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股研究社
icon
搜索文档
雷军黄仁勋12年后再同框,英伟达开启“中国生态2.0”战略
美股研究社· 2025-07-18 12:55
英伟达与小米的战略合作背景 - 英伟达CEO黄仁勋与小米CEO雷军时隔12年再次同台 两人上一次公开同台是2013年小米3发布会 当时黄仁勋力推Tegra芯片并自称"米粉" [1][2] - 2025年英伟达市值达4万亿美元 小米完成从手机厂商到智能汽车制造商的转型 并进军AI大模型领域 [4] - 双方领导人在战略思维和公司发展轨迹上高度相似 均完成从硬件厂商到生态构建者的转型 [21] 英伟达的中国市场战略 - 2025年黄仁勋三次访华 创下跨国科技CEO访华频率新高 凸显中国市场重要性 [4][5] - 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 英伟达2025年前两季度累计损失135亿美元收入 中国市场每年贡献171亿美元营收 是其全球第四大市场 [5] - 美国政府批准H20芯片对华出口许可 2025年4月H20芯片性能约为H100的15%-30% [5] - 发布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RTX Pro GPU 符合美国对华出口限制标准 [5] 英伟达的技术转型与生态布局 - 开放NVLink Fusion架构 支持第三方CPU和AI加速器集成 单链路带宽达900GB/s 是PCIe 5 0的7倍 [7] - 从硬件供应商转型为AI基础设施协议制定者 构建柔性生态护城河 [7] - 提出"AI工厂"战略 将传统数据中心重构为以AI计算为核心的"智能工厂" [11] -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约30% 物流市场规模连续9年全球第一 为AI工厂战略提供场景优势 [12] 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 将人形机器人定义为"下一个万亿美元产业" 中国是其商业化关键支点 [14] - 中国制造业成本仅为美国的65% 小米等企业提供机器人量产所需的供应链整合能力 [14] - 英伟达开源Isaac GR00T平台解决算法仿真 中国企业如小米在机电一体化领域占据优势 [14] - 中国"十四五"规划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颠覆性技术 北上广深出台补贴政策 [16] 双方合作的战略意义 - 英伟达需要小米等本土伙伴维持技术影响力 小米需要英伟达算力支持汽车智能化突围 [22] - 面对华为昇腾910B等本土芯片的竞争 与小米合作有助于英伟达平衡政治风险与商业利益 [22] - 对中国科技产业而言 保持与英伟达的合作有助于在自主可控的同时连接全球创新网络 [22]
AI日报丨将暴跌76%!汇丰唱衰CoreWeave:过度依赖微软与英伟达
美股研究社· 2025-07-18 12:55
AI快报 - OpenAI发布ChatGPT Agent 具备自主思考和行动能力 能主动选择工具完成复杂任务 [3] - AI搜索引擎初创公司Perplexity估值突破180亿美元 5月中旬按140亿美元估值融资5亿美元 [4] - 新思科技完成350亿美元收购Ansys 创今年最大并购案 整合芯片设计和仿真技术打造AI驱动解决方案 [5] - 汇丰予CoreWeave"减持"评级 目标价32美元(较收盘价低76%) 主因回报低、缺乏差异化优势及过度依赖微软和英伟达 [5] 机构看AI - 中金看好AI Agent产业浪潮 预计2025年实现多行业规模化落地 构建完整商业闭环 [8] 七巨头日报 - 亚马逊AWS云部门裁员 未透露具体人数 称系业务优先级调整 非AI驱动 [10][11][12] - 亚马逊强调继续在核心业务招聘 裁员部门将获60天工资福利及遣散费 [13][14][16] - 公司表示遵循各国当地法规流程 包括咨询流程 [17]
谷歌财报难超预期?
美股研究社· 2025-07-17 12:55
核心观点 - 谷歌2025年第二季度预计营收937.5亿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2.25美元,分析师预期分歧较大(17次上调EPS预期,13次下调)[1] - 按2026财年EV/EBITDA 13.55倍计算,合理股价为185美元/股,建议投资者在财报发布前后分批建仓[1][13] - 谷歌云业务增长强劲,预计二季度营收130亿美元,运营利润率提升至17.83%[6][4] - 生成式AI广告和AI计算能力是主要增长动力,但面临Perplexity等新兴平台的竞争[8][12] 财务数据 营收与利润 - 2025年二季度总营收预期93.753亿美元(共识预期93.831亿美元),摊薄EPS 2.25美元(共识2.18美元)[12] - 分业务营收:Google搜索及其他业务2025年预期2161.37亿美元,YouTube广告394.12亿美元,Google云572.48亿美元[3] - 2025年总运营利润预期1325.2亿美元,EBITDA 1503.75亿美元[11] 现金流与资本支出 - 2025年二季度资本支出预计185亿美元(占营收20%),全年资本支出计划750亿美元[4][6] - 自由现金流2025年预期775.74亿美元,2026年预期853.08亿美元[11] 业务分项 谷歌云 - 剩余履约义务(RPO)达924亿美元,主要来自谷歌云,显著低于微软的3150亿美元[4] - 云业务2025年预期营收572.48亿美元,运营利润率10.456亿美元(18.26%)[3] 广告业务 - 生成式AI功能(如照片转视频)推动广告增长,Gemini模型优化广告活动效率[8] - 竞争对手Meta和Perplexity加速布局GenAI工具,可能侵蚀谷歌市场份额[8][12] AI与并购 - 以24亿美元收购AI编程公司Windsurf,强化AI代理开发能力[7] - 获得Cognition公司IP许可权,整合250名员工及技术资源[7] Waymo自动驾驶 - 2025年计划扩展至费城、纽约等城市,通过"公路旅行"加速服务落地[9][10] 同业比较与估值 - 当前EV/EBITDA 16.15倍,低于同业平均22.90倍(微软24.52倍,Meta 20.48倍)[14] - 2026年目标价185美元(13.55倍EV/EBITDA),上行空间至217.34美元(16倍)[13][16]
AMD:反弹才刚刚开始
美股研究社· 2025-07-17 12:55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中心业务同比增长57%,营业收入增长72% [2][3] - 客户端和游戏部门营收增长28%,利润增长109% [2][3] - 嵌入式业务营收下降3%,营业利润下降4% [3] - 总体季度收入增长至74亿美元,同比增长36%,毛利率和营业利润率分别提高300个基点和1100个基点 [3] 业务驱动因素 - MI系列产品推动数据中心AI业务显著增长,MI325X出货量激增 [4] - 超过35个MI300系列平台已投入生产,支持云、企业和AI客户 [4] - 新增多个一级云客户和企业客户,包括一家最大的前沿模型开发商 [4] - MI350系列已开始出货,MI400系列预计2026年推出 [5] 产品与技术进展 - MI350系列是AMD年度GPU路线图的下一步,旨在赋能AI [5] - MI400系列将提供全机架级解决方案,支持大规模训练和分布式推理 [5] - 第四代CDNA架构专为加速下一代AI设计,采用3nm工艺节点,集成1850亿个晶体管 [7] - 支持FP4和FP6数据类型,HMB3E内存处理万亿参数工作负载 [7] - MI400系列将配备高达432GB HBM4内存,19.6TB/s内存带宽,FP4时性能达40 PF [8] 市场与增长前景 - MI308恢复在华销售,企业价值与EBITDA倍数提升至36.8倍 [6] - 公司无需超越英伟达即可稳固市场第二的位置,需求旺盛且盈利持续增长 [5]
业绩超预期还跌?ASML的基本面与市场情绪“打架”,该信谁?附期权操作
美股研究社· 2025-07-17 12:55
核心观点 - ASML基本面与市场情绪出现分歧,股价在2025年7月16日财报公布当日下跌9%,但业绩超预期,回调被视为配置机遇 [5] - 公司长期增长逻辑未受动摇,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投资价值显著 [5][12] - 期权策略采用"猫耳朵策略",适合宽幅震荡行情 [23][24] 行业与公司分析 行业地位与竞争力 - ASML是全球光刻技术及人工智能价值链核心供应商,EUV光刻机为独家供应,技术领先竞争对手数年甚至数十年 [6][7] - 所处行业未来数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超9%,EUV与DUV光刻机分别占总收入48%和43% [7] 财务表现 - 2025年Q2总净销售额77亿欧元,净系统销售额56亿欧元,毛利率53.7%,营业利润率34.6%,每股收益5.90欧元 [9] - 过去十年每股收益年均增速超20%,净现金储备63亿美元,股息收益率1.3%,派息率20% [9][10] - 本季度回购14亿欧元,2022年启动的120亿欧元回购计划剩余约60亿欧元 [11] 研发与增长潜力 - 单季度研发支出12亿欧元,占销售额15.6%,技术领先地位持续巩固 [11] - 2025-2030年预计年收入增速7%-13%,每股收益增速可达11%-22% [14] 估值分析 - 当前往绩市盈率约27倍,处于历史低位区间,盈利收益率3.57%,与无风险利率差距微弱 [12] - 情景分析显示:若2030年每股收益达60.13美元,股价有望升至1683美元,复合年回报率接近18% [15] 期权策略 - 采用"猫耳朵策略":买入1份660put,卖出2份640put,买入1份810call,卖出2份830call,盈亏平衡点617.5和852.5 [23] - 策略适合宽幅震荡行情,曾在特斯拉上多次应用效果良好 [24]
AI日报丨重磅!黄仁勋谈中美芯片、H20、华为、小米,信息量超大
美股研究社· 2025-07-17 12:55
AI快报 - 百度上线无广告AI搜索应用TizzyAI,整合大模型能力提供智能搜索、影视资源查找等功能 [3][4] - Scale AI裁员14%,此前Meta Platforms投资超100亿美元获取49%股权 [5] - 马斯克xAI与沙特Humain公司洽谈数据中心租赁,计划获取数吉瓦容量 [5] - CoreWeave计划投资60亿美元在美国宾州建设AI数据中心,初始产能100兆瓦可扩至300兆瓦 [6][7] 黄仁勋中国行观点 - 中国供应链系统高效且具制造优势,是全球AI硬件和智能工厂建设基础 [11] - H20芯片重新获批销售,将推动Blackwell架构产品在华落地 [12] - 中国在AI模型、工程人才与产业应用全球领先,50%AI研究人员在华 [13][15] - 高度评价中国车企(小米/蔚来/小鹏)和华为的技术突破 [13][14] - 日常使用OpenAI/Gemini Pro/Claude/Perplexity四款AI工具交叉验证 [14][15] - 认为AGI可能很快实现且无需根本性技术突破 [15] 机构观点 - 中国AI人才缺口超500万,基础层人才极度短缺,需警惕资本非理性竞价 [17] - Wedbush预测科技Q2财报强劲,AI/云计算支出是关键驱动因素 [20][21] - 未来三年AI技术投资将达2万亿美元,科技股下半年或迎强劲表现 [21][22] - 看好Nvidia/Meta/微软/Palantir/特斯拉等AI领军企业 [20][21] 行业动态 - OpenAI新增谷歌云为基础设施供应商,将在5国使用其服务 [19] - 科技行业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初期,由AI驱动长期增长 [21][22]
美国AI公司眼花缭乱?两只AI与机器人ETF一网打尽
美股研究社· 2025-07-17 12:55
AI浪潮与ETF投资机遇 - AI浪潮正在改变多个行业,创造新的投资机遇,而ETF为投资者提供简单、低成本且风险分散的入场券 [4] - 两只值得关注的ETF分别是Global X机械人及人工智能ETF(BOTZ)和ARK自动科技及机械人ETF(ARKQ) [5] Global X机械人及人工智能ETF(BOTZ) - BOTZ追踪Indxx全球机械人及人工智能主题指数,重点关注机械人、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龙头企业 [7] - 覆盖领域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先进工厂自动化、AI医疗方案,持有英伟达、ABB、直觉外科等全球龙头 [7] - 费率为0.68%,过去三年回报率17.3%,反映各行业对智能机器和智能系统的需求上升 [7] - 适合看好长期增长的投资者,尤其是希望投资组合紧贴科技发展的投资者 [7] ARK自动科技及机械人ETF(ARKQ) - ARKQ采用主动管理策略,专注有望颠覆现状、重塑未来的企业,聚焦自动驾驶、机械人、3D打印、太空探索和先进国防科技 [11] - 投资组合包括特斯拉、Kratos Defense、Teradyne、Archer Aviation、Palantir、Rocket Lab USA和亚马逊等前瞻性企业 [11] - 费率为0.75%,过去十年回报率高达355%,近三年升幅达73%,分析师预期2025年还有15%上升空间 [12] - 适合不甘于仅仅参与新兴科技、更倾向于大胆押注创新的投资者 [13] 两只ETF的对比与总结 - BOTZ专注全球自动化龙头企业,ARKQ着眼前瞻性创新主题 [16] - BOTZ追踪成熟企业,ARKQ押注具较长投资周期的新兴技术 [16] - 两只ETF近年都录得亮丽表现,但投资方向各异,为投资者提供把握AI趋势的不同窗口 [16]
硅谷 「AI 挖人」白热化,99% 的钱流向 1% 的人
美股研究社· 2025-07-16 11:49
核心观点 - 硅谷AI人才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巨头通过天价薪酬和收购手段争夺顶尖人才,99%的资金流向1%的顶尖AI研究员[7][45] - 华人AI研究员成为争夺焦点,Meta、谷歌等公司以超1亿美元总包挖角OpenAI、苹果等公司的华人技术骨干[22][34] - AI行业呈现两极分化:顶尖人才薪酬达职业运动员级别(如Meta开出4年3亿美元合约),而普通工程师面临裁员危机[38][44] 巨头人才争夺策略 Meta - 以143亿美元收购Scale AI 49%股份,将其CEO Alexandr Wang直接任命为Meta首席AI官[8] - 针对OpenAI核心成员开出"4年3亿美元"级别合约,第一年可兑现1亿美元股票[10] - 从苹果挖走基础模型研究主管彭若明,总包超2亿美元,超过苹果除CEO外所有高管薪酬[14] 谷歌 - 支付24亿美元许可费收购Windsurf团队,阻止OpenAI 30亿美元收购计划[3] - 将AI岗位行权期限从4年缩短至3年以提高吸引力[15] - 打包招入Windsurf联合创始人Douglas Chen等华裔技术骨干[29][30] OpenAI - 被迫提供100-200万美元留任奖金及额外股权应对挖角[13] - 从xAI和特斯拉反挖高级VP及Colossus超级计算机核心工程师[13] - 高管称Meta挖角如同"入室盗窃",但强调顶级员工未被挖走[11] 华人AI人才现状 - 美国顶尖AI研究人员中超30%拥有中国背景,比例超过美国本土研究者[34] - Meta挖角名单包含多名清华姚班/北大/中科大背景的华人: - 余嘉辉(GPT-4o开发者)[22] - 常慧文(GPT-4o图像系统发明者)[24] - 任泓宇(GPT-4o mini开发者)[26] - Ji Lin(GPT-4.1/4.5核心开发者)[28] - xAI创始团队12人中有5位华人,包括Tony Wu等谷歌/OpenAI背景研究者[34] 行业薪酬结构 - Meta E7级AI工程师平均年包达154万美元[38] - 签约奖金普遍达数千万美元,部分offer设置24小时爆炸条款[17] - 对比传统岗位:资深AI工程师年薪可达普通软件岗3倍(100-150万 vs 50万)[38] 行业两极分化 - 微软20-30%代码已由AI生成,Salesforce称AI提升工程团队效率30%[43] - 2025年微软/亚马逊/谷歌累计裁员超3万人,资源向AI项目集中[40][41] - 普通工程师担忧被AI取代,论坛出现"AI大牛拿大包 vs 牛马怕被裁"讨论[39][44]
关税已经收了1000亿美元,通胀为何仍不见踪影?
美股研究社· 2025-07-16 11:49
关税政策实施现状 - 美国财政部已征收创纪录的1000亿美元关税 预计2025年达到3000亿美元 [5] - 四分之三进口商计划将部分关税成本转嫁给客户 [3] - 钢铝关税于3月生效6月加码 10%单边关税4月开始实施 [10] 通胀数据表现异常 - 连续四个月美国CPI通胀低于预期 5月数据仅为2.4% [8] - 进口价格实际呈现下降趋势 [8] - 截至7月中旬官方通胀数据仅覆盖至5月份 [11] 关税未传导至通胀的原因 - 政策实施时间过短 数据统计存在滞后性 [10][11] - 进口商提前囤积库存 目前仍在销售关税前商品 [12][13] - 企业面临定价不确定性 按"替代成本"定价机制受阻 [15][16] - 小企业更倾向自行消化成本 5月支付关税总额为2022年两倍 [17][19] - 消费者承受能力有限 超额储蓄耗尽抑制企业提价意愿 [21] - 外国出口商主动吸收成本 如日本车企降价20%抵消关税 [23] 行业应对策略差异 - 零售巨头面临社交媒体舆论压力 谨慎对待价格调整 [20][21] - 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 业主收入增速出现停滞 [18][19] - 不同行业通过复杂博弈分摊成本 转嫁比例存在差异 [8][23]
百度联姻Uber:方向盘后的革命,中国自动驾驶驶向全球
美股研究社· 2025-07-16 11:49
核心观点 - 百度旗下萝卜快跑与Uber达成战略合作,将数千辆第六代无人车接入Uber全球网络,率先登陆亚洲和中东市场,逐步覆盖全球[1][3] - 合作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技术首次以"服务输出"模式参与全球竞争,百度美股涨近9%[1][3] - 自动驾驶行业竞争逻辑从技术比拼升级为"生态圈"构建能力的较量[6] 百度与Uber的战略合作 - 萝卜快跑将在全球部署数千台第六代无人车,通过Uber App提供服务,年底前率先覆盖亚洲和中东市场[3] -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称合作是萝卜快跑全球部署的重要里程碑,Uber CEO强调两家公司强强联合定义未来出行[3] - 萝卜快跑已部署超1000台无人车,覆盖15个城市,累计提供1100万次出行服务,安全行驶1.7亿公里[4] 技术优势与商业化路径 - 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搭载百度Apollo ADFM大模型,支持L4级自动驾驶,安全性号称"高于人类驾驶员10倍以上"[5] - 合作解决自动驾驶商业化三大核心问题:技术可靠性(多传感器融合+V2X通信)、成本控制(借助Uber用户基础)、法规与社会接受度(Uber本地化经验)[11][12] - 未来可能探索无人配送、自动驾驶卡车等新商业模式,以及订阅制、按需付费等变现路径[12]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自动驾驶形成四大阵营:科技巨头(Waymo、百度)、传统车企(大众、丰田)、新势力车企(特斯拉、蔚来)、出行平台(Uber、滴滴)[6] - 中国市场四大核心阵营:科技巨头(华为、百度)、新势力车企(小鹏、理想)、传统车企(吉利、长城)、垂直场景创新企业(文远知行、毫末智行)[7] - 萝卜快跑在中国11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运营,其中武汉、重庆、北京、深圳已开启全无人运营,累计出行超900万次[7] 全球市场影响 - 合作直接挑战Waymo和Cruise,Waymo商业化速度缓慢,Cruise受限于运营成本和法规[8] - Uber选择与萝卜快跑合作而非独家绑定Waymo,反映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具备全球竞争力,以及区域化合作成为新思路[7] - 合作提前揭开2030年Robotaxi万亿市场竞争序幕,特斯拉Robotaxi等玩家仍在加速布局[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