇氢电动汽车研发与市场推广应用由浙江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分享[11] 产业链生态建设 - 论坛设置绿色甲醇国际对接专场 邀请国际领先港口构建1对1精准对接平台[31] - 300+EPC业主终端用户等上下游企业参与一站式交流投资与合作[27] - 设置供需对接环节 已发布30+产业供需信息[35] 科研创新进展 - 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前沿论坛涵盖电化学CO2捕集转化一体化研究等7个前沿议题[23] - 青年科研工作者采用10分钟报告+5分钟提问交流模式讨论技术难题[28] - 设置科技成果展示环节 包括80cm*120cm竖版海报展示[33] 重要参与机构 - 主办单位为DT新能源 支持单位包括绿色甲醇生态联盟及服务平台吉利控股集团辽宁港口集团[4] - 前沿论坛召集人来自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天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4] - 参与企业包括上海电气东方电气霍尼韦尔托普索等产业链关键企业[15][18][17] 论坛特色活动 - 设置液态阳光产业高层闭门研讨会 邀请院士专家和龙头企业探讨产业难点[29] - 安排参观大连港绿色甲醇加注中心 每家仅可安排一人参观[30] - 设置绿色甲醇产业创新展览供需对接等多维度互动形式[38]
官宣!2025(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11月27-29日 杭州)
DT新材料· 2025-09-11 16:04
论坛背景与定位 - 国家已发布一系列关于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的方案 致力于打造基于大宗农作物秸秆 竹子等非粮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体系[2] - 论坛将探讨非粮生物质利用产业未来3-5年的发展趋势 可商业化路径 值得关注的技术团队和企业 以及产业链和技术角度的挑战和解决方案[2] - DT新材料旗下生物基能源与材料平台拥有5万多产业上下游数据 是行业最重要的资源和信息枢纽之一[2] 论坛基本信息 - 论坛将于2025年11月27-29日在浙江杭州举办 名称为2025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 NFUCon 2025[2] - 论坛由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DT新材料 和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3] - 论坛共同主席包括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李正龙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张兴宏[3] 论坛议程与内容 - 11月27日安排特色活动包括非粮生物基青年论坛和纤维素纤维产业闭门交流会[4] - 11月28日主题论坛一聚焦非粮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 包含四个专场:生物质绿色预处理 非粮糖 生物基化学品 非粮生物基材料[4][5] - 11月29日主题论坛二聚焦非粮生物质能源 包含两个专场:生物质甲醇 燃料乙醇 生物沼气和可持续航空燃料 SAF [4][7] - 论坛同期设置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活动 将公开征集与筛选50个生物质利用领域具备商业化基础的创新成果和项目[7] 技术专题与产业化重点 - 生物质绿色预处理专场涵盖蒸汽爆破技术与装备 组合型生物质绿色高效预处理技术 工业发酵菌株和酶 系 培育与非粮生物质利用[6] - 非粮糖专场关注纤维素葡萄糖开发产业化实践与标准化 非粮工业用果糖开发及产业化实践 生物质功能糖开发及产业化实践[6] - 生物基化学品专场包括木质素解聚及高值化学品转化 非粮大宗醇类 乙二醇 丁二醇 丙二醇等 非粮有机酸类 木醋液 丁二酸 柠檬酸等 非粮氨基酸及其下游产品 赖氨酸 戊二胺等 非粮呋喃类 芳香族化学品[6] - 非粮生物基材料专场涉及竹基开发和利用 纤维素微纳米功能材料 纤维素纤维技术及产业化案例 木质素高值化利用与产业化实践[6][10] - 非粮生物质能源专场包括生物质制甲醇技术路径及产业化实践 纤维素乙醇开发核心挑战及产业化实践 生物沼气 绿色天然气 项目案例 可持续航空燃料 SAF 产业发展现状 秸秆变航油关键技术与醇喷和PtL技术路线创新 生物废弃物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新工艺新技术[10] 参与单位与受众 - 论坛汇聚生产企业包括生物质能源与化学品开发企业 纤维素材料开发企业 石化能源企业 乙醇 SAF等企业 绿色复合材料 环保材料等相关企业 拥有非粮原料 工业废弃物资源及产业转型企业 糠醛厂 造纸厂 酒业 食品厂等 [9] - 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方向包括生物质化学与工程 生物质基先进催化及功能材料 农林废弃物资源利用 生物质高效预处理工艺开发 合成生物学 生物炼制等[9] - 仪器设备与解决方案单位涵盖生物质粉碎解决方案 蒸汽爆破预处理解决方案 分离纯化技术与解决方案 检测分析 发酵优化控制 反应釜等[9] - 园区 政府 协会组织也是论坛重要参与群体[9] 实验室背景与研究方向 - 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由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 郑州大学共同组建 于2023年通过战略重组并完成建设验收[13] - 实验室围绕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战略 重点开展四大核心领域:纤维乙醇技术升级及产业化应用 生物醇基航油 柴油前沿技术开发 CO2基聚碳酸酯技术产业化 生物燃料技术评价标准体系建设[13]
国内首个!中复神鹰、卡涞科技、惠柏新材,发布碳纤维干法缠绕70MPa IV型储氢瓶
DT新材料· 2025-09-11 16:04
核心观点 - 卡涞科技推出国内首个国产干法缠绕70 MPa IV型储氢瓶 采用国产碳纤维与树脂预浸纱 碳纤维使用量减少20% 缠绕速度达6 m/s 内胆最大容积超400 L 覆盖氢能商用车、乘用车、无人机及储能等多领域[4] - 公司通过合作与自主研发实现国产碳纤维在高压储氢应用突破 并具备汽车与航空双体系认证 技术延伸至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及低空经济领域[4][6][9][10] 储氢装备技术突破 - 推出Coleitec HyPVessel™干法缠绕碳纤维70 MPa IV型储氢瓶 为国内首个国产材料制备产品 碳纤维用量减少20% 生产效率大幅提升[4] - 采用滚塑工艺内胆 最大容积超400 L 满足氢能商用车、乘用车、无人机及储能等多领域需求[4] - 中复神鹰SYT49S-24K碳纤维通过车规级验证 保障储氢瓶结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4] - 2020年至今主导多个储氢瓶项目 IV型瓶技术达国际同等水平 突破大容积储氢瓶难题 开发AI机器学习爆破预测分类器[6] 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 - 发布新一代动力电池箱体Coleitec SafePack™ 满足GB 38031-2025新国标 采用三明治结构技术 实现结构安全、热安全与电气防护全面升级[6] - 与传统金属箱体相比 部件数量减少50% 整体减重超20% 轻量化效果显著[7] - 产品满足插混、增程、纯电等主流车型需求 应用场景将拓展至电动巴士、重卡及船舶领域[7] 航空航天与低空经济布局 - 航空级轻量化材料技术覆盖民航大飞机、垂直起降飞行器及无人机等领域 加速融入低空经济产业链[9] - 2025年6月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法国睿集公司签署战略协议 深化复合材料轻量化技术 支撑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及氢能储能产业[9] - 通过AS9100D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成为国内少数同时具备汽车IATF16949与航空AS9100D双体系认证的复合材料企业[10] 公司背景与市场定位 - 卡涞科技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024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 - 专注于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技术与应用 市场覆盖汽车零部件、储能系统、轨道交通、消费电子、大型无人机及航空领域[10]
30+企业公布固态电池新动态
DT新材料· 2025-09-11 16:04
固态电池行业进展 - 固态电池板块交投活跃 9月以来日均成交额超千亿[3] - 行业热度持续攀升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推进动作频频[3] 车企布局 - 潍柴动力研发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目标开发低成本硫化物全固态电解质材料 计划建设试制线[3] - 奔驰搭载固态电池的纯电EQS测试车完成实测 续航达1342公里 电芯由Factorial Energy提供 电池组联合英国布里克沃斯F1技术中心研发 与LG新能源签署107GWh电池供应协议 分两阶段覆盖2028-2037年需求[4] - 大众发布首款固态电池测试车 基于杜卡迪V21L MotoE赛车打造 采用QuantumScape全固态技术 计划2030年前实现量产 Unified Cell计划覆盖未来80%电动车型[4] - 华域汽车拟以2.06亿元收购上海上汽清陶能源49%股权[5] - 长安汽车研发固态电池 预计2026年装车验证 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量产 目标能量密度400Wh/kg 2024年8月领投太蓝新能源数亿元B轮融资 11月联合发布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技术 2023年12月与赣锋锂业达成合作推进(半)固态电池产业化[5] 电池企业技术突破 - 离子能源武汉总部开工 建设固态电池材料研发及电芯检测实验室 小试/中试线及PACK样品试制平台 落地1条0.2GWh大试线 实现软包+方壳电芯批量生产[6] - 辉能科技与法国CEA-Liten合作开发可拆解式固态电池模块 推出全球首款可量产第四代固态锂陶瓷电池平台 采用自研超流体化全无机固态电解质 导电率是常规液态/硫化物电解质的5-6倍 零下20度时导电率达12.82mS/cm 放电效率90%-95%以上[6] - 赣锋锂业固态电池研发形成全链路布局 覆盖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及金属锂负极 能量密度达420Wh/kg 500Wh/kg样品通过针刺及200℃热箱安全测试 循环寿命突破800次 首款500Wh/kg级10Ah产品实现小批量量产 已在部分车型试装车及量产 应用于无人机及eVTOL企业产品 高安全耐低温固态锂电池向国际手机企业批量送样验证[7] - 清陶能源10GWh固态锂电池产业化二期项目推进 总投资100亿元 规划用地246亩 已完成7栋建筑主体结构 组装厂房已投产 一期146亩厂房全面建成 二期100亩处于打桩阶段 预计年内全部建成 8月入选江苏省科技企业上市培养计划[7] - 亿纬锂能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揭牌 龙泉二号10Ah全固态电池下线 能量密度300Wh/kg 体积能量密度700Wh/L 主打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及AI高端装备领域 全面投产后年产能近50万颗电芯 一期2025年12月建成具备60Ah电池制造能力 二期2026年12月交付100MWh产能[8] - 孚能科技完成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送样 完成第二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开发 采用富锂锰基/高镍三元正极与锂金属负极 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 计划2024年底建成0.2GW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交付60Ah电池 2026-2027年推进小批量量产装车及GWh级产线建设 2030年实现大规模量产[8] - 中科深蓝汇泽完成Pre-A轮战略融资 投资方为沙特阿美旗下阿美风险投资[8] - 欣界能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招银国际资本、远致储能基金、达晨财智领投 老股东峰和资本、亿航智能、海目星复投 与安徽天铁签订4亿元铜锂复合带采购协议 订单量100吨[9] - 赛科动力生产基地一期项目首批设备进场 总投资30亿元 占地166亩 规划4GWh高安全电池生产线+30MWh全固态电池小试线 首期0.5GWh产能预计2025年10月投产[9] - 蜂巢能源将量产第一代低成本300Wh/kg半固态软包电池 第二代半固态能量密度达360Wh/kg、78Ah 全固态第一代产品400Wh/kg、68Ah瞄准低空飞行与汽车场景 HEV领域与两家客户合作 储备车型超10款 热复合转印固态电解质工艺无需改动现有产线 提升热失控温度 已建成2.3GWh量产线[9] - 欣旺达计划2026年推出第一代400Wh/kg全固态电池 2027年推出第二代500Wh/kg全固态电池 采用硫化物电解质+高镍正极+硅基/锂金属负极 已完成20Ah、400Wh/kg以上全固态电池小试 同步建设产线 2026年量产时产能达1GWh[10] - 天鹏电源推出全球首款可量产350Wh/kg固态圆柱电池 搭载固态60HES体系电芯 采用自主超高镍三元正极与低膨胀硅碳负极 主打具身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及助力脚踏车领域 预计2024年底投入量产[10] 材料企业进展 - 道氏技术签订年产1000吨硅碳负极项目投资协议 后续可扩至5000吨 另有300吨年产能正在建设 2025年底落地[12] - 联泓新科子公司联泓卫蓝开发的固态/半固态电池关键功能材料(固态电解质分散剂、硅碳负极粘结剂)已实现批量销售 直接配套下游电池生产[12] - 华宜清创与四川宜宾南溪区政府签约 投资10亿元建设1万吨/年全固态电池专用硅基负极材料生产线[12] - 富理电池年产300吨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项目环评获批 总投资3000万元 租用1728㎡厂房新建生产线[12] - 上海洗霸计划与有研稀土合资设立公司 经营范围涵盖新材料研发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 推动硫化锂业务发展 拟竞拍有研稀土硫化锂业务相关资产[12] - 恩捷股份成立玉溪恩捷前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专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规模化量产 推进总投资2.5亿、年产千吨级中试生产线项目 分三期建设:2024年6月启动一期10吨线 2026年启动二期100吨线 最终建成1000吨线[13] 设备企业进展 - 泰坦股份新设子公司从事固态电池锂硫磷氯电解质研发和生产 处于早期布局阶段[14] - 海目星打通锂金属固态电池量产全线工艺 获2GWh、4亿元量产设备订单 是行业首个高能量锂金属固态电池可量产商用订单 向多家全球领先新能源科技企业提供硫化物固态电池中试线设备 客户认可度高且陆续出货[14] - 信宇人成功试制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样品 离子电导率1.5-2mS/cm 干法电极试验样机研制成功 正进行参数调试与技术验证 与国内头部电池企业展开首轮技术交流[14] 商业化前景 - 固态电池安全边界拓宽 电车、机器人、eVTOL等多行业对高密度大容量储能需求旺盛 政策大力支持 吸引大量资本入场布局[15] - 技术尚不成熟 氧化物电解质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但存在离子电导率较低、机械加工易脆裂、界面接触性差等问题 硫化物电解质离子传输通道较氧化物更宽 室温电导率较高但易与水反应 研发制造运输及储存成本较高 聚合物电解质常温离子电导率低 电化学窗口窄 需持续加热 卤化物电解质对锂金属负极稳定性差且成本较高[15] - 2027年是固态产业链验证核心时间点 宁德时代有望实现小批量生产 国轩高科宣称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上车实验 上汽、长安、比亚迪等车企将固态电池装车时间拨向2027年 需解决界面阻抗大、材料兼容性差、生产工艺复杂等问题 控制成本满足商业落地需求[16]
280亿!金发科技供应商,化工新材料龙头跨界液冷最大并购
DT新材料· 2025-09-11 16:04
战略转型背景 - 公司与关联方共同增资宜昌东数一号投资有限责任公司75亿元 其中公司出资35亿元 关联方出资40亿元 [2] - 东数一号拟以280亿元收购秦淮数据中国区业务主体100%股权 创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并购纪录 [2] -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电子元器件 高端铝箔 化工新材料 能源材料 液冷科技 具身智能六大板块 [5] - 2024年营收121.99亿元 同比增长12.40%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8.48% 净利润增幅达170.57% [7] - 公司是国内氟化工与制冷剂 铝箔与电子材料 电容器等领域龙头企业 并掌握多种电池材料量产技术 [5] 液冷技术协同优势 - 收购核心逻辑围绕液冷技术与材料展开战略布局 构建从材料到算力的"全栈液冷生态" [4] - 公司在浸没式冷却液领域涵盖氢氟醚 全氟聚醚 氢氟烯烃等材料体系 具备研发与规模化生产能力 [7] - 氟化冷却液具有高绝缘性 不燃性与优良热稳定性 是液冷数据中心关键环节 [7] - 全球氟化冷却液主要份额由3M 索尔维 旭硝子和科慕等国际巨头掌握 3M因环保法规退出生产 [8] - 国内新宙邦 巨化股份 永和股份 永太科技等企业已有氟化液产能布局 [8] 算力需求与业务协同 - 公司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对高密度算力有强需求 湖北工厂具备年产300台机器人能力 [8] - 智能机器人业务为数据中心提供稳定"锚定客户" 收购可满足内部算力需求并支撑技术迭代 [8][14] - 公司在韶关 乌兰察布和宜昌等地拥有清洁能源资产 可直接支撑数据中心低碳运行 [8] - 液冷技术可将数据中心PUE值降低至1.2以下 优于风冷模式 符合国家PUE不高于1.3要求 [13] 液冷市场前景 - 2024年上半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达12.6亿美元 同比增长98.3% [14] - 预计至2029年复合增速达46.8% 市场规模超过160亿美元 [14] - 冷板液冷占据超过95%市场份额 浸没式液冷和喷淋液冷正在探索突破 [14] - 英伟达GB200超级芯片机架热设计功耗达130至140kW 传统风冷已难以支撑 [9] - 液冷板组件主要由AVC 双鸿 Cooler Master Boyd等主导 大陆厂商参与代工 [10] 产业链整合价值 - 公司氟化冷却液 冷板组件材料工艺与秦淮数据运营结合 提供完整液冷解决方案 [9] - 从材料到系统纵向整合形成"液冷材料—部件—系统—应用"闭环生态 [9][14] - 此次并购树立液冷赛道新范式 揭示材料企业向数字经济转型路径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