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车

搜索文档
无人配送车半年吸金 35 亿,智驾内卷的受益者
晚点Auto· 2025-09-28 14:31
行业融资与增长 - 2024年无人配送车行业头部公司新石器、九识智能、白犀牛累计获得超35亿元融资 [3] - 行业新入局者增多 德赛西威、佑驾创新两大上市公司在9月发布无人配送车品牌与车型 Momenta也在组建团队 [3] - 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无人配送车保有量超6000台 新石器和九识均设立2024年交付1万台的目标 [4] - 新石器2024年9月宣布第1万台下线交付 组建全球首个万台规模无人配送车队 预计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年交付目标 [4] - 佑驾创新预测2025年行业增量将接近10万台 [4] 产品形态与场景演进 - 行业聚焦末端配送中从快递网点到接驳点或驿站的场景 目的地与行驶路线相对固定 配合高精地图实现点对点全无人运输 [5] - 产品形态从2-3立方米小车迭代至5立方米及以上大车 5立方米无人车装载空间比中型面包车更宽敞 [5] - 应用场景从快递拓展至即时物流(货拉拉/滴滴货运)及生鲜、医药等城市配送 形成车辆复用网络效应 [6] - 新石器2024年9月快递行业销量占比降至70%-80% 非快递场景占比30% 预计2025年非快递场景增速将超快递并可能占销量超50% [6] - 德赛西威"川行致远"S6装载容积6立方米 佑驾创新T5装载容积5.5立方米 T8达8.5立方米可应用于工业物流场景 [6] 成本控制与技术降本 - 乘用车智驾竞争带动技术外溢 激光雷达价格下降 智驾技术路线更清晰 人才从L4自动驾驶公司流向无人配送车行业 [9] - 新石器通过减少传感器数量降本 从多激光雷达方案转变为12颗摄像头+1颗激光雷达方案 [10] - 白犀牛将算力芯片减少至单颗Orin芯片 佑驾创新第二代车采用2颗地平线J6M芯片+速腾聚创激光雷达+四维图新P-BOX系统 [10] - 佑驾创新凭借乘用车供应链优势 同样器件采购价较非乘用车背景对手低40% [8] - 行业推动车规级标准 佑驾创新要求无人车至少三年寿命以摊薄成本 采用全车规级器件和商用车底盘方案 [8] 商业模式与价格竞争 - 行业普遍采用整车销售/租赁或面向大B客户的定制化开发两种商业模式 [11] - 针对小B和散客市场 整车加5年维护费用售价已降至15万元以下 [11] - 九识2024年5月将整车起售价压至1.98万元 月FSD服务费1800元起 5年使用价格12.78万元起 [12] - 新石器2024年6月推出首付888元限时优惠 9月又推零首付零利息48期分期方案 整车11.55万元起含终身免费FSD [12] - 价格战旨在培育市场 但投资人担忧低毛利和现金流压力影响长期盈利 [12] 运营效率与规模化挑战 - 单个城市规模效应显著 运营100台车成本仅比10台车增加两倍多 单车运营成本可摊薄70% [13] - 佑驾创新策略是在重点城市最短时间投放300-500辆无人车 [13] - 新石器推动无人车自主采图降低地图采集成本 九识发展轻图路线但仍未完全摆脱高精地图 [13] - 远程接管响应速度在1分钟内 客户可通过APP或客服远程挪车 服务费包含保险和事故责任 [13] - 路权问题仍是短期扩大规模的阻碍 虽政策支持但车辆仍处测试阶段 每城市牌照数量有限 [14][15] 政策环境与市场接受度 - 2023年国家层面出台政策鼓励无人配送车准入与上路试点 主要城市推出本地测试与商业示范管理办法 [15] - 国家邮政局加快无人车规模化应用 2024年9月中国邮政集中采购7000台无人配送车 [15] - 新石器与九识已取得超200座城市路权 白犀牛取得近150个城市和地区路权 [15] - 当前客户多为尝鲜者 许多客户观望担心政策保障不足 政策放开需循序渐进 [15]
车价跌破2万,FSD终身免费,无人配送价格战升级
36氪· 2025-09-11 04:12
行业竞争格局 - 无人配送市场参与者包括大厂平台型如京东和菜鸟、创新型公司如新石器和九识智能、以及跨界企业如德赛西威[1] - 德赛西威成立"川行致远"品牌并推出车规级低速无人车S6飞翼款和S6侧拉门款 计划进入园区和商圈场景[1] - 头部企业部署规模显著 新石器截至7月底部署超7500台车辆并目标年底达1万台 九识智能交付5000台 白犀牛预计2026年达5000台活跃车辆[6] 价格趋势与商业模式演变 - 无人配送车价格从2018年约100万元大幅下降至2025年最低1.68万元 呈现快速下滑趋势[3] - 价格下降驱动因素包括技术迭代降低成本、规模效应优化边际成本、以及企业主动竞争策略[5] - 商业模式从"车体+服务费"捆绑销售转变为"车体销售与FSD服务订阅分离"的价值拆分模式[5] - 新石器推出"零首付零利息48期分期"购车方案并赠送终身免费FSD服务 九识智能E6车型定价19800元配合月费1800元FSD服务 菜鸟车型优惠后售价1.68万元[1][3] 核心竞争维度 - 行业竞争焦点从技术比拼转向价格优势与服务差异化[5][9] - 用户选择关键因素包括品质、路权、价格和服务 其中品质趋同使价格和服务成为核心决胜点[6][9] - 路权获取成为竞争基础 九识赋能客户自主申请路权 新石器采用包办方式 白犀牛依托顺丰网络扩展[10] - 无人配送可帮助快递企业降低末端派送成本 若30%件量由无人车配送 加盟制快递企业可降本约4%[10] 收入结构与行业影响 - 企业收入来源包括车体销售收益和FSD服务订阅费用[10] - 新石器新模式解决传统模式下长期采购成本核算难和FSD涨价问题[12] - 服务费用下调推动行业竞争从硬件驱动转向运营与服务驱动的长期战略[13] - 价格竞争态势类似快递行业和智能手机领域的内卷现象[13]
一轮价格战之后,无人车终于对快递有吸引力了
第一财经· 2025-09-04 15:09
无人车价格趋势 - 多家厂商下调无人车价格或推出优惠政策 带动快递从业者从高价尝鲜转为低价大批量采购[3] - 菜鸟新款无人车GT-Lite定价2.18万元 叠加限时优惠后售价为1.68万元 加上每年2万元服务费 5年总花费约11.7万元[5] - 九识E6无人车售价19800元 月度订阅服务费低至1800元[5] - 新石器推出"零首付 零利息 48期分期"购车方案 以"月付千元级"成本获取L4级无人配送设备[3][6] - 快递网点负责人反映无人车价格从2024年初20万元降至2025年初13-14万元 近期进一步降至10万元[5] 市场普及情况 - 全国末端无人配送行业累计交付量约15000辆 其中超过60%交付量来源于2025年二季度价格快速下降后的投放量[8] - 中通无人车覆盖200多个城市 700余个网点投入超过2000辆 每日完成20万件包裹配送 较2024年11月末350辆大幅增长[9] - 极兔2025年计划新增投入3000辆无人车 目前已投放900辆 较去年年底218辆显著增加[9] - 新石器无人车在手订单约为3万辆[10] - 某快递网点无人车数量从去年14辆增至目前35辆 覆盖率翻了一倍多[8] 价格战驱动因素 - 新石器2025年2月完成10亿元C+轮融资 8月获得滴滴融资[12] - 九识2024年2月获近1亿美元A轮融资 2025年4月获近3亿美元B轮融资[12] - 白犀牛5月获得2亿元B轮融资[12] - 速腾聚创机器人及其他产品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2.21亿元 同比增长184.8%[13] - 激光雷达产品销量从2024年上半年约8900台增至2025年上半年约46300台[13] - 机器人激光雷达产品毛利率从2024年上半年26.1%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45.0%[13] 成本效益分析 - 无人车每日成本不超过70元(含50多元车辆成本和10元电费) 每票使用成本约0.06元 较人力配送成本降低0.1元左右[17] - 单辆无人车装载量500-600票 日运行2-3趟 日均处理约1300票[17] - 快递物流行业就业缺口扩大 降本增效需求迫切[17] - 无人车自动驾驶技术趋于成熟 能高效完成"最后五公里"配送[17] 产品配置变化 - 降价后无人车用料有所减少 如钢板变薄 摄像头数量从15-16个减至11个[18] - 配置调整更匹配实际需求 从过去承载2吨重量调整为适配1吨以下货物[18] - 行业关注点从车辆本身质量转向后续服务费和自动驾驶能力[18] - 市场出现分化:低端市场客户价格敏感 需求偏临时性季节性 高端市场客户更关注效率稳定性和技术支持[18] 行业发展支持因素 - 激光雷达 电池等关键部件价格下降[14] - 无图技术进一步发展[14] - 路权开放 菜鸟无人车获准在全国200多城500多个区县上路[15] - 软硬件分离付费模式降低市场购置准入门槛 缓解中小物流网点资金压力[8]
涉嫌搬团队、搬技术,IPO前京东指控九识智能侵权
36氪· 2025-08-12 04:15
知识产权纠纷 - 京东指控九识智能涉嫌侵犯知识产权 已于2024年11月20日向公安机关报案 案件正在调查中[3] - 九识智能核心团队包括创始人及CEO孔旗、联合创始人朱伟铖、联合创始人兼法定代表人庄立 三人曾是京东无人车创始班底 2021年9月至10月先后从京东物流离职并加入九识智能[4] - 2021年底至2022年4月 至少10余名京东物流无人车及自动驾驶部门核心研发人员扎堆离职入职九识智能 引发"预谋性创业"质疑[4] - 九识智能成立当月即启动专利申请 2022年1月起集中申请数十项无人车及自动驾驶领域专利 发明人多为从京东离职的员工[5] - 根据专利法规定 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1年内作出的与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属于原单位[8] - 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6月审结的吉利诉威马案中 威马被认定利用吉利前员工掌握的技术秘密申请专利并快速推出产品 最终被判赔偿吉利约6.4亿余元[9] - 京东与九识智能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处与吉利诉威马案类似 一旦被认定侵权 九识智能可能面临巨额赔偿并被要求停止侵权产品的生产与销售[9] 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进程 - 九识智能成立于2021年8月 从成立到无人车落地不到6个月 2022年2月第一批无人车开始在公开道路上正式运营 同年11月在苏州城市道路上运营投放近60台车辆[5] - 按照行业惯例 L4级无人配送车从立项到公开道路商业化运营一般需要18-24个月 九识智能的"闪电"速度严重违背技术研发规律[4][5] - 九识智能仅用两年半左右实现从产品多次迭代到万辆级交付的跨越 截至2024年底已积累超万台在手订单 累计交付超3000台 2025年预计交付破万台[6] - 对比行业:新石器自2015年9月正式立项启动首款L4级短途商用无人车研发 到2018年才正式公开亮相并投入使用 毫末智行2020年开始研发首款无人车 整个研发到商用过程耗时一年多[8] - 2023年5月九识智能下线L4城配量产车型Z5系列 2024年6月完成Z2、Z5、Z8、Z10四款车型布局并开始尝试软件付费方案[6] - 2024年5月推出E系列无人物流车平台及首款车型E6 售价为1.98万元 FSD订阅服务为1800元/月 按照五年使用期计算车辆(含服务)价格为12.78万元[14] 安全事故与技术可靠性 - 2024年4月8日陕西咸阳一辆九识无人车拖行电瓶车 公司解释称电瓶车因其他事故倒地 无人车将其判别为可轻微接触的软性障碍物[11] - 同日北京昌平区一辆九识无人配送车与轿车发生碰撞后未停车等待处置反而自行逃离现场 交通事故认定书显示存在"未按规定登记指定的区域范围路段运行"等问题[13] - 2024年4月9日西安市一辆九识无人快递车与路边停靠的黑色汽车发生追尾事故 公司称事故发生在人工接管取快递的遥控过程中自动驾驶模式取消相关人员接管操作失误[13] - 事故暴露出对变形障碍物识别与避让的严重缺陷 事故响应机制的缺失以及人工接管时的操作隐患[13] - 九识智能宣称拥有可成熟规模化商业应用的L4级自动驾驶全栈自研技术 但事故频发的现实与"全球领军企业"的宣传形成鲜明对比[10][14] 融资与资本运作 - 九识智能自成立以来已累计获得四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美团、BV百度风投、鼎晖百孚、蓝湖资本等十余家[10] - 2024年4月公司完成1亿美元B3轮融资交割 B轮融资全部完成总金额近3亿美元[10] - 公司最快将于2024年下半年启动港股IPO[15] 行业影响与发展趋势 - 城市配送"最后1公里"是物流配送业成本最高的地方 被视为自动驾驶最具价值的落地场景[14] - 无人配送车赛道涌现新石器、九识智能、毫末智行、白犀牛等多家企业 技术成熟度、经济性和场景适配度成为企业发展的三大决定性因素[14] - 九识智能的低价策略通过拆分硬件与软件销售降低入门门槛 但依赖持续的软件升级和数据服务 若技术迭代停滞客户可能陷入"硬件贬值、软件失效"的窘境[14] - 低价竞争可能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引发恶性竞争 对整个无人配送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15] - 随着硬件成本下降、商业闭环、规模扩大 无人配送车行业已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期[15]
江苏33家企业跻身全球独角兽榜单
新华日报· 2025-08-11 05:27
独角兽企业概况 - 2025年上半年江苏33家企业跻身全球独角兽榜单 数量占全国近10% 覆盖新能源 生物科技 人工智能等领域 [1] - 独角兽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引领 以高水平人才 高能级资本为驱动 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1] 城市分布与特色赛道 - 苏州以12家企业领跑全省 其中3家集中在人工智能领域 包括九识智能的无人配送车和思必驰的解决方案 [1] - 南京9家上榜企业中6家涉及"软件+硬件"协同创新 如T3出行的智慧出行生态与芯驰科技的车规芯片 [1] - 常州4家企业中3家深耕新能源领域 包括蜂巢能源的动力电池 星星充电的智能充电桩和天合富家的户用光伏解决方案 [1] 行业发展趋势 - 金融科技 软件服务和AI赛道增长迅猛 AI深度融入产业肌理被称为"赋能元年" [2] - 企查查1月推出产业链查询功能助力制造业升级 3月接入DeepSeek风控系统提升智能风控能力 [2] - 江苏独角兽企业形成"硬核技术打底 跨界融合加速"的发展态势 新能源 半导体 人工智能等领域多技术突破 [2] 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 南京出台政策对2025年起首次入选的独角兽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 [4] - 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 按研发投入15%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 [4] - 省科技厅计划到2027年开辟20个新赛道 培育80家独角兽企业 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在基础和前沿研究等领域 [4] 研发与融资策略 - 江苏将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鼓励与高校共建创新平台 瞄准AI 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 [3] - 针对独角兽企业融资需求 江苏将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优化融资环境 [3]
九识无人车事故频发背后:核心创始团队扎堆从京东物流离职
南方都市报· 2025-06-12 10:29
无人配送车行业现状 - 2024年快递物流无人车规模化应用累计超6000台 为100多个细分场景交付上亿件订单 全行业日均配送量显著增加 [4] - 城市配送"最后1公里"被视为自动驾驶最具价值的落地场景 该领域涌现新石器、白犀牛、九识智能、毫末智行等专业制造商 [4][12] - 2023年中国无人配送市场规模约65亿元 预计2025年达170亿元 吸引京东、美团、顺丰等头部平台布局 [12] 九识智能公司概况 - 成立于2021年8月 总部苏州 在北京和美国硅谷设研发中心 2022-2025年累计完成四轮融资 [6][11] - 创始团队及核心研发成员多来自京东无人车 包括CEO孔旗(前京东物流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等10余名核心人员批量离职加入 [6][8][9] - 定位全球城配自动驾驶研发企业 号称拥有L4级自动驾驶全栈自研技术 产品研发速度创行业纪录 [6][10][14] 产品与技术进展 - 成立两年内快速研发5款智能城配无人车 2023年下线全球首款L4级城配量产产品Z5系列 [2][14] - 2022年2月首款产品量产 7个月内落地四款车型 双十一期间在苏州投放60台运营车辆 [11] - 2024年以每月数百台速度交付客户 实现正毛利和正现金流 被投资方称为"从零到商业化落地速度纪录" [11] 近期安全事故 - 2024年4月西安无人车在人工接管时操作失误导致追尾 咸阳无人车因识别算法缺陷拖行倒地电瓶车 [3] - 北京昌平事故中无人车碰撞后驶离现场 被认定存在"未按规定登记指定路段运行"等违规行为 [3] - 行业专家指出非结构化道路需处理复杂博弈 即使通过测试也难以保证万无一失 [4] 行业研发周期对比 - 新石器首代产品研发用时2-3年(2015-2018) 白犀牛研发到商用约1年(2019-2020) [13] - 毫末智行"小魔驼"研发到运营1年多(2020-2021) 行业平均周期从3-5年压缩至2年内 [12][13] - 九识智能6个月完成产品落地 5个月实现商业化运营 远快于行业平均水平 [11][15] 知识产权争议 - 专利法规定离职1年内与原职务相关发明创造归属前公司 九识智能创始团队离职后密集申请专利 [16] - 类似案例显示无技术积累情况下短期推出新品可能涉及技术秘密侵权 最高法曾判赔6.4亿元 [17][18] - 法律界指出需审查保密协议及竞业限制条款 在职期间创办竞争企业可能构成违约 [18]
无人配送车加速“上路” 新石器每月交付超千辆无人车
快讯· 2025-06-02 04:35
无人配送车行业发展 - 今年无人配送车行业发展速度是去年的十倍 [1] - 新石器每月交付量超1000辆 [1] - 预计二季度至三季度单月交付量将突破2000辆 [1] - 4月单月交付量已超越2024年全年总和 [1] 新石器公司动态 - 新石器无人车创始人兼CEO余恩源在深圳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发表演讲 [1] - 演讲主题为《无人配送车变革未来物流形态》 [1] - 演讲内容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1]
新石器余恩源:无人配送车竞争刚刚开始,唯有竞争才能构建高效生态系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1 06:54
行业增长 - 2025年无人配送车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发展速度达到去年的10倍 [1] - 新石器目前每月交付无人车超1000辆,预计二季度至三季度单月交付量将突破2000辆 [1] - 4月份单月交付量已超过2024年的全年总和 [1] 应用场景拓展 - 无人配送车已覆盖城市密集区域至乡村地区,运行范围从非机动车道拓展至机动车道 [3] - 除3立方米小型车、6立方米中型车外,更大容积车型正在研发中 [3] - 配送距离显著提升,单程70公里至80公里的线路已大量出现,突破早期3公里左右的局限 [3] 技术路线 - 新石器自2021年起选择视觉技术路线,目前已将BEV和OCC算法应用于无人车 [3] - 今年下半年将基于视觉算法实现无图技术 [3] - 应用场景从快递行业的计划性物流向实时调度物流延伸 [3] 业务规划 - 预计到今年底,新石器在快递以外场景的无人车铺设量将达4000至5000辆 [3] - 大部分用于实时物流调度 [3] - 未来将在快递、产业集群、乡村等更多场景中释放价值,最终实现全球化规模运营 [3] 行业竞争 - 美团、京东、阿里等巨头及白犀牛等创业公司已入局 [3] - 行业竞争刚开始,通过竞争构建高效生态系统,实现成本与效率的最优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