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点睛

搜索文档
中金:首批科创债ETF上市,债券ETF未来已来
中金点睛· 2025-07-23 23:29
热点关注:首批科创债ETF上市 - 2025年7月10日首批10只科创债ETF上市,合计规模接近千亿元[1][8] - 7只产品日均换手率超过100%,显示高流动性[1][8] - 债券ETF市场格局重塑,产品数量从21只增至39只,信用债ETF从3只增至21只[1][10] - 科创债ETF跟踪标的包括AAA科创债、深AAA科创债、沪AAA科创债三类[8] 债券ETF市场发展 - 国内场外债券指数基金以政金债和同业存单为主,债券ETF在综合债券、绿色债券和央企主题方向仍有布局空间[2][11] - 海外市场存在高收益债券ETF、全球策略ETF、另类策略ETF等创新品类可供借鉴[2][11] - 债券ETF市场供给侧变革显著,2025年1月首批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上市,7月首批10只科创债ETF上市[10] 被动产品市场概况 - 2025年二季度被动产品整体规模5.79万亿元,季度增速12.6%[3][16] - 债券型ETF规模增速高达76.2%,商品型ETF增长48.3%,股票ETF增速8.2%为各类最低[3][16] - 股票产品主导被动市场,数量占比79.9%,规模占比83.7%[16] 产品结构与资金流向 - 宽基产品规模环比上升8.0%至22,689亿元,占比57.6%[4][22] - 跨境产品规模增速13.5%,规模占比创新高至17.1%[4][22] - 制造板块产品规模增长12.5%,科技主题占比上升1.4个百分点[4][22] - 沪深300指数跟踪规模增长1203亿元,总规模达10,657亿元[33] 行业竞争格局 - 被动产品集中度上升,行业CR5从47.9%升至48.3%[42] - 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位列被动非货币产品管理规模前三[42] - 2025年二季度被动权益产品发行109只创新高,平均发行规模3.97亿元[44][48] 资金流动情况 - 债券型产品资金加速流入,延续两年大幅流入趋势[55] - 股票ETF中沪深300净流入近900亿元,中证1000与中证500流入较多[55] - 行业主题ETF中机器人、科技AI等主题资金流入领先[55]
中金 | 软饮料系列报告四——椰子水新兴成长赛道
中金点睛· 2025-07-22 23:23
行业增长前景 - 2024年中国椰子水行业市场规模为11亿美元,过去五年CAGR达61%,远高于软饮料整体增速[3] - 预计2029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7亿美元,2024-2029年CAGR为19.4%[13] - 2024年中国人均消费量仅0.1升/人,显著低于美国(1.1升/人)和泰国(0.2升/人),未来提升空间大[16] - 全球市场规模从2019年25亿美元增至2024年50亿美元,CAGR14.7%,预计2029年达85亿美元[11] 驱动因素 - 需求端:健康意识提升推动47%消费者将非酒精饮料作为"水替",椰子水低糖低卡特性受青睐[21] - 供给端:多品牌参与培育市场,全渠道渗透加速,供应链韧性增强[27] - 产品创新:瑞幸"生椰拿铁"4年热卖12亿杯,带动椰味风潮[26] - 消费场景扩展:办公场景占比45%,运动补水32%,母婴护理18%[24] 竞争格局 - 2024年CR5为43.4%,IFBH以33.9%市占率稳居第一[3] - 品牌可分为四类:国际品牌(if、Vita Coco)、本土品牌(椰树、欢乐家)、新兴品牌(蔻蔻椰)、新零售品牌(盒马)[30] - 2023-2025年品牌数量从32个增至超50个,格局尚未稳定[29] - 国际品牌依托全球化供应链优势,本土品牌采取"椰汁+椰子水"双线布局[30] 核心竞争要素 - 供应链管理:90%原料依赖进口,泰国香水椰因高甜度(10+)成为差异化原料[36] - 品牌势能:产地认知形成品质联想,if通过KOL营销和IP联名强化品牌[49] - 质价比:2024年均价1.49元/100ml较2018年2.51元下降40%,高质价比品牌增长显著[52] - 产品创新:功能延伸(运动补水、美容)、场景拓展(火锅汤底)、口味融合(青柠、茉莉)[56] 供应链特点 - 原料集中:印尼、菲律宾、印度占全球产量73%,泰国占2%但品质优[38] - 加工时效:椰子水取出后需快速处理,IF采用冷无菌灌装技术延长保质期至12个月[28] - 运输挑战:东南亚至中国需7-20天海运,温控体系要求高[46] - 成本波动:2024年泰国香水椰价格从2元/个涨至14-17元/个,影响利润率[39]
中金 • 全球研究 | 日本参议院选举:执政联盟未过半,今后政策或更积极
中金点睛· 2025-07-22 23:23
参议院选举结果 - 执政联盟自民党与公明党在参议院124个改选席位中仅获47席(自民党39席+公明党8席),较改选前的66席大幅减少[1] - 参议院总席位248席中执政联盟合计122席,为2007年以来首次未过半[1] - 在野党国民民主党席位从9席增至22席,参政党从2席增至15席,而立宪民主党维持38席,日本维新会仅增1席至19席[2] 政治局势发展 - 首相石破茂面临自民党内外强烈辞职压力,包括党内麻生太郎派系及高知县等地方党支部公开要求其下台[3] - 在野党国民民主党党魁玉木雄一郎将选举三连败类比上市公司连续亏损,质疑石破继续执政的合理性[3] - 历史参照2007年安倍政权参议院败选后45天辞职的案例,显示当前政治不确定性可能持续数周[4][5] 政策与资本市场影响 - 选举结果可能导致财政货币政策边际放松,包括临时性减税或补贴,但不会出现德国式大规模宽松[6] - 日本央行可能放缓加息节奏,预计日债利率上行、日元贬值、日股走强,选举后首日日经指数上涨1%[6] - "石破折价"效应可能逆转,因在野党倾向宽松政策,削弱原有财政健全化与货币正常化路线[6] 日美贸易谈判 - 8月1日前达成关税协议可能性低,谈判大臣赤泽称尚未安排与美国会谈[7] - 仅8%日本民众视关税谈判为重要议题,且日本企业已转向海外生产,谈判停滞对经济影响有限[7][8] - 谈判进展不顺可能加速石破辞职,需由新领导班子重启谈判[7]
中金 | 公募二季报回顾:加仓成长及金融
中金点睛· 2025-07-22 23:23
市场表现与基金规模 - 2025年二季度A股市场先抑后扬,上证指数上涨3.3%,沪深300上涨1.3%,创业板指上涨2.3%,科创50下跌1.9%,中证1000和中证2000分别上涨2.1%和7.6% [1] - 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单季度收益率中位数为2.1%,收益率较上季度有所回落 [1] - 公募基金整体资产规模从33.8万亿元升至36.7万亿元,股票资产规模从6.9万亿元升至7.2万亿元,但股票占资产总值的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至19.6% [1] 主动偏股型基金持仓变动 - 主动偏股型基金资产总值约2.6万亿元,较上季度基本持平,股票仓位上涨0.1个百分点至87.5%,A股仓位下降至70.6%,为近10年较低水平 [2] - 二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净赎回规模647亿元,新发主动偏股型基金363亿份,较一季度提升1.4倍 [2] - 可投资港股的主动偏股型基金的港股配置比例提升1个百分点至28.1%,恒生指数上涨4.1%,恒生科技指数下跌1.7% [2] 重仓股配置特征 - 主动偏股型基金重仓前100公司重仓市值占比由57.4%降至52.2%,重仓前50市值占比由44.9%降至40.1% [3] - 主板重仓仓位下降至64.5%,创业板仓位回升2个百分点至19.2%,科创板重仓仓位上升0.4个百分点至16%,北交所仓位提升0.2个百分点至0.5% [3] - 通信行业加仓最多,仓位上升2.2个百分点,银行和非银金融分别加仓1.0和0.7个百分点,国防军工加仓0.6个百分点 [3][4] - 食品饮料行业减仓最多,仓位下降2.3个百分点,汽车、电力设备和机械设备仓位分别下降1.3、1.1和0.9个百分点 [4] 主题与赛道配置 - 专精特新主题仓位小幅上升0.2个百分点至6.2%,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主题仓位分别回落2.0/0.4个百分点至7.8%/4.1% [5] - 光伏风电、创新药、军工仓位分别上升0.1、0.3和0.6个百分点,酒类减仓最多,仓位下降2.7个百分点 [5] ETF基金动态 - 公募ETF资产总值从4.8万亿元攀升至5.4万亿元,股票资产占比从67.8%降至64.9% [6] - 股票型ETF资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较上季度提升0.2万亿元,宽基指数ETF资产总值略升0.2万亿元至2.2万亿元 [6][7] 下一阶段配置建议 - 建议关注高景气产业趋势如AI、创新药、航空航天,以及受益市场活跃的券商、保险等板块 [9] - 低估值、低仓位且有边际变化的板块如反内卷主题(钢铁、水泥、玻璃等)也值得关注 [9]
中金:不一样的“股债跷跷板”
中金点睛· 2025-07-22 23:23
中国股债市场分析 - 4月美国关税冲击降温后,沪深300从底部反弹14%,债市相对承压,呈现"股债跷跷板"效应 [2] - 本轮"股债跷跷板"与历史典型模式不同,主要由流动性驱动,更接近"股牛债平"而非"股牛债熊" [2] - 股票风格方面,本轮上涨由银行股与小微盘驱动,小盘跑赢大盘,剔除银行贡献后股票指数涨幅有限 [2] - 历史六轮股债跷跷板中,沪深300每上涨10%对应十年期国债利率上行22bp,本轮仅上行3bp [6] - 当前股债轮动并非增长预期驱动,而是流动性主导,宏观流动性自去年9月以来明显改善 [9][14] - M1同比增速上行显示流动性传导改善,存款活化伴随非银存款上升对金融资产形成支持 [14] - 股票流动性指标(换手率、两融余额)与宏观流动性同步改善,散户与保险资金分别托举小盘与银行板块 [17] - 债市因央行引导长端利率、国债供给与信贷投放加速等因素,流动性与宏观流动性背离 [17] 市场前景与配置建议 - 当前"非典型"股债跷跷板可能向典型模式过渡,若8月宏观风险排除,股票可能从银行、小微盘向科技、制造等大盘扩散 [19] - 恒生科技与高股息的估值差处于相对低位,风格切换赔率上升 [19] - 建议8月关税不确定性排除前维持稳健配置,超配高股息与债券,待明朗后再调整 [23] - 若关税风险落地,建议增配中国股票减配债券,风格从高股息切换向科技成长 [47] - 若关税风险上升,则继续超配债券与高股息,待价格调整后再增持股票 [47] 海外市场分析 - 美国债务上限解除后美债供给风险可控,预测财政赤字率从6.4%降至5.5%左右,发债压力推迟到2026年 [23] - 美国月度数据已从财政赤字转为盈余,减少发债需求,TGA账户余额高于以往水平 [25][26] - 即使美债供给增加,银行体系储备金充裕,美联储可运用工具对冲流动性影响 [30] - 真正风险来自关税带来的通胀上行压力,通胀预期可能低估了风险 [34] - 美国核心商品通胀(除汽车)环比增速从0.14%跳涨至0.55%,反映关税影响 [40] - 高利率压制、财政支持退坡、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美国经济可能走向滞胀或衰退 [46] 黄金市场分析 - 当前黄金行情可能仍处于牛市初期阶段,与历史牛市幅度和时长相比演绎仍不充分 [48] - 建议维持超配黄金,淡化交易价值关注长期配置价值,未来1-2年可能越过4000美元 [51] - 未来10年黄金中枢可能在3000-5000美元/盎司区间 [52]
中金:换个视角看汇率
中金点睛· 2025-07-21 23:25
汇率分析框架 - 当前市场形成弱美元共识,但汇率预测具有复杂性,受单边、双边及多边因素影响[2] - 新古典框架认为经常账户是汇率主要决定因素,而(后)凯恩斯主义强调资本流动的根本性作用[2][9] - 在资本流动规模庞大(2022年日均外汇交易量7.5万亿美元)且波动剧烈的背景下,经常账户对汇率的解释力下降[9][19] - (后)凯恩斯主义更关注经济不确定性、市场非理性、动物精神及货币非中性等因素[11] 美元特权与市场表现 - 美元"过度特权"使美国获得融资便利,1926-2008年平均每年节省利息支出相当于GDP的0.25%[23][24] - 海外资金持有美股比例从1980年5%升至2024年16%,降低美国股权成本并促进投资[24][25] - 2025年初至7月17日美元指数下跌9.1%(高点贬值超13%),反映对财政可持续性和通胀的担忧[33][43] - 美国CDS利差在2025年4月21日一度接近希腊水平,显示市场对其违约风险的担忧[37] 欧元走势分析 - 2025年初以来欧元兑美元最高升值14%,在主要货币中表现突出[63][65] - 欧元区金融账户改善主要来自其他投资流入,特别是货币与存款项目[66][68] - 欧美利差预期收窄推动资金流向欧元区,2025年一季度已有"抢跑"现象[71] - 欧盟计划筹集8000亿欧元"重新武装欧洲",德国改革"债务刹车"规则支持财政扩张[71][73] 结构性挑战 - 欧盟与美国经济总量差距从2002年17%扩大至2023年30%[74] - 欧元区国家债务率高企,希腊、意大利、法国2023年债务率分别达169%、135%和111%[74][76] - 欧盟创新投入分散,"Horizon Europe"颠覆式创新项目预算仅2.56亿欧元,远低于美国DARPA的41亿美元[75] - 欧盟电价约为美国2.6倍,天然气价格达4.5倍,抬高企业运营成本[81] 历史比较与货币体系 - 1972-2004年国际货币体系重大事件期间,美元贬值后次年继续贬值概率达69%[53] - 2005-2024年体系平稳期,美元贬值后次年继续贬值概率接近零[53] - 美元在国际储备中占比约61%(2000年),远超黄金地位[58] - 1970-2024年美中日英广义货币增长90倍(年化8.7%),远超黄金1.5%的年化增速[58][62]
中金:港股通与恒指调整预览(2025-8)
中金点睛· 2025-07-20 23:21
恒生系列指数半年度审议 - 恒生指数公司将于2025年8月22日盘后公布半年度审议结果 涉及恒生指数 国企指数 恒生科技指数及恒生综指 审议考察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30日 [1] - 半年度审议通常变化较大 追踪旗舰指数的被动资金规模庞大 恒指 国企和恒生科技指数ETF规模分别约为303 5亿美元 66 3亿美元和261 2亿美元 [1] 恒生指数潜在调整 - 交通银行 泡泡玛特 百胜中国 小鹏汽车-W 华住集团-S 京东物流与信达生物等排在恒生指数顺位前列 可能成为纳入候选者 [2] - 历史经验表明实际结果可能与基于顺位的筛选存在较大出入 如信达生物与京东物流在过去几次预测中排在前列但最终未被纳入 [2] 港股通调整 - 预计19只公司有望纳入港股通 17只可能被移出 AH两地上市公司在稳价期后可直接入通 [3] - 恒生综指优化了样本12个月平均市值计算方法 从过去12个月每月月底平均市值改为过去12个月每个非停牌交易日的平均市值 [3] - 三花智控 安井食品 蓝思科技及FORTIOR等AH两地上市公司将在稳价期结束后纳入港股通 [4] 时间表与资金流向 - 恒生系列指数调整结果将于2025年8月22日收盘后公布 9月8日正式实施 沪深港通标的范围随后调整 [5] - 被动资金可能在生效前一个交易日(9月5日)调仓 相关股票成交或出现异常放量情形 [5] ETF资金规模 - 追踪恒生指数的ETF规模总计约303 5亿美元 其中盈富基金规模最大 达197 84亿美元 [6] - 追踪恒生国企指数的ETF规模总计约66 3亿美元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市基金规模最大 达38 33亿美元 [6] - 追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规模总计约261 2亿美元 南方东英恒生科技指数ETF规模最大 达62 15亿美元 [6]
中金:谁在主导港股行情?——港股流动性图景
中金点睛· 2025-07-20 23:21
港股市场流动性概况 - 2025年初以来港股市场持续活跃,日均成交额达2406亿港币,较2024年日均1318亿港币增长超80% [1] - 南向资金持续活跃,日均流入61.5亿港币,是2024年日均34.7亿港币的近两倍,累计流入7877亿港币接近去年全年8079亿港币水平 [1] - 港股IPO上市51家募资超1000亿港币,超过2024年全年规模,其中A股转港股公司10家占比70% [8] - 再融资规模突破1700亿港币同比增长227% [8] 市场结构性特征 - 宏观不敏感的结构性行情活跃,AI、新消费、创新药等板块轮动明显 [4] - 热门板块出现抱团和拥挤交易,成交占比与市值占比显示行业轮动特征 [6] - AH溢价收窄至126%,部分个股如宁德时代和恒瑞医药分别交易在26%和14%溢价 [13] 流动性驱动因素 - 宏观层面呈现"资金盛+资产荒"组合,内地M2达330万亿人民币为GDP2.4倍 [21] - 香港金管局投放流动性导致银行体系总结余大幅抬升,Hibor骤降至零附近 [24] - 外围美元流动性宽松,4月以来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持续走弱 [26] 资金供需分析 - 南向资金成交占比达35%,上半年内地可投港股ETF净流入375亿元环比增10% [29] - 外资主动流出77.8亿美元但被动流入129.2亿美元,配置比例较基准低配1ppt [31][42] - 下半年预计IPO募资1200亿港币,配售1500-2000亿港币,回购约1000亿港币 [44] 市场前景展望 - 三季度面临流动性边际趋紧压力,包括金管局回收流动性、美元环境趋紧等 [47] - 基准情形下恒指或在24000点震荡,乐观情形下若科技板块提振可达26000点 [51][52] - 建议维持"新哑铃"配置策略,分红端关注保险板块,成长端布局AI应用与创新药 [54]
中金:A股资金面的五大变化和市场含义
中金点睛· 2025-07-20 23:21
A股资金面五大变化 核心观点 - A股市场近期走强主要受资金面五大变化驱动,而非基本面催化,下半年市场表现有望优于上半年 [1][2][66] - 国际货币秩序重构与国内投资者结构变化形成共振,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 [5][23][59] 变化一:货币秩序重构引发资产变局 - 国际货币体系呈现碎片化(资金回流本土)和多元化(美元替代需求上升),美债作为安全资产的地位下降,外国投资者持有可交易美债占比降至34% [5][9][11] - 人民币资产受益于双重红利:中国大陆持有美股3400亿美元存在回流潜力,A股与港股相关系数升至历史高位,AH溢价处于5年低位 [13][18][20] - 美债利率对非美市场定价的"锚"作用减弱,若以中国国债收益率计算股权风险溢价,A股和港股估值更具吸引力 [12][16] 变化二:个人投资者占比阶段性提升 - 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从2021年32%降至2024年24%(剔除ETF),个人投资者占比由50.5%反弹至54% [24][26] - 个人投资者活跃度上升:2024年10月以来上交所月均新增开户数268万户(环比+80%),融资余额维持在1.8万亿元以上 [24][28][30] - 投资者结构变化导致市场波动率下降,需关注资金筹码因素对定价的影响 [30][32] 变化三:居民储蓄与资产荒提升股市吸引力 - 2022-2024年居民新增存款48.8万亿元,储蓄余额突破162万亿元,增速(47.6%)显著高于名义GDP [33][35] - "资产荒"环境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6%,沪深300股息率(2.94%)较国债收益率高出130bp,股权风险溢价位于历史均值上方0.5倍标准差 [37][40][42] - A股总市值/M2(31.7%)和总市值/储蓄存款(64.6%)均处于历史低位,显示配置潜力 [45][48][50] 变化四:资金筹码结构改善形成正向循环 - 万得全A指数突破所有成本曲线,短期资金盈利5.6%-12.5%,成本曲线呈"多头排列" [52][55][56] - 市场成交额1.6万亿元低于前期高点,显示惜售情绪,赚钱效应可能吸引增量资金 [55][56] 变化五:机构仓位处于历史低位 - 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A股仓位降至71.6%(近10年最低),港股仓位升至15.8% [59][63] - 私募基金股票仓位61%仍低于历史均值,全球主动型基金对中资股显著低配 [59][62][66] 潜在受益板块 - 高景气产业(AI、创新药、航空航天、有色金属)、直接受益市场活跃的金融板块、低估值反内卷板块(钢铁/光伏等)、新质生产力主题 [67]
中金《秒懂研报》 | 从“小纸片”到“大生意”:卡牌经济如何撬动百亿元大市场?
中金点睛· 2025-07-19 13:14
卡牌的兴起与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 - 卡牌分为非集换式(如扑克牌、UNO)和集换式两类,后者又分为竞技型(侧重对战)和收藏型(注重收藏价值)[4] - 美国卡牌生态成熟,1993年《万智牌》奠定竞技型卡牌基础,2010年后加速融合NFT等技术;日本以动漫IP联动见长(如《宝可梦》《游戏王》)[4] - 中国卡牌市场2017年后进入快车道,2019-2024年集换式卡牌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56.6%,2024年规模263亿元,占泛娱乐玩具市场25.8%[4] - 2024年中国人均卡牌支出仅为日本的15.7%和美国的29.2%,显示市场潜力巨大[5][6] 卡牌消费的需求逻辑 - 消费群体对特定IP有深厚情感连接,追求情感解压与低门槛社交,形成情绪价值驱动的轻量化消费模式[8] - 卡牌构建复合型消费场景:竞技需求催生策略性卡组构筑,收藏属性激发审美占有欲,社交场景下成为年轻圈层交流通货[10] - 优质IP延伸效应显著,71.3%消费者因喜爱IP元素购买,如《庆余年》第二季播出期间影视卡牌带动阅文衍生品收入同比激增37%[10] - 卡牌单价集中在1-10元区间,低门槛适配碎片化娱乐习惯,形成高频次轻消费闭环[10] 卡牌趋势展望:IP纵向布局与品类横向延展 - 产业链分为IP方、设计与生产方、销售与交易方,生产周期压缩至20-30天(远低于盲盒的8-14.5个月)[11] - 头部企业加速垂直整合,IP版权成本占比降至16%-18%(如卡游2024年毛利率达71.3%),国产IP在淘天热销卡牌中占比68%[13][15] - 70%头部国内IP已涉足卡牌,以小说、漫画等可视化IP为主,如卡游将小马宝莉IP拓展至镭射票、色纸等多品类[15] - 横向拓展案例:阅文诡秘之主系列包含徽章、立牌等六种品类,复用角色图提升开发效率[15] 未来产业生态展望 - 全产业链协同创新重塑IP衍生品价值逻辑,构建更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