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晚点LatePost
icon
搜索文档
开盘涨 285% 的影石 Insta360:一个不借助风口的成长故事
晚点LatePost· 2025-06-11 05:09
公司概况 - 影石创新于2024年6月11日登陆科创板,开盘价较发行价47.27元跳涨285%至182元,市值突破700亿元[2][5] - 公司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市场份额达67%,运动相机份额仅次于GoPro位居全球第二[3] - 2022-2023年毛利率持续超50%,是A股消费电子行业平均水平的近2倍,高于GoPro约34%的毛利率[4] - 2023年总营收近56亿元同比增长超50%,净利润约10亿元[4] 产品与技术 - 主力产品包括X系列全景运动相机和GO系列拇指相机,其中X系列2023年销售额29.2亿元占总营收52.74%[12][15] - 首创"隐形自拍杆"技术,通过算法消除画面中的自拍杆[20] - 开发Insta360 Studio剪辑软件,持续优化AI快剪、自动追踪等功能[21] - 产品应用场景覆盖极限运动、影视创作、母婴记录等,曾随卫星进入太空拍摄[6][7][8] 市场策略 - 采用"猎人"方法论:在红海市场寻找未被解决的痛点,通过产品创新而非价格战竞争[12][19] - 2018年成立不到4年即成为全球全景相机出货量第一,2020年营收8.5亿元时GoPro同期下滑22%[15][16] - 2023年推出Ace系列广角运动相机正面对抗GoPro和大疆,该系列营收占比已从3%提升至10.44%[24][28] 组织管理 - 创始人刘靖康从"超级产品经理"转型为组织建设者,推动矩阵式管理和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30][32] - 员工规模从300人扩张至2000人,建立"先人后事"机制,价值排序为员工发展>客户价值>股东回报[32][34] - 新产品立项预算权限下放至数百万元级别,Ace Pro 2街拍套装上市前才知会创始人[33]
对话 VAST 宋亚宸:3D 关乎全人类幸福,也关乎我的
晚点LatePost· 2025-06-10 01:48
公司融资与业务发展 - VAST近期完成数千万美元Pre A+轮融资,由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领投,靖亚资本跟投[4] - 公司成立于2023年3月,首个开源项目Wonder 3D在GitHub上线3个月内获得近4000颗星[4] - 已发布全球首个AI 3D工作台Tripo Studio,将3D建模时间从15小时缩短至6分钟[4] - 产品Tripo Studio上线一周用户付费率增长4倍[18] - 商业化模式较轻,目前拥有3.5万家中小客户和700多家大客户[19] 技术路线与产品规划 - 3D生成采用反向泛化路径:从专业用户→业余用户→创意爱好者→普通消费者[8] - 当前处于第二阶段"3D版Cursor",未来将发展为"3D美图秀秀"和"3D抖音"[9] - 3D内容平台预计需要3-10年发展成熟,一旦爆发可能直接实现[9] - 同时开发大模型和工作台,形成完整3D内容生产闭环[23] - 技术已实现SOTA水平,今明两年重点转向产品化、工程化和商业化[12] 市场前景与行业定位 - 全球游戏市场规模两三千亿美金,仅为3D内容的一种形式[24] - 未来UGC 3D内容市场可能达到当前短视频规模[24] - 3D属于"强交互轻内容"象限,信息密度最高且可实时双向互动[25][26] - 3D是XR、AI游戏、空间智能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和关键卡点[26] - 行业跑道足够长,公司保持技术领先优势[26] 创始人背景与管理理念 - 创始人具有商汤和MiniMax创业经验,强调"先相信后看见"的认知优势[26] - 公司每年举行战略分享会,保持路线图一致性[14] - 坚持"宁可笨不要蠢"的原则,避免资源浪费和团队信任破坏[42] - 创始人80%时间用于融资和招人,20%时间定战略[48] - 公司愿景是"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通过3D技术创造多元体验[50][52] 用户生态与案例 - 用户包括意大利宝爸制作儿童绘本3D模型、委内瑞拉教师用于STEAM教育[21] - 与网易《燕云十六声》合作实现游戏内AI地形改造[22] - 开发者利用3D生成功能创造新型对战游戏玩法[22] - 通过Discord、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用户反馈[20] - AI创作者具有主人翁意识,愿意尝试未成熟工具并提供建议[20]
苹果最重要的升级不是新系统界面,是降低了 AI 创业门槛
晚点LatePost· 2025-06-10 01:01
苹果AI战略调整与现状 - 苹果第一财季销售速度显著放缓导致营收和盈利低于预期 [2] - 苹果CEO库克在WWDC上暗示公司在AI技术研发上落后于对手 [4] - Apple Intelligence负责人约翰·吉安南德雷亚被解除大部分管理职责 [4] - 苹果任命资深高管金·沃拉斯接管Apple Intelligence和Siri开发 [5] - 苹果开放本地模型API给开发者免费使用性能接近GPT-3.5 [5][6] - 苹果训练了1000亿参数的云端语言模型但能力仍不及GPT-4o [13] - 苹果视觉模型本地版3亿参数云端版10亿参数效果优于部分竞品 [17] AI应用开发成本困境 - 开发者调用大模型成本随使用量线性增长难以盈利 [7] - 多邻国因AI功能导致毛利率从73%降至71%少赚400多万美元 [8] - OpenAI ChatGPT月付费用户2000万毛利率仅40%预计年亏损近100亿美元 [8] - 开发者需花费1/3时间计算AI功能成本以控制亏损 [7] - 本地模型可帮助开发者节省成本100万日活应用年省超300万元 [12] 苹果硬件生态优势 - 苹果统一设备规格所有新iPhone标配8GB内存和35 TOPS NPU算力 [23] - 到2025年多数iPhone用户将拥有可运行本地大模型的设备 [24] - 苹果控制芯片设计到应用商店全流程简化开发者适配难度 [22][23] - 相比Android苹果本地模型支持设备基数更大覆盖更广 [21] - 苹果开发者文档明确告知无需考虑AI应用运行系统差异 [23] Apple Intelligence功能进展 - 新版Siri推迟至明年发布原定三大功能均未实现 [25][28] - 已上线功能存在严重问题如系统通知总结出现幻觉 [26] - 视觉智能功能可自动提供截图操作建议如搜索同款商品 [32][33] - 新增通话保持助理实时翻译运动虚拟教练等功能 [34] - 功能展示转为实际操作而非Demo更强调可控性 [36] 苹果战略定位变化 - 苹果在AI领域研发投入不足基建扩张滞后于竞争对手 [26][39] - 公司将更依赖第三方开发者创新而非完全掌控技术 [41] - 硬件统一规格为AI普及奠定基础但软件能力落后 [23][39] - 苹果在移动端AI生态具备规模优势但模型能力不足 [21][22] - 公司面临应用商店管控被削弱影响收入增长的问题 [41]
对话 VAST 宋亚宸:3D 关乎全人类幸福,也关乎我的
晚点LatePost· 2025-06-10 01:01
公司融资与背景 - VAST近期完成数千万美元Pre A+轮融资,由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领投,靖亚资本跟投[4] - 公司成立于2023年3月,早期开源项目Wonder 3D在GitHub上3个月内获得近4000颗星[4] - 已发布全球首个AI 3D工作台Tripo Studio,将3D建模时间从15小时缩短至6分钟[4] - 投资股东包括绿洲资本、达晨财智、春华创投等多家知名机构[4] 产品与技术发展 - 产品路线分为四阶段:专业用户→业余用户→创意爱好者→普通消费者[8] - 当前处于第二阶段,目标是打造"3D版美图秀秀",最终实现"3D抖音"的愿景[9] - 技术已达到行业SOTA水平,今明两年重点转向产品化、工程化和商业化[12] - Tripo Studio上线一周用户付费率增长4倍[18] - 已拥有3.5万家中小客户和700多家大客户[19] 商业模式与市场前景 - 商业化模式轻量化,仅配备2名销售人员[19] - 预计3D内容市场未来规模可达短视频级别,游戏行业是重要应用场景[24] - 3D内容被定位为"强交互的轻内容",信息密度最高且可实时双向互动[26] - 全球游戏市场规模达两三千亿美金,被视为3D内容的重要应用领域[24] 行业竞争与壁垒 - 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先相信后看见"的超前认知和持续领先的时间窗口[26] - 大公司因"先看见再相信"的思维模式在早期投入不足[26] - 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技术领域[11] - 采用类似英伟达的"法拉利"策略,在长跑道上保持领先[26] 用户与产品反馈 - 通过小红书、B站、Twitter等平台收集用户反馈[20] - 典型用户案例包括意大利宝爸用AI 3D生成儿童绘本,委内瑞拉教师用于STEAM教育[21] - 与网易《燕云十六声》合作,玩家可用AI 3D功能改变游戏地形和交互[22] - 用户群体具有高度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愿意提供产品改进建议[20] 创始人背景与理念 - 创始人宋亚宸具有商汤和MiniMax的AI创业经历[15] - 强调"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的企业愿景[50] - 认为3D技术将解放创作者,解决多个行业的"卡点"问题[22] - 坚持每年更新但保持一致的长期战略规划[14]
对话绿茶王勤松: 做大众餐饮,高性价比是首选商业模式
晚点LatePost· 2025-06-09 12:44
公司发展历程 - 绿茶集团起源于2004年西湖边的青年旅舍,最初通过融合菜(烤肉、烤鸡、面包诱惑)吸引年轻人,餐饮收入占比达80%(年销售额500万元中餐饮占400万元)[3] - 2008年正式转型餐饮品牌,定位"四季常青"的融合菜系,区别于传统杭帮菜[3] - 2010年突破地域限制,第二家店直接进军北京市场,验证商业模式可复制性,随后拓展至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4][23] - 截至2024年底全国门店达465家,计划进军东南亚及欧美市场[4][29] 商业模式与战略 - 核心战略为"铺天盖地的大生意",通过高性价比(人均50-60元)实现规模化扩张,单店投资回收期从18个月缩短至15个月[4][11] - 采用"先全国铺开再区域加密"的扩张路径,重点布局浙江、广东(目标各省超100家店)、四川等成熟区域[10][11] - 香港市场采用差异化策略:定制菜单(8道限定菜)、缩小门店面积(200㎡)、客单价150-180港币(约为内地3倍),4家门店月均销售额近200万港元[25][26][27] - 2024年启动员工分红机制,将门店利润15%分配给店长/厨师长团队,并建立数字化赛马考核体系[6][12][14] 产品与运营 - 菜品策略强调"融合创新",保留爆款(面包诱惑、烤鸡)同时推出高毛利新品(蒜蓉粉丝裹虾毛利率提升)[4][7] - SKU精简与集中采购降低成本,单店装修成本从8000元/㎡降至6000元/㎡(降幅25%),仍保持高于同行30%的投入标准[7] - 明确抵制预制菜标签,下架争议菜品(38元佛跳墙)并在门店公示"不出售预制菜",但认可复合调味料的价值[5][19][21] - 外卖收入占比18.8%(行业平均30%+),计划通过"质价比"策略提升占比[8] 行业竞争与挑战 - 对标小菜园(600+门店)的密布型模式,学习其单店100万出头的低投资策略[9][10] - 2024年餐饮行业进入"hard模式",部分品牌利润从数亿跌至数千万,上市公司出现亏损[6] - 中餐标准化程度提升带来性价比竞争,但消费者将低价与预制菜简单关联形成认知挑战[5][21] - 香港市场面临高成本:人工(内地4倍)、租金(深圳5倍)、装修(内地3倍)[26][27] 品牌定位与文化 - 品牌命名寓意"四季常青",追求长期主义而非短期网红效应[3][33] - 装修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青花瓷、乌篷船等),形成差异化体验[31] - 管理强调"公平透明",通过ABC打卡、神秘顾客等机制保持内部竞争[15][16] - 创始人认为"活得久比做得大更重要",参考西贝"气长"理论制定发展战略[6][33]
“管理大师” 拉姆·查兰:CEO 和街头小贩的商业智慧相似,都需做好四件事丨晚点周末
晚点LatePost· 2025-06-08 12:12
拉姆·查兰的工作哲学与成就 - 86岁仍保持高强度工作状态 以酒店和飞机为家 每周工作7天 每天15小时 60年如一日 [2] - 服务过数百家世界500强企业 包括通用电气、美国银行、诺华制药等 咨询费高达数百万美元 [4] - 与CEO合作时间最长超过三四十年 如通用电气原CEO杰克·韦尔奇 进入多家公司董事会 [4] - 合著30多本书 总销量超400万册 代表作《领导梯队》《执行》被柳传志等中国企业家推崇 [4] 管理咨询方法论 - 强调"有用性"原则 所有建议必须对商业实践有直接帮助 受彼得·德鲁克思想影响 [5] - 提供特朗普关税战应对方案:关注政策细节而非言论 建立"战时会议室"团队 保持核心业务现金流 [6] - 重视现金流管理 源自7岁在家族鞋店工作经历 第一日销售额35卢比47便士铭记至今 [7] - 开发"领导梯队"模型 基于15000多位领导者访谈 提出角色转换三要素:工作理念、时间分配、领导技能 [13][17] 职业发展历程 - 出身印度贫寒家庭 通过学业改变命运 哈佛商学院前3%成绩毕业 [8] - 1977年放弃终身教职投身咨询 认为商学院培养不出真正的领导者 [10] - 早期在天然气公司发现生产与销售脱节问题 通过调整管道压力增加收入 奠定咨询风格 [9] - 坚持"学徒模式"领导力培养 类比竞技体育训练 强调实战练习 [17] 经理人模式与创始人模式之争 - 服务对象多为传统跨国企业 随着通用电气等客户衰落 在美国影响力下降 [18] - 新兴科技公司倾向"创始人模式" 如乔布斯、马斯克等 Airbnb案例显示自由现金流利润率显著提升 [19] - 美国500强企业中创始人领导的公司回报率是经理人领导公司的近20倍 [20] - 在中国市场获得新生 服务美团、牧原等企业 美团实施"领导梯队培养计划"后市值突破万亿港元 [21][22] 商业实践建议 - 提出CEO四大核心任务:了解客户需求 确保现金净流入 提高资本收益率 实现盈利性增长 [26] - AI应用建议:可优化50%成本结构 关键在获取客户数据以增强粘性 [27] - 人才管理三要点:工作热爱度 上级指导有效性 提前晋升机制 [29] - 反对设置过多KPI 建议每年专注3个核心指标 深入分析数字背后动因 [28]
爱诗王长虎、谢旭璋:“不会创业” 的创始人,怎么做出用户量第一的 AI 视频产品
晚点LatePost· 2025-06-06 11:05
公司概况 - 爱诗科技由80后王长虎与90后谢旭璋联合创立,团队组合打破"35岁以下更适合大模型创业"的行业偏见 [3][4] - 公司定位为AI视频生成领域,同时开发底层模型与to C应用产品,全球用户超6000万,是竞品可灵的3倍 [4] - 核心产品PixVerse移动端上线6个月月活达1600万,国内版"拍我 AI"于6月6日正式发布 [4][6] 产品与技术 - 差异化路径:聚焦普通人需求,通过模板化设计(如毒液变身、科目三跳舞等)实现零Prompt操作,用户首条视频即可获万至百万点赞 [4][8][9] - 技术迭代:模型V3将生成成功率提升至近100%,V3.5将等待时间压缩至10秒内,累计更新7版模型 [6][9] - 生成效率:V4模型实现5-7秒生成5秒视频,正在探索实时生成技术以模糊创作与消费界限 [16][17] 市场表现 - 病毒式传播案例:毒液变身模板全球播放量超10亿次,咧嘴笑模板推动PixVerse登顶美国iOS下载榜前五 [6][12] - 商业化进展:订阅收入已覆盖绝大部分成本,现金流接近转正 [7] - 全球化布局:视频内容天然跨语言传播,高GDP国家贡献主要收入,暂未精细化运营区域市场 [12] 行业竞争 - 视频生成第一梯队:国内为爱诗、快手可灵、MiniMax海螺,海外Google表现突出,认为Sora实际效果与demo差距显著 [14] - 对抗大厂逻辑:视频行业持续分化(长/短视频、直播等),新内容形态需增量供给,非存量替代 [10] - 技术壁垒:毒液模板半年未被复现,依赖高质量生成模型与持续用户洞察能力 [12] 战略决策 - 关键转折:2023年6月All in视频生成,抓住当时行业非共识机会 [23][24] - 资源分配:Sora发布后坚持原定技术路线,未盲目追加资源追赶,最终验证模型实效优于Sora [26] - 双引擎驱动:前期以模型技术为核心,后期产品与模型协同进化,产品需求反哺技术方向 [20] 行业趋势 - 技术架构:主流仍为DiT,自回归+Diffusion混合架构显现潜力但存在帧间误差挑战 [15][16] - 交互革命:实时生成将改变视频线性叙事,用户可动态改变剧情走向,视频与游戏界限模糊化 [17][18] - 价值认知:视频生成领域整体被低估,较之大语言模型更少舆论关注但实际商业落地更快 [24][25]
对话蓝驰陈维广、朱天宇:投具身智能最猛的人
晚点LatePost· 2025-06-05 21:08
蓝驰创投背景与投资策略 - 蓝驰创投于2008年成立 管理规模从最初几千万美元扩张至200亿元人民币 在2008年和2022年市场低谷中逆势大额募资 [4] - 基金强调DPI(投入资本收益率)和严格的出手价格与退出纪律 不追求明星项目知名度 而是通过赶集、高仙、云圣智能等项目获得不错回报 [4] - 投资策略以"慢慢迭代 不断向前"为核心 自称"乌龟"而非"兔子" 注重长期认知积累和组织成长 [7][39][42] AI与具身智能投资布局 - 自2021年起 蓝驰频繁投资头部AI项目 包括大模型公司西湖心辰、月之暗面 AI应用公司Genspark、沐言智语和与爱为舞 [5] - 在具身智能领域投资智元机器人(连投两轮)、银河通用(天使轮)、灵初智能(天使轮)和它石智航(首轮融资1.2亿美元) [5][7] - 投资逻辑基于AI+3D交互+Robotics的"三浪叠加" 认为具身智能将创造百倍于移动互联网的市场价值 [10][11][12] 具身智能的发展逻辑与机会 - 中国发展具身智能有供应链和工程效率的比较优势 预计2025年内实现首批产品市场匹配(PMF) [17][18][29] - 技术路径关注VLA(视觉-语言-动作)端到端模型 能力分为运动控制、操作能力、灵巧操作和大脑(识别学习泛化)四层 [15][16] - 优先落地工业场景而非家居 关键需找到"一边赚钱 一边积累数据"的场景 任务完成率需近100%且边际成本可控 [22][23][29] 投资策略演变与行业认知 - 从早期投首轮转向"塔尖策略" 遵循市场1:5:25的幂律分布(6家千亿美金公司、30家百亿美金公司、150-200家十亿美金公司) [32][33] - 在AI领域更关注团队交付能力而非估值 "贵但能做出结果的项目更有投资价值" [33] - 认为AI本质是生产力跃升 Agent方向可能重构产业链 潜力不止千亿美金 [35] 科技投资历史对比与趋势 - 当前AI变革类似上世纪70年代大型机向PC的转变 但周期压缩至几年 一旦启动变化再跟就来不及 [37] - 不同于1999年互联网泡沫的建站热潮 本次AI由硬核技术驱动 变化速度更快 [36] - 蓝驰品牌在2012年已实现中美运营独立 2023年英文名从BlueRun改为Lanchi 强调本土化运营 [38]
拆解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30 多位从业者看到的泡沫和希望
晚点LatePost· 2025-06-04 14:53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进入量产阶段,成为唯一拥有完整供应链的产品[5] - 全球风险投资者、特斯拉及供应商已投入超1000亿元,但2024年预计出货仅2万台[4] - A股机器人概念板块自2022年10月以来上涨93%,远超沪深300指数1%的涨幅[3] 核心技术突破 - 执行器占机器人55%硬件成本,特斯拉采用30个执行器模拟人体动作[6] - 行星滚柱丝杠技术突破力量限制,单根可承重半吨但误差要求小于6微米[10][26] - RV减速器可将电机扭力放大200倍,六维力传感器测量误差小于0.2%[13][15] 供应链建设 - 特斯拉联合全球数百家公司搭建供应链,包括舍佛勒、哈默纳科等精密制造巨头[21][22] - 三花智控和拓普集团等中国供应商累计投入超50亿元支持研发[22][23] - 行星滚柱丝杠月产能仅300根,关键部件产能严重制约量产进度[26] 商业化挑战 - 单台成本6万美元,效率仅为人类20-30%,使用寿命仅3年[30][31] - 灵巧手每3个月需更换,成本达10万元人民币,耐用性成主要瓶颈[31] - 实际应用场景有限,部分公司转向提供情绪价值对标泡泡玛特[46] 技术路线分歧 - 波士顿动力采用控制理论路线,依靠工程优化实现高难度动作[32][34] - 主流公司押注VLA模型,但训练数据严重不足,真机数据采集成本高昂[39][40] - 仿真数据供应商尝试通过物理建模解决数据瓶颈,效果尚未验证[42] 量产进展 - 特斯拉第三代产品硬件设计80%定型,计划2029年实现年产100万台[25][47] - 当前主要用于工厂简单搬运,但工业机器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45] - 中国公司宇树、智元预计2024年出货量分别为4000台和超千台[4]
蔚来给自己留足悬念 | 一分钟财报
晚点LatePost· 2025-06-04 14:53
蔚来四季度盈利目标 - 公司目标在四季度实现盈利,三个品牌合计月销量需达5万辆以上,毛利率控制在17%-18%,销售管理费用率10%,研发费用率6%-7% [3] - 若四季度无法盈利,将面临与去年不同的严峻局面,因主力车型已完成迭代且新技术已上车 [4] - 公司曾于2021年实现20%以上毛利率,当前进入收获期 [4] 一季度业绩与毛利率分析 - 一季度汽车毛利率环比降2.9个百分点至10.2%,整体毛利率7.6%,研发费用率26.4% [4] - 一季度交付新车42094辆(同比增40.1%),蔚来品牌交付27313辆(同比减9.1%),单车收入降15.3%至23.6万元 [9] - 二季度新车平均售价提升10%以上,带动毛利率提升近10个百分点 [4] 二季度业绩指引与成本优化 - 预计二季度交付量7.2万-7.5万辆(同比增25.5%-30.7%),收入195.1亿-200.7亿元(同比增11.8%-15%) [10] - 自研芯片应用将带来单车约1万元成本优化,蔚来品牌单车毛利率预计回升至15% [9] - 乐道品牌因仅L60一款车型在售,毛利率提升幅度有限 [10] 乐道品牌规划与销量预期 - 乐道L60目标月销1万辆以上,L90信心"非常高",L80将于四季度上市,三款车合计目标月销2.5万辆 [10] - 乐道品牌销量增长依赖运营体系提升,而非激进定价 [10] - 中大型SUV纯电市场前四月增长63%,乐道L80/L90有望改变行业格局 [12] 现金流与成本控制措施 - 一季度末现金储备260亿元(环比减159亿元),4月完成40.3亿港元股权配售补充流动性 [11] - 一季度因销量环比减3万辆导致经营现金流流出约100亿元,二季度起现金流将改善 [11] - 公司优化研发资源整合、工业化集群及销售团队结构,并控制资本开支 [13] 销售策略与技术创新 - 部分区域尝试依托换电站进行无店铺销售,换电站作为服务体验展示点 [12] - 技术创新和电池降价推动纯电SUV市场增速拐点,充换电网络解决续航焦虑 [12]